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向荣
思南县思塘镇卫生院贵州铜仁565100
摘要:目的对肝硬变引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接受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探讨。方法取160例肝硬变引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参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则对症用药治疗,对治疗前后两组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参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病情经治疗后均有显著改善(P<0.05);与参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病情治疗效果更好,改善程度更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上消化道出血往往具有较大出血量,且持续时间较长,患者难以耐受而具有较高的病死率等特点,临床应基于此实施合理有效的诊治措施,实现患者发病率以及死亡率的有效控制。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药物治疗
消化道出血主要是指胰胆、胃、食管以及十二指肠在内的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部分因病变而造成的出血[1],此外还包括病人接受胃空肠手术后发生的病变性出血[1]。在内科急症中,上消化道出血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临床较为普遍。上消化道出血病人一般病情十分危急,若不及时有效地抢救则会对病人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而肝硬化作为慢性肝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多以反复或长期作用而发生的弥漫性肝损害[2]。近年来应用药物治疗肝硬化所引发的上消化道出血取得了较大进展,笔者由此对肝硬变引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接受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情资料
取2011年3月~2013年4月期间在院接受治疗的16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9例,女71例,年龄33~72岁,平均年龄(46.7±2.8)岁,随机将其均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80例,两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并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药物治疗时以生长抑素、有机硝酸酯类、β受体拮抗剂、血管加压素和衍生物、α2受体激动剂、α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以及S2受体拮抗剂为主。其中在控制门脉压药物中,β受体拮抗剂是常用的一种,其治疗效果得到临床广泛认可。血管收缩剂中以血管加压素为代表性药物,经导管行动脉持续性注射,输注速度为0.2~0.4U/min,通常注射24~48h。
1.3疗效评定指标
以卫生部出台的肾功能临床相关研究指导标准为依据,结合患者在不同治疗方案下发生的临床体征变化和反应,参考肾功能检查结果综合评价两种疗法效果。评价指标包括显效、有效、无效三项,其中显效为病人病情出现显著改善,但临床指标尚未完全恢复至正常水平;有效则为治疗后病人病情有一定程度好转;无效为药物治疗3d后患者病情未有改善或者加重的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组数据,分别采用t和x2对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不同方案治疗后,两组患者在红细胞水平和压积方面出现显著改善(P<0.05)。其中与参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红细胞水平和压积明显更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临床疗效对比详见下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注:①与参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肝硬变属于慢性进行性肝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属于一种或多种病因反复或长期作用而致的弥漫性肝损害。其临床主要表现为门脉高压症以及肝功能损害,且累及多个系统;晚期常伴有继发性感染、肝性脑病以及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3]。近年来关于药物治疗肝硬变引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但仍缺乏一种易于口服、能够保证内脏血流量和门脉搏压的选择性降低,而同时确保肝脏血流状况正常,无不良反应和毒性反应、并对全身血流动力学无影响的理想药物。肝硬变引发上消化道出血所用治疗药物主要为生长抑素、有机硝酸酯类、β受体拮抗剂、血管加压素和衍生物、α2受体激动剂、α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以及S2受体拮抗剂等。其中β受体拮抗剂通过对心脏β1受体产生阻滞效果,进而收缩内脏血管床,弱化内脏高动力循环、并降低曲张静脉血流量以及透壁压,同时还可降低肝脏血流,成为再出血预防用药中的首选;有机硝酸酯类对于毛细血管后静脉可产生较强的扩张作用,但对动脉作用相对较弱,同时还可降低全身血管扩张和门脉阻力,促使动脉压减低,造成内脏血管收缩以及交感神经反射性兴奋,门脉血流由此降低;α受体拮抗剂则可有效控制肝静脉或者门静脉嵌塞压;血管加压素可利用收缩内脏血管效果降低内脏血流量,控制门脉压,属于急性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治疗药物中的首选,其衍生物三甘氨酰赖氨酸加压素具有较轻微的不良反应,肝脏血流量也得到保持;生长抑素则有由胰腺和胃肠D细胞产生,可通过对内脏血管加以选择性收缩,对血管活性肠肽以及高糖素等物质的释放产生抑制效果,从而实现门脉压力以及门静脉血流的有效控制和降低。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经药物针对性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25%,明显优于参照组80.0%,说明药物治疗效果确切。
综上所述,上消化道出血往往具有较大出血量,且持续时间较长,患者难以耐受而具有较高的病死率等特点,临床应基于此实施合理有效的诊治措施,实现患者发病率以及死亡率的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项红旗.上消化道出血60例分析[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1,09(6):134-134.
[2]席恒忠,熊志强.基层医院上消化道出血149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7):32.
[3]李劲梅.肝硬变并上消化道出血休克指数的临床变化[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4):1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