自由时报论文-党晨睿

自由时报论文-党晨睿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由时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联合新闻网,自由时报电子报,国庆报道,框架理论

自由时报论文文献综述

党晨睿[1](2019)在《联合新闻网和自由时报电子报的国庆报道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成为这一年最重要的政治新闻之一。本文以框架理论为理论支撑,通过对两家台湾蓝绿阵营媒体,联合新闻网和自由时报电子报的报道文本进行内容统计和分析,总结得出两家媒体新闻框架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台独"势力凶猛,大陆对台宣传任重而道远。(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9年20期)

黄敏[2](2019)在《记忆重塑与认同建构:自由时报网有关日据时期台湾抗日史报道(2008—2016)的话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自由时报网2008—2016年有关日据时期台湾抗日史的报道为例,分析了"独派"媒体是如何在相关集体记忆的重塑中建构与传播"台湾认同"的。本文认为"独派"势力并非如有些学者所言竭力抹煞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来否认台湾的中国身份,而是通过各种操作将其从建构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资源转换为建构"台湾认同"的有利工具。文章通过民进党相关文件及其党主席言论与自由时报网社论的对比,进一步揭示了作为"独派"的喉舌,自由时报网是如何在"抗日"这一特定议题的日常传播中建构和宣扬所谓的"台湾认同"的。(本文来源于《台湾研究集刊》期刊2019年01期)

韩少卿[3](2018)在《台湾媒体“十九大”报道的框架分析——以《中国时报》和《自由时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共十九大作为大陆最重要的政治新闻事件之一,受到了台湾媒体的密切关注。本文从报道议题、报道体裁、报道倾向和信息来源四个框架变量对台湾《中国时报》和《自由时报》关于十九大的报道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发现两报分别采取了"正面回应"和"消极抵触"的不同框架,高度关注两岸关系议题,且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本文来源于《今传媒》期刊2018年09期)

