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海水冷却采出气

用海水冷却采出气

一、利用海水冷却采出气(论文文献综述)

王爱龙,于曼,周文兵[1](2021)在《并联制冷压缩机组在船舶冷藏系统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制冷压缩机组是制冷系统的核心,传统的船舶冷藏系统往往采用单台压缩机制冷模式,以及继电器控制的方式,不能够满足系统在变负荷工况运行下的精准调节。针对以上不足,采用多台压缩机并联制冷运行技术,PLC自动化控制,通过对并联制冷机组系统原理、机组回油、能量调节等方面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不仅能够保证制冷系统稳定运行,而且可以提高系统可靠性,能量调节范围更广,自动化程度更高。并联制冷压缩机组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提升船舶冷藏制冷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水平。

戴宇泽[2](2021)在《热驱动空气除湿脱盐一体化机理与方法》文中认为热带海洋大气具有高温、高湿、高盐雾的特点,一方面影响海岛和船只的居住舒适度,另一方面更会加剧设备及材料的腐蚀。此外,海岛的交通限制使得能源和资源变得尤为宝贵,依靠电力和耗材的传统新风处理技术变得不再经济。基于上述情况,本文从低品位余热利用的角度出发,以空气除湿脱盐一体化为重点研究对象,从空气除湿脱盐一体化机理与方法、关键过程的实验验证、原理样机的设计与测试、基于一体化技术的系统集成与技术验证四个层面,开展低温热驱动空气除湿脱盐一体化机理与实验研究。本文从溶液除湿与湿式盐雾分离的协同作用机制,以及基于同离子效应的混合工质相变分离特性出发,提出了热驱动空气除湿脱盐一体化思路,并对其中水—盐雾一体化吸收过程以及工质再生过程的原理进行了分析讨论。随后本文从系统功能性与综合性能的角度,根据对应的工质物性进行性能分析,给出不同性能指标的权重以及工质的得分情况,最终筛选出LiCl水溶液为空气除湿脱盐一体化流程的优选工质。在一体化机理的指导下,本文进一步提出热驱动空气除湿脱盐一体化方法,并建立由除湿脱盐过程、水分离过程、盐分离过程和水盐平衡过程构成的典型热驱动空气除湿脱盐一体化流程及相应的稳态热力学模型,分别探究了系统在典型工况下的性能、操作参数(除湿脱盐溶液温度、浓度和流量)对热质交换过程的影响,以及关键设计参数(浓溶液流量、稀溶液流量、浓—稀溶液浓度差和结晶温度)对于系统性能的影响,发现盐分离过程最大运行周期取决于结晶温度,其平均能耗比系统热功耗低两个数量级,可基本忽略不计。为进一步验证除湿脱盐过程的可行性并探究其性能,本文设计并搭建了吸收式除湿脱盐机理试验平台并开展实验研究,验证了除湿脱盐一体化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为方便获得大气含盐量,本文提出了基于电导率测量的大气盐雾浓度测量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初步实验结果表明,在无外部冷源引入的条件下,除湿协同的空气综合脱盐率可达到82.3%。此外,本文通过小型实验验证了上文提出的关键功能性过程(盐分离过程)的可行性。自此,本文实现了空气除湿脱盐一体化流程全链条的技术验证,为样机的研制和技术验证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技术保障。在一体化机理与方法的指导下,本文开展空气除湿脱盐一体化原理样机研制工作。针对用户实际需求进行样机流程与热力学参数设计,以及部件与整体的结构与工艺设计;设计并搭建了海洋大气拟系统、除湿脱盐一体化原理样机、冷热源系统以及集控测量与数据采集系统四部分组成的测试平台,对样机的关键过程性能、整体热力学性能、参数调控以及连续运行稳定性等方面开展测试工作。结果表明样机的送风参数随新风参数变化较小,控制系统稳定性得到了验证;新风温度、相对湿度和送风温度能够对样机的能效产生一定的影响却并不显着;样机的总盐雾脱除效率达到73.6%,盐分离模块基本功能能够顺利实现,分离晶体中LiCl含量较低,说明盐分离过程的溶液损失较少,分离效果显着。基于热驱动空气除湿脱盐一体化技术,本文对一体化方法的系统集成进行了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低温热驱动的多功能空气处理系统,该系统通过对低品位热源的深度利用,实现了对空气的降温、除湿和脱盐协同处理;并从系统性能、参数敏感性、系统经济性等角度对系统特性进行评价,为技术验证系统的设计提供指导思路。在此基础上,本文面向某热带海洋气候的海岛环境内的一工业建筑,设计了电—冷—除湿联供系统,总制冷量为333.7 kW,一次能源利用率可达到74.7%,所提供的能源产品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本文基于模拟结果对系统主体设备进行选型,设计并搭建了余热制冷—除湿—脱盐测试系统,在海洋大气环境下对系统中主体设备的实际性能以及设备联合运行稳定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主体设备的稳态和动态性能,以及设备联合运行稳定性均达到设计指标要求,系统实现了基于空气除湿脱盐一体化方法的热驱动制冷—除湿—脱盐技术验证。

