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酶工程在医药工业上研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宝[1](2021)在《酶工程在医药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为了使医药产业获得更大发展进步,创造出更大效益,提出合理应用酶工程技术的建议。文章首先介绍了酶工程的概念与主要特性,其次列举了酶工程的常见技术类型,包括酶与细胞的固定化、酶的化学修饰、核酸酶等;最后较为详细的探究了酶工程在生物代谢产物制备、抗生素生产、制药工业以及临床体外检测试剂等领域中的应用情况。希望相关人员对酶工程有更全面认识,逐渐拓展该项技术的应用范畴。
张晗[2](2021)在《西安“一五”时期工业遗产价值与构成研究》文中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简称“五年计划”)是我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个五年计划[1](以下简称“一五”计划)的实施为我国的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遗产恰为我国工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记忆和财富。西安市是“一五”计划时期着重发展的城市,其工业遗产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重要性和典型性。不同于西安的古代遗产,现代工业建设因年代相对较晚,其特殊的文化价值在当代并未形成整体和系统性的认知。西安工业遗产数量庞大又相互缺乏内在的联系,整体处于碎片化的状态。现实生活中,各单位对工业遗产疏于记录、单一化的更新及不经评估就拆除的行为无不反应出当下社会缺乏对工业遗产价值的认知,这也成为了当今社会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所面对的普遍问题。综上,解读和研究工业遗产的发展历史并挖掘工业遗产核心价值是当代工业遗产资源保护的基础,直接影响到了工业遗产的相关保护工作开展。而本文研究旨在加强西安“一五”时期工业遗产核心价值和价值系列遗产研究领域的空缺。本文是以西安“一五”时期工业遗产为研究对象,首先着重介绍了“一五”时期城市发展及工业建设的背景,通过对大量的史料文献的阅读,初步探索西安“一五”时期工业遗产的重要价值内涵,然后梳理了西安作为新兴工业城市的历史和不同工业行业的代表性项目的建设历史,分析了“一五”时期工业遗产的构成与重要突出贡献。之后,通过上文的相关研究,在参照工业遗产的价值构成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相关学者的研究,比较其他工业城市的遗产价值构成,结合西安“一五”时期工业遗产本身的核心价值,分析概括出了西安“一五”时期工业遗产的价值,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历史价值——国家现代国防军工业、纺织工业、电力机械工业飞速发展的重要见证;2)科学技术价值——具有行业或技术的开创性及建造方式独特性;3)社会文化价值——企业办社会的模式形成了强烈的社区认同感;工业建设深刻影响了西安的空间布局和城市风貌;形成了西安“一五”时期独特的城市记忆。最后,结合本文所研究的工业遗产对象的重要历史作用及价值框架,对应西安“一五”时期工业遗产价值主题,最终将遗产分类梳理为三大类型,并结合对遗产载体的价值判断进行遗产分类梳理,从而形成系统的西安“一五”时期工业遗产系列清单。探究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价值研究框架及系列遗产构成的研究模式。
陈志[3](2021)在《腈水解酶区域选择性改进及其在单氰单酸药物中间体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相比于传统化学方法,酶催化反应由于其温和的反应条件、出色的选择性以及环境友好特性,近年来引起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腈水解酶介导的数条生物催化工艺已经代替传统化学方法在多个化学品领域得到成功应用,包括尼克酸、丙烯酸、(R)-扁桃酸。与化学催化剂相比,腈水解酶作为生物催化剂除了在反应条件和环境领域所具有的优势,更重要的是腈水解酶对反应底物所表现出优异的区域和立体选择性。基于区域和立体选择性合成的单氰单酸或者二酸化合物可以作为关键的高值中间体应用于化学、医药行业,然而缺乏对腈水解酶区域选择性机制深入的理解,加之天然获得的野生腈水解酶往往无法满足区域或者立体选择性等方面的要求,严重限制了腈水解酶的工业化应用。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水平的发展,基于生物信息学、结构和计算生物学的酶分子半理性工程改造手段逐渐成为主流。本论文针对腈水解酶面对的上述问题,以不同来源的腈水解酶和特定双腈化合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序列比对、蛋白质同源建模、分子对接、结合自由能计算等半理性工程手段,从丙氨酸扫描和极性扫描酶分子改造策略出发,采用定点饱和突变和组合突变等实验学技术,揭示腈水解酶对同一底物区域选择性的改变机制、底物耐受性强化原理以及产物立体选择性提升和翻转的机制,在此基础上识别出调控这类特征的关键氨基酸位点,为后续其它腈水解酶改造合成高值化学、医药中间体提供理论借鉴。以下为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在腈水解酶区域选择性变化调控和机制研究方面,基于蛋白质同源建模、多序列比对以及分子对接技术,对来自相同菌株Bradyrhizobium japonicumUSDA 110的两株腈水解酶b116402NIT和blr3397NIT的酶氨基酸序列和酶-底物结合方式进行差异性分析,成功识别出调控区域选择性的关键位点,来源于b116402NIT中的Ala163和blr3397NIT中的Trp172,利用定点饱和突变技术,通过改变酶-底物复合体中氰基碳到催化三联体半胱氨酸巯基硫的距离(Dc-s),进而改变活性中心口袋的大小,以丁二腈为底物,成功实现腈水解酶催化产物在单腈单酸3-氰基丙酸与丁二酸之间的自由切换,为合成区域互补特性的单氰基单酸或者二酸奠定理论基础。