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丰[1]2004年在《寻找与审视——论铁凝小说中的女性自我认同》文中研究指明铁凝是一位对女性命运与心理都有着深刻关注的作家,女性自我认同意识几乎涵盖了她的大部分作品。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自我认同角度来分析铁凝作品并对其创作心理路程进行探讨。文章分为叁大部分:第一部分从理论角度在厘清现代性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自我认同危机的基础上,阐述铁凝女性自我认同意识形成的双重背景。即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第二部分将铁凝小说创作划分为叁个时期,从纵向发展角度论述铁凝寻找女性自我认同的艰辛坎坷之旅。梳理出从诗意自我到真实自我再到向善自我这样一条心理发展轨迹。第叁部分为铁凝女性叙述的艺术探索,是紧接着第二部分展开的论述。主要从审美风格、叙述视角、意象这叁点切入,分析与揭示铁凝表达女性自我认同的方式。
闫红[2]2007年在《铁凝与新时期文学》文中指出作为新时期文学重要的贯穿性作家,铁凝是一个独特的不可忽视的复杂存在。她的创作虽与新时期文学主潮若即若离,却与新时期文学的现代性追求存在着一种更深刻的默契。论文揭示了铁凝以多重身份的写作(政治身份、知识分子身份、女性身份、知青身份)全方位的参与了新时期文学的建构,这几重身份既矛盾碰撞又和谐统一,形成了既重视文学的社会责任和伦理价值规范,又尊重生命意义和个体自由超越的现代性价值理念,拓宽了当代文学的精神边界;她极具东方美学思想的“中和之美”的审美建构,实现了文学与时代精神之间的和谐平衡。她是一个既受大众文化欢迎、又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支持,并坚守纯文学创作的作家。她以自己独特性的创作抵达了时代精神和文学殿堂的顶峰,成为能够影响新时期文学的几个重要作家之一,这意义丰瞻的“铁凝现象”本身显示了她在新时期文学中的独特价值。本论文作为铁凝的整体研究,在新时期文学的宏阔背景上,以新时期文学的历时性发展为“经”,以作家主体不同身份写作共时性审视为“纬”,以对大众消费文化语境中铁凝创作的尴尬生存与自主性坚守、铁凝在新时期文学中独特的美学价值为补充。可以避开传统的研究模式,既从文学史出发来研究和发现铁凝的独特性、丰富性,且能以现代性、身份写作为价值坐标穿透其复杂多义的叙事文本,对其繁复的文学意蕴做出合乎真理性的阐释,以期在学术层面上达到对铁凝研究的整体性突破。同时,以铁凝为参照来审视和反思新时期文学发展中的问题,可以为新时期文学研究带来一些新的收获,为新世纪文学的发展和价值重建提供借鉴和启示。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借用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通过对铁凝政治身份认同和政治身份写作在新时期主流文学中的价值的研究,重新阐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论文认为,在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下,铁凝的政治身份经历了被动认同、艰难对接、主动选择、和谐建构过程。她的政治认同是与鲁迅先生的“听将令”相一致的,是自己所选择的具有时代先进思想和历史进步意义的现代性政治,在与“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伤痕文学”、“主旋律”文学等主流文学创作相比,铁凝打破了长期以来统治文坛的僵化政治思维和概括化、类型化的叙事模式,将政治性内容审美化,在文本中把对意识形态的合法化论证、文学本体的审美品格和人性深度融为一体,极大的提升了主流文学在新时期文学中的地位。铁凝实现了文学与政治最大程度上的优化,为我们提供了重新认识文学与政治的想象关系的桥梁。第二章通过对铁凝知识分子身份写作的研究,辨析这种写作在新时期知识分子现代性叙事中的特征和意义,关涉知识分子叙事中话语表达、职责担当和文化重建的问题。