王洪雨[3](2020)在《引射器对海洋温差能热力循环影响的性能模拟及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化石能源的储量逐渐减少,人类生存的环境也日渐恶化,因此节能减排和寻找替代能源成为了发展的重中之重。海洋中储存着大量的海洋能,其中海洋温差能储量较大,具有清洁、稳定、无污染、可再生等优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海洋温差能发电(简称OTEC)是利用海洋表层温海水和深层冷海水之间的温差改变工质状态,从而使透平两端的工质形成压力差,进而推动透平转动发电。提升热力循环效率是海洋能发电系统的关键,提升热力循环效率可以增加循环净输出功,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因此如何简单、快捷的提升热力循环效率成为目前开发海洋能的关键任务。本文将对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进行研究,使用引射器来提高热力循环效率,同时对循环中的引射器进行研究,模拟分析不同结构参数引射器性能的变化规律,最后搭建实验台验证仿真的结论。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海洋温差能热力循环的原理、分类,详述了近些年国内外海洋温差能发展的历程和现状,同时对引射器应用在海洋温差能的循环进行整理,讲述了各种循环的原理及优势。对于引射器本章也有详细的介绍,详述了引射器的理论发展、性能模拟和实验研究。第二章,提出了引射器热力循环和无引射器热力循环,应用热力学定律对循环进行建模,使用Matlab和物性查询软件对循环进行模拟,分析讨论两种循环在不同的海水温度、工质浓度和透平进口压力下的性能,寻求最佳的系统运行工况,同时,在相同海水温度、工质浓度和透平进口压力条件下比较两种循环的性能,突出引射器循环的优越性。第三章,应用能量守恒、质量守恒和动量守恒方程结合现有的经验公式对引射器进行设计,提出了锥形喷嘴、锥形扩张喷嘴和锥形扩张增压喷嘴三种引射器喷嘴结构,同时使用喷针来改变喷嘴的当量直径。利用Solidworks对引射器进行三维建模,在CAXA中设计引射器的二维图纸,最终加工出七种不同结构的引射器。第四章,使用ANSYSCFD软件对引射器进行仿真,按照设计参数建立模型,在mesh软件中划分网格,在fluent软件中对引射器进行计算,改变引射器的结构,观察引射器内部的温度场、压力场、马赫数等参数变化,并计算引射器引射比。第五章,搭建热力循环实验台,对系统内关键设备进行计算,设计整个循环的布局及控制方案,详细介绍了整个系统搭建的流程以及注意事项,阐述了系统的启动顺序和停机方式等内容。第六章,对全文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为以后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冷阿伟[4](2019)在《半潜式钻井平台DP3动力定位系统P&ID集成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半潜式钻井平台作为深海油气开采的重要海工装备,其核心关键定位技术(动力定位系统,DP)的研究也日趋受到重视,因其具有优良的定位性能和较高的性价比,DP3近年在深水平台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如何实现DP3动力系统和推进器系统盈余配置以满足不同海况下的平台动力定位能力,船厂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实现DP3动力定位系统管路仪表系统的集成设计,而其难点是要充分综合考虑众多因素,如国际标准、船级社规范、动力设备布置、分组路径及防火分隔等,并需结合平台实际情况,才能完成最终的集成设计方案。故本文围绕深水钻井平台的DP3系统配套P&ID集成设计,对主要船级社规范进行研究、基于动力系统的设备布置、明确分组路径及A60防火分隔方法、通过计算分析确认相关设计参数,依托实船项目完成DP3配套系统P&ID集成设计方案,并对燃油系统、冷却水和起动空气系统等关键系统,并进一步提出优化设计方案。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主要船级社DP3规范规则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归纳对比,明确不同船级社之间的规范要求异同,并以双船级DNV和CCS为典型代表,阐述其DP3等级要求,为后续的DP3管路仪表系统集成设计奠定了基础。(2)基于依托项目,展开DP3系统DP分组、A60防火分隔和水密封分隔研究,梳理相关子系统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明确管路系统集成设计范围,即燃油系统、滑油系统、压缩空气系统、冷却水系统和阀门遥控系统。(3)针对依托项目的发电机组及辅助设备进行布置,并计算分析相关集成系统参数,完成DP3相关P&ID系统集成设计方案。(4)基于完成后的依托项目DP3相关P&ID系统集成设计方案,特别对燃油系统、冷却水和起动空气系统,进一步提出并完成P&ID闭环集成设计优化方案。(5)运用FMEA方法对DP3辅助P&ID系统的闭环创新优化设计方案开展安全可靠性分析,并通过对比分析提炼出优化方案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马宝军,韩庆龙[5](2018)在《蒸吸系统余热回收与利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纯碱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低温余热、反应热,需经换热设备进行冷却。2011年我公司实施浓海水综合利用技术后,部分换热设备改为海水淡化后浓海水进行冷却,提高循环量,回收浓海水盐分,大大降低了制碱原盐消耗。参照前期成功改造经验,对蒸吸工序部分换热流程改造,以浓海水替代淡水进行冷却,回收系统余热,增大蒸发量,提高海水利用率。

