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联合型学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记忆,神经元,习惯,额叶,卷积,突触,家兔。
联合型学习论文文献综述
李蕊,罗昌禄,徐铭婧,赵海玉,李斓[1](2019)在《低场强射频电磁辐射对幼年大鼠联合型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低场强射频电磁辐射(RF-EMR)对幼年大鼠联合型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RF-EMR组、假RF-EMR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5只。假RF-EMR组、RF-EMR组大鼠头部分别接受功率密度为0、1 500μW/cm~2的低场强RF-EMR,连续暴露15 d,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训练大鼠建立经典眨眼条件反射(CR)。在行为训练的第1天、第10天和第15天检测3组大鼠的CR习得率。行为训练结束后的第1天、第10天和第15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前额叶内谷氨酸及γ-氨基丁酸的含量。结果对照组未出现有效眨眼。RF-EMR组、假RF-EMR组大鼠第10天、第15天的CR习得率较第1天升高(P <0.05); RF-EMR组大鼠第1天、第10天的CR习得率低于假RF-EMR组(P <0.05)。训练结束后第1天,RF-EMR组和假RF-EMR组前额叶内的谷氨酸及γ-氨基丁酸含量、谷氨酸/γ-氨基丁酸比值低于对照组(P <0.05);第10天,RF-EMR组前额叶内的谷氨酸及γ-氨基丁酸含量、谷氨酸/γ-氨基丁酸比值低于假RF-EMR组与对照组(P <0.05)。结论低场强RF-EMR可导致幼年大鼠联合型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其机制可能与低场强射频RF-EMR引起前额叶内神经递质代谢紊乱有关。(本文来源于《广西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刁奇[2](2018)在《基于非联合型学习机制的神经元构建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人工神经网络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热切关注,神经计算学作为人工神经网络的基础学科,对人工神经网络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现有的人工神经网络大多是通过模拟生物神经细胞的突触可塑性以及细胞之间的网络拓扑结构而建立的,这样的模拟过程忽略了生物神经元自身的高级学习功能,大大减弱了神经元模型的高级处理信息能力。本课题基于生物神经细胞的非联合学习机制,首先,对其中的习惯化机制、去习惯化机制、长短记忆习惯化机制进行简化描述;其次,结合McCulloch-Pitts(M-P)神经元模型,建立了叁种具有非联合学习能力的学习神经元数学模型——习惯化学习神经元、去习惯化学习神经元与长短记忆习惯化神经元;最后,通过仿真实验进行验证,叁种神经元模型具有与生物神经元相似的非联合学习能力。本课题设计的习惯化CIFAR-10深度卷积网络,将习惯化学习神经元模型嵌入到CIFAR-10深度卷积网络中,将CIFAR-10深度卷积网络与习惯化CIFAR-10深度卷积网络在TensorFlow框架下的训练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习惯化CIFAR-10深度卷积网络的训练效果更佳,习惯化学习机制对卷积神经网络的各项性能有优化作用。(本文来源于《北方工业大学》期刊2018-05-16)
王波[3](2018)在《一项适中难度的动物联合型学习模型的建立以及在该学习的过程中鉴定海马CA1区对条件刺激场电位反应的变化情况》一文中研究指出学习记忆是海马的重要功能之一,而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基础便是突触可塑性。因此要理解学习记忆的具体机制就需要阐述在这一过程中海马环路所发生的突触可塑性。目前已有大量的工作对突触可塑性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但集中阐述发生在学习之后、海马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以及海马对记忆信息的反应情况,包括突触后致密度的增加、树突棘的形状和数量的变化、神经元兴奋性的提高以及记忆刺激可以诱发出动作电位等。但是,关于学习过程中、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发生,目前尚待明了。因此本论文主要探索并建立一项难度适中的联合型学习模型,来研究发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海马CA1的突触可塑性。我们首先根据课题组的实验需求,探索并建立了一种能连续学习0.5-1 h,同时进行100-200次CS-US配对从而完成学习的行为学范式。根据动物在学习后第二天的检测结果将其分为以下两组:“检测明显组”,这组小鼠在学习后第二天的检测中,一听到声音立刻就开始舔水,并且在正确时间窗舔水频率较高,错误时间窗舔水频率较低。“检测不明显组”,这组小鼠在学习后第二天的检测中,舔水行为随机分布在正确与错误时间窗,即在正确时间窗和错误时间窗的舔水频率没有显着性差异。此外我们还发现“检测明显组”的动物在学习过程中,在正确时间窗的舔水频率保持不变;在错误时间窗的舔水频率很快出现下降的趋势,并且下降幅度较大;错误时间窗与正确时间窗的舔水频率的比值也是很快出现下降趋势,并且下降幅度较大。而“检测不明显组”的动物在学习过程中,在正确时间窗和错误时间窗的舔水频率都下降;有个别动物表现为在正确时间窗的舔水频率保持不变,而错误时间窗的舔水频率下降时间较晚,幅度较小;错误时间窗与正确时间窗的舔水频率的比值下降时间较晚,幅度较小。行为学建立之后,我们探索了在学习过程中海马CA1细胞层和辐射层对CS的场电位活动情况及其可塑性。研究发现:1、在联合型学习过程中细胞层和辐射层对CS的场电位反应均能发生LTP。2、细胞层发生LTP的时间要早于辐射层、LTP的幅度较辐射层的大、在LTP发生之前,细胞层对CS的场电位反应也较辐射层的反应大。这些结果提示:在联合型学习的过程中,海马CA1脑区对CS的场电位反应能发生LTP;并且,该LTP是一个逐渐出现、逐渐强化的过程;LTP在海马内部不同区域的产生存在时序性。论文的研究发现为进一步理解海马学习的突触可塑性机制提供了新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9)
