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栗疫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毒素,蛋白,亲和,基因,板栗,营养,病毒。
栗疫菌论文文献综述
林媛,周旋,杜亚楠,方守国,章松柏[1](2019)在《栗疫菌弱毒病毒CHV1的基因组序列多样性与重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CHV1病毒的群体多样性研究对于栗疫病的生物防控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中国是推测的CHV1病毒起源地,但关于中国CHV1病毒群体多样性的相关研究却相对匮乏。本研究对来自中国东部各地和日本的30个CHV1病毒进行了多区段的部分基因组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中国的CHV1病毒具有较欧洲和日本更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之前已鉴定的6个欧洲CHV1病毒亚型的基础上,从亚洲东部鉴定出8个新的CHV1病毒亚型。挑选分属8个新鉴定亚型的15个代表性菌株进行了基因组全长测序,结合已报道的6个欧洲亚型的12个CHV1病毒的全长基因组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和重组分析。依据全长基因组序列信息所绘制的系统发育树表明,东亚地区的CHV1病毒与欧洲CHV1病毒遗传差异明显,且多样性更为丰富;欧洲的6个亚型在系统发育树上分为2簇且聚集在一起,提示其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只来自中国的亚型CN6与欧洲CHV1病毒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但仍位于欧洲整体分支的外部,其他7个东亚亚型与欧洲CHV1病毒亲缘关系相对较远。基于27个CHV1病毒全长基因组序列的重组分析表明,CHV1病毒间存在着广泛的基因组重组现象。部分重组事件涵盖一个或多个亚型,提示这些重组事件可能发生在亚型分化之前,部分重组事件只发生在某些亚型内的部分成员上,提示是较近时期才发生的重组事件。基于基因组核酸序列的病毒进化分析可能会受到重组所造成的信号干扰,造成分析结果的错误和不准确。本研究中,去除各个病毒基因组中的重组区段之后,用各个病毒的剩余主要基因组序列成分,重新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发现此系统发育树与基于全长基因组序列所绘制的系统发育树相比,其拓扑结构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各分支更加明晰,支持度大为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龙旭梅[2](2016)在《栗疫菌蛋白激发子PECp1基因克隆表达与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板栗是四大坚果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板栗在我国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泛,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也是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树种。板栗疫病的发生阻碍了板栗的增收增产,严重时造成全株死亡。蛋白激发子能够引发植物的免疫反应,增强植物的抗逆能力,在植物抗病害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关于板栗疫病蛋白激发子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文以板栗疫病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已知蛋白激发子进行同源性比对,进行栗疫菌蛋白激发子PECp1(Protein elicitor of Cryphonectria parasitica 1)片段的克隆,并进行原核表达,优化其表达条件,并将表达出的蛋白作用于植物种子和幼苗,分析了栗疫菌蛋白激发子的结构,同时也为深入研究该蛋白的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本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栗疫菌蛋白激发子PECp1的基因克隆:通过与已知的蛋白激发子进行同源性比对,采用同源克隆,扩增出PECp1的DNA片段,通过RT-PCR扩增出PECp1的cDNA片段,将DNA和cDNA序列进行比对,PECp1的DNA全长824bp,包含两段总长为204bp的内含子,PECp1的cDNA全长618bp,共编码205个氨基酸,含有一个完整的阅读框。2.栗疫菌蛋白激发子PECp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DNA MAN、protaram、 SOPMA等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分析PECp1的理化性质和二级结构,结果表明,PECp1蛋白理论分子量为22291.51,等电点pI为4.621,该蛋白为亲水性蛋白,并且不稳定;同源性分析表明该蛋白N端具有NAC蛋白家族的保守区,C端具有NAC中UBA的保守区,同时与细极链格孢菌激活蛋白PeaTl具有高达70%的同源性,二级结构分析表明该蛋白无跨膜区,并且没有信号肽位点。3.栗疫菌蛋白激发子PECp1表达载体的构建和优化表达:在引物两端添加EcoR1和Nde1酶切位点,将栗疫菌蛋白激发子PECp1连入到表达载体pET-28a中进行原核表达,可溶性分析表明栗疫菌蛋白激发子属于可溶蛋白,采用自动诱导和IPTG诱导两种方法进行蛋白的诱导表达,结果表明,自动诱导培养基和IPTG两种方法都够能得到分子量大小约为40KD的融合蛋白;利用IPTG诱导蛋白表达时,IPTG浓度为0.5mM、温度为30℃、诱导时间4h时,可以获得表达量较高的蛋白,说明采用自动诱导培养基可以代替IPTG进行大规模诱导培养。