王照辉[6](2016)在《偏流板冷却系统的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舰载飞机起飞作业时,其发动机的高速(可达600-1000m/s)、高温(一般达700-1000℃)喷流对周围的人员、设备及其它舰载飞机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偏流板的用处就是将这些高温高速射流向上引导,从而达到保护作用。该机构平放时要求其能够承受20-30吨重的物体从起上面通过,完全升起后能承受400KN左右的喷气推力,而且射流冲击后的偏流板温度能达到1000K左右。可见,要极短的时间内实现面板的冷却,要求该机构具有相当强大的冷却能力及承载能力。本文通过分析喷气偏流板装置运动执行机构的工作原理,建立了该机构的运动模型简图。针对偏流板执行机构中的连杆机构,采用图解法分析该机构的运动过程,利用解析方法建立了偏流板执行装置的位置、角速度、角加速度的数学模型。针对偏流板冷却舱室工作状态,设计了三角形波纹型夹层板格结构,通过计算得到轮印载荷下夹层板格总的弯曲特性。基于CFD(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偏流板冷却舱室在受高温高速气流冲击作用下整个小舱室的冷却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分析,根据所得出的偏流板冷却舱室的温度分布云图,流场速度矢量图等信息,设计了联动式冷却舱室方案。提出了一种自主取风进行冷却的方案,即在温度较低区域的板间缝隙进行取风(同时对其进行冷却),经过风机对温度较高的核心区进行吹风冷却,然后气体直接从板间缝隙排出到甲板上。设计了整个冷却系统的结构布置方案,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冷却系统的内部流动及冷却效果进行总体分析和评价。为了验证数值模拟的正确性和精确程度,并取得定量定性的分析,设计并制作了偏流板性能测试试验模型,对射流冲击冷却进行研究,为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安宁[7](2016)在《海底热液温差能发电微型汽轮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型汽轮机装置是海底热液口朗肯循环发电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性能好坏与体积大小直接决定了朗肯循环发电系统的工作效率和体积大小。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设计一种用于海底热液口的微型汽轮机装置。用于海底热液口的微型汽轮机装置与传统的微型汽轮机装置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用于海底热液口的微型汽轮机装置的体积要求更小,输出电功率要求更小(几十瓦特);而传统的微型汽轮机装置体积依然较大,输出电功率依然较大(500KW),与我们的实际要求相差很大。其次用于海底热液口的微型汽轮机装置用于水下,要求严格的密封和耐压;而传统的微型汽轮机装置用于陆地上,一般不要求耐压,而它的密封是通过轴向气封来实现的,并不能直接用于水下,保证严格的密封性。最后用于海底热液口的微型汽轮机装置要求结构简单、紧凑;而传统的微型汽轮机装置结构较为复杂,有大量的辅助设备(抽气设备、气封设备等)并且管道布置复杂。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实际的要求重新设计用于海底热液口的微型汽轮机装置。第一章主要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在此基础上进行课题的研究和设计。第二章首先对朗肯循环系统进行数学建模和分析,得到朗肯循环系统发电效率等参数的数学表达式。然后对用于海底热液口的微型汽轮机装置的每一级进行详细的热力学气动设计计算,得到用于结构设计的参数。第三章首先介绍用于海底热液口的微型汽轮机装置结构设计的要求。其次进行详细的结构设计。设计的结构能够较好的满足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提出的各项要求。最后提出设计的结构存在的一些不足和可以改进的地方。第四章主要介绍对微型汽轮机装置的结构进行强度校核和有限元分析。分别介绍了对叶轮、隔板、叶片和转子进行有限元分析的情况。通过有限元分析确定设计的结构能够满足强度要求。第五章主要对微型汽轮机装置进行实验测试。通过实验测试发现设计的微型汽轮机装置能够输出较高的电能,并且能够适应输入循环工质的流量和压力的变化。第六章对本论文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并进一步提出了设计的微型汽轮机装置结构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梁静雅[8](2015)在《科技英语中的术语翻译研究 ——以《船舶机械》(第1、2章)的汉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大量使用术语是科技文体的重要特点,因科技文本中术语所占的比重较大,科技术语的翻译也越来越引起相关译者的重视,目前对术语翻译的研究主要是关于翻译原则、术语定名标准以及术语翻译的困难上,对术语具体翻译方法的总结较少,本文主要是从英语和汉语各自的词汇特点以及构词法的角度来总结较为具体的术语翻译方法,本文先总结了术语的定义、术语的特征,对比了英语和汉语术语构词法的差异,探讨了科技术语的翻译原则,之后结合笔者的翻译材料《船舶机械》第一、二章的汉译,本文提出了术语翻译的五种方法:对合成术语进行语义和结构分析,确定组成词的意义从而确定合成术语的译法;对同一类别的术语使用类比构词法来推断译名;利用该术语的同近义词来推断其译名;利用英语构词法的规则来推断某个术语的译法;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术语在文中的译法。此外,本文还简要探讨了术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译者的要求,总结出想要做好术语的翻译,译者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笔译基本功之外,还应对术语学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以及对所翻译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以便减少背景知识缺乏而造成的误译以及提高译文的专业性和准确性,此外,本文所做研究也可以为后续术语翻译的研究提供一种视角以及一些参考。

