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一体化的载体(论文文献综述)
李孟禺[1](2018)在《基于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的江苏省农业一体化激励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在分析当前农业一体化及相关激励模型和激励机制、国家及地方相关激励政策激励现状的基础上,以江苏省南京市、扬州市、宿迁市为调查地,设计合理有效的调查问卷,基于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并用SPSS软件对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结合理论分析、推理演绎等多种科学的方法,研究目前农业一体化的激励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更切合农户利益的激励模型,并对促进江苏省农业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并更惠及农户的提出具体建议。
郭华,史佳林,李瑾,董霞,郁滨赫[2](2017)在《京津冀休闲农业一体化发展——SWOT分析与对策》文中认为鉴于休闲农业在城乡一体化、区域分工与合作、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国家战略出发,以发展休闲农业为抓手,对三地休闲农业的一体化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
张鑫[3](2017)在《“一带一路”战略下西南跨境次区域农业一体化合作》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国与西南周边毗邻的越南、缅甸和老挝等东盟三国跨境次区域经济合作紧密,在农产品贸易、农业技术合作、农业投资合作和农业产业合作等领域取得了较大成就,为跨境次区域农业一体化合作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跨境次区域凭借独特的地缘优势、经济互补性优势和"一带一路"建设历史机遇等有利条件为农业一体化合作提供重要动力,但同时也面临着互联互通基础设置不完善、农业市场体系不健全和农业政策不协调统一等障碍。因此,要推进西南跨境次区域农业一体化合作,需要从营造跨境次农业一体化合作环境、跨境次区域农业市场一体化合作、跨境次区域农业产业一体化合作和跨境次区域农业政策一体化等方面实现。
李光钰[4](2014)在《基于都市农业理念的城市建筑生态设计探究》文中提出当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不仅带来了环境的恶劣影响,城市中的食物供给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国内外学者积极探索新的解决方案,都市农业理念开始进入人们视线,都市农业不但使城市自给自足,同时还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是改善当前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种种问题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策略。都市农业理念发展至今,大家已不陌生,但在建筑以及城市规划领域,它还属于新兴的理念,从屋顶农园、室内农场、表皮农业的推广实践,到垂直农场的不断探索,都体现了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建筑与农业结合的广泛关注。本文以现今社会广泛关注的“都市农业”理念为主要出发点,探讨都市农业理念下城市建筑范畴的农业生态设计策略。本文通过对都市农业理念导向的城市建筑生态设计方法进行剖析,运用类型学分类研究以及多学科整合研究的方法,着重对建筑农业一体化设计的理论性、实践性以及技术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关设计策略,同时就未来城市建筑的农业生态设计方面的问题和发展提出自己的思考。
檀云坤[5](2012)在《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 ——基于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在两岸经贸乃至两岸关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两岸经贸合作,农业为先、农业为重。30多年来,两岸农业合作取得显着成效。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两岸经贸合作的密切发展和《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的全面实施,两岸农业合作必将进一步深化。作为区域农业合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未来的路要怎么走?目前,理论界对海峡两岸农业合作、闽台农业合作的研究不少,而对ECFA背景下两岸农业合作问题的研究还较少,特别是对海峡两岸农业领域的一体化问题缺乏系统深入研究,对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尚无明确定义;对两岸经济一体化的研究也不少,但更多的是借鉴国外的理论和经验来分析。笔者认为,海峡两岸农业区域合作是“一个中国之内的两个不同经济主体或两个单独关税区”之间的合作,鉴于海峡两岸关系的复杂性、特殊性,不能简单运用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和欧盟模式、东欧模式等国外经验或理论的推演,来寻找两岸农业区域合作问题的解决办法。为此,在论文前期研究中首创提出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观点,并对其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是在大陆和台湾经贸关系日益紧密、农业合作不断推进的基础上,以获取海峡两岸农业经济集聚效应、协调效应和互补效应、增进两岸农民福祉为宗旨,以降低两岸交易成本、促进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要素在两岸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为目标,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加强政策协调,消除制度障碍,实现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农业经营管理一体化的过程或状态。30多年来,两岸农业合作沿着“分离→交流合作→携手→联手→整合→融合”的轨迹步步推进,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趋势非常明显。但是,两岸农业在功能性一体化和制度性一体化方面都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两岸农产品贸易虽然呈现较快增长态势,但仍然存在着双向流动不畅、贸易总额偏小等问题;两岸农产品贸易仍存在障碍,贸易成本仍然偏高。