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角截骨术论文-王树

下颌角截骨术论文-王树

导读:本文包含了下颌角截骨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下颌角肥大,下颌角弧形截骨术,下颌骨外板劈除术,锥形束CT

下颌角截骨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树[1](2019)在《基于CBCT数据的下颌角截骨前后下颌骨形态变化的叁维测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数据进行头颅叁维重建,并对下颌骨叁维模型进行叁维测量,对比研究手术前后的测量结果,探讨下颌角截骨手术对下颌骨形态变化的影响,评价其临床效果,为临床下颌角截骨整形术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友谊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手术方式为下颌角弧形截骨术联合外板劈除进行下颌角截骨整形术的20名女性患者(年龄20~35岁,平均25.5岁)的完整CBCT资料,将CBCT扫描数据导入到叁维设计软件ProPlanCMF中进行重建,对叁维模型分割、定点,确定相应参考平面,分别测量手术前后反映下颌骨形态的7个测量项目:下颌角间距(Go-Go)、下颌升支长度(Cd-Go)、下颌体部长度(Go-Me)、角区最大宽度(Go-Ri)、下颌角开张度(Ar-Go-Me)、下颌骨倾斜度(MP-FH)和下颌角外翻角(MR-MA),测量由同一测量者测量3次,每次间隔3天,取3次测量的平均值为测量结果。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和配对检验。结果1、叁维图像显示,术后10天内显示下颌骨截骨面边缘锐利,表面较为粗糙。术后6个月通过截骨区骨皮质的增厚以及下颌角区骨皮质的再生,使术后10天的粗糙锐利截骨面消失,代之为边缘光滑流畅柔和的截骨面,形成了柔和自然的下颌角新形态。2、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前与术后10天各项测量指标显示:Go-Go减小(102.94±5.07mm,94.53±4.60mm);Cd-Go两侧减小,左侧(60.97±5.54mm,47.18±5.59mm),右侧(62.51±5.58mm,48.03±5.86mm);Go-Me两侧变长,左侧(72.97±2.71mm,79.01±4.02mm),右侧(74.23±2.71mm,79.14±3.99mm);Go-Ri两侧减小,左侧(38.76±3.90mm,33.89±3.64mm),右侧(39.13±3.20mm,33.44±3.17mm);两侧Ar-Go-Me增大,左侧(109.44±4.06°,124.11±4.89°),右侧(110.25±4.00°,124.35±4.80°);两侧MP-FH增大,左侧(16.48±3.81°,26.39±4.52°),右侧(15.81±4.04°,26.33±5.19°);两侧MR-MA减小,左侧(12.08±2.72°,0.76±1.06°),右侧(11.45±2.63°,0.78±1.10°)。手术前后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所有测量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左右两侧各测量项目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手术使下颌角间距、下颌升支长度、下颌角外翻角、角区最大宽度变小,而下颌角开张度、下颌骨倾度、下颌体部长度变大,手术后双侧下颌骨对称性良好。3、术后6月与术后10天各测量项目比较显示:Go-Go(95.53±4.60mm,95.02±4.97 mm);Cd-Go两侧变长(左侧47.18±5.59mm,47.33±5.57mm,右侧48.03±5.86mm,49.40±6.14mm);Go-Me两侧变长(左侧79.01±4.02mm,79.23±4.06mm,右侧79.14±3.99mm,79.37±4.38mm);Go-Ri两侧变大(左侧33.89±3.64mm,34.10±3.60mm,右侧33.44±3.17mm,33.58±3.12mm);两侧Ar-Go-Me减小(左侧124.11±4.89°,123.89±5.02°,右侧124.35±4.80°,124.02±3.98°);两侧MP-FH减小(左侧26.39±4.52°,26.19±4.52°,右侧26.33±5.19°,25.97±5.27°);两侧MR-MA变大(左侧0.76±1.06°,0.86±1.07°,右侧0.78±1.10°,0.83±1.01°)。术后6月与术后10天上述各测量项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两侧各测量项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手术后截骨面骨再生,下颌骨形态发生变化,但骨再生并未影响术后效果。结论1、下颌角弧形截骨联合外板劈除术能有效去除下颌角区骨质、提高下颌角点高度,从而缩小下颌角间距、下颌升支长度、下颌角外翻角、角区最大宽度,同时使下颌角开张度、下颌骨倾度、下颌体部长度变大达到改变面部轮廓形态的目的。2、术后在截骨面存在骨愈合,表面能形成新的骨痂及骨皮质,会改变下颌骨形态,能够使截骨线及截骨面显得更为流畅及自然,并不影响术后面部轮廓形态。3、基于CBCT数据叁维重建的下颌骨模型,通过全方位的缩放、旋转等操作可以直观全面地显示在X线片上无法呈现的叁维解剖结构,并能从矢状面、冠状面和水平面观察及任意切割、旋转,准确细致地观察下颌骨形态的差别,对下颌骨的测量更准确可靠,可以术前精确规划下颌角截骨术的手术方案,术后定量评估手术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卞洁,孟志兵,黄锦华,郭军[2](2018)在《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后咬肌肌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肌电图检测,观察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对咬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5年6月,选取下颌角截骨整形术患者18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年行咬肌肌电图检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1个月时与术前相比,咬肌肌力下降明显(P<0.05);术后1年时咬肌肌力基本恢复,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后1年患者的咬肌功能基本恢复。(本文来源于《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刘书昊,张斌,刘强,吕宁,孟芝竹[3](2018)在《3D打印技术结合咬面定位下颌角截骨引导保护器在下颌角成形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以下颌咬面为定位基准的下颌角截骨引导保护器的安全准确截骨效果。方法术前通过测量耳垂到咬面的垂直距离,并根据患者对术后下颌角形态的要求来弯制截骨引导板的弧度,使下颌角截骨引导保护器的下颌咬平面板、固定板、下颌升支后缘保护板和截骨引导板与3D打印模型贴合。术中将弯制好的下颌角截骨引导保护器按照术前预定的位置安放并固定后,紧贴引导板内侧面截骨。结果本组8例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术后效果。脱套分离下颌骨和下颌角,使下颌角截骨引导保护器安放更加容易,固定板与下颌骨外板固定后截骨引导保护器处于稳定状态,便于安全准确地进行截骨操作。结论下颌咬面定位下颌角截骨引导保护器可以安全准确地引导下颌角截骨,是一款有效的辅助手术器械。(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汪婷婷,陈开文,李建华,胡惠英,李斌[4](2018)在《单次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对下颌角截骨术患者术后早期情绪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单次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对下颌角截骨术患者术后早期情绪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择期全麻下行下颌角截骨术患者,随机分为氯胺酮组(K组)和对照组(C组)。全麻诱导后K组于手术开始前5 min单次静注氯胺酮0.3 mg/kg,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术后两组患者均采用静脉镇痛。手术前1 d及术后48 h内使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及QoR-40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评估、拔管后30 min测定VAS及Ramsay评分,并记录麻醉结束至拔管的时间,有无呛咳、躁动、谵妄,拔管后30 min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48 h K组HAD-A、HAD-D评分均低于C组(P<0.05);QoR-40总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K组术后48 h QoR-40情绪状态评分高于C组(P<0.05);K组拔管后30 min时VAS评分低于C组(P<0.05),Ramsay评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拔管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次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可改善下颌角截骨术患者全麻术后早期焦虑/抑郁情绪反应,提高术后苏醒质量,不良反应少,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15期)