赵贤[4](2011)在《动物联合型学习中的联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行为变化过程,动物的学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是其获得知识以适应自然界的一个过程。联合型学习是动物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学习类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动物接受刺激之后获得了经验,由于本能的力量产生习惯性联想,从而引发自身行为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王桂敏,宋刚,张衡[5](2005)在《电刺激家兔迷走神经中枢端诱导的黑-伯反射中的非联合型学习现(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研究电刺激家兔迷走神经诱导的黑-伯(Hering-Breuer,HB)反射中的学习和记忆现象。选择性电刺激家兔迷走神经中枢端(频率10~100Hz,强度20~60μA,波宽0.3ms,持续60s),观察对膈神经放电的影响。以不同频率电刺激家兔迷走神经可模拟HB反射的两种成分,即类似肺容积增大所致抑制吸气的肺扩张反射和类似肺容积缩小所致加强吸气的肺萎陷反射。(1)长时高频(≥40Hz,60s)电刺激迷走神经可模拟呼吸频率减慢,呼气时程延长的肺扩张反射。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膈神经放电抑制的程度逐渐衰减,表现为呼吸频率的减慢(主要由呼气时程延长所致)在刺激过程中逐渐减弱或消失,显示为适应性或“习惯化”的现象;刺激结束时呼吸运动呈现反跳性增强,表现为一过性的呼气时程缩短,呼吸频率加快,然后才逐渐恢复正常。长时低频(<40Hz,60s)电刺激迷走神经可模拟呼吸频率加快、呼气时程缩短的肺萎陷反射。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膈神经放电增强的程度逐渐衰减,同样表现出“习惯化”现象;刺激结束后,膈神经放电不是突然降低,而是继续衰减,表现为呼气时程逐渐延长,呼吸频率逐渐减慢,直至恢复到前对照水平,表现了刺激后的短时增强效应。(2)HB反射的适应性或“习惯化”程度反向依赖于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表现为随着刺激强度和频率的增加,膈神经放电越远离正常基线水平,即习惯化程度减弱。结果表明,家兔HB反射具有“习惯化”这一非联合型学习现象,反映与其有关的呼吸神经元网络具有突触功能的可塑性,呼吸的中枢调控反射具有一定的适应性。(本文来源于《生理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刘存志,于建春,韩景献[6](2005)在《“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对多发梗死性痴呆模型大鼠联合型学习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多发梗死性痴呆(MI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特征及“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的疗效。[方法]采用栓子注入法制作多发梗死性痴呆模型,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和非穴组,并设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应用穿梭箱实验观测各组大鼠联合型学习能力的变化,并分析针刺对大鼠学习能力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明显受损,其被动回避潜伏期明显延长,主动回避反应率明显降低。针刺后,针刺组被动回避潜伏期与非穴组比较明显缩短(P<0.05),其主动回避反应率较模型组及非穴组明显增高(P<0.05),而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已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非穴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结论]“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可改善多发梗死性痴呆模型大鼠的联合型学习能力,且具有腧穴特异性。(本文来源于《天津中医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黄彦猷[7](1988)在《联合型学习的神经元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施加在哺乳动物脑内某些神经元传入末稍的单个电刺激,当与会聚到该神经元的另一传入末稍的刺激以一定的时间关系结合并重复多次以后,此单个刺激所诱发的电反应可以产生长时程的改变。这种在脑内的神经元水平上的联合型学习的模拟,为探索学习记忆的分子机制开辟了道路。(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期刊1988年02期)
联合型学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人工神经网络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热切关注,神经计算学作为人工神经网络的基础学科,对人工神经网络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现有的人工神经网络大多是通过模拟生物神经细胞的突触可塑性以及细胞之间的网络拓扑结构而建立的,这样的模拟过程忽略了生物神经元自身的高级学习功能,大大减弱了神经元模型的高级处理信息能力。本课题基于生物神经细胞的非联合学习机制,首先,对其中的习惯化机制、去习惯化机制、长短记忆习惯化机制进行简化描述;其次,结合McCulloch-Pitts(M-P)神经元模型,建立了叁种具有非联合学习能力的学习神经元数学模型——习惯化学习神经元、去习惯化学习神经元与长短记忆习惯化神经元;最后,通过仿真实验进行验证,叁种神经元模型具有与生物神经元相似的非联合学习能力。本课题设计的习惯化CIFAR-10深度卷积网络,将习惯化学习神经元模型嵌入到CIFAR-10深度卷积网络中,将CIFAR-10深度卷积网络与习惯化CIFAR-10深度卷积网络在TensorFlow框架下的训练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习惯化CIFAR-10深度卷积网络的训练效果更佳,习惯化学习机制对卷积神经网络的各项性能有优化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联合型学习论文参考文献
[1].李蕊,罗昌禄,徐铭婧,赵海玉,李斓.低场强射频电磁辐射对幼年大鼠联合型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9
[2].刁奇.基于非联合型学习机制的神经元构建方法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8
[3].王波.一项适中难度的动物联合型学习模型的建立以及在该学习的过程中鉴定海马CA1区对条件刺激场电位反应的变化情况[D].华东师范大学.2018
[4].赵贤.动物联合型学习中的联想[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
[5].王桂敏,宋刚,张衡.电刺激家兔迷走神经中枢端诱导的黑-伯反射中的非联合型学习现(英文)[J].生理学报.2005
[6].刘存志,于建春,韩景献.“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对多发梗死性痴呆模型大鼠联合型学习能力的影响[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5
[7].黄彦猷.联合型学习的神经元模型[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