两岸农业产业合作虽然表现为不断升级态势,但仍存在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受限、农业技术溢出效益低、“双赢”效果有待提升等问题;两岸农业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仍存在障碍,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优状态;两岸在农业经营管理、农民合作组织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了两岸农业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如何消除贸易障碍,降低两岸农产品贸易成本;消除要素流动障碍,提高两岸农业生产要素流动的有利效应;缩小经营管理水平差距,提升两岸农业一体化水平,是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因此,本研究从海峡两岸的实际出发,结合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践,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构建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理论分析框架,分析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基础与发展,实证分析两岸农业一体化,研究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生产要素一体化的关键性问题,分析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目标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为推进两岸农业合作,乃至两岸经贸交往提供决策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一,对相关研究进行评述,得出若干研究启示。第二,对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运用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产业分工和竞争优势、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非博弈合作和博弈合作理论,结合两岸农业合作发展的实践,对两岸农业合作的机理进行探讨,并建立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三,分析两岸农业合作基础与发展,通过对两岸农业合作的基础、发展及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探讨两岸农业一体化的一般规律。第四,实证分析两岸农业一体化,通过对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天福集团、台湾农民创业园三种促进一体化类型的分析,验证两岸农业一体化的规律。第五,研究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关键性问题,重点分析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并通过引力模型,以水果贸易为例,实证分析关税税率下降对两岸的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第六,研究两岸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的关键性问题,运用双对数回归模型,从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对台湾农业发展的影响和台商对福建农业直接投资对福建农业发展的影响两个维度,实证分析要素流动对两岸农业发展的影响;结合两岸农业合作的有关数据,分析两岸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的流动情况和流动障碍。第七,分析两岸农业一体化发展趋势;提出合作模式选择的4条原则,选择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基本合作模式。第八,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要建立两岸农业协调机制、培育两岸农业物流产业、促进两岸要素双向流动、提升两岸农业合作实效、突出闽台区域先行先试等五方面推进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政策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是必然趋势。从实践角度来看,两岸农业合作是“分离→交流合作→携手→联手→整合→融合”逐步深化的过程。当前,两岸经贸往来日益频繁、ECFA的签署和实施,以及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为进一步深化两岸农业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两岸农业的比较优势,即两岸在农业发展阶段、农业产业结构、农产品贸易、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经营管理和农产品生产成本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是两岸农业合作的基础和动力;合理两岸农业分工、合作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是深化两岸农业合作的潜力所在。虽然,两岸农业合作还存在政治、经济、管理等因素的制约,增加了合作的成本,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交流的进一步深入,这些制约因素将逐步得到消除,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必将迎来一个全新阶段,实现其终极目标——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即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和农业经营管理一体化。(二)在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目标推进过程中,农产品贸易、农业生产要素流动、农业产业的分工往往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并依托一定的载体,或以某种形式呈现出来。两岸农产品物流推动、台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和产业集群发展等合作类型,对加快两岸农业一体化进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三)两岸农产品贸易问题主要是政治层面的问题,两岸的政策因素增加了农产品的贸易成本。