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盼望公证人能够成为一种社会信用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于惠芳[1](2018)在《浅析公证员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公证领域提出了更要的要求,这需要公证员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当前考量人才是以社会创新能力作为衡量标准,公证人员素质的提高,需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升公证人员创新能力,把公证员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公证事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网络公证事项没有先例可以遵循,需要提升公证人员创新能力,才能使公证员有坚定的创新决心和意志,通过不断学习,敢于探索和实践,能够从容面对新挑战。本文首先叙述了公证员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在结合当前公证员基本情况,根据公证员创新能力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公证员创新能力提升路径,从而引起公证员加以重视。
宫学颖[2](2007)在《论公证员权利保护》文中指出当今社会是一个权利倍受关注和尊重的时代,是一个权利发展显着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法律倍受重视和尊崇的时代,是一个法律关照社会、关爱权利的时代。公证行业是一个为民众苍生带来安全和保障的职业,同样也是受法律保护的行业,但是我国自引入公证制度以来迟迟未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公证员权利保护制度,应该说是我国公证行业立法的一大空白。一个现代化的法律制度必然同时是一个有机协调的合理的现代权利保护机制。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法律完善的过程就是权利发展和保护的过程。法律是为权利而生,为权利而存在。本文试图剖析公证员权利保护的涵义、在借鉴国外及其他先进地区的公证员权利保护制度的设置及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总结我国公证员权利保护制度缺失的基础上,希望能够为我国尽早建立公证员权利保护制度尽绵薄之力。
郭星[3](2007)在《在从单一到多重:公证员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角色定位研究》文中指出自1992年以来,中国的公证制度得到迅速发展。作为一项国际通行的预防性法律制度,其在预防纠纷、维护交易安全、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实现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间接干预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公证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其在公证体制、管理方式、人员素质等方面都出现了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地方,公证改革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在15年改革的实践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不断浮出水面,其中一个重要但恰恰被忽视的问题是公证员的身份与角色定位问题。从微观角度入手分析公证员在公证体制改革过程中的身份性质以及其在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对于促进公证改革具有非常必要的作用。角色分析方法是分析群体结构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与技术,正如英国社会学家纳达尔指出的社会结构就是角色的结构。本文在分析公证员群体时,引入角色分析的方法,探讨公证员在公证体制改革中的身份性质以及在社会信用体系构建中的角色扮演。本文研究采用统计调查与实地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搜集资料。本文的总体框架分为四章,分别是:第一章导论主要论述了研究公证员角色问题的现实缘由以及对中国公证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从社会学的角色理论出发,根据不同公证体制下公证员的身份,研究公证员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角色丛现状,这一研究角度大大开拓了公证研究的视野,对公证改革也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章研究背景分为“概念界定”、“理论背景及相关研究综述”和“本文的研究假设与研究方法”三个部分。首先对研究中的主要概念进行了界定,接着阐述了本研究运用的理论——角色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而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公证员角色的研究并对这些研究进行了评价,最后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与研究方法。第三章从单一到多重:现阶段公证员角色现状调查首先介绍了对山东省临沂市两家公证处的调查;其次,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描述了公证员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中的角色扮演现状,存在的角色冲突;最后,得出结论,公证员角色的正确扮演是发挥其信用作用、保障公证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第四章公证员角色适应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公证员的角色适应应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角色塑造与角色修养。
