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宏文(云南省大理州人民医院口腔科671000)
【中图分类号】R78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4-0165-02
【摘要】目的研究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口腔正畸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科应用口腔正畸治疗的61例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观察治疗前后的牙周袋探诊深度、出血指数、前牙覆盖、覆牙合情况、牙槽骨高度的变化等指标。结果经口腔正畸治疗后的牙周袋探诊深度、出血指数、前牙覆盖、覆牙合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前后牙槽骨高度无明显变化。结论口腔正畸治疗能矫正牙周病所致的前牙移位,并且能够有效的改善牙周健康,恢复牙齿咀嚼功能,疗效确切,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前牙移位牙周病口腔正畸疗效
牙周病患者由于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吸收,常常会导致前牙移位、唇向散开、出现间隙等改变,最终导致牙齿脱落,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美观,更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并且还会出现咬合创伤,而这种创伤又会进一步加重牙周组织的破坏,形成恶性循环l1l,给患者带来极其大的痛苦,因此,许多患者迫切地希望能够保留并矫正移位牙齿。为了探讨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有效治疗方法,笔者对本科室于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61例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均采用口腔正畸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来我科室治疗的患者61例,其中男29例,女32例,年龄30~65岁,所有患者均确诊为牙周病所致的前牙移位,前突显著,均有前牙倾斜、伸长、移位、牙间隙增宽,松动度为Ⅰ~Ⅱ度,伴有深覆牙合,深覆盖,同时又有牙龈萎缩、口臭、牙齿扇形改变、牙齿稀疏、牙间隙较宽、牙周组织轻度萎缩、咀嚼功能下降等表现,X线片检查显示牙槽嵴顶向根尖方向水平吸收。所有入选患者均无糖尿病、高血压等全身性疾病,具有良好的依从性,能定期随访观察。
1.2治疗方法
61例患者均采用口腔正畸治疗,在治疗初期均给予牙周病的基础治疗,包括口腔卫生健康宣传和教育,指导患者在治疗期间保持口腔清洁,每日早晚刷牙,一次性完成牙周洁治和根面平整,治疗龋齿,去除不良修复体及处理牙周、牙髓病变,去除菌斑、减轻牙周炎症,必要时做牙周手术,同时定期复查,监视牙周状况。牙周基础治疗持续2~4个月,在牙周症状明显改善时,开始正畸修复治疗:均采用方丝弓矫正技术,黏结托槽稍靠近龈方,磨牙黏颊面管,不使用带环。根据患牙牙周支持组织的多少和患者的反应,调整正畸力的大小,加力要轻,每3个月拍1次全景片,观察牙槽骨的重建情况。正畸修复治疗持续6~10个月。正畸治疗期间,每3个月进行1次牙周洁治。待矫正后,采用改良式Hawley保持器保持,并定期对患者牙齿矫正情况进行复查。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矫正成功率,测量并比较治疗前后的牙周袋深度、出血指数、前牙覆盖、覆殆、牙槽骨高度的变化。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处理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我科室收治的61例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患者经口腔正畸治疗后均矫正成功。61例患者治疗前、治疗完毕后、治疗结束1年后的牙周袋深度、出血指数、前牙覆盖、覆牙合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61例患者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变化(mm,-x±s)
患者经过正畸治疗后,牙周袋深度、牙周出血指数、前牙覆盖、覆牙合情况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但牙槽骨的高度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牙周病是由多因素所致的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常由于炎性反应侵袭造成牙周组织破坏,牙槽骨高度降低,前牙支持力下降,不足以平衡患牙所受的唇向咬合力而使牙齿向受力方向散开。临床表现就是前牙松动、唇向移位等畸形。既往对于这类患者主要采用牙周基础治疗辅以局部或全身用药来控制牙周炎性反应以求缓解病变,但由于前牙移位畸形和咬合性创伤依然存在,故可造成牙周病病情反复。因此,临床治疗时不仅要有效控制炎性反应,还要通过正畸的方法使错位牙得到复位并长期固定保持才能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患者经过正畸治疗后,牙周袋深度、牙周出血指数、前牙覆盖情况、覆牙合情况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改善,61例患者均顺利复位移位牙齿,牙齿排列整齐,咬合关系得到显著改善,牙齿松动程度显著降低,牙周膜间隙恢复正常,达到了美化牙齿的目的。
综上所述,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疗效显著,安全稳定,各医院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BaderHI.Adjunctiveperiodontaltherapy:areviewofcurrenttechniques.DentToday,2010,29(7):94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