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市古山镇古山小学)
摘要:微信的出现,为家校建设注入了一股新活力。班主任用一部手机就可以建立起家校沟通的桥梁,但同时网络传播也出现了沟通有偏差、传播内容缺乏可靠性等弊端。本文从分析微信在家校联系中火起来的原因,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合理对策的应对,探讨微信在家校联系中的职能,促进班主任工作的提升及学校信息化管理工作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微信;中小学;家校建设;班主任
一、微信成为家校沟通“新宠儿”原因探析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1]截止至2018年11月,据互联网上的数据显示微信用户突破10亿。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使用,基于这一应用程序,教师可以通过建立班级微信群、打造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实现和家长全方位的、及时有效的沟通与互动。[2]因此,微信作为直接线上拉近家校之间联系的媒介正如火如荼的发展。探究微信在家校之间火起来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互联网发展下的时代之需
在微信还没有发明运用之前,以“家长会”为代表的传统的家校联系形式存在着信息滞后,时间难以对接等交流障碍。一学期一次的“家长会”很难在短时间内拉近教师和家长的距离,班主任老师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班级和学生在校的大致信息传递给家长,而家长也无法逐个向班主任老师咨询孩子的特别情况。有些家长可能一学期只认识班主任,而对其他任课老师缺乏认知。这给教师和家长对于信息共享和关于孩子教育问题的沟通都造成了较大的困扰,这一沟通困惑是双向的。缺乏一个沟通的媒介便利家校之间的联系,以促进解决可能出现的沟通问题。微信平台的出现,以及其在教学管理中的广泛使用,犹如一场“及时雨”为家校共育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
首先,微信在家校沟通中的应用,丰富了学校的宣传渠道。学校建立官方的公众号,引导家长和老师进行关注,可以利用公号来进行各种相关活动的推送,家长们通过公众号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有了更深层面的了解,更能增加对学校、教师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其次,有一些创新的班级体率先建立班级微信群,老师及时在微信群中发布相关的活动和信息,家长自主订阅观看,这也成为了记录班级学生发展与成长的平台。最后,家长和老师互加好友,分享彼此的朋友圈,使得沟通更近一步。在增强家校间相互联系的同时,家校的互信也得到增强。
(二)家长文化程度提高和沟通意识增强
传统的教育基本都是教师作为权威的象征,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有限,拥有本科、大专及以上文凭的家长少之又少,这同样也限制了家校之间的许多交流。而现今,家长基本都有受过一定层面的文化教育,家长和老师即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受传者。
我对所在小学的100名家长进行了抽样调查,有40位父亲,55位母亲,和5位其他监护人,最大年龄为67岁,最小年龄为25岁,平均年龄为37岁,30岁及以下的人数为8人,31岁到45岁及以下的人数为79人,占总人数的79%,45岁以上的13人,可见,被调查家长的年龄主要分布在31到45岁之间。对这100名家长的文化程度做了一个调查,具体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家长的文化水平程度较高,并且都有使用微信的习惯。在家长们对家校沟通的认识方面,一半以上的家长认为家校沟通十分必要。在工作因素之外的时间条件方面,通过对这100位家长访谈之后我们了解到有一半多的家长认为能够抽出时间参与家校沟通。并且,大部分的家长对利用微信进行沟通的态度表示乐观,他们不认为家校沟通是一种负担,而是一次很好的和老师交流的机会。这说明家长开始逐渐接受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软件,有目的性的通过微信来促进家校一体化,并对如何运用微信加强班级和自己之间的联系存在着期待视野。
二、微信在家校联系中存在的问题探析
新事物的发展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同样也存在着挫折与考验。微信平台作为新事物在家校之间的首次运用,同样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一)增加了教师教学压力和工作难度
