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伪结核棒状杆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杆菌,结核,磷脂,鉴定,陕南,山羊,白山。
伪结核棒状杆菌论文文献综述
黄丽丽,林裕胜,江锦秀,张靖鹏,游伟[1](2019)在《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离、鉴定福建省某养殖场病死山羊的病原,明确山羊病死原因,为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无菌采集的病羊肺脏为材料,进行细菌分离纯化,鉴定分离菌株的形态特征及培养特性;提取菌株DNA,利用特异性引物和16S rRNA通用引物进行PCR,16S rRNA扩增片段送公司进行克隆测序并对序列进行分析;并进行生化、药敏和动物攻毒试验。【结果】该分离菌株在含10%脱纤维绵羊血的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成直径1 mm左右、中央凸起、乳白色、边缘不整齐、伴有β溶血环的菌落,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生长不良,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不能生长。16S rRNA测序结果经NCBI在线软件Blast后显示与GenBank上的伪结核棒状杆菌的同源性高达100%;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特异性PCR有目的扩增条带;生化试验结果与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中伪结核棒状杆菌相符,表明分离菌为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命名为FJ-PN。小鼠攻毒试验结果显示,小鼠腹腔与皮下注射0.3 mL含量为4×10~5CFU·mL~(-1)的分离菌,在40 h内全部死亡;山羊攻毒试验结果显示,山羊经皮下注射2 mL、鼻腔接种1 mL含量为4×10~5CFU·mL~(-1)的分离菌3 d后死亡。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克拉霉素、环丙沙星、青霉素、四环素、左氟沙星、氧氟沙星、庆大霉素高度敏感,对红霉素、氯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西丁、利福平低度敏感,对链霉素、甲氧苄啶表现耐药。【结论】本研究分离到的1株细菌为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且对抗生素表现出一定的耐药性,为该病的诊断和合理用药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王斌[2](2019)在《伪结核棒状杆菌的分离鉴定和传代致弱及类毒素的免疫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伪结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pseudotuberulosis,C.p)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原菌,在养殖业中能对多种动物感染,其中以羊的感染最为多见,能够引起羊干酪性淋巴结炎(Caseous lymphadenitis,CLA),在国内外均有其流行报道。羊群感染伪结核棒状杆菌后,常不致死,多呈慢性经过,病羊表现为渐近性消瘦、被毛粗乱、局部干酪样脓肿病变等症状,除影响皮毛、肉制品、乳制品质量和降低其经济价值外,还能够威胁公共卫生安全,已经对世界养羊业发展造成较大损失。近年来,在我国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羊干酪性淋巴结炎也在我国多省份出现流行,其中山羊发病报道多于绵羊,且有更加严重的流行趋势。羊干酪性淋巴结炎发病数量逐渐增多,但目前对该病原及防控方法研究较少。本研究在陕西宝鸡和铜川两地的关中奶山羊养殖场中,采集干酪性淋巴结炎发病羊脓肿组织病料,通过细菌分离培养方法获得疑似伪结核棒状杆菌菌株两株,对其进行了挑纯、染色镜检、生化试验、分子生物学鉴定和动物致病性试验;对分离鉴定的两株伪结核棒状杆菌LX1和TC11菌株进行体外连续传代培养,用两株细菌的原代、50代、100代、150代和200代菌株分别进行小鼠致病性试验,同时使用致弱效果较好菌株的200代菌株注射小鼠14 d后,用致病性较强的原代菌株进行攻菌试验,以研究传代致弱方法对开发弱毒疫苗的可行性;为开发类毒素疫苗,将表达的毒素磷脂酶D(Phospholipase D,PLD)用5%的甲醛(V/V),室温作用48 h进行灭活制成类毒素制剂,分别免疫小鼠和两批山羊,用间接ELISA测免疫后30 d、90 d和150 d山羊血清抗体。试验结果如下:1.分离菌株LX1和TC11经37℃培养48 h后,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不生长,在营养琼脂培养基生长贫瘠,鲜血琼脂培养基上可见乳白色、干燥、易于刮落、不透明、边缘较整齐,直径约1 mm~2 mm的菌落。