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颗粒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纳米,颗粒,薄膜,氢气,磁性,等离子体,阻尼。
颗粒膜论文文献综述
赵世奇,王帅,郝宏亮,程志涛,李欢欢[1](2019)在《阻尼金属纳米颗粒膜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强体系构建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纳米颗粒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失相时产生热电子和空穴对,当金属纳米颗粒与半导体或其他环境介质发生强相互作用时,热电子会快速转移到半导体导带,表现为等离激元共振强阻尼。本文介绍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强阻尼概念、特点,采用真空技术构建了等离激元共振强阻尼体系,探讨了其在光催化和光电子学方面的应用。本研究促进真空镀膜与纳米技术融合,推动真空科学的发展,拓展了真空镀膜技术的应用领域。(本文来源于《TFC'19第十五届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9-11-15)
刘元君,叶芬,王威,张俊豪,晏超[2](2019)在《蜂窝状Ag纳米颗粒膜制备及应用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基底(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静态呼吸图法制备了具有高度有序微结构的聚苯乙烯-嵌段-聚4-乙烯吡啶共聚物(PS-b-P4VP)膜。以该嵌段共聚物膜为模板,可制得金属纳米粒子阵列。借助光化学还原途径制得了具有蜂窝状微结构的Ag纳米颗粒膜。以罗丹明6G(R6G)为探针分子,考察了蜂窝状Ag纳米颗粒膜用作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基底的性能。蜂窝状Ag纳米颗粒膜对R6G分子的表面拉曼散射增强因子高达1.31×10~9。另外,该SERS基底还显示了较低的检测限,检测限低至10~(-10)mol·L~(-1)。拉曼信号面扫显示了基底很好的信号均匀性。在此SERS基底上30μm×30μm范围内随机收集的120个拉曼信号强度的相对标准偏差仅为~12%。(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辛蓓玮,顾伟鹰,时扣荣,刘娟,侯晓丽[3](2019)在《复方麝香注射液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血小板第4因子、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β-血小板球蛋白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复方麝香注射液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血清血小板第4因子(PF4)、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β-血小板球蛋白(β-TG)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2018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复方麝香注射液+高压氧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30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及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血清PF4、CD62P、β-TG水平及血液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并观察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MoCA评分、MMSE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MoCA评分、MMSE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大脑中动脉PSV、Vm、PI和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大脑中动脉PSV、Vm快于对照组,PI高于对照组,RI低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PF4、CD62P和β-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血清PF4、CD62P和β-T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液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液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低于对照组(P<0.05)。(6)两者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复方麝香注射液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提高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能力,改善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降低患者血栓形成风险及血清PF4、CD62P和β-TG水平。