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塔里木盆地西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地层,西部,石炭系,新世界,钙质,事件。
塔里木盆地西部论文文献综述
刘永福,夏辉,孙琦,林畅松,赵海涛[1](2019)在《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西部巴什基奇克组层序地层及沉积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应用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建立了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西部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层序地层格架。依据区域性不整合面、沉积相突变界面及地层迭置样式转变面,可识别出4个层序界面,将巴什基奇克组划分为由一个完整的湖平面升降旋回构成的二级层序,可进一步划分出3个叁级层序,其内部可划分出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通过岩心观察、测井曲线及地震资料在层序格架内识别出了扇叁角洲和辫状河叁角洲沉积体系,其中扇叁角洲主要为退积型,辫状河叁角洲为进积型和退积型2类;分析了研究区沉积体系的分布特征、演化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建立了巴什基奇克组沉积演化模式。(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江湉,席党鹏,万晓樵,曹文心[2](2018)在《塔里木盆地西部巴什布拉克剖面古新世-始新世界线期间有孔虫生物地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古新世/始新世(P/E)界线时期是新生代最为重要的气候转变期之一,该时期发生的极热事件(PETM,Paleocene Eocene Thermal Maximum)导致了急速的升温并对地球系统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影响。特提斯洋是PETM事件的重要研究区,区内古新世/始新世界线地层多存在不整合或碳酸盐溶解事件,使得该时期古海洋、古气候变化与生物响应等的相互关系仍存在争议。塔里木盆地西部是东特提斯洋在我国境内的重要沉积区,发育有连续的古新世至始新世沉积地层(齐姆根组),为P/E界线期间的古海洋研究提供了理想的研究材料。本次研究对位于天山山前带的巴什布拉克剖面开展了高密度的野外岩性观察取样及有孔虫生物地层分析,齐姆根组共划分了四个浮游有孔虫带,并识别出典型的古新世至始新世浮游有孔虫属种如Globanomalinapseudomenardii,Globanomalinaluxorensis,Pseudohastigerina wilcoxensis,古新世/始新世(P/E)界线划分至齐姆根组下段的灰黑色泥岩层内。根据全岩及有机碳同位素的测试结果,碳同位素的负偏(CIE)也出现在该层灰黑色泥岩层中,揭示了PETM事件在齐姆根组所处的层位。受到PETM事件的影响,浮游有孔虫种群发生更替,冷水种Subbotinids大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多刺暖水种的出现。此外,CIE层位上下还出现了底栖小有孔虫的绝灭事件以及钙质超微化石的种群更替。与此同时,结合底栖大有孔虫、轮藻和鱼牙等化石在不同层位的发现,我们认为塔里木盆地西部古海湾在古新世-世始新世界线期间处于浅水环境,与西特提斯区域相连接,并经历了一次区域海平面上升导致的海侵。(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席党鹏,曹文心,杨雪,樊晓鹏,江湉[3](2018)在《塔里木盆地西部白垩纪——古近纪生物地层及古新世/始新世界线》一文中研究指出晚白垩世-始新世,特提斯海覆盖了欧洲南部、西亚、中亚大部和藏南等地区,在塔里木盆地西部形成一个袋状的海湾。近年来,众多研究聚焦于塔里木盆地西部的特提斯海退方面,但对白垩纪-古近纪系统的生物地层的研究则相对较少。20世纪70年代后期-90年代,新疆石油管理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中国地质大学等单位组织了一系列塔里木盆地西部晚白垩世-古近纪海相地层的野外科考,在各门类化石的生物地层、沉积环境和古地理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论文作者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化石分析,进一步厘定了塔里木盆地西部生物地层和部分重要界线。