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红侠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城关第二小学727000
【摘要】小小童谣,魅力无穷。孩子们在童谣这种特殊艺术熏陶下,快乐与成长相随,知识与能力共同提升。童谣使得语文课堂精彩不断,童谣使得孩子们不断绽放美丽。
【关键字】快乐;享受;提高;留影
中图分类号:G66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8-053-01
童瑶是儿童最早学习母语的范本,其句式简洁,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又来源于生活,富有情趣,深受儿童喜爱。童瑶也是文学中一种比较独特的艺术形式,教学中结合文本资源,利用童瑶内容,设置读、写类作业内容,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诵读中产生联想,增强语文感受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
1、读童谣快乐相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随着教材的改革,我们部编版教材加大了古诗词比例,同时,在小学阶段,童谣也有相当大的比例。教学中借助童瑶文本,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激发学生兴趣,理解文本内容,感受文本多带来的意境,体会朗读所带来的快乐。一是设置读的形式,丰富读的内容,激发学生读的乐趣。实践中以课本教材中童瑶内容为引子,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分层次、有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童瑶意境,增强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教师通过挑选组合主题相近的童瑶内容供学生阅读,拓宽学生阅读内容,是孩子乐中学,学中乐。如教学“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关于数字的诗歌,教师通过自由读、集体读、分组读,学生在嬉笑中读出童趣,背诵于心。二结合教学内容,编创童瑶文本,强化内容理解。对于刚入学的小孩子来说,汉语拼音读音比较容易掌握,但是写法相对来说生涩难懂,教学中教师采用编创童瑶的方式,帮助学生识记理解,学生不仅对编创的童瑶感兴趣,而且达到了化解教学难点的效果,便于学生认读书写。如“aaa,嘴张大,像豆瓣,写好它;ooo,嘴拢圆,很好写,画个圈;eee,鹅唱歌,下嘴唇,开个豁。”这些童谣虽然简单,但是他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水平和认知特点,学生轻松的得掌握字母的音和形,并且体验到了发现和创造的乐趣,极大地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2、学童谣享生活之美
童谣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讲述了万千世界的无穷变化,它能使学生通过浅显易懂的词句感受最朴素与最深刻的教育。比如“猫头鹰会哭不会笑,小花蛇会爬不会飞,小白兔会跳不会叫。”“一个大,一个小,一头黄牛一只猫。一边多一个少,一群鸭子一只鸟。一个大,一个小,一个苹果一颗枣。一边多,一边少,一堆杏子一个桃。”孩子们一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一边通过读感受它们之间的对比。
通过一首首鲜明生动的童谣学习,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社会,自然,数学等方面的知识,提升孩子们有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培养了孩子们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童瑶不仅对于学生们语文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起到一定的提升作用。
3、用童谣提炼总结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学习内容以童谣形式编写出来,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对此活动乐此不疲,特别有成就感。我们班的学生用童谣的形式总结的《蟋蟀的住宅》“墙上神奇爬山虎,嫩绿枝叶真神奇。叶尖朝下铺满墙,风儿吹过起波波。爬山虎脚茎上长,头上细丝巴住墙。脚儿好似蛟龙爪,巴在墙上拉不动。”孩子们的语言虽然稚嫩,但是充满情趣。童瑶的创作是我们班的孩子最喜欢的一项语文实践活动,学完一篇课文后,用童谣的形式梗概课文内容,怎样概括,怎样用词,这就是创作的过程。
4、写童谣给生活留影
阅读是输入的过程,表达是输出的过程。小学语文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阅读活动与语言活动也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应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抓住学生语言内化与输出的关键期,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注重语言的运用和表达。
在学习童瑶之后,我们尝试着让学生利用对生活的感知和体验,让学生学会自己仿写童谣,创编童谣,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在这首童谣中,老师只要稍加引导,孩子们就会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仿写出童瑶,“池塘是青蛙的家,花儿是蝴蝶的家,森林是老虎的家……”。孩子们的思绪在节奏明快的童谣中放飞,写话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已得到了提升。
《榆树高,槐树壮》写树的童谣,《正月菠菜才吐绿》关于蔬菜的童谣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文本资源,进行知识迁移,除过仿写树,蔬菜,瓜果等的童谣,我们还可以创编花,食物等的歌谣。在童谣的学习中设置各种形式童瑶作业,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童瑶创作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生活,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到,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小小童谣,魅力无穷。童谣使得语文课堂精彩不断,童谣熏陶下的孩子们终将绽放美丽。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9,10).
[2]吴瑞霞.《从部编版教材看语文核心素养》报告,2018.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