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比较低,两岸贸易成本仍比较高。关税对两岸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不显着,农产品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贸易有较大的影响;两岸直航有效地促进了两岸的农产品贸易,但目前仍要绕经第三地转口进入大陆或台湾,导致运输成本仍然居高不下。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农产品流通不应有关税,应该是个物流的范畴。大陆方面可以在前期对台湾开放部分农产品的基础上,对台湾农产品全面开放,对台湾所有输入农产品在原产地的条件下实行“零关税”,促进两岸农产品的贸易,提高人民的福利指数。(四)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对台湾农业发展有利无害。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不但对台湾地区农业GDP、农产品出口、农产品进口、劳均农业产值均没有显着影响,台湾当局所担心的“替代出口效应”、“逆进口效应”等引起的“贸易抑制效应”、岛内农业“空心化”问题与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且,拓展了台湾农业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台湾当局对台商赴大陆农业直接投资设限,是基于“选举政治”等政治因素的考量。(五)两岸农业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台资农业企业的示范性、带动性还不够,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台商对福建农业直接投资对福建省的农业GDP、农产品出口、劳均农业产值和农民人均收入均没有显着影响,可能是由于投资规模小、引进层次低、技术溢出效益低、产品内销化趋势明显和辐射范围窄等因素而致。今后工作中,要对两岸农业合作的重点和方向重新定位,促进对台引进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更加注重推广、更加注重实效、更加注重“双赢”,让广大农民能够分享对台合作的成果。(六)两岸农业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仍不畅通,两岸农业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优状态。最主要的障碍来自台湾当局对大陆农业投资和技术输出的限制和陆资赴台投资农业的限制;同时,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中遇到的生产经营成本提高、金融支持不够、产品市场销售不畅、土地获取困难等各种要素流动障碍。(七)两岸农业合作在不同的阶段其合作模式和特点不同,政府在政策选择上要有利于资源优配、互利双赢、通过有效的管理与服务,促进合作模式的多元化。
檀云坤,郑金贵[6](2012)在《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合作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文章立足区域农业合作的一般模式,从合作的形式、领域、范围和层次等方面分析两岸农业合作模式的演变特征,并基于合作中的产业分工、产品贸易和生产要素流动等层面,探讨两岸农业一体化合作的基本模式。
林英鸽,林翠莲,黄天柱[7](2012)在《确立现代农业一体化创新体系及对策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农业组织结构不断创新与优化的过程,即现代农业一体化创新。确立农业一体化创新体系有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我国已经由传统农业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实现现代农业一系列政策目标关键是加快现代农业一体化创新体系建设。为此需要政府加大对农业公共基础投资,支持现代农业一体化创新;进行管制性政府制度安排,营造特殊的市场环境,激发涉农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
冯开文,蒋燕,高颍[8](2010)在《我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从农民组织化到农业一体化的变革》文中指出从农民组织化到农业一体化,是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制度变革的基本路径。本文通过对中国农村家庭责任制、乡镇企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一体化)、专业合作社等各种微观经济组织发展变革的回顾,运用制度经济学、博弈论方法分析了从农民组织化向农业一体化转变的内在机理,并论证走合作社主导的农业一体化道路将是我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发展方向。
张晋华,冯开文[9](2010)在《合作社主导的农业一体化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实地调研的141家合作社的数据资料为依据,其中,种植业类91家,养殖业类50家。应用二元Probit回归分析法,分别考察了影响这两类合作社主导的农业一体化(以下简称合作社一体化)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影响种植业类合作社的一体化发展的因素有:合作社的制度健全程度、收入、成员数量以及当地农业的专业化程度;影响养殖业类合作社一体化发展的因素有:合作社制度健全程度、政策支持程度和当地农业的商品化程度。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曾霖[10](2010)在《农业一体化效益分析 ——基于江西省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作为一个后工业化国家,农业支持工业伴随着整个工业化历程,这就使得现阶段我国工农业效率之间存在极大的差距,从而导致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要解决这些问题,治本之道是必须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只有当工农之间生产效率的差距缩小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全民意义的和谐社会在中国才能得到更好的实现。在这种背景下,制度创新成为当前解决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最佳选择。与当前实际相适应,农业一体化也就成为最有效的制度创新之一。基于此,本文在梳理和归纳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将江西省作为我国农业一体化的代表之一,对江西省农业一体化的现状进行了目的和过程因素的展示,同时也将其与农业一体化发达省份之一的山东省进行了相关数据的横向对比。