塔里木盆地白垩纪-古近纪海相地层自下而上分库克拜组、乌依塔格组、依格孜牙组、吐依洛克组、阿尔塔什组、齐姆根组、盖吉塔格组(部分学者将齐姆根组和盖吉塔格组称为广义的齐姆根组)、卡拉塔尔组、乌拉根组和巴什布拉克组,其中在库克拜组、依格孜牙组、吐依洛克组、阿尔塔什组齐姆根组、乌拉根组和巴什布拉克组叁段发生了五次海侵事件。库克拜组产较为丰富的介形虫、有孔虫、双壳类、沟鞭藻、钙质超微等化石,以及少量的菊石,时代大致为Cenomanian-Coniacian期,其中CenomanianTuronian界线可能位于库克拜组上段。依格孜牙组为一套含双壳类的碳酸盐岩,时代大致为Campanian中期-Maastritian早期。白垩纪/古近纪的界线目前还存在争议,目前有吐依洛克组底部、顶部和中间叁种观点。齐姆根组含有较为丰富的浮游有孔虫、钙质超微和介形虫等化石,时代为古新世中晚期-始新世早期。乌拉根组的时代大致为始新世中期。巴什布拉克组的时代为始新世晚期,但不排除进入渐新世早期。古新世/始新世界线及PETM事件是新生代最重要的地层界线和地质事件之一,传统上置于塔里木盆地齐姆根组和盖吉塔格组之间,未开展详细的研究。本团队基于多年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和室内分析,在齐姆根组内部发现了P/E界线。钙质超微、有孔虫、介形虫、沟鞭藻等多门类生物,初步将P/E界线置于齐姆根组中上部的暗色泥岩层中。在P/E界线处发生了明显的同位素负偏,代表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熊昕,席党鹏,万晓樵[4](2018)在《塔里木盆地西部斯姆哈纳剖面始新世双壳类生物地层及海侵事件》一文中研究指出塔里木盆地西部海侵-海海退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热点,斯姆哈纳剖面位于塔里木盆地最西部,是特提斯海侵-海退的理想地区。斯姆哈纳剖面古近纪海相地层发育完好,产有丰富的双壳类、腹足类、有孔虫和介形虫等化石。现对产于该剖面卡拉塔尔顶部—乌拉根组的双壳类化石进行鉴定、分析,从下而上可以划分两个生物组合:Ostrea(Turkostrea) strictiplicata-Ostrea(Turkostrea) cizancourti,Sokolowia buhsii-Kokanostrea kokanensis。通过对双壳类化石组合的分析与洲际对比,将卡拉塔尔组顶部—乌拉根组的时代归为Lutetian晚期-Bartonian早期。对卡拉塔尔组顶部—乌拉根组的双壳类生物群落的古生态分析表明,Lutetian晚期-Bartonian早期斯姆哈纳地区的海平面上升,该地区经历了一次海侵。(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江湉,席党鹏,万晓樵,曹文心[5](2018)在《塔里木盆地西部巴什布拉克剖面古新世-始新世界线期间有孔虫生物地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古新世/始新世界线时期是地球系统发生重大演变的重要时期,这期间发生的极热事件(PETM,Paleocene Eocene Thermal Maximum)对地球生物圈产生了重大影响。特提斯洋是PETM事件的重要研究区,区内古新世/始新世界线地层多存在不整合或碳酸盐溶解事件,使得该时期古海洋、古气候变化与生物响应等的相互关系仍存在争议。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是东特提斯洋在我国境内重要的沉积区,发育有连续的古新世至始新世沉积地层(齐姆根组)。本次研究选取位于天山山前带的巴什布拉克剖面开展了详细的有孔虫生物地层研究。根据高密度的野外岩性观察取样及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分析,齐姆根组共划分了四个浮游有孔虫带,并识别出典型的古新世至始新世浮游有孔虫属种如Globanomalina pseudomenardii,Globanomalina luxorensis,Pseudohastigerina wilcoxensis,古新世/始新世(P/E)界线划分至齐姆根组下段的灰黑色泥岩层内。根据全岩及有机碳同位素的测试结果,碳同位素的负偏(CIE)也出现在该层灰黑色泥岩层中,揭示了PETM事件在齐姆根组所处的层位。受到PETM事件的影响,浮游有孔虫种群发生更替,冷水种Subbotinids大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多刺暖水种的出现。此外,CIE层位上下还出现了底栖小有孔虫的绝灭事件以及钙质超微化石的种群更替。结合底栖大有孔虫、轮藻和鱼牙等化石在不同层位的发现,我们认为塔里木盆地西部古海湾在古新世-世始新世界线期间处于浅水环境,与西特提斯区域相连接,并经历了一次区域海平面上升导致的海侵。(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7-20)
