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灌水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冬小麦,灌水,需水量,水肥,制度,作物,生物量。
灌水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黄德良[1](2019)在《陕北丘陵沟壑区涌泉根灌苹果树调亏灌溉制度与灌水器布置方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陕北丘陵沟壑区6年生苹果树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涌泉根灌条件下苹果树的调亏灌溉试验和灌水器布置方式实验研究。在苹果树各生育进行不同程度的水分调亏灌溉,监测土壤含水率,结合气象数据研究了调亏灌溉对苹果树的耗水规律、生理特性、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制定了丰水年陕北山地苹果树调亏灌溉制度。研究灌水器不同埋深、间距和个数对苹果树生理生长和产理的影响,得出了陕北山地苹果树涌泉根灌灌水器的最佳布置方式。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涌泉根灌灌水技术灌水后,0-90cm土层含水率变化显着,随着调亏程度的加剧,同一土层深度的土壤逐渐减小,土壤水分垂直剖面上呈现出中间高两端低的趋势。0-30cm土层水分蒸发较快,土壤含水较低,40-90cm土层土壤含水率最高,100-140cm土层内土壤含水率低且差异较小。在0-90cm土壤含水率的变异系数与调亏程度呈负相关,而100-140cm土壤含水率的变异系数与调亏程度呈正相关。(2)在苹果树的整个生育期内,参考作物日蒸发蒸腾量波动幅度较大,呈中间高两端低的趋势。ET0分别与日照时数和日平均气温呈显着正相关;与2m处风速和水汽压强呈不显着正相关;与大气压呈负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为二次函数关系。全生育期内调亏灌溉处理的耗水量在420.98-719.64mm,涌泉根灌灌水器布置方式试验各处理的耗水量差异较小,耗水量在586.77~641.42mm。涌泉根灌灌水器布置概方式试验和调亏试验下苹果树耗水量的大小一致且均为:果实膨大期>萌芽展叶期>开花坐果期>果实成熟期。(3)春梢长度、叶面积、百叶重、叶片保水力、叶片含水量、单果重、果实含水量、苹果体积大小均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着色度、有机酸、维生素C及可溶性还原糖含量均与土壤水分含量关系不显着,果实硬度和可溶性固体物质含量随调亏程度的加剧而增大,果实膨大期为果实需水关键期,该时期水分亏缺导致产量显着降低。苹果树叶面积指数呈“S”型曲线增长,产量与全生育期的耗水量呈二次函数关系。调亏灌溉试验中T6处理(萌芽展叶期中度亏缺,果实膨大期轻度调亏)的净效益最高为30.98万元/顷。灌理(萌芽展叶期中度亏缺,果实膨大期轻度调亏)的净效益最高为30.98万元/公顷。灌水器布置方式试验中T9处理(埋深40cm,距主干间距30cm,对称布置两个灌水器)的净效益最高为22.10万元/公顷。(4)陕北丘陵沟壑地区丰水年内涌泉根灌条件下山地苹果树高效节水灌溉制度为:萌芽展叶期中度调亏,灌水1次;开花坐果期充分灌溉,灌水1次;果实膨大期轻度调亏,灌水3次;果实成熟期不进行灌水,灌溉定额为870.39 m3/hm2。涌泉根灌灌水器的最佳布置方式为;灌水器距离地表40 cm距离主树干间距30 cm,东西对称布置两个灌水器。该研究结果可为陕北丘陵沟壑地区苹果树的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陈超飞[2](2019)在《基于AquaCrop模型的关中地区冬小麦—夏玉米灌水施氮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冬小麦-夏玉米是关中地区最重要的两大粮食作物,针对当地水资源短缺和农田水肥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本文以大田试验为基础,研究了不同水氮条件冬小麦和夏玉米土壤水分,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累积、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同时收集试验地气象数据,土壤数据和田间管理数据,结合冬小麦-夏玉米实测数据,对AquaCrop模型进行参数率定,评估了模型模拟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发育的精度。利用皮尔逊III型频率曲线进行冬小麦和夏玉米各自生育期降水典型年划分,用校验后的模型进行不同灌水施氮方案的模拟,评价模拟结果,进一步探讨了关中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维持较高产量的水氮配合措施。