革兰氏染色阳性,呈球状、球杆状或棒状,生化试验和16S rRNA的PCR鉴定结果确定分离菌株为伪结核棒状杆菌,且两株分离菌株均能使小鼠死亡或注射部位引发干酪样脓肿病变;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两菌株对磺胺类、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大环内脂类等抗生素均敏感,多粘菌素均耐药。2.LX1和TC11菌株的原代与第50、100、150和200代菌株接种小鼠后7 d内,LX1原代菌株注射的小鼠死亡2只,未死亡小鼠注射部位脓肿病变区域平均直径为8.7mm,传代菌株注射小鼠均未死亡,病变平均直径分别为4.6 mm、2.6 mm、1.4 mm和1 mm;TC11原代菌株注射的小鼠死亡2只,未死亡小鼠平均病变直径为9.3 mm,传代菌株注射小鼠均未死亡,病变平均直径分别为5.4 mm、2.8 mm、1.8 mm和1.4 mm。LX1第200代菌株接种小鼠14 d后攻菌,10只实验组小鼠无死亡个体,平均脓肿直径为2.0 mm,10只对照组小鼠死亡4只,未死亡小鼠平均脓肿直径为7.8 mm;3.类毒素免疫试验中,攻菌7 d内,试验组小鼠10只均未死亡,1只小鼠发病,保护率为90%(9/10),对照组小鼠死亡4只,剩余6只全部发病;羊群预实验中,90 d内实验组干酪性淋巴结炎发病1头,病原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照组发生干酪性淋巴结炎3头,分离到伪结核棒状杆菌两株;羊群大规模免疫试验中,150 d内实验组干酪性淋巴结炎发病羊为8头,分离到1株伪结核棒状杆菌,伪结核棒状杆菌感染率为0.9%(1/114),对照组干酪性淋巴结炎发病羊23头,分离到9株伪结核棒状杆菌,伪结核棒状杆菌感染率为7.9%(9/114);免疫羊血清OD_(450)检测结果表明,在免疫后30 d内抗体水平最高,而后呈下降趋势,在150 d时接近阳性血清临界值。以上研究结果证实,连续传代的方法可有将伪结核棒状杆菌毒力致弱,为伪结核棒状杆菌弱毒疫苗开发奠定理论基础;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类毒素疫苗能够为免疫小鼠和免疫羊只提供一定的免疫保护,但存在免疫有效期短的问题,需要后期研究延长免疫有效期。(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魏宇辰[3](2019)在《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的分离鉴定和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伪结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pseudotuberculosis,C.p)是一种可引发山羊、绵羊、牛和骆驼等多种动物感染并出现淋巴结和内脏器官肿大、局部干酪样坏死等病理变化的重要病原菌,绵羊、山羊感染后引发的疾病通常被称为羊干酪性淋巴结炎(caseous lymphadenitis,CLA)。除上述病理变化外,CLA作为一种渐进性和消耗性的慢性传染病,还可导致患病羊生产性能下降以及繁殖障碍,已经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并严重制约养羊业的发展。由于其病程缓慢和致死率低等特点,在临床生产上常容易忽视其发病感染而造成更大损失。目前为止在我国奶山羊的主要养殖区域都有该病原感染发病的相关报道,但目前国内尚无防控该病的疫苗且抗生素的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因此针对该病原建立一种有效、准确的检测方法也许能够为后续隔离、淘汰、净化等处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从陕西关中部分地区采集大量疑似羊干酪性淋巴结炎病变的脓肿样品,利用细菌分离纯化培养、生化特性试验和16S rRNA PCR测序等方法对分离菌进行鉴定并进行动物致病性试验,同时检测分离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参照EUCAST 2017欧盟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进行结果判定;选择伪结核棒状杆菌的主要毒力因子磷脂酶D(PLD)作为候选基因,通过构建pET-28a-sumo-PLD重组质粒对其进行原核表达及蛋白溶解纯化,利用灰度分析软件Image-Pro Plus对蛋白浓度进行测定并通过Western blot对其进行验证,表明重组PLD融合蛋白可与其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用已经表达纯化好的PLD融合蛋白作为包被抗原,通过对最佳抗原包被浓度和血清稀释比例的筛选、封闭液的选择、兔抗羊酶标二抗稀释比的优化以及阳性临界值的确定,建立了间接ELISA检测方法,同时通过试验对其敏感性、特异性以及重复性进行了评估,并应用该方法对来源于陕西耀州、陇县、富平的186份羊血清样品进行血清学调查。试验结果如下:1.分离菌株在37℃恒温箱培养48 h后,在营养琼脂上生长稀疏、贫瘠,血琼脂生长良好并形成大小约为1 mm~2 mm,白色或淡黄色干燥易推动的菌落;革兰氏染色阳性、菌体形态呈小球状。结合菌落形态以及生化试验和16S rRNA PCR测序鉴定结果,确定为伪结核棒状杆菌,且可感染小鼠引起干酪样脓肿病变。