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度量了江西省农业一体化的现有水平。结果表明,近年来,尤其是在将农业一体化作为农业生产的指导性政策后,江西省农业一体化水平明显提高,但和山东省等省份相比,差距仍然比较明显。其次,本文从效益方面对上述现状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解释。一方面,通过建立一个关于“农业加工企业+农户”的经典模型,证明了进行农业一体化后,农业社会的总利润要高于没有进行农业一体化时的情况,从而为农业一体化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本文利用江西省相关数据,运用协整分析、葛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反应模型对这一结论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业一体化水平越高,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也就越高,农民生活水平也就越高。这一验证进一步表明了农业一体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有效制度创新。再次,在影响农业一体化效益的因素方面,本文通过对农业一体化主要参与主体(企业和农户)参与农业一体化的动因进行演化博弈分析。由演化过程发现,影响农业一体化实施的因素主要包括农业一体化产生的超额利润、农业一体化经营中参与主体进行合作所付出的成本、参与主体相对成本之和以及各参与主体的贴现因子。研究表明,农业一体化产生的超额利润越多,各参与主体进行合作付出的成本越小,参与主体之间的相对成本之和小于1以及参与主体贴现因子越大,农业一体化实施的可能性越大。最后,本文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结论,并对如何提高农业一体化水平提出了相关建议,如促进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结合本地优势制定农业一体化规划、重视农产品质量等等。
二、农业一体化的载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业一体化的载体(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的江苏省农业一体化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一体化现状分析 |
1.1 农业一体化的国内发展现状 |
1.2 激励机制的研究现状 |
2 波特-劳勒模型的基本理论 |
3 波特-劳勒模型在农业一体化激励机制建设中的应用 |
3.1 农业一体化激励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
3.2 农业一体化发展的波特-劳勒模型分析 |
3.3 完善农业一体化激励机制体系的建议 |
3.3.1 关于农业一体化激励机制的建议。 |
3.3.1. 1 政策支持方面。 |
3.3.1. 2 制度支持方面。 |
3.3.1. 3 技术、人才支持方面。 |
3.3.1. 4 信息支持方面。 |
3.3.1. 5 土地支持方面。 |
3.3.2 对农民需求的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2)京津冀休闲农业一体化发展——SWOT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京津冀休闲农业一体化发展的SWOT分析 |
(一) 优势分析 |
1. 整体经济实力雄厚 |
2. 内部交通发达 |
3. 资源互补性较强 |
4. 市场广阔 |
(二) 劣势分析 |
1. 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相对低 |
2. 生态环境约束 |
3. 京津冀地区大旅游合作缺乏深度 |
4. 产业资源整合不足 |
(三) 机遇分析 |
1. 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 |
2. 冬奥会的筹办和举办 |
3. 高铁网的覆盖联通 |
4. 雄安新区的设立 |
(四) 挑战分析 |
1. 与相关产业协调难度较大 |
2. 土地资源瓶颈问题 |
3. 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 |
4. 外部竞争的挑战 |
三、策略选择 |
(一) 抓住机遇, 强化优势的SD策略 |
1. 发挥资源优势, 迎接休闲时代的到来 |
2. 利用国家政策, 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
(二) 利用优势, 克服挑战的ST策略 |
1. 加大行业内部资源整合, 迎接外部竞争挑战 |
2. 依托交通资源优势, 扩大消费市场 |
(三) 利用机遇, 回避劣势的WO策略 |
1. 加大生态环境治理, 创造良好生态基质 |
2. 利用时代机遇, 推动产业要素整合 |
(四) 回避劣势, 迎接挑战的WT策略 |
1. 鼓励创意创新, 满足消费需求 |
2. 协调相关管理部门, 突破政策瓶颈 |
四、京津冀休闲农业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
(一) 规划引领发展, 优化配置资源 |
(二) 统筹推进项目, 打造区域品牌 |
(三) 产业融合集聚, 区域分工协作 |
(四) 搭建服务平台, 建立共享机制 |
(五) 互动宣传推介, 推进深度融合 |
(3)“一带一路”战略下西南跨境次区域农业一体化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西南跨境次区域农业一体化合作的现状与基础 |
(一) 跨境次区域农产品贸易合作 |
(二) 跨境次区域农业技术合作 |
(三) 跨境次区域农业生产合作 |
(四) 跨境次区域农业投资合作 |
(五) 跨境次区域农业产业分工合作 |
三、西南跨境次区域农业一体化合作的动力与障碍 |
(一) 跨境次区域农业一体化合作的主要动力 |
1. 跨境次区域的地缘优势 |
2. 跨境次区域的经济差异与互补性 |
3. 多层次合作机制和平台推动农业一体化合作 |
4.“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互联互通建设 |
5. 跨境次区域农业一体化合作的载体不断完善 |
(二) 跨境次区域农业一体化合作的主要障碍 |
1. 跨境次区域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不完善 |
2. 跨境次区域农业市场不健全 |
3. 跨境次区域农业产业分工体系不合理 |
4. 跨境次区域农业政策支持体系不统一 |
5. 跨境次区域农业合作协调机制不健全 |
四、“一带一路”战略下西南跨境次区域农业一体化合作路径选择 |
(一) 营造跨境次区域农业一体化合作的良好环境 |
(二) 推进跨境次区域农业市场一体化合作 |
(三) 打造跨境次区域农业产业一体化合作体系 |
(四) 加强跨境次区域农业政策一体化合作 |
(五) 创新跨境次区域农业一体化合作协调机制 |
