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区散文论文_刘金冬

导读:本文包含了解放区散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解放区,散文,新文学,兴衰,文学史,导向,动员。

解放区散文论文文献综述

刘金冬[1](2007)在《战争动员与政治导向双重规约下的散文发展形态——评江震龙的专着《解放区散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散文为现代知识分子的自由言说提供了广阔空间。而解放区散文是在抗日战争和党的意识形态规范下产生的,所以,在显示了解放区作家的思想活力和独立精神的同时,也因为战争而进行的社会动员和对《讲话》政治标准的僵化坚持,导致了其散文活力的逐渐丧失,及表现自我心灵散文的日益萎缩。江震龙的专着《解放区散文研究》探索的就是这一问题。(本文来源于《大连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李建华,江震龙[2](2006)在《从“五四文学”的迷恋者到“民间文学”正统论者——“解放区散文”本土作家赵树理的艺术命运》一文中研究指出解放区本土作家赵树理的散文艺术命运问题,一直以来还是个被研究者所漠视的研究盲点。赵树理以对解放区民间生活的深厚积累,对工农兵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的烂熟于心和对乡土与农民的真挚热爱,从大约1934年起至1970逝世止.他的"角色知觉"与"角色期待"基本上是"农民作家",天然地顺应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确立的解放区文学创作规范,因而赵树理被确立为解放区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方向性标兵。(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S1期)

李建华[3](2006)在《解放区时期孙犁的编辑活动与散文创作的互动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术界对于孙犁的研究,虽也涉及到孙犁解放区时期散文创作或者编辑活动与编辑思想的研究,但尚未出现专门系统的研究成果,更没有发现研究解放区时期孙犁的编辑活动与散文创作的互动关系的研究成果。故本文可以填补现有解放区时期孙犁研究的某些空白点。 论文主体(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在综合考察、研究近现代编辑活动与散文创作的互动关系及其解放区报刊、杂志编辑活动特点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具体研究了孙犁解放区时期编辑活动对散文创作的影响及其解放区时期孙犁的散文创作对其编辑思想的影响。发现解放区时期孙犁的编辑活动与散文创作,是互补互助、相得益彰的。我们从中深受启发:第一,散文作家、报刊编辑应当提高自身的素养,培养健全的品格,按照散文创作和编辑出版的规律办事。第二,散文作家、报刊编辑的首要目的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样、格调高雅的精神食粮。第叁,党的文艺领导部门与分管领导,要按照散文创作和编辑出版的内在规律制定文艺创作政策和编辑出版法规。 解放区时期孙犁的编辑活动与散文创作的互动关系研究,还有待于继续开拓和深入研究。它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可以继续研究解放区时期孙犁的编辑活动与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孙犁的编辑活动与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甚至可以研究现代散文与现代传媒的互动关系,研究文学市场、现代传媒、作者与读者叁者互动关系,研究现当代作家与现当代传媒和时代、社会、思想、文化、现实互动关系等相关论题。(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06-08-01)

陈国勇[4](2005)在《孙犁“解放区散文”创作艺术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孙犁1913年出生于河北安平的一个农民家庭, 是抗日战争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使他投身于抗战 洪流,在“解放区”从事抗战文学的创作而成名的。又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白洋淀风土人情的养育, 对解放区民间生活的深厚积累,对乡土与农民的真 挚热爱,因而使他的作品充满中国文化的情结和泥 土的芳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是一个很有特点 的作家。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他自 己的风格,因而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 位,被称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那么,与当时解 放区作家的赵树理、丁玲、何其芳相比,孙犁更具有 哪些特点?这是我们需要考察和探析的问题。(本文来源于《福建文学》期刊2005年12期)

梁向阳[5](2005)在《宏阔的视野 扎实的考证——评《“解放区散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建师范大江震龙博士的学术专着《“解放区散文”研究》正式由上海叁联书店出版发行了。在20世纪中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性地位的“解放区散文”,在江博士研究之前,尚未见到有专门的整体研究专着;甚至连解放区散文的时空界定、形态特质、衍变特征的“地形图”和“景观图”(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5期)

江震龙[6](2003)在《从纷繁多元到一元整一》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解放区散文”,在中国二十世纪散文史上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但是,至今尚未见到对“中国解放区散文”进行综合系统、纵横比较的整体研究理论专着。因此,撰写一部“中国解放区散文”研究论着,应当是学术界一项既艰难又迫切的任务。“中国解放区散文”研究所具有的拓荒性质和理论价值,促使本人不畏艰难地选择其作为博士论文。 本人在占有扎实的第一手资料基础上,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对“中国解放区散文”中的报告文学、散文、杂文进行整体综合、纵横比较研究。以“中国文艺协会”成立时起的陕北苏区、经抗日战争时期的边区与各抗日民主根据地至大陆全面解放时的“中国解放区散文”作为研究对象。论文试图解决某些研究难点,探索某些研究盲点,从而比较准确地描述:“中国解放区散文”的生存环境和散文规范的确立,解放区报告文学的繁荣与缺失,解放区杂文的曲折演进,“中国解放区散文”作家丁玲、何其芳的艺术命运,“中国解放区散文”兴衰消长的深刻历史影响。从而能够在整体上展示“中国解放区散文”的创作形态、深层价值和衍变特征;诊断其审美范式及其影响,窥探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文化心理与时代精神状态;总结“中国解放区散文”兴衰消长的深刻历史影响。(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03-04-01)

解放区散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解放区本土作家赵树理的散文艺术命运问题,一直以来还是个被研究者所漠视的研究盲点。赵树理以对解放区民间生活的深厚积累,对工农兵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的烂熟于心和对乡土与农民的真挚热爱,从大约1934年起至1970逝世止.他的"角色知觉"与"角色期待"基本上是"农民作家",天然地顺应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确立的解放区文学创作规范,因而赵树理被确立为解放区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方向性标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解放区散文论文参考文献

[1].刘金冬.战争动员与政治导向双重规约下的散文发展形态——评江震龙的专着《解放区散文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7

[2].李建华,江震龙.从“五四文学”的迷恋者到“民间文学”正统论者——“解放区散文”本土作家赵树理的艺术命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3].李建华.解放区时期孙犁的编辑活动与散文创作的互动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4].陈国勇.孙犁“解放区散文”创作艺术特点[J].福建文学.2005

[5].梁向阳.宏阔的视野扎实的考证——评《“解放区散文”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6].江震龙.从纷繁多元到一元整一[D].福建师范大学.2003

论文知识图

当代艺文志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旧数据剔除图

标签:;  ;  ;  ;  ;  ;  ;  

解放区散文论文_刘金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