对分离的32株伪结核棒状杆菌进行最小抑菌浓度检测,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于青霉素耐药率为21.9%(7/23),对庆大霉素耐药率为12.5%(4/32),对克林霉素和利奈唑胺均敏感。2.利用构建好的pET-28a-sumo-PLD重组质粒对磷脂酶D(PLD)进行融合表达,结果表明其主要存在形式为包涵体,纯化后浓度为2.63mg/ml,Western blot试验结果表明表达的PLD融合蛋白可与其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3.将表达纯化的PLD融合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间接ELISA检测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最佳抗原包被浓度为1.64μg/mL,最佳血清稀释比为1:200,酶标二抗稀释比为1:5000,通过对48份健康新生羔羊脐带血进行检测确定阳性临界值为0.368。当阳性血清稀释比为1:1600时,OD_(450)检测值仍高于阳性临界值;同时与羊口疮、羊乳房炎和羊溶血曼氏杆菌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批内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范围在3%~10.5%之间,批间重复变异系数范围为5%~15%,说明了该间接ELISA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4.利用所建立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对陕西关中地区186份奶山羊血清进行检测,其中阳性样品42份,整体阳性率为22.6%(42/186)。结合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成功地分离到了32株伪结核棒状杆菌;所分离的伪结核棒状杆菌菌株对多种抗生素敏感,整体耐药情况不严重;用表达得到的伪结核棒状杆菌磷脂酶D融合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的间接ELISA诊断方法,具有特异性强、准确率高、重复性优良等特点,能够用于羊群伪结核棒状杆菌的血清学诊断。(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王峰[4](2019)在《关中奶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的分离鉴定及毒力基因和耐药性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羊伪结核病由伪结核棒状杆菌引起,该病几乎存在于世界上所有的绵羊和山羊生产养殖区域,我国内蒙古、陕西、甘肃、新疆、云南、上海、浙江、广西和广东等地均有报道。由于其具有慢性和亚临床感染特征,为养羊业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富平是中国重要的奶山羊养殖基地,关中奶山羊养殖已成为富平农村地区的经济支柱产业。近年,富平奶山羊羊群中伪结核病广为流行,严重影响了羊养殖产业的健康生产。本研究在陕西富平不同地区的养殖场,调查伪结核病疫情并采集了疑似伪结核病患羊的脓汁样品,通过分离纯化、革兰染色镜检、生化试验、PCR检测等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通过PCR方法检测毒力基因;通过K-B纸片法对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进一步检测其耐药基因。获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从陕西富平地区采集的23份患病奶山羊脓汁样品中分离出了14株疑似伪结核棒状杆菌菌株。分离菌株在含5%绵羊鲜血的琼脂培养基上呈白色,菌落边缘整齐,易被推动,干燥且易碎;革兰染色阳性,菌体多为球杆状或棒状,无芽孢、无荚膜、不能运动,多呈单个散在分布或呈栅栏状、“V”型排列。分离菌株的菌落特征和染色镜检结果与伪结核棒状杆菌相符;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表明,14株分离菌与GenBank中C.p参考株16S rRNA核苷酸同源性达99%以上。2.对伪结核棒状杆菌的毒力基因检测表明,14株菌株均扩增出了伪结核棒状杆菌的5种主要毒力基因,包括PLD,Fag A,Fag B,Fag C,Fag D。3.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本次分离菌株对四环素、青霉素、克拉霉素、利福平、头孢唑啉等多种抗生素敏感,对阿米卡星、链霉素等抗生素表现耐药;耐药基因检测发现86%(12/14)的分离菌株携带有介导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基因,100%(14/14)的分离菌株携带介导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基因,未检测到介导利福平的耐药基因。