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联俄制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密约,以夷制夷,中俄,甲午战争,亚细亚,日中,俄国。
联俄制日论文文献综述
韩致宁[1](2012)在《晚清中国政府实施“联俄制日”外交决策原因探究——以对外政策分析理论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鸦片战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促使晚清时期中国对外政策的转变。在清朝晚期对外交往的过程中,李鸿章提出以结盟手段限制列强对中国的入侵。甲午中日战争后,包括李鸿章在内的朝野上下都觉察到联合俄国可以制衡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最终,李鸿章代表清朝政府与俄国建立了反对日本的军事同盟。这样的结盟手段被李鸿章称为"以夷制夷",也是清朝后期中国最主要的对外政策。通过从对外政策分析的视角,以晚清中国政府联合俄国对抗日本这一事件为案例,从国内、国际、民族文化特性、政权结构、统治者的个性等方面,探寻晚清中国实施"以夷制夷"对外政策的原因。(本文来源于《黑河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张雨[2](2008)在《《中俄密约》与清朝末年的“联俄制日”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的对外政策遭到了沉重打击,从此对帝国主义列强更加畏之如虎。西方列强则趁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加强对中国的渗透,并企图逐步控制清政府的决策机构,使其成为一个俯首听命的傀儡政府。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中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批“筹办夷务”的官员就越来越把“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当成了挽救腐朽的清朝专制政权的法宝。“联俄制日”是李鸿章一贯倡导的“以夷制夷”外交策略的中心和关键环节。随着时势不同,“联俄”外交的基础和目的也不相同。1898年前,李鸿章“联俄”策略主要是针对日本;1898年后,“联俄”不仅是为了“制日”,还要防范其他列强。《马关条约》签订后,沙皇俄国加紧了对远东扩张的步伐,利用清政府在“叁国干涉还辽”后感恩和渴望“联俄制日”的心理,诱使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1896年)。《中俄密约》的签订是清廷“联俄制日”政策的直接成果,密约的签订标志着“联俄制日”政策的形成与实施。从条约的内容上看,该条约虽然名义上是中俄两国“互相援助”条约,但实际上条约内容对两国的约束是不平等的。如果中国真正履行条约,俄国在战时、平时都能够利用中国的土地、物资、港口等资源为自己所用;而中国只有在战时俄国履行条约的情况下才能享受到某些利益。俄国利用此约将侵略势力名正言顺的伸展到了中国东北,实现了西伯利亚铁路支线穿过中国东北的愿望;而清政府从中得到的不过是俄国援助中国的空头承诺,但却付出了未曾想到的巨大代价。此外,《中俄密约》签订的过程和程序,具有明显的强迫性和欺骗性。俄国利用清政府急于求援的心理,趁火打劫,提出先“借地筑路”,再议援助,迫使清政府答应俄国的有条件“援助”。因此,《中俄密约》是一个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以“互相援助”为名、行侵略祸害中国之实的条约。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是为了达到“联俄制日”的目的,但密约签订后,历史并没有像清政府预想的那样发展。从欧洲回国的李鸿章曾得意地说:“二十年无事,总可得也。”结果连两年无事也未能做到,中国很快便遭到列强联手宰割的新恶运。《中俄密约》最主要的后果就是俄国势力在东北地区的蔓延渗透和西伯利亚铁路支线中东铁路穿过中国东北。在随之而来的列强瓜分狂潮中,俄国不仅没有帮中国的忙,反而变本加厉的侵略,极力攫取在华利益。清朝的“盟国”俄国首当其冲,逼迫中国签订了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带头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第一次狂潮。俄国在东北筑路权的攫取,为沙俄侵略势力控制中国东北叁省提供了方便,大大加快了沙俄在远东争夺霸权的速度,进一步打开了俄国侵略中国的大门。“联俄制日”政策此时已经完全违背了初衷。《中俄密约》的严重后果使中国人民看清了沙俄的真面目,不久,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声势浩大的“拒俄运动”。20世纪初,随着李鸿章的一命呜呼,“联俄制日”政策也走到了它的尽头。(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期刊2008-11-01)
王宗运[3](2007)在《论“联俄制日”外交的形成及其对《中俄密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末,面对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李鸿章等人秉承"以夷制夷"的外交思想,采取了"联俄制日"的外交政策,即利用俄国和日本在华利益冲突,使之彼此制约,以达到抵制日本侵略、保护自己的目的。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朽,"联俄制日"不仅没有达到"制日"的目的,反而被俄所利用,同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为俄国扩大对华侵略打开了方便之门。(本文来源于《西伯利亚研究》期刊2007年04期)
