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制研究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制研究

张尧[1]2016年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完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创新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小农生产方式发挥着主导性、基础性的作用,它是目前制约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力量。当前,改造小农生产方式,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不拘一格地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改革方向。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农业生产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深入分析农业生产方式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构的影响,这对于进一步丰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理论建设、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论文采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综合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而“农业生产方式——社会风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本文的研究思路,通过对建国后不同时期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社会风险进行识别,分析不同社会风险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并运用社会保障“叁体系”解释框架剖析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化解不同社会风险时的内容、结构与层次体系的特征,继而引出当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变迁带来新风险及其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需求问题。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研究厘清和解读农业生产方式与农村社会保障的互动与变迁过程,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后,不同农业生产方式下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变迁、现实特征等进行研究,得出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面临不同的社会风险,而农村社会保障内容体系、结构体系和层次体系也呈现出不同内容:农村社会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在内容体系上呈现出社会救助向社会保险、生存型向保险型的转变过程;结构体系的演变呈现出由农村特殊群体向农村全体居民覆盖的历程;层次体系的演变呈现出在责权关系上国家由无意识到被动提供社会保障到主动参与的转变历程,初步形成了国家、社会、个人相结合的社会保障责任框架。英国、法国和日本叁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时间较早,其转型期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构经验对我国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作用。研究选取农业发达的英国、法国和日本,研究其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研究认为:典型国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具备了相应的经济社会前提条件,是面对生产方式变革的内在要求而出台的政策,其发展经历一个由社会救济到社会保险的过程,具有鲜明的由生存权向发展权演化的过程;其层次体系存在一个显着的从国家责任到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责任的变化过程,强调多主体共同参与。此外,因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状况的不同,社会保障制度的道路选择也存在显着差别,同时强化法律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迈进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新阶段,传统农业社会的风险被工业社会的风险所取代,但是传统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不能化解工业社会的风险,仍用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去应对新生产方式的风险,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这时就需要一种新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出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迁成为必然。综合以上研究的成果,本研究认为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决定了农村居民对社会保障制度需求必然是多层次的,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叁体系”分析框架出发,为适应农业生产方式的变迁,我国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就是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叁支柱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其中,农村兜底型社会救助制度是基础,重点是建立综合性社会救助;农村基本型社会保险制度是主体,重点在于农村两个基本保险待遇和责权关系的调整以及新制度的构建;农村服务型社会福利制度是重要补充,重点在于提高待遇和扩大覆盖面。

吴英英[2]2008年在《建立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一个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国家,尚处于发展中阶段就必须迎接“银发危机”的挑战。而且,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核心家庭模式的不断增加,传统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因此,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不仅关系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等重大问题。1992年,《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的颁发,确定了在我国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明确规定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国家保障农民年老时基本生活的制度,使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推广有了政策依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基本方案》逐渐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其内在的缺陷与不足也逐步暴露。例如保障水平过低,制度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基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差,等等。为迎接本世纪30年代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高潮,保证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必须在尊重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积极进行探索。基于上述思路,全文内容按如下章节展开:第一章,引言。这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界定了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基本概念的涵义;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动态;并指出了本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本章首先介绍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变迁,从1986年10月在江苏省沙洲县(现张家港市)召开的“全国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开始到现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试点、推广、整顿以及恢复四个发展阶段。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变迁是我国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依据。然后介绍了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叁种基本模式:烟台模式、青岛模式和苏州模式,并对这叁种模式的优缺点进行了简要的评价。最后,指出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缺陷,包括保障水平过低,制度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社保基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差,等等。本章后面两部分内容主要是我国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直接动因。第叁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本章的分析主要是为建立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供借鉴参考。在这一章中,研究了发达国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叁种典型模式,即统一型制度模式、专门型制度模式和统分结合型制度模式,并对国外农村社会养老制度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以此得出国外经验对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启示。第四章,建立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必须尊重我国的基本国情,这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特殊经济社会基础。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客观依据包括: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化和老龄化并存以及农村传统养老模式面临挑战,等等。最后,在总结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有益成果,并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提出了我国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个人见解。本文所设计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要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农民建立专门的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农民养老制度的建立提倡边试边行,拒绝盲目照搬特定模式;叁是在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同时,继续发挥家庭养老的作用;四是新型养老制度的建立应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五是强调了土地政策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过程的重要作用;六是将国家、地方、农民叁者作为新型制度的筹资主体;七是为增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提出了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权限收归省级政府管理的设想。

