钌联吡啶论文_刘美周

导读:本文包含了钌联吡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吡啶,电化学,化学,传感器,染料,衍生物,乙醇胺。

钌联吡啶论文文献综述

刘美周[1](2019)在《钌联吡啶功能化纳米粒子的电化学和电致化学发光碰撞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单颗粒电化学分析(Electrochemical analysis of single nanoparticle)检测技术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主要涉及对单个纳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电催化活性、单个材料性能和单个生物分子行为等研究。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纳米孔电化学可以实现对单分子、单纳米粒子和单细胞等检测,但该技术属于间接方法,无法得到纳米粒子本身的电化学性质。作为一种简便、快速的单颗粒电化学碰撞分析法,不仅能够获取单个纳米粒子(Single nanoparticles,SNPs)的一些性能,如粒径、浓度、聚集和催化反应活性,而且在电催化,生物电化学和生物传感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研究单颗粒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光学方法、扫描探针显微法和电化学碰撞法等。单颗粒碰撞电化学检测主要依据阻挡、整体电解、电催化放大、电荷取代这四种模式来实现。电致化学发光法(Electrogenerated chemiluminescence,ECL)兼有电化学和化学发光法的双重优点,相对于电化学,ECL检测限低,灵敏度高;相对于荧光,ECL则不需要光源和分光系统,能够简化仪器,降低背景值。然而,关于电致化学发光检测单颗粒碰撞的研究鲜有报道。本论文以功能化纳米粒子上负载电致化学发光试剂钌联吡啶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在超微电极上单颗粒检测的电化学和电致化学发光碰撞信号为目标,研究了两种新型单颗粒的电化学和电致化学发光碰撞行为。全文共分为叁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综述了超微电极(Ultramicroelectrodes,UME)的概念、特性、制备方法及相关应用;其次,介绍了单颗粒的特性与应用;随后,概述了单颗粒电化学碰撞的基本原理和电致化学发光的研究;最后,提出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第二章,基于Au-Nafion纳米粒子负载钌联吡啶复合物(Ru(bpy)_3Cl_2·6H_2O,Ru),研究了单Au-Nafion@Ru(bpy)_3Cl_2·6H_2O(Au-Nafion@Ru)纳米粒子在超微金电极表面的碰撞行为,建立了检测单Au-Nafion@Ru纳米粒子的电化学和电致化学发光分析法。结果表明:Au-Nafion@Ru与超微电极碰撞过程中,产生的电流响应信号比Nafion@Ru纳米粒子明显增大。同时从电化学碰撞电流-时间曲线中得到Au-Nafion@Ru的电流与电荷、碰撞时间及数目之间的关系。此外,共反应试剂叁正丙胺(Tri-n-propylamine,TPrA)的存在下,实现了Au-Nafion@Ru/TPrA的电化学和电致化学发光信号的同步检测。本章扩展了单颗粒电化学碰撞的研究体系,为深入研究单颗粒ECL碰撞分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第叁章,合成了一种新型有机染料麦尔多拉蓝(Meldola's Blue,MDB)-钌联吡啶(Ru)纳米粒子(MDB-Ru),研究了MDB-Ru在电极表面的碰撞行为,建立了检测单MDB-Ru有机纳米粒子的电化学和电致化学发光分析法。结果表明:合成的MDB-Ru纳米粒子相比MDB纳米粒子,在超微金电极碰撞中具有较好的电流响应信号。此外,在超微金电极和常规金电极上分别研究了TPrA和N,N-二丁基乙醇胺(DBAE)存在下MDB-Ru的电致化学发光碰撞行为,得出MDB-Ru/DBAE体系在超微电极上具有更强的ECL强度,在常规金电极上的发光强度是MDB-Ru/TPrA体系的10倍左右。本章研究丰富了有机染料单颗粒电化学碰撞体系,该研究将为电化学发光单纳米粒子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涂文娟[2](2018)在《钌联吡啶染料的合成与Hg~(2+)的光电化学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汞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一种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都具有严重损害的金属元素。鉴于汞的高毒性,美国环境保护署等国际管理机构将安全饮用水中汞离子的浓度上限设定为2 ppb。为了控制汞的摄入,迫切需要发展适用于微量汞离子高灵敏、高选择性在线检测的分析方法。为此,本论文设计了一种钌联吡啶配合物光电探针,并以其为基础发展了一种Hg~(2+)的高灵敏光电化学分析方法。具体内容如下:1、钌联吡啶染料、染料-TiO_2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光电化学性能研究设计合成了Ru-1、Ru-2和Ru-3叁种钌联吡啶染料,并分别考察了叁者的光电化学性质及在TiO_2纳米粒子界面的稳定性。Ru-1、Ru-2和Ru-3的MLCT吸收峰分别位于530,530和450 nm,其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0.87×10~4、1.69×10~4和1.12×10~4 L·mol~(-1)·cm~(-1),表明叁者对可见光都具有较好的吸收能力。在可见光激发下,叁者都可产生光电子。其中,Ru-1和Ru-2的激发态能级都高于TiO_2的导带能级0.2 V以上,具备向TiO_2纳米粒子导带传送电子的足够的驱动力。Ru-3的激发态电位为-0.62 V,略高于TiO_2的导带能级,理论上不具备向TiO_2传送光电子的能力。叁者可分别通过联吡啶钌配体上的膦酸基(Ru-1和Ru-3)或羧基(Ru-2)与TiO_2纳米粒子键联,所形成的染料-TiO_2纳米复合物均在水溶液中具有较好的光电化学稳定性,但Ru-1和Ru-3的稳定性要优于Ru-2,说明膦酸基与TiO_2的亲和力更强。在可见光激发下,含有异硫氰基的Ru-1的光电转换效率要高于不含异硫氰根的Ru-3,说明异硫氰基可离域激发态染料的光生空穴,抑制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2、Ru-1/TiO_2/FTO在汞离子光电化学检测中的应用以Ru-1作为光电探针组装于TiO_2纳米粒子修饰的光电极表面,发展了一种检测水溶液中微量Hg~(2+)的光电化学分析方法。Ru-1/TiO_2/FTO在光激发下具有较强的光电转换效率。然而,当Hg~(2+)存在时,Hg~(2+)与异硫氰根的结合将使染料的HOMO电位正移,使异硫氰根不再具有离域染料光生空穴的作用,使体系的光电转换效率降低。因此,基于异硫氰根与Hg~(2+)的强亲和性和两者结合后光电流的降低,Ru-1/TiO_2/FTO可应用于水溶液中微量Hg~(2+)离子的检测。在最佳条件下,该方法表现出了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好的选择性,对Hg~(2+)的检测限为6.3?10~-1313 g/m L,并可以排除水溶液中常见的金属离子的干扰。同时,该传感界面可通过与KI的反应实现再生,使光电传感器可重复使用十次以上。综上,该方法在Hg~(2+)检测中表现出的优异性能,使其在水体系中Hg~(2+)的检测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5-02)

