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光光度计测量的血小板聚集

分光光度计测量的血小板聚集

一、用分光光度计测血小板的聚集性(论文文献综述)

安利钦[1](2021)在《PGRN调控自噬对主动脉瓣膜间质细胞成骨表型转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钙化性主动脉瓣膜疾病(calcific aortic valve disease,CAVD)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瓣膜疾病之一,主动脉瓣膜置换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手术风险高且近1/3的患者不能耐受,因此探究其发生机制,进行早期诊断及干预尤为重要。颗粒蛋白前体(Progranulin,PGRN)是重要的炎症调控因子,在前期研究中发现在钙化瓣膜组织中PGRN降解片段显着增加,且自噬水平异常,因此探索PGRN/GRN、自噬对瓣膜钙化的调控机制有助于揭示CAVD发生的分子机制,发现CAVD潜在的干预靶点和诊断标志物。目的:1.首先探究PGRN/GRN、自噬与主动脉瓣膜钙化之间的相关性;2.探究PGRN和其降解片段是否通过调控自噬来影响主动脉瓣膜间质细胞(valvular interstitial cells,VICs)成骨表型转化及其具体机制;3.进一步明确在主动脉瓣膜钙化过程中PGRN降解增多的关键调节点,为CAVD的早期诊断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1.探索PGRN/GRN、自噬与主动脉瓣膜钙化之间的临床相关性。采用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non-CAVD组和CAVD组,以及钙化组和钙化旁组瓣膜组织中的PGRN、自噬指标LC3、p62以及成骨指标RUNX2、OPN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提取猪主动脉瓣膜间质细胞并进行表型鉴定。体外诱导VICs钙化,观察PGRN/GRN、自噬及VICs成骨表型转化指标的表达,进一步验证PGRN/GRN、自噬及VICs成骨表型转化之间的相关性。2.探索PGRN及其短片段对自噬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体外添加PGRN重组蛋白,在正常和钙化诱导两种条件下,通过Western blot和转染GFP-LC3病毒检测VICs自噬水平的变化。用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和茜素红S(ARS)染色分别检测PGRN对VICs早晚期成骨分化的影响。PGRN激活VICs自噬水平后,加入自噬小体形成抑制剂渥曼青霉素(Wortmannin,WORT)和自噬溶酶体形成抑制剂巴佛洛霉素A1(bafilomycin A1,Baf A1),通过Western blot和转染GFP-LC3病毒验证PGRN对自噬的具体调控过程。在正常和钙化诱导条件下,VICs感染Ad-45KD GRN,通过ALP染色和ARS染色检测其对VICs早晚期成骨分化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自噬指标LC3、p62及成骨指标RUNX2和OPN的表达水平,检测45KD GRN对自噬的调控作用。Western blot检测钙化瓣膜中活化的信号通路以及PGRN和45KD GRN在VICs中作用的信号通路,并通过加入相关通路的激动剂或抑制剂,进一步验证PGRN和45KD GRN对自噬的调控机制。在GRN-/-小鼠的原代成纤维细胞中,验证PGRN对自噬的调控作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PGRN对RUNX2入核的影响。3.对主动脉瓣膜中造成PGRN降解的酶类进行测定,以寻求早期的诊断指标和干预靶点。用PCR和Western blot分析钙化与钙化旁瓣膜组织以及体外钙化诱导条件下VICs中PGRN降解酶的表达差异,从中选出差异最显着的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NE)。在体外加入NE特异性抑制剂Alvelestat,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其对PGRN的降解、自噬指标、VICs成骨表型转化及相关信号通路的作用。结果:1.与非CAVD组相比,CAVD组中RUNX2的基因表达显着上调。蛋白水平检测显示:与钙化旁组相比,钙化组瓣膜组织中RUNX2、OPN显着升高,同时PGRN的降解片段45KD大小的GRN片段显着增高,且p62表达显着上调。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45KD GRN的增多以及自噬水平的异常与主动脉瓣膜钙化呈正相关。分离的原代猪VICs表型鉴定结果显示Vimentin、α-SMA阳性,同时CD31阴性。在钙化诱导条件下,VICs细胞的PGRN降解增多、自噬水平受阻,同时RUNX2、OPN的基因和蛋白表达上调,ALP染色和钙盐沉积增强,进一步证实PGRN的降解及自噬水平异常与VICs的成骨表型转化密切相关。2.在正常和钙化诱导条件下,PGRN重组蛋白可显着激活VICs自噬水平,抑制RUNX2、OPN的蛋白表达,抑制ALP染色和钙盐沉积。加入WORT阻断自噬后,PGRN对自噬的活化受到显着抑制且其对RUNX2的下调作用也得到部分逆转,证实PGRN可通过激活自噬抑制VICs的成骨表型转化。加入自噬溶酶体形成抑制剂Baf A1后,Baf A1+PGRN组LC3 Ⅱ的蓄积和自噬小体均明显高于单独的Baf A1组,证实PGRN可通过促进自噬小体的形成上调自噬水平。而体外构建的45KD GRN则可以明显下调LC3 Ⅱ,同时使p62增高,并且促进VICs成骨表型转化指标上调,使ALP染色和钙盐沉积增强。自噬相关信号通路的检测发现在钙化部位,p-AKT和p-mTOR的水平均显着升高。而体外添加PGRN可以在60min和2h时显着抑制AKT的磷酸化,24h时抑制mTOR的磷酸化。加入AKT通路的激动剂后,PGRN对自噬的激活作用被逆转,同时OPN、RUNX2有所上调。45KD GRN则可以显着上调p-mTOR,加入mTOR通路抑制剂-雷帕霉素(Rapa)后,45KD GRN对自噬的抑制及对VICs成骨表型转化的促进作用得到逆转。这部分结果证实全长PGRN可以通过抑制AKT-mTOR通路来激活自噬抑制VICs的成骨表型转化,而45KD GRN则通过激活mTOR通路发挥相反作用。在GRN-/-的MEFs中,加入PGRN使mTOR通路被显着抑制,同时自噬水平上调,成骨指标下调,进一步证实PGRN通过调控自噬抑制细胞的成骨表型转化。同时,PGRN可以减少RUNX2的核定位。3.钙化瓣膜组织中PGRN降解酶类NE和MMP9在基因及蛋白水平均显着上调。体外VICs诱导钙化过程中,蛋白酶类也显着上调,其中以NE增加最为显着,加入了NE的特异性抑制剂Alvelestat后,全长PGRN增多,45KD GRN减少,RUNX2明显下调,且p-mTOR明显下调。钙化诱导条件下,加入PGRN及Alvelestat,证实Alvelestat可以增强PGRN对AKT通路及VICs成骨表型转化的抑制,同时增加自噬小体的形成。在GRN-/-的MEFs中,NE抑制剂可以使RUNX2进一步下调。证实NE抑制剂可以增强全长PGRN对AKT-mTOR通路及VICs成骨表型转化的抑制作用。结论:本研究表明PGRN降解增多、自噬异常与主动脉瓣膜钙化之间呈正相关;首次证实全长PGRN可以通过抑制AKT-mTOR通路来激活自噬抑制VICs成骨表型转化,而45KD GRN则通过激活mTOR发挥相反作用;NE抑制剂可增强全长PGRN对AKT-mTOR通路及VICs成骨表型转化的抑制,提示抑制NE可能成为阻止CAVD发生发展的新思路。

杨新[2](2020)在《开阳地区桑葚果园富硒酵母菌的筛选及其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硒是对人体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必需微量元素,而我国多数人群硒摄入量不足,因此进行富硒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对于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意义重大。富硒酵母菌作为一种有机硒源,比无机硒源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和安全性,是富硒功能性产品的理想添加剂,应用前景广阔。本研究以贵州开阳这一富硒地区的桑葚果园为酵母菌的分离源,通过定性定量的方法筛选出一株富硒能力强的酵母菌,对其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和生长特性研究,同时对菌株的富硒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分析了富硒酵母菌的氨基酸组成,最后基于转录组学技术对酵母菌的富硒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究,以期为富硒酵母菌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从富硒地区开阳的某桑葚果园中,共分离得到75株酵母菌,然后利用耐硒法和红硒法进行初筛,再以硒转化率进行复筛,得到一株硒转化率较高的酵母菌,其富硒量为2278.35μg/g,生物量为4.31 g/L,硒转化率为49.11%,编号为SY2,通过WL培养基初步鉴定及2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2)对S.cerevisiae SY2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其延滞期为0~2 h,对数期为2~10 h,之后进入稳定期,该菌株发酵能力较强,具有起酵快,产气量大等特点,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发酵温度为30℃,致死温度为68℃,最适生长p H为4.5,最适发酵p H为4.5,耐SO2浓度为260 mg/100 m L,耐酒精浓度为14%(v/v),基础发酵培养基为最佳富硒培养基。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确定最佳富硒培养条件为:硒添加时间为培养后6 h、培养温度为30℃、初始p H为4.5、接种量为6%、硒浓度为20.00μg/m L、装液量为100/250 m L,在150 r/min的恒温摇床上培养72 h,在此条件下得其生物量为5.40 g/L,富硒量为2427.24μg/g,转化率为65.50%。对富硒前后的酵母菌进行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未富硒的酵母菌氨基酸总含量为418.57 mg/g,必需氨基酸含量为146.56mg/g,富硒后的酵母菌氨基酸总含量为431.83 mg/g,必需氨基酸含量为175.77mg/g,二者分别增加了3.17%和19.93%,此外在富硒后的酵母菌中还增加了Met这种氨基酸种类,表明富硒后的酵母菌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3)通过Illumina Novaseq 6000平台对富硒前后的两种酵母菌分别进行高通量测序,采用转录组学分析手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出差异表达的基因994个,其中有498个基因表现为下调;有496个基因表现为上调。KEGG Pathway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被成功注释到113条KEGG代谢通路中,主要有“减数分裂-酵母”、“糖酵解/糖异生”、“硫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及“硒化合物代谢”等。通过分析筛选得到9个差异表达基因,即MET22、MET5、SPE4、MEU1、GSH2、ZWF1、STR2、TRR1、YML082W,它们主要编码与硫代谢有关的3’(2’),5’-双磷酸核苷酸酶、亚基β-亚硫酸还原酶;与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有关的精胺合成酶、S-甲基-5-硫代腺苷磷酸化酶;与谷胱甘肽代谢有关的谷胱甘肽合成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及与硒化合物代谢有关的胱硫醚γ合成酶、硫氧还蛋白-二硫键还原酶、假定胱硫醚γ合成酶,且均表现为上调。综合分析,推测菌株S.cerevisiae SY2对硒的富集过程主要为,在富硒状态下,硒通过硫酸盐转运系统进入细胞,与谷胱甘肽反应形成硒代谷胱甘肽(GS-Se-SG),然后被细胞中的还原剂还原为硒化氢,再进一步转化成硒代氨基酸和硒蛋白。同时,许多代谢通路的相关基因也被激活或上调,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有机硒的合成及胞内富集。