贾进华,张立平,陈秀艳[6](2018)在《塔里木盆地乌什凹陷西部石炭系—二迭系沉积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野外露头剖面,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塔里木盆地乌什凹陷西部的石炭系—二迭系沉积演化进行了分析。乌什凹陷西部在石炭纪夹于南天山残留海盆地和柯坪—温宿隆起之间,其地层和沉积与塔里木盆地内部有较大差异。早石炭世早期,本区为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混积的浅海陆棚环境,以索格当他乌断裂为界,早期的柯坪—温宿隆起控制了该时期的沉积作用。早石炭世晚期,本区首次海侵,早期的柯坪—温宿隆起部分被淹没,并伴随着强烈的构造沉降,形成半深水斜坡环境,沉积了一套以库鲁组和索格当他乌组为代表的近端—远端浊积扇的复理石沉积,并一直持续到晚石炭世早期。晚石炭世晚期,本区又一次规模较大的海侵,柯坪—温宿隆起大部分被淹没,原隆起区为开阔海台地环境,北部和西部边缘发育典型的台地边缘相生物礁,向北延伸可达乌什北的克孜布拉克地区,再向北为礁前斜坡和浅海陆棚环境,并持续到中二迭世早期。中二迭世以后,伴随周缘地区大规模的陆内火山喷发,该区发生大规模海退。晚二迭世末,随着塔里木板块与中天山地块的拼合以及海西期天山造山带的形成,南天山洋消失,结束了海相沉积,进入了陆相沉积阶段。(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曹文心[7](2018)在《塔里木盆地西部古近纪钙质超微浮游生物及其对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是迄今为止地质历史上最剧烈的全球升温事件之一,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目前PETM事件的基础资料多来源于高纬度地区及北美大陆,由于我国古近纪地层出露有限,化石资料匮乏,加上研究手段的局限,PETM事件在我国并未得到深入研究。塔里木盆地西部古近纪沉积地层连续发育,出露完整,钙质超微化石含量丰富,是开展PETM事件研究的理想地区。本次研究着手于钙质超微浮游生物地层,结合稳定同位素和粘土矿物分析等研究手段,以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新生代的海相沉积作为研究对象,恢复该地区古近纪环境演化,重点讨论齐姆根组的生物地层及其间发生的PETM事件。本次研究在巴什布拉克剖面齐姆根组中发现了数量较为丰富的钙质超微化石,共识别出化石28属57种,保存程度中等。根据地层分布的特点,将其划分为NP9a,NP9b和NP10叁个化石带。其中NP9a化石带的标志性分子为Discoaster multiradiatus,Calciosolenia aperta,Sphenolithus primus,Ericsonia subpertusa和Fasciculithus,本带中大部分为古新世的标志种,并以Fasciculithus的大规模绝灭为特点;NP9b-NP10带主要包含Pontosphaera pulcher,Rhomboaster-Discoaster组合,Micrantholithus和Braarusosphaera。该带以Rhomboaster-Discoaster组合的首现为界划分。本次研究对盖吉塔格组也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的处理分析,但未发现化石存在。通过对巴什布拉克剖面关键层位进行的稳定同位素和粘土矿物成分分析,发现δ~(13)C_(carb),δ~(13)C_(org)和δ~(18)O在齐姆根组的黑灰色泥岩沉积区间(即样品12BB4-M24至样品12BB6-M27)均发生了明显的负偏(偏移量分别为-3‰,-4.5‰和-3‰),同时粘土矿物的组分也在该区间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方解石与石英的含量急剧下降,绿泥石,伊利石和石膏的含量迅速增高,同时陆源碎屑指数DI在整个CIE期间也保持相对高值;结合该区间钙质超微化石组合Rhomboaster-Discoaster组合的出现和r-选择和K-选择化石组合的反转,识别出了PETM发生的层位应当位于样品12BB4-M25至样品12BB6-M27之间。结合前人成果及剖面产出的浮游有孔虫化石,本次研究将塔里木盆地西部古新统-始新统的界线置于齐姆根组内部的黑色泥岩层位中,齐姆根组的时代应当归属于古新世晚期至始新世早期。(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6-01)