在腈水解酶区域选择性催化对苯二甲腈制备4-氰基-苯甲酸方面,针对该过程中存在的底物耐受性较低,转化率不高的问题,采用经典的丙氨酸扫描突变策略和组合突变对来自Pseudomonas protegens strain pf5腈水解酶进行分子改造,成功获得一株底物转化率提升1.2倍的突变体D200A/N256A,实现底物由50mM到300mM的100%转化。理论研究显示野生型腈水解酶与其突变体相比,活性中心口袋附近关键氨基酸的变化导致了底物与附近关键氨基酸之间氢键、疏水相互作用以及π-π非键相互作用的变化,影响催化反应的关键距离Dc-s的由大至小变化,从而实现腈水解酶对底物的耐受性提升,提高了转化率。本章内容成功识别出提升腈水解酶底物耐受性的关键位点,可以为后续改造腈水解酶生产单氰基单酸-4-氰基-苯甲酸奠定理论基础并提供借鉴。在利用腈水解酶区域兼立体选择性拆分外消旋异丁基丁二腈为合成普瑞巴林重要前体(S)-3-氰基-5-甲基-己酸方面,以来自Bradyrhizobiumjaponicum USDA 110的腈水解酶bll6402NIT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立体选择性不高(e.e=57.4%)的问题,采用基于计算辅助的MM/PBSA结合自由能计算方法成功识别出能够显着提升目的产物立体选择性的关键氨基酸位点Trp57和Val134,通过定点突变和组合突变获得两株高对映选择性(E>300)的突变体W57F/V134M和W57Y/V134M。两者都表现出极高的e.e值(>99.9%)和43.8%和40.9%的转化率。分子对接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表明,立体选择性显着增强的潜在机理与关键距离参数Dc-s的变化以及腈水解酶活性中心氢键的形成有关。本章内容对MM/PBSA方法在识别出酶分子调节产物立体选择性的关键氨基酸位点的成功使用,拓展了我们对腈水解酶动力学拆分外消旋异丁基丁二腈水解反应深层机制的理解,不仅可为腈水解酶的分子改造提供理论指导,还可以为分子改造腈水解酶来工业化生产光学纯的普瑞巴林奠定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获得高立体选择性催化生产(S)-3-氰基-5-甲基-己酸的腈水解酶,以反应产物为高立体选择性(R)-3-氰基-5-甲基-己酸(e.e=93%)的来自Alcaligenes aquatilis的腈水解酶NIT101为研究对象,采用“极性扫描”策略对其进行分子改造,结合组合突变,成功识别出调控产物立体选择性翻转的关键氨基酸位点Trp187,获得一株产物构型由R-(e.e=93%)翻转为S-(e.e=98.1%)的突变体W187N/S189N。分子对接和常规动力学模拟分析发现,起关键作用的距离β-氰基碳与底物巯基S之间的距离Dc-s发生了显着改变,加之不同构型底物在活性中心处氢键的变化,引起了产物选择性的变化。基于关键距离Dc-s采用拉伸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不同构型底物进入活性口袋时,野生型腈水解酶及其突变体中(R)-ISBN和(S)-ISBN中β-氰基分别具有的不同朝向导致了产物呈不同构型的偏好。本章内容不仅为后续改造腈水解酶生产普瑞巴林中间体(S)-3-氰基-5-甲基-己酸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使其进一步实际应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为实现其它酶类通过“极性扫描”策略实现产物立体选择性翻转提供了现实依据。本论文针对腈水解酶区域选择性调控机理尚不明确以及高值单氰单酸药物中间体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明显问题,采用结构生物学和计算生物学手段,成功阐明腈水解酶对同一底物区域选择性的改变机制、提升底物耐受性以及强化并翻转产物立体选择性,在此基础上识别出调控这类特征的关键氨基酸位点,为后续改造腈水解酶合成其它高值单氰单酸中间体提供理论借鉴。
关志炜[4](2020)在《基于应对新冠疫情的线上教学探索与实践——以《食品生物技术》课程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对高校常态化教学产生的不利影响,探索有效的线上教学模式以满足疫情期间课程教学及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文章以《食品生物技术》课程为例,探索线上教学体系的建设。在对课程定位、特点及学情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微课放送辅以直播课"的线上教学手段,按专业培养要求将课程内容拆分成若干知识点进行讲授。课后利用问卷调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线上教学体系的实施能够满足疫情期间的教学要求,并能为创新、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帮助。
韩红梅[5](2020)在《代谢工程和酶工程策略强化左旋多巴生物合成》文中研究说明左旋多巴(Levodopa,L-DOPA)主要用于治疗帕金森综合症。虽然左旋多巴化学合成工艺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但是反应需要铅、汞等重金属造成环境污染。生物法合成左旋多巴具有反应条件温和、绿色无污染、产品对映选择性专一等优势。目前,主流的生物法是以丙酮酸、邻苯二酚为底物的酪氨酸酚裂解酶法。随着丙酮酸发酵生产工艺的快速发展,采用丙酮酸发酵联产法合成左旋多巴,降低了生产成本。本论文主要从酪氨酸酚裂解酶表达优化与酶学性质改善、全细胞催化反应优化、辅因子再生系统构建以及反应动力学模型构建四个方面对酪氨酸酚裂解酶与全细胞催化反应体系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酪氨酸酚裂解酶表达条件优化及摇瓶水平的全细胞催化反应优化。将来自于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欧文氏菌(Erwinia herbicola)、荚膜红细菌(Rhodobacter capsulatus)的酪氨酸酚裂解酶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异源表达,其中来自于C.freundii的酪氨酸酚裂解酶酶活最高,优化其最佳表达条件、最佳全细胞催化反应条件。