(4)基于都市农业理念的城市建筑生态设计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社会背景 |
1.1.2 学科背景 |
1.2 相关理念解析及范围界定 |
1.2.1 都市农业 |
1.2.2 城市建筑的生态设计 |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课题的研究目的 |
1.3.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4.1 国外研究状况 |
1.4.2 国内研究状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图 |
第2章 建筑农业一体化设计的理论性研究 |
2.1 相关基础理论 |
2.1.1 生态建筑学理论 |
2.1.2 景观美学理论 |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建筑农业一体化设计的影响因素及设计原则 |
2.2.1 建筑农业一体化设计的影响因素 |
2.2.2 建筑农业一体化的设计原则 |
2.3 建筑农业一体化整合模式研究 |
2.3.1 农业融入建筑的造型整合 |
2.3.2 农业融入建筑的空间整合 |
2.3.3 农业融入建筑的技术整合 |
2.3.4 农业融入建筑的社会整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建筑农业一体化设计的实践性研究 |
3.1 建筑内部空间的农业生态策略 |
3.1.1 室内农业(Indoor Farm) |
3.2 建筑围护结构的农业生态策略 |
3.2.1 屋顶农场(Rooftop Agriculture) |
3.2.2 可食墙面(Edible Wall) |
3.2.3 垂直综合温室(Vertically Integrated Greenhouse) |
3.3 作为附加功能空间的农业生态策略 |
3.3.1 温室建筑(Green House Building) |
3.3.2 阳台农业(Balcony Agriculture) |
3.4 专业化农场建筑 |
3.4.1 垂直农场(Vertical Farm)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建筑农业一体化设计的技术性研究 |
4.1 建筑立体种植技术 |
4.1.1 平台种植构造技术 |
4.1.2 垂直种植构造技术 |
4.1.3 建筑立体种植的技术关键 |
4.2 农业技术 |
4.2.1 无土栽培技术 |
4.2.2 设施农业技术 |
4.2.3 农作物的选择配置 |
4.3 生态循环技术 |
4.3.1 可再生能源利用 |
4.3.2 水资源循环利用 |
4.3.3 有机垃圾处理技术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都市农业在建筑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
5.2 我国发展农业生态建筑的启示 |
5.2.1 宏观政策上的改进和支持 |
5.2.2 完善各方面技术体系 |
5.2.3 建筑设计的不断创新发展 |
5.2.4 加强后期管理 |
5.3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 ——基于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主要内容 |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数据来源 |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区域经济一体化 |
2.2 海峡两岸经贸合作 |
2.3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 |
2.4 研究启示 |
3 基本构想、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3.1 基本构想 |
3.1.1 基本概念 |
3.1.2 基本内涵 |
3.2 理论基础 |
3.2.1 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 |
3.2.2 贸易效应与投资效应 |
3.2.3 产业分工与竞争优势 |
3.2.4 交易成本与机会成本 |
3.2.5 两岸合作的政策博弈 |
3.3 分析框架 |
3.4 本章小结 |
4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基础与发展 |
4.1 农业合作基础 |
4.1.1 农业发展阶段 |
4.1.2 农业产业结构 |
4.1.3 农产品市场 |
4.1.4 农业生产要素 |
4.1.5 农业经营管理 |
4.1.6 农产品生产成本 |
4.2 农业合作现状 |
4.2.1 农业合作发展历程 |
4.2.2 农产品贸易 |
4.2.3 农业直接投资 |
4.3 存在主要问题 |
4.3.1 农产品贸易 |
4.3.2 农业直接投资 |
4.4 本章小结 |
5 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实证分析 |
5.1 农产品物流推动实证:两岸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 |
5.1.1 基本运作情况 |
5.1.2 对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影响 |
5.2 台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实证:天福集团 |
5.2.1 基本运作情况 |
5.2.2 对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影响 |
5.3 产业集群发展实证:台湾农民创业园 |
5.3.1 基本运作情况 |
5.3.2 对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海峡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
6.1 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 |
6.1.1 研究方法选择 |
6.1.2 产品选择与数据来源 |
6.1.3 两岸农产品市场价格的相关性 |
6.2 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
6.2.1 大陆农产品贸易政策 |
6.2.2 台湾农产品贸易政策 |
6.2.3 两岸农产品贸易政策比较 |
6.2.4 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
6.2.5 影响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其他因素 |
6.3 关税税率降低对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
6.3.1 研究方法选择 |
6.3.2 研究对象概述 |
6.3.3 引力模型构建 |
6.3.4 研究数据来源 |
6.3.5 回归分析结果 |
6.3.6 研究结论 |
6.4 本章小结 |
7 海峡两岸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
