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附活化能论文_陈森林,黄奕瑕,孔浩辉,肖静,李忠

导读:本文包含了脱附活化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活性炭,分子筛,乙醇,覆盖率,大马,戊烯,模型。

脱附活化能论文文献综述

陈森林,黄奕瑕,孔浩辉,肖静,李忠[1](2016)在《2-环戊烯酮在盐酸改性活性炭上的脱附活化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增强活性炭材料对香料单体2-环戊烯酮的吸附性能,本文利用不同浓度盐酸对活性炭进行表面改性,测定改性前后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孔隙结构、表面总酸性基团等,应用程序升温脱附(TPD)技术测定2-环戊烯酮在改性活性炭上的TPD曲线和计算其脱附活化能,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酸碱滴定分析了改性前后活性炭表面性质。应用软硬酸碱理论解释活性炭表面性质对其吸附2-环戊烯酮的影响。结果表明:(1)改性后材料比表面积和孔容均增大,随着改性盐酸浓度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改性后材料表面总酸性基团的含量明显增加,随着盐酸浓度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3)2-环戊烯酮在盐酸改性后活性炭上的脱附活化能增加,并且变化趋势与活性炭表面酸性基团含量变化趋势相一致,原因是根据软硬酸碱理论,材料表面酸性增强,有利于增强与硬碱2-环戊烯酮的结合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烟草学会2016年度优秀论文汇编——烟草工业主题》期刊2016-12-01)

任爱玲,孟少左,田淼,张丁超,韩梦非[2](2016)在《程序升温脱附法测定活性炭上酯类有机物的脱附活化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程序升温脱附(TPD)法,测定了5个不同升温速率下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异丙酯、乙酸丁酯的程序升温脱附曲线,研究了其脱附活化能、及其与汽化潜热及偶极距之间的关系。4种酯类有机物在活性炭上的吸附过程是物理吸附,脱附活化能大小依次为:乙酸甲酯(20.17 k J/mol)<乙酸异丙酯(27.4 k J/mol)<乙酸乙酯(28.4 k J/mol)<乙酸丁酯(51.9 k J/mol);脱附活化能随物质沸点变化不明显,随汽化潜热的增大而增大,且与其极性大小有关,极性越大,越易被吸附。(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李湘,郭海福,闫鹏[3](2015)在《芴在活性炭上脱附活化能分布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吸附动力学理论为基础,提出一种程序升温脱附测定活化能分布的方法,该方法在测定脱附活化能分布的同时还能估算吸附相平衡参数.采用该方法通过程序升温脱附实验,分别测定了芴在Chemiveron BPL活性炭和Monolith活性炭的脱附活化能分布及吸附平衡参数,结果表明:芴分子在活性上覆盖率越高,脱附活化能越低.芴在Monolith活性炭的脱附活化能介于40.12~47.97 k J/mol之间,而在Chemiveron BPL活性炭的脱附活化能介于44.51~59.30 k J/mol之间.所测得的吸附相平衡参数与文献报道值较为接近.(本文来源于《肇庆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王明锋,熊智勇,刘娟,黄艳[4](2014)在《β-苯乙醇在不同类型多孔材料上的脱附活化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程序升温脱附(TPD)实验技术测定了β-苯乙醇在5种多孔材料上的TPD曲线,并估算了它们的脱附活化能。同时还讨论了多孔材料的孔径结构和表面性质对β-苯乙醇吸附结合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β-苯乙醇在多孔材料上的脱附活化能(kJ/mol)由低到高依次为:B型硅胶(46.90)、SBA-15分子筛(56.16)、A型硅胶(67.92)、MCM-41分子筛(86.16)和XF型活性炭(91.87);(2)除XF型活性炭外,吸附剂表面酸性基团的增加有利于增强其对β-苯乙醇的吸附结合力,β-苯乙醇在吸附剂上的脱附活化能随吸附剂表面酸性基团含量的升高而增大;(3)与其它几种多孔材料相比,XF型活性炭与β-苯乙醇之间因存在π键吸附使得吸附作用力增强,脱附活化能也较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烟草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黄艳,周永辉,朱保昆,赵祯霞[5](2013)在《五种香气分子在活性炭上的脱附活化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程序升温脱附(TPD)实验测定了大马酮、γ-壬内酯、乙基香兰素、乙基麦芽酚和乙酸乙酯五种香气分子在活性炭上的脱附曲线,并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香气分子在活性炭上的脱附活化能.结合香气分子的偶极矩和分子直径大小,分析五种香气分子的物性对其与活性炭表面吸附作用力(脱附活化能)强弱关系.结果表明:大马酮、γ-壬内酯、乙基香兰素、乙基麦芽酚和乙酸乙酯在活性炭表面上的脱附活化能分别是57.92,55.70,54.41,49.83和46.34kJ/mol.香气分子的直径大小顺序为:大马酮>γ-壬内酯>乙基香兰素>乙基麦芽酚>乙酸乙酯,分子直径大者,其脱附活化能就更大.而这些香气分子的极性大小与其脱附活化能未能形成单调增大或单调减少的关系,表明其极性大小在这些分子与活性炭表面的形成相互结合力方面未能起到主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10期)