确定了底物丙酮酸钠与邻苯二酚的最佳初始浓度、最佳底物分批补料策略。(2)酪氨酸酚裂解酶的热稳定性改造。基于Discovery Studio软件对酪氨酸酚裂解酶的同源模型进行半理性设计,预测对酶热稳定性具有关键影响作用的氨基酸位点,其中关键氨基酸GLU313不仅位于活性中心附近而且与酶的N端臂之间存在α螺旋结构关联。突变体E313W和E313M的热稳定性得到明显提高,其全细胞催化反应的左旋多巴合成量分别为47.5 g/L、62.1 g/L,相对于原始菌株的分别提高了110.2%、174.8%。(3)融合功能性短肽表达酪氨酸酚裂解酶活性包涵体。原始的酪氨酸酚裂解酶包涵体几乎不具有酶活,通过在酶的羧基端融合功能性短肽,其中TPL-DLK6、TPL-ELP10、TPL-EAK16、TPL-18A和TPL-GFIL16的包涵体均表现出酶活。相比于原始酶,TPL-DKL6、TPL-EAK16、TPL-18A、TPL-GFIL16的半衰期得到延长、热稳定明显得到提高。经过全细胞催化反应,其中表达TPL-EAK16的菌株左旋多巴合成量最高,达到53.8 g/L。(4)构建辅因子5-磷酸吡哆醛代谢途径。引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168中依赖5-磷酸核糖为前体的5-磷酸吡哆醛代谢途径,构建TPL-Pdx S/T共表达体系,强化5-磷酸吡哆醛代谢量。基于核糖开关thi M、thi C的RNA结构中存在5-磷酸吡哆醛的结合位点,通过核糖开关在翻译水平对胞内5-磷酸吡哆醛代谢水平进行调控,获得菌株BL21-TPLST-Ribo1、BL21-TPLST-Ribo2,其左旋多巴合成量分别是69.8 g/L、66.9 g/L。(5)发酵罐水平全细胞催化反应优化与左旋多巴合成动力学模型构建。通过优化底物连续流加策略,控制反应体系中丙酮酸钠、邻苯二酚在最佳浓度范围,左旋多巴合成量最高为75.3 g/L。通过底物-反应初速率的测定与双倒数处理,确定左旋多巴合成动力学中的关键常数,比如""#=4.52 g/L、%"#=20.18 g/L、%"&=39.79 g/L、V()*=0.53 g/L/min。通过以光滑球拟酵母(Candida glabrata)4H2为发酵菌株进行葡萄糖流加发酵生产丙酮酸作为底物,两批次反应的左旋多巴合成速率实际值分别为0.233 g/L/min、0.251 g/L/min,模型计算的理论值分别为0.275 g/L/min、0.256 g/L/min。
赵晓刚[6](2020)在《BC制药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成就显着,随着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医药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BC制药公司成立于1993年,专注中成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一步步发展壮大,2019年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2.55亿元。十八大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平稳增长的新常态,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大,产业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这些都倒逼中国企业走上转型升级的发展道路。国家不断推出医药行业改革的各项政策,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对行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最近几年医药行业增长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特别是中成药市场收入和利润增幅持续放缓,BC制药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成为BC制药的首要问题。本文以BC制药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研究。首先,作者结合战略理论对医药行业的发展战略文献进行研究,然后分析了 BC制药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方面的外部环境以及行业发展现状,分析BC制药的外部机遇和威胁。其次,通过企业内部发展环境分析,重点对BC制药的发展历程、业务现状和发展目标进行介绍,分析了 BC制药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得出了 BC制药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最后,在内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战略决策分析,通过SWOT分析、战略可行性分析和QSPM矩阵分析,为BC制药选择了相关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同时为BC制药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保障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本文期望通过对BC制药发展战略的研究,为BC制药和众多面临发展困境的中成药企业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增强核心竞争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王亚鹏,路建光,马洁,张庆彬,冯军[7](2020)在《尿酸氧化酶类药物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尿酸氧化酶能够催化尿酸生成尿囊素,是嘌呤代谢途中一种重要的酶。缺失尿酸氧化酶会导致尿酸代谢能力下降,从而易患由于尿酸累积引起的各种疾病。因此,尿酸氧化酶作为一类治疗药物在临床上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已上市的3种尿酸氧化酶类药物仍存在半衰期短、免疫原性强等问题,因此研发人员采用突变体构建、修饰、给药系统优化等方法对尿酸氧化酶药物进行改造,获得了多个候选药物。