李楚雯[4](2018)在《台湾网络媒体中的大陆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以来,互联网呈井喷式发展。自媒体脱颖而出,在快速融入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成为大家日常交流的重要途径。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传播范围更广、信息量更大、信息发布和反馈更及时等特点。网络的发展在海峡两岸的交往中更是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是两岸民众互相了解、增进友谊的桥梁。长期以来,台湾人民对大陆的看法和评价都被禁锢在“刻板印象”之中。2008年国民党重执帅印之后,两岸关系逐渐回暖。与此同时,网络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短短几年之中,智能手机、无线网络纷纷进入人们生活,使人们的眼界变得更加开阔。2016年,台湾经历第叁次政党轮替,民进党再次成为执政党,此后民进党当局对大陆政策又有了新的变化。我们深知两岸关系的发展深受政治因素影响,让台湾民众了解真实的大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对台湾地区“大陆形象”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以网络媒体为出发点,选取《联合新闻网》、《自由时报电子报》中的大陆报道为样本,采取内容分析法对目标进行定性、定量的综合比较分析,探究“大陆形象”在台现状和影响因素,并为今后对台宣传方向提供一些解决思路。研究发现,台湾媒体中的大陆报道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媒体所建构的形象各不相同。媒体构建的大陆形象深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意识等诸多方面影响。其中,政治因素起重要作用,大陆报道大多数带有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经过样本对比分析后发现,大陆新闻在《联合新闻网》、《自由时报电子报》两大网站上呈现流量充沛、议题类型不均、性质分布趋于一致等特点。两网新闻流量和新闻类别的分配相差不大,而在新闻性质及新闻的表现手法中差异较为显着。总体来看,《联合网》构建了一个综合国力日益强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正面形象。《自由网》则塑造了一个缺乏民主、以污染环境谋取经济发展,社会矛盾丛生以及人口素质较低的负面形象。(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郝平[5](2018)在《台湾报纸对涉及两岸关系事件报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两岸关系是当代中国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两岸关系话题的研究具有意义。60多年来,两岸关系跌宕起伏,时起时落。从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来看,1991年为关键转折点,到2008年马英九当选,两岸关系更可谓突飞猛进。在两岸关系的议题上,媒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台湾民众透过媒体了解大陆,台湾媒体对涉及两岸关系的事件的报道、解读,深刻影响着台湾民众。在2016年台湾政党轮替执政之际,台湾媒体对两岸关系的报道更加凸显重要。本文以涉及“两岸关系”事件为角度,研究台湾报纸对该议题的报道框架,选取2016-2018年间台湾《联合报》《自由时报》共1460期的样本进行内容分析,试图研究台湾媒体是如何报道涉及两岸关系的事件的?台湾两家报纸(《联合报》和《自由时报》)在对有关两岸关系事件的报道是否存在差异及原因分析。研究发现(1)报道倾向:从总体倾向来看,对该议题的报道以中立报道(55.0%)和消极报道(43.8%)为主,其次是正面报道(1.2%)。《联合报》以中立报道为主(94.6%),其次是负面报道与正面报道,而《自由时报》的负面报道(83.9%)占绝对优势,其次是中立报道(16.0%),正面报道(0.1%)比例极少。(2)报道议题:从总体来看,对该议题的报道主要由政治(78.2%)、社会(5.6%)、经济(4.6%)、文化(1.8%)、军事(9.9%)五方面组成。其中《自由时报》与《联合报》都最关注政治议题(73.1%和83.4%),相比较而言《自由时报》比《联合报》更关注军事议题(15.8%和3.9%),在其他议题方面关注度基本相同。透过这些结果我们也分析出:(1)台湾报纸对涉及“两岸关系”的报道主要集中在政治层面;(2)台湾报纸对该议题的报道主要集中在中立报道和负面报道两方面;(3)蓝绿媒体中对该议题的报道差异巨大,绿色媒体极度负面;(4)绿营媒体相较而言比蓝营媒体更加关注军事议题。通过对“肯尼亚诈骗案”、“解放军远海训练”以及“陆客团火烧车”叁个事件的报道进行框架分析,比较两家报纸在此叁个事件的报道框架的异同,发现二者都有其自身的报道倾向性,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意识形态和媒体立场的影响、媒体体制和商业因素的影响、新闻媒体的“把关人”角色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新疆财经大学》期刊2018-05-12)

李姝婷[6](2018)在《两岸叁报“十九大”报道框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在北京召开。作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十九大的召开引起了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3000余名中外齐聚北京参与采访报道。本文以大陆地区的《人民日报》和台湾地区的《联合报》《自由时报》对十九大的报道为研究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从;同时采用话语分析法对政治主题、经济主题、两岸关系的主题和社论从微观上进行质化分析,揭示其话语内涵并对报道框架作出总结。研究发现,《人民日报》《联合报》和《自由时报》在对十九大的报道上差异迥然,甚至通过报道呈现了截然不同的中国形象。《人民日报》对十九大的报道在政治、经济、两岸关系领域和社论中分别呈现了“宏观引领式”的宣传框架、“微观深入式”的故事框架、“划定底线”的对话框架和“自信奋进”的责任框架,塑造了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形象;《联合报》对十九大报道在政治、经济、两岸关系领域和社论中分别呈现了“中立客观”的平衡框架、“稳中向好”的友好框架、“软硬两手”的沟通框架和“反独促和”的反思框架,呈现了一个“善意友好”的大陆形象;《自由时报》对十九大的报道在政治、经济、两岸关系领域和社论中分别呈现了“专制独裁”的冲突框架、“失衡低迷”的问题框架、“强势责难”的压力框架和“明嘲暗讽”的对抗框架,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独裁威胁”的大陆形象。究其出现差异的原因分别为: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的绝对影响、新闻观念的潜在作用。(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5-01)

