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黄土高原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及能源基地和“一带一路”承东启西要地,但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和地质灾害高发区。在我国“一带一路”和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背景之下,这些地质灾害严重制约黄土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特殊的结构性及强烈的水敏性是黄土地区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内因。国内外学者对黄土湿陷性及规律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黄土湿陷机理非常复杂,涉及多种物理过程及化学反应,到目前为止仍没有统一公认的理论,能够完美解释湿陷问题。从根本上认清黄土的湿陷机理,才是解决黄土地区地质灾害及工程地质问题的基本前提和首要任务。本文以延安新区马兰黄土为例,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长安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项目,结合野外调查、室内试验、微米级CT扫描及三维可视化重构系统对黄土中颗粒、孔隙、接触关系及排列方式等微结构特征在三维空间有了全面、客观的认识;基于建立的三维微结构定量化模型及开发的微型土样水-力加载系统深入研究了水作用下微结构参数的变化规律及微结构的动态演化;综合湿陷变形的物理过程及化学反应,系统提出延安新区马兰黄土的湿陷机理,为黄土地区湿陷性问题研究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方法及研究技术思路。论文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1)基于系列微米级CT图像和三维可视化重构系统,首次建立了延安新区马兰黄土的三维微结构定量化模型,结合能谱分析对所研究黄土的微结构特征有了全新认识。黄土中颗粒的三维形态主要分为片状、板状、次圆状和次棱角状四种类型,近95%的颗粒球度介于0.4-0.8之间,近四分之一的颗粒呈垂直或倾斜分布,构成了黄土亚稳态结构的基本单元。颗粒之间以间接接触为主,其胶结物质主要为粘土矿物、CaCO3及铁的氧化物,为天然状态下黄土的松散结构提供一定强度,并且在黄土湿陷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黄土中孔隙数量呈伽马分布,孔径在8-32μm之间的孔隙占总孔隙数量的81.3%,孔隙体积百分比呈正态分布,孔径在13-50μm的孔隙占总孔隙体积的92.5%。这些架空孔隙和镶嵌孔隙为黄土的湿陷提供主要空间。(2)基于三维微结构定量化模型,研究了不同受力及浸水条件下黄土微结构参数的变化规律。受压后土样中颗粒尺寸及球度分布无明显变化,部分颗粒的长轴会倾向于水平方向分布;湿陷后颗粒的尺寸、球度及定向均无明显变化。孔隙在湿陷前后变化最明显,孔隙数量和体积百分数在湿陷后分布更集中,且对应的孔隙尺寸均值明显减小。湿陷后大孔隙数量和体积百分数减小,小孔隙数量和体积百分数增加,变化界限分别为23μm和26μm。(3)首次开发了微型土样水-力加载系统,实现了同一黄土样品湿陷前后的高精度观测,捕捉黄土湿陷的真实物理过程。湿陷过程中颗粒的向下运动主要表现为垂直或倾斜的平移,在XZ或YZ平面很少发生旋转,证实了成果(2)中颗粒定向对比结果。架空孔隙在湿陷后多表现为面积或体积的整体缩小,没有出现结构的坍塌,部分镶嵌孔隙湿陷后表现为面积或体积缩小,孔隙连通性减弱。黄土浸水后,水分首先分布在颗粒接触处、部分镶嵌孔隙以及粘粒集团内等小孔隙中。水分进入粘粒集团后,表现出面积或体积的增大;水分接触粘粒胶结时,粘粒表现出膨胀、散化,颗粒发生滑移;水分分布在直接接触的颗粒之间时,颗粒之间相对位置无明显变化。根据观察到的真实湿陷过程推测,粘粒遇水膨胀、散化可能是导致土样发生湿陷的主要原因。(4)对同一样品湿陷过程中的孔隙变化进行定量对比,一方面验证成果(2)中孔隙变化规律,证实数据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基于湿陷前后孔隙数量及体积百分数变化规律,对孔隙进行了分类,分类界限为10μm以及26μm,其中大于26μm的孔隙属于架空孔隙和部分镶嵌孔隙,该类孔隙是湿陷的主要贡献者。(5)综合成果(3)中湿陷变形的真实物理过程、PFC模拟以及室内淋滤、不同溶液湿陷试验等多种化学手段,系统提出延安新区马兰黄土的湿陷机理:松散结构是黄土能够发生湿陷的先决条件和首要因素,架空孔隙和镶嵌孔隙的存在为湿陷提供主要空间。颗粒胶结处粘粒吸水,水膜增厚,粘粒膨胀、散化,颗粒之间引力减弱,抗剪强度降低,是颗粒发生滑移引起湿陷的主要原因。水膜楔入对颗粒的润滑作用以及毛管凝聚力的降低对本次黄土湿陷性贡献并不明显。可溶盐以及CaCO3胶结对所研究黄土湿陷不起主要作用。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博士论文
作者: 魏亚妮
导师: 范文
关键词: 黄土三维微结构,定量表征,微结构参数变化,微结构演化,湿陷机理