孙利[3](2020)在《尼麦角林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其对PAGM和MCA-MV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尼麦角林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效果和不良反应及其对MCA-MV和PAGM的影响。对象与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8月在我院神经内科门诊或住院的偏头痛患者。就诊时详细询问偏头痛患者就诊或住院前4周内偏头痛发作天数、头痛持续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评估疼痛程度。愿意入组临床实验且评估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门诊号或住院号末位奇、偶数分为联合用药组和单一用药组各30例。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行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CA-MV)测定,利用PL-12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检测,其中PAGM检测需经二磷酸腺苷(ADP)及花生四烯酸(AA)诱导。以同期30例与偏头痛患者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体检内容包含PAGM和MCA-MV的,在我院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入组的偏头痛患者需经过4周不同方案的治疗。其中联合用药组(尼麦角林片10 mg tid pron.+盐酸氟桂利嗪滴丸10mg qd pron.);单一用药组(盐酸氟桂利嗪滴丸10 mg qd pron.)。每一位入组的偏头痛患者均会有偏头痛日记(包括偏头痛疼痛日期、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程度、用药过程中是否出现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统计上述指标,并复查ADP-PAGM、AA-PAGM和MCA-MV。主要结果由应答者的比例来衡量(定义为偏头痛天数减少至少50%的患者);次要结果包括偏头痛天数、头痛发作持续时间、VAS、ADP-PAGM、AA-PAGM及MCA-MV。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联合用药组和单一用药组的ADP-PAGM、AA-PAGM及MCA-MV在治疗前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联合用药组偏头痛天数、头痛持续时间、VAS、ADP-PAGM、AA-PAGM及MCA-MV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ADP-PAGM、AA-PAGM及MCA-MV与健康体检者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3.单一用药组头痛发作时间评分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而偏头痛天数、VAS、ADP-PAGM、AA-PAGM及MCA-MV与治疗后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ADP-PAGM、AA-PAGM及MCA-MV与健康体检者比较仍存在显着差异(P<0.05)。4.治疗结束后联合用药组应答率19(63.33%),单一用药组应答率11(36.67%),经?2检验(?2=4.271,P=0.0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联合用药组病史资料与单一用药组比,经t检验后,偏头痛天数(t=2.231,P=0.028)、疼痛持续时间评分(t=2.953,P=0.015)、VAS(t=2.134,P=0.0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联合用药组检测指标比单一用药组改善明显,经t检验后ADP-PAG(t=4.991,P(27)0.001)、MAA-PAG(t=3.152,P(27)0.001)、MCA-MV(t=2.871,P=0.0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5.治疗过程中,联合用药组出现面部潮红1例,氟桂利嗪组中头晕1例,两组不良事件程度轻,均未特殊处置,自行缓解。结论:1.偏头痛患者较健康体检者相比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快,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增高,提示其可能参与了偏头痛的发生。2.尼麦角林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可以明显减少偏头痛发作天数、缩短头痛持续时间及减轻头痛程度,其治疗效果优于单用氟桂利嗪。3.短期内,在氟桂利嗪的基础上加用尼麦角林治疗偏头痛并不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4.尼麦角林联合氟桂利嗪对偏头痛患者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甚至可以恢复至健康体检者水平。

钟宇晨[4](2020)在《酒炙前后当归多糖组分对血瘀证大鼠的作用及机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归是当今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活血化瘀药之一,素有“十方九归”之说。多糖在当归中的含量较高,约为10%~15%。当归传统上常用酒炙法炮制,经过酒炙后通经活络散瘀之功增强,酒炙后当归是否因为多糖成分的改变而导致药效的改变未见报道。本实验拟通过研究酒炙前后当归多糖对急性血瘀证大鼠的药效作用差异,探索阐释其发挥治疗作用的潜在机制,初步奠定当归多糖的炮制转化理论的研究基础,以期为阐明当归多糖组分的药效作用及为临床血瘀证的用药选择提供实验依据。实验方法:1.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第四部炮制通则,在生当归饮片中按一定比例加入黄酒闷透,置锅中炒至两面金黄色,制成酒当归饮片。生当归饮片和酒当归饮片分别经热水回流提取、醇沉、sevage法除去蛋白、蒸馏水透析后制得精制生当归总多糖和酒当归总多糖,以标准葡萄糖为对照品,应用苯酚硫酸比色法测出生当归总多糖和酒当归总多糖中相当于葡萄糖含量的总多糖含量,采用硫酸-咔唑法检测生当归总多糖和酒当归总多糖中糖醛酸的含量。2.以皮下注射肾上腺素联合冰水浴法共同复制大鼠急性寒凝气滞血瘀证模型,经口服分别灌胃给药低剂量(400 mg/kg)、高剂量(800mg/kg)的生当归多糖和酒当归多糖水溶液,对血瘀证大鼠进行干预治疗。通过血流变检测仪测定酒炙前后当归多糖对急性血瘀证大鼠血流变学指标的影响,通过全自动凝血仪测定各组大鼠血浆中凝血四项功能指标的影响,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大鼠心脏和肺组织病理状态的变化,计算各组大鼠免疫器官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的变化,同时检测各组大鼠血浆中氧化应激指标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3.通过建立过氧化氢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氧化性损伤为体外实验模型,cck-8检测酒炙前后当归多糖对过氧化氢诱导损伤的HUVEC的增殖活性的影响,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和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变化,从细胞水平研究酒炙前后当归多糖对HUVEC损伤的抗氧化保护作用。实验结果:1.生品当归饮片为浅黄色,质柔韧,酒当归饮片为深黄棕色,略有焦斑,质硬脆;生当归多糖为黄白色粉末,酒炙后当归多糖为深黄色粉末;生当归总多糖提取得率为13.9%,酒当归总多糖提取得率为15.6%,其中生当归总多糖中多糖含量83.1%,酒当归总多糖中多糖含量86.5%;生当归总多糖中糖醛酸含量40.2%,酒当归总多糖中糖醛酸含量43.6%。2.与模型组比较,生当归多糖组和酒当归多糖组均能降低血瘀证大鼠的全血黏度(WBV)和血浆黏度(PV),降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延长大鼠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P<0.05,P<0.01);与阳性药复方丹参滴丸组的结果的比较,生当归多糖高剂量组改善大鼠血液流变性和凝血系统功能的效果与之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酒当归多糖低、高剂量组效果优于复方丹参滴丸组(P<0.05);生当归多糖及酒当归多糖均能改善血瘀证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加宽、心肌细胞核变圆、肺泡壁增厚、肺间质水肿和肺出血等现象,其中酒当归多糖药效优于生当归多糖。3.模型组大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显着升高(P<0.01),给药后,生当归多糖对血瘀证大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的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酒当归多糖显着降低大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P<0.05)。4.模型组大鼠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显着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生当归多糖组和酒当归多糖组MDA含量降低,T-SOD和GSH-Px活性显着增高(P<0.05,P<0.01);与复方丹参滴丸组的结果的比较,生当归多糖组改善大鼠氧化应激水平的效果与复方丹参滴丸组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酒当归多糖低剂量组增强GSH-Px活性的效果优于复方丹参滴丸组(P<0.05),酒当归多糖高剂量组增强T-SOD和GSH-Px活性的效果优于复方丹参滴丸组(P<0.05)。5.生当归多糖对过氧化氢损伤的HUVEC的增殖活性无显着作用(P>0.05),酒当归多糖显着增强损伤HUVEC的增殖活性(P<0.05)。生当归多糖对过氧化氢损伤的HUVEC内的NO活性的作用无显着性差异(P>0.05),酒当归多糖能显着增强HUVEC释放的NO含量(P<0.05)。生当归多糖和酒当归多糖均能有效降低过氧化氢损伤的HUVEC细胞的LDH漏出量(P<0.05,P<0.01)。实验结论:当归酒炙后多糖成分更易于溶出,酒当归总多糖中的多糖含量增多。酒当归多糖改善急性血瘀大鼠血流变性、凝血系统功能和组织病理形态的效果优于生当归多糖,其机制可能与酒炙后多糖组分含量的改变、大鼠氧化应激水平、机体免疫功能、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改善有关。同时也证明了多糖组分应为当归活血祛瘀作用的物质基础,而酒炙炮制可增强其活血祛瘀的作用,多糖转化、活性增强,应为当归酒炙炮制的内涵机制之一。