论文通过铁凝与新时期的“新启蒙文学”、“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对比研究发现:在80年代,铁凝继承了鲁迅的“立人”思想,冲破了“极左”思想的束缚和新时期文学的“集体叙事”,以对启蒙理性的审美置换实现了个体对群体的穿越和超越;90年代铁凝以知识分子的“边缘和守卫”的姿态建构着真善美的文学,避免陷入“新写实小说”的理性主体的缺失和道德理想消解的审美现代性困境,获得现代性叙事的短暂平衡;新世纪,铁凝在启蒙叙事和日常生活叙事的完美融合中建构起崭新的知识分子现代性叙事,为后革命时期建构宏大叙事提供了思想资源和审美表达的借鉴。而众多“新历史”小说在对“宏大叙事”的逃逸和精神借力的贫乏中陷入“史诗化”的困境。铁凝规避了知识分子现代性认同中过度自我或消失自我的尴尬,为知识分子的现代性叙事文学提供一个跨世纪的重要启示。第叁章对铁凝女性小说作重点分析并辨析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得失。铁凝把现代性理念与传统观念优势互补、把女性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艺术契合,冲破传统男性文化束缚与西方女性理论误导,建构起铁凝独有的女性形象系列和真善美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拯救女性文学叙事的危机。论文认为,铁凝女性身份的认同经历了诗性自我、女性自我、理性自我的不断成熟的发展过程:铁凝以诗性自我塑造了以“香雪”为代表的美仑美奂的少女群像,弥补了新时期初期深陷男权文化中心的女性写作的匮乏;80年代中期以后,铁凝以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在审丑与审美的双重变奏中实现了对女性自我的超越,既是对张洁、张辛欣们忽视女性本体生命欲求的弥补,也是对林白、陈染们过度陷于女性偏执的警醒;在新世纪,铁凝的《笨花》体现了女性意识叛逆后回归新的时代精神和宏大话语的趋向,预示了新世纪女性文学审美态度上的重大转变。第四章参照价值现象学理论对铁凝知青身份的写作进行阐释,同时对新时期知青小说的复杂流向及其局限性作出探讨,为知青文学的研究提供建设性的话题。铁凝较早以作家的眼光和独立的姿态表现“文革”和知青生活,《村路带我回家》、《麦秸垛》中,她超越了纯粹的知青作家的政治尖锐性和功利性,以个人化叙事表现出对意识形态工具性要求的游离而具有了现代性意义。《玫瑰门》、《大浴女》对文革中肆意放纵的恶魔性、对我们民族文化基质中的痼疾进行冷峻的批判和反思!铁凝知青身份写作弥补了知青文学的缺憾,呈现出拯救与逍遥的不同的审美姿态与价值承担。第五章用文化研究的方法,借用布迪厄有关文化生产场域的理论,研究了90年代以来大众消费文化语境中,铁凝与消费文化的奇遇与突围,以及文学的自主性问题。铁凝与畅销书“布老虎”的接触与疏离,显示了她对消费文化资源的挪用和反思中坚守住了作家的独立身份;她的小说与影视改编从共生共荣到背离变异的关系沉浮中,揭示了文学与电影之间世俗妥协与精神对立的绞缠;而网络中的铁凝则被消费社会抽空了文学家的内容,改写为时尚的符号或明星。铁凝的经历代表了知识分子悬浮于大众消费文化中自救的焦虑和确证的艰难,她对文学的人文本性和美学本性的坚守说明,作家应以富有活力的感觉方式和表达方式更广阔的指向社会,才能建构起文学自主性。第六章从审美层面对铁凝创作美学价值进行分析,进而讨论新时期文学中诗性失落和审美褊狭的问题。论文认为,铁凝以对日常生活的诗意化和意义化的创造性抒写,实现了对诗化小说叙事传统的继承和超越,是对当下日常生活叙事中诗意消解、意义流失的补救;其极具东方美学风貌的“中和之美”的审美建构,涤荡污秽暴力的美学褊狭,是对当今文学创作中审丑与审美失衡的纠偏;而其对文学理论的探求和文学创作规律的总结也显示出内在的生命力和独创性。铁凝创作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审美价值提供了当代文学所缺乏的东西,对建构文学的和谐和社会的和谐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开启了新世纪文学通往艺术审美的回归之途。研究得出,铁凝在新时期文学中占据着一个特殊重要的地位:她是一个对真善美执着追求的、代表时代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纯文学作家,是新时期的文学洛神。她为建构当代文学相对稳定和谐的表意系统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指出了铁凝创作的局限性和当代名作家创作危机,如何使中国文学在21世纪把握历史机遇,创造新的辉煌,是铁凝等中国作家和文学研究者都须认真对待的现实课题。
