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塑性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塑性,稳定,稳定性,应力,防渗墙,围岩,效应。
塑性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臣,张文龙,汪宁,郝成[1](2019)在《基于采动影响下塑性区演化的顶板稳定性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回采巷道围岩塑性区分布特征是围岩稳定性控制的关键。针对双巷布置条件下留巷易受到相邻工作面采动影响的特点,以塔拉壕矿为研究背景,采用FLAC3D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的方法研究了采动影响下留巷的应力分布、塑性区演化、支护阻力对塑性区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留巷位置应力分布随推进尺寸而增加,最终趋于稳定,且对称分布;2)留巷位置侧压系数随工作面推进度而减小,最终趋于稳定,且对称分布;3)留巷塑性区由超前150 m到滞后200 m逐渐加大且由对称分布演化为非对称性分布;4)在现有条件下加强支护阻力减小围岩塑性区的作用有限。基于塑性区形态演化设计锚杆(索)支护参数进行巷道稳定性控制,并应用于现场实际,经过现场实测和数据分析,得出基于塑性区演化的顶板稳定性控制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钮鹏,丁静姝,金春福,杨刚,郭强[2](2019)在《残余应力对碳纤维增强压弯H型钢弹塑性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轴压和弯矩共同作用下碳纤维增强H形截面构件绕强轴失稳时极限荷载的计算公式。通过弹塑性有限元法并结合非线性屈曲理论,进行了压弯荷载共同作用时碳纤维增强钢构件和考虑残余应力影响下钢构件的屈曲分析。当给定弯矩仅在某一范围内时,考虑残余应力的CFRP增强钢构件的极限承载力相比CFRP增强完善条件下的钢构件极限承载力相比要低很多。当给定弯矩超出此范围时,前者要略高于后者。受残余应力影响的碳纤维增强压弯构件极限承载力始终比未增强完善钢构件的限承载力高,表明构件可以通过碳纤维增强来弥补残余应力所导致的构件承载力损失,充分体现了碳纤维良好的增强效果。(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9年S1期)
李泽,胡政,彭普,刘毅[3](2019)在《基坑稳定性的塑性极限分析上限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坑稳定性验算是基坑支护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将极限分析上限理论、有限元离散思想和数学规划方法结合起来研究基坑的稳定性。首先将基坑土体用叁角形有限单元离散,然后根据上限定理构建同时满足公共边速度不连续条件、单元塑性流动约束条件和单元速度边界条件的机动许可速度场,并由内、外功率相等条件建立目标函数,构建基坑稳定性分析的上限法数学规划模型,通过对模型的优化求解,得到基坑整体稳定性分析的极限荷载(或安全系数)上限解及相应的破坏机构,最后分析了土体抗剪参数、支护结构嵌固深度及基坑开挖深度等因素对基坑整体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冯旭[4](2019)在《基于非线性静力弹塑性分析的独柱式连续梁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阐述了忽视桥梁的稳定问题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分析独柱式桥墩失稳的几种常见情况,提出利用非线性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分析桥梁稳定问题并阐述该方法的基本原理。然后利用非线性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墩梁连接情况下的桥梁失稳问题,利用该方法得出桥梁失稳全过程荷载位移曲线并分析比较了本文案例中不同连接方式下桥梁失稳的荷载系数,分析得出一般结论。由此可推广到复杂桥梁的稳定问题研究中。(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期刊2019年06期)
齐文达,向红军,孔庆奕,容烨[5](2019)在《轴向脉冲电流对全塑性铜射流的扭曲不稳定性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铜射流在全塑性态下的一维线性扭曲扰动控制方程,研究了轴向脉冲电流对聚能铜射流的变形破坏机理,得到了射流在轴向脉冲电流作用下的扭曲不稳定性随屈服极限、波数和时间的变化规律。当电容器充电电压为5140 V、轴向脉冲电流峰值为50 k A时,利用直径1. 75 mm铜丝进行了射流扭曲不稳定性静态模拟实验,证实了轴向脉冲电流对铜射流的扭曲破坏作用。(本文来源于《兵器装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田生有,赫振平[6](2019)在《册田水库主坝塑性混凝土防渗墙防渗效果及其渗透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主坝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工程是册田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重要项目,通过防渗墙体施工质量检测以及渗流监测,对水库除险加固后主坝防渗效果及其渗透稳定进行多种方法的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塑性混凝土防渗墙防渗效果明显,有效地解决了主坝渗流稳定存在问题。