杨雪[8](2018)在《塔里木盆地西部阿克彻依剖面晚白垩世钙质超微生物地层》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晚白垩世阿克彻依剖面地层发育良好,化石产出较为丰富,前人对此剖面的钙质超微生物地层做过较多的研究,但在地层划分中仍存在争议,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此剖面晚白垩世海相钙质超微化石进行了野外工作和室内研究,在库克拜组下、中、上段中发现钙质超微化石,经鉴定共计10属11种,包括Radiolithus planus,Quadrum gartneri,Braarudosphaera bigelowii,Watznaueria manivitiae,Watznaueria barnesae,Helenea chiastia,Haqius circumradiatus,Tranolithus gabalus,Eprolithus floralis,Eiffellithus eximius,Gartnerago segmentatum。根据钙质超微化石的产出、分布以及对比钙质超微化石国际标准带,本次研究划分了2个钙质超微化石组合带,自下而上分别是第I组合带:Radiolithus planus-Helenea chiastia组合带和第Ⅱ组合带:Eprolithus floralis-Quadrum gartneri组合带。将两个组合带与全球钙质超微化石组合对比,得出两个组合带的时代为Cenomanian早期-Cenomanian晚期和Turonian早期-Campanian中期。因此判定库克拜组的地质时限为Cenomanian早期到Campanian中期。本次研究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完善,厘定地质年代,分析阿克彻依剖面晚白垩世钙质超微化石的产出以及分布,确定晚白垩世库克拜组的地质时限为Cenomanian早期到Campanian中期。大量滨浅海环境分子Braarudosphaera bigelowii、Watznaueria manivitiae、Watznaueria barnesae、Eprolithus floralis、Quadrum gartneri的出现也指示了本次研究区域的钙质超微化石生态特征主要为滨浅海环境,从库克拜组的18层开始,海湾与外海流通顺畅,海水盐度与外海盐度趋于一致,使得一些外海陆表海分子得以进入海湾。(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樊晓鹏[9](2018)在《塔里木盆地西部克里阳剖面古近纪有孔虫生物地层及特提斯海退事件》一文中研究指出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西北部,处于南天山山脉、西昆仑山脉和阿尔金山脉之间,盆地西部发育有白垩纪以来特提斯洋的残留海沉积,其新生代古地理环境的发展和演化也与特提斯的发展、演化、衰亡密切相关。本文研究的克里阳剖面位于西昆仑山脉向东延伸的转折处,是该研究区古近纪地层发育较为连续、完好的剖面之一,对于区域地层的划分对比、古生态环境及海退的层位和穿时性分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科学意义。本文采取对克里阳剖面进行有孔虫生物地层的研究方法,主要发现的浮游有孔虫化石有6个种,分别Globorotaloides quadrocameratus,Parasubbotina pseudowilsoni,Pseudohastigerina micra,Pseudohastigerina wilcoxensis,Pseudohastigerina sharkriverensis,Truncorotaloides libyaensis,其综合指示克里阳剖面乌拉根组海退时代不晚于~43Ma。同时鉴定出底栖有孔虫共27个属40余种,其中主要主要属有11个,分别为Cibicides,Cancris,Baggina,Eponides,Pararotalia,Nonion,Anomalinoides,Cibicidoides,Melonis,Gavelinella,Quinqueloculina,另外还有少量的Neoeponides,Nonionellina,Asterigerinata,Heterolepa,Discorbis,Gyroidinoides,Spiroloculina,Lenticulin,Fursenkoina,Reussella,Pyrulina,Guttulina,Bolivina,Pleurostomella,Rotalia,Anomalina,定量分析并利用Q型因子分析的方法,得到3个主成分因子:Cibicides组合(主因子1),Anomalinoides组合(主因子2),Pararotalia组合(主因子3),将乌拉根组地层古沉积环境的变化一共划分为5个阶段,按时间顺序依次为1)水深较浅的泻湖、滨海沼泽环境,2)水体相对平静加深的潮下带沉积环境,3)有孔虫生物缺失阶段,4)潮下带沉积逐渐转为潮下带上部沉积环境,5)相对动荡的水体沉积环境,海水逐渐开始退出。最后由于本文地层时代的研究结果早于前人研究的40Ma和41Ma,因此,塔西南特提斯海退受到全球海平面变化影响的同时,仍有受到构造运动影响存在穿时性的可能,而更为精确的结果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全面地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姜海健,罗云,李群,周雨双[10](2017)在《塔里木盆地麦盖提西部地区上石炭统不整合及储层发育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塔里木盆地麦盖提西部地区发育有巴什托、亚松迪等石炭系油气藏,油气前景广阔,但石炭系储层发育模式还有待深入研究。通过地震和钻/测井地层对比来分析不整合面特征,以岩心和地震相结合来研究储层发育特征。晚石炭世的巴楚运动造成了麦盖提西部区域抬升剥蚀,形成了T_5~5(卡拉沙依组/小海子组)和T_5~4(小海子组/南闸组)2期不整合。其中T_5~5为构造不整合,形成隆起、斜坡、谷地等岩溶地貌,发育渗流带—浅部潜流带和深部潜流带2套喀斯特岩溶体系,岩溶斜坡发育较好的储层;而T_5~4为地层不整合,主要受到古地貌和海平面变化控制,在小海子组叁级层序的高位体系域内,地貌高地的台内滩部位较易发育白云岩化储层和淡水淋滤储层。(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7年06期)