李欢赫[3]2017年在《当前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传统家庭结构发生了改变,“祖孙叁代”的大家庭正在被现代的核心家庭取代,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在市场化进程当中,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尽管如此,与城市相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家庭养老、政府补贴、养老金管理、农民参保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因此,本文围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分四个部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第一章,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并概括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框架。第二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关理论概述。这一部分介绍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概念,概括了经典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养老保险及相关政府责任的基本思想。第叁章,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历了“老农保”、“‘老农保’停滞和‘新农保’探索”、“新农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四个发展阶段。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缓解农村人口老龄化压力,缓和农村家庭矛盾,缩小城乡养老差距,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然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仍存在家庭养老保险、政府补贴机制、养老基金管理、农民参保落实等方面的问题。第四章,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对策。这一部分主要从加大国家对家庭养老的扶持力度;加强养老金管理制度建设;加快城乡养老保险体系对接;加大科技和人才的投入力度等四个大方面探讨了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对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现实问题,需要我们随时关注,及时做出理论上的回应。

刘正桂[4]2007年在《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以及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尤其是养老保险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核心问题和首要环节。如何管理好这笔基金则显得尤为重要,这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改革能否成功,以及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研究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了建立合理和有效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在进行论文写作时,查找、收集、整理和分析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但是在现有文献资料中,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的研究还处于零散的研究阶段,而系统地研究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的资料仍很少。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和国外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分析为主,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配合大量的表格和图形,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主要涉及叁大管理模式,即筹资模式、分层管理模式、给付模式。下面主要围绕如何选择和构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叁大管理模式展开论述。先从实证角度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进行概述,这包括分析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性和可行性,这个主要是作为讨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的前提条件,然后描述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的现状,即筹资模式实行的是完全积累制、分层管理模式实行的是政府集中型、给付模式实行的是确定缴费制,以及评析了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最后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进一步作适应性分析,这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的设计提供了问题导向。接下来从理论上分析了养老保险基金叁大管理模式的特点,为我国选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提供理论基础,然后列举了国外几个典型国家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为构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提供了实践经验。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主要用定性的方法设计出了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整体模型,即在基金的筹资方面,基金仍可继续采取完全积累的个人帐户筹资模式,但需要配套一些改进措施以确保个人、集体和国家叁方的筹资到位;在基金的分层管理方面,需要对我国现行的政府集中型分层管理模式进行彻底改革,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业务管理职能、投资运营职能、监管职能进行叁权分立,以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在基金的给付方面,我国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确定缴费给付模式与基金的完全积累筹资模式是相适应的,在我国现阶段仍可继续采用该给付模式,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对一些政策进行改革,以确保农村养老金的顺利发放。通过采取这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整体管理模式,可以有效保证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运转。当然由于缺乏相关的数据资料以及目前所掌握的知识程度所限,主要是通过定性的方法设计出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的整体模型以及提出的一些政策建议。如果能够采用定量的辅助分析方法,通过设计计量模型并利用一些实际数据来进行论证则更具有说服力。因此该模式建立后的有些具体操作细节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比如集体和国家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进行补助的具体比例、专业投资运营机构必须保证基金投资运营的收益最低线、养老金发放的个人计发系数等,这些问题都有待做进一步的探讨。