付金鑫[5](2019)在《经导管动脉溶栓治疗严重冻伤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冻伤是一种寒冷所致的损伤,常发生于军事训练活动中,其次在寒冷地区的民事作业中也时有发生。冻伤分为轻度冻伤(Ⅰ-Ⅱ度)和重度冻伤(Ⅲ-Ⅳ度),冻伤的组织损伤机制包括前期细胞内液和外液冰晶形成导致细胞死亡的直接损伤和后期微血栓形成引起组织缺血的间接损伤(类似于缺血再灌注损伤),严重冻伤的传统治疗方式包括早期的复温治疗及后期外科截肢治疗,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近年来相关报道经导管动脉溶栓治疗可明显降低严重冻伤后的截肢率。目的:(1)建立新西兰白兔的严重冻伤模型并进行大体、影像学、血液学及病理学的实验观察。(2)探究经导管动脉灌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严重冻伤的有效性及机制。方法与材料:(1)采用乙醇浸泡法建立新西兰白兔的严重冻伤模型12只,常规复温治疗后进行实验观察。10只新西兰白兔的严重冻伤模型分别于冻伤前、冻伤后复温前、复温后Oh、6h、12h、24h、2d、3d、4d、5d进行受累肢端肿胀程度、皮肤颜色观察及血管造影;于冻伤前、复温后Oh、6h、12h、24h、2d、3d经耳缘静脉抽取静脉血采用全自动分析仪进行血常规(WBC、RBC、HGB、HCT、PLT)、血生化(ALT、AST、BUN、SCR)、凝血及纤溶活性指标(PT、APTT、FIB)检测,采用放免分析法测定血浆TXB2和6-keto-PGF1 α含量,采用TBA比色法测定血浆MDA的含量,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血浆SOD含量;剩余2只于冻伤前、冻伤后复温前、复温后Oh、6h、12h、24h、2d、3d、4d、5d进行受累肢端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截趾率和得分法进行统计新西兰白兔严重冻伤模型的自然预后截肢率。(2)36只新西兰白兔的严重冻伤模型进行常规复温及处理,分层随机分成3组,每组12只进行溶栓治疗,A组:常规溶栓组(t-PA+肝素+罂粟碱);B组:改良溶栓组(t-PA+肝素+罂粟碱+复方丹参注射液);C组:对照组(生理盐水),每组10只新西兰白兔的严重冻伤模型于溶栓后24h进行患肢动脉造影并评估应答,于溶栓后24h经耳缘静脉抽取静脉血采用全自动分析仪进行血常规(WBC、RBC、HGB、HCT、PLT)、凝血及纤溶活性指标(PT、APTT、FIB)检测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放免分析法测定血浆TXB2和6-keto-PGF1 α含量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TBA 比色法测定血浆MDA的含量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血浆SOD含量并进行组间比较;每组剩余2只于溶栓后24h进行受累肢端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截趾率和得分法进行统计各组新西兰白兔严重冻伤模型的最终截肢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新西兰白兔严重冻伤模型复温后Oh至复温后12h受累肢端皮肤颜色由紫蓝色转为粉红色,肿胀程度逐渐加重,肢端血管造影显示血流逐渐恢复,复温后12h至截肢皮肤颜色由粉红色转变为紫蓝色至最后变为黑色,肿胀程度减轻至最后干瘪,肢端血管逐渐闭塞,血流逐渐消失,皮肤颜色紫蓝色或暗黑色区域可大致对应血管闭塞区。新西兰白兔严重冻伤模型复温后Oh至3d白细胞水平持续升高;RBC、HGB、HCT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RBC、HGB、HCT水平于复温后Oh开始升高,12小时达到高峰,24h恢复冻伤前基线水平,2d、3d下降;血小板水平于复温后Oh至2d下降,24h到达低峰,3d恢复升高;ALT、AST、BUN、SCR值较冻伤前基线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血浆6-keto-PGF1 α水平复温后Oh至12h水平持续升高,12h到达高峰,24h至3d开始下降;血浆TXB2水平于复温后Oh至3d持续升高;血浆MDA水平于复温后Oh至3d持续升高;血浆SOD水平复温后Oh至24h水平持续升高,24h到达高峰,2d至3d开始下降;新西兰白兔严重冻伤模型左前肢血管病理结果显示复温后Oh到24h大量血管扩张淤血或充血,未见明显血栓,复温后2d至5d血管内可见混合血栓;最终截趾率为82.5%,得分法为20.6±3.8。(2)A、B及C组新西兰白兔严重冻伤模型溶栓治疗后血管造影完全缓解分别为0、3、0例,大部分缓解分别为2、4、0例,轻度缓解分别为4、2、2例,无缓解分别为4、1、8例;各组间模型溶栓治疗后WBC数量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均<0.05);RBC、HGB、HCT 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A、B组模型溶栓治疗后血小板数量明显高于C组(P均<0.05);A、B组模型溶栓治疗后PT、APTT显着地长于C组(P均<0.05);A、B组模型溶栓治疗后FIB显着地低于C组(P均<0.05);B组模型溶栓治疗后血浆6-keto-PGF1、SOD含量显着地高于A和C组(P均<0.05);B组模型溶栓治疗后血浆TXB2、MDA含量显着地低于A和C组(P均<0.05),A、B、C组模型截趾率分别为46.9%、22.5%、85.0%,得分法结果分别为9.5±2.7、4.3±1.1及21.8±4.2;各组间模型截趾率及得分法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均<0.05)。结论:(1)新西兰白兔严重冻伤模型大体、血管造影及病理学观察显示严重冻伤复温后Oh至复温后12h受累肢端血流逐渐恢复,复温后24h血栓形成,血管逐步闭塞,血液学改变显示冻伤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机体出现严重的炎症反应,PGI2-TXA2及氧化-抗氧化系统失衡。(2)复方丹参注射液可明显降低新西兰白兔严重模型的截趾率,可能的机制是复方丹参注射液可有效纠正严重冻伤后机体内PGI2-TXA2及氧化-抗氧化的失衡。