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本试验条件下,灌水和施氮对冬小麦-夏玉米生长、产量、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冬小麦,当灌水量超过80 mm,施氮量超过180 kg·hm~(-2)后,冬小麦的株高和叶面积增长不明显,湿润年份推荐灌水80 mm,施氮220kg·hm~(-2),平水年份应适当减少施氮量,推荐灌水100 mm,施氮180 kg·hm~(-2),不仅能够节约氮肥,而且同样能获得高产;对于夏玉米,当灌水量超过60 mm,施氮量超过180 kg·hm~(-2)后,玉米的株高和叶面积不再明显增长,甚至受到抑制,湿润年份选择灌水60 mm,施氮240 kg·hm~(-2),平水年份应适当减少施氮量,灌水60 mm,施氮180 kg·hm~(-2),可实现节水节肥,并能获得高产。(2)率定后的AquaCrop模型能够准确地模拟出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生长过程以及产量和最终生物量。对于冬小麦,所有处理冠层覆盖度模拟值和实测值间的R~2和RMSE分别为0.963和9.41%。地上部生物量累积过程模拟值和实测值间的R~2和RMSE分别为0.985和0.9 t·hm~(-2)。最终生物量和产量模拟值在校准阶段稍微偏大,验证阶段稍微偏小,两者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对于夏玉米,所有处理冠层覆盖度模拟值和实测值间的R~2和RMSE分别为0.868和11.83%。所有处理地上部生物量累积过程模拟值和实测值间的R~2和RMSE分别为0.975和0.97 t·hm~(-2)。最终生物量和产量的模拟值在校准阶段稍微偏大,验证阶段稍微偏小,两者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无论是冬小麦还是夏玉米,模型能够基本反映出生育期内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尽管会出现轻微高估或低估。同时,当水分或者氮肥胁迫出现时,模拟误差变大。(3)不同降水典型年模拟结果表明,对于冬小麦,优化灌水施氮方案为,湿润年推荐施氮220 kg·hm~(-2),返青期或拔节期灌水40 mm;平水年推荐施氮180 kg·hm~(-2),拔节期灌水60 mm;干旱年推荐施氮180 kg·hm~(-2),返青期和拔节期各灌水60 mm。对于夏玉米,湿润年推荐施氮240 kg·hm~(-2),拔节期或抽雄期灌水45 mm;平水年推荐施氮240 kg·hm~(-2),拔节期灌水60 mm;干旱年推荐施氮180 kg·hm~(-2),拔节期和抽雄期各灌水60 mm。优化后的灌水施氮方案可以实现节约资源和稳产的目的,可为关中地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需要指出的是,本文采用的是手动调参的方法,可能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在今后研究中将优化算法应用到调参过程中以进一步提高调参效率和模拟精度。同时研究在单个试验区对AquaCrop模型进行了校验和应用,今后需要进一步在整个关中地区设置多个试验区,收集田间试验数据,组建AquaCrop模型数据库,进行分区灌溉制度优化。(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张兴国[3](2019)在《陕北风沙区设施葡萄水肥一体化灌水施肥制度与品质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陕北风沙区具有良好的光热条件,在特色经济林果种植方面具有独特的区域优势。由于降雨少、蒸发大,水资源短缺是限制当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但同时,传统的“大水大肥”模式不仅造成水资源和肥料的浪费,也使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升遭遇瓶颈。制定合理高效的灌溉施肥制度,提高作物产量品质以及水肥的利用效率,是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举措。在陕西省榆林市鱼河镇鱼河农场开展了日光温室葡萄水肥一体化试验,分析了不同水肥处理对葡萄产量、品质以及水分和肥料利用的影响,并以修正后的FAO Penman-Monteith(P-Mre)公式为标准,探讨了六种简易方法估算温室葡萄需水量的适用性。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施肥处理对温室葡萄园不同时期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变化具有显着影响;在葡萄新梢生长期、果实膨大期以及着色成熟期,滴灌施肥处理T2(灌水量3810m~3/hm~2、施肥量840 kg/hm~2)可以保证葡萄主要根系层维持较高的养分含量,对于提高葡萄果实品质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2)在6种简易估算温室葡萄需水量方法中,Hargreaves公式与修正后FAO Penman-Monteith公式的计算结果最为接近,而Priestley-taylor、Makkink、Turc叁种方法的偏差明显。利用修正后FAO Penman-Monteith公式与Hargreaves公式计算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_0结果的回归关系对后者进行校正,得到经验系数:a=0.6206,b=2.1556,校正后的计算结果更为精确;基于实测需水量,计算提出了基于Hargreaves公式的日光温室葡萄作物系数。