刘洪贺,杜善刚,王冲[9](2013)在《某船右主机活塞拉缸故障分析与排除》文中研究说明文章针对某型柴油机结构特点,对右主机喘振、拉缸故障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制订修理方案并排除故障。

施晓珍[10](2013)在《纯碱生产蒸氨过程的智能优化控制策略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氨碱法纯碱生产蒸氨过程的大时滞、时变、多变量耦合等复杂特性,在单座蒸氨塔预测控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氨耗最小化为目标的基于MPC算法的两层优化控制策略,进而针对大型纯碱装置蒸氨过程采用多座蒸氨塔并行作业的现状,提出了蒸氨过程智能协调优化控制策略。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在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纯碱生产的国内外现状,分析了纯碱装置蒸吸过程的工艺设备和过程控制要求,回顾了蒸吸过程各种控制策略的研究和应用现状。2、从纯碱装置蒸氨过程的工艺及设备特点出发,系统阐述了该过程的关键工艺指标和常规控制策略;并在深入分析蒸氨过程复杂动态特性和现有控制策略局限性的基础上,论证了蒸氨过程先进控制的必要性。3、针对单座蒸氨塔的过程控制要求,首先采用动态矩阵控制(DMC)算法将这个有约束多变量过程的关键工艺参数指标控制在合适的区域内;进而提出了以氨耗最小化为目标的基于DMC算法的两层优化控制策略;最后,通过仿真研究来说明,与多变量DMC算法相比,蒸氨塔两层优化控制算法具有更强的抗干扰性和鲁棒性,并能在满足过程平稳性要求和有自由度的条件下,实现工艺指标的“卡边”优化,达到降低蒸汽消耗的目的。4、针对大型氨碱法纯碱装置蒸氨工序多座蒸氨塔并联工作的情况,在单座蒸氨塔两层优化控制的基础上,结合基于专家系统的蒸氨塔实时工况监控,提出了蒸氨过程的智能协调优化控制策略,可根据各蒸氨塔运行工况的实时监控结果,在满足总生产负荷的前提下,自动调整各蒸氨塔的生产负荷。该控制策略已在实际工业生产中得到成功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

二、利用海水冷却采出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海水冷却采出气(论文提纲范文)

(1)并联制冷压缩机组在船舶冷藏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并联制冷压缩机组介绍
2 并联制冷压缩机组回油控制
3 并联制冷压缩机组能量调节控制
4 并联制冷压缩机组冷凝压力调节
5 并联制冷压缩机组PLC控制
6 并联制冷压缩机组其他注意事项
7 结束语