本文对尿酸氧化酶的生物学与临床意义、上市药物及研发中的药物进行综述,为未来该类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胡阳,晏幸,伍菱,李利君,杨远帆,杜希萍,翁淑燚,倪辉,李清彪[8](2021)在《琯溪蜜柚幼果中柚皮苷含量变化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明琯溪蜜柚幼果作为柚皮苷提取原料的最优时期,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研究种植地海拔、果实发育期、果实部位、贮藏时间及加热干燥对琯溪蜜柚幼果中柚皮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海拔地区(668 m)种植的琯溪蜜柚幼果中柚皮苷含量高于低海拔地区(40 m)种植;随着发育期的增长,果实内部白囊与绿色表皮柚皮苷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同一时期采摘的幼果经贮藏由绿变黄的过程中柚皮苷含量不断升高;加热干燥处理会显着降低新鲜幼果柚皮苷含量。高海拔地区(668 m)种植的I期琯溪蜜柚幼果,经过贮藏完全变黄后柚皮苷含量最高,表皮和白囊柚皮苷质量分数分别达28.3%和26.5%。研究结果为科学利用琯溪蜜柚幼果为原料制备柚皮苷提供了实验依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周锦鹏[9](2020)在《酶工程现代应用及未来发展》文中研究说明酶作为一种具有催化化学反应快速进行的蛋白质物质,在生物学、医学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高效、特异等优点使得反应产物可以迅速积累。了解酶类物质的特性对进一步发展相关行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即从酶这一角度出发,探讨目前酶的基本概念及目前在相关领域的发展。以期待进一步深入了解行业发展。
陈金根[10](2020)在《450T/Y头孢拉定提纯车间工艺设计与应用》文中提出自青霉素发现以来,抗生素在保护人类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迄今,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运用。随着抗生素获得途径越来越便利,临床上抗生素用量不断增大,和第一代抗生素用药历史延长,随之而来的,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引起了全球关注。作为第一代半合成的头孢类抗生素,对大多数耐药菌具有作用。因此,自上市后,迅速在临床得到了运用。其中,头孢拉定在我国临床使用率高,市场需求量大。在90年代末国外生产总量在500吨左右,头孢拉定在我国抗生素药品市场排前三位。由于作用抗菌谱广、毒副作用小,临床使用安全。头孢拉定上市快四十年了,随着生产工艺成熟,生产成本降低,其售价低廉,销售终端利益低。该情况导致头孢拉定主要在中小城市以及农村地区销售。而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用药量需求大,为了满足我国农村人口用药需求,因此,开展国产头孢拉定生产制造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项目设计,从现实需求出发,通过综合调研头孢拉定的产业化现状以及合成工艺的研究现状。优选合成工艺,对头孢拉定注射剂提纯车间进行精细设计。本设计主要工作分为物料衡算、能量衡算、设备选型,最终对结合各设备对车间布置以及非工艺设计段进行了设计,本设计主要完成内容如下:1)针对设计任务,全面地进行了物料衡算以及能量衡算,为下一工段设计和实际生产做铺垫。2)综合国内外设备型号,根据任务需求和各衡算,完成了该工段的设备选型,提高了设备的先进性、降低了耗能以及提高了产品质量可控性。3)完成了车间内部的科学布置,在综合考虑设备功能、设备间的联系、设备功率和散热、人流空间以及物流规模等,对车间布局进行了评估考量,最终选出了最佳设计方案。该方案不仅更便利于人工的操作,同时提高了行政和质量检测人员工作环境,实现了不同工种人群的有效隔离。本设计结果有:1、设计说明书(设计说明书内含设计依据、生产规模及产品方案、生产方法论证、生产工艺流程说明等);2、设备图纸、车间布置平面图、设备安装图纸;3、根据生产过程的物料和能量衡算,做出的设备选型及整个车间布置。本设计利用AutoCAD绘图软件,共绘制一张A1设备图和一张A1工艺流程图及一张A1平面布置图。经实际应用证明:本设计能够满足实际生产需求,充分考虑到了生产成本和产能消耗;能满足生产企业对产品质量提升的设计需求,保证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在设计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原则,遵循绿色化工理念,对于有害有毒试剂做到回收利用,同时提高了经济效益。
二、酶工程在医药工业上研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酶工程在医药工业上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酶工程在医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酶工程的介绍 |
2 酶工程技术的主要类型 |
2.1 酶与细胞的固定化 |
2.2 酶的化学修饰 |
2.3 酶标药物 |
2.4 核酸酶 |
3 酶工程在医药中的应用 |
3.1 制备生物代谢产物 |
3.2 生产抗生素 |
3.3 制药工业 |
3.4 临床体外检测试剂 |
(2)西安“一五”时期工业遗产价值与构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住建部“中国故事”项目 |
1.1.2 文化遗产背景 |
1.1.3 我国工业遗产背景 |
1.1.4 西安市区域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对工业遗产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对工业遗产研究现状 |