为了便利家校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许多微信群被建立起来。家长们纷纷入群,不光是学习上的信息咨询,自己孩子生活上的琐事也都通过微信群向教师传送。教师很可能存在白天给学生上课,课间回复家长微信,甚至晚上还需陆续回应家长各类问题的尴尬现象,自身的私人时间有一大部分被占据,对教师本人造成了很大的工作与生活压力。
此外,微信传播内容的偏差同样也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家长们从孩子班主任老师那里,最想知道的信息包括“学生在校课堂表现及进步”、“学生的课业及成绩”、“学生的身心健康”,可见,家长们并不仅仅只把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并且,笔者在访谈中也发现,有许多家长都把“孩子快乐”放在第一位。而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时,老师们选择沟通的内容排在前三的是“学生课堂表现”、“学校活动通知”和“学生课程作业要求”,可见,家长和教师虽都有与对方的沟通,但是双方的关注点还是存在差异的。[3]33
因此,出现了许多教师不愿意回复家长信息或者故意晚回复家长信息的现象。教师压力大,家长不一定理解,信息的不回复或者消极回复容易成为教师和家长矛盾的导火索,如可能会发生家长在教学群里质疑老师,影响教师权威的现象产生,对班主任的工作信心和工作热情也是大打折扣。
(二)班级群管理混乱,信息接收的滞后性
一个官方班级微信群的建立同样也需要相对应的章法制度来进行管理和监督,而大部分的班级群则缺少这种的规则,或是家长对微信功能的认知受限看不到群规则在哪里,或是直接无视群规则等等因素,导致班级群管理混乱。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无良广告、投票等与学习无关的链接在群中泛滥。人们已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但是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就给虚假消息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如今微商的兴起,许多家长可能是在微信中从事微商买卖,便可能存在不断发一些产品广告,或是投票链接扰乱微信群的秩序。而这些广告、投票很有可能覆盖了相应的与学生有关的信息,家长接收不到位,反复联系班主任老师重新发送,又引化了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矛盾。
2、信息供给与接收意愿存在着矛盾。微信群采取的是一对多的沟通模式,通常只有几名任课老师在群中。教师在班级群内传达的内容有限,多半是一些关于学生共同利益的问题,很难把每个学生的特殊情况都一一告知家长。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家长的传播心理,除了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还包括选择性心理和遵从性心理。选择性心理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家长的选择性注意、理解和记忆,主要表现在,家长倾向于记住和自己相关的信息,而对于与己相关性不大的信息的关注度则较低些。引发传播者遵从性心理的因素主要有群体因素和个体因素。[3]38所以有些家长可能会存在自动忽略班主任所说的班级问题,对于自身孩子的个人问题又滔滔不绝,引起双方的沟通不畅。
(三)微信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难以界定
微信作为一款新兴的社交软件,有很强的私人性。而将自己的微信号暴露在微信群中,实则也是将教师自己的私生活开了扇门暴露在家长面前。微信的社交性属于公共领域的范畴,而朋友圈的私人化又存在私人领域的因素。有一些教师认为和家长交换微信属于侵犯了自己的私人领域,不愿意将自己的朋友圈展现给家长看,甚至不愿意添加家长为微信好友。因此,家长和老师在使用这些新媒介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家校间良好关系建立的基础是形成家校间的互信关系,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形成家校间的合力。
三、微信进入家校联系的问题优化策略
(一)公众号:建立一个学校官方公众号