曹诗权[4](2007)在《关于公证拓展与规范的应然性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认真解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领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深刻内涵,可以从中提炼出有关公证工作
吴逶[5](2006)在《我国公证制度若干问题的法哲学思考》文中提出公证制度是我国法律制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2005年8月,新中国第一部公证法颁布施行。本文通过与其他国家公证制度的比较,对公证概念、公证性质、公证权限和业务、公证责任和救济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我国公证法与公证实践不相适应的地方,重新定义了公证概念,提出认证作为实践中公证机构正在使用的证明方式,应当在法律中予以明确,以消除公证法与公证实践的冲突。解构了公证权限和公证业务,指出了其中的缺陷,提出应当区分公证业务范围、公证与认证程序。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公证不仅仅是一项证明制度,而是社会秩序的预防和调节机制,这是公证制度所具有的公正和信用价值决定的。文章对我国公证责任和救济规则进行了粗浅的探讨,指出目前我国公证责任体系的不完善之处,以及救济规则的缺漏,提出加大对公证机构和公证员的保护力度,重构救济规则的观点。
刘娟[6](2005)在《论我国公证制度的完善》文中指出公证制度是我国从西方引进的一项法律制度,它在各种性质的社会政治制度中都能很好的发挥作用。新中国的公证制度已逾半个世纪,却始终没有一部统一的《公证法》。上个世纪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市场取向转入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面对市场经济的快速形成与发展,我国公证行业虽然在姿态上的回应是积极的,但从总体上看,依然显示出一定的不相适应。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司法体制、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的伟大变革时期,不仅在制定民法典,还在起草民事执行法、民事证据法,当然,公证法出台的呼声已延续多年,公证法也已几易其稿,却总是没有面世。2004年12月26日,我国首部公证法草案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针对该情况,笔者主要采取介绍情况和微观比较相结合的办法,对以大陆法系为主的国家的有关的公证制度进行简要的介绍和比较考察,同时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历史比较等一些研究方法,对公证的性质和公证人的法律地位、公证的组织方式和管理体制、公证的效力、公证的法律责任及其监督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且综合分析了我国公证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目前进行的公证改革和公证立法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孙崇文[7](2005)在《抗战以前中国基督教大学及其学生生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基督教大学的研究渐趋热烈,本文另辟蹊径,将研究的视野转向“基督教大学及其学生生活”,试图借助历史叙事的方法,通过对基督教大学在华生长、发展的最初这数十年间基督教大学学生群体与个人的历史叙事,得以全面展示基督教大学及其学生生活的各个不同侧面,从而真正走进和重新认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基督教大学,破除以往“宏大叙事”模式下对于基督教大学的刻板印象,重新找寻客观评价基督教大学的根基,力图能够多角度地对基督教大学包括其背后的基督教会在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及其所起的作用等做一个比较客观、冷静的审视与分析。顺便提一句,本文研究的范围以1937年抗战爆发为下限。 除了序言外,本文共分三部七章,其主要结构和内容如下: 序言部分:主要任务是探讨和确定基督教大学的基本内涵和范围,明确具体的研究对象;分析基督教大学及其学生生活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交待研究的主要目的与内容;总结现有研究的资料基础和介绍基本的研究方法,等等。 第一部分共分两章,主要是我们此次研究的背景分析。通过第一章的条分缕析,梳理和整理出一条基督教大学在华发展的基本线索,明了基督教大学在华设立的初衷,结合其在中国发展的实际揭示发展背后推动和制约的原动力,找寻基督教大学在华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二章则是在华基督教大学生的背景分析,分析其不同的宗教和地域背景及在不同学校的不同表现,揭示不同学生的入学愿望与动机,并从整体上把握基督教大学生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与特殊价值。 第二部分则是全文的核心和主体,共分四章,分别从基督教大学生的宗教生活、学习生活、政治生活和其他校园生活等不同的侧面来反映和“重构”基督教大学生们的丰富生活,分析其不同的特点,进而揭示基督教大学的不同功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动及其趋向。 