黎生[5]2007年在《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尖锐和突出,在充分认识我国国情的前提下,探索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构建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破解“叁农”问题、促进农村社会经济改革和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努力作好这项工作,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也是现实的需要、发展的需要。本文在中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大背景下,以当前农村市场经济为出发点,以社会养老保障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有益经验,把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置于二元经济同质化与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进行了全方位、系统化研究,通过考察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其现状并存在的问题,详细论证了现阶段全面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可行性,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的新思路和原则,构建适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过渡模式框架,以期为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及最终建立中国城乡一元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基于以上思路,全文内容按照如下章节展开:第一章:绪论,介绍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一般理论分析。界定了社会保障、农村养老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概念,分析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地位和功能,并详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西方的社会保障理论,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奠定理论基础。第叁章: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启示。通过对典型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进行比较,得出结论,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必须立足国情、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发展状况,应该立法先行,发动多方力量,努力追求养老保障资金来源的多元化。第四章: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制约因素。本章回顾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阐述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揭示了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制度、经济、法律因素是制约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五章: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现实意义及可行性分析。本章主要论述当前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社会战略意义、人口安全意义、经济意义、农村现代化意义,并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现实需求和当前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可行性,认为,当前我国基本已经具备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养老社会保障的经济和社会条件。第六章: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现实选择。本章提出了当前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总体思路和原则,并结合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提出了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过渡模式,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以家庭养老为基础、国家保障、社区保障、社会保险、商业保险和个人储蓄比例各不相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最后就如何更好的运行这一制度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李增航[6]2017年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可持续发展”一词,最早为环境保护领域根据特定的时代背景而提出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应用范畴得到极大的拓展,社会发展领域也同样可以用其对一系列现象进行解读。伴随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及全面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的全面展现,我国的业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程度在逐年加剧。随着老人的数量的增多,关于老人的养老问题也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一个时代难题。相较于城市的完整的社保体系,广大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日趋瓦解的情况下,尚未形成完善的养老体系,而农民所依赖的土地资源也逐渐丧失,使得广大农民进入了无依无靠的发展境地。农村养老问题,一直是数亿民众所关心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好农村养老问题,是维护好广大农村安定祥和并持续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农村养老保险作为稳定社会经济系统健康稳定发展的“稳定器”,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探索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即不仅要满足当代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又不能对广大农民的后代有害的可持续性,既要保证财政的有效供给同时又可以获得广大社会阶层的支持,如此方能获得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构建。探索解决好我国农民的基本的养老问题,不仅可以解决占总人数一般的农民的晚年的生活问题,使其维持一个良好的生活状态,可以让广大农村的向更加稳定和谐的道路上继续发展,从而让城乡之间从制度、经济等方面逐年缩小彼此之间的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的加快。这项制度的运行的好坏,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在此背景下开展相关的研究,也可深入探索贵港市的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实际,为后续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一定借鉴。研究认为,当前的贵港市新农保可持续发展主要面临了制度设计方面的问题、制度运行方面的问题、经济基础方面的问题和社会因素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分别从四个方面提出建议与对策。1、新农保的制度设计方面。可以从完善新农保制度以保证未来养老金水平、提高新农保养老金替代率、做好与其他养老制度的衔接叁个层面展开。2、新农保制度运行方面。可以从健全监督机制、完善管理制度、确保养老金保值增值等叁个层面展开新农保的可持续性研究。3、优化经济环境方面。可以从加大政府对新农保财政支付力度、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叁个层面展开新农保的可持续性研究。4、优化社会环境方面。可以从提高社会保险意识、提高年轻农民参保意愿等两个层面展开新农保的可持续性研究。所以本文选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贵港市为例”,既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也可位贵港市的农村养老保险的后续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一定借鉴,故而研究很有意义。