毛小炎[5](2018)在《下颌角截骨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及临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对女性下颌角肥大患者的头颅CT叁维重建图像进行测量分析,比较各类型下颌角在下颌角相关距离、角度和比例之间的差异,揭示中国下颌角肥大女性的形态学特征。2.对貌美女性行头颅CT叁维重建分析,探究女性下颌角美学特点,同时与下颌角肥大女性叁维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主要差别,为下颌角肥大的手术设计提供参考。3.应用数字化外科技术对下颌角肥大患者进行术前手术设计和规划。通过术前、手术模拟和术后数据测量分析,评估叁维数字化技术在下颌角截骨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1.对96例女性下颌角肥大患者CT断层影像行叁维重建,根据下颌角点相对下颌升支平面的位置关系提出下颌角肥大的叁分类法。并测量下颌角相关距离、角度和比例等骨性参数,总结各型下颌角的形态特点。2.按照Likert五分量表法对女性志愿者进行评分,对平均分≥4分的貌美女性行头颅CT叁维重建,测量下颌角美学相关的角度、距离和比例等指标,对比女性下颌角肥大患者相关测量数据,总结貌美女性下颌角美学特点。3.根据貌美女性下颌角特征的研究结果,运用几何的方法求出模拟术后下颌骨体部和升支的长度,分别以髁突点Co和颏下点Me为球心,以各自的长度为半径在Mimics软件中设计球体,取二者与下颌骨的交点为新的下颌角点。基于新的下颌角点设计截骨线,3-D打印制作手术导板,术中按照定位导板精准截骨,对术前、术后和模拟手术叁维CT重建图像进行测量,评估手术效果。结果1.根据下颌点相对于下颌升支平面的位置关系将下颌角分为外翻型、内收型和普通型叁种。外翻型下颌角的下颌角间距和下颌角扩张度最大,分别为100.685mm±5.124mm和71.827° ±4.466°,下颌角角度最小,为114.951° ±5.356°;内收型下颌角的下颌角间距和下颌角扩张度最小,分别为91.297mm±4.795mm和62.612°± 1.88°,下颌角角度最大,为119.451° ±4.507°。2.貌美女性与下颌角肥大女性在下颌角角度、FH-MP、Go-Me/Co-Go和Mf-Go/Co-Go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女性最美下颌角范围为122.76°~125.06°,平均123.91°,美学FH-MP为25.9°~28.08°,平均27.03°。貌美女性的Go-Me/Co-Go接近于 2:1,Mf-Go/Co-Go 接近 1.4:1。3.19例女性下颌角肥大患者,其中4例合并小颏畸形,均成功完成术前设计规划和下颌角截骨手术。CT叁维重建测量结果示:患者术后的下颌角度数、FH-MP和Go-Me/Co-Go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二者之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术后对面部外形均非常满意。配对t检验结果示:模拟手术和下颌角术后测量所得数据在下颌角度数、FH-MP和Go-Me/Co-Go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下颌骨轮廓线与模拟手术非常接近。结论1.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简单有效的下颌角肥大分类方法,根据下颌点相对于下颌升支平面的位置关系将下颌角分为外翻型、内收型和普通型叁种,并通过数字化测量分析各类型下颌角的特点,为下颌角肥大的手术治疗提供参考。2.本研究得出中国女性下颌角的容貌美学符合以下叁个特征:①各骨性结构协调对称;②下颌角角度值接近124°,下颌骨倾斜度接近27°;③下颌骨体部长度和升支高度之比接近于2:1,颏孔下颌角间距与升支高度之比接近1.4:1。本研究为下颌角肥大整形手术提供可靠的参考标准。3.本研究运用叁维数字化技术成功建立了女性下颌角肥大患者美学下颌角点定位方法,该方法目前在国内外文献中均未见报道。本研究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下颌角肥大患者的术前设计,显着地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给下颌角肥大整形手术提供了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技术手段。(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8-03-31)