7.1 生产要素流动对海峡两岸农业发展的效应 |
7.1.1 台商对大陆直接农业投资对台湾农业发展的影响 |
7.1.2 台商对福建农业直接投资对福建农业发展的影响 |
7.2 两岸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的影响因素 |
7.2.1 土地要素流动 |
7.2.2 劳动力要素流动 |
7.2.3 资本要素流动 |
7.2.4 技术要素流动 |
7.2.5 经营管理要素流动 |
7.3 本章小结 |
8 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及模式选择 |
8.1 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
8.1.1 发展机遇 |
8.1.2 发展趋势 |
8.2 两岸农业一体化的模式选择 |
8.2.1 基本原则 |
8.2.2 总体导向 |
8.2.3 模式选择 |
8.3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6)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合作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区域农业合作的一般模式 |
二、两岸农业合作模式的演变特征 |
(一) 合作形式的演变 |
(二) 合作领域的演变 |
(三) 合作范围的演变 |
(四) 合作层次的演变 |
三、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合作模式选择 |
(一) 两岸农业产业分工合作的模式 |
1、垂直分工合作模式。 |
2、垂直和水平混合分工合作模式。 |
3、多元化集群化合作模式。 |
(二) 两岸农产品贸易交流的模式 |
1、根据贸易范围的大小和贸易活动开展的 |
2、按照贸易活动的产品结构差异进行划分可分为产业间贸易模式和产业内贸易模式两类。 |
3、按照贸易过程中的农产品的加工水平可 |
(三) 两岸农业生产要素流动的模式 |
1、根据两岸生产要素合作的地位和双方相 |
2、根据两岸合作中生产要素在空间层面流 |
(8)我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从农民组织化到农业一体化的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民组织化的成因 |
二、农业一体化的原因与发展障碍 |
(一) 走农业一体化道路的原因 |
1.是节约交易费用、适应发展市场农业的需求。 |
2.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
(二) 农业一体化现有模式的局限性 |
三、合作社主导的农业一体化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
(9)合作社主导的农业一体化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三、合作社一体化影响因素的界定 |
1. 合作社自身因素 |
2. 外部环境因素 |
四、合作社一体化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1. 实证模型的建立 |
2. 样本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
3. 模型估计结果的解释 |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
(10)农业一体化效益分析 ——基于江西省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选题的现实背景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成果 |
2.2 国内研究成果 |
2.3 简要评价及启发 |
第3章 农业一体化的现状分析 |
3.1 农业一体化的目的因素 |
3.2 农业一体化的过程因素 |
3.3 农业一体化的横向对比 |
3.4 农业一体化水平的度量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农业一体化的效益分析 |
4.1 农业一体化效益的理论分析 |
4.2 农业一体化效益的实证检验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农业一体化的演化博弈分析 |
5.1 模型建立 |
5.2 演进过程 |
5.3 考虑贴现因子的情形 |
5.4 影响农业一体化模式稳定性的因素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基本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农业一体化的载体(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的江苏省农业一体化激励机制研究[J]. 李孟禺. 安徽农业科学, 2018(27)
- [2]京津冀休闲农业一体化发展——SWOT分析与对策[J]. 郭华,史佳林,李瑾,董霞,郁滨赫. 天津经济, 2017(11)
- [3]“一带一路”战略下西南跨境次区域农业一体化合作[J]. 张鑫. 广西民族研究, 2017(02)
- [4]基于都市农业理念的城市建筑生态设计探究[D]. 李光钰.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3)
- [5]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 ——基于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证分析[D]. 檀云坤. 福建农林大学, 2012(01)
- [6]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合作模式研究[J]. 檀云坤,郑金贵.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5)
- [7]确立现代农业一体化创新体系及对策思考[J]. 林英鸽,林翠莲,黄天柱. 陕西农业科学, 2012(02)
- [8]我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从农民组织化到农业一体化的变革[J]. 冯开文,蒋燕,高颍. 经济纵横, 2010(08)
- [9]合作社主导的农业一体化影响因素研究[J]. 张晋华,冯开文.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0(03)
- [10]农业一体化效益分析 ——基于江西省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D]. 曾霖. 山东大学, 2010(10)
标签:农业论文;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论文; 农业合作社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跨境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