王心至[7](2018)在《台湾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时,首次提出共建地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随后,又在印度尼西亚访问中,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新理念随即受到国内外瞩目,而天然地属于“海上丝绸之路”一部分的台湾却未能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时出席。长期以来,台湾新闻媒体一直以民主推动者、社会监督者的角色自居,具有很强的政治敏感度,因此本文以台湾《苹果日报》、《联合报》、《自由时报》叁家报纸关于“一带一路”议题的相关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在框架理论视域下,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这叁份报纸自2013年9月1日起到2017年6月30日这一时间段内共290篇文本进行新闻文本分析,通过对台湾这叁份报纸的议题、消息来源、报道形式等方面的数据整理和分析,深层次挖掘《苹果日报》、《联合报》、《自由时报》这叁家报纸在报道“一带一路”主题时的议题建构特点与框架选择特点,探究这叁份政治倾向都不同的报纸选择、凸显、再建构了哪些事实,如何引导受众解读“一带一路”这一倡议,并结合具体的新闻文本,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叁份报纸的新闻报道进行框架把握。这叁份报纸关于“一带一路”议题的报道遵循明确化、合理化、例行化的顺序,在不同的多维度的框架建构下形成了关于该议题例行性的新闻报道。《自由时报》善用外媒管道,截取有利于报纸“绿营”立场的外媒言论和采访,提炼有关中国大陆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负面关键词,将报纸自身立场输出隐藏在看似符合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报道中,将复杂的国际局势和需要重点解读分析的重大政策简化成单纯的国家间立场的对立,将国家间的合作平台建构成意识形态输出的博弈战场,整体报道风格强势、不客观。《联合报》作为蓝营立场的报纸,关于“一带一路”议题的报道中着重从经济合作、基础设施建设角度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建构,从台商的利益、台湾航运的机遇等方面出发,利用大陆新闻中心和特派参与大陆重要的会议作为新闻消息来源和采访管道,构建出两岸政府不合作台湾会被国际社会边缘化的图景,借“一带一路”倡议抨击民进党政府不考虑台湾未来发展问题。报道的言语倾向多为积极正面的,整体报道风格官方、语言平铺直叙,但缺失为劳工和农民发声的报道,过分关注经济发展缺乏人文关怀。《苹果日报》关于“一带一路”议题的报道正面和负面态度的报道数量均衡,善用多方消息来源且注重本报采访作为新闻管道,重视以个人为本位的观点表达。在选择议题时,注意均衡容易掺杂主观情感的议题报道数量和偏重客观事实呈现的数量,整体报道较为客观多元,语言风格活泼,致力于将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多方话语都在报纸中呈现。本文通过研究对岸媒体看待大陆这一倡议的报道视角和传播心理,探讨台湾主流媒体报道中存在的规律性问题,为对台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4-01)

舒昕[8](2018)在《台湾《自由时报》涉陆报道研究(2006-2017年)》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近代历史与政治的一些缘由,台湾与大陆长期处于无法正常交流的状态。日据、国民党戒严、民进党台独让两岸关系一直处于风雨飘摇、忽远忽近之中。近十二年,两岸关系尤为起伏不定。从陈水扁时期的全面台独,到国民党重新执政之后两岸不断推进交流往来,再到蔡英文上台后从未承认“九二共识”,两岸沟通机制再次陷入停摆状态。海峡两岸在曲折复杂的社会大背景下,缺乏直接有效的沟通,新闻媒体成为了两岸同胞互相了解的先行者与关键载体。《自由时报》是绿营媒体的代表,受众广泛,影响深远。研究《自由时报》近十二年的涉陆报道,能够探求最严峻的岛内媒体涉陆报道的生态,对我们反思对台传播交流之方法有借鉴意义,有利于创造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舆论氛围。本研究运用框架理论对《自由时报》近十二年来的涉陆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绪论部分,介绍了近年来台湾报纸发展和两岸关系发展等研究背景,并从大陆和台湾两个维度入手,对“台湾报纸媒体中的大陆新闻”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分析。厘清了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并对框架理论做了理论基础的介绍。第二部分是研究设计部分,对本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讲解说明。第叁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从报道数量、报道来源、报道内容、报道形式四个维度对近十二年《自由时报》的涉陆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第四部分,主要从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外交、科教文体、两岸交流六个方面分析《自由时报》呈现的涉陆报道取向。第五部分,探究影响《自由时报》涉陆报道取向的动因。第六部分,试着分析《自由时报》涉陆报道对大陆新闻传播的启示。(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期刊2018-04-01)