阴晓云[3]2015年在《论铁凝的女性成长小说》文中提出铁凝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其创作成绩显示着当代女性文学的成就。铁凝是以清新隽永的风格登上文坛的,初期发表的《夜路》、《哦,香雪》、《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等作品,以诗化的语言表现了青年女性的纯真与美好,作品中充溢着自然脱俗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清新的诗意。从80年代中期开始,铁凝以一种冷峻深邃的笔触来审视女性的历史命运和现实处境,比如在《玫瑰门》、《对面》、《无雨之城》、《大浴女》等作品中,刻画了一系列复杂扭曲甚至丑陋的女性形象,以更加鲜明的性别视角和人文立场对女性的生存进行探索,展示了女性深层的欲求和主体意识,揭示了女性成长与性别等级秩序的深层关系,书写了女性主体意识的崛起与建构以及自我实现的艰难历程。她的小说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和鲜明的现代意识,在某种意义上达到了当代女性文学的创作高度。本文从成长小说的概念流变、铁凝成长小说的文化内涵与批判主题、叙事策略与叙事特征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女性成长的特殊内涵。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阐明选取铁凝的女性成长小说作为研究内容的原因与意义,简要梳理学术界对铁凝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为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二、叁、四章。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简要介绍成长主题与铁凝的小说创作关系,论述成长主题在女性创作中的发展过程,尝试探寻女性“成长”的艰难历程,简要梳理中西方“成长小说”的概念流变。第二章从铁凝女性成长小说的文化内涵与批判主题出发,以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础,参照社会价值体系,对铁凝成长小说中的家庭成员关系进行分析。在文本中,女性对父亲的态度并不是单一的,既有依恋又有审视;铁凝对母亲形象的塑造也具有双重性,既有对传统母亲的赞美,又有对现实母亲的“审丑”;姐妹之间既有矛盾又有相依相偎,运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来详细论述姐妹情谊。第叁章从铁凝女性成长小说中女性自身的成长维度进行考究,细致分析铁凝女性成长小说的叙事策略。长久以来,女性的身体一直作为被遮蔽的对象存在着,铁凝突破传统的写作范畴,对女性的身体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本体欲望都进行了详细描写,展示了女性在文化制约中的压抑成长。第二方面以铁凝对“文革”的记忆作为社会背景,通过对文革时期社会状态的论述来表现女性的另类成长。第叁方面从对女性自身的反思来揭示女性在成长过程中的艰难。第四章主要论述铁凝女性成长小说的叙事特征。借鉴叙事学原理,以文本细读的方式来感受铁凝多彩的叙事魅力,从意象的精心选择、视角的转换运用、人称的互相补充、语言的变异表达等方面来分析铁凝成长小说的独特的叙事特征。最后一部分为论文的结语,在结语中对铁凝的女性成长小说做出总结,对铁凝关于女性成长的探索做出评价,对女性的成长写作做出展望。总体而言,本文将从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两大方面对铁凝的女性成长小说进行探索,通过分析感受女性特殊的成长历程。
