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后现代科学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后现代,科学,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学,克莱,康德。
后现代科学观论文文献综述
William,H.Young,胡凯[1](2019)在《后现代科学和西方文明(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Much of the American academy1 has come to reject the concept of natural science developed by Western civilization and has replaced it with postmodern ideology2.Most importantly,this misguided contempt for Western(本文来源于《大学英语》期刊2019年06期)
毕丞[2](2019)在《生态学并非后现代科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学自产生以来,人文社会科学界就予以特殊关注,认为它揭示了世界的复杂性甚至非规律性与传统的现代科学有显着不同。尤其在大卫·格里芬(David Griffin)《后现代科学》一书出版后,生态学更是被视为后现代科学的范本,后现代学者小约翰·柯布(John(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4-09)
代利刚[3](2018)在《后现代科学合理性危机与康德主义转向——求证威尔逊命题“科学哲学应当回到‘回到康德’”》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主义规范性难题与科学社会学相对主义困境导致后现代科学合理性危机。解决危机的科学哲学康德主义思想运动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宣言式命题"科学哲学应当回到‘回到康德’"。从命题合法性来看,当代康德主义者激活了逻辑经验主义被遮蔽的康德主义传统,以此证明:相对论语境下,康德的绝对先验论没有完全失效,可变革为诸如框架性公理、联结性公理之类的相对先验论,以此对抗逻辑经验主义以来的科学哲学对于形而上学的拒斥。从命题有效性来看,此种方法论变革带来解决当前思想难题的可能性:通过康德晚年"自我设定和有机体理论",自然主义可以以"具身性理论"为中介融合先验论;通过范式与相对先验论的贯通,科学社会学可引入"哲学元框架"解决不可通约难题。作为正在进行的思想运动,康德主义转向正在激活马堡学派与剑桥-西安大略大学研究传统,开启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期刊2018年03期)
张进,王晓婷[4](2017)在《后现代科学视域中“物的返魅”》一文中研究指出前现代中万物"附魅"的观念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及工具理性对宗教、自然乃至世界的"祛魅"而消解。现代性科学二元论与机械论倾向将物置于实验室中进行切割与分解,对物进行"区分-隔离"式研究,物成为空洞的实在,人与物间的关系被割裂与"物化"。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后现代科学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技术的突破,"赛博格"的出现体现了物对人身体的"入侵",人与物之间的亲密纠缠,引发了对"人-物"关系的重新思考。后现代科学观力图摆脱机械论、二元论的现代科学,凸显人与物之间的关联性,倡导对物的"关联-结合"式研究,物的世界开始"返魅"。物的"返魅"及其对人与物整体关联性的强调对当下的物质文化研究与物性诗学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跨文化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石婕[5](2017)在《后现代科学中的不确定性:对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追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伊恩·麦克尤恩是当代着名的英国作家之一。他以犀利而又细腻的文笔勾勒出现代人生活中的不安与惶恐,其作品积极探索暴力,死亡,善恶等时下人们最关心的话题。透过这些主题,他试图反映当代社会中人性的扭曲。2010年,麦克尤恩发表小说《追日》。这部作品围绕时下备受关注的话题,全球变暖,讲述了迈克尔·彼尔德的太阳能研究。小说一经问世便引起文学评论者,环境爱好者,政客以及科学家们的关注。在这部作品中,麦克尤恩用轻松、戏谑的口吻探讨时下最受大众关注的全球变暖问题。在描述全球气候变暖和新能源的发展时,麦克尤恩并没有包含过多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他通过塑造彼尔德,一位离经叛道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颠覆了大众对科学家的认识并表达了他对气候变暖危机的悲观态度。分析麦克尤恩笔下的新能源研究,并探索他对后现代科学的看法,是本文的中心任务。本篇论文试图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探讨以下叁个问题,即小说中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科学家不专业的行为、以及科学进步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后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这种不确定性颠覆了传统科学中的科学实在论和宏大叙事的观点。本文通过分析《追日》中的部分段落,试图说明不确定性挑战了科学实在论和宏大叙事,进一步分析后现代科学中的不确定性如何挑战传统科学的理念以及建立新的科学准则的必要性。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搭建了科学和文学的桥梁,提出了在《追日》中,科学成为了社会文化的产物这一新的观点。