1.3.3 西安工业遗产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资料调查法 |
1.4.3 比较分析法 |
1.5 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
1.5.1 研究对象及范围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相关概念界定 |
1.6 研究框架 |
2 “一五”时期中国工业建设背景与西安城市发展 |
2.1 新中国“一五”时期工业建设背景及工业项目 |
2.1.1 新中国“一五”时期工业建设的背景 |
2.1.2 新中国“一五”时期重点建设项目——“156 项目” |
2.2 西安“一五”时期工业建设背景及工业项目 |
2.2.1 西安“一五”时期工业建设背景 |
2.2.2 西安“一五”时期工业建设情况 |
2.3 西安“一五”时期城市建设概况 |
2.3.1 西安“一五”初期城市建设背景 |
2.3.2 西安“一五”时期城市规划与实施 |
2.4 本章小结 |
3 西安“一五”时期工业项目发展历程 |
3.1 西安“一五”时期工业建设发展历程 |
3.2 西安“一五”时期工业构成分析 |
3.2.1 西安“一五”时期工业结构分析 |
3.2.2 西安“一五”时期工业遗产行业构成分析 |
3.3 西安“一五”时期重点工业项目发展概况 |
3.3.1 电力工业方面的建设 |
3.3.2 机械工业方面的建设 |
3.3.3 纺织工业方面的建设 |
3.3.4 医药工业方面的建设 |
3.3.5 兵器工业方面的建设 |
3.3.6 建筑材料方面的建设 |
3.3.7 航空工业方面的建设 |
3.3.8 船舶工业方面的建设 |
3.3.9 化学工业方面的建设 |
3.4 本章小结 |
4 西安“一五”时期工业遗产价值分析 |
4.1 关于工业遗产价值构成的研究 |
4.1.1 国际关于工业遗产价值构成的研究 |
4.1.2 国内关于工业遗产价值构成的研究 |
4.2 国内学者对工业遗产的价值研究 |
4.2.1 西安工业遗产价值的相关研究 |
4.2.2 其他城市工业遗产价值的相关研究 |
4.3 西安“一五”时期工业遗产价值认知 |
4.3.1 历史价值 |
4.3.2 科学技术价值 |
4.3.3 社会文化价值 |
4.4 本章小结 |
5 西安“一五”时期工业遗产构成研究 |
5.1 西安“一五”时期工业遗产价值主题遗产体系建构 |
5.1.1 西安“一五”时期工业遗产价值主题 |
5.1.2 工业遗产识别范围 |
5.2 “历史成就”系列遗产 |
5.3 “科学技术”系列遗产 |
5.4 “社会文化”系列遗产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6.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图目录 |
表目录 |
作者读研期间成果 |
致谢 |
(3)腈水解酶区域选择性改进及其在单氰单酸药物中间体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绿色化学与生物催化 |
1.2 腈类与羧酸化合物 |
1.2.1 腈类化合物简介 |
1.2.2 羧酸化合物的化学合成 |
1.2.3 腈类化合物的生物降解 |
1.3 腈水解酶概述 |
1.3.1 腈水解酶简介 |
1.3.2 腈水解酶来源和分类 |
1.3.3 腈水解酶主要性质 |
1.3.4 腈水解酶结构和作用机理 |
1.3.5 腈水解酶的应用 |
1.4 腈水解酶区域和立体选择性 |
1.5 4-氰基-苯甲酸合成概述 |
1.6 (S)-3-氰基-5-甲基-己酸合成概述 |
1.7 腈水解酶分子改造 |
1.8 酶的半理性工程方法 |
1.8.1 酶蛋白的同源建模 |
1.8.2 酶分子与小分子的对接 |
1.8.3 分子动力学模拟 |
1.9 本课题研究目标、内容以及意义 |
1.9.1 研究目标 |
1.9.2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章 腈水解酶区域选择性改进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菌株和质粒 |
2.2.2 主要实验试剂 |
2.2.3 培养基和溶液配制 |
2.2.4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5 实验涉及软件 |
2.3 实验方法 |
2.3.1 初步序列分析 |
2.3.2 腈水解酶b116402NIT和blr3397NIT同源建模与分子对接 |
2.3.3 腈水解酶b116402NIT和blr3397NIT定点饱和突变 |
2.3.4 野生型腈水解酶b116402NIT和blr3397NIT及其突变体蛋白表达和纯化 |
2.3.5 SDS-PAGE蛋白质电泳 |
2.3.6 酶活分析和动力学参数测定 |
2.3.7 分子动力学模拟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序列比对分析 |
2.4.2 腈水解酶b116402NIT和blr3397NIT同源模型以及关键氨基酸残基确证 |
2.4.3 野生型和突变体腈水解酶区域选择性变化和酶学性质检测 |
2.4.4 分子对接分析 |
2.4.5 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腈水解酶底物耐受性提升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菌株 |
3.2.2 实验试剂 |
3.2.3 培养基和溶液配制 |
3.2.4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5 实验涉及软件 |
3.3 实验方法 |
3.3.1 不同腈水解酶转化对苯二甲腈初筛 |
3.3.2 提升底物反应浓度复筛 |
3.3.3 腈水解酶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 |
3.3.4 腈水解酶分子改造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腈水解酶水解对苯二甲腈反应初步筛选 |
3.4.2 腈水解酶底物耐受浓度 |
3.4.3 Pseudomonas protegens strain pf5腈水解酶丙氨酸扫描突变及筛选 |