张婧曌[4]2014年在《含笑的悲歌》文中研究表明铁凝作为中国作协女掌门,她以低调的为人、高格的文风,用最纯粹、最温婉的文字畅叙了一个个深刻动人的故事,传达出对人类、对生命最浓烈的关怀与悲悯,纯爱与温暖。她的作品有对普通人的现实生活深刻的理解,也有对每个人的经历和情感的体恤。她用笔触感受着生活和生命,表达认同与热爱,同情与怜悯。正是如此带着悲悯的、充满大义的表达,她的作品切实的展现了人生的真正意义,也切实反映了更深层次的追求。一历历纯美的画面让人无法忽视她常怀的悲悯意识,一个个带着悲情的动人形象更让人无法回避她的悲悯情怀。悲悯意识一直作为文学的基本属性,成为了文学表达中一种必要的、几乎离不开的意识形态。对人类和生命的“悲悯意识”应该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一定具备的情怀,也是一种写作姿态。这常常体现在作品中作家秉持的人道主义立场,在一个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下,在一个个人生故事的叙述中,全景式的表达了作家对人类、生命的态度。笔者认为,悲悯是作家用博大的、爱的眼光来看待人间苦难。它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作家道义的表现。本文就从四个章节论述,分别从“铁凝小说悲悯意识的呈现”,“铁凝小说的悲悯风格及其艺术表现”,“铁凝小说悲悯意识的生成探源”及“铁凝小说悲悯意识的现实意义”进行论述。论文在首章论述了叁个层面的铁凝小说的悲悯意识呈现,即:挣扎的小人物的生存苦难,对女性爱与欲的悲悯的刻画,还有极端情境与另类人物的残缺的人生。这其中有物质上的残缺也有精神下的迷茫。第二章探究了铁凝小说悲悯风格的展现和艺术表现:铁凝通过温情与悲悯的共融之美,以女性的性视角、第叁性的视角、反思对话式视角的“叁重协奏”视角看其悲悯风格,同时还巧妙的依托象征来寄托深切的悲悯情怀。第叁章则分别从铁凝独特的成长体验、在“城乡”生活后的困境思考和她的政治意识的不断渗入这叁点对铁凝小说产生悲悯情怀的原因进行了探究和思考。最后一章则探讨了铁凝小说悲悯意识的现实意义,从追寻理想光芒的烛照到对真善美圆满人性的热情呼唤,深刻了彰显了铁凝的艺术追求和人生追求。
李珊珊[5]2013年在《视觉文化视野下的文本世界》文中认为铁凝是当今文坛上一位独具风格的作家。在她长达叁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她一直以“快乐地游走在集体写作之外”的创作态度,保持着自己独具魅力的写作风格。迄今为止她的创作有长篇小说四部,中篇小说十几部,短篇小说近百篇,散文随笔百余篇。每一部都浸润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这其中有清新明丽的,也有深沉凝重的,创作风格多变,同时也见证了铁凝由初登文坛到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的创作之路。铁凝的作品一向是评论界的热点和焦点,几乎每出一部作品,评论性的文章就会以铺天卷地之势滚滚而来。对铁凝作品的研究涉及到方方面面,笔者发现铁凝作品中涉及到的窥视行为及其心理的描写很多,虽然也有一些评论者对其进行过研究,但是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切入进行研究的还不是很多。本文试图从铁凝小说中的窥视描写入手,将其放在视觉文化视野的大环境中进行深入研究。除引言和结语部分,本文分叁章展开论述:第一章“视觉文化中的窥视”,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是视觉文化中的窥视呈现,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分析视觉文化的来临,视觉文化的研究以及视觉文化中的窥视;第二节对铁凝小说中的窥视行为进行大致的分类,包括集体对个人的窥视,个人之间的相互窥视以及动物与人的相互窥视。第二章“视觉关系中的主体”,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从主体问题的提出以及主体镜像的形成的角度论述,进而得出自我身份的确立;第二节以具体作品为例,主要论述铁凝小说中的主体身份建构问题,其中包括女性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与扬厉,政治与女性的双重身份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双重身份。第叁章“视觉关系中的中国形象”,本章分为叁节,第一节是西方视域中的中国形象,包括西方人创造的中国形象和中国人自己塑造的中国形象;第二节主要论述铁凝作品中塑造的中国形象,以《笨花》为典型;第叁节则主要阐述身份焦虑下的文化心态问题,包括铁凝创作的文化心态以及如何重塑中国形象的问题。