教师的压力可以通过学校建立官方公众号的方式来进行减压。学校领导班子建立一个官方公众号,组建自己的运营团队,每日推送学校的日常新闻动态,将学校的发展历史,建校文化等都通过公众号这一载体加以宣传。号召老师们在班级群内推广公众号,让家长们及时知情并且关注。学校通过各种方式推广学校的微信公众号,使得家长又多了一个了解学校、学生的途径,从而为家校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各个学校在创建、推广学校微信公众号之后,组建运营团队开展每日推送计划。学校公众号的运营是围绕着其先前的定位进行的,根据自身的定位推送各类消息。那么,学校有必要制定自己的消息推送规划。首先,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定位,对微信公众号要推送哪些消息进行分类,做好分类汇总。比如某小学公众号的宗旨是:传播学校动态、展示师生风采、交流教育方法和弘扬崇正精神。那么就可以根据这四类分四个重点导航栏,有区别的发送每日推文。其次,运营团体应当在内部做好分工工作,每一块都能保证有相对应的运营人员跟着,做好定期推送工作。并及时安排人员对消息、留言进行回复。再次,做好总结与反思工作,完善运营管理。学校应该定期召开运营部门的会议,对推文的选题进行讨论,总结下近期微信推送工作,统计近期推送的消息数目、关注人数和互动数目等,考虑增添一些专栏来增加推文的可看性和趣味性等等。
(二)班级群:明确、细化群管理规则
班级群作为家校线上互动的枢纽,更应该有序、规范化。因此,明确和细化群管理规则十分必要且迫切。班主任作为群主,可以安排有能力和有时间的家长轮流当作班级管理员,协助班主任发布日常的家校动态和工作消息等等,适当减轻班主任的工作压力。
当然,班级群的规则也应当是双向的,不仅对家长有制约,同样对老师也有相应的要求。每个班的班级群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制定规则,例如可以制定群规则家长篇和老师篇。
家长篇:
(1)、家长不应当每日频繁在群中向班主任询问自己孩子的情况,扰乱班级群的正常秩序。若有重要事件需要告知班主任们,可以通过微信小窗或是直接拨打电话的方式来进行联系。
(2)、家长不应当在群中发放与学习无关的小广告、投票、散布未证实的信息。
(3)、家长应尊重老师的作息时间,晚上10点之后请尽量不要再给老师发微信,保证老师有一个好的休息环境。
(4)、家长在群中不应当变相或直接发生攀比行为。
(5)、家长应做好自我调节,相信孩子对于教学环境的适应能力并对班主任的工作充满信心,避免过分干预班主任的工作。
(6)、家长应尽量少刷屏,避免重要消息被淹没在相同回复中。
老师篇:
(1)、老师应平等爱护每一位孩子,尊重家长,不应当在班级群中直接批评哪一位孩子的错误。
(2)、对于家长的问题,老师应尽量及时并且耐心回复。
(3)、任何老师不得在微信群或朋友圈里发布有损学校形象、教师形象的言论或发泄负面情绪的信息。
(4)、老师发布消息、通知时一定要注意戳词的准确性,为了保证每一位家长都能明白,尽量少用学术化的词语。
(5)、教师在群里上传学生学习、考试、活动照片时应谨慎,不可在群里发送个别学生成绩。
(三)朋友圈:尊重个体差异,优化沟通方式
不同老师对于是否应当添加家长为微信好友有着不同的看法,一部分老师认为添加好友这一行为可以接收,这样也是进一步打开了教师和家长之间沟通的局面,可以互相通过朋友圈了解对方。另一部分老师则认为朋友圈发的东西是属于私人领域的范畴,已经超出工作之外的部分。教师有权不对自己的朋友圈公开,甚至不接受家长的好友请求。个人认为这两种态度都是无可厚非的,应当尊重主体自身的观念和想法,优化沟通方式。
家校之间的沟通一定要多注意沟通方式和方法,对于乐意开放朋友圈的家长我们更应该秉着互相尊重的原则,在不对他人私生活造成困扰的情况下合理沟通。对介意这一方面的老师,我们则更应该合理利用微信群,智慧发言,让群聊增值。
我们看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化浪潮的不断推进,新兴媒体步入了大众的视野并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生活和交往方式,这些新兴的媒体当然也成为了家校合作的新载体,充分利用这些载体,创新沟通与合作的模式,规避其负面的影响,发挥新媒体在家校合作中的新效能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的新课题。[4]微信作为新兴媒体的代表,在家校沟通中更应该掌握得当,规避风险,发挥其最大的能效来服务家校,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1]白浩,郝晶晶.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4):78.
[2]田旻晟.“微时代”下的家校互动新模式探索[J].上海教育,2016(2):102.
[3]杨庆庆.小学家校沟通中微信使用现状研究[D].
[4]安仲森.基于新媒体之维的家校关系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5):15.
作者简介:胡春露(1991-),女,浙江金华永康市人,小学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小学科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