第三部分则是全文的结语。经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发现:基督教大学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与独特的价值:一方面,作为基督教传播媒介,承担着为基督教差会训练传播的使者;另一方面,基督教大学生又是中国社会近代化发展进程的伴生物,她的出现又反映了中国社会应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的现实需求。正是由于基督教大学这种独特的背景,从而导致了基督教大学生们始终处于一种极端对立与冲突的矛盾漩涡的中心,他们更是时时承受着的内心的拷问。最终,他们在宗教信仰和民族认同之间做出自己的抉择;而与此同时基督教大学也终于走完了其宗教传播之路,在“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之后彻底蜕变为中国民族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基督教大学生生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剖析不同时期基督教大学所兼负的宗教事工、教育育人、政治启蒙和文化传播等不同使命,并把握其发展的最终走向。
薛凡[8](2002)在《我盼望公证人能够成为一种社会信用文化》文中指出 ……我对公证做了一个初步的概括,就是三个超越,两个转变,—个基本取向和一种社会文化。第一个超越,就是现在公证的实践已经远远地超越了原有的制度框架。这个制度框架是指以公证暂行条例为标志,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也就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公证制度框架。第二个超越,是目前的公证
二、我盼望公证人能够成为一种社会信用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盼望公证人能够成为一种社会信用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1)浅析公证员创新能力提升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证员创新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
二、公证员概况 |
三、公证员创新能力不足及原因探索 |
四、公证员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路径 |
五、结论 |
(2)论公证员权利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引言 |
第一章 公证员权利保护之解析 |
一、公证员权利的解析 |
二、公证员权利保护的涵义 |
第二章 境外公证员权利保护制度的借鉴 |
一、大陆法系国家公证员权利保护制度的相关规定 |
二、英美法系国家公证员权利保护制度的相关规定 |
三、我国港澳台地区公证员权利保护制度的相关规定 |
第三章 我国公证员权利保护的现状 |
一、公证制度的历史变革导致公证员权利性质不稳定 |
二、公证及配套立法不完善导致公证员权利得不到立法保障 |
三、权利义务关系失衡导致公证员承受巨大的行业风险 |
四、从成本和效益的角度讲公证员权利保护缺失导致人才外流 |
五、理论研究的匮乏导致公证员权利保护研究处于停滞阶段 |
第四章 公证员权利保护的建构 |
一、明确公证员的法律地位是保证公证员权利正确实施的根本 |
二、建立必须公证制度是公证员行使法律职能的立法保障 |
三、完善公证员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规定是提高公证员自我保护意识的基础 |
四、健全公证员权利救济制度是保障公证员权利的核心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论文摘要(中文) |
论文摘要(英文) |
后记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3)在从单一到多重:公证员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角色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目的 |
三、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研究背景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背景及相关研究综述 |
三、本文的研究假设与研究方法 |
第三章 从单一到多重: 现阶段公证员角色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概况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第二节 社会信用体系中公证员角色的现状 |
一、公证员角色在社会信用体系中被边缘化 |
二、社会转型期公证员角色的社会认可度在增强 |
三、公证体制改革下的公证员角色 |
四、社会信用体系中公证员的角色丛 |
第三节 新时期公证员角色的扮演 |
第四章 社会信用体系中公证员角色适应 |
一、公证员角色塑造 |
二、公证员角色修养 |
结语 |
附录 |
调查问卷(一) |
调查问卷(二) |
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我国公证制度若干问题的法哲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从语义分析切入的研究:关于公证的概念 |
(一) 公证词源 |
(二) 公证概念的认识 |
(三) 公证概念的实践冲突与重新定位 |
二、来自价值分析的结果:关于公证的性质 |
(一) 现代西方国家关于公证制度性质的简述 |
(二) 公证制度的外部关系 |
(三) 我国公证的性质:社会秩序的预防与调节机制 |
三、反思的对象:关于公证的权限与程序 |
(一) 公证的权限 |
(二) 公证程序 |