梁碧霞[6](2018)在《离体状态下肝素抗凝的富血小板血浆在体外循环患者中的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不同抗凝剂保存的富血小板血浆在围体外循环期的质量比较研究目的本研究将拟在离体状态下,评价全身肝素化后、体外循环前通过静脉引流管放血行自体血细胞分离获得的血小板质量。通过多个对照组的对比,比较不同的抗凝剂对自体富血小板血浆的分离及保存效果,探索肝素抗凝的富血小板血浆在体外循环患者中应用是否安全可行。研究方法2017年1月至2017年08月,选择本院20例拟行体外循环手术的成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把同一患者同一时间抽取的静脉血分为枸橼酸抗凝组(Sodium citrate,SC)和肝素抗凝组(Heparin),并以EDTA抗凝管采的血样为对照组1,以血站制备的机采浓缩血小板为对照组2,并与体外循环停机后的全血(对照组3)作比较,每组各20例。患者入室麻醉后,经颈内静脉置管抽取静脉血20ml分别注入多只枸橼酸抗凝管及肝素抗凝管内,每管各含2.7 ml全血以及0.3ml抗凝剂,混匀,200g离心力,离心10分钟,静置后吸取上层血浆,移到另一个离心管,经过二次离心,弃去上清层,吸取血浆下层制成富血小板血浆(PRP),分别进行相应指标检测。用Sysmex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各组血小板计数等五项指标。用Nova biomedical血气分析仪测试各组的血糖、乳酸、渗透压及电解质、血气等指标。用光密度比浊法检测两组在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及肾上腺素(Adrenaline,ADR)的诱导下,血小板在60s、180s、300s时的聚集度、最大聚集度和达到最大聚集度的时间;用血小板聚集仪测算低渗休克反应(Hypotonic shock response,HSR)的值。比较各组间血小板的各项指标的差异。研究结果对于同时采样的同一标本,肝素与枸橼酸抗凝的富血小板血浆都能达到满意的分离效果,血小板浓度约为全血血小板浓度的2-3倍,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计数值(platelet count,PLT)高于两组PRP。相比于EDTA抗凝,枸橼酸盐和肝素抗凝均会造成全血的血小板可逆性聚集,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latelet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PDW)、大血小板比率(Platelet-large cell ratio,PLCR)和血小板压积(Platelet crit,PCT)均较低,与EDTA抗凝全血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当枸橼酸组与肝素组抗凝的血样加入EDTA抗凝剂后,PLT、MPV、PDW、PLCR和PCT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有显着性差异(P<0.05)。肝素组PRP和枸橼酸组PRP的MPV与PDW均大于浓缩血小板,肝素组PRP的PDW大于枸橼酸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在体外循环(CPB)停机后,停机全血的PLT比CPB前全血的PLT显着下降(P<0.05),PDW、PLCR和PCT在CPB后也明显降低(P<0.05)。肝素组PRP的PH值高于与枸橼酸组PRP的值(P<0.05),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CO2)低于枸橼酸组 PRP(P<0.01),碳酸氢根(Bicarbonate ion,HCO3-)则高于枸橼酸PRP组(P<0.01)。与浓缩血小板组相比,肝素组的PH值要高一些(P<0.05),HCO3-远大于浓缩血小板(P<0.01);枸橼酸组的PH值高于浓缩血小板组(P<0.05),PCO2和 HCO3-均大于浓缩血小板组(P<0.01)。肝素PRP组与枸橼酸PRP组的PH值均高于其全血组(P<0.01);肝素PRP组与枸橼酸PRP组的PCO2比起其全血组是降低的(P<0.01)。两组抗凝剂的PRP之间和全血之间的PH值、PC02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HCO3-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浓缩血小板组及枸橼酸组比较,肝素组钠离子(Na+)较低,钾离子(K+)、钙离子(Ca++)、镁离子(Mg++)和氯离子(Cl-)较高,差异有显着性(P<0.01)。肝素组和枸橼酸组的血糖和乳酸均在正常范围,显着低于浓缩血小板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肝素组渗透压低于枸橼酸组和浓缩血小板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浓缩血小板比较,两组PRP的低渗休克试验(Hypotonic shock response,HSR)恢复率均较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肝素PRP组与枸橼酸PRP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肝素组AA和ADP的60s、180s、300s聚集率和最大聚集率均优于浓缩血小板组(P<0.05)。枸橼酸组ADP和ADR在180s聚集率,AA、ADP和ADR的300s聚集率和最大聚集率均优于浓缩血小板组(P<0.05)。肝素组PRP与枸橼酸组PRP相比,AA的60s聚集率、ADP的60s、180s、300s聚集率和最大聚集率均优于枸橼酸组PRP(P<0.05)。结论:与EDTA抗凝相比,枸橼酸盐和肝素抗凝均会造成血小板可逆性聚集,但是这种聚集在加入EDTA后是可逆的。肝素组PRP的PDW、MPV、PLCR略大于枸橼酸组PRP和浓缩血小板组。CPB前全血的PLT、PDW、PLCR和PCT均优于停机全血。肝素组对多数离子的保存效果更接近生理水平,乳酸和血糖略高于其他组,但均在正常范围内。肝素PRP的PH值要高于枸橼酸组PRP和浓缩血小板组,这是由PC02和 HC03-的差异造成的。肝素PRP组对AA、ADP的聚集性优于枸橼酸PRP组,枸橼酸PRP组对ADR的聚集性更好,两组的AA、ADP、ADR聚集性均优于浓缩血小板组。两组PRP的低渗休克反应恢复率均较高,优于浓缩血小板组,肝素PRP组与枸橼酸PRP组比较,无显着差异。肝素可以作为心脏外科手术期间的血小板抗凝剂保存PRP。第二部分两组抗凝剂保存的富血小板血浆在不同时间点的质量变化研究目的第一部分对各种抗凝剂对PRP的保存效果做了比较。本阶段将进一步在离体状态下,评价以肝素抗凝和以枸橼酸抗凝的富血小板血浆在常温保存条件下随着时间延长,血小板质量的变化情况,并加入了电子显微镜下不同时间点的血小板形态指标,探索肝素抗凝的富血小板血浆在多长时间内对患者是安全有效的。研究方法2017年9月至2018年02月,选择本院20例拟行体外循环手术的成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把同一患者同一时间抽取的静脉血分为枸橼酸抗凝组和肝素抗凝组。患者入室麻醉后,经颈内静脉置管抽取静脉血30ml分别注入多只枸橼酸抗凝管及肝素抗凝管内,每管各含2.7 ml全血以及0.3ml抗凝剂,混匀,以200g离心力,离心10分钟,静置后吸取上层血浆,移到另一个离心管,经过二次离心,弃去上清层,吸取血浆下层制成富血小板血浆,分别用离心管存储后,在取样的当时,取样后2小时、4小时、8小时、24小时这几个时间点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包括两组的血小板计数等五项指标;两组的血糖、乳酸、渗透压及电解质、血气等指标;两组的低渗休克试验情况;两组在ADP、AA及ADR诱导下的最大聚集度。并用电镜观察血小板在取样当时和6小时后的形态和大小的变化。比较两组间血小板的各项指标的差异。研究结果两组PRP在各个时刻的PDW、MPV和PLCR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本组Oh 相比,SC-PRP 只有 4h 的 PDW、MPV 高于 Oh 的数值(P<0.05);Heparin-PRP 的PDW的2h、24h与Oh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MPV和PLCR的各个时刻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随着时间延长呈逐渐增大趋势。Heparin-PRP 在 Oh、2h、4h 的 PH 值高于 SC-PRP(P<0.05)。SC-PRP 的 Na+、K+、Ca++、Mg++离子和乳酸值及渗透压在所有时刻与Heparin-PRP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的血糖在0h、2h的差异有显着性(P<0.05)。与本组Oh相比,两组的pH值均呈先增大后减少趋势,SC-PRP的PH值在全部时刻与Oh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Heparin-PRP 的 Ca++在 2h、4h 与 8h 有下降(P<0.05);血糖呈下降趋势,在8h和24h有显着性差异(P<0.05);乳酸随着时间延长呈逐渐增大趋势(P<0.05),但在8小时内,Heparin-PRP这几项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SC-PRP的血糖在4h、8h和24h呈下降趋势(P<0.05);乳酸随着时间延长呈逐渐增大趋势(P<0.05)。SC-PRP 在 8h 的渗透压比 Oh 低(P<0.05)。SC-PRP的AA和ADP的最大聚集率在多数时刻要低于Heparin-PRP(P<0.05);ADR聚集率在Oh和2h高于肝素组(P<0.05)。从4h开始,两组血小板的AA、ADP、ADR最大聚集率随着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与本组0h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在8小时以内的数值仍在正常范围内。两组低渗休克反应的HSR结果都在正常范围内,两组间在各个时刻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但在8h内组间差异不显着,24h时两组与Oh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扫描电镜结果显示,Heparin-PRP的血小板体积稍大于SC-PRP和浓缩血小板组(P<0.05),6h后组内比较差异不明显。两组血小板形态在Oh和6h的计分无明显差异。均比浓缩血小板组高。两组在6小时后伪足均增多,枸橼酸盐组的伪足更长更多。浓缩血小板组的伪足最多最长。透射电镜里,三组血小板的形态不尽相同。浓缩血小板组树突形的的血小板较多,伪足较多较长。枸橼酸血小板和肝素血小板呈圆盘状的血小板较多,伪足较少且短。透射电镜下的肝素血小板体积与其他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Heparin-PRP的PDW、MPV和PLCR在各个时刻均稍高于SC-PRP,随着时间延长PDW、MPV和PLCR呈增大趋势。Heparin-PRP的PH值高于枸橼酸组,电解质均在生理范围内,各时刻的乳酸值均稍高于SC-PRP。SC-PRP的电解质含量异于正常值。随着时间延长,Heparin-PRP和SC-PRP的钙和血糖值均逐渐下降,乳酸逐渐增加,但在前8小时均在正常值内。Heparin-PRP在AA和ADP的最大聚集率要稍优于SC-PRP;而ADR的最大聚集率要低于SC-PRP。两组的HSR结果在各个时刻无统计学差异,组内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但在8h内组间无显着性差异。扫描电镜结果显示,Heparin-PRP的血小板体积稍大于SC-PRP的,两组血小板形态在Oh无明显差异,6h后两组的伪足均增多,浓缩血小板组的伪足最多最长。透射电镜的结果与之类似,浓缩组伪足较多较长,SC-PRP与Heparin-PRP组的圆形血小板较多,伪足较少。三组的直径大小无统计学差异,与扫描电镜结果不同。随着时间延长,Heparin-PRP各项指标与SC-PRP相比各有优劣,8小时内肝素的大部分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Heparin-PRP在8小时内是相对安全的。