(2)热驱动空气除湿脱盐一体化机理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溶液除湿技术发展现状
        1.2.2 除雾技术发展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2章 热驱动空气除湿脱盐一体化机理与方法
    2.1 空气除湿脱盐一体化机理
        2.1.1 水—盐雾一体化吸收过程的原理
        2.1.2 工质再生过程的原理
        2.1.3 工质筛选原则
    2.2 空气除湿脱盐一体化方法
        2.2.1 空气除湿脱盐一体化流程的建立
        2.2.2 一体化流程的热力学模型
        2.2.3 一体化流程的性能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除湿脱盐一体化关键过程研究
    3.1 除湿脱盐机理实验平台的设计
        3.1.1 除湿脱盐机理实验平台的参数设计
        3.1.2 除湿脱盐机理实验台的结构与工艺设计
    3.2 除湿脱盐过程实验探究
        3.2.1 实验内容与方法
        3.2.2 实验结果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除湿脱盐一体化样机的研制
    4.1 除湿脱盐一体化原理样机的设计
        4.1.1 设计任务与目标
        4.1.2 除湿脱盐一体化样机的流程及参数设计
        4.1.3 除湿脱盐一体化样机的结构与工艺设计
    4.2 样机测试平台的设计
        4.2.1 样机测试平台的总体设计
        4.2.2 测试平台分系统结构与参数设计
    4.3 原理样机的试验研究
        4.3.1 样机的测试内容与方法
        4.3.2 样机测试结果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除湿脱盐一体化方法的多功能空调系统集成研究
    5.1 低温热驱动的多功能空气处理系统
        5.1.1 系统流程
        5.1.2 系统建模
        5.1.3 系统评价指标
    5.2 低温热驱动的多功能空气处理系统性能研究
        5.2.1 系统性能分析
        5.2.2 系统参数敏感性分析
        5.2.3 系统经济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热驱动制冷—除湿—脱盐系统的设计与测试
    6.1 电—冷—除湿联供系统的设计
        6.1.1 设计任务与目标
        6.1.2 系统的流程与热力参数设计
        6.1.3 系统主体部件选型
    6.2 余热制冷—除湿—脱盐系统的测试
        6.2.1 余热制冷—除湿—脱盐测试系统设计与建设
        6.2.2 系统的测试内容与方法
        6.2.3 系统的测试结果讨论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引射器对海洋温差能热力循环影响的性能模拟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下角标参数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能源现状
        1.1.2 海洋温差能的介绍
        1.1.3 海洋温差能资源分布
        1.1.4 温差能循环的分类
        1.1.5 开发温差能的意义
    1.2 闭式循环研究现状
        1.2.1 热力循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温差能发电装置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引射器应用于温差能热力循环的研究现状
    1.3 引射器研究现状
        1.3.1 性能研究
        1.3.2 仿真模拟和实验研究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热力循环的对比分析
    2.1 热力循环系统描述
        2.1.1 无引射器热力循环
        2.1.2 引射器热力循环
    2.2 数学模型和计算条件和方法
        2.2.1 数学模型
