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最终消费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经济增长,门限,面板,财政政策,实证,北京,社会保障。
最终消费率论文文献综述
冯娟[1](2019)在《人口年龄结构对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影响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构建人口的年龄结构对最终消费率的影响计量模型,运用我国1998~201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别对全国层面、分区域层面最终消费函数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一是人口结构因素对最终消费率有着显着的影响,其中,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与最终消费率之间分别存在正相关关系和负相关关系。二是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的省份,其消费率越低,这部分地反映了消费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对东、中、西部地区的稳定性检验,发现抚养比和经济发展程度对最终消费率的影响与全国基本保持一致,但受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流动和人口政策的影响,中部地区少儿和老年抚养比不显着、西部地区老年抚养比不显着。提高我国最终消费率,应从鼓励生育、银发产业、公共投资的角度,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促进最终消费率与经济同步增长。(本文来源于《中国物价》期刊2019年08期)
纪峰[2](2019)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最终消费率与商贸流通业发展互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央政府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我国最终消费率有所提升,而商贸流通业与居民消费之间密切相关,必然会受到最终消费率提升的影响。本文以我国1997-2016年最终消费率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依据,定量分析最终消费率与商贸流通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我国最终消费率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为协整关系。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与最终消费率提升之间是双向促进关系,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我国最终消费率的提升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而最终消费率的提升对商贸流通业发展具有较弱的带动作用。(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俞杰[3](2018)在《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最终消费率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中消费比重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而最终消费率与世界水平相比一直偏低,且呈下降趋势。过低的最终消费率会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制约作用。本文将梳理现有最终消费率影响因素相关研究,进行我国最终消费率的现实情况与国际比较,并对提高最终消费率提出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办公室课题组,李博,郭彦峰[4](2015)在《我国最终消费率偏低的原因及对策——基于资金流量表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因素分析法,将影响最终消费率的因素分解为可支配收入占比和平均消费倾向两个因素,分析发现,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占比和平均消费倾向同步下降是导致最终消费率走低的主要原因。而非金融企业部门劳动报酬下降、住户部门生产效率下降和纳税负担上升是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占比减小的主要原因;住房投资对消费形成挤出效应、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导致自我保障性金融投资上升是住户部门平均消费倾向下降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河北金融》期刊2015年05期)
张鑫[5](2015)在《基于面板门限模型的最终消费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经济在连续十年保持高速增长后进入放缓阶段,根据中国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增长率只有7.4%。我国经济将进入到增长速度放缓、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常态”,“叁驾马车”中投资与出口的拉动力将逐渐减小,消费将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力量。对于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很多文章进行了研究。一种观点认为,消费率越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也越大,即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线性的,并通过计量方法分析消费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或者消费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中一个因素研究其影响系数来研究经济增长。但目前学术界出现一种不同的观点,认为消费率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虽然基本是正向的,但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即消费率在一定范围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最好,而超过这一范围,效率就会下降。这类研究还较少,而且研究者多数是在分析经济增长模型过程中分析出消费率的拐点。受到他们研究的启发,本文为最大限度减少主观误判,放松了严格的线性限制,引入门限模型方法。本文基于中国27个省份1978-2013年36年的面板数据,使用面板门限模型分析了中国最终消费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并且测度了最终消费率的拐点数值。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最终消费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单一门限效果,最终消费率门限值为59.85%,门限值两边影响系数分别为正相关、负相关。也就是说我国最终消费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呈现倒V型关系,当最终消费率小于59.85%时,GDP随着消费的上升而增长,当最终消费率大于59.85%时,GDP随着消费的上升而减少。而通过与中国的最终消费率现状比较可得知,我国的最终消费率水平偏低,还有10%左右的上升空间。因此,我国需要适应这种发展趋势,提升消费的战略地位,实行积极的消费政策,提高我国的消费率,促进经济的良性增长。(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5-05-01)
曾力[6](2015)在《1981年以来中国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的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1981年以来中国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的根本原因和形成机理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全面、细致、深入的分析,找出导致中国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的原因所在,并进一步探讨相关因素的影响机理,以期既能够比较科学地解释这种现象,又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扭转该现象的措施建议。本文深入分析了投资和净出口这两个重要间接因素对最终消费率的影响。首先,从投资角度研究了投资消费不平衡(投资率偏高、最终消费率过低)的原因,高积累情形下的市场主导和政府主导机制、高积累所附带的循环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导致的投资过度和内需不振的负面效应机制能大致解释这种不平衡,其中高积累所附带的循环机制的解释力相对更大。其次,从净出口角度研究了其对最终消费率的影响,认为进口贸易可以增加一国的要素供给和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刺激消费。出口则使得国内需求对投资和生产的约束大大放松,过剩产能可以被国外市场所吸收,以致能维持较高的投资率,并使最终消费率维持在较低水平。