何靓,朱保昆,王明锋,周永辉,黄艳[6](2013)在《四种香气物质在MCM-41分子筛上的脱附活化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苯乙醇、大马酮、乙基香兰素和乙酸乙酯香气物质在存储材料MCM-41分子筛上的吸附结合力。采用程序升温脱附(TPD)实验测定了这四种香气物质分子在MCM-41上的程序升温脱附曲线,估算了它们的脱附活化能。同时还采用从头计算(abinition)法分别计算了它们的电负性。研究结果表明:苯乙醇、大马酮、乙基香兰素和乙酸乙酯在MCM-41上的脱附活化能分别为86.16、71.13、55.47和46.09 kJ/mol。苯乙醇、大马酮、乙基香兰素和乙酸乙酯的电负性分别为2.386、2.664、3.064和3.521。按照Pearson碱类物质软硬划分标准,苯乙醇和大马酮均属于软碱物质,乙基香兰素和乙酸乙酯均属于硬碱物质。苯乙醇和大马酮在MCM-41上吸附结合力要明显强于乙基香兰素和乙酸乙酯在MCM-41上的吸附结合力,根据软硬酸碱理论(HSAB),可以推定MCM-41的表面具有软酸的性质。(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3年09期)

李湘,郭海福,闫鹏[7](2011)在《热重分析测定脱附活化能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脱附过程本征动力学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一种采用热重分析技术测定脱附活化能随吸附质分子表面覆盖率分布的方法。该方法通过一条热重分析曲线就可以得到清晰的脱附活化能关于覆盖率的函数表达式。采用所提出的方法,通过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重分析实验测定了芴和蒽在活性炭上脱附活化能的线性分布,结果表明覆盖率越高,脱附活化能越低。对芴和蒽,由于覆盖率上升,脱附活化能最大降幅达18.5%和15.1%。(本文来源于《离子交换与吸附》期刊2011年06期)

刘道胜,宋丽娟,孙兆林[8](2010)在《分布活化能模型计算噻吩在NaY上的脱附活化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程序升温脱附(TPD)技术测定了噻吩在NaY上以不同升温速率升温时的TPD谱图。采用活化能分布模型和一阶微分方法解析了噻吩在NaY上的非等温热重曲线。结果表明,NaY表面对噻吩是均匀的,脱附活化能大约为54 kJ/mol;较低的升温速率有助于提高对TPD曲线的分辨率。(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0年03期)

李晶,尹国强,李忠,奚红霞[9](2010)在《苯并[a]芘在表面负载不同金属离子的SY-6活性炭上的脱附活化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研究了苯并[a]芘在金属离子改性活性炭表面的脱附活化能,程序升温脱附实验测定了苯并[a]芘在Fe3+,Zn2+和Ag+等金属改性活性炭上的脱附活化能,并应用软硬酸碱理论分析和讨论了其脱附活化能的差异。结果表明,苯并[a]芘在改性活性炭上脱附活化能的顺序如下:Ag(Ⅰ)/AC>AC>Zn(Ⅱ)/AC>Fe(Ⅲ)/AC。和原始活性炭相比,Ag+增强了苯并[a]芘和活性炭表面间的结合力,Zn2+和Fe3+减弱了苯并[a]芘和活性炭表面间的结合力,并首次用软硬酸碱理论解释了试验结果。(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0年01期)