        2.2.2 计算条件和方法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3.1 不同工况下引射器对循环性能的影响
        2.3.2 不同海况下引射器对循环性能的影响
        2.3.3 工质浓度对热力循环效率和净输出功的影响
        2.3.4 透平进口压力对热力循环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引射器的结构参数
    3.1 工作原理
    3.2 引射器的理论分析
        3.2.1 评价指标
        3.2.2 控制方程
    3.3 引射器的结构参数设计
        3.3.1 初始条件
        3.3.2 计算流程
        3.3.3 可调喷针式喷嘴参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两相流引射器的数值模拟与研究
    4.1 引射器的数值模拟
        4.1.1 建立几何模型
        4.1.2 网格划分
        4.1.3 计算参数设置
    4.2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4.2.1 锥形喷嘴参数对引射性能的影响
        4.2.2 锥形扩张喷嘴参数对引射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装置设计与搭建
    5.1 实验台主要装置
        5.1.1 引射器
        5.1.2 换热器
        5.1.3 泵
        5.1.4 气液分离器
        5.1.5 氨储液罐
        5.1.6 系统管道
    5.2 测量与采集装置
        5.2.1 实验台数据测量装置
        5.2.2 实验台数据采集装置
        5.2.3 实验台参数调节装置
    5.3 实验前期工作
        5.3.1 系统清洗
        5.3.2 气密性检测
        5.3.3 抽真空
    5.4 实验流程
        5.4.1 实验装置启动顺序
        5.4.2 实验装置的停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半潜式钻井平台DP3动力定位系统P&ID集成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DP3 动力定位系统管路仪表系统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进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DP3规范规则研究
    2.1 动力定位规范出台历程
    2.2 世界主要船级社动力定位不同等级船级符号
    2.3 典型船级社对动力定位系统的不同等级要求
    2.4 本章小结
3.DP3 系统DP分区和布置研究
    3.1 DP3 动力定位系统动力系统和推进器系统分组
    3.2 动力系统发电机组及辅助设备和系统布置研究
    3.3 本章小结
4.DP3 动力定位系统P&ID集成设计技术研究
    4.1 燃油系统
        4.1.1 燃油注入和驳运系统
        4.1.2 燃油供给系统
        4.1.3 燃油净化系统
    4.2 滑油系统
    4.3 冷却水系统
        4.3.1 满足DP3 的冷却系统的要求
        4.3.2 冷却系统配置
        4.3.3 依托项目冷却系统设计研究
        4.3.4 冷却系统闭环原理优化设计研究
    4.4 压缩空气系统
        4.4.1 起动空气系统
        4.4.2 控制空气系统
    4.5 阀门遥控系统
    4.6 本章小结
5.DP系统P&ID闭环集成设计方案安全性、先进性和创新性分析
    5.1 FMEA分析
        5.1.1 FMEA方法简介
        5.1.2 P&ID闭环系统FMEA分析
    5.2 创新性和先进性分析
        5.2.1 创新性
        5.2.2 先进性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蒸吸系统余热回收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流程及现状
2 工艺流程改造
    2.1 改造可行性分析
    2.2 改造必要性
    2.3 改造方案
    2.4 持续优化
3 效益测算
4 总结

