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污染论文_高泽晨,张天阳,黄飘怡,徐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污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絮凝,臭氧,生物,氯化铝,水源,深度,滤池。

微污染论文文献综述

高泽晨,张天阳,黄飘怡,徐斌[1](2019)在《应用紫外/氯组合工艺去除微污染原水中氨氮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饮用水中氨氮超标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采用紫外/氯组合工艺对饮用水中氨氮进行降解研究.结果表明,紫外/氯高级氧化工艺可以有效去除水中氨氮.一方面,自由氯和氨氮之间发生取代反应将氨氮转化为氯胺,254 nm紫外光可有效裂解N—Cl键,一氯胺在254 nm处的摩尔吸光系数为354 L·mol~(-1)·cm~(-1),量子产率为0.68 mol·E~(-1);另一方面,自由氯光解产生的自由基可直接氧化氨氮.随着紫外辐照剂量的增加,氨氮和总溶解性氮(TN)的浓度逐渐减少,当紫外辐照剂量达到1000 mJ·cm~(-2)时,氨氮(起始浓度2 mg·L~(-1))和TN的去除率分别为53%和35%,相比单独氯化条件下分别提高了20%和15%.随着Cl_2/N的增加,氨氮和TN的浓度逐渐减小,当Cl_2/N≥1.6时,紫外/氯组合工艺对氨氮的去除率接近100%,当Cl_2/N<1.6时,紫外/氯工艺对TN的去除率相比单独氯化工艺提高了30%左右.此外,氨氮去除率随pH升高而增加,而TN去除率随pH升高而降低.本研究结果可为紫外/氯组合工艺在水厂中的实际应用提供有效的理论和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李谢玲[2](2019)在《PAC-PDMDAAC处理微污染水的絮凝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无机-有机复合絮凝剂PAC-PDMDAAC处理微污染水,考察了PAC与PDMDAAC质量比、PACPDMDAAC投加量对浊度和溶解性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利用絮凝度测定仪(PDA)在线监测絮凝过程,分析了不同pH、不同搅拌条件下的FI指数、分形维数的絮凝特征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PAC与PDMDAAC的最佳质量比为5∶1,PAC-PDMDAAC最佳投加量为30 mg/L,最佳pH为5.0。当快搅强度为100 r/min时,FI曲线的平衡值最大,絮凝效果最佳;当快搅时间为1 min时,分形维数随快搅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快搅时间分别增加至2 min和3 min时,分形维数随快搅强度的增大而减小。(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19年09期)

罗伟,田秋宜[3](2019)在《轻质滤料曝气生物滤池在珠江微污染原水处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珠江原水水质有机微污染日益严重,自来水厂采取新增生物预处理工艺是目前较为成熟、有效的方式。正文主要介绍华南地区新和水厂为保障供水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增加轻质滤料曝气生物滤池作为前置预处理工艺的技术改造,该系统投入生产稳定运行后氨氮去除率稳定达到90%以上,且对耗氧量(CODMn)、浊度有一定去除效果,有效地降低了后续处理工艺的负荷,可靠地保证了出厂水质达到新国标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城镇供水》期刊2019年05期)

杨阳,杨忠莲,吴倩,朱光灿[4](2019)在《臭氧投加量对微污染淮河原水中消毒副产物前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淮河流域某水源水面临微量有机污染物种类增多、藻类季节性暴发而导致消毒副产物前体物增多的问题。试验在淮河流域某水厂建立的深度处理中试装置进行,重点探讨不同臭氧投加量条件下各处理单元对叁卤甲烷前体物(THMFP)与卤乙酸前体物(HAAFP)的去除规律。结果表明,预臭氧-强化常规处理(生物强化滤柱)工艺主要去除叁氯甲烷前体物(TCMFP),去除率为70.2%;臭氧-生物活性炭(O_3-BAC)深度处理单元以去除二溴一氯甲烷前体物(CDBMFP)为主,去除率为56.8%。针对卤乙酸前体物(HAAFP),预臭氧-强化常规单元和O_3-BAC深度处理单元都以去除二氯乙酸前体物(DCAAFP)为主,去除率分别为67.9%和45.5%。当预臭氧投加量为1.1 mg/L,主臭氧投加量为2 mg/L时,整个工艺对TTHMFP及THAAFP的去除率分别可达78.1%和52.4%,说明采用预氧化-强化常规处理-深度处理组合工艺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消毒副产物前体物,保障出厂水水质安全。(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刘敏,吴勇,万朔阳,李仁海[5](2019)在《不同絮凝剂对城市微污染河水处理效果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比研究FeCl_3、 PAC试剂对绵远河水原水的浊度、 TP、 COD、 NH_4~+-N、 TN污染指标的去除效果。取绵远河水原水,以FeCl_3、 PAC为絮凝剂,分别分析了投加量和沉淀时间对FeCl_3、 PAC在原水絮凝过程中絮凝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仅叁氯化铁对COD的去除效果优于聚氯化铝,聚氯化铝对其余污染指标的去除效果均优于叁氯化铁。污染去除率受絮凝剂用量、静置沉降时间共同影响。污染浓度随沉降时间而降低。相同时间内,絮凝剂浓度越大,去除效率越高,污染降低越快;不同絮凝剂浓度达到相同去除效率,絮凝剂浓度越高,所需时间越短,浓度越低,时间越高。(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9年23期)