(3)滴灌施肥相比传统沟灌施肥可以有效提高葡萄果实品质,同时实现节水节肥。灌水量对葡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以及肥料偏生产力均具有显着影响,施肥量只对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达到显着水平;葡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均受到水肥交互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水肥用量有利于产量和水肥利用率的提高,但过高的水肥供给会带来明显的负效应,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滴灌不同水肥处理对葡萄果实品质具有极显着影响(果实可溶性糖、Vc含量除外)。(4)通过对温室葡萄的各项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得出滴灌处理中水中肥W2F2即灌水量为3045 m~3/hm~2、施肥量为840~850 kg/hm~2是适宜当地温室葡萄栽培的最优水肥一体化灌水施肥模式。(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史源[4](2019)在《灌水总量与灌溉技术约束下华北典型区域冬小麦灌溉制度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地区是我国冬小麦主产区,冬小麦生育期降水很难满足其需水要求,作物生长对灌溉严重依赖,地面灌溉仍是该区域冬小麦主要的灌溉方式。当前,水资源总量不足和地面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偏低是华北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基于华北地区节水压采策略,如何在用水总量控制条件下,通过优化作物灌溉制度和改进地面灌溉用水管理来提高水分生产效率,以保障农户利益不受损,是当前水务管理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本论文将田间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采用作物生长模型和地面灌溉模拟模型,在分别对模型参数进行率定和适用性评价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区冬小麦受试作物品种参数和地面灌溉技术约束下的最小灌水定额。基于作物生长模型参数,以研究区灌溉定额控制指标为上限,地面灌溉技术约束下的最小灌水定额为下限,结合不同降水水平年、作物生育期、畦灌布置方案,确定灌溉制度模拟情景方案,应用作物生长模型进行模拟。基于模拟结果,构建灌溉制度评价及筛选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优化提出用水总量和地面灌溉技术约束下的适宜灌溉制度方案。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如下:(1)采用作物生长模型DSSAT,基于田间试验数据,率定了模型参数并评价其适用性,优选出一套受试作物模型参数。本研究设置多区域试验田,进行统一种植品种及模式下的作物品种遗传参数的率定,通过4种不同交叉验证方案率定了受试作物模型参数。采用模型对作物土壤水分变化进行模拟时,以充分灌水处理数据进行校准和验证下,模拟精度较高,且土层深度越大模拟精度越高;根据参数率定方案及模型交叉验证结果,受试作物物候期及单粒重模拟精度较高,作物产量观测值与模拟值的误差稍大,总体而言,参数率定后,模型模拟结果具有较好的收敛性和准确性,可用于研究区作物优化灌溉制度模拟下的物候期、作物水分利用情况、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预测。(2)采用地面灌溉水流运动模拟模型SISM,基于田间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适用性,对不同技术要素组合下的灌水过程进行模拟,获得相应的畦灌性能指标值,确定了华北地区不同畦灌技术要素组合下最小灌水定额。基于不同典型区域、冬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的田间灌溉试验数据,优化反求每次灌溉事件土壤入渗参数,结合华北地区畦灌现状,考虑畦田长度、坡度、田面平整精度及微地形空间分布差异,和入畦单宽流量等要素,共计53088种畦灌技术要素组合,以地面灌溉水流覆盖整个田块,及最小灌水深度Zmin>0为控制条件,采用SISM模型,对不同技术要素组合下的灌水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畦灌技术要素和灌水性能指标值的对应关系,结合畦灌数值模拟试验结果和地面灌溉相关规程规范,提出50m,100m,150m叁个代表性畦田长度下,田面平整精度Sd、坡度Sp、单宽流量q等畦灌要素的建议范围,及相应的最小灌水定额。(3)分析了冬小麦生育期耗水规律,制定灌溉制度情景模拟方案,采用率定后的作物生长模型参数进行模拟,基于模拟结果分析作物生育期及不同生育阶段灌水定额、灌溉定额及降水年型等因素对产量和蒸发蒸腾量的影响。