3.4.4 腈水解酶pf-5NIT突变株底物耐受性提升及其机制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腈水解酶产物立体选择性增强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菌株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培养基和溶液配制 |
4.2.4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5 实验涉及软件 |
4.3 实验方法 |
4.3.1 基于MM/PBSA方法对野生型腈水解酶与底物的结合自由能的计算 |
4.3.2 定点突变和组合突变 |
4.3.3 蛋白表达和蛋白纯化 |
4.3.4 酶活反应反应体系 |
4.3.5 分析方法 |
4.3.6 分子动力学模拟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野生型腈水解酶与不同构型底物结合自由能计算确定差异位点 |
4.4.2 腈水解酶突变体的构建及筛选 |
4.4.3 突变体催化产物的多重验证及酶学性质探究 |
4.4.4 突变体产物立体选择性增强的催化机理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腈水解酶产物立体选择性翻转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实验菌株 |
5.2.2 实验试剂 |
5.2.3 培养基和溶液配制 |
5.2.4 实验仪器与设备 |
5.2.5 实验涉及软件 |
5.3 实验方法 |
5.3.0 以rac-ISBN作为反应底物扩大腈水解酶数量进行筛选 |
5.3.1 来自Alcaligenes aquatilis腈水解酶NIT101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 |
5.3.2 定点突变和组合突变 |
5.3.3 蛋白表达和蛋白纯化 |
5.3.4 酶活反应反应体系 |
5.3.5 分析方法 |
5.3.6 分子动力学模拟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不同腈水解酶对rac-ISBN的转化 |
5.4.2 Alcaligenes aquatilis腈水解酶NIT101同源模型和突变株筛选 |
5.4.3 Alcaligenes aquatilis腈水解酶NIT101催化产物立体选择性翻转机制解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基于应对新冠疫情的线上教学探索与实践——以《食品生物技术》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食品生物技术》课程的特点及学情分析 |
(一)课程知识结构系统、新颖 |
(二)课程理论性强,学习难度大 |
(三)面向食品领域,实践性和应用性强 |
二、《食品生物技术》课程线上教学实施的探索 |
(一)线上教学途径的探索 |
(二)线上教学的内容设置与优化 |
(三)线上教学过程的设计 |
(四)在线上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 |
三、《食品生物技术》课程线上教学效果的评价 |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 |
(二)调查结果的统计及分析 |
四、总结与展望 |
(5)代谢工程和酶工程策略强化左旋多巴生物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左旋多巴的概述 |
1.1.1 左旋多巴的应用 |
1.1.2 左旋多巴的制备方法 |
1.1.3 左旋多巴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 发酵法合成左旋多巴的概述 |
1.2.1 以葡萄糖为碳源从头合成左旋多巴 |
1.2.2 以甘油为碳源从头合成左旋多巴 |
1.3 酶转化法合成左旋多巴 |
1.3.1 氨基酰化酶酶转化法 |
1.3.2 酪氨酸酶酶转化法 |
1.3.3 酪氨酸酚裂解酶酶转化法 |
1.3.4 4-羟基苯乙酸3-羟化酶酶转化法 |
1.4 酪氨酸酚裂解酶的概述 |
1.4.1 酪氨酸酚裂解酶的晶体结构 |
1.4.2 酪氨酸酚裂解酶的催化机理 |
1.4.3 酪氨酸酚裂解酶的分子改造 |
1.5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与主要研究内容 |
1.5.1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 |
1.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酪氨酸酚裂解酶表达优化及摇瓶全细胞催化反应优化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质粒与菌株 |
2.2.2 试剂与培养基 |
2.2.3 主要仪器 |
2.2.4 酪氨酸酚裂解酶的表达与纯化 |
2.2.5 酪氨酸酚裂解酶的酶活测定 |
2.2.6 酪氨酸酚裂解酶的表达优化 |
2.2.7 摇瓶全细胞催化反应优化 |
2.2.8 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重组大肠杆菌的酪氨酸酚裂解酶表达纯化与酶活分析 |
2.3.2 酪氨酸酚裂解酶的表达优化 |
2.3.3 摇瓶全细胞催化反应优化 |
2.3.4 全细胞催化反应分批补料优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定点突变提高酪氨酸酚裂解酶的热稳定性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质菌与株粒 |
3.2.2 试剂与培养基 |
3.2.3 主要仪器 |
3.2.4 DS虚拟氨基酸突变 |
3.2.5 构建突变重组质粒 |
3.2.6 全细胞催化反应 |
3.2.7 酶的表达与纯化 |
3.2.8 酶学性质检测 |
3.2.9 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虚拟氨基酸突变与突变体的筛选 |
3.3.2 酪氨酸酚裂解酶的表达、酶活与热稳定性分析 |
3.3.3 酶的熔解温度、动力学参数分析 |
