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三期扫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螺旋,肝癌,胃癌,海绵状,门静脉,肾癌,价值。
三期扫描论文文献综述
张鹏[1](2020)在《CT平扫与叁期增强扫描诊断肾癌的临床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CT平扫与叁期增强扫描诊断肾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3月就诊于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20例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平扫与叁期增强扫描诊断肾癌的准确性、不同肾癌类型患者CT扫描各期CT值和影像学表现。结果 CT平扫检出肾癌89例(74.17%),低于叁期增强扫描检出的118例(9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头状癌平扫期CT值高于嫌色细胞癌、透明细胞癌,透明细胞癌动脉期、实质期、静脉期CT值高于嫌色细胞癌、乳头状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少数病灶CT平扫呈稍高密度,多呈等密度状态;12例病灶区域突向肾轮廓外;6例病灶内有斑点状钙化,密度较均匀并有局部肾脏轮廓改变;伴有肾周间隙改变,病灶旁肾周间隙内出现"线状"、"毛刺"结构。叁期动态增强扫描多数患者病灶外观呈类圆形,17例病变突出肾轮廓外,50例病灶与肾实质边界模糊,12例呈不规则形;动脉期发生不同程度的中-高度强化,101例患者增强后边界清晰,多数可见假包膜、"短刺"征,钙化、囊变、中心区出血、坏死无明显强化;静脉期扫描强化程度明显减弱;实质期呈现"快进快退"特征,强化程度逐渐减弱。结论 CT叁期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病灶情况,提高肾癌检出率,利于早期开展治疗。(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20年01期)
孙维虎[2](2019)在《螺旋CT叁期增强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肝血管瘤采取螺旋CT叁期增强扫描的诊断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取我院2016年4月—2019年5月的肝血管瘤患者50例,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抽签法分组各25例。观察两组检查准确性、漏诊及误诊概率,分析观察组CT图像特点。结果:观察组诊断准确概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漏诊及误诊概率并无差异,P> 0.05;观察组24例诊断准确患者中,21例单发病灶,4例多发病灶(共29个病灶),直径平均(3.19±1.01)cm。增强扫描可见14例动脉期病灶周围强化明显,6例动脉期病灶完全强化,延时期等密度或稍高密度,门脉期略高密度,3例动脉期病灶中心强化,1例动脉期并无明显强化,门脉期强化不明显,延迟期病灶缩小。结论:肝血管瘤采取螺旋CT叁期增强扫描,可准确诊断疾病。(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22期)
徐兴明,滕红,谢英,赵张平,陈友琼[3](2019)在《双源64排螺旋CT叁期动态增强扫描评估肝脏血管瘤血供在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64排双源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DSCT)叁期动态增强扫描评估肝脏血管瘤血供在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8例行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的肝脏血管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最大瘤体直径分为5~10cm组(46例),>10cm组(22例);根据血供情况分为富血供组(39例)和乏血供组(29例),并比较瘤体缩小率、动脉期强化比率缩小率差异。结果 68患者治疗显效10例(14.71%),有效35例(51.47%),无效23例(33.82%),总有效率66.18%。术后180天时,5~10cm组瘤体缩小率、动脉期强化比率缩小率均高于>10cm组(P<0.05),富血供组瘤体缩小率、动脉期强化比率缩小率均高于乏血供组(P<0.05)。结论 DSCT叁期动态增强扫描可有效观察肝脏血管瘤血供,而评估介入治疗适应性及效果,使患者得到更适合的治疗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CT和MRI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杨阳,唐立[4](2019)在《MSCT叁期增强扫描对胃淋巴瘤、胃间质瘤与进展期胃癌的鉴别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MSCT叁期增强扫描对胃淋巴瘤、胃间质瘤与进展期胃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经病理证实的32例胃淋巴瘤、32例胃间质瘤、40例进展性胃癌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胃癌粘膜面受累(100%)明显高于胃淋巴瘤(12.50%)、胃间质瘤(18.75%)(P<0.05),胃壁厚度>2cm(45.00%)明显低于胃淋巴瘤(87.50%)、胃间质瘤(93.75%)(P<0.05);胃淋巴瘤胃壁侵犯范围>50%(62.50%)明显高于胃间质瘤(12.50%)、胃癌(30.00%)(P<0.05);胃淋巴瘤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CT值和强化值明显低于胃间质瘤、胃癌(P<0.05);胃间质瘤动脉期CT值和强化值明显低于胃癌(P<0.05)、门脉期CT值明显高于胃癌(P<0.05);胃淋巴瘤明显强化率(0.00%)明显低于胃癌(65.00%)、胃间质瘤(68.75%)(P<0.05);3种胃部肿瘤周围淋巴结肿大阳性率依次为胃淋巴瘤(87.50%)、胃癌(65.00%)、胃间质瘤(6.25%),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叁期增强扫描对胃淋巴瘤、胃间质瘤与进展期胃癌的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CT和MRI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吴文青,吴文劲[5](2019)在《螺旋CT叁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和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carcinoma,PHC)与肝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of the liver,CHL)是肝脏常见的良恶性肿瘤,二者平扫影像学特征相似易于误诊,而提高鉴别诊断水平对决定治疗和预后意义重大~([1-3])。本文通过肝脏叁期螺旋CT增强扫描的应用,旨在提高PHC和CHL的鉴别诊断价值,现将结果分析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经螺旋(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与临床》期刊2019年16期)
王月卿[6](2019)在《螺旋CT叁期增强扫描对诊断小肝癌的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螺旋CT叁期增强扫描对诊断小肝癌的价值。方法:选取62例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小肝癌患者,对其均行螺旋CT叁期增强扫描检查,观察本组患者的螺旋CT叁期增强扫描结果,以及小肝癌病灶在各扫描期的影像学表现。结果:对其均行病理诊断,结果显示,62例小肝癌患者中,被确诊为肝硬化患者50例。对其均行螺旋CT叁期增强扫描后结果显示,确诊为肝硬化患者50例,螺旋CT叁期增强扫描的诊断准确率为100.00%;螺旋CT叁期增强扫描共检出75个小肝癌病灶,其中动脉期病灶检出率为93.33%(70/75),门脉期病灶检出率为70.67%(53/75),延迟期病灶检出率为85.33%(64/75)。螺旋CT叁期增强扫描结果显示,小肝癌在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的影像学表现为"高密度-低密度-低密度"的模式。结论:临床上对小肝癌患者进行筛查诊断时,采用螺旋CT叁期增强扫描,能够将小肝癌病灶血供的变化情况更加清楚的显示出来,检出率较高,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准确的参考依据,此种诊断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14期)