董勇杰[3](2017)在《钌联吡啶功能染料的合成和Hg~(2+)的光电检测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汞离子是一种剧毒的重金属离子,能够通过食物链进入生物体当中,并对生物体造成重大伤害。因此,为了控制汞离子的使用和排放,发展高灵敏的适用于汞离子现场检测的分析方法十分必要。在众多的检测方法中,光电分析方法由于具备背景干扰小、灵敏度高、设备小巧等优点,非常适合于对目标物的现场分析。基于此,本论文设计了一种对Hg~(2+)具有高选择性识别能力的光电功能材料,并以其为基础发展了一种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分析速度快的光电分析方法。具体内容如下:一、钌联吡啶类光电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和界面稳定性研究钌联吡啶类染料由于具有电化学可逆性好和光电转换效率高等原因,经常被用作光电器件的核心材料。尤其当将钌联吡啶与TiO_2纳米粒子相复合时,TiO_2纳米粒子可增大钌联吡啶在电极表面的固定量,放大光电信号。然而,当钌联吡啶染料/TiO_2纳米复合物在水溶液体系使用时,受水进攻的影响,染料经常会从TiO_2界面脱落,影响其使用的效果。为了获得具有良好稳定性的光电功能材料,本章设计了四种钌联吡啶染料,分别记为dye1~dye4。其中,dye1、dye2和dye4为叁联吡啶钌配合物,dye3为异硫氰根取代的二联吡啶钌配合物,四个染料都通过羧基与TiO_2键联。我们通过紫外、荧光、电化学和光电化学方法对这四种染料的光电属性和界面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发现连接臂上含有噻吩基团的dye1~dye3都表现出了和TiO_2很强的结合能力,可以在中性水溶液中稳定存在。而异硫氰根取代的钌联吡啶染料dye3的光电转换效率明显优于其它叁种。这一现象说明噻吩基团在提高染料与TiO_2的键合稳定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而异硫氰根可以显着提高材料的光电转换效率。二、基于dye3/TiO_2纳米复合物的光电传感器及其在Hg~(2+)光电检测中的应用利用dye3中含有的异硫氰根对电子和空穴的分离能力以及对Hg~(2+)的选择性识别能力,以dye3和TiO_2的纳米复合物为基础,发展了一种可对Hg~(2+)进行高灵敏选择性检测的光电传感器。在没有Hg~(2+)存在的情况下,在光激发下,由于异硫氰根可以促进染料激发态电荷和空穴的分离效率,dye3-TiO_2纳米复合物表现出了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然而,当Hg~(2+)通过硫原子与异硫氰根配位后,配合物的电子空穴分离能力降低,光电流急剧降低。因此,基于dye3-TiO_2在与Hg~(2+)作用前后的光电流变化,可对Hg~(2+)进行选择性检测。在最优条件下,该传感器对Hg~(2+)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0-11~10-7M,检测下限为1.1 pM(信噪比为3)。此外,溶液中常见的干扰物质,如Pb~(2+)、Cd~(2+)、Cu~(2+)等不对该电极产生干扰,说明该电极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05-15)