邓俊丽[7]2016年在《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优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术界着力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中国特色视域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及其配套机制的改革以及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替代率、收益率、养老金发放等方面;研究焦点集中在缴费率是否高、替代率是否低、国家责任如何承担、个人责任如何体现等方面。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优势的研究则比较少,整体系统性研究就更少。鉴于此,本文选择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为研究对象,在认真梳理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演进历程基础上,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内生性优势即价值取向优势和制度立场全覆盖优势,实践性优势即多主体责任共担、适应性和可持续性优势,系统分析了优势的形成、现实形态、影响优势发挥的因素及优势充分实现的路径等基本问题。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叁部分构成,共22万字。绪论部分对论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主要内容、研究重点和难点、研究创新与不足进行了基本说明。正文部分,第一章和第二章阐述本文的基础理论和研究对象,分别对养老保障制度研究需要厘清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制度优势分析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和分析维度作了说明,对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演进历程及每一个进程中的实质性进步作出了概括和总结,这一部分奠定了全文的基础知识框架。第叁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分别对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内生性优势和实践性优势进行了深入论证,目的在于说明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制度建设和实践探索的重大成果,其本身具有明显优势,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运行方向以及未来制度建设和改革任务都是建立在这一制度优势的基础之上的。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实践的探讨部分,论证了制度优势在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状态下充分的实现路径。结论部分对本研究的主要观点作了整体性总结,并对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优势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的主要观点有: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研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整体研究密切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制度、实践形态方面的创新和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优势的前提条件、基础和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论、科学发展观等都为揭示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的基本规律和具体表现提供了逻辑合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都为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提供了逻辑的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过程,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对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实践的理性认识过程,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型下不断探索和建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养老保障具体制度的科学实践过程,就是在社会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推进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价值实现过程。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和优势形成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但从其历史渊源看则贯穿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历程中,尤其是建国以来的宪法、劳动保险条例、养老保障制度及机制,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框架,两者一脉相承、前后相继,逻辑而历史地统一在一个制度体系中,其所积累的经验教训是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和优势形成的历史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新世纪以来老龄化的不断加重,是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强大动力,推动着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发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完成了制度缺失的弥补任务,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成了制度一体化的升级任务。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优势逐渐清晰化并不断得到强化,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和优势建构过程秉持开放包容的马克思主义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吸取借鉴了西方政治学、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以及生命周期理论、世代交迭模型理论、代际正义理论、风险社会理论关于制度优势分析的合理思想,继承发展了马克思列宁关于社会养老的科学思想,弘扬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有关敬老养老的思想精华,借鉴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和运行的基本经验,改革了建国以来的养老保障制度,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并进一步彰显了制度优势。我们只有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和辩证唯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正视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优势发挥被影响的表现,才能合理分析影响优势发挥的原因,才能科学规划制度优势充分实现的具体路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

周作昂[8]2007年在《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农民工群体是中国未来城镇化的主导力量。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查,借鉴国外养老保险和国内农民工养老保险试点模式的经验,从农民工自身需求入手,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施行的模式。为农民工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在当前中国主客观条件下是完全可行的。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建立,必须坚持公平和长远规划原则,坚持统一制度原则,坚持城市化原则,坚持统筹城乡原则,坚持政府和企业主体责任原则,坚持保障农民工收入原则,坚持保险关系可转移、接续原则,坚持分层分类和渐进性原则,坚持城乡同步改革原则,坚持信息一体化建设原则。融入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是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发展方向;进行宏观立法建设,借鉴地方试点模式经验,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政策法规的统一;采取分层分类的战略措施把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同时要与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对接;构建信息化平台,推进金保工程建设,建立账户转移、接续机制,实现保险关系和个人账户全国范围的无障碍转移和接续;筹资模式上,实行与城镇职工相同的政策,并随城镇养老保险的改革而同步改革;养老基金管理上提高统筹层次,加强政府的主体监管作用;加强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养老保险的给付机制建设;进行配套制度的改革和建设。本文特别强调政府在农民工养老保险给付环节中对养老金领取额低于城镇最低工资的农民工的差额财政补贴。在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设计上,提出以农民工身份证号作为农民工社会保险卡号,实现养老账户信息与身份证查询管理系统挂钩,实现信息一体化管理和创新。本文真正突出了农民工养老保险的专项研究,而不是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笼统概括;在模式探究上既与农民工其他保险形式相联系又独立于其他险种,既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衔接,又突出了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特色。