对应不同水平年,在冬小麦4个生育阶段中,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加,作物蒸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壤蒸发量变化幅度较小,作物产量对水分供给的敏感性强弱为:拔节水>返青水>越冬水>灌浆水,不同水平年型下的增产潜力幅度为:枯水年>平水年>丰水年,3种代表性性畦长下上述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及变化幅度较为一致,返青-拔节及拔节-抽穗两个生育阶段的灌水对于作物增产有显着作用,是作物的需水关键期。(4)基于灌溉制度情景模拟结果,分别从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和种植净收益与投入产出比两个层面,对灌溉制度方案进行优化,从而获得不同水平年、不同代表性畦长下最优的灌溉制度方案。在两个评价指标体系下,研究区最优的地面灌溉畦灌布置方案均为50m畦长,对应丰、平、枯叁个降水水平年,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的灌溉制度分别为:0+55+55+0(mm),0+75+55+0(mm)及0+75+55+0(mm),即均灌2水(返青水、拔节水);投入产出比最大的灌溉制度分别为:0+75+55+0(mm),55+75+5 5+0(mm)及55+75+5 5+0(mm),即丰水年灌2水(返青水、拔节水),平、枯水年灌3水(越冬水、返青水、拔节水)。对于地面灌溉畦灌要素的优化,建议采用50m左右的短畦,可取得较好的灌水效果。上述研究成果可为生产者提供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畦田布置及灌溉制度应用模式,论文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对于从整体上缓解灌溉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促进华北地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期刊2019-04-10)
姚山虎[5](2018)在《基于彭曼法的长系列灌溉制度及灌水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彭曼法计算作物需水量,采用长系列法对湖水东调灌区进行灌溉制度及灌水率研究。结果标明:彭曼法及长系列法计算得到的灌溉制度及灌水率成果是合理可行的。彭曼法计算的作物需水量精度高;长系列法更能准确反映灌区的实际缺水过程,设计灌溉制度及灌水率更科学,工程规模更合理。(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水利》期刊2018年11期)
刘永[6](2017)在《八一灌区水田设计灌溉制度及灌水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灌溉制度是灌区规划设计和灌溉管理的重要指标。本文采用林甸县灌区作为研究区,用试验站资料作为研究资料,分析灌区作物(以水稻为例)生育期水量补给和消耗情况,得出不同生育期阶段盐碱度的危害不同,从而确定灌区的灌溉制度。(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水利》期刊2017年05期)
万修福[7](2017)在《灌水和施肥制度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及土壤水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家草牧业的兴起和农业部“粮改饲”试点的实施,全国范围内正在大力推广牧草种植。紫花苜蓿作为“牧草之王”,是草牧业生产中最重要的优质饲草。本研究在温室条件下对种植第二年的紫花苜蓿进行水肥模拟试验,试验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处理,设置灌水周期和分施肥次数两个处理,全年灌水和施肥总量为定值,灌水周期设置5个水平:2d、4d、6d、10d和15d,依次用W2、W4、W6、W10和W15表示,每茬灌溉定额为260 mm;分施肥设置3个处理:一次性施肥、分施两次和分施四次,依次用F1、F2和F4表示,苜蓿全年施肥360 kg/hm~2(实际施入0.72 g/pot)。通过分析紫花苜蓿生物量、根系分布、耗水量以及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动态响应,评价了水肥施加对紫花苜蓿相关生产指标的影响,确定了紫花苜蓿的最佳灌水周期和分施肥次数,得到了较为初步的理论数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随着灌水周期的延长,苜蓿全年地上生物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倒“V”形趋势,在灌水处理间,最大值出现在W4处理,为28.27 g/筒,增加范围在4.70%-28.09%之间,排序为W4>W6>W10>W2>W15,W4、W6处理均显着高于W2和W15处理(p<0.05);而地下生物量随灌水周期的延长先降后升,排序为W15>2>W4>W10>W6,呈“V”形趋势;总生物量表现为W4处理最大,达到35.63 g/筒,显着高于其它处理12.19%-17.78%。