黄锦华,卞洁,孟志兵,常财旺,张强[6](2017)在《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后咬肌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后咬肌的变化。方法选取我科2009年7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下颌角截骨整形术患者26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0 d、术后1年行颌面部CT叁维重建,以测量咬肌最大横截面积;同时进行咀嚼效率测定。结果全部26例患者术后10 d咬肌最大横截面积相比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1年最大横截面积相比术前略减小,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10 d咀嚼效率相比术前明显减小(P<0.05),术后1年咀嚼效率相比术后10 d明显增大(P<0.05),和术前没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后1年,患者的咬肌功能基本恢复。(本文来源于《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7年04期)

黄锦华,孟志兵,常财旺,张强,卞洁[7](2017)在《颧骨颧弓内推及下颌角截骨同时隆颏一次性面部轮廓整形术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下颌角截骨及颧骨颧弓内推一次性面部轮廓整形术的可行性,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5年10月来笔者科室接受面部轮廓整形的患者25例,经充分沟通后接受颧骨颧弓内推及下颌角截骨同时隆颏术,定期随访并观察术后效果。结果:整个手术过程平均耗时3.5h,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5年,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其中1例患者术后口角轻度歪斜,经神经营养对症治疗3周后恢复正常。结论:同时进行下颌角截骨及颧骨颧弓内推术能一次性解决面部轮廓问题,既减少患者手术次数,又缩短恢复时间,并能取得良好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医学》期刊2017年07期)