(本文来源于《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穆青青,刘晓波,刘伟[4](2019)在《多层Au-Pd核壳纳米颗粒膜增敏的光纤氢气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灵敏度、快速响应的光纤氢气传感技术是未来氢气传感技术的发展方向,对保障氢能系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纳米尺度的钯基氢敏材料难以与光器件耦合的问题,本文采用水相合成及离心沉积方法制备具有快速氢气响应特性的Au-Pd核壳纳米颗粒膜,搭建了含有Au-Pd核壳纳米颗粒氢敏膜阵列的透射式传感系统,实现了光信号与多层纳米颗粒膜阵列的耦合,通过提高敏感材料对光信号的调制能力增强了传感器的灵敏度。实验研究表明,本文制备的AuPd核壳纳米颗粒膜粒径为48nm,Pd层厚度约为4nm。该敏感薄膜对4%浓度氢气的响应时间小于3s,且在循环测试中显示了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通过3片薄膜阵列传感,在不影响传感器响应速度的同时将传感器灵敏度提升至最高,为单片膜的2.7倍。该研究为开发高性能光纤氢气传感器提供了重要指导。(本文来源于《光学精密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李欢欢[5](2019)在《利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纳米银颗粒膜选择性催化反应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Ag颗粒具有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LSPR)特性,能够诱导光催化反应,是一种常用的光催化材料。但纳米Ag的光生电子与空穴容易复合,降低了光催化性能。本文利用叁种方法来提升纳米Ag颗粒膜的光催化性能,分别为氧化处理,与纳米Cu复合,与TiO_2复合。利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纳米Ag颗粒膜氧化、与纳米Cu复合后的选择性光催化反应。围绕该主题,本文开展以下工作:一、利用等离子体辐照及氧气氛围退火对纳米Ag颗粒膜进行氧化处理,研究其对氨基苯硫酚(PATP)的选择性催化氧化性能。结果表明,纳米Ag颗粒膜经氧化处理后的催化性能有了显着提升,经等离子体辐照后产生了亲电子氧(O~-),而经氧气退火后产生了超氧离子(O_2~-)提高了选择性催化性能。二、将纳米Ag颗粒膜与纳米Cu颗粒膜复合,研究其对硝基苯硫酚(PNTP)的选择性催化还原性能。通过调整纳米银铜的蒸镀顺序,分别制备了纳米Ag/Cu及纳米Cu/Ag两种构型的复合薄膜。研究结果表明,纳米Ag/Cu复合薄膜的光催化性能较单层纳米Ag膜的光催化性能有了显着提升,而纳米Cu/Ag复合薄膜的光催化性能提升幅度较小。我们认为其催化机理与纳米Ag-Cu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的电荷转移有关。叁、将纳米Ag颗粒膜与TiO_2薄膜复合,研究其对罗丹明6G(R6G)的催化性能。我们在xTiO_2-30sAgNPs构型及30sAgNPs-xTiO_2构型的基础上提出了100sTiO_2-30sAgNPs-xTiO_2“叁明治”构型复合薄膜。研究结果表明,100sTiO_2-30sAgNPs-xTiO_2构型在顶层TiO_2厚度为2nm时,光催化降解值最大,此时载流子的循环效率达到最高。本研究对深入理解纳米Ag颗粒膜在选择性催化反应中的催化机理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更进一步提高纳米Ag颗粒的催化性能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5-01)
黄浩然[6](2019)在《过渡金属基磁性纳米颗粒/颗粒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磁性纳米颗粒因独特而优异的磁学性质受到广泛关注。其中,过渡金属基磁性纳米颗粒ε-Fe_2O_3、ε-Co尤其突出。二者均具有特殊的晶体结构,因而纯ε-Fe_2O_3相在常温时具有2T的超高矫顽力,大尺寸ε-Co磁性纳米颗粒有望形成斯格明子。基于磁性纳米颗粒优异的磁学性质,磁性纳米颗粒形成的颗粒膜将具备颗粒本身的磁性能,从而应用于磁记录、电磁波吸收等方面。ε-Fe_2O_3、ε-Co均可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得到,但合成纯ε-Fe_2O_3相、大尺寸ε-Co磁性纳米颗粒仍然是技术性难题。本文研究了过渡金属基磁性纳米颗粒ε-Fe_2O_3、ε-Co的合成方法,并探索了一种新的ε-Fe_2O_3磁性纳米颗粒膜的制备方法。溶胶-凝胶法是制备ε-Fe_2O_3最常用的方法。该方法经溶胶、凝胶过程,制备得到含Fe、Si的胶体,再通过热处理形成硅介孔材料包覆的ε-Fe_2O_3磁性纳米颗粒,制备方法简便,且能制得矫顽力2T、相较纯的ε-Fe_2O_3磁性纳米颗粒。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出ε-Fe_2O_3磁性纳米颗粒,并探究不同退火温度、保温时间对ε-Fe_2O_3相形成的影响,得出最佳退火温度1100℃、保温时间3h的结论。分析并尝试解决颗粒磁滞回线“塌腰”的问题,经实验验证铁钴合金相包覆并不能有效解决“塌腰”问题。同时,本文成功制备得到一种分散稳定的磁流体,即ε-Fe_2O_3磁性纳米颗粒悬浊液,该悬浊液中的ε-Fe_2O_3磁性纳米颗粒依然能够保持其高矫顽力性能。