分施肥次数间对苜蓿生物量的影响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在耗水指标方面,W4处理有最高的水分利用效率,为13.77 kg/(hm~2·mm),高出其它处理4.24%-28.81%(p<0.05),排序为W4>W6>W10>W2>W15,和地上生物量的排序一致;在耗水量和耗水强度方面,W4、W6和W10处理数值均较小且相近,W2、W15处理数值均较大。3)在各土层中,一次性施肥、分施两次和分施四次的处理,即使对土壤进行了施肥,但经四次刈割后,土壤碱解氮含量仍低于种植前土样数值,说明试验后氮素的输出大于输入,与播前相比,0-100 cm土层平均含量分别降低21.44%、25.33%和32.10%,碱解氮含量随分施次数的增加而减少,说明分次施肥减少了土壤中氮素的残留,可能促进了植物对碱解氮的吸收利用量,降低淋失和环境污染的概率。随灌水周期的延长,土壤碱解氮含量随之降低,但不显着(p>0.05);随分施肥次数的增多,土壤碱解氮含量逐渐降低,F2、F4较F1处理分别下降5.20%、15.15%(p>0.05).4)从苜蓿干草品质来看,相同的施肥总量下,灌水周期对苜蓿ADF、NDF和CP的影响没有明显规律,因为牧草品质受各方面因素综合影响较大,较为复杂,在本次试验中,品质对水肥施加的响应不明显。综合比较紫花苜蓿生物量、耗水量、耗水强度、土壤养分和水分等指标,灌水周期为4天的处理均有较好的表现,同时,推荐一次性施肥的施肥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7-05-01)
车政,王仰仁[8](2016)在《灌水延续时间对作物产量及灌溉制度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灌水延续时间是确定灌水率进而影响渠道断面大小等工程规模的重要依据。利用天津农学院灌溉试验基地2008年和2009年两个年度冬小麦试验资料率定和检验作物水模型,以作物水模型为依据,以灌溉效益最大为目标,建立了灌溉制度优化模型;采用模式法和外推法,分析确定了考虑灌水延续时间(10、15及20d)与不考虑灌水延续时间两种情况下的最优灌水时间和相应的作物产量。结果表明:不考虑灌水延续时间时,小麦的产量和效益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并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相邻两次最优灌水时间间隔明显减小;考虑灌水延续时间确定的优化灌水时间,较常规不考虑灌水延续时间确定的最优灌水时间有明显的提前或延后现象;在有限供水条件下,考虑灌水延续时间进行灌溉制度优化可增加灌区总产量,因此,确定优化灌溉制度时应该考虑灌水延续时间。(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6年09期)
李婷,曾剑波,芦金生,陈艳利,李云飞[9](2016)在《网纹甜瓜网纹形成期灌水制度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优美的网纹是网纹甜瓜的一个重要品质指标,其与土壤含水量关系密切,为了提高网纹甜瓜的商品率,亟需探索北京地区网纹甜瓜适宜的灌水制度。通过实时监测土壤含水量,依据网纹甜瓜需水规律进行灌溉,与常规经验灌溉方式相比较,植株长势稍弱,产量稍低,但果实品质和商品率显着提高,更能满足高端市场的需求。初步认为按需灌水利于网纹的形成,最佳灌水时间和灌水量等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6年13期)
郑荣,王娟,缪纯庆,李长江,杨义荣[10](2015)在《膜下滴灌条件下制种玉米灌水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a气象数据计算种子玉米生产中的理论需水量,在此基础上设置膜下滴灌灌溉试验,共8个处理,设置45%、60%、75%叁个田间持水率梯度,探讨膜下滴灌栽培模式下制种玉米最佳灌水量。结果表明,当玉米全生育期的最优灌溉定额为4 095m3/hm2时,产量最高为9 269.1kg/hm2,单方水产粮最高为2.26kg,此时用水最经济。其余处理产量、单方水产值均较低。该结果可为张掖市膜下滴灌条件下制种玉米合理灌溉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灌水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冬小麦-夏玉米是关中地区最重要的两大粮食作物,针对当地水资源短缺和农田水肥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本文以大田试验为基础,研究了不同水氮条件冬小麦和夏玉米土壤水分,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累积、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同时收集试验地气象数据,土壤数据和田间管理数据,结合冬小麦-夏玉米实测数据,对AquaCrop模型进行参数率定,评估了模型模拟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发育的精度。利用皮尔逊III型频率曲线进行冬小麦和夏玉米各自生育期降水典型年划分,用校验后的模型进行不同灌水施氮方案的模拟,评价模拟结果,进一步探讨了关中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维持较高产量的水氮配合措施。