同时针对在分析中发现的问题,对水库的运行管理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山西水利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周鑫[7](2019)在《塑性变形制备纳米金属材料的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材料中晶粒尺寸减小,材料的强度和硬度显着增加,其原因是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材料中引入了大量晶界,位错运动受到的阻碍增大,材料变形困难。随着纳米晶体材料的研究逐渐深入,人们发现,相对粗晶材料而言,纳米晶体材料由于存在高密度晶界,在较低的温度下就会发生晶粒粗化,进而失去优异的性能,例如,在室温下Cu、Ag、Al等纳米金属就会发生明显的晶粒粗化。纳米晶体材料本征热稳定性差已成为其“阿喀琉斯之踵”,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前景,特别是高温应用方面。不仅如此,纳米金属在塑性变形过程中易发生机械驱动晶粒长大,如拉伸、压缩、扭转、疲劳等过程中均观察到明显的晶粒长大现象,导致纳米金属材料在使役过程中容易失效;由于塑性变形过程中容易发生晶粒长大使得晶粒尺寸难以细化至100 nm以下,所以机械驱动晶粒长大行为也极大地限制了纳米金属材料的制备。本工作采用塑性变形法制备出晶粒尺寸呈梯度分布的纳米晶纯Cu和Ni样品,系统研究了平均晶粒尺寸不同得纳米晶及超细晶在等温退火时的热稳定性,对样品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阐明了纳米晶热稳定性的晶粒尺寸效应及其原因。此外,本工作还研究了梯度纳米晶纯Cu、Ag、Ni样品在准静态拉伸变形条件下纳米晶的机械稳定性及其晶粒尺寸效应,分析其内在原因及微观变形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利用表面机械碾磨技术(SMGT)在棒状纯Cu样品表层制备出晶粒尺寸呈梯度分布的纳米晶,等温退火实验表明,表面机械碾磨制备的纳米晶Cu晶粒粗化温度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先逐渐降低,与通常纳米晶“越小越不稳定”的现象一致,然而当晶粒尺寸小于70-80 nm(临界尺寸)时,其热稳定性异常增强,表现出晶粒尺寸越小,热稳定性越好的独特现象,部分表层纳米晶结构甚至在623 K仍可稳定存在,该温度高于变形粗晶的再结晶温度。DSC分析发现当平均晶粒尺寸小于~100 nm时,其平均晶界能显着降低,平均晶粒尺寸为50 nm的纳米晶Cu,其平均晶界能约为0.23-0.27 mJ/m2,约为传统晶界能的一半。其原因是在加工过程中临界尺寸以下纳米晶通过晶界发射不全位错的形式使得晶界结构驰豫,晶界能量降低,此时晶内可观察到大量的变形孪晶或层错。分析表明,临界尺寸以下纳米晶热稳定性显着增强不是由表层可能的杂质污染或变形织构对晶界的钉扎作用所引起的,而是源于晶界能量的显着降低造成了晶界热稳定性的提高。同样的结果在表面机械碾磨制备的纳米晶Ni中也得到验证,其晶粒粗化温度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先逐渐降低,当晶粒尺寸小于~60-90 nm(临界尺寸)时,其热稳定性异常增强,并且晶粒尺寸越小,热稳定性越好,部分表层纳米晶结构可稳定至1 173 K,远高于变形粗晶的再结晶温度,甚至高于某些锻造高温合金失稳温度。利用梯度纳米结构Cu优异的变形能力,在300 K和77 K分别进行准静态拉伸,对制备态样品及拉伸后样品纵截面不同尺寸晶粒变形前后微观结构比较分析发现,在室温拉伸变形条件下表面机械碾磨制备的纳米晶纯Cu的机械稳定性随着晶粒尺寸减小先变差,当晶粒尺寸小于~75 nm(临界尺寸)时,其机械稳定性随晶粒尺寸减小而增强,进一步实验表明,临界尺寸以下纳米晶机械稳定性的增强与表层可能存在的杂质污染或变形织构等无关,而是因为样品制备过程中发生晶界驰豫,导致晶界能量降低,晶界平直化,从而降低了晶界可动性。临界尺寸以下纳米晶Cu塑性变形机制由不全位错运动形成变形孪晶或层错主导,晶粒尺寸越小,不全位错运动越显着,晶粒长大程度越小。77K拉伸时,纳米晶Cu机械稳定性表现出类似的尺寸相关现象。由于低温对纳米晶Cu晶界迁移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同时位错运动更困难,而低温环境纳米晶流变应力显着增大,更容易形成孪晶或层错,不全位错运动更显着,所以其晶粒长大程度变小。类似的机械稳定性晶粒尺寸效应在表面机械碾磨制备的梯度纳米晶纯Ag、Ni中也得到验证,其临界晶粒尺寸分别为80、38 nm。此外,拉伸测试发现,77 K时梯度纳米结构样品加工硬化率与粗晶Cu样品相当,低温加工硬化增强的主要原因是低温下表层纳米晶机械驱动晶粒长大行为受到一定程度抑制,相对与室温变形而言晶粒长大程度较小,同时在低温高应力作用下纳米晶更容易启动变形孪晶等机制来协调塑性变形,提供了一定的加工硬化,从而使得表层梯度纳米晶在低温拉伸过程中应变软化效应被抑制,所以梯度纳米结构Cu样品整体表现出与粗晶Cu近似相等的加工硬化率。在纳米晶纯金属发现的异常增强热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对于理解纳米晶晶界特性及其对外部热和机械响应具有重要意义,也使利用塑性变形制备晶粒尺寸更小且稳定性更好的纳米金属结构成为可能,这对纳米金属或合金的高温应用意义重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20)