(6)偏流板冷却系统的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偏流板的研究进展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及意义
第2章 偏流板及冷却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2.1 偏流板装置执行机构运动学分析与设计
        2.1.1 偏流板装置执行机构运动学分析
        2.1.2 偏流板运动机构位置
        2.1.3 偏流板装置运动机构速度和加速度
    2.2 偏流板夹层板格结构的结构设计及其强度特性分析
        2.2.1 整体弯曲的基本微分方程
        2.2.2 局部弯曲的基本微分方程
        2.2.3 强度特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偏流板联动式舱室动力学仿真分析
    3.1 计算流体力学方法概述
    3.2 流体力学的基本控制方程
        3.2.1 质量守恒方程
        3.2.2 动量守恒方程
        3.2.3 能量守恒方程
    3.3 湍流模型
        3.3.1 标准k- ε湍流模型
        3.3.2 RNG k- ε湍流模型
        3.3.3 Realizable k- ε湍流模型
    3.4 流场数值计算方法
    3.5 计算流体力学软件ICEM-CFD和 Fluent的应用
        3.5.1 ICEM-CFD软件简介
        3.5.2 FLUENT软件简介
    3.6 联动式舱室设计方案及动力学仿真
        3.6.1 无冷却方案分析
        3.6.2 吹风冷却方案分析
        3.6.3 吹风冷却加隔断方案分析
    3.7 方案对比分析
    3.8 隔热板结构设计及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偏流板冷却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及动力学仿真
    4.1 板面温度分布分析
    4.2 冷却方案设计
        4.2.1 总体结构方案
        4.2.2 风量计算
        4.2.3 取风设计及分析
        4.2.4 尺寸关系
    4.3 舱室冷却系统总体方案仿真分析
        4.3.1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4.3.2 边界条件
        4.3.3 结果分析
    4.4 冷却系统流动结构优化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偏流板冷却系统实验研究
    5.1 实验系统介绍
        5.1.1 模拟舱室结构
        5.1.2 加热系统
        5.1.3 冷却系统
        5.1.4 测量系统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2.1 出风口宽度为5mm时结果分析
        5.2.2 出风口宽度为10mm时结果分析
        5.2.3 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7)海底热液温差能发电微型汽轮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汽轮机热力学气动设计计算的理论
        1.2.2 汽轮机的发展状况和低参数微型汽轮机
    1.3 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朗肯循环系统与微型汽轮机装置的理论分析和设计计算
    2.1 朗肯循环系统的数学建模分析
        2.1.1 建立朗肯循环系统数学模型的假设条件
        2.1.2 海底热液温差能发电的朗肯循环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2.2 用于海底热液口温差能发电的微型汽轮机热力学气动设计计算
        2.2.1 微型汽轮机循环工质的工作参数确定
        2.2.2 微型汽轮机的热力学气动参数设计与计算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用于海底热液口热能回收发电的微型汽轮机结构设计
    3.1 微型汽轮机装置结构设计的要求
    3.2 微型汽轮机装置的结构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型汽轮机装置的结构强度计算与有限元分析
    4.1 叶轮强度计算与有限元分析
    4.2 动叶片强度计算与有限元分析
    4.3 转子模态分析与有限元分析
    4.4 隔板强度计算与有限元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型汽轮机装置的实验分析
    5.1 微型汽轮机装置的实验测试方法
    5.2 微型汽轮机装置的实验数据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筒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科技英语中的术语翻译研究 ——以《船舶机械》(第1、2章)的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术语概述
    2.1 术语的定义
    2.2 术语的特征
    2.3 英汉术语构词法对比分析
3. 科技术语的翻译
    3.1 科技术语翻译原则
    3.2 《船舶机械》中术语翻译方法例析
        3.2.1 结构和语义分析法
        3.2.2 类比构词法
        3.2.3 同近义词推断法
        3.2.4 构词法推断法
        3.2.5 语境推断法
    3.3 科技术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4.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1 原文
附录2 译文