来源: 长安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Ⅱ辑
专业: 地质学,工业通用技术及设备
单位: 长安大学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长安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项目
分类号: P642.131
总页数: 127
文件大小: 9916K
下载量: 336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学地理教学中对黄土的疑问与认知误区[J].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2017(Z2)
- [2].黄土剪切应变硬化-软化分类试验研究[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7(06)
- [3].黄土结构强度常规三轴试验研究[J]. 路基工程 2014(05)
- [4].黄土液化微细观特性试验研究[J]. 地震工程学报 2018(04)
- [5].磐安结构性黄土动阻尼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研究[J]. 地质力学学报 2017(06)
- [6].黄土初始结构性对其压缩屈服的影响[J]. 岩土力学 2018(09)
- [7].延北地区黄土力学特性分析研究[J]. 勘察科学技术 2017(S1)
- [8].黄土结构强度与湿陷性的关系初探[J]. 岩土力学 2008(03)
- [9].黄土填方边坡物理模拟过程中微结构变形破坏特征[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7(33)
- [10].基于湿载-冻-融耦合作用的黄土灵敏度特性研究[J]. 人民黄河 2018(02)
- [11].考虑含水率变化对黄土结构强度影响的边坡稳定性分析[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3(05)
- [12].三轴剪切下黄土结构特性试验研究[J]. 建筑科学 2012(09)
- [13].酸性溶液对黄土结构改良的试验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8(04)
- [14].黄土结构屈服损伤与其土水特征的关系[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0(01)
- [15].黄土工程灾变机理研究综述[J]. 西北水电 2018(01)
- [16].改性黄土的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 水利水电技术 2018(10)
- [17].兰州九州重塑黄土的抗拉变形破坏机理[J]. 冰川冻土 2017(04)
- [18].重塑黄土的强度影响因素及基于核磁共振的微观解释[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8(20)
- [19].基于黄土结构损伤的地裂缝局部化破裂发展机制[J]. 冰川冻土 2016(04)
- [20].陇东Q_3结构性黄土压剪损伤本构模型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19(10)
- [21].基于扰动状态概念的陇东Q_3结构性黄土本构模型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8(09)
- [22].增湿-冻融劣化原状黄土的结构强度模型[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0(18)
- [23].原状黄土结构损耗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13(05)
- [24].延安新区Q_3黄土高压固结试验研究[J]. 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18(11)
- [25].结构性黄土扭剪特性及联合强度破坏应力修正算法[J]. 科技导报 2019(14)
- [26].Q_2软塑黄土二元地层大断面隧道变形特征及现场监测分析[J]. 施工技术 2019(S1)
- [27].黄土孔隙、裂隙及其优先流研究进展[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8(08)
- [28].基于综合结构势的典型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J]. 民营科技 2018(09)
- [29].公路黄土路堑边坡滑塌防治[J].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17(12)
- [30].黄土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与创新思路[J]. 工程技术研究 20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