(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许国洋,付利芝,龙小飞,陈朝洪,李鹏飞[5](2018)在《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PMA-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建立伪结核棒状杆菌的活菌检测方法,为临床检测及疫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利用PMA可选择性穿透死菌细胞膜,在强光作用下与死菌DNA共价交联,阻止以其DNA为模板的PCR扩增这一原理,将PMA与PCR鉴定相结合,并对PMA最佳曝光时间、最适工作浓度进行优化,建立伪结核棒状杆菌PMA-PCR活菌检测方法,并对其特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曝光时间为15 min,PMA能够完全抑制死菌PCR扩增的最低浓度为20μmol/L,不抑制活菌PCR扩增的最大PMA浓度为30μmol/L。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仅伪结核棒状杆菌可扩增出目的条带,而在链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中未扩增出目的条带。对不同比例的死/活菌检测发现,该方法可以有效针对活菌进行检测,活菌的最低检测浓度为1×104 cfu/mL。本研究为伪结核棒状杆菌的活菌检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也为由伪结核棒状杆菌诱发的山羊疫病防控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现代畜牧兽医》期刊2018年11期)
马玉馨,李文贵,郑国英,邬培昆,邵庆勇[6](2018)在《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快速检测无临床症状的山羊是否感染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pseudotuberculosis),根据Gen Bank中伪结核棒状杆菌磷脂酶D(phospholipase D,PLD)基因序列,分别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和Taq Man探针,经过反应条件和体系优化,测定特异性、敏感性和稳定性,建立山羊伪结核病Taq 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对54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建立的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在20μL扩增体系中,引物浓度为0.20μmol/m L,探针浓度为0.45μmol/m L,退火温度59℃时最佳;最低可检测出4.6×102个拷贝数的细菌DNA,标准曲线相关系数是0.996。同时,对Taq Man荧光定量PCR和常规PCR进行了比较,前者的敏感性是后者的1 000倍;对54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Taq Man荧光定量PCR检出的阳性率为68.5%(37/54),常规PCR检出的阳性率为53.7%(29/54)。研究表明:Taq Man荧光定量PCR法检出率较高,有特异、敏感且快速的特点,适用于临床样品的检测。(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18年10期)
许国洋,付利芝,龙小飞,陈朝洪,李鹏飞[7](2018)在《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PMA-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建立伪结核棒状杆菌的活菌检测方法,为临床病原活性检测及疫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利用PMA可选择性穿透死菌细胞膜,在强光作用下与死菌DNA共价交联,阻止以其DNA为模板的PCR扩增这一原理,将PMA与PCR鉴定相结合,并对PMA最佳曝光时间、最适使用浓度进行筛选,建立伪结核棒状杆菌PMA-PCR活菌检测方法,并对其特异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最佳曝光时间为15 min,PMA能够完全抑制死菌PCR扩增的最低浓度为20μmol/L,不抑制活菌PCR扩增的最大PMA浓度为30μmol/L。PMA-PCR方法特异性检测发现,多个菌株中仅伪结核棒状杆菌扩增出目的条带。对不同比例的死/活菌检测发现,该方法可以有效针对活菌进行检测,活菌的最低检测浓度为1x10~4 cfu/mL。本研究为伪结核棒状杆菌的活菌检测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由伪结核棒状杆菌诱发的山羊疫病防控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2018)中国羊业发展大会论文集》期刊2018-10-10)