3.3.4 热稳定性提高的突变体二级结构与二级键解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功能性短肽优化表达酪氨酸酚裂解酶活性包涵体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质粒与菌株 |
4.2.2 试剂与培养基 |
4.2.3 主要仪器 |
4.2.4 构建融合短肽的质粒 |
4.2.5 酶的表达与纯化 |
4.2.6 酪氨酸酚裂解酶酶学性质分析 |
4.2.7 全细胞催化反应 |
4.2.8 分析方法 |
4.2.9 胞内蛋白形态学鉴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菌株生长及蛋白表达情况分析 |
4.3.2 融合功能性短肽TPL的酶活与动力学参数分析 |
4.3.3 酶的热稳定性分析与左旋多巴的合成 |
4.3.4 融合功能性短肽TPL的蛋白形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构建辅因子5-磷酸吡哆醛再生系统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质粒与菌株 |
5.2.2 试剂与培养基 |
5.2.3 主要仪器 |
5.2.4 构建辅因子代谢途径 |
5.2.5 制备核糖开关基因 |
5.2.6 体外验证核糖开关 |
5.2.7 核糖开关的热力学性质分析 |
5.2.8 全细胞催化反应 |
5.2.9 分析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外源添加PLP对全细胞转化的影响 |
5.3.2 TPL-Pdx ST的共表达 |
5.3.3 调控辅因子代谢量以提高左旋多巴合成量 |
5.3.4 体外验证核糖开关 |
5.3.5 核糖开关的热力学性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发酵罐全细胞催化反应优化与动力学模型构建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质粒与菌株 |
6.2.2 试剂与培养基 |
6.2.3 主要仪器 |
6.2.4 发酵罐水平的发酵方法 |
6.2.5 湿菌体、底物、产物以及乙醇对初始反应速率的影响 |
6.2.6 细胞失活动力学与细胞的重复利用 |
6.2.7 发酵罐静止态与生长态全细胞催化反应优化 |
6.2.8 丙酮酸发酵联产法合成左旋多巴 |
6.2.9 分析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湿菌体、底物对全细胞催化初始速率的影响 |
6.3.2 细胞失活动力学与细胞的重复利用情况分析 |
6.3.3 左旋多巴与乙醇对全细胞催化反应的影响 |
6.3.4 发酵罐水平的静止态全细胞催化反应 |
6.3.5 发酵罐水平的生长态全细胞催化反应 |
6.3.6 静止态全细胞催化反应动力学模型 |
6.3.7 丙酮酸-左旋多巴联产发酵验证动力学模型 |
6.4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Ⅱ:缩写名词注释 |
附录 Ⅲ:论文中所用异源基因的核酸序列 |
附录 Ⅳ:论文中所用异源蛋白的氨基酸序列 |
(6)BC制药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战略理论基础 |
2.2 行业文献研究 |
第3章 BC制药的外部环境分析 |
3.1 外部环境PEST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五力模型分析 |
3.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2.3 新进入者的威胁 |
3.2.4 替代者的威胁 |
3.2.5 现有竞争者 |
3.3 行业环境分析 |
3.3.1 行业总体经济指标 |
3.3.2 医药产业各子行业总体情况 |
3.3.3 生物药飞速发展 |
3.3.4 医药大健康产业潜力巨大 |
3.4 EFE矩阵分析 |
3.4.1 外部环境关键因素 |
3.4.2 EFE矩阵分析 |
第4章 BC制药内部环境分析 |
4.1 BC制药现状分析 |
4.1.1 企业的发展历程 |
4.1.2 企业的业务现状 |
4.1.3 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
4.1.4 目前遇到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
4.2 企业的资源分析 |
4.2.1 产品资源 |
4.2.2 人力资源 |
4.2.3 品牌资源 |
4.3 企业的能力分析 |
4.3.1 研发能力 |
4.3.2 生产管理能力 |
4.3.3 营销能力 |
4.3.4 财务能力 |
4.3.5 信息技术能力 |
4.4 IFE矩阵分析 |
4.4.1 内部环境关键因素 |
4.4.2 IFE矩阵分析 |
第5章 BC制药发展战略分析与选择 |
5.1 企业战略的SWOT分析 |
5.1.1 SWOT矩阵分析 |
5.1.2 SWOT定量分析 |
5.2 企业战略可行性分析 |
5.2.1 一体化战略可行性分析 |
5.2.2 多元化战略可行性分析 |
5.3 QSPM矩阵分析 |
第6章 BC制药发展战略的实施 |
6.1 多领域产业协同发展 |
6.2 研发领域多元化布局 |
6.3 分类施策多方式培育新项目 |
6.4 积极布局大健康产业 |
第7章 BC制药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7.1 强化品牌文化影响力 |
7.2 优化组织管理结构 |
7.3 拓宽融资渠道 |
7.4 完善人才策略 |
7.5 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附录: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尿酸氧化酶类药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尿酸氧化酶 |
1.1 尿酸氧化酶的生物学意义 |
1.2 尿酸氧化酶缺失导致的相关疾病 |
1.2.1 高尿酸血症 |
1.2.2 痛风 |
1.2.3 肿瘤溶解综合征 |
1.3 尿酸氧化酶类药物 |
2 已上市的尿酸氧化酶类药物 |
2.1 Uricozyme? |
2.2 Elitek?/Fasturtec?(rasburicase) |
2.3 Krystexxa?(pegloticase) |
2.4 小结 |
3 尿酸氧化酶类药物的开发 |