王忠太,秦哲明[7](2019)在《螺旋CT叁期增强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意义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螺旋CT叁期增强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意义。方法:研究时段自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选定本院收治的肝血管瘤患者100例,均行64排螺旋CT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100例研究对象,检出病灶161个,其中36例多发,占22.36%;89例单发,占55.28%。直径<2cm的41例,占25.47%;直径在2-5cm的70例,占43.48%;直径>5cm的50例,占31.06%。100例研究对象均成功进行了64排螺旋CT检查,增强扫描表现为进行性、向心性特征。结论:64排螺旋CT在诊断肝血管瘤中准确性较高,且可对肝血管瘤的具体大小、位置做出分析,有助于患者及早接受针对性治疗,临床价值较高,值得借鉴。(本文来源于《影像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曾果[8](2019)在《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叁期增强扫描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平扫及叁期增强扫描在胃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0例行MSCT平扫及叁期增强扫描检查的胃癌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 MSCT平扫及叁期增强扫描对T1~T4分期、N0~N2分期、M0~M1分期的整体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4.44%、91.49%、96.00%;弥漫型、肠型、混合型胃癌患者在位置、肿瘤厚度、不同扫描期CT值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型患者在淋巴结转移、浆膜受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平扫及叁期增强扫描能够准确判定胃癌位置、厚度、转移情况等,对术前TNM分期、Lauren分型诊断的敏感性强。(本文来源于《中国疗养医学》期刊2019年06期)
卢富锌[9](2019)在《分析64排螺旋CT叁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研究64排CT叁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病患120例,所有病患均经临床确诊,给予所有病患64排CT叁期增强扫描,对病患的扫描结果进行探讨分析。结果 120例病患中,CT诊断弥漫型结节型原发性肝癌诊断准确率100.0%(41/41),巨块结节型原发性肝癌诊断准确率为90.9%(30/33),结节型原发性肝癌诊断准确率为92.6%(25/27),巨块型原发性肝癌诊断准确率为100.0%(19/19);原发性肝癌在低密度影中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的阳性检出率呈上升趋势,而在高密度影中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的阳性检出率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 64排CT叁期增强扫描可获得原发性肝癌的各期影像增强征象,从而为临床肝癌的确诊提供有利的依据,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48期)
白少君[10](2019)在《螺旋CT叁期动态扫描与平扫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螺旋CT叁期动态扫描与平扫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本院收治60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以螺旋CT叁期动态扫描与平扫进行诊断,对比两种病灶检出率。结果 60例患者中有54例单发病灶者(90.00%),6例多发患者(10.00%),共有71个病灶;CT平扫肝癌病灶检出率为81.66%(49/60),叁期增强扫描相关肝癌检出100%(60/60);CT平扫检出81.66%,叁期综合增强扫描肝癌病灶检出率为100%,叁期综合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明显比CT平扫高,差异比较具统计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叁期动态扫描和CT平扫相比,螺旋CT相关叁期扫描检出高,可对肝癌典型的图像特征清晰显示,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依据,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46期)
三期扫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采取螺旋CT叁期增强扫描的诊断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取我院2016年4月—2019年5月的肝血管瘤患者50例,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抽签法分组各25例。观察两组检查准确性、漏诊及误诊概率,分析观察组CT图像特点。结果:观察组诊断准确概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漏诊及误诊概率并无差异,P> 0.05;观察组24例诊断准确患者中,21例单发病灶,4例多发病灶(共29个病灶),直径平均(3.19±1.01)cm。增强扫描可见14例动脉期病灶周围强化明显,6例动脉期病灶完全强化,延时期等密度或稍高密度,门脉期略高密度,3例动脉期病灶中心强化,1例动脉期并无明显强化,门脉期强化不明显,延迟期病灶缩小。结论:肝血管瘤采取螺旋CT叁期增强扫描,可准确诊断疾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期扫描论文参考文献
[1].张鹏.CT平扫与叁期增强扫描诊断肾癌的临床价值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20
[2].孙维虎.螺旋CT叁期增强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评价[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3].徐兴明,滕红,谢英,赵张平,陈友琼.双源64排螺旋CT叁期动态增强扫描评估肝脏血管瘤血供在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
[4].杨阳,唐立.MSCT叁期增强扫描对胃淋巴瘤、胃间质瘤与进展期胃癌的鉴别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
[5].吴文青,吴文劲.螺旋CT叁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和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
[6].王月卿.螺旋CT叁期增强扫描对诊断小肝癌的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7].王忠太,秦哲明.螺旋CT叁期增强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意义分析[J].影像技术.2019
[8].曾果.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叁期增强扫描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疗养医学.2019
[9].卢富锌.分析64排螺旋CT叁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10].白少君.螺旋CT叁期动态扫描与平扫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