王志华[6]2006年在《人类的关爱与生命的体贴》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当代文坛一位颇有影响的小说家,铁凝始终以一种独特的姿态存在于人们的视野中。其独特性最显着的表现在于,她身上集中了太多的矛盾组合,由此在中国新时期文坛上制造了一种所谓的“铁凝现象”。实际上,在她身上出现这种现象并不足为怪,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对一个有着独特探索精神的作家来说是一种必然。而这也是本文将铁凝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所在。铁凝的创作几乎与中国新时期文学同步,然而,新时期以来各种文学潮流此起彼伏,在各种潮流的中心我们却很难见到铁凝的身影。因为,她从不去追逐所谓的大的文学主流,当然也不刻意回避;她不去迎合,也不去媚俗,更不故作惊人之举,而只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写出自己真实的体验,在不断的艰辛探索中寻求着超越。因此,虽然她始终处在潮流之外,但是却以其独异的风采不期然间成为文坛的中心。而这与她对其小说创作“不变的核心”——“对人类对生活永远的善意、爱和体贴”的坚持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作为铁凝小说的叙事伦理贯穿于其小说创作的始终。它不仅构成了铁凝小说的主题内涵,也决定了其叙事策略的选择。本文就是依据这一核心,采取理论支撑与文本阐释,史与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铁凝小说进行整体而系统的论析,以期通过对铁凝小说多方位多层次的深入分析,明确铁凝在新时期文学中的独特性价值和地位,并以此部分地触摸新时期文学乃至当代文学的历史脉动,透视其纷繁复杂的现实表象和历史真实。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重点分析了铁凝小说中的女性写作。铁凝的女性书写表达了对女性的深刻理解和认同,并最终致力于女性主体形象的建构。首先,小说通过对历史和现实语境中的女性命运的书写使女性曾经被遮蔽的生存境况得到了敞开和澄明,由此,对男权文化进行了批判;在此基础上,铁凝开始了女性主体的建构,其建构循着女性生命本体的欲望诉求-审视女性自身的负面价值-女性的精神超越的逻辑线索展开,由此女性才真正走出了性别本质主义的“玫瑰门”。而且通过对铁凝与“二张”(张洁、张辛欣)和陈染们的比较,凸显了铁凝在新时期女性写作中所起到的承前启后的桥梁性作用。第二章重点论述了铁凝小说对现代人格的探求。铁凝通过物欲下的精神沉沦、人际关系的断裂、角色意识匮乏及人性的罪恶等方面,全面而深入地揭示和剖析了现代社会人类的精神和人格问题,这是铁凝有感于当下经济社会出现的精神危机现象而对人的精神和灵魂所发出的严肃追问。在当前文学对人的精神世界普遍失语的时代,铁凝的追问表现出巨大的胆识和勇气。当然追问和批判的目的是为了捍卫和重建,实现精神人格的现代化,如此,人类社
张俏[7]2011年在《中西文化投影下的女性创作》文中研究说明铁凝与严歌苓同为八十年代在文坛发出声音的女性作家,有着大致相同的成长经历,写作资源与历史记忆大致相同,但严歌苓九十年代漂洋过海,接受到异质语境的熏陶,这使得严歌苓的写作姿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流政治身份的铁凝与新移民作家的严歌苓分别成为中国大陆与海外女性创作的代表。本论文试图从比较铁凝与严歌苓在中西两种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的根本差异,并透过这种本质的差异而寻找某种具有共性和本质特征的相同点。人们通常把文化身份看作是某一特定的文化所特有的、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identity既隐含着一种带有固定特征的“身份”之含义,同时也体现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人所寻求的“认同”之深层涵义,而无论是将作家的文化身份视为特征亦或是建构,探讨两位女作家的创作差异其文化身份问题便是一个无从回避的重要问题,而共同性别的分享使得两位作家的女性意识也在差异的文化身份之下得到了不一样的展示。铁凝与严歌苓在鲜明的女性意识下通过对女性身体的书写表达着对世界的态度,女性身体在此意义上被重新赋予了神秘的诗性与终极意义互接的价值维度与意义功能。她们在女性身体的焦虑与狂欢这一张一弛中完成各自对女性身体的诗性言说。她们在各自的文化身份之下抒写不同的女性成长史,铁凝侧重在女性灵魂净化的妥协性成长过程中表达一种两性和谐的理想,而严歌苓则侧重于女性肉体神启过程中缘自边缘世界的补偿式成长,呈现为日神精神的折射与酒神精神的烛照。她们不同的文化认同之下自然潜伏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记忆,政治情怀与社会责任感之下的铁凝自然而然认同主流的价值,在审视母亲的目光之下向父亲秩序表征的中心世界完成了靠拢,而“新移民作家”在远离母国的异国他乡完成了失去自我、寻找自我、建构自我的漫长旅程,在恋母情结下完成对女性、自然与少年构成的边缘世界的固守,两位作家在文化身份观照下的父系与母系的文化记忆中完成了各自的文本理想。