塔里木盆地西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古新世/始新世(P/E)界线时期是新生代最为重要的气候转变期之一,该时期发生的极热事件(PETM,Paleocene Eocene Thermal Maximum)导致了急速的升温并对地球系统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影响。特提斯洋是PETM事件的重要研究区,区内古新世/始新世界线地层多存在不整合或碳酸盐溶解事件,使得该时期古海洋、古气候变化与生物响应等的相互关系仍存在争议。塔里木盆地西部是东特提斯洋在我国境内的重要沉积区,发育有连续的古新世至始新世沉积地层(齐姆根组),为P/E界线期间的古海洋研究提供了理想的研究材料。本次研究对位于天山山前带的巴什布拉克剖面开展了高密度的野外岩性观察取样及有孔虫生物地层分析,齐姆根组共划分了四个浮游有孔虫带,并识别出典型的古新世至始新世浮游有孔虫属种如Globanomalinapseudomenardii,Globanomalinaluxorensis,Pseudohastigerina wilcoxensis,古新世/始新世(P/E)界线划分至齐姆根组下段的灰黑色泥岩层内。根据全岩及有机碳同位素的测试结果,碳同位素的负偏(CIE)也出现在该层灰黑色泥岩层中,揭示了PETM事件在齐姆根组所处的层位。受到PETM事件的影响,浮游有孔虫种群发生更替,冷水种Subbotinids大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多刺暖水种的出现。此外,CIE层位上下还出现了底栖小有孔虫的绝灭事件以及钙质超微化石的种群更替。与此同时,结合底栖大有孔虫、轮藻和鱼牙等化石在不同层位的发现,我们认为塔里木盆地西部古海湾在古新世-世始新世界线期间处于浅水环境,与西特提斯区域相连接,并经历了一次区域海平面上升导致的海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塔里木盆地西部论文参考文献
[1].刘永福,夏辉,孙琦,林畅松,赵海涛.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西部巴什基奇克组层序地层及沉积演化[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9
[2].江湉,席党鹏,万晓樵,曹文心.塔里木盆地西部巴什布拉克剖面古新世-始新世界线期间有孔虫生物地层研究[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3].席党鹏,曹文心,杨雪,樊晓鹏,江湉.塔里木盆地西部白垩纪——古近纪生物地层及古新世/始新世界线[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4].熊昕,席党鹏,万晓樵.塔里木盆地西部斯姆哈纳剖面始新世双壳类生物地层及海侵事件[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5].江湉,席党鹏,万晓樵,曹文心.塔里木盆地西部巴什布拉克剖面古新世-始新世界线期间有孔虫生物地层研究[C].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6].贾进华,张立平,陈秀艳.塔里木盆地乌什凹陷西部石炭系—二迭系沉积演化[J].古地理学报.2018
[7].曹文心.塔里木盆地西部古近纪钙质超微浮游生物及其对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的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8].杨雪.塔里木盆地西部阿克彻依剖面晚白垩世钙质超微生物地层[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9].樊晓鹏.塔里木盆地西部克里阳剖面古近纪有孔虫生物地层及特提斯海退事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10].姜海健,罗云,李群,周雨双.塔里木盆地麦盖提西部地区上石炭统不整合及储层发育模式[J].石油实验地质.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