ε-Co是一种特殊的立方结构Co相,其磁性纳米颗粒尺寸在几纳米至几十纳米不等。由于ε-Co具有非中心对称的晶体结构,因此晶体中可能存在DM(Dzyaloshinsky-Moriya)效应,从而在形成大尺寸(200 nm以上)颗粒后有极大可能产生斯格明子,应用于磁存储和自旋电子学器件等方面。ε-Co一般由羰基钴([Co_2(CO)_8])经热分解得到。本文采用热分解羰基钴的方法,成功制备得到立方结构的ε-Co磁性纳米颗粒,最大颗粒尺寸约60 nm。在制备得到高性能磁性纳米颗粒之后,本文探索采用基质辅助脉冲激光沉积技术(MAPLE)、磁性纳米颗粒为靶材制备磁性纳米颗粒膜的可行性。由于制备ε-Fe_2O_3磁性纳米颗粒周期较长,且制备量较少,因此本文先以尺寸形貌相似的Fe_3O_4磁性纳米颗粒为靶材,先探索制备颗粒膜的参数,得到最优参数后,再以ε-Fe_2O_3为靶材进行沉积。在沉积Fe_3O_4磁性纳米颗粒的过程中,得到20 nm~500 nm厚度不等的膜层。膜层厚度与沉积时间、激光能量成正相关。膜层中Fe_3O_4相已完全相变为其它相,仅在沉积距离5 cm、真空度20 mTorr、激光能量395 u/ns的沉积条件下观察到颗粒膜生长痕迹,因此认为该沉积参数为最优参数,在该条件下最有可能制备得到磁性纳米颗粒膜。之后,以探究得到的最优沉积参数为基础,采用单晶硅片、STO两种不同的基片沉积ε-Fe_2O_3磁性纳米颗粒,经测试发现膜层中ε-Fe_2O_3相消失,磁性能大幅降低。实验结果表明,经MAPLE沉积后纳米颗粒受热相变,无法保持原有相结构,同时由于受热熔化与非弹性碰撞导致形变,无法在基片表面保持原有颗粒形貌,导致该结果的原因为激光能量过高。(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1)
李少华[7](2018)在《磁性颗粒膜的蒙特卡罗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界中充满着无序和随机结构,逾渗理论是处理强无序和随机几何结构最好的方法之一,它可以应用到广泛的物理现象中去,而且应用的范围正在逐渐扩大。逾渗模型是为描述空间分布的随机过程而创建的物理模型,它比较直观的体现了无序介质逐渐渗透的过程。蒙特卡罗方法是一种以概率统计为指导的统计模拟方法,对于处理逾渗过程中的数值研究十分有效。金属-绝缘体颗粒薄膜是由纳米尺度的金属颗粒均匀分布于绝缘体中构成的复合型导电材料。在金属-绝缘体颗粒膜中随着金属颗粒成分占比f逐渐增加至逾渗阈值f_c时,金属-绝缘体颗粒膜在逾渗阈值附近发生绝缘体至金属的转变即逾渗转变,逾渗系统中逾渗阈值的求解是研究的关键。同理,在纳米磁性颗粒膜中,随着温度逐渐增加至居里温度处或磁性颗粒成分占比逐渐增加至阈值处,系统逐渐发生铁磁性至顺磁性的逾渗转变。本文将逾渗理论应用于金属-绝缘体颗粒膜和纳米磁性颗粒膜中,采用蒙特卡罗方法对其进行模拟,重点分析了金属-绝缘体颗粒膜的电输运特性和纳米磁性颗粒膜的磁化行为,主要工作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蒙特卡罗方法得到二维逾渗模型的几何逾渗阈值和叁维逾渗模型的几何逾渗阈值分别为0.6和0.32。引入有限温度使颗粒间产生跳跃电导,使二维逾渗模型的逾渗阈值f_c由0.6降为0.32,叁维逾渗模型的逾渗阈值f_c由0.32降为0.12。(2)颗粒几何形状对系统逾渗阈值有很大影响,半轴比较大的旋转椭球更易形成贯穿整个复合体系的导电连通通道,颗粒的形状越扁平系统逾渗阈值越小。结合有效介质理论对逾渗点附近的薄膜样品进行了验证,模拟得到的有效电阻率与温度的变化关系与实验数据一致。(3)模拟二维和叁维纳米磁性颗粒膜系统,随着温度的升高纳米磁性颗粒膜逐渐由铁磁性向顺磁性转变。随着系统中颗粒间交换作用和偶极作用的增强,系统的剩磁和矫顽力逐渐变大,而且颗粒间的交换作用对系统磁化行为影响最为明显,交换作用系数越大,磁滞回线矩形比越高。(4)考虑退磁场对不同形状的磁性颗粒系统磁化强度的影响,长椭球的半轴比越大即颗粒形状越长尖时,轴向退磁因子越小,系统中的退磁场越小,系统更容易被磁化。反之,扁椭球形状的系统,随着颗粒形状越扁大,轴向退磁因子越大,系统中的退磁场也越大,此时系统难磁化。圆柱形状的颗粒越细长,圆柱轴向中心处的退磁因子越小,系统较易磁化。(5)考虑非铁磁性颗粒掺杂后对系统磁化行为的影响,模拟不同磁性颗粒占比条件下的系统磁化行为,发现当磁性颗粒成分占比达到0.2时,系统发生顺磁性至铁磁性的逾渗转变,该值小于系统中的几何逾渗阈值。(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11-14)
汤圆圆,刘泳宏,孙柏,陈鹏[8](2018)在《BiFeO_3-BaTiO_3颗粒膜的光电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磁控溅射方法在单晶n型Si(100)片上生长了BiFeO_3-BaTiO_3颗粒薄膜,研究了BiFeO_3-BaTiO_3颗粒膜在不同退火温度下的光电特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样品的光伏效应和光电导效应逐渐变大,这应该来源于BiFeO_3与BaTiO_3晶粒尺寸随退火温度增加而增加的特性.在400℃, 500℃和600℃退火的样品的光伏电压分别为90, 240和250 mV,其光电流与暗电流比率分别为28, 50和126.所有样品均具有良好的铁电性,在光照(光强20 mW/cm~2的白炽灯)条件下, 600℃退火样品的铁电电滞回线相比无光照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样品的饱和电极化强度增大了2.3倍. BiFeO_3-BaTiO_3颗粒膜材料除了有显着的光伏效应和光电导效应外,光对它的铁电特性也有显着的调控作用.这可能对该材料在光电性能领域的应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期刊2018年10期)