秦彩霞,刘瑶,夏新泉,陈灵,周兴旺[4](2016)在《有序介孔硅微球吸附钌联吡啶修饰碳糊电极电致化学发光测定阿替洛尔》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一种有机-无机介孔硅微球材料,以此材料吸附钌联吡啶制备了修饰碳糊电极,并以此电极为工作电极,以Ag/Ag Cl电极为参比电极,铂丝电极为辅助电极,考察了以叁丙胺作为Ru(bpy)32+共反应剂的电致化学发光性能。基于阿替洛尔对钌联吡啶电致化学发光增强作用,建立了药片及尿样中阿替洛尔含量测定的新方法。该方法对阿替洛尔检出限为0.5μg/m L,线性范围是5~40μg/m L.(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李静,夏兴华[5](2014)在《一种新型钌联吡啶衍生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基于离子对作用合成新型四苯硼酸化钌联吡啶电致化学发光试剂的方法,并通过紫外、荧光、核磁等谱学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本文来源于《金陵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冯丽霞,王越奎,贾杰[6](2014)在《钌联吡啶类配合物金属中心手性构型光致翻转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特定条件下使手性构型翻转是实现手性物质自发拆分的重要手段,有关现象正日益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关注。电子圆二色(ECD)谱和NMR实验表明~1,将钌联吡啶类配合物△-[RuL_3]~(2+)或Λ-[RuL_3]~(2+)(L为具有C_2对称性的对映纯4,5-双蒎烯-2,2′-联吡啶)的乙二醇溶液分别加热到200℃时,其谱图并无明显变化;但在光照下,即使是微弱的可见光照射,7天后两份样品均可以建立起一个A/A=1.5的热力学平衡。为了理解这一实验现象,本文在第一性原理基础上,对A/A-[RuL_3]~(2+)在乙二醇溶液中的ECD谱和金属中心手性构型的光致翻转机理进行了研究。计算ECD谱与实验谱的比较见图1,显然在250~600 nm的实测波长范围内,二者正负带的数目及其分布吻合得很好。跃迁分析表明,实验谱中长波区头两个ECD吸收带主要起源于金属钌与联吡啶配体间的d-π~*荷移跃迁(MLCT),某些较纯的d-d跃迁则出现在短波308~320 nm范围内。位于311和293 nm处的两个强ECD谱带是联吡啶配体间π-π~*跃迁典型的激子耦合带,其中混有部分配体到金属的π-d荷移成分(LMCT)。在手性构型光致翻转的机理研究中,目前为止已找到一个菱形过渡态,其对应的反应能垒为60.1 kcal/mol。这说明常温下实现手性构型的翻转是不可能的。为此,我们又对上述体系在光照下通过低能单重和叁重激发态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单重激发态的势垒仍然很高,但在叁重激发态的势能面上,反应的能垒迅速降低为19.5 kcal/mol。此数据与常温下分子的平均热运动能量接近,故反应可以进行。换句话说,该体系手性构型的光致翻转机理为:光照下体系被激发到第一单重激发态,经无辐射的系间跨越转移到其第一叁重激发态上,发生构型翻转并回到基态。以上结论对深入理解手性转化及手性相互作用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对于手性拆分实验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六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11-06)