夏启斌,徐铭遥,潘红艳,李忠[10](2009)在《二种估算苯酚在改性活性炭上脱附活化能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程序升温吸附(TPD)技术分别测定了苯酚在空白活性炭以及负载Fe3+,Ag+的活性炭上TPD曲线,并采用理想TPD模型和改进的TPD模型估算苯酚在这些吸附材料上的脱附活化能,讨论了吸附材料表面负载Fe3+,Ag+对苯酚脱附活化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改进的TPD模型估算得到的脱附活化能要低于理想TPD模型估算得到的活化能4.9%—5.9%,这是由于理想TPD模型忽略了脱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吸附质被再吸附现象。苯酚从负载硬酸Fe3+活性炭表面上脱附活化能大于其从原始活性炭表面脱附的活化能,而它从负载属于软酸的Ag+的活性炭表面上脱附所需的活化能小于其从空白活性炭表面脱附的活化能。(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09年05期)

脱附活化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程序升温脱附(TPD)法,测定了5个不同升温速率下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异丙酯、乙酸丁酯的程序升温脱附曲线,研究了其脱附活化能、及其与汽化潜热及偶极距之间的关系。4种酯类有机物在活性炭上的吸附过程是物理吸附,脱附活化能大小依次为:乙酸甲酯(20.17 k J/mol)<乙酸异丙酯(27.4 k J/mol)<乙酸乙酯(28.4 k J/mol)<乙酸丁酯(51.9 k J/mol);脱附活化能随物质沸点变化不明显,随汽化潜热的增大而增大,且与其极性大小有关,极性越大,越易被吸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脱附活化能论文参考文献

[1].陈森林,黄奕瑕,孔浩辉,肖静,李忠.2-环戊烯酮在盐酸改性活性炭上的脱附活化能[C].中国烟草学会2016年度优秀论文汇编——烟草工业主题.2016

[2].任爱玲,孟少左,田淼,张丁超,韩梦非.程序升温脱附法测定活性炭上酯类有机物的脱附活化能[J].环境工程学报.2016

[3].李湘,郭海福,闫鹏.芴在活性炭上脱附活化能分布的测定[J].肇庆学院学报.2015

[4].王明锋,熊智勇,刘娟,黄艳.β-苯乙醇在不同类型多孔材料上的脱附活化能[J].中国烟草学报.2014

[5].黄艳,周永辉,朱保昆,赵祯霞.五种香气分子在活性炭上的脱附活化能[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6].何靓,朱保昆,王明锋,周永辉,黄艳.四种香气物质在MCM-41分子筛上的脱附活化能[J].现代食品科技.2013

[7].李湘,郭海福,闫鹏.热重分析测定脱附活化能分布研究[J].离子交换与吸附.2011

[8].刘道胜,宋丽娟,孙兆林.分布活化能模型计算噻吩在NaY上的脱附活化能[J].当代化工.2010

[9].李晶,尹国强,李忠,奚红霞.苯并[a]芘在表面负载不同金属离子的SY-6活性炭上的脱附活化能[J].功能材料.2010

[10].夏启斌,徐铭遥,潘红艳,李忠.二种估算苯酚在改性活性炭上脱附活化能模型[J].化学工程.2009

论文知识图

纯Ni、纯Cu及Ni-Cu合金纳米粉的XRD图纯AP差示扫描量热曲线脱附活化能测定装置示意图脱附活化能随θ变化分布图二氯甲烷在改性活性炭上脱附活化能脱附活化能和汽化潜热之间的关...

标签:;  ;  ;  ;  ;  ;  ;  

脱附活化能论文_陈森林,黄奕瑕,孔浩辉,肖静,李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