吴浩阳,许信刚,任杰,张淑霞,付明哲[8](2018)在《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陕西省规模化羊场中病羊躯干出现脓包的情况不断出现。为了获得引起陕西某山羊场病羊脓包的病原菌,无菌采集病羊脓包液,进行细菌分离、革兰染色、生化试验、16S rDNA序列分析及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获得1株具有β溶血特性、菌落直径大小为1~2 mm、呈苍白色、表面粗糙的革兰阳性球杆菌;16S rDNA扩增大小为1 412 bp,比对结果显示与伪结核棒状杆菌ATCC 19410菌株的核苷酸相似性为99%;用0.2 mL/只(1×10~8cfu/m L)的菌液剂量接种昆明小鼠,死亡率为100%(10/10),最终确定分离纯化病原菌为具有致病性的伪结核棒状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环丙沙星、头孢噻肟、氧氟沙星等多种抗生素敏感,对复方新诺明、杆菌肽等多种抗生素表现为耐药,药敏结果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18年09期)
沈荣华,胡申林,钟小芹[9](2018)在《一例陕南白山羊感染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病的诊治》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7月初,陕南某地某养羊户电话联系笔者,说他家养的山羊"长包",还比较严重,要求前去诊疗。1基本情况畜主自述:该户主人身体残疾,2016年春节在有关部门扶持下,买回一群山羊饲养,刚买回时,似乎没发现有"长包"的,后来陆续发现有"长包"的,而且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现场查看,该群山羊主要是陕南白山羊,有少量布尔山羊和陕南白山羊的杂交个体,没有其他山羊血缘。(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保健》期刊2018年07期)
李基棕,李文良,毛立,郝飞,杨蕾蕾[10](2018)在《伪结核棒状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病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疑似羊干酪性淋巴结炎的肩前淋巴结脓肿中分离到1株细菌,经革兰氏染色为无芽孢的阳性棒状杆菌;伪结核棒状杆菌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测序表明,该细菌的序列与伪结核棒状杆菌同源性达99.0%以上,确定其为伪结核棒状杆菌。用15种常用抗生素纸片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青霉素、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和氟苯尼考高度敏感;对链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林可霉素和大观霉素耐药。致病性试验发现,腹腔注射小白鼠的半数致死量为1×10-6.0CFU/m L;皮下注射小白鼠2 d后出现大小不等的脓肿;分别用2×108、2×106CFU/m L 2种剂量皮下注射羊后出现体温持续升高,接种部位和周边的浅表淋巴结出现脓肿,切开后有干酪样脓汁,并从病变器官和脓汁中分离到细菌。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皮肤和肌肉层有坏死灶及肉芽肿形成,肌纤维断裂坏死,淋巴细胞浸润,淋巴结出现化脓灶,并有大量上皮样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本研究为伪结核棒状杆菌疫苗研制及致病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伪结核棒状杆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伪结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pseudotuberulosis,C.p)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原菌,在养殖业中能对多种动物感染,其中以羊的感染最为多见,能够引起羊干酪性淋巴结炎(Caseous lymphadenitis,CLA),在国内外均有其流行报道。羊群感染伪结核棒状杆菌后,常不致死,多呈慢性经过,病羊表现为渐近性消瘦、被毛粗乱、局部干酪样脓肿病变等症状,除影响皮毛、肉制品、乳制品质量和降低其经济价值外,还能够威胁公共卫生安全,已经对世界养羊业发展造成较大损失。近年来,在我国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羊干酪性淋巴结炎也在我国多省份出现流行,其中山羊发病报道多于绵羊,且有更加严重的流行趋势。羊干酪性淋巴结炎发病数量逐渐增多,但目前对该病原及防控方法研究较少。本研究在陕西宝鸡和铜川两地的关中奶山羊养殖场中,采集干酪性淋巴结炎发病羊脓肿组织病料,通过细菌分离培养方法获得疑似伪结核棒状杆菌菌株两株,对其进行了挑纯、染色镜检、生化试验、分子生物学鉴定和动物致病性试验;对分离鉴定的两株伪结核棒状杆菌LX1和TC11菌株进行体外连续传代培养,用两株细菌的原代、50代、100代、150代和200代菌株分别进行小鼠致病性试验,同时使用致弱效果较好菌株的200代菌株注射小鼠14 d后,用致病性较强的原代菌株进行攻菌试验,以研究传代致弱方法对开发弱毒疫苗的可行性;为开发类毒素疫苗,将表达的毒素磷脂酶D(Phospholipase D,PLD)用5%的甲醛(V/V),室温作用48 h进行灭活制成类毒素制剂,分别免疫小鼠和两批山羊,用间接ELISA测免疫后30 d、90 d和150 d山羊血清抗体。