宋林涧[8](2019)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稳定性和弹塑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具有较大的抗侧移刚度,是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中的主要抗侧力构件,对其受力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弹塑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从实际结构中提取剪力墙计算单元,对结构中剪力墙的边界进行了合理简化,建立了两边简支两边自由的正交各向异性薄板的力学模型,分析了剪力墙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基于位能驻值原理进行理论解析,得到了剪力墙发生失稳破坏时的临界应力计算公式,并研究了剪力墙尺寸和钢筋配筋率等因素对其稳定性的影响,进而提出了提高剪力墙稳定性的有效措施,对剪力墙稳定性设计提出了建议。(2)采用弹性理论中应力函数的半逆解法推导出了剪力墙在竖向荷载和顶部集中侧向力作用下的应力和应变分布规律,得到了剪力墙沿高、宽、厚叁个方向的变形规律。通过分析墙体高度方向的位移变化规律,发现剪力墙整个受力过程中任意高度处的横截面都可以视为保持平面,但已经不垂直于变形后的横截面法线。进一步研究了剪切变形在整个墙面上的分布特征,得到了剪切变形受高宽比、轴压比和侧向力影响规律。(3)采用考虑一阶剪切变形的Timoshenko深梁理论推导了剪力墙的两个广义位移具有积分形式的计算方程组,并且得到了一种剪力墙剪切刚度的计算公式。(4)对剪力墙开裂阶段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墙体开裂时横截面上的应力和应变分布规律,推导出了开裂弯矩计算公式,并提出了延缓剪力墙在侧向力作用下裂缝出现的有效措施。(5)将钢筋和混凝土视为理想弹塑性材料,依据试验结果对极限状态时剪力墙危险横截面的应力和应变分布进行合理的简化,确定合适的混凝土屈服准则,推导出了剪力墙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并将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二者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李海[9](2019)在《石油钻机井架前大腿弹塑性的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油钻机井架是石油钻机的重要承载部件,其结构杆件多、连接复杂、受力环境恶劣,文章研究了新型前开口"Π"型井架,并对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及计算,弹塑性稳定性分析方法所得到的井架稳定安全系数较按弹性稳定性分析方法所算得的结果低。(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王贺,刘军,肖治民,周浩,孙磊[10](2019)在《大断面硐室围岩塑性区变形及稳定性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蓄水电站排水大断面硐室围岩塑性变形失稳问题,采用现场调研与弹塑性理论及损伤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支护作用下硐室围岩变形力学模型,推导出了围岩塑性区半径及其变形解析解,并运用算例分析了围岩塑性区半径及变形演化规律。同时,采用钻孔窥视仪探测了大断面硐室围岩破坏特征,提出了采用浅部锚固-深部悬吊与注浆相结合的支护方法对大断面硐室围岩的稳定性进行控制。经现场实践表明,该方法能够使大断面硐室围岩变形及整体性得到有效控制,围岩的稳定性得到保障。(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9年03期)
塑性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立轴压和弯矩共同作用下碳纤维增强H形截面构件绕强轴失稳时极限荷载的计算公式。通过弹塑性有限元法并结合非线性屈曲理论,进行了压弯荷载共同作用时碳纤维增强钢构件和考虑残余应力影响下钢构件的屈曲分析。当给定弯矩仅在某一范围内时,考虑残余应力的CFRP增强钢构件的极限承载力相比CFRP增强完善条件下的钢构件极限承载力相比要低很多。当给定弯矩超出此范围时,前者要略高于后者。受残余应力影响的碳纤维增强压弯构件极限承载力始终比未增强完善钢构件的限承载力高,表明构件可以通过碳纤维增强来弥补残余应力所导致的构件承载力损失,充分体现了碳纤维良好的增强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塑性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李臣,张文龙,汪宁,郝成.基于采动影响下塑性区演化的顶板稳定性控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9
[2].钮鹏,丁静姝,金春福,杨刚,郭强.残余应力对碳纤维增强压弯H型钢弹塑性稳定性的影响研究[J].工程力学.2019
[3].李泽,胡政,彭普,刘毅.基坑稳定性的塑性极限分析上限法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9
[4].冯旭.基于非线性静力弹塑性分析的独柱式连续梁稳定性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9
[5].齐文达,向红军,孔庆奕,容烨.轴向脉冲电流对全塑性铜射流的扭曲不稳定性作用分析[J].兵器装备工程学报.2019
[6].田生有,赫振平.册田水库主坝塑性混凝土防渗墙防渗效果及其渗透稳定性分析[J].山西水利科技.2019
[7].周鑫.塑性变形制备纳米金属材料的稳定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8].宋林涧.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稳定性和弹塑性分析[D].郑州大学.2019
[9].李海.石油钻机井架前大腿弹塑性的稳定性分析[J].汽车实用技术.2019
[10].王贺,刘军,肖治民,周浩,孙磊.大断面硐室围岩塑性区变形及稳定性控制[J].煤矿安全.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