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手性杯芳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芳烃,手性,衍生物,催化剂,荧光,光学,分子。
手性杯芳烃论文文献综述
罗钧,郑炎松[1](2018)在《手性杯芳烃及其超分子手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杯芳烃是由苯酚单元通过亚甲基连接而成的空腔型分子,具有衍生位点多,构象丰富等特点,被称为第叁代主体分子。在分子层次,依手性因素的结构特点不同,可将手性杯芳烃分为具有手性亚单元的杯芳烃、固有手性杯芳烃和桥手性杯芳烃。在超分子层次,杯芳烃自身或杯芳烃与其他分子或离子在溶液中、晶态中或二维表面可通过非共价键力形成多种拓扑结构的纳米手性聚集体。研究手性杯芳烃和基于杯芳烃的超分子手性组装体的合成、结构和性能,不仅在理解手性起源、手性结构等方面具有理论意义,而且有望获得以分子识别为基础的手性传感器、手性催化剂、手性分离材料、手性载体和手性纳米材料。本文综述近十年来有代表性的分子手性杯芳烃和以杯芳烃为组分的超分子手性聚集体的设计、合成、结构和功能。着重展示杯芳烃骨架在形成新颖分子手性和超分子手性上的优势,以及杯芳烃单元在实现特定功能如手性识别时发挥的作用。相信随着杯芳烃合成技术和杯芳烃超分子设计的发展,必将进一步发挥杯芳烃的结构优势,涌现出更多性能优异的手性杯芳烃功能分子和超分子手性杯芳烃功能材料。(本文来源于《化学进展》期刊2018年05期)
章文真[2](2016)在《兼具轴手性和固有手性杯芳烃的合成与手性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杯芳烃化学中,固有手性杯芳烃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其在手性识别、不对称催化、分子自组装、功能材料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合成新型的,功能化的光学纯的固有手性杯芳烃的简单有效的方法一直是杯芳烃化学研究的重点。本课题组,设计在杯芳烃的下缘引入含有轴手性(S)-BINOL基团的冠醚环,通过单烷基化得到兼具轴手性和固有手性杯芳烃非对映异构体,能够通过柱色谱分离。该方法具有普适性和非对映选择性。我们同时利用荧光滴定和氢谱滴定的方法研究了这些兼具轴手性和固有手性杯芳烃的手性识别能力。本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兼具轴手性和固有手性杯[5]芳烃的合成与手性识别研究,第二部分介绍了兼具轴手性和固有手性杯[4]芳烃的合成与手性识别研究。第一部分:兼具轴手性和固有手性杯[5]芳烃的合成与手性识别研究在杯[5]芳烃的下缘1,3位引入一个含有(S)-BINOL基团的冠醚环,与溴代乙酸乙酯反应,单烷基化得到一对兼具轴手性和固有手性杯[5]芳烃非对映异构体I-(S)-4a和I-(S)-4b,能够通过柱色谱分离,分别水解得到I-(S)-5a和I-(S)-5b。通过荧光滴定,我们发现I-(S)-5a对2-氨基-1-苯乙醇具有良好的对映选择性,KSV(S)/KSV(R)达到1.90;I-(S)-5b对苯丙胺醇具有良好的对映选择性,KSV(S)/KSV(R)达到1.90;I-(S)-5a/I-(S)-5b对(R)-苯丙胺醇具有良好的非对映选择性,KSV(5a)/KSV(5b)达到1.83。第二部分:兼具轴手性和固有手性杯[4]芳烃的合成与手性识别研究在杯[4]芳烃的下缘1,2位引入一个含有(S)-BINOL基团的冠醚环,与不同的亲电试剂反应,单烷基化得到多对兼具轴手性和固有手性的非对映异构4a-7a/4b-7b,反应具有普适性和非对映选择性,进一步衍生化得到叁取代化合物8a-9a/8b-9b和四取代化合物10a-11a/10b-11b。基于II-(S)-7a的单晶我们确定其绝对构型为(S,cS)。我们也得到了四取代化合物II-(S)-10a和II-(S)-11a的单晶,确定了其是部分锥形构象,绝对构型为(S,c S)。通过荧光滴定和氢谱滴定,我们发现II-(S)-8a/II-(S)-8b,II-(S)-11a/II-(S)-11b对?-胺基醇无手性识别能力,而II-(S)-9a对2-氯扁桃酸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化学位移差值(??)最大可达0.019 ppm。(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周程琳,秦大斌[3](2012)在《手性杯芳烃化合物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杯芳烃是一类由苯酚和甲醛缩合的含有洞穴的大环化合物。作为第叁代主体化合物,其在分子识别,模拟酶催化,自组装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近年来,特别是手性杯芳烃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在不对称催化领域更是引起了人们的极大重视和兴趣。文章合成了几种手性杯芳烃化合物并对其在催化性能方面作了一些研究。(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2年04期)
罗钧,郑企雨,陈传峰,黄志镗[4](2006)在《固有手性杯芳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固有手性杯芳烃是指在杯芳烃叁维骨架上引入数个非手性基团使之不再具有对称面或反转中心而呈现出整体手性。本文综述了固有手性杯芳烃的合成、光学拆分及其在手性识别和不对称催化领域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化学进展》期刊2006年Z2期)