通过文学文本,大众会更加关注气候变暖问题,作家从而承担了推动科学发展的重任。文章的主体分为叁个部分,每部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后现代科学的不确定性。首先,笔者试图分析彼尔德在气候变暖相关的科学研究当中遇到不确定性。不准确的科学数据,复杂的气候情况导致科学实验无法获得准确的结果。彼尔德无法与其他科学家就能源存储量以及全球变暖带来的危害等达成一致意见。笔者通过文本分析,试图说明不确定性如何挑战科学实在论观点,即只有科学才能够准确反映客观现实。准确的科学事实是科学知识合法性的先决条件。由于科学研究中的不确定性,彼尔德在向公众解释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时需要求助叙事性的语言,挑战了科学知识合法化的准则。其次,本篇论文关注彼尔德主观的科学判断和利益至上的行为准则,从而分析不确定性如何挑战科学知识的合法性中专家至上的原则。最后,笔者试图分析知识累积带来的负面作用。当个人利益置于科学发展之上,当成熟的科学技术阻碍新技术的发展,彼尔德的前期科研成果付之一炬,知识的积累无法带来社会的进步,推翻了知识进步必将带来科学发展的宏大叙事。在文本分析中,本文将利用利奥塔和史蒂芬·沃德等西方一些学者的观点,对后现代科学中的不确定性进行讨论。他们通过详细讨论气候变暖,人类决策,全球气候系统,危机预测等后现代科学中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实在论和宏大叙事的观点。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汇报》中提出关于进步的宏大叙事和科学知识的合法性准则。沃德则指出了科学实在论。本文拟借用上述观点,讨论小说《追日》中的不确定性。(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5-01)
唐晓铮[6](2015)在《格里芬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的进步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但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伴而生的现代科学观却存在种种弊端,主要是其导致了严重的主客两分、价值与事实断裂、人文与科学背离,从而使现代世界观中的世界变得支离破碎,使人们失去对整个世界的总体把握。而作为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大卫·格里芬教授,则通过对现代科学观和解构性后现代科学观的深刻反思和批判,着力建构一种超越现代科学观和解构性后现代科学观的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科学观为指导,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方法,揭示了格里芬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的产生背景、科学依据、哲学基础和基本内容。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科学观为参照系,对格里芬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作了全面的评价,揭示了其理论贡献和存在的不足,及其对我国社会实践和学术研究的积极影响。本文认为,格里芬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的产生既有现代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信仰危机等现实背景,也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科学理论渊源;既有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或有机哲学为坚实的哲学基础,也有其浓厚的宗教背景。格里芬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的基本内容则包括广义经验论、整体有机论和非感官知觉论等。这种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科学对社会进步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等,因而具有重要价值。格里芬不仅对在当代西方社会迄今仍然占主导地位的现代科学观进行了批判,而且对解构性后现代科学观的激进主张也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并依据有机哲学创造性地建构了他的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这种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在西方科学哲学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对当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如何正确评价和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注重消除和克服现代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15-12-01)