李青[7](2015)在《外周血单核细胞及血栓素合成酶在糖代谢紊乱中的作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在格列齐特缓释片改善糖代谢紊乱中的作用,探讨血栓素合成酶(thromboxane synthase,Tbxas)在糖代谢紊乱中的作用。方法:选取门诊行OGTT新诊断且未经任何降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08例,基线评估后给予格列齐特缓释片治疗16周。于基线及第16周时测定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糖化血清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GA)、血常规、餐后2小时血糖及胰岛素等。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β-cell function,HOMA-β)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空腹进行精氨酸刺激试验测定急性胰岛素反应。于第2,4,8,12周访视时测定空腹及餐后2h血糖。检测KCNJ11E23K基因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中格列齐特缓释片的疗效差异,比较治疗前后外周血象、HOMA-IR、HOMA-β及急性胰岛素反应的变化及其关联性。另外,收集经腹部手术的人体内脏及皮下脂肪组织各25例,包括正常体重组、肥胖组及糖尿病组,比较人体脂肪组织中TBXAS表达水平与BMI的关联性,比较不同组中脂肪组织TBXAS表达水平的差异。分别培养小鼠3T3-L1前脂肪细胞系、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及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并用不同的免疫因子刺激,检测不同刺激条件下Tbxas及血栓素A2受体(thromboxane A2 receptor,Tbxa2r)的表达情况。正常饮食饲养C57BL/6J野生型、ob/ob及Tbxas+/-小鼠,通过Tbxas+/-杂交培育Tbxas基因敲除(knockout,KO,-/-)小鼠及Tbxas野生型(wildtype,WT,+/+)小鼠模型,并将四周龄C57BL/6J野生型、Tbxas KO小鼠及Tbxas WT小鼠均给予高脂及低脂饮食。比较正常饮食C57BL/6J野生型小鼠与ob/ob小鼠、高脂所致肥胖小鼠脂肪组织中Tbxas及Tbxa2r表达水平。比较Tbxas KO及Tbxas WT两组小鼠的代谢指标,外周组织胰岛素敏感性,机体免疫指标,脂肪组织中不同标记物基因表达水平,脂肪组织特殊组织化学染色等。用SPSS20.0软件及GraphPad Prism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携带KK型患者口服葡萄糖后的血糖及血清胰岛素水平均明显高于EE或EK型患者。与携带E等位基因患者相比,KK型患者在治疗期间空腹血糖水平较低,且更易达标(Plog-rank=0.028)。治疗16周后,携带K等位基因数量与Δ急性胰岛素反应呈明显正相关,EK型患者Δ空腹胰岛素及ΔHOMA-β明显低于KK型患者。2.格列齐特治疗16周后外周血白细胞中仅单核细胞数明显降低。基线外周血单核细胞数与腰围呈显着正相关。腹型肥胖组Δ外周血单核细胞及Δ急性胰岛素反应明显高于非腹型肥胖组,外周血单核细胞数与急性胰岛素反应呈正相关,但校正腰围后无明显相关性。3.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可表达血栓素合成酶。Tbxas及Tbxa2r的表达在饮食所致肥胖(diet induced obesity,DIO)小鼠及ob/ob小鼠脂肪组织中均显着上调。肥胖或糖尿病人群内脏脂肪组织TBXAS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人群。Tbxas及Tbxa2r主要表达于脂肪组织基质血管成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尤其是巨噬细胞,而非脂肪细胞。肥胖所致促炎因子可上调单核巨噬细胞中Tbxas及Tbxa2r的表达。低脂及高脂饮食组中,Tbxas KO及WT小鼠的体重、身体成分、食物摄入量、耗氧量、能量消耗量、活动量均无明显差异。低脂饮食组,Tbxas KO小鼠血糖耐受能力及胰岛素敏感性均高于WT小鼠,在皮下脂肪组织中,糖调节紊乱的改善与多种分泌代谢调节物(如Ctrp3,Ctrp9及Ctrp12)的表达相关。相反,高脂饮食组中Tbxas KO小鼠的脂肪组织纤维化程度减轻,外周血清IL-6水平降低,但M1及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表达无明显差异,且无明显的机体糖代谢改善。结论:在中国汉族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中,KCNJ11 E23K多态性通过影响胰岛β细胞功能而影响格列齐特疗效,腰围是影响格列齐特治疗后外周单核细胞变化的主要因素,且外周血单核细胞参与影响格列齐特疗效。由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表达的血栓素合成酶与肥胖及血糖紊乱相关,抑制血栓素合成酶可改善外周组织胰岛素敏感性及脂肪组织纤维化程度,促进体内代谢平衡。

谢倩倩[8](2012)在《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中活性成分的分离分析、结构鉴定及活性研究》文中提出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是我国危害最为严重的恶性杂草之一,具有发生量大、繁殖迅速、传播速度快的特点。相比简单的防治方法,资源化利用黄顶菊具有更大优势。为综合防控黄顶菊,开发和利用其巨大的生物资源,需对黄顶菊的活性成分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是关键。逆流色谱(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CCC)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一种连续有效的液液分配色谱技术,它不使用固态支撑体或载体,从而避免了不可逆吸附造成的化学变性及失活等问题,具有样品回收率高,重现性好,溶剂消耗量少,洗脱方式多样等优点。近年来一系列逆流色谱新方法及新仪器的研发,改进了逆流装置,扩展了逆流色谱的应用范围,提高了逆流色谱的分离效率。因此广泛应用于天然产物中有效成分的分离和纯化。本论文主要采用逆流色谱法分离纯化黄顶菊中的活性物质。本论文系统的研究了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中活性物质的分析方法和分离提纯方法。建立了黄顶菊活性物质的回流粗提工艺;建立了逆流色谱分离纯化黄顶菊中活性物质单体的方法,实现了黄顶菊中活性物质十种单体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黄顶菊中主要活性物质单体的方法和黄顶菊叶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初步评价了从黄顶菊中分离得到的主要黄酮类物质的抗氧化活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了黄顶菊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80%乙醇,料液比1:30(w/v),每次回流75min,回流2次。应用最优提取工艺分别提取不同部位,不同生长期,不同地区黄顶菊样品,并测定其总黄酮含量。黄顶菊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较高的的部位是花部和叶部,含量较高的生长期是开花期,河北省采集的黄顶菊叶中总黄酮含量较其它地区的高。2.使用逆流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分离纯化了黄顶菊中四种主要的黄酮苷,并通过ESI-MS,1H NMR,13C NMR,HSQC和HMBC等方法进行了结构鉴定。对比了高速逆流色谱(HSCCC)与高效逆流色谱(HPCCC)的分离效率,研究了洗脱-推出逆流色谱法(EECCC)分离黄顶菊粗提物的方法。使用GS10AB-A型HSCCC仪,乙酸乙酯-甲醇-水(25:1:25, v/v)体系,一次可分离约400mg黄顶菊粗品,得到3.6mg纯度97%以上的万寿菊素-3-O-葡萄糖苷,4.4mg纯度98%以上的紫云英苷以及4.2mg纯度97%以上的异槲皮苷和6-甲氧基山奈酚-3-O-葡萄糖苷的混合物,采用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进一步将两种物质分离。采用HSCCC二氯甲烷-甲醇-水(5:3:2, v/v)体系,从逆流分离黄酮苷回收样品中分离出高纯度的四种黄酮醇。研究结果表明逆流色谱是一种从黄顶菊中分离活性物质的有效手段。3.采用逆流色谱两种溶剂系统从黄顶菊中分离纯化了异鼠李素-3-硫酸酯,并鉴定结构。相比传统的多组分有机溶剂-水体系,单组分有机溶剂-盐水体系更适合极性物质异鼠李素-3-硫酸酯的分离。采用正丁醇-0.25%NaCl(1:1,v/v)溶剂体系,一次HSCCC实验可从约400mg未经任何前处理的黄顶菊粗品中分离纯化出2.1mg纯度大于97%的异鼠李素-3-硫酸酯。研究结果表明单组份有机溶剂-盐水逆流色谱体系特别适合制备分离大极性物质异鼠李素-3-硫酸酯。4.建立了一种简单灵敏的HPLC-DAD同时测定黄顶菊样品中六种主要物质含量的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考察。测定了不同部位,不同生长期,不同地区黄顶菊样品中活性物质的含量,明确了其动态变化规律。首次建立了黄顶菊叶的HPLC指纹图谱,评估和鉴别了十二批来自中国四个不同地区的黄顶菊叶样品,并计算其相似度。将HPLC指纹图谱研究和主成分含量测定结合在一起,可以为黄顶菊的物种鉴别提供化学依据。5.将黄顶菊中含量最高的黄酮苷紫云英苷研制成国家标准样品,资源化利用黄顶菊。采用连续进样逆流色谱法大量制备分离了黄顶菊中的紫云英苷,并进行了多种手段的结构确证以及HPLC纯度检查。对其进行了均匀性与稳定性考察,均符合标准样品要求,最后通过多家实验室共同定值,确定紫云英苷标准样品纯度定值结果为98.49%。6.对黄顶菊中分离得到的五种主要黄酮类物质进行初步抗氧化性研究,评价了其清除DPPH自由基,总抗氧化能力T-AOC,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能力。结果表明五种物质均具有一定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抗氧化能力,为综合开发利用黄顶菊为天然抗氧化剂提供基础。