肖方南[7](2013)在《限域空腔中钌联吡啶性能的研究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空腔材料是指含有纳米级空腔结构的纳米材料。纳米空腔材料为研究分子在受限空间中的性质提供了结构模型。另一方面,基于纳米空腔而构建的纳米限域材料会因为空间效应而展现出某些独特的性能。纳米限域材料的性能主要受到空腔材料的性质、受限分子与空腔材料的相互作用及受限分子的基本行为等因素的影响。本博士学位论文以钌联吡啶为模型分子,围绕稳定的纳米空腔材料的构建,纳米空腔材料的基本性质、钌联吡啶分子与纳米空腔材料的相互作用及其在纳米空腔内的基本性质研究等方面,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钉联吡啶/石墨烯复合物高效固相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应用利用石墨烯构建了新型钌联吡啶-苝四羧酸(PTCA)/石墨烯(Ru-PTCA/G)高效固相电化学发光(ECL)免疫传感器。首先,采用一步法还原氧化石墨并负载PTCA,形成表面富含羧基的PTCA/G复合物。合成含有氨基的钌联吡啶(Ru(II)),并与石墨烯表面修饰的羧基发生共价反应,将钌联吡啶修饰到石墨烯的表面,制备了功能化的Ru-PTCA/G复合物,其中钌联吡啶的量子发光效率比物理吸附的高约21倍。使用该复合物构建的固相ECL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良好的电化学活性,能灵敏的检测叁正丙胺(TPA)共反应物。将甲胎蛋白(AFP)抗体共价结合在Ru-PTCA/G修饰的电极上,构建了高灵敏检测AFP的ECL免疫传感器,检测范围在5pg·mL-1-10ng·mL-1,检测限为0.2pg-mL-1.2.钉联吡啶/水滑石层状限域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提出了采用离子交换法将含有羧基的钌联吡啶阴离子引入水滑石(LDHs)的片层间,合成了钌联吡啶/水滑石复合物(Ru/LDHs),并研究了钌联吡啶分子在片层限域结构中的排布以及性质。实验结果表明,LDHs在保留层状结构的同时尺寸减小到100nm以下;而受LDHs片层间空腔的限制及片层表面基团的约束,组装的钌联吡啶呈单层分子排布,分子的热稳定性提高了70℃、光稳定性提高了3倍、激发态寿命延长了1倍、发光效率提高了1.7倍。基于荧光淬灭效应,构建了新型的TNT传感器,检测限达4.4μM。3.钌联吡啶/二氧化硅孔道限域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性质研究提出了通过修饰的菲啰啉合成了含有可缩合硅氧烷的菲啰啉配体,以表面活性剂为模板,采用共缩合法,制备了含有菲啰啉配体的不同孔径的分子筛。以分子筛的纳米通道为限域空腔,在孔道内通过配位作用生成钌联吡啶,制备了一系列钌联吡啶/介孔分子筛(Ru@SiO2)纳米材料,其孔径分别为2.64、5.15、7.42nm。以该分子为模型体系,研究了纳米通道限域的钌联吡啶分子的特殊性质。实验结果表明,钌联吡啶在孔道内的分布高度分散,发光效率、光稳定性得到明显提高,并随着孔径的不同而改变。(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3-08-01)

罗小娥[8](2013)在《基于二茂铁淬灭钌联吡啶和超级叁明治杂交电化学发光检测DNA甲基转移酶》一文中研究指出DNA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遗传外修饰现象,它在基因转录,胚胎形成及疾病的发生等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地作用。人类许多重大疾病如遗传病、传染病、甚至癌症都与DNA甲基化以及甲基转移酶的活性密切相关。因此,研究DNA甲基化过程和分析DNA甲基转移酶活性,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由于传统的方法大都存在费时、DNA消耗大和放射性标记等缺点,因此建立新的简便、经济、灵敏的方法用于DNA甲基化检测及甲基转移酶活性分析已成为临床诊断的迫切需要。本论文拟建立两种高灵敏的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方法,用于DNA甲基化检测及甲基转移酶活性分析。该研究可为免疫学分析提供借鉴,对于某些肿瘤的及时发现和早期治疗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全文共分叁章,主要内容如下:1、主要介绍DNA传感器的种类及应用,综述了DNA甲基化检测方法及其研究进展,简述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2、基于二茂铁淬灭钌联吡啶和金纳米颗粒放大作用,建立了检测DNA甲基化及甲基转移酶活性的新方法。该方法实现了对Dam甲基转移酶的特异性检测,检出限为0.03U/mL,线性范围为0.1~100U/mL,r=0.9954,并且能用于对甲基转移酶敏感药物的筛选。3、基于超级叁明治杂交模型,建立了灵敏检测DNA甲基化及甲基转移酶活性的方法。该方法的检出限为3×10-6U/mL,线性范围1.0×10-5-1U/mL,r=0.9956,并且可以实现对甲基转移酶的动力学研究及相关抑制剂筛选。(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3-06-30)