深入分析了收入分配、人口结构和社会保障这叁个重要直接因素对最终消费率的影响。首先,认真分析了收入分配对最终消费率的影响,由于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收入分配不均会抑制消费的增长,在本文研究时段内,中国的基尼系数大致呈上升趋势,分配不均问题比较严重,这是影响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从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城乡结构分析了人口结构对最终消费率的影响,发现中国长期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出生率和少儿抚养比急剧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最终消费率的提升。老年抚养比上升、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及“未富先老”的状况将导致未来最终消费率上升。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将促进消费需求增加,但是,农民工进城后的积累率比留在农村时要高,从而,最终消费率总体水平下降。最后,分析了社会保障对最终消费率的影响,社会保障有利于降低居民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刺激居民消费,但是,当前中国的社会保障存在水平较低、覆盖率低(研究时段的绝大部分如此,最近几年提高较快)、社保资金管理不善等问题,导致社会保障刺激消费的作用极其有限。运用实证分析分别研究了上述诸因素对最终消费率的影响。首先,运用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对1981-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投资率和净出口率对最终消费率的影响,发现最终消费率存在可持续性特征,当期的消费水平会影响到下一期消费,投资对消费具有一定的拉动效应,外需对内需具有明显的替代效应。其次,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对31个省(市)面板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收入分配、人口结构和社会保障对最终消费率的影响,实证结论总体上支持前面的理论分析。在研究全国情况的同时,还对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的研究结论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5-04-15)
蔡德容,张鑫[7](2015)在《基于面板门限模型的最终消费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中国27个省份1978-2012年35年的面板数据,使用面板门限模型分析了中国最终消费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并且测度了消费率的拐点数值。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消费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单一门限效果,其门限值为59.85%,门限值两边影响系数分别为正相关、负相关,即我国最终消费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呈现倒V型关系。(本文来源于《消费经济》期刊2015年02期)
王浩军,张晓琳,马军敬[8](2014)在《转型期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索转型时期我国居民消费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综合考虑影响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的各种因素,最终选取储蓄率水平、人口老龄化结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这四个目前在我国很突出的因素作为研究变量,并用这四个因素的代理指标(储蓄率、老年抚养比、社会保障支出比、全国居民基尼系数)与居民最终消费率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四个指标都与居民最终消费率有很大的相关性。为此,建议在扩内需、提高居民消费率的战略实施中,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注视公平分配。(本文来源于《商业时代》期刊2014年35期)
李丹[9](2013)在《中国最终消费率过低之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最终消费率的分解,发现导致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的表面原因在于居民消费项目的变化。但是,通过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特点的分析后发现,导致居民消费过低的根本原因,一是居民真实收入不高,居民的储蓄性动机仍然很强,政府对居民的"补贴不足";二是政府对消费性投资产品的供给严重不足。对于这两方面的原因,政府都可以采取有效的行动来改善目前的消费状况。实证分析表明,居民真实收入的增加依然是影响居民消费最重要的因素;政府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性支出的增加可以有效促进居民消费,而对消费性产品的投资也可以进一步促进居民消费的扩大。(本文来源于《上海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毕晓庆[10](2013)在《北京市“十二五”期间最终消费率预测分析——基于马尔科夫分析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消费活动在再生产过程中既是终点又是起点,在经济循环中起到先导作用。相对于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而言,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导向和拉动作用更加重要。本文主要以消费对北京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为主要切入点,以提高最终消费率这一指标为主线,基于马尔科夫分析法对北京市"十二五"期间最终消费率进行预测分析,并提出如何提高北京市的最终消费率以促进其经济持久发展的对策。(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3年02期)
最终消费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央政府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我国最终消费率有所提升,而商贸流通业与居民消费之间密切相关,必然会受到最终消费率提升的影响。本文以我国1997-2016年最终消费率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依据,定量分析最终消费率与商贸流通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我国最终消费率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为协整关系。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与最终消费率提升之间是双向促进关系,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我国最终消费率的提升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而最终消费率的提升对商贸流通业发展具有较弱的带动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最终消费率论文参考文献
[1].冯娟.人口年龄结构对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影响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物价.2019
[2].纪峰.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最终消费率与商贸流通业发展互动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9
[3].俞杰.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
[4].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办公室课题组,李博,郭彦峰.我国最终消费率偏低的原因及对策——基于资金流量表的实证研究[J].河北金融.2015
[5].张鑫.基于面板门限模型的最终消费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5
[6].曾力.1981年以来中国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的原因[D].华南理工大学.2015
[7].蔡德容,张鑫.基于面板门限模型的最终消费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2015
[8].王浩军,张晓琳,马军敬.转型期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4
[9].李丹.中国最终消费率过低之谜[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3
[10].毕晓庆.北京市“十二五”期间最终消费率预测分析——基于马尔科夫分析法[J].法制与社会.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