耿旭[9](2012)在《马来酰亚胺聚谷氨酸天冬氨酸聚合物药物载体系统的建立及装载顺铂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对于肿瘤发病机制及抗肿瘤药物的开发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顺铂(cisplatin, CDDP)是目前临床上化疗的首选药物之一,具有抗癌活性谱广,杀伤作用强等优点,但顺铂抗癌药物存在一些缺点如半衰期短、溶解度低和无靶向性,并且具有严重的毒副作用,特别是严重的肾脏毒性、骨髓抑制和耳毒性等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因此,研发低毒高效的靶向顺铂类药物,一直是抗肿瘤药物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聚合物作为药物载体能够显着的改善药物特性:增加水溶性、延长半衰期和基于肿瘤组织的通透性和滞留效应(EPR效应)带来的被动靶向性等。天然高分子聚谷氨酸(γ-PGA)衍生物聚谷氨酸天冬氨酸(PGA-Asp)是性能良好的药物载体,具有无毒性、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无免疫原性等优点,能够通过羧基与顺铂络合成为高分子顺铂复合物简称生物铂(PGA-Asp-Pt);但该复合物与肿瘤组织无特异性作用,无主动靶向性,对药效提高毒副性减小改善有限。基于以上研究背景,为研发具有缓释效果、被动靶向性和主动靶向性的高分子顺铂复合物,我们利用PGA-Asp为材料巧妙地制备了马来酰亚胺聚谷氨酸天冬氨酸新型药物载体;然后偶联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靶向肽使其成为靶向药物载体(TP13-Mal-PGA-Asp);再与顺铂络合形成靶向聚谷氨酸天冬氨酸顺铂复合物,简称靶向生物铂(TP13-Mal-PGA-Asp-Pt);在此基础上检测了靶向生物铂的体外体内靶向性,体外细胞毒性、体内抑瘤活性和药物体内分布。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并合成了N-(2-氨基乙基)-6-马来酰亚胺己酰胺(NME)作为接头分子,其特征是一端为马来酰亚胺基团而另一端为氨基,将其与PGA-Asp的羧基发生酰胺反应获得马来酰亚胺聚谷氨酸天冬氨酸(Mal-PGA-Asp)。经检测显示PGA-Asp的平均分子量(Mw)、均方半径(Rw)、多分散指数(Mw/Mn)、天冬氨酸的接入率和谷氨酸残基重复单元分别为1.14×104Da、31.1nm、1.792±0.021、82%和n=51。Mal-PGA-Asp的核磁共振H谱证实其具有属于马来酰亚胺基团双键的特征吸收峰(δ=6.73ppm)。由此,构建了Mal-PGA-Asp一种新型的、通用的药物载体,可以位点特异性的偶联任何带巯基的体配。2、设计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靶向肽(TP13,其氨端为半胱氨酸),将其与Mal-PGA-Asp偶联,再络合CDDP成为靶向生物铂。分析不同NME接入率的Mal-PGA-Asp偶联TP13的效率和CDDP载药量;结果表明Mal-PGA-Asp3适合作为药物载体而制备靶向生物铂。检测显示TP13-Mal-PGA-Asp3-Pt的NME接入率、偶联TP13效率、CDDP载药量、颗粒大小和在生理盐水中的t1/2(药物总载量释放一半的时间)分别为24%、45%、18±2%、87±28nm和15h。靶向生物铂具有被动靶向性和缓释能力,有利于改善药效学特征进而提高其治疗效果。3、倒置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靶向药物载体与SMMC-7721细胞(靶标细胞)有特异性结合,具有靶向功能。激光共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证实靶向生物铂能与SMMC-7721细胞有特异性结合,同样具有靶向功能。靶向生物铂对SMMC-7721细胞、Bcap-37细胞、HL-7702细胞和SH-SY5Y细胞的细胞毒性具有药物浓度的依赖性,能诱导细胞形态改变,这表明其杀伤机制可能与CDDP相同。在孵育24h,靶向生物铂对SMMC-7721细胞的IC50(58.54±16.92)显着低于生物铂的(92.75±8.60);在孵育2h,靶向生物铂对靶标细胞的毒性高于CDDP和生物铂的;证实靶向生物铂的主动靶向性对提高其细胞毒性有显着的促进作用。4、昆明鼠毒性实验显示累计给药为12mg/kg (4mg/kg×3)时,与对照组相比较,CDDP有明显的系统毒性导致昆明鼠死亡率高达73%,平均体重出现极显着下降,其红细胞和白细胞也有显着改变;而生物铂和靶向生物铂则没有检测到毒副作用。荷人肝癌SM MC-7721肿瘤裸鼠抑瘤实验表明累计给药为50mg/kg (5mg/kg×10),生物铂和靶向生物铂42天开始有极显着的抑瘤作用;生物铂治疗组平均体重36天开始有极显着的下降;而靶向生物铂治疗组则无差异;生物铂治疗组的谷草转氨酶(AST)和尿素(UREA)显着提高;靶向生物铂治疗组的生化指标则无差异。肾脏病理学切片显示生物铂的毒副作用会导致肾脏的组织及细胞结构改变,而靶向生物则没有观察到结构改变。从药物疗效和毒副作用两方面综合评价,靶向生物铂对荷靶的肿瘤裸鼠的治疗效果显着提高,有统计学差异,优于生物铂。5、靶向生物铂腹腔注射荷人肝癌SM MC-7721肿瘤裸鼠,肿瘤切片荧光检测,证实靶向生物铂在体内具有靶向性。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给药和未给药昆明鼠的肾脏和肝脏的回收率分别是91.74%和96.22%,109.48%和103.48%,表明该方法对测定器官的铂含量具有很高的准确性。这种方法检测体内的药物分布显示靶向生物铂在肾脏分布率为41%,而生物铂在肾脏分布率为49%;靶向生物铂与生物铂相比在靶标肿瘤中的药物浓度显着提高,有统计学差异。这正是靶向生物铂综合药效改善的原因。综上所述,靶向生物铂具有药物缓释、被动靶向性和主动靶向性导致其综合疗效显着提高,毒副作用显着降低。因此,靶向生物铂有可能成为治疗靶的肿瘤的新型靶向顺铂药物。

张乐[10](2011)在《川芎嗪对模拟高原低氧暴露下大鼠肺水肿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高原肺水肿(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HAPE)是一种重型急性高原病,起病急、进展快、危害大,若不及时救治,可能危及生命。目前针对HAPE预防与救治的方法仍然有着成本高、救治相对滞后和疗效不佳的弱点。随着国家高海拔地区经济开发力度的加强,以及国防建设的需要,迫切需要开发新型的针对HAPE的简便、有效防治手段。尽管HAPE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但内皮功能失调和细胞损伤导致的肺毛细血管屏障通透性增加在HAPE中的重要地位已非常明确。如何对抗高原低氧氧化应激状态所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是干预HAPE形成的一个重要靶点。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 TMP)是从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中提取的生物碱,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肾、脑等多个器官都具有保护作用,亦用于脑中风、冠心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治疗。体外实验显示TMP预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后,H2O2诱导的凋亡显着减少。研究还发现,TMP的保护作用与其所具有的强效抗氧化应激能力密切相关。TMP能通过提高机体内源性SOD活性,抑制白细胞呼吸爆发全过程和抑制高钙催化黄嘌呤的转化过程,减少了氧自由基的生产,减轻脂质过氧化物对组织的损伤,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及渗透性。所以我们推测如果以TMP为抗氧化剂来对抗HAPE氧化应激反应、保护内皮细胞功能,降低肺微血管的渗漏,可能会成为HAPE防治的一条有效途径。高原低压低氧时器官的病理和氧化性损伤变化,与缺血再灌注损害的相关改变有着非常高的相似性,这为研究TMP对高原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行性。因此,本研究拟利用细胞实验和整体动物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从细胞水平和整体水平探讨TMP对机体的保护作用。首先观察在低氧状态下TMP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ulmonary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PMVEC)通透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然后通过模拟高原低氧环境复制肺水肿大鼠模型,采用尾静脉给药预保护的方式,观察TMP对大鼠肺血管、内皮通透性,肺动脉高压的改善以及代谢水平和氧化应激的影响和作用,为今后此类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外周肺组织贴块法培养大鼠PMVEC,取组织块进行切片观察,以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对照,对培养细胞进行CD34、植物凝集素BSI、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通过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2.将大鼠PMVEC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低氧处理2h、4h、6h、12h、24h和48h组,采用单层细胞通透性装置检测细胞渗透系数。然后将大鼠PMVEC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低氧模型组、低氧+TMP50μg/ml组、低氧+TMP100μg/ml组和低氧+TMP200μg/ml组,检测各组细胞渗透系数。3.将大鼠PMVEC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TMP200μg/ml组、低氧模型组和低氧+TMP200μg/ml组,通过ROS试剂盒检测细胞内ROS,real time-PCR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细胞中HIF-1α和VEGF-A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4.通过模拟高原低氧低压环境复合运动方式制备模拟高原低氧肺水肿大鼠模型,将TMP通过尾静脉注射入大鼠体内,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TMP120mg/kg组、低氧模型组、低氧+DEXA 5mg/kg组、低氧+ TMP30mg/kg组、低氧+ TMP60mg/kg组和低氧+ TMP120mg/kg组,分别测定各组大鼠动脉血氧分压(PaO2)、肺动脉压(PAP)、肺组织含水量和肺微血管通透性(PMVP) ,并取肺组织进行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5.利用模拟高原低氧大鼠肺水肿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低氧模型组和低氧+ TMP120mg/kg组,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肺组织SOD活性和MDA含量、血清和BALF中TNF-α和IL-6含量、血浆儿茶酚胺含量。通过real time-PCR法、Western Blotting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各组肺组织HIF-1α和VEGF-A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组织块法培养大鼠PMVEC的综合鉴定结果显示:组织块源于外周肺组织,Ⅷ因子相关抗原和CD34免疫荧光化学染色阳性,植物凝集素BSI结合试验阳性,透射电镜细胞表面有较多突起,细胞核较大,线粒体丰富。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低氧模型组大鼠PMVEC单层细胞通透性明显增高,并呈时间依赖性;TMP50μg/ml组、TMP100μg/ml组、TMP200μg/ml组细胞通透性明显低于低氧模型处理组,并呈剂量依赖性。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低氧模型组细胞内ROS、HIF-1α和VEGF-A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而TMP200μg/ml处理细胞后,与低氧模型组细胞相比,TMP组细胞内ROS、HIF-1α和VEGF-A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4.大鼠模拟高原环境低氧处理后,其PO2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PAP、肺含水量、PMVP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而地塞米松处理组PO2明显增高,PAP、肺含水量、PMVP显着降低;川芎嗪处理组PO2明显增高,PAP、肺含水量、PMVP显着降低,并呈剂量依赖性。同时,肺组织切片HE染色显示地塞米松处理组和川芎嗪处理组肺水肿程度较低氧模型组减轻。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低氧模型组大鼠肺组织SOD活性明显下降,MDA含量、血清和BALF中TNF-α和IL-6含量、血浆儿茶酚胺含量显着增高,肺组织HIF-1α和VEGF-A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增高;TMP120mg/kg处理组大鼠肺组织SOD活性较低氧模型组显着升高,MDA含量、血清和BALF中TNF-α和IL-6含量、血浆儿茶酚胺含量较低氧模型组显着降低,肺组织HIF-1α和VEGF-A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低氧模型组明显减低。同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也显示HIF-1α和VEGF-A蛋白表达水平较低氧模型组减低。结论:1.成功分离培养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细胞类型、纯度和活力均能满足后续体外实验研究的要求。低氧刺激24h会导致大鼠PMVEC单层细胞通透性增高,呈时间依赖性;而TMP预处理细胞能够显着抑制低氧状态下细胞通透性增高,呈剂量依赖性。2.低氧可以通过激活ROS-HIF-VEGF通路增加大鼠PMVEC细胞通透性;而川芎嗪能有效抑制细胞氧化应激,阻止下游HIF-1α的激活和VEGF-A表达增加,从而发挥减低细胞通透性的作用。3.成功建立模拟高原低氧暴露下大鼠肺水肿模型。TMP预处理能有效减轻模拟高原低氧环境下大鼠肺水肿程度,并呈剂量依赖性。4. TMP用于高原肺水肿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发挥其降低肺水肿程度的作用:①减轻高原低压低氧引起的氧化应激所致的肺损伤。②抑制炎性因子活化、儿茶酚胺释放引起的损伤和渗出,保护组织细胞结构的完整性。③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上游调控信号低氧诱导因子HIF-1α的表达,保护肺微血管。