张正磊,张俸志,周伟伟,成小翔,朱学武[6](2019)在《纳滤工艺深度净化微污染水源水厂出水中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出水水质、保障饮用水安全,探索常规+纳滤复合工艺在微污染水源水处理中的应用,通过中试研究该复合工艺对常规工艺出水水质的提升效果,并对微污染物截留特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纳滤深度处理工艺可显着提高对DOC、COD_(Mn)、UV_(254)和荧光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同时将出水浊度和颗粒数降至很低的水平。经纳滤处理后,可吸附有机卤化物、可同化有机碳和消毒副产物前驱物的浓度降低了80%以上,大大降低了消毒副产物生成量。经检测,微污染水源水厂滤后水中存在微量的多环芳烃和内分泌干扰物,由于检测出的多环芳烃多以疏水性小分子有机物为主,纳滤截留率仅在50%左右,而内分泌干扰物则以分子质量较大的溶解性有机物为主,大于纳滤膜膜孔,因而截留率可保持在95%以上。纳滤净化出水水质良好,充分保障了出水的化学安全性和生物安全性,因此可作为一种高效的微污染水源水深度处理技术。(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9年15期)

俞蕴芳,丁根宝,应琦琰,符策竿,关永年[7](2019)在《阳澄湖水源地水质调查及微污染原因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阳澄湖属于典型的淡水养殖水源,微污染问题长期存在,这对饮用水厂的水质安全存在威胁。因此,对阳澄湖开展微污染因子筛查十分必要。根据长期的水质数据,确定了基本微污染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总磷、总氮和氨氮,特征微污染因子为藻类、土臭素和2-甲基异莰醇(2-MIB)。另外,对水源地、周边水域及养殖区同步采样,利用德国BBE公司提供的叁维荧光检测分析仪FluoSens进行腐殖质(HS)、生物聚合物和SAK_(255)检测,结合藻类等其他常规指标,多层面分析发现养殖业带来的有机污染是主要污染源,且浓度水平较高;养殖区内富营养化程度也比周边水域高。微污染因子是动态变化的,缺乏预见性,因此微污染因子的确定势必是长期、细致和艰巨的工作。(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9年13期)

刘玉红,关永年,陈勇,冯磊,姚青[8](2019)在《微污染氨氮对游离氯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控制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南方某湖泊水源净水厂原水氨氮在0.25~1.00 mg/L的微污染状态下时出厂水中游离氯不稳定的问题,结合水厂处理工艺进行了不同浓度氨氮对游离氯稳定性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原水氨氮<0.20 mg/L时,不影响出厂水游离氯的稳定;采用常规处理工艺、原水氨氮浓度在0.20~0.45 mg/L之间时,或采用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原水氨氮在0.20~0.71 mg/L之间时,可在混凝沉淀前投加次氯酸钠,利用折点前加氯提高氨氮去除效果,使出厂水中游离氯保持稳定;采用常规处理工艺、原水氨氮>0.45 mg/L时,或采用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原水氨氮>0.71 mg/L时,不能完全通过折点前加氯的方法降低滤后氨氮,滤后会有氯胺生成,可利用氯胺的消毒能力,以总氯控制消毒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9年13期)