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本试验条件下,灌水和施氮对冬小麦-夏玉米生长、产量、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冬小麦,当灌水量超过80 mm,施氮量超过180 kg·hm~(-2)后,冬小麦的株高和叶面积增长不明显,湿润年份推荐灌水80 mm,施氮220kg·hm~(-2),平水年份应适当减少施氮量,推荐灌水100 mm,施氮180 kg·hm~(-2),不仅能够节约氮肥,而且同样能获得高产;对于夏玉米,当灌水量超过60 mm,施氮量超过180 kg·hm~(-2)后,玉米的株高和叶面积不再明显增长,甚至受到抑制,湿润年份选择灌水60 mm,施氮240 kg·hm~(-2),平水年份应适当减少施氮量,灌水60 mm,施氮180 kg·hm~(-2),可实现节水节肥,并能获得高产。(2)率定后的AquaCrop模型能够准确地模拟出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生长过程以及产量和最终生物量。对于冬小麦,所有处理冠层覆盖度模拟值和实测值间的R~2和RMSE分别为0.963和9.41%。地上部生物量累积过程模拟值和实测值间的R~2和RMSE分别为0.985和0.9 t·hm~(-2)。最终生物量和产量模拟值在校准阶段稍微偏大,验证阶段稍微偏小,两者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对于夏玉米,所有处理冠层覆盖度模拟值和实测值间的R~2和RMSE分别为0.868和11.83%。所有处理地上部生物量累积过程模拟值和实测值间的R~2和RMSE分别为0.975和0.97 t·hm~(-2)。最终生物量和产量的模拟值在校准阶段稍微偏大,验证阶段稍微偏小,两者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无论是冬小麦还是夏玉米,模型能够基本反映出生育期内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尽管会出现轻微高估或低估。同时,当水分或者氮肥胁迫出现时,模拟误差变大。(3)不同降水典型年模拟结果表明,对于冬小麦,优化灌水施氮方案为,湿润年推荐施氮220 kg·hm~(-2),返青期或拔节期灌水40 mm;平水年推荐施氮180 kg·hm~(-2),拔节期灌水60 mm;干旱年推荐施氮180 kg·hm~(-2),返青期和拔节期各灌水60 mm。对于夏玉米,湿润年推荐施氮240 kg·hm~(-2),拔节期或抽雄期灌水45 mm;平水年推荐施氮240 kg·hm~(-2),拔节期灌水60 mm;干旱年推荐施氮180 kg·hm~(-2),拔节期和抽雄期各灌水60 mm。优化后的灌水施氮方案可以实现节约资源和稳产的目的,可为关中地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需要指出的是,本文采用的是手动调参的方法,可能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在今后研究中将优化算法应用到调参过程中以进一步提高调参效率和模拟精度。同时研究在单个试验区对AquaCrop模型进行了校验和应用,今后需要进一步在整个关中地区设置多个试验区,收集田间试验数据,组建AquaCrop模型数据库,进行分区灌溉制度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灌水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1].黄德良.陕北丘陵沟壑区涌泉根灌苹果树调亏灌溉制度与灌水器布置方式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2].陈超飞.基于AquaCrop模型的关中地区冬小麦—夏玉米灌水施氮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3].张兴国.陕北风沙区设施葡萄水肥一体化灌水施肥制度与品质调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4].史源.灌水总量与灌溉技术约束下华北典型区域冬小麦灌溉制度优化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9
[5].姚山虎.基于彭曼法的长系列灌溉制度及灌水率研究[J].内蒙古水利.2018
[6].刘永.八一灌区水田设计灌溉制度及灌水率研究[J].黑龙江水利.2017
[7].万修福.灌水和施肥制度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及土壤水分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8].车政,王仰仁.灌水延续时间对作物产量及灌溉制度影响的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6
[9].李婷,曾剑波,芦金生,陈艳利,李云飞.网纹甜瓜网纹形成期灌水制度的探索[J].中国农学通报.2016
[10].郑荣,王娟,缪纯庆,李长江,杨义荣.膜下滴灌条件下制种玉米灌水制度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