二、用分光光度计测血小板的聚集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分光光度计测血小板的聚集性(论文提纲范文)

(1)PGRN调控自噬对主动脉瓣膜间质细胞成骨表型转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PGRN/GRN及自噬与钙化性主动脉瓣膜疾病的临床相关性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讨论
第二部分 PGRN/GRN调控自噬对瓣膜间质细胞成骨表型转化的作用及机制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三部分 NE调控PGRN降解促进VICs成骨表型转化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PGRN的结构特点及其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开阳地区桑葚果园富硒酵母菌的筛选及其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硒的概述
        1.2.1 硒元素的发现
        1.2.2 硒的分布及存在方式
        1.2.3 硒的生理功能
        1.2.4 生物体补硒方式
    1.3 酵母菌
        1.3.1 酵母菌的分布
        1.3.2 酵母菌的鉴定
    1.4 富硒酵母菌
        1.4.1 富硒酵母菌的筛选
        1.4.2 酵母菌作为富硒载体的优越性
        1.4.3 富硒酵母的研究现状
    1.5 转录组学
        1.5.1 转录组学简介
        1.5.2 转录组学在酵母菌研究中的应用
    1.6 研究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桑葚果园富硒酵母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
        2.2.1 样品
        2.2.2 试验试剂
        2.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4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5 培养基
    2.3 试验方法
        2.3.1 酵母菌的分离纯化及保藏
        2.3.2 酵母菌种子液的制备
        2.3.3 富硒酵母菌的初筛
        2.3.4 富硒酵母菌的复筛
        2.3.5 富硒酵母菌的初步鉴定
        2.3.6 富硒酵母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3.7 分析测定方法
        2.3.8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酵母菌的分离纯化
        2.4.2 富硒酵母菌的初筛
        2.4.3 富硒酵母菌的复筛
        2.4.4 富硒酵母菌的初步鉴定
        2.4.5 富硒酵母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富硒酵母菌的生长特性及富硒发酵条件优化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
        3.2.1 试验样品
        3.2.2 试验试剂
        3.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3.2.4 试验仪器与设备
        3.2.5 培养基
    3.3 试验方法
        3.3.1 富硒酵母菌种子液的制备
        3.3.2 富硒酵母菌生长曲线的绘制
        3.3.3 富硒酵母菌发酵力的测定
        3.3.4 富硒酵母菌生长条件的研究
        3.3.5 富硒酵母菌培养基的选择
        3.3.6 富硒发酵条件的研究
        3.3.7 富硒酵母菌氨基酸的测定
        3.3.8 分析测定方法
        3.3.9 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富硒酵母菌生长曲线的绘制
        3.4.2 富硒酵母菌发酵力的测定
        3.4.3 富硒酵母菌的生长条件
        3.4.4 富硒酵母菌培养基的选择
        3.4.5 富硒发酵条件的研究
        3.4.6 富硒酵母菌的氨基酸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转录组学对酵母菌富硒机理的初步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试剂
        4.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4.2.4 试验仪器与设备
        4.2.5 培养基
    4.3 试验方法
        4.3.1 富硒酵母菌种子液的制备
        4.3.2 富硒酵母菌培养
        4.3.3 酵母菌总RNA提取与质量检测
        4.3.4 文库制备和转录组测序
        4.3.5 测序数据质量分析
        4.3.6 序列比对分析
        4.3.7 基因功能注释
        4.3.8 表达量分析
        4.3.9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4.3.10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4.3.11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RNA样品质量检测及文库构建
        4.4.2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4.4.3 序列比对分析
        4.4.4 基因功能注释
        4.4.5 表达量分析
        4.4.6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注释
        4.4.7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4.4.8 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
        4.4.9 iPath代谢通路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与创新点
        5.1.1 主要结论
        5.1.2 创新点
    5.2 展望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图版

(3)尼麦角林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其对PAGM和MCA-MV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附表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偏头痛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及规培教师名单
个人简历

(4)酒炙前后当归多糖组分对血瘀证大鼠的作用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当归的来源
    1.2 当归的化学成分研究
        1.2.1 多糖类
        1.2.2 有机酸类
        1.2.3 挥发油类
        1.2.4 黄酮类
        1.2.5 氨基酸类
        1.2.6 其他类
    1.3 当归的药理作用
        1.3.1 对血液系统功能的作用
        1.3.2 抗氧化作用
        1.3.3 抗炎作用
        1.3.4 保肝强肾健体作用
        1.3.5 平喘作用
        1.3.6 抗抑郁作用
        1.3.7 免疫调节作用
        1.3.8 抗肿瘤作用
        1.3.9 抗纤维化作用
        1.3.10 对心脑血管系统功能的作用
    1.4 当归的炮制与酒炙
    1.5 血瘀证的研究进展
        1.5.1 血瘀证的中医基础
        1.5.2 血瘀证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1.5.3 植物多糖在血瘀证治疗中的应用
        1.5.4 血瘀证的动物模型
        1.5.5 血瘀证的临床检测
    1.6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当归多糖和酒当归多糖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药物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当归的酒炙
        2.3.2 当归多糖和酒当归多糖的提取
        2.3.3 当归多糖和酒当归多糖中总多糖含量的测定
        2.3.4 当归多糖和酒当归多糖中糖醛酸含量的测定
    2.4 实验结果
        2.4.1 当归总多糖及酒当归总多糖的提取
        2.4.2 样品中总多糖含量的测定
        2.4.3 样品中糖醛酸含量的测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酒炙前后当归多糖对血瘀证大鼠的干预作用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动物
        3.2.2 实验药物与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分组及建立血瘀证模型
        3.3.2 证候学观察
        3.3.3 血流变学指标测定
        3.3.4 凝血四项功能测定
        3.3.5 组织病理学观察
        3.3.6 大鼠血浆中氧化应激水平测定
        3.3.7 统计学处理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证候学观察
        3.4.2 血流变学指标分析
        3.4.3 凝血四项的检测
        3.4.4 组织病理学观察
        3.4.5 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3.4.6 氧化应激水平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酒炙前后当归多糖对过氧化氢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损伤的作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细胞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HUVEC细胞的培养
        4.3.2 过氧化氢诱导HUVEC的损伤模型的制备
        4.3.3 cck-8 检测生当归多糖和酒当归多糖对HUVEC增殖率的影响
        4.3.4 酒炙前后当归多糖对H_2O_2诱导的HUVEC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4.3.5 酒炙前后当归多糖对H_2O_2损伤的HUVEC释放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
        4.3.6 酒炙前后当归多糖对H_2O_2损伤的HUVEC乳酸脱氢酶LDH漏出量的影响
        4.3.7 统计学处理方法
    4.4 实验结果
        4.4.1 过氧化氢模型的建立
        4.4.2 生当归多糖和酒当归多糖对HUVEC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4.4.3 酒炙前后当归多糖对H_2O_2诱导的HUVEC细胞损伤的影响
        4.4.4 对H_2O_2损伤的HUVEC分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
        4.4.5 对H_2O_2损伤的HUVEC乳酸脱氢酶LDH漏出量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1.1 炮制转化多糖机制对于临床药效学的意义
        5.1.2 酒当归多糖改善血瘀证状态可能的机制
        5.1.3 血瘀证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关系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经导管动脉溶栓治疗严重冻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新西兰白兔严重冻伤模型的建立及实验观察
    1.1 引言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1.4 实验结果
    1.5 讨论
    1.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经导管动脉溶栓治疗严重冻伤的有效性及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2.5 讨论
    2.6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参考文献
发表的文章
致谢