见春宇[8](2017)在《叁维成像辅助下颌角截骨整形术中理想截骨线的精确定位及咬合功能的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下颌角是决定脸型的重要因素之一,东方女性多以卵圆形或者瓜子形的面部轮廓为美,下颌角肥大会使得女性面部呈现方形脸,被认为缺少了女性的柔弱美。因此要求对肥大下颌角行手术治疗的的求美者日益增多,下颌角截骨整形术也渐渐成为面部轮廓整形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截骨线设计的不合理,术后易出现第二下颌角、下齿槽神经血管束内神经血管的损伤、两侧下颌角形态不对称、下颌颈骨折等并发症。所以术前设计出安全合理并且保证美观的截骨线是手术成功的保证。为此,本实验在对下齿槽神经血管束观测、探求理想截骨线、模拟截骨后下颌角角度测量、截骨区骨质厚度测量的基础上,通过叁维有限元模型辅助进行力学分析、验证,设计出安全、美观的截骨线,旨在为临床上减少并发症和获得最佳手术效果提供理论依据。目的通过对患者下颌角数据的收集统计、叁维重建测量相关数据及力学分析,设计安全合理的截骨线用来指导下颌角截骨手术。旨在保证患者手术安全的基础上,绘制出理想截骨线以供临床应用。方法收集我科近年来行下颌角截骨手术患者术前CT图像20例(图像由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影像科提供)。以DICOM格式将CT图像导出至Mimics 17.0软件中。在Mimics17.0软件中重建模拟下颌骨叁维图像,根据CT图像标记出下齿槽神经血管束走行,设计理想截骨线,截骨线的前端点为颏孔的正下方C,截骨线的后端点为A,术中以牙槽弓水平延长线与下颌支后缘的交点来确定A,牙槽弓末端在下颌升支转折处设为0点,原下颌角点为P,OP连线与下齿槽神经血管束交点为M,X点为术后新下颌角点,其分别定位于M沿OP方向5mm、7mm、9mm、11mm、13mm、15mm、17mm 处,即MX 为 5mm、7mm、9mm、11mm、13mm、15mm、17mm。分别测量七条截骨线模拟截骨后下颌角相关角度,并对截骨线处几个标志点行骨质厚度测量,用于指导术者在术中更好地掌握不同部位干预深度。最终将截骨前后的叁维有限元模型导入Ansys 10.0软件中进行咬合实验的力学分析,观察按此截骨线截骨后患者下颌骨咬合功能是否正常。结果共20例患者,经过模拟截骨后角度分析显示MX为13mm时,术后下颌角角度更符合当代女性正常标准,第二叁磨牙之间的骨质最厚,向前向后逐渐变薄,截骨前后咬合力学分析图示应力分布基本一致。结论按本实验设计方法可精确定位截骨线,模拟截骨后下颌角形态符合当代女性正常标准,且在安全截骨范围,术后患者咬合功能并未受影响,故此截骨线可应用于临床中,用来指导下颌角截骨手术。(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5-31)

黄锦华,杨旭东,张强,孟志兵,常财旺[9](2016)在《超声骨刀在下颌角截骨整形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声骨刀在下颌角截骨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单纯下颌角截骨整形患者35例,术中使用超声骨刀配以骨刀手具进行截骨。结果全部35例患者术后经6个月至5年随访,口腔全景片示下颌骨双侧对称,下颌骨下缘平滑,下颌神经管清晰完整。1例患者术后单侧面部血肿,对症处理2周后完全恢复。结论下颌角截骨整形术中使用超声骨刀,截骨效果良好,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本文来源于《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常鹏,张宇,郭冰玉,回蔷,岳红利[10](2016)在《数字化3D打印技术在巴马小型猪下颌角截骨模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小型巴马猪的下颌角3D打印模型,为模拟临床复杂下颌角截骨术的新型治疗方法提供全面的预手术设计方案。方法选择12个月龄巴马小型猪3只,采用螺旋CT在术前、术后扫描巴马小型猪的头部骨骼形态,应用Mimics 10.01、Geomagic stodio 2013等软件进行下颌骨的叁维重建并进行3D打印,设计改良的下颌骨截骨导板,在导板引导下,完成下颌角截骨术。结果经术中验证,巴马小型猪下颌骨3D打印模型能够精确模拟下颌角形态,术前设计的截骨导板能够在术中辅助进行精确截骨。结论数字化3D打印技术对于模拟下颌角形态,辅助术前手术方案设计,进行精确下颌角截骨,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下颌角截骨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肌电图检测,观察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对咬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5年6月,选取下颌角截骨整形术患者18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年行咬肌肌电图检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1个月时与术前相比,咬肌肌力下降明显(P<0.05);术后1年时咬肌肌力基本恢复,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后1年患者的咬肌功能基本恢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下颌角截骨术论文参考文献

[1].王树.基于CBCT数据的下颌角截骨前后下颌骨形态变化的叁维测量分析[D].南京医科大学.2019

[2].卞洁,孟志兵,黄锦华,郭军.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后咬肌肌电分析[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8

[3].刘书昊,张斌,刘强,吕宁,孟芝竹.3D打印技术结合咬面定位下颌角截骨引导保护器在下颌角成形术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8

[4].汪婷婷,陈开文,李建华,胡惠英,李斌.单次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对下颌角截骨术患者术后早期情绪反应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8

[5].毛小炎.下颌角截骨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及临床应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

[6].黄锦华,卞洁,孟志兵,常财旺,张强.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后咬肌变化的研究[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7

[7].黄锦华,孟志兵,常财旺,张强,卞洁.颧骨颧弓内推及下颌角截骨同时隆颏一次性面部轮廓整形术临床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7

[8].见春宇.叁维成像辅助下颌角截骨整形术中理想截骨线的精确定位及咬合功能的力学分析[D].东南大学.2017

[9].黄锦华,杨旭东,张强,孟志兵,常财旺.超声骨刀在下颌角截骨整形术中的应用[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6

[10].常鹏,张宇,郭冰玉,回蔷,岳红利.数字化3D打印技术在巴马小型猪下颌角截骨模型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6

标签:;  ;  ;  ;  

下颌角截骨术论文-王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