赵亚倩[8]2016年在《铁凝都市小说论》文中研究指明铁凝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个稳健而又不断进取的女作家,她以丰富的题材和多变的风格引起学界的持续关注。乡土世界和现代都市始终是她创作的灵感来源和关注焦点。本文主要以铁凝都市小说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新时期都市文学的独特贡献。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叁部分构成。引言简要介绍都市小说的概念和发展脉络,并对铁凝都市小说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意义。正文分叁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从铁凝都市小说中的女性命运沉浮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回顾铁凝在北京的童年生活体验和家族记忆,揭示北京在其都市小说创作中的重要地位。本文绕开了传统的人物形象类型化研究方法,从性别政治角度入手挖掘都市女性在时代历史潮流中显现出的政治型人格,同时也为陷入精神困境的都市女性谋求身心自由发展探索出一条救赎之路。第二章重点探讨关涉铁凝“乡下人进城”主题的都市小说作品。首先对上世纪初“乡下人进城”的书写形态进行梳理,而后从反思城乡冲突、关注城市异乡者的日常生活诗学、进城乡下人精神家园失落叁方面展开分析,探讨铁凝如何摆脱传统苦难叙事模式的限制,始终坚守文学对人类的关怀和温暖,进而构建起新时期以来独特的“乡下人进城”叙述形态。第叁章从审美层面对铁凝都市小说的美学价值进行分析。铁凝是一个不断寻求创作技巧的自我超越而又始终坚守内心本真的作家,她敏锐察觉到现代化进程暴露出的绝望情绪以及传统伦理道德沦陷等一系列负面效应,因而将温暖叙事、书写希望作为都市小说创作的审美指向,为建构健康美好的现实世界提供了艺术范式。结语部分突出了铁凝对新时期都市文学做出的独特贡献,同时也指出铁凝都市小说创作的局限性。如何在不断变幻的时代风云中紧跟形势,把握历史机遇,实现自我超越,是铁凝等中国作家应该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
林琳[9]2007年在《解读铁凝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文中研究说明铁凝的小说自觉地关注女性的生存处境及女性命运,体现出始终如一的女性中心格局,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具有鲜明的文化底蕴的系列女性人物形象。本文力图以女性意识为切入口来阐释铁凝小说中反应出的女性意识。正文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女性意识的界定与铁凝小说的女性意识。梳理理论界对女性意识的界定,概括女性意识内涵及其在女性文学创作实践中的体现。概括铁凝小说创作女性意识发展特点,总结其小说中女性意识表现为质询男权中心社会女性的命运苦境,极力恢复女性的健康人性与正常身份,积极建构自尊、自强、自省的女性理想之独立人格。第二部分为女性意识的文化觉醒,铁凝在她的小说中对女性命运苦境进行了深刻冷峻的质询。她既看到社会的原因和文化的因素对女性命运的左右,也审视到女性自身的局限与弱点的羁绊。因此,在文本中她揭示了女性在男权中心社会的弱势地位以及造成这种不平等地位的原因,并批判了男性中心社会对待男女两性的不平等和原始落后的女性观念对女性身心的戕害。第叁部分为女性意识的性别景观,铁凝在她的小说中极力恢复女性的健康人性与正常身份。肯定女性正常的性爱追求,推崇女性健康和谐的身体美,骄傲地书写女性独有的生命体验。对女性社会形象陈规进行反思与反叛,揭示父权压制下女性女性生存窘态与生存真相。正视了女性自身的权利与需要,肯定了女性生命的坚韧与自觉。第四部分为女性意识的人格建构,铁凝在她的小说中积极建构自尊、自强、自省的女性独立人格。她渴望男女两性和谐相处,在男性的尊重下建立女性理想之独立人格。然而,她清醒的认识到现有历史条件下无法实现两性和谐,因此,她强烈呼吁女性通过自我人性净化的途径,不断完善自我,达到人格的独立与健全。