3.1 尿酸氧化酶突变体构建 |
3.1.1 人源化尿酸氧化酶序列 |
3.1.2 其他来源尿酸氧化酶序列的优化 |
3.2 尿酸氧化酶修饰 |
3.2.1 PEG修饰 |
3.2.2 人血清白蛋白非共价结合、共价结合和融合表达 |
3.2.3 氨基酸修饰 |
3.3 给药系统优化 |
3.3.1 碱性酶体 |
3.3.2 纳米粒 |
3.4 小结 |
4 展望 |
(8)琯溪蜜柚幼果中柚皮苷含量变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柚皮苷分析方法的建立 |
1.3.2 幼果发育期和种植海拔高度对幼果柚皮苷质量分数的影响 |
1.3.3 幼果表皮及内部白囊柚皮苷质量分数随果实发育期的变化 |
1.3.4 贮藏时间对幼果柚皮苷质量分数的影响 |
1.3.5 干燥处理对幼果中柚皮苷质量分数的影响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幼果中柚皮苷的HPLC分析 |
2.2 幼果发育期和种植海拔高度对幼果柚皮苷质量分数的影响 |
2.3 幼果表皮及内部白囊柚皮苷质量分数随果实发育期的变化 |
2.4 幼果贮藏过程中(表皮由绿变黄)柚皮苷质量分数的变化 |
2.5 干燥处理对幼果中柚皮苷质量分数的影响 |
3 结论 |
(9)酶工程现代应用及未来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我国酶工程发展 |
3.酶工程的基本概念 |
4.酶工程相关技术 |
(1)酶分子修饰技术 |
(2)酶的固定化技术 |
(3)非水相反应 |
5.酶的具体应用 |
(1)酶工程与医药 |
(2)酶工程与食品 |
(3)酶工程与环境处理 |
6.酶工程未来可发展方向和目前尚不完善的地方 |
7.结语 |
(10)450T/Y头孢拉定提纯车间工艺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头孢拉定简介 |
1.2 设计理论与思路 |
第2章 总论 |
2.1 设计依据 |
2.1.1 设计任务书 |
2.1.2 项目设计背景 |
2.1.3 厂址选择 |
2.2 头孢拉定国内外生产概况 |
2.2.1 头孢拉定简介 |
2.2.2 头孢拉定特点 |
2.2.3 头孢拉定生产发展及市场概况 |
2.3 工艺论证及工艺设计 |
2.3.1 合成工艺论证 |
2.3.2 7-APCA卤化物合成工艺论证 |
2.3.3 7-位侧链引入的工艺论证 |
2.3.4 工艺流程的确定 |
2.3.5 主要生产设备选择及论证 |
2.4 产品规格及原、辅材料消耗及来源情况 |
2.4.1 产品规格 |
2.4.2 原辅料消耗及来源情况 |
2.5 工艺流程说明 |
2.6 产制度及岗位定员 |
2.7 车间布置介绍 |
2.8 公用工程 |
2.8.1 制水站 |
2.8.2 压缩空气系统 |
2.8.3 真空系统 |
2.8.4 氮气系统 |
2.8.5 冷源系统 |
2.8.6 热源系统 |
2.8.7 空气处理系统 |
2.8.8 通风、除尘 |
2.9 辅助生产设施 |
2.9.1 给水系统 |
2.9.2 排水系统 |
2.9.3 供配电系统 |
2.9.4 自动控制与电讯 |
2.10 技术经济指标 |
第3章 物料衡算 |
3.1 计算框图 |
3.2 始算基准的确定 |
3.3 溶解 |
3.4 炭滤 |
3.5 压滤 |
3.6 结晶 |
3.7 抽滤 |
3.8 干燥 |
3.9 物料衡算图 |
第4章 能量衡算 |
4.1 基础数据 |
4.2 溶解罐 |
4.3 结晶罐 |
4.3.1 结晶阶段 |
4.3.2 保温阶段 |
4.4 三合一机 |
第5章 设备计算及选型 |
5.1 溶解罐 |
5.2 溶解液中转罐 |
5.3 结晶罐 |
5.4 三合一机 |
5.5 过滤系统 |
5.6 溶解液泵 |
5.7 真空泵 |
第6章 安全卫生及环保 |
6.1 设计依据 |
6.2 工程概述 |
6.3 建筑及场地布置 |
6.3.1 总体设计理念 |
6.3.2 车间布置 |
6.3.3 管道布置 |
6.3.4 设备布置 |
6.4 潜在危害因素分析 |
6.4.1 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潜在危险的试剂 |
6.4.2 存在有害作业的主要部门 |
6.5 主要防范措施 |
6.5.1 防火防爆 |
6.5.2 工业防毒及个人防护 |
6.5.3 消声及隔噪 |
6.5.4 除尘 |
6.5.5 工业卫生 |
6.5.6 消防设施 |
6.5.7 节能 |
6.5.8 环境保护措施 |
6.6 安全卫生专项投资概算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酶工程在医药工业上研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酶工程在医药中的应用[J]. 王艳宝. 天津化工, 2021(06)
- [2]西安“一五”时期工业遗产价值与构成研究[D]. 张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腈水解酶区域选择性改进及其在单氰单酸药物中间体中的应用研究[D]. 陈志.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4]基于应对新冠疫情的线上教学探索与实践——以《食品生物技术》课程为例[J]. 关志炜.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0(06)
- [5]代谢工程和酶工程策略强化左旋多巴生物合成[D]. 韩红梅. 江南大学, 2020(04)
- [6]BC制药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赵晓刚. 山东大学, 2020(05)
- [7]尿酸氧化酶类药物的研究进展[J]. 王亚鹏,路建光,马洁,张庆彬,冯军.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0(09)
- [8]琯溪蜜柚幼果中柚皮苷含量变化规律[J]. 胡阳,晏幸,伍菱,李利君,杨远帆,杜希萍,翁淑燚,倪辉,李清彪. 食品科学, 2021(12)
- [9]酶工程现代应用及未来发展[J]. 周锦鹏. 当代化工研究, 2020(12)
- [10]450T/Y头孢拉定提纯车间工艺设计与应用[D]. 陈金根. 南昌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