严新杰,陶海波,李新宇,陈晓慧,张雨晴[9](2019)在《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Delftia sp.Y1对微污染水的脱氮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微污染水中氮素的有效去除,探究了功能菌株Delftia sp. Y1在贫营养条件下的脱氮性能。结果表明:当C/N比为3~20时,脱氮率先增大后减少,最适C/N比为9;当NH4+初始浓度为3~20 mg·L-1时,脱氮率先增大后减少,最大脱氮率为62. 81%;当外加碳源是丁二酸钠、乙酸钠和葡萄糖时,菌株Y1的脱氮率分别为44. 94%、56. 00%和61. 06%。该研究为HN-AD菌在微污染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9年12期)

张志伟,徐斌,张毅敏,杨飞,孔明[10](2019)在《GO-TiO_2改性PVDF复合膜去除微污染水体中氨氮》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氧化石墨烯(GO)、二氧化钛(TiO_2)和氧化石墨烯-二氧化钛(GO-TiO_2)为改性物质,借助真空过滤法对聚偏氟乙烯(PVDF)微滤膜进行改性制备复合膜.利用接触角测量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仪等手段探究了复合膜的结构和亲水性.同时选用腐殖酸(HA)作为水中微污染物的代表考察了复合膜的抗污染性能.选择常州滆湖支浜水样作为原水,研究了复合膜在黑暗及紫外光条件下对氨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GO、TiO_2和GO-TiO_2(GT)复合膜均具有优于PVDF膜的亲水性和抗污染性能,黑暗条件下,GO浓度为1mg/mL的GO复合膜氨氮去除率最高,达到26.4%;紫外光条件下,GO和TiO_2间存在协同作用,GO-TiO_2浓度为1mg/mL、GO/TiO_2=3:1的GT复合膜氨氮去除效率达到最佳(58.2%).(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微污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无机-有机复合絮凝剂PAC-PDMDAAC处理微污染水,考察了PAC与PDMDAAC质量比、PACPDMDAAC投加量对浊度和溶解性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利用絮凝度测定仪(PDA)在线监测絮凝过程,分析了不同pH、不同搅拌条件下的FI指数、分形维数的絮凝特征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PAC与PDMDAAC的最佳质量比为5∶1,PAC-PDMDAAC最佳投加量为30 mg/L,最佳pH为5.0。当快搅强度为100 r/min时,FI曲线的平衡值最大,絮凝效果最佳;当快搅时间为1 min时,分形维数随快搅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快搅时间分别增加至2 min和3 min时,分形维数随快搅强度的增大而减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污染论文参考文献

[1].高泽晨,张天阳,黄飘怡,徐斌.应用紫外/氯组合工艺去除微污染原水中氨氮的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9

[2].李谢玲.PAC-PDMDAAC处理微污染水的絮凝特征研究[J].工业水处理.2019

[3].罗伟,田秋宜.轻质滤料曝气生物滤池在珠江微污染原水处理中的应用[J].城镇供水.2019

[4].杨阳,杨忠莲,吴倩,朱光灿.臭氧投加量对微污染淮河原水中消毒副产物前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J].净水技术.2019

[5].刘敏,吴勇,万朔阳,李仁海.不同絮凝剂对城市微污染河水处理效果对比研究[J].科技视界.2019

[6].张正磊,张俸志,周伟伟,成小翔,朱学武.纳滤工艺深度净化微污染水源水厂出水中试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9

[7].俞蕴芳,丁根宝,应琦琰,符策竿,关永年.阳澄湖水源地水质调查及微污染原因浅析[J].中国给水排水.2019

[8].刘玉红,关永年,陈勇,冯磊,姚青.微污染氨氮对游离氯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控制措施[J].中国给水排水.2019

[9].严新杰,陶海波,李新宇,陈晓慧,张雨晴.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Delftiasp.Y1对微污染水的脱氮性能[J].广州化工.2019

[10].张志伟,徐斌,张毅敏,杨飞,孔明.GO-TiO_2改性PVDF复合膜去除微污染水体中氨氮[J].中国环境科学.2019

论文知识图

高压微胶囊成型示意图高压微囊成型装置PDM作用时间(0~24 h)对微污染水...PDM、DM、1227加药量对微污染水...6 高铁酸钾去除微污染水源水中氰...微污染黄浦江原水及其各组分的红...

标签:;  ;  ;  ;  ;  ;  ;  

微污染论文_高泽晨,张天阳,黄飘怡,徐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