李晓培[7](2014)在《科学知识的合法化危机及其消解——兼评利奥塔的后现代科学知识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利奥塔把对元叙事的怀疑看成是"后现代",考察了后现代状态下科学知识的合法化。他运用语用学方法对科学知识进行了分析,考察了叙事知识和科学知识的区别和联系。认为后现代状态下不同的"语言游戏"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通过"性能标准"达到的合法化有可能带来新的"恐怖"。在具有"不确定性"特点的后现代背景下,通过"误构"科学知识才能达到合法化。(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菲利普·克莱顿,白如斌[8](2012)在《后现代科学、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文明:怎样避免西方的现代性错误》一文中研究指出我有幸被邀请就"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和中国"这一主题进行发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和最复杂的国家之一。它拥有世界上不间断的最古老文明。(相反,我来自新大陆上非常年轻的国家。)并且,中国的变化速度非常之快。每个月,中国都会启动一个影响成千上万人的新的重大项目。正是中国这种难以置信的变化速度给了我今天站在你们面前的勇气。中国所面临的挑战极其复杂,但是中国领导人有足够的智慧在世界范围内找出应对办法。对于中国来说,我不能说什么是最好的,但是我(本文来源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期刊2012年00期)
覃霄[9](2012)在《格里芬的后现代科学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格里芬从科学和宗教结合的角度出发,对现代性和现代科学做了重新审视,以建构超越于现代性中存在的个人主义、人类中心论和科学主义的后现代科学观。本文力图挖掘格里芬后现代思想中的科学观内涵,并尝试探讨其后现代科学观的价值所在。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观的形而上学基础是有机论。有机论不仅肯定个体的主体性和经验性,并强调终极因和目的因之间的联系。在有机论的基础上,格里芬倡导的后现代科学范式是泛经验论和有机整体论。泛经验论指出,构成事物的基本单位并非是唯物论所指的无经验的空洞实在,而是一系列的经验事件,并指出心和身是无实质差别的相互作用的实体。有机整体论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现代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出发,强调了部分和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表明心和身的统一。泛经验论和有机整体论为格里芬的后现代科学观做了哲学上的铺垫,也为科学返魅、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打下形而上的基础。在泛经验论和有机整体论范式下,格里芬强调了科学中的经验、价值和伦理等主体性因素的重要性,并指出科学不仅追求真理,而且不应只局限于实验室检验。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作为人类知识中的部分,是相互联系和平等的。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在有机整体论的关照下也得到合理解决。至此,格里芬后现代科学观的思想大厦得以完整地勾勒出来,其在恢复科学和自然的主体性地位、解决心身问题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价值,而且因其宗教学视角和极具建设性而备受关注。但由于格里芬对泛经验论中的经验事件和非感性知觉的解释不够、指明现代性应该终结等问题,使该后现代观也存在一些令人质疑的局限。(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2-06-01)
赵克[10](2012)在《后现代科学哲学的数学思想渊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学历来被视为最严谨的学问。到19世纪,数学从各方面走向成熟。非欧几何的出现使几何理论得到扩展和更加完善;实数理论(和极限理论)的出现使微积分有了牢靠的基础;群论、算术公理的出现使算术、代数的逻辑基础更为明晰,等等。整个数学大厦因简洁(清晰)、有序(无矛盾)而给世人(包括数学家)最完美、最严谨的印象。在这种语境下,因算术以整数、分数等为对象,微积分以变数、函数为对象,几何以点、线、面及其组成的图形为对象,用集合论的语言,算术的对象可表述为(本文来源于《哲学动态》期刊2012年05期)
后现代科学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态学自产生以来,人文社会科学界就予以特殊关注,认为它揭示了世界的复杂性甚至非规律性与传统的现代科学有显着不同。尤其在大卫·格里芬(David Griffin)《后现代科学》一书出版后,生态学更是被视为后现代科学的范本,后现代学者小约翰·柯布(John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现代科学观论文参考文献
[1].William,H.Young,胡凯.后现代科学和西方文明(英文)[J].大学英语.2019
[2].毕丞.生态学并非后现代科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3].代利刚.后现代科学合理性危机与康德主义转向——求证威尔逊命题“科学哲学应当回到‘回到康德’”[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8
[4].张进,王晓婷.后现代科学视域中“物的返魅”[J].跨文化研究.2017
[5].石婕.后现代科学中的不确定性:对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追日》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6].唐晓铮.格里芬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
[7].李晓培.科学知识的合法化危机及其消解——兼评利奥塔的后现代科学知识观[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8].菲利普·克莱顿,白如斌.后现代科学、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文明:怎样避免西方的现代性错误[J].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2
[9].覃霄.格里芬的后现代科学观研究[D].广西大学.2012
[10].赵克.后现代科学哲学的数学思想渊源[J].哲学动态.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