汪培承,何万平,王丽,施宪法[5](2006)在《新型手性杯芳烃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手性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设计合成了叁种新型手性杯芳烃衍生物5,8,10,并通过质谱、核磁、红外、及元素分析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确认为目标产物。通过旋光性测定,确证它们具有手性。并应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这些手性杯芳烃衍生物对氨基酸的手性识别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叁届大环化学暨第五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期刊2006-08-01)
姜鹏,曹炎炎,何万萍,王丽,施宪法[6](2004)在《手性杯芳烃席夫碱的合成、表征及其光学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合成并表征了一种新型的带有手性氨基酸残基的杯芳烃席夫碱,并对其光学性质作了初步探讨。(本文来源于《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研究进展——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二届大环第四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04-06-30)
田振峰,郑炎松[7](2002)在《手性杯芳烃的合成及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性杯芳烃是一类重要的主体化合物 ,在手性识别、对映体分离、不对称催化等方面有潜在的用途 .综述了手性杯芳烃的合成及其在手性识别、对映体分离方面的性能 .(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02年10期)
手性杯芳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杯芳烃化学中,固有手性杯芳烃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其在手性识别、不对称催化、分子自组装、功能材料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合成新型的,功能化的光学纯的固有手性杯芳烃的简单有效的方法一直是杯芳烃化学研究的重点。本课题组,设计在杯芳烃的下缘引入含有轴手性(S)-BINOL基团的冠醚环,通过单烷基化得到兼具轴手性和固有手性杯芳烃非对映异构体,能够通过柱色谱分离。该方法具有普适性和非对映选择性。我们同时利用荧光滴定和氢谱滴定的方法研究了这些兼具轴手性和固有手性杯芳烃的手性识别能力。本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兼具轴手性和固有手性杯[5]芳烃的合成与手性识别研究,第二部分介绍了兼具轴手性和固有手性杯[4]芳烃的合成与手性识别研究。第一部分:兼具轴手性和固有手性杯[5]芳烃的合成与手性识别研究在杯[5]芳烃的下缘1,3位引入一个含有(S)-BINOL基团的冠醚环,与溴代乙酸乙酯反应,单烷基化得到一对兼具轴手性和固有手性杯[5]芳烃非对映异构体I-(S)-4a和I-(S)-4b,能够通过柱色谱分离,分别水解得到I-(S)-5a和I-(S)-5b。通过荧光滴定,我们发现I-(S)-5a对2-氨基-1-苯乙醇具有良好的对映选择性,KSV(S)/KSV(R)达到1.90;I-(S)-5b对苯丙胺醇具有良好的对映选择性,KSV(S)/KSV(R)达到1.90;I-(S)-5a/I-(S)-5b对(R)-苯丙胺醇具有良好的非对映选择性,KSV(5a)/KSV(5b)达到1.83。第二部分:兼具轴手性和固有手性杯[4]芳烃的合成与手性识别研究在杯[4]芳烃的下缘1,2位引入一个含有(S)-BINOL基团的冠醚环,与不同的亲电试剂反应,单烷基化得到多对兼具轴手性和固有手性的非对映异构4a-7a/4b-7b,反应具有普适性和非对映选择性,进一步衍生化得到叁取代化合物8a-9a/8b-9b和四取代化合物10a-11a/10b-11b。基于II-(S)-7a的单晶我们确定其绝对构型为(S,cS)。我们也得到了四取代化合物II-(S)-10a和II-(S)-11a的单晶,确定了其是部分锥形构象,绝对构型为(S,c S)。通过荧光滴定和氢谱滴定,我们发现II-(S)-8a/II-(S)-8b,II-(S)-11a/II-(S)-11b对?-胺基醇无手性识别能力,而II-(S)-9a对2-氯扁桃酸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化学位移差值(??)最大可达0.019 ppm。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手性杯芳烃论文参考文献
[1].罗钧,郑炎松.手性杯芳烃及其超分子手性[J].化学进展.2018
[2].章文真.兼具轴手性和固有手性杯芳烃的合成与手性识别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3].周程琳,秦大斌.手性杯芳烃化合物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J].广东化工.2012
[4].罗钧,郑企雨,陈传峰,黄志镗.固有手性杯芳烃的研究[J].化学进展.2006
[5].汪培承,何万平,王丽,施宪法.新型手性杯芳烃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手性识别研究[C].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叁届大环化学暨第五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2006
[6].姜鹏,曹炎炎,何万萍,王丽,施宪法.手性杯芳烃席夫碱的合成、表征及其光学性质的研究[C].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研究进展——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二届大环第四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4
[7].田振峰,郑炎松.手性杯芳烃的合成及性质[J].有机化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