赵亚丽[4](2003)在《李鸿章与清末的“联俄制日”》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末年,清政府内忧外患,面对日本等列强的侵略威胁,李鸿章根据“以夷制夷”采取了“联俄制日”。所谓“联俄制日”,是清朝利用俄国、日本等国的在华利益,使之彼此制约,抵制日本等对中国的侵占。近代中日建交后,李鸿章很快由“联日”转为“防日”,在甲午战争和“叁国干涉还辽”中,李鸿章开始热衷于“联俄制日”,1896年,李鸿章与俄国又签订了《中俄密约》等约。但《中俄密约》不仅没有实现“联俄制日”,反而为俄国扩大在华权益打开了方便之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俄军占领了东北。李鸿章不顾清朝内其他政治派别的反对,坚持要在俄国事实上并吞东北的条约上签字,进而沦为俄国在华利益的代理人。本文根据历史事实,通过对有关史料的收集、整理,运用历史分析手段,对论文有关内容进行探讨和论述;并尽量对有关事件做出比较清楚的阐述和说明,力争使评论客观和公正,争取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模糊认识给予澄清。(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3-04-01)
林吉玲[5](1995)在《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前后的“联俄制日”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甲午战争前后,远东国际关系复杂多变,清政府最高决策机关在对外交涉中,重操“以夷制夷”的故技,一度依赖俄国,以期达到“联俄制日”的目的。剖析其成因,将有助于我们理解甲午战争前后的远东国际关系和清政府的外交政策。 清廷“联俄制日”政策的出笼,是当时远东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的大环境和中、俄、日、韩四国关系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首先,俄国的“亚细亚使命”与清廷的“保朝政策”,在抑制日本方面有着共同性。所谓俄国的“亚细亚使命”即占领直到长城脚下的大片领土,并向关内扩张势力,削弱和压倒竞争对手,夺取东亚霸权。自彼得大帝改革之后,俄国迅速走上对外扩张道路。1891年开始动工修建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是俄(本文来源于《菏泽师专学报》期刊1995年01期)
联俄制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的对外政策遭到了沉重打击,从此对帝国主义列强更加畏之如虎。西方列强则趁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加强对中国的渗透,并企图逐步控制清政府的决策机构,使其成为一个俯首听命的傀儡政府。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中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批“筹办夷务”的官员就越来越把“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当成了挽救腐朽的清朝专制政权的法宝。“联俄制日”是李鸿章一贯倡导的“以夷制夷”外交策略的中心和关键环节。随着时势不同,“联俄”外交的基础和目的也不相同。1898年前,李鸿章“联俄”策略主要是针对日本;1898年后,“联俄”不仅是为了“制日”,还要防范其他列强。《马关条约》签订后,沙皇俄国加紧了对远东扩张的步伐,利用清政府在“叁国干涉还辽”后感恩和渴望“联俄制日”的心理,诱使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1896年)。《中俄密约》的签订是清廷“联俄制日”政策的直接成果,密约的签订标志着“联俄制日”政策的形成与实施。从条约的内容上看,该条约虽然名义上是中俄两国“互相援助”条约,但实际上条约内容对两国的约束是不平等的。如果中国真正履行条约,俄国在战时、平时都能够利用中国的土地、物资、港口等资源为自己所用;而中国只有在战时俄国履行条约的情况下才能享受到某些利益。俄国利用此约将侵略势力名正言顺的伸展到了中国东北,实现了西伯利亚铁路支线穿过中国东北的愿望;而清政府从中得到的不过是俄国援助中国的空头承诺,但却付出了未曾想到的巨大代价。此外,《中俄密约》签订的过程和程序,具有明显的强迫性和欺骗性。俄国利用清政府急于求援的心理,趁火打劫,提出先“借地筑路”,再议援助,迫使清政府答应俄国的有条件“援助”。因此,《中俄密约》是一个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以“互相援助”为名、行侵略祸害中国之实的条约。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是为了达到“联俄制日”的目的,但密约签订后,历史并没有像清政府预想的那样发展。从欧洲回国的李鸿章曾得意地说:“二十年无事,总可得也。”结果连两年无事也未能做到,中国很快便遭到列强联手宰割的新恶运。《中俄密约》最主要的后果就是俄国势力在东北地区的蔓延渗透和西伯利亚铁路支线中东铁路穿过中国东北。在随之而来的列强瓜分狂潮中,俄国不仅没有帮中国的忙,反而变本加厉的侵略,极力攫取在华利益。清朝的“盟国”俄国首当其冲,逼迫中国签订了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带头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第一次狂潮。俄国在东北筑路权的攫取,为沙俄侵略势力控制中国东北叁省提供了方便,大大加快了沙俄在远东争夺霸权的速度,进一步打开了俄国侵略中国的大门。“联俄制日”政策此时已经完全违背了初衷。《中俄密约》的严重后果使中国人民看清了沙俄的真面目,不久,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声势浩大的“拒俄运动”。20世纪初,随着李鸿章的一命呜呼,“联俄制日”政策也走到了它的尽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联俄制日论文参考文献
[1].韩致宁.晚清中国政府实施“联俄制日”外交决策原因探究——以对外政策分析理论为视角[J].黑河学院学报.2012
[2].张雨.《中俄密约》与清朝末年的“联俄制日”政策[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08
[3].王宗运.论“联俄制日”外交的形成及其对《中俄密约》的影响[J].西伯利亚研究.2007
[4].赵亚丽.李鸿章与清末的“联俄制日”[D].东北师范大学.2003
[5].林吉玲.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前后的“联俄制日”政策[J].菏泽师专学报.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