庄睿[9](2017)在《台湾报纸新闻标题修辞研究——以《联合报》《中国时报》和《自由时报》对“习马会”的报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11月7日的"习马会"引发了台湾媒体的报道热潮。台湾叁大报《联合报》《中国时报》和《自由时报》因为立场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新闻修辞,新闻标题是各报新闻修辞的集中体现,不同的新闻标题具有不同的修辞特色,展现了不同的新闻图景。(本文来源于《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王禧[10](2017)在《《自由时报》和《联合报》呈现的日本政治形象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问题是新中国自1949年建国后遗留的内政问题,台日关系是从属于中日关系的一组双边关系。二战后,日本结束了对台湾的殖民统治,在对台态度上发生改变,开始与台湾展开各种民间关系,塑造延续的日本国家形象,并对中日两国正常外交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日本已成为除了美国政府以外在两岸关系中最重要的国际变量因素,台湾如何看待日本对于深刻认识两岸关系十分重要。因此,从台湾出发去研究日本政治形象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选取了在台湾媒体中具有不同政治意识形态代表性的《自由时报》和《联合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2016年《自由时报》和《联合报》涉日政治报道呈现的日本政治形象。笔者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通过分类指标对样本进行月分布统计、议题统计和报道倾向统计分析,并结合报道内容总结出《自由时报》和《联合报》呈现出的日本政治形象,并进行异同点的比较分析。日本国内政治形象方面,两个媒体都呈现了日本政党斗争激烈和贪腐丑闻不断的形象。不同的是,《自由时报》呈现了日本政权暂稳、首相人缘佳的形象,《联合报》呈现了日本表里不一、政治右倾化的形象。日本国际政治形象方面,两个媒体都呈现出了2016年日本外交忙人、纷争不断的形象。不同的是,《自由时报》呈现了日本积极改善外交关系、外交成果显着的形象,而《联合报》呈现了日本对抗中国、朝贡外交、外交险孤立的形象。笔者进一步从台湾岛内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造成两个媒体呈现不同日本政治形象的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期刊2017-09-20)

自由时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自由时报网2008—2016年有关日据时期台湾抗日史的报道为例,分析了"独派"媒体是如何在相关集体记忆的重塑中建构与传播"台湾认同"的。本文认为"独派"势力并非如有些学者所言竭力抹煞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来否认台湾的中国身份,而是通过各种操作将其从建构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资源转换为建构"台湾认同"的有利工具。文章通过民进党相关文件及其党主席言论与自由时报网社论的对比,进一步揭示了作为"独派"的喉舌,自由时报网是如何在"抗日"这一特定议题的日常传播中建构和宣扬所谓的"台湾认同"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由时报论文参考文献

[1].党晨睿.联合新闻网和自由时报电子报的国庆报道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9

[2].黄敏.记忆重塑与认同建构:自由时报网有关日据时期台湾抗日史报道(2008—2016)的话语分析[J].台湾研究集刊.2019

[3].韩少卿.台湾媒体“十九大”报道的框架分析——以《中国时报》和《自由时报》为例[J].今传媒.2018

[4].李楚雯.台湾网络媒体中的大陆形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

[5].郝平.台湾报纸对涉及两岸关系事件报道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8

[6].李姝婷.两岸叁报“十九大”报道框架分析[D].兰州大学.2018

[7].王心至.台湾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研究[D].苏州大学.2018

[8].舒昕.台湾《自由时报》涉陆报道研究(2006-2017年)[D].烟台大学.2018

[9].庄睿.台湾报纸新闻标题修辞研究——以《联合报》《中国时报》和《自由时报》对“习马会”的报道为例[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10].王禧.《自由时报》和《联合报》呈现的日本政治形象比较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7

标签:;  ;  ;  ;  

自由时报论文-党晨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