陈然[9](2013)在《N-丁基二乙醇胺对钌联吡啶电化学发光分析系统的增效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电化学发光(电化学发光)分析方法使用范围广、光学系统简单和操作容易,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目前研究和应用最广泛的是钌联吡啶(Ru(bpy)_3~(2+))-叁丙胺(TPA)电化学发光体系。鉴于当前电化学发光检测的现状和满足实验室构建高效的电化学发光体免疫检测体系的需要,本论文在揭示Ru(bpy)_3~(2+)电化学发光相关的反应机理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新型共反应物和添加剂,探究增强电化学发光电化学发光检测灵敏度的途径,以构建新型基于流动注射装置的高效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体系;并通过对乙型流感病毒进行免疫检测,验证该体系的优越性和可行性。为了更好的了解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绪论简要介绍了当前电化学发光研究的现状和目前增强Ru(bpy)_3~(2+)电化学发光检测灵敏度的方法,以及乙型流感病毒常用检测方法。为了提高Ru(bpy)_3~(2+)电化学发光检测灵敏度,实验对比研究了流动注射电化学发光系统下低浓度Ru(bpy)_3~(2+)与叁种常用胺类共反应物(N-丁基二乙醇胺,N,N-二丁基乙醇胺和叁丙胺)的电化学发光响应情况,结果表明,Ru(bpy)_3~(2+)/N-丁基二乙醇胺体系的电化学发光特性最佳。研究进一步对添加剂Triton X-100添加浓度进行优化,确定最优添加浓度为0.1%(v/v),并对该体系在流动注射电化学发光分析系统上进行检测条件优化。在电位1.8V,进样量150μL,推速30μL/s的最优检测条件下,获得Ru(bpy)_3~(2+)的检出限(S/N=3)为5×10~(-10)mol/L;线性范围为1×10~(-9)mol/L~5×10~(-7)mol/L;重复性良好。为验证该体系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基于流动注射电化学发光分析系统,利用磁微球和生物素亲和素放大技术,初步建立乙型流感病毒的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采用双抗体夹心ECLIA检测乙型流感病毒抗原的线性范围是0.55-17.5μg/ml,检出限达0.55μg/ml(S/N=3)。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上对其灵敏度、重复性、特异性等效能进行方法学评价。建立的ECLIA检测方法为快速、准确地检测乙型流感病毒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手段,为流感的诊断及疫情控制提供了技术保障。(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3-06-09)

贾国强[10](2012)在《有机钌联吡啶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能作为绿色能源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最佳方法之一,太阳能电池也随之成为各国研究的热点。其中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由于具有可大面积制备并且高效,生产的低成本以及在分子水平上的可设计性被研究者所认可。染料敏化剂性能的优劣会直接影响电池的光电效率,性能优越的光敏化剂需要具备叁个基本条件:整个可见光谱内需要有较大的吸收以便于得到最大的光电转换率;激发态需要具备足够的势能,把电子注入到导带中去;需要具有较好的功能团,使染料能有效的在半导体表面粘附。目前金属钌配合物染料是公认的最有效且稳定的染料敏化剂。本文对钌配合物染料的合成进行研究,正是顺应染料敏化剂的发展趋势,其中从联吡啶出发合成了经典的染料顺-水化-叁联吡啶-联吡啶钌配合物,在此基础上合成染料4,4’-二(甲基二乙基磷酸酯)-2,2’-联吡啶钌配合物和4,4’-二(二乙基磷酸酯)-2,2’-联吡啶钌配合物,这两种配合物结构相似,但是合成路线不同。制备最终产物过程中发现在避光,无水,氮气保护并且高温的反应条件下,能最大限度的得到产物。本文制备了不同类型的联吡啶衍生物作为染料敏化剂的配体。采用核磁共振,对染料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紫外可见光吸收发现其在可见光范围内具有非常宽的吸收范围,并且具有相当高的吸收强度,对比它们的最大吸收波长,找出影响染料分子光谱响应范围的重要因素,为以后设计出更有效的染料分子提供有利的参考。(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期刊2012-04-01)