四、价值重构的思考:关于公证的责任与救济 |
(一) 公证责任 |
(二) 公证的救济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论文摘要(中文) |
论文摘要(英文) |
后记 |
导师作者简介 |
(6)论我国公证制度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 公证制度简介 |
(一) 公证的涵义 |
1 各国法律对公证的理解 |
2 对公证涵义的理解 |
(二) 我国公证制度的历史沿革 |
(三) 公证性质的界定 |
1 公证与法院审判活动的关系 |
2 公证与行政活动的关系 |
二、 公证人的法律地位 |
(一) 公证人法律地位的历史沿革 |
(二) 各国关于公证人法律地位的三种形式 |
1 单纯的公务人员 |
2 自由业者 |
3 大陆法系国家的公证人 |
(三) 公证人的性质 |
1 公证人是国家公务员 |
2 公证人兼具自由业者的一些特性 |
(四) 我国公证人的法律地位 |
三、 公证权的运行模式 |
(一) 世界各国公证体制介绍 |
1 公证人事务所体制 |
2 在教会管辖之下从事公证事务的体制 |
3 公证人在法院管辖下从事公证活动的体制 |
4 国家公证处体制 |
(二) 我国目前公证体制的状况 |
1 我国公证机构的设置 |
2 我国公证机构的管理 |
(三) 对我国目前公证体制的评价 |
(四) 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公证体制 |
四、 公证权的结果法律效力 |
(一) 在民事证据法上的证明力 |
1 诉讼法学界之通说以及相关评述 |
2 公证文书在民事诉讼法上的效力分析 |
(二) 在民事实体法上的成立效力 |
1 公证权在民事实体法上的效力学说及其缺陷 |
2 公证权在民事实体法上具有成立效力的原因 |
3 公证作为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或生效要件的总体解决 |
(三) 在民事执行法上的执行力 |
1 我国目前面临的严峻挑战 |
2 民事诉讼法的立法完善 |
五、 公证责任体系 |
(一) 公证法律责任的概念及大陆法系国家公证责任概述 |
(二) 公证责任方式的分类 |
1 公证行政责任 |
2 公证民事责任 |
3 公证刑事责任 |
4 职业责任 |
六、 我国公证制度立法的完善 |
(一) 我国公证制度的立法现状 |
1 法律 |
2 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
3 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 |
4 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
(二) 我国制定统一的公证法的必要性 |
1 法律对公证行业的严重漠视 |
2 公证人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 |
(三) 我国公证制度的完善及对策分析 |
1 立法体例选择 |
2 关于公证人的法律地位问题 |
3 关于公证执业机构与执业形式的问题 |
4 关于在民商法中规定必须公证事项的问题 |
5 建立完整的公证惩戒制度 |
6 建立公证赔偿制度和当事人责任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7)抗战以前中国基督教大学及其学生生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
第一部 嵌入与融合:基督教大学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学生状况 |
第一章 基督教大学在中国的嵌入与融合 |
一、从传教机构到“戴帽子学院” |
二、重组与提高:中国基督教大学的“黄金时代” |
三、“收回教育权运动”与基督教大学的“中国化”进程 |
第二章 出身与愿望:基督教大学生背景分析 |
一、一个引人注目的新“知识群体” |
二、学生出身 |
三、入学愿望 |
第二部 灵与肉:基督教大学生的生活 |
第三章 基督教大学生的宗教生活 |
一、基督教大学宗教生活规制 |
二、“神形不一的基督教徒” |
三、从“基督化人格”的感召到“宗教救国”理想的服膺 |
第四章 基督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
一、从书院到大学 |
二、沐浴西学的人们 |
三、走进科学的殿堂 |
第五章 基督教大学生的政治生活 |
一、“中国的西点军校” |
二、民族意识的大觉醒 |
三、作为中国人而抗争 |
第六章 基督教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
一、中西汇聚的校园环境 |
二、封闭社会的开放空间 |
三、别开生面的文体生活 |
四、青春躁动的校园恋曲 |
第三部 当代的对话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书目 |
后记 |
四、我盼望公证人能够成为一种社会信用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公证员创新能力提升路径[J]. 于惠芳. 法制与社会, 2018(07)
- [2]论公证员权利保护[D]. 宫学颖. 吉林大学, 2007(06)
- [3]在从单一到多重:公证员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角色定位研究[D]. 郭星. 山东大学, 2007(03)
- [4]关于公证拓展与规范的应然性思考[J]. 曹诗权. 中国公证, 2007(03)
- [5]我国公证制度若干问题的法哲学思考[D]. 吴逶. 吉林大学, 2006(05)
- [6]论我国公证制度的完善[D]. 刘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5(04)
- [7]抗战以前中国基督教大学及其学生生活研究[D]. 孙崇文.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 [8]我盼望公证人能够成为一种社会信用文化[J]. 薛凡. 中国公证,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