(6)离体状态下肝素抗凝的富血小板血浆在体外循环患者中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前言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全文第一部分: 不同抗凝剂保存的富血小板血浆在围体外循环期的质量比较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第二部分: 两组抗凝剂保存的富血小板血浆在不同时间点的质量变化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总结
文献综述: 富血小板血浆的质量评价方法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7)外周血单核细胞及血栓素合成酶在糖代谢紊乱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KCNJ11 E23K与格列齐特降糖疗效的关联性研究
    1.1 引言
    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第二部分 格列齐特疗效与外周血单核细胞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2.1 引言
    2.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三部分 血栓素合成酶与糖代谢紊乱的关联性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中活性成分的分离分析、结构鉴定及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黄顶菊研究进展
        1.1.1 黄顶菊简介
        1.1.2 黄顶菊及黄顶菊变种中的次生代谢物质
        1.1.3 黄顶菊中次生代谢物质的生物活性
        1.1.3.1 黄顶菊的抑菌杀虫活性
        1.1.3.2 黄顶菊的化感作用
        1.1.3.3 黄顶菊中黄酮硫酸酯的生物活性
        1.1.4 黄顶菊中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及分析方法
    1.2 逆流色谱
        1.2.1 逆流色谱简介
        1.2.2 逆流色谱原理
        1.2.3 逆流色谱溶剂系统的选择
        1.2.4 逆流色谱的洗脱模式
        1.2.5 逆流色谱新仪器—高效逆流色谱(High-performance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HPCCC)
        1.2.6 pH 区带精制逆流色谱
        1.2.7 逆流色谱在天然产物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1.3 指纹图谱
        1.3.1 指纹图谱简介
        1.3.2 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
    1.4 选题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黄顶菊粗提工艺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2.2.2 黄顶菊样品的处理及回流粗提实验
        2.2.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黄顶菊提取液中总黄酮的含量
        2.2.4 黄顶菊中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
        2.2.4.1 单因素实验考察
        2.2.4.2 正交实验考察
        2.2.5 不同部位不同生长期不同地区黄顶菊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检测波长的选择
        2.3.2 芦丁标准曲线的建立
        2.3.3 黄顶菊中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确定
        2.3.4 不同部位不同生长期不同地区黄顶菊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2.4 小结
第三章 黄顶菊中黄酮苷和黄酮醇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
        3.2.2 材料和试剂
        3.2.3 黄顶菊粗提物的制备
        3.2.4 逆流色谱两相溶剂系统、样品溶液的准备及分配系数的测定
        3.2.5 高速逆流色谱(HSCCC)及高效逆流色谱(HPCCC)分离过程
        3.2.6 分析型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粗提物及逆流分离所得组分
        3.2.7 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Pre-HPLC)分离 CCC 混合样品
        3.2.8 ESI-MS 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黄顶菊粗提物的 HPLC 分析
        3.3.2 黄顶菊中黄酮苷的 CCC 分离
        3.3.2.1 HSCCC 分离黄顶菊中黄酮苷溶剂系统的选择
        3.3.2.2 洗脱-推出逆流色谱法(EECCC)分离黄顶菊粗提物
        3.3.2.3 不同型号 HSCCC 仪器分离黄顶菊中黄酮苷
        3.3.2.4 HPCCC 与 HSCCC 分离黄顶菊中黄酮苷的比较
        3.3.3 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Pre-HPLC)分离 CCC 混合物中两种黄酮苷
        3.3.4 黄顶菊中四种黄酮苷的结构鉴定
        3.3.4.1 万寿菊素-3-O-葡萄糖苷(2)
        3.3.4.2 异槲皮苷(3)
        3.3.4.3 6-甲氧基山奈酚-3-O-葡萄糖苷(5)
        3.3.4.4 紫云英苷(6)
        3.3.5 黄顶菊中黄酮醇的 CCC 分离
    3.4 小结
第四章 黄顶菊中黄酮硫酸酯的分离及结构鉴定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
        4.2.2 材料和试剂
        4.2.3 黄顶菊粗提物的制备及大孔树脂初步纯化粗品
        4.2.4 逆流色谱两相溶剂系统、样品溶液的准备及分配系数的测定
        4.2.5 高速逆流色谱(HSCCC)分离过程及 CCC 组分的脱盐
        4.2.6 分析型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粗提物及逆流分离所得组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色谱条件下黄顶菊粗品的 HPLC 分析及粗品的大孔树脂初步纯化
        4.3.2 逆流色谱分离异鼠李素-3-硫酸酯溶剂系统的选择
        4.3.3 异鼠李素-3-硫酸(4)的结构鉴定
    4.4 小结
第五章 黄顶菊中六种主要物质的含量测定及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5.2.2 HPLC 色谱条件的选择
        5.2.3 标准溶液的制备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5.2.4 样品溶液的制备
        5.2.5 方法学考察实验
        5.2.6 HPLC 指纹图谱分析相似度计算
    5.3 结果与讨论
        5.3.1 HPLC 色谱条件的优化
        5.3.2 定量分析的方法学考察
        5.3.3 黄顶菊样品的测定
        5.3.4 黄顶菊叶 HPLC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相似度计算
    5.4 小结
第六章 紫云英苷国家标准样品的研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仪器
        6.2.2 材料和试剂
        6.2.3 黄顶菊粗提物的制备
        6.2.4 逆流色谱两相溶剂系统和逆流色谱样品溶液的准备
        6.2.5 高速逆流色谱(HSCCC)连续进样分离制备紫云英苷(As)过程
        6.2.6 HPLC 纯度检查及含量测定
    6.3 结果与讨论
        6.3.1 HSCCC 连续进样分离黄顶菊中紫云英苷(As)
        6.3.2 HPLC 纯度检查及含量测定
        6.3.3 紫云英苷(As)结构鉴定
        6.3.2.1 红外光谱测定
        6.3.2.2 熔点测定
        6.3.2.3 元素分析
        6.3.2.4 结论
        6.3.4 均匀性检验
        6.3.5 稳定性检验
        6.3.6 实验室间定值
        6.3.7 标准样品的包装及储运
    6.4 小结
第七章 黄顶菊中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性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7.2.2 清除 DPPH 自由基实验方法
        7.2.3 总抗氧化能力 T-AOC,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清除羟自由基实验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黄顶菊中黄酮类化合物的 DPPH 自由基清除作用
        7.3.2 黄顶菊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总抗氧化能力 T-AOC
        7.3.3 黄顶菊中黄酮类化合物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作用
        7.3.4 黄顶菊中黄酮类化合物清除羟自由基作用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录

(9)马来酰亚胺聚谷氨酸天冬氨酸聚合物药物载体系统的建立及装载顺铂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导言
    2.抗癌药物—顺铂
    3.药物载体
    4.靶向治疗
    5.改造药物载体的化学基础
    6.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马来酰亚胺聚谷氨酸天冬氨酸的制备、表征及功能
    1.材料,仪器及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三章 靶向生物铂的制备及体外活性检测
    1.材料,仪器及实验试剂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四章 靶向生物铂的体内活性检测
    1.材料,仪器及实验试剂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五章 靶向生物铂体内分布研究
    1.材料,仪器及实验试剂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川芎嗪对模拟高原低氧暴露下大鼠肺水肿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索引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川芎嗪对低氧刺激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高的影响
    实验一 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小结
    实验二 川芎嗪对低氧处理大鼠PMVEC 通透性增高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川芎嗪对低氧诱导大鼠PMVEC 通透性增高的作用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川芎嗪对模拟高原低氧诱导大鼠肺微血管通透性增高影响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川芎嗪对模拟高原低氧诱导大鼠肺微血管通透性增高影响的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文献综述 中药川芎中有效成分川芎嗪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用分光光度计测血小板的聚集性(论文参考文献)

  • [1]PGRN调控自噬对主动脉瓣膜间质细胞成骨表型转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安利钦.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开阳地区桑葚果园富硒酵母菌的筛选及其特性研究[D]. 杨新. 贵州大学, 2020(02)
  • [3]尼麦角林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其对PAGM和MCA-MV的影响[D]. 孙利.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4]酒炙前后当归多糖组分对血瘀证大鼠的作用及机制探讨[D]. 钟宇晨.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5]经导管动脉溶栓治疗严重冻伤的实验研究[D]. 付金鑫.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6]离体状态下肝素抗凝的富血小板血浆在体外循环患者中的可行性研究[D]. 梁碧霞.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7]外周血单核细胞及血栓素合成酶在糖代谢紊乱中的作用[D]. 李青. 上海交通大学, 2015
  • [8]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中活性成分的分离分析、结构鉴定及活性研究[D]. 谢倩倩. 北京化工大学, 2012(10)
  • [9]马来酰亚胺聚谷氨酸天冬氨酸聚合物药物载体系统的建立及装载顺铂应用[D]. 耿旭.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0)
  • [10]川芎嗪对模拟高原低氧暴露下大鼠肺水肿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张乐. 第三军医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分光光度计测量的血小板聚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