兀松,曾大文,李文飞,谢长生[9](2018)在《聚乙烯基银颗粒膜的制备及其沉积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银颗粒膜因具有十分优异的性能而被广泛用作抗菌材料、包装材料、导电和反射薄膜、功能织物等。然而,目前使用化学镀的方法在聚乙烯基体上制备银颗粒膜以及化学镀银的沉积动力学的相关研究比较少。为此,采用化学镀工艺在聚乙烯基体上制备了银颗粒薄膜,详细介绍了聚乙烯基银颗粒膜的制备方法以及沉积动力学,研究了银离子浓度、酒石酸根离子浓度和反应温度对沉积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银的沉积过程包括孕育期、加速期和减速期这3个阶段,与"半球面自催化动力学模型"吻合。通过计算得到了化学镀银反应的简化速率方程和表观活化能。(本文来源于《材料保护》期刊2018年08期)
李灵均,戴林君,徐雨,SIDDIG,Eashara.,A.A.,丁可[10](2018)在《常压射频等离子体沉积TiO_2纳米颗粒膜的空间均匀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常压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AP-PECVD)薄膜的均匀性是AP-PECVD技术成功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此,通过基片的微位移实现了TiO_2纳米颗粒薄膜的连续沉积,同时研究了基片的不同移动方式对沉积薄膜的均匀性、表面形貌、结晶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单向移动沉积的薄膜,来回移动沉积的薄膜均匀性会得到提高,沉积速率降低;单向移动沉积的薄膜为锐钛矿晶型,而来回移动沉积的薄膜为锐钛矿和金红石混晶结构,且随功率密度的提高,混晶结构中金红石含量提高。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可知,相比锐钛矿单晶结构,混晶结构的TiO_2薄膜在紫外光区的吸收光谱宽度发生了明显的增宽和红移现象,且金红石含量越高,此现象越明显。根据Kubelka-Munk公式求取TiO_2薄膜的光学带隙可知,锐钛矿和金红石混晶结构会引起能带的错列分布,从而导致光学带隙降低。(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颗粒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静态呼吸图法制备了具有高度有序微结构的聚苯乙烯-嵌段-聚4-乙烯吡啶共聚物(PS-b-P4VP)膜。以该嵌段共聚物膜为模板,可制得金属纳米粒子阵列。借助光化学还原途径制得了具有蜂窝状微结构的Ag纳米颗粒膜。以罗丹明6G(R6G)为探针分子,考察了蜂窝状Ag纳米颗粒膜用作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基底的性能。蜂窝状Ag纳米颗粒膜对R6G分子的表面拉曼散射增强因子高达1.31×10~9。另外,该SERS基底还显示了较低的检测限,检测限低至10~(-10)mol·L~(-1)。拉曼信号面扫显示了基底很好的信号均匀性。在此SERS基底上30μm×30μm范围内随机收集的120个拉曼信号强度的相对标准偏差仅为~1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颗粒膜论文参考文献
[1].赵世奇,王帅,郝宏亮,程志涛,李欢欢.阻尼金属纳米颗粒膜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强体系构建及应用[C].TFC'19第十五届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9
[2].刘元君,叶芬,王威,张俊豪,晏超.蜂窝状Ag纳米颗粒膜制备及应用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基底(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19
[3].辛蓓玮,顾伟鹰,时扣荣,刘娟,侯晓丽.复方麝香注射液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血小板第4因子、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β-血小板球蛋白水平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9
[4].穆青青,刘晓波,刘伟.多层Au-Pd核壳纳米颗粒膜增敏的光纤氢气传感器[J].光学精密工程.2019
[5].李欢欢.利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纳米银颗粒膜选择性催化反应机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6].黄浩然.过渡金属基磁性纳米颗粒/颗粒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7].李少华.磁性颗粒膜的蒙特卡罗模拟[D].南京邮电大学.2018
[8].汤圆圆,刘泳宏,孙柏,陈鹏.BiFeO_3-BaTiO_3颗粒膜的光电特性[J].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2018
[9].兀松,曾大文,李文飞,谢长生.聚乙烯基银颗粒膜的制备及其沉积动力学[J].材料保护.2018
[10].李灵均,戴林君,徐雨,SIDDIG,Eashara.,A.A.,丁可.常压射频等离子体沉积TiO_2纳米颗粒膜的空间均匀性[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