试验结果如下:1.分离菌株LX1和TC11经37℃培养48 h后,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不生长,在营养琼脂培养基生长贫瘠,鲜血琼脂培养基上可见乳白色、干燥、易于刮落、不透明、边缘较整齐,直径约1 mm~2 mm的菌落。革兰氏染色阳性,呈球状、球杆状或棒状,生化试验和16S rRNA的PCR鉴定结果确定分离菌株为伪结核棒状杆菌,且两株分离菌株均能使小鼠死亡或注射部位引发干酪样脓肿病变;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两菌株对磺胺类、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大环内脂类等抗生素均敏感,多粘菌素均耐药。2.LX1和TC11菌株的原代与第50、100、150和200代菌株接种小鼠后7 d内,LX1原代菌株注射的小鼠死亡2只,未死亡小鼠注射部位脓肿病变区域平均直径为8.7mm,传代菌株注射小鼠均未死亡,病变平均直径分别为4.6 mm、2.6 mm、1.4 mm和1 mm;TC11原代菌株注射的小鼠死亡2只,未死亡小鼠平均病变直径为9.3 mm,传代菌株注射小鼠均未死亡,病变平均直径分别为5.4 mm、2.8 mm、1.8 mm和1.4 mm。LX1第200代菌株接种小鼠14 d后攻菌,10只实验组小鼠无死亡个体,平均脓肿直径为2.0 mm,10只对照组小鼠死亡4只,未死亡小鼠平均脓肿直径为7.8 mm;3.类毒素免疫试验中,攻菌7 d内,试验组小鼠10只均未死亡,1只小鼠发病,保护率为90%(9/10),对照组小鼠死亡4只,剩余6只全部发病;羊群预实验中,90 d内实验组干酪性淋巴结炎发病1头,病原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照组发生干酪性淋巴结炎3头,分离到伪结核棒状杆菌两株;羊群大规模免疫试验中,150 d内实验组干酪性淋巴结炎发病羊为8头,分离到1株伪结核棒状杆菌,伪结核棒状杆菌感染率为0.9%(1/114),对照组干酪性淋巴结炎发病羊23头,分离到9株伪结核棒状杆菌,伪结核棒状杆菌感染率为7.9%(9/114);免疫羊血清OD_(450)检测结果表明,在免疫后30 d内抗体水平最高,而后呈下降趋势,在150 d时接近阳性血清临界值。以上研究结果证实,连续传代的方法可有将伪结核棒状杆菌毒力致弱,为伪结核棒状杆菌弱毒疫苗开发奠定理论基础;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类毒素疫苗能够为免疫小鼠和免疫羊只提供一定的免疫保护,但存在免疫有效期短的问题,需要后期研究延长免疫有效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伪结核棒状杆菌论文参考文献
[1].黄丽丽,林裕胜,江锦秀,张靖鹏,游伟.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2019
[2].王斌.伪结核棒状杆菌的分离鉴定和传代致弱及类毒素的免疫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3].魏宇辰.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的分离鉴定和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4].王峰.关中奶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的分离鉴定及毒力基因和耐药性检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5].许国洋,付利芝,龙小飞,陈朝洪,李鹏飞.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PMA-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现代畜牧兽医.2018
[6].马玉馨,李文贵,郑国英,邬培昆,邵庆勇.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J].畜牧与兽医.2018
[7].许国洋,付利芝,龙小飞,陈朝洪,李鹏飞.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PMA-PCR检测方法的建立[C].第十五届(2018)中国羊业发展大会论文集.2018
[8].吴浩阳,许信刚,任杰,张淑霞,付明哲.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的分离与鉴定[J].畜牧与兽医.2018
[9].沈荣华,胡申林,钟小芹.一例陕南白山羊感染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病的诊治[J].中国动物保健.2018
[10].李基棕,李文良,毛立,郝飞,杨蕾蕾.伪结核棒状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病原性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