刘玉萍[9]2017年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日益逼近,农村的民生问题,尤其是农村养老问题是我国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本篇文章简称新农保)无疑是保障农村居民老年生活的重要手段。然而,要保证新农保制度发挥作用,就要确保养老保险资金的充足和按时到位,要求我们做好新农保基金预算工作。构建完善的新农保基金预算制度,是实现对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确保收支稳定的重要途径。本文深入分析新农保基金预算的发展情况,估算基金预算收支水平,充分考虑新农保基金预算的内、外部因素,从预算管理角度出发,探索解决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长期稳健发展的途径。新农保在实际的运行中,确实发挥了基础的养老保障功能,为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提供了很好的保障。然而,随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新农保覆盖面日益扩大,支出需求增大,但筹资渠道扩展能力却有限,资金的保值增值能力不强,支付压力不断增加,收支缺口风险在持续扩大;农村居民对新农保的需求不断上涨,财政的基础养老金支出压力增大,然而新农保制度却缺乏长期、系统的全面规划,不利于政府财政从长远安排农村养老工作;新《预算法》明确规定,我国将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纳入政府全口径预算体系,但新农保基金预算制度却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与其他预算的衔接机制尚未健全,难以实现国家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应给予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资金支持的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将持续为新农保提供补贴,然而,跨年度平衡机制不完善,滚动预算制度尚未健全,这将不利于与财政中长期发展规划形成衔接机制,发挥财政的保障功能;新农保将与城市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不断合并,在实际的工作中,新农保管理却依旧沿用原来的办法,导致新农保基金预算面临管理矛盾。此外,新农保基金预算面临严峻的人口老龄化、经济波动等外部影响,又面临管理制度不完善,精算水平不高等内部困扰。新农保基金预算的发展不仅要保证制度的长期发展,也要确保收支的长期运行,但外界条件及体制改革等因素都会对其发展产生影响。因而,要保证新农保基金预算制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应充分结合自身的优势及面临的机会,以应对外界带来的挑战。根据本文的研究分析,笔者认为要理顺制度关系,明确部门职责,应建立健全新农保基金预算管理制度,优化管理办法,建立与其他政府预算相衔接的机制,完善配套体系,做好新农保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形成叁年滚动预算制度,不断完善和强化新农保基金预算的管理,提高预算的约束力和规划性,保证新农保基金预算能长效可持续发展。

黄耀冬[10]2017年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制度整合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2015年,以常住人口衡量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6.1%,但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相对较低。很多研究表明我国目前56.1%的城镇化率并没有反映真实的城镇化程度,这主要是因为大量进城农民工虽然已经全职非农,长期在城市工作、生活,但是缺乏市民身份认同,不能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没有实现“市民化”。由于人的城镇化与城镇化进程不同步,带来了包括“城市病”、“农村病”等在内的一系列弊端,成为制约我国城镇化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最突出矛盾。从国际上城镇化的经验来看,我国城镇化的任务仍未完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城镇化率仍将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水平,农村劳动力还将进一步向城市集聚。因此,应当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要求,加快调整相关政策制度,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市民化的最大难点是社会保障问题,直接决定了他们能否在城镇留的下来,扎的住根。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群体在非正规部门就业,工作不稳定、收入波动大,不易为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所覆盖。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自身城乡分治、条块分割的特点,与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民工在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频繁流动的现状不相适应。此外,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地区、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地区家庭“空巢化”问题突出,也需要调整现有社会保障制度加以应对。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安全阀”,社会保障制度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因此,适应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要求,研究社会保障制度的整合与优化问题,以及社会保障成本等财税问题,对于实现社会保障制度与城镇化进程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城乡统筹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通过对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剖析,提出以就业保障政策、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等为重点,加快整合与优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同时,对于农民工市民化这新型城镇化核心任务的社会保障成本进行了测算,并提出了配套的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1]. 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完善研究[D]. 张尧. 华中科技大学. 2016

[2]. 建立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D]. 吴英英. 天津师范大学. 2008

[3]. 当前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D]. 李欢赫. 吉林大学. 2017

[4].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研究[D]. 刘正桂. 四川大学. 2007

[5].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 黎生. 四川大学. 2007

[6].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李增航. 浙江海洋大学. 2017

[7]. 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优势研究[D]. 邓俊丽. 陕西师范大学. 2016

[8]. 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研究[D]. 周作昂. 南开大学. 2007

[9].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研究[D]. 刘玉萍. 云南财经大学. 2017

[10].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制度整合与优化研究[D]. 黄耀冬.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7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