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烧伤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神经再生的研究

深度烧伤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神经再生的研究

李允田社民查新建魏莹黄红军肖宏涛赵孝开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河南郑州450004

深度烧伤是一种意外伤害,这种伤害在其创面愈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遗留下不同程度的瘢痕[1].而瘢痕从临床医学上来讲有分为各种病理类型[2],但是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患者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发性灼痛与奇痒感觉[3].有研究表明,这大概和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中神经再生相关[4],本研究就此进行分析探讨,以便于为临床治疗提供可行的参考依据,结果取得满意的成效,现将主要研究情况做出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11年5月到2014年3月收治的这135例深度烧伤且被诊断为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患者当中,男性患者76例,女性患者59例,患者的最高年龄为59岁,最低年龄为21岁,平均年龄为(35.7±7.5)岁.患者的烧伤部位在脸部的32例,烧伤部位在身体部位的65例,其余患者的烧伤部位在四肢,患者的烧伤程度均为深度烧伤其中增生性瘢痕患者95例,瘢痕疙瘩患者34例.1.2方法在对患者进行整形时采集患者的瘢痕,修剪其皮下组织,进行组织块的制作,保证组织块的大小为1.0×1.0×0.3(cm),之后马上采用40g/L的多聚甲醛在常温下进行固定并且在24h内进行石蜡包埋,进行HE染色处理.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瘢痕中的神经微丝和S-100进行染色.采用免疫人S-100蛋白多克隆抗体和鼠抗人神经微丝蛋白克隆抗体作为第一抗体,第二抗体是生物素标记的羊抗鼠、羊抗兔IgG.采用PBS液进行阴性对照.之后对标本进行图像采集和分析.对每张切片都选取三个视野进行分析.测定切片视野当中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值,对神经微丝蛋白和S-100的阳性表达情况进行判断.

1.3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所有涉及到的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采用(X±s)表示,分析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S-100与神经微丝蛋白在不同阶段的IOD值,并作方差分析,对同一阶段内的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的IOD值进行t值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否则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在患者受伤后4~5个月内增长速率最大,在患者受伤后18个月起增生速率开始减小,其中对S-100与神经微丝蛋白的表达在患者受伤后各个阶段的表达也渐渐减少,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比较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S-100与神经微丝蛋白,增生性瘢痕在各个阶段的表达高于瘢痕疙瘩,除4-5个月内,其余各个阶段比较均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阶段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与瘢痕疙瘩的神经微丝蛋白和S-100值情况请参见表1所示.

3讨论

本实验研究摒弃采用重金属浸渍等非特异性染色方式进行,选择神经微丝和S-100抗体作为标记物进行研究,经研究结果得出此法能对深度烧伤以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神经再生的情况进行分析,比能够显示其病理情况下的神经再生情况,所以这时一种非常优质的检验方法.一般情况下病例瘢痕中神经的生长在4-5个月内增长速度非常迅速,也有研究得出在3-5个月内增长速度迅速[5],经本研究论证分析后得出,这两者之间不相矛盾,能够起到相互映证的效果.对此进行分析得出,这一时间段主要是瘢痕生长最为旺盛的阶段.从本研究的实验当中可以得出,患者的大量血管和神经都在伴行生长.对此临床上4-5个月之间的患者瘢痕一般较为红肿,而且患者主观能够感觉到异常情况正是因为血管和神经伴行所造成的[6].基于此可以得出,在临床治疗过程当中,患者伤后4-5个月之间是治疗患者病例瘢痕特别是增生性瘢痕的最佳时期,所以应该在此时间内加大治疗力度.而6个月以后,患者的瘢痕增生速度和神经再生不一致的原因,本研究目前还没有得出较为明确的原因,需要等待进一步的研究.通过对本研究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在患者伤后的5个月内,患者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的神经微丝与S-100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得出无统计学意义.在HE染色之下进行光镜观察,发现瘢痕疙瘩也没有现行的旋涡状和结节状胶原纤维[7-8].而在这一阶段对于瘢痕疙瘩进行诊断,更多需依赖临床具体表现来进行.患者伤后6个月,其增生瘢痕的神经再生相对瘢痕疙瘩更多,说明皮肤神经系统对于烧伤创面的愈合和瘢痕重塑具有重要的调解作用.而异常增生可能和神经确实存在一定关系,究其原因大概与皮肤神经所释放出来的神经肽对患者创面的愈合有促进作用相关.综上,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神经微丝蛋白和S-100能够对深度烧伤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中神经再生状况做出有效而准确的反应,患者深度烧伤以后,病理性瘢痕中的神经再生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增生性瘢痕中枢神经再生较瘢痕疙瘩更多.

参考文献[1]许金华,卢玉洁.瘢痕疙瘩的门诊治疗[J].河北医学,2015,03(06):263-265.[2]杨崇格,冯丽娟.30例瘢痕疙瘩综合治疗分析[J].医学信息,2015,21(05):3244-3246.[3]窦玺,关光辉,王丽君.瘢痕疙瘩的综合治疗方法[J].医药产业资讯,2015,16(05):3296-3299.[4]张一卓.三种方法治疗瘢痕疙瘩疗效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3,41(04):3652-3654.[5]陈阳,高建华,刘晓军,严欣,宋玫.瘢痕疙瘩中国家系的发病特点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3,46(01):3425-3427.[6]靳瑾,高建华.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的研究动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4,33(10):4427-4426.[7]刘启亮,孙婷婷.瘢痕疙瘩的治疗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7(01):4937-4939.[8]NORLOCKFE.Benignbreastpaininwomen:apracticalapproachtoeGvaluationandtreatment[J].AmMedWomenAssoc,2013,57(2):85-90.

标签:;  ;  ;  

深度烧伤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神经再生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