钌联吡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汞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一种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都具有严重损害的金属元素。鉴于汞的高毒性,美国环境保护署等国际管理机构将安全饮用水中汞离子的浓度上限设定为2 ppb。为了控制汞的摄入,迫切需要发展适用于微量汞离子高灵敏、高选择性在线检测的分析方法。为此,本论文设计了一种钌联吡啶配合物光电探针,并以其为基础发展了一种Hg~(2+)的高灵敏光电化学分析方法。具体内容如下:1、钌联吡啶染料、染料-TiO_2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光电化学性能研究设计合成了Ru-1、Ru-2和Ru-3叁种钌联吡啶染料,并分别考察了叁者的光电化学性质及在TiO_2纳米粒子界面的稳定性。Ru-1、Ru-2和Ru-3的MLCT吸收峰分别位于530,530和450 nm,其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0.87×10~4、1.69×10~4和1.12×10~4 L·mol~(-1)·cm~(-1),表明叁者对可见光都具有较好的吸收能力。在可见光激发下,叁者都可产生光电子。其中,Ru-1和Ru-2的激发态能级都高于TiO_2的导带能级0.2 V以上,具备向TiO_2纳米粒子导带传送电子的足够的驱动力。Ru-3的激发态电位为-0.62 V,略高于TiO_2的导带能级,理论上不具备向TiO_2传送光电子的能力。叁者可分别通过联吡啶钌配体上的膦酸基(Ru-1和Ru-3)或羧基(Ru-2)与TiO_2纳米粒子键联,所形成的染料-TiO_2纳米复合物均在水溶液中具有较好的光电化学稳定性,但Ru-1和Ru-3的稳定性要优于Ru-2,说明膦酸基与TiO_2的亲和力更强。在可见光激发下,含有异硫氰基的Ru-1的光电转换效率要高于不含异硫氰根的Ru-3,说明异硫氰基可离域激发态染料的光生空穴,抑制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2、Ru-1/TiO_2/FTO在汞离子光电化学检测中的应用以Ru-1作为光电探针组装于TiO_2纳米粒子修饰的光电极表面,发展了一种检测水溶液中微量Hg~(2+)的光电化学分析方法。Ru-1/TiO_2/FTO在光激发下具有较强的光电转换效率。然而,当Hg~(2+)存在时,Hg~(2+)与异硫氰根的结合将使染料的HOMO电位正移,使异硫氰根不再具有离域染料光生空穴的作用,使体系的光电转换效率降低。因此,基于异硫氰根与Hg~(2+)的强亲和性和两者结合后光电流的降低,Ru-1/TiO_2/FTO可应用于水溶液中微量Hg~(2+)离子的检测。在最佳条件下,该方法表现出了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好的选择性,对Hg~(2+)的检测限为6.3?10~-1313 g/m L,并可以排除水溶液中常见的金属离子的干扰。同时,该传感界面可通过与KI的反应实现再生,使光电传感器可重复使用十次以上。综上,该方法在Hg~(2+)检测中表现出的优异性能,使其在水体系中Hg~(2+)的检测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钌联吡啶论文参考文献

[1].刘美周.钌联吡啶功能化纳米粒子的电化学和电致化学发光碰撞研究[D].西北大学.2019

[2].涂文娟.钌联吡啶染料的合成与Hg~(2+)的光电化学检测[D].大连理工大学.2018

[3].董勇杰.钌联吡啶功能染料的合成和Hg~(2+)的光电检测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7

[4].秦彩霞,刘瑶,夏新泉,陈灵,周兴旺.有序介孔硅微球吸附钌联吡啶修饰碳糊电极电致化学发光测定阿替洛尔[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5].李静,夏兴华.一种新型钌联吡啶衍生物的合成[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4

[6].冯丽霞,王越奎,贾杰.钌联吡啶类配合物金属中心手性构型光致翻转机理的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六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

[7].肖方南.限域空腔中钌联吡啶性能的研究及其应用[D].南京大学.2013

[8].罗小娥.基于二茂铁淬灭钌联吡啶和超级叁明治杂交电化学发光检测DNA甲基转移酶[D].西北大学.2013

[9].陈然.N-丁基二乙醇胺对钌联吡啶电化学发光分析系统的增效作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3

[10].贾国强.有机钌联吡啶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D].齐齐哈尔大学.2012

论文知识图

还原能级及常见半导体材料的匹配性...碳量子点-Au/Pt光催化还原CO2体系典型DSC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叁联吡啶钌NHSFig.6[Ru(bpy)光合作用“Z”型电子转移机制(a)及TiO...复合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光激发...

标签:;  ;  ;  ;  ;  ;  ;  

钌联吡啶论文_刘美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