常爱霞[10]2010年在《从遮蔽到敞开》文中认为铁凝是当代着名的女作家,女性形象在她的作品中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许许多多鲜明的女性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这些形象却并不全是铁凝女性意识觉醒的产物,铁凝对女性身份的认同,是有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的。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进行理论的梳理和论证。阐述女性写作与自我认同的含义及新时期女性自我认同的文化背景。自我认同是女性写作的核心问题,是考察女性写作是否自觉和自觉程度的重要标准,所以对二者之间内在联系的阐释就尤为重要。第二章是通过对铁凝早期创作影响因素的分析,来揭示铁凝在新时期初期对女性自我身份的遮蔽状态。新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都使铁凝的女性自我身份认同被“合法化的忽视和延长”。致使她新时期初期的创作,女性意识被压抑,一直在“他人的凝视”中唱着对纯美少女的生命的赞歌。第叁章是对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铁凝创作的分析。在这个时期,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和西方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引进与盛行,铁凝对女性的生存有了深层透视,她的创作也具有了明显的女性意识,她采用第叁视角客观地去书写女性,从对女性生存困境的审视和对“母亲”形象的审视,写出了女性的生存方式、生存状态和生命过程。第四章分析了90年代铁凝的创作,这个时期铁凝有了更为成熟的女性意识,她深入到女性的精神世界,试图开辟一条女性自我救赎之路和对理性自我的呼吁。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性别身份对作家的说话姿态具有决定作用,论文通过对铁凝各时期创作的分析,揭示了铁凝对女性自我认同从遮蔽到敞开的演变轨迹。她的女性意识觉醒是一步步走向深入并达到成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恰恰代表了新时期女性写作身份认同的发展变化,所以铁凝的创作历程正是新时期女性写作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1]. 寻找与审视——论铁凝小说中的女性自我认同[D]. 王丰. 华南师范大学. 2004
[2]. 铁凝与新时期文学[D]. 闫红.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3]. 论铁凝的女性成长小说[D]. 阴晓云. 陕西师范大学. 2015
[4]. 含笑的悲歌[D]. 张婧曌. 沈阳师范大学. 2014
[5]. 视觉文化视野下的文本世界[D]. 李珊珊. 河北师范大学. 2013
[6]. 人类的关爱与生命的体贴[D]. 王志华. 山东师范大学. 2006
[7]. 中西文化投影下的女性创作[D]. 张俏. 沈阳师范大学. 2011
[8]. 铁凝都市小说论[D]. 赵亚倩. 河北大学. 2016
[9]. 解读铁凝小说中的女性意识[D]. 林琳. 内蒙古大学. 2007
[10]. 从遮蔽到敞开[D]. 常爱霞. 四川师范大学. 2010
标签:中国文学论文; 铁凝论文; 文学论文; 女性意识论文; 成长小说论文; 自我认同论文; 视觉文化论文; 艺术论文; 文化论文; 文学历史论文; 自我分析论文; 身份认同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作家论文; 现代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