(10)纯碱生产蒸氨过程的智能优化控制策略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摘要
    1.1 引言
    1.2 氨碱法纯碱装置蒸氨过程简介
        1.2.1 纯碱生产工艺概述
        1.2.2 蒸氨过程工艺流程
        1.2.3 蒸氨过程设备简介
    1.3 蒸氨过程特性分析
    1.4 先进控制及优化算法研究与应用现状
        1.4.1 模型预测控制算法
        1.4.2 专家系统控制
    1.5 纯碱生产蒸氨过程先进控制策略研究与应用现状
        1.5.1 纯碱生产过程先进控制策略
        1.5.2 纯碱生产蒸氨过程的先进控制策略
    1.6 本文研究内容
2 纯碱生产蒸氨过程常规控制策略
    摘要
    2.1 引言
    2.2 纯碱生产蒸氨过程主要控制要求
        2.2.1 蒸氨塔蒸氨过程工艺及设备
        2.2.2 纯碱生产蒸氨过程主要控制指标
    2.3 纯碱生产蒸氨过程的常规控制
    2.4 纯碱生产蒸氨过程常规控制策略的局限性
    2.5 本章小结
3 单座蒸氨塔中基于DMC算法的优化控制策略
    摘要
    3.1 单座蒸氨塔的动态模型
    3.2 基于多变量DMC算法的优化控制策略研究
        3.2.1 多变量DMC算法
        3.2.2 基于DMC的两层优化控制策略
    3.3 基于多变量DMC的优化控制策略在单个蒸氨塔控制中的应用
        3.3.1 蒸氨塔的DMC控制
        3.3.2 以氨耗最小化为目标的蒸氨塔两层优化控制
    3.4 仿真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蒸氨过程的智能协调优化控制策略
    摘要
    4.1 引言
    4.2 蒸氨塔组生产过程的负荷协调优化控制
        4.2.1 蒸氨塔组蒸氨的作业模式
        4.2.2 蒸氨塔负荷协调优化算法分析
    4.3 蒸氨塔蒸氨过程专家控制
        4.3.1 蒸氨塔蒸氨过程的专家规则
        4.3.2 蒸氨塔中的专家系统
    4.4 仿真验证
        4.4.1 蒸氨塔的负荷协调优化控制仿真验证
        4.4.2 蒸氨塔的智能优化控制策略仿真验证
    4.5 蒸氨过程智能协调优化控制策略的应用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工作总结
    5.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利用海水冷却采出气(论文参考文献)

  • [1]并联制冷压缩机组在船舶冷藏系统中的应用[J]. 王爱龙,于曼,周文兵. 机电工程技术, 2021(08)
  • [2]热驱动空气除湿脱盐一体化机理与方法[D]. 戴宇泽.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21
  • [3]引射器对海洋温差能热力循环影响的性能模拟及实验研究[D]. 王洪雨. 山东大学, 2020(10)
  • [4]半潜式钻井平台DP3动力定位系统P&ID集成设计研究[D]. 冷阿伟.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5]蒸吸系统余热回收与利用[J]. 马宝军,韩庆龙. 纯碱工业, 2018(02)
  • [6]偏流板冷却系统的优化设计研究[D]. 王照辉.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3)
  • [7]海底热液温差能发电微型汽轮机技术研究[D]. 安宁. 浙江大学, 2016(01)
  • [8]科技英语中的术语翻译研究 ——以《船舶机械》(第1、2章)的汉译为例[D]. 梁静雅.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5(07)
  • [9]某船右主机活塞拉缸故障分析与排除[J]. 刘洪贺,杜善刚,王冲. 中国修船, 2013(04)
  • [10]纯碱生产蒸氨过程的智能优化控制策略应用研究[D]. 施晓珍. 浙江大学, 2013(10)

标签:;  

用海水冷却采出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