4.栗疫菌蛋白激发子PEcp1的功能分析:采用不同浓度的重组蛋白对玉米、黄瓜、四季豆浸种后,分别测定重组蛋白对植物发芽、根系生长和相关防御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重组蛋白对植物种子的发芽有不同的促进作用,其中对四季豆的影响最明显,以稀释300倍的效果最好,比对照提高了约70.5%;在根长方面,该蛋白能够促进黄瓜和玉米根的生长;在幼苗的生长方面,栗疫菌激发子能够促进植物幼苗的生长,但是其作用时间有一定的限制,6d后黄瓜和四季豆与对照相比无显着差异;在根系活力和防御酶上,栗疫菌激发子重组蛋白能够显着提高玉米的根系活力、POD和CAT活性,与对照相比差异显着,根系活力提高约2倍,POD活性相比对照增加了56.49%,CAT活性是对照的2.7倍,表明栗疫菌蛋白激发子PEcp1具有激活蛋白PenT1和NAC蛋白的部分功能,能够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植物的生长。(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汤兴宇,宋晓斌,张丹[3](2016)在《栗疫菌Cfcc82606菌株非蛋白毒素基本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板栗疫病的致病机制,将具有致病力的栗疫菌菌株Cfcc82606(Endothia parasitica)的滤液,采用甲醇沉淀和离心得到蛋白和非蛋白类部分,经透析袋以及致病活性检测,该毒素为非蛋白类小分子毒素。对非蛋白类进行不同温度、不同pH值、紫外线照射、甲醇沉淀处理以及透析袋后,测定其致病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毒素有着较强的热稳定性,经121℃,0.103 MPa处理30min后仍有一定的致病性;毒素的酸碱性敏感,酸性条件下毒性增强,碱性条件下毒性减弱;紫外线的照射对毒素具有削弱作用。经7种不同极性物质萃取后,正丁醇相的致病力最强,该毒素为极性较大的物质。栗疫菌菌株Cfcc82606的非蛋白类毒素对同科属的植物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致病作用,是一种非寄主类专化性毒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南方果树》期刊2016年03期)
韩珊,朱天辉,谯天敏,李姝江,汪菊[4](2015)在《板栗愈伤组织对栗疫菌Cp-毒素的抗性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板栗愈伤组织对栗疫病的抗性机制,采用栗疫菌Cp-毒素处理板栗愈伤组织,分析了毒素对不同抗性的板栗品种愈伤组织病程相关蛋白、植物保卫素及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较低浓度毒素处理范围内(5~100μg/m L),板栗愈伤组织内的游离脯氨酸含量、植物保卫素含量、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与Cp-毒素有关,抗病品种酶活性升幅大于感病品种;当毒素质量浓度高于100μg/m L后,植物保卫素含量以及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下降,感病品种降幅大于抗病品种,而游离脯氨酸含量在品种间变化不大。说明在毒素低浓度处理下不同品种抗性物质含量都有所增加,证明了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植物保卫素是板栗愈伤组织抵抗病原菌毒素的内在机制,而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不是引起品种抗性差异的重要因子。(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麻文建,郑磊,张静,刘洋,朱天辉[5](2015)在《基于序列特异扩增区域标记的栗疫菌巢式PCR检测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栗疫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快速、准确的检测技术,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对不同来源地的栗疫菌和其他真菌分离物进行PCR扩增,筛选出栗疫菌的RAPD特异片段SCQ494。将特异RAPD片段SCQ494进行分离、回收,与载体pMD19-T载体连接,转化至大肠埃希菌进行培养,对目标片段克隆测序。根据测序结果,用Primer 5.0软件设计了序列特异扩增区域(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CAR)引物CQ1/CQ2和巢式PCR引物CR1/CR2。利用引物CQ1/CQ2通过常规PCR对不同来源地供试栗疫菌可扩增出1条约1 420bp的条带,对其他供试菌株DNA的PCR产物均无此条带,检测灵敏度为3pg/μL的基因组DNA;而以引物CQ1/CQ2为外圈引物和引物CR1/CR2为内圈引物进行的巢式PCR可从栗疫菌基因组DNA中扩增出1条大小约875bp的条带,灵敏度达到30fg/μL,是常规PCR的1000倍。验证实验表明巢式PCR可以从发病程度不同的栗树枝干和在自然感染的栗树枝条中检测出栗疫菌。(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潘琪,张国珍,贺伟,费松林,陈余朝[6](2012)在《栗疫菌营养体亲和型多样性比较及野生栗栗疫菌交配型的分子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北京周边县区、湖北大老岭山区以及陕西安康地区分别调查栗疫病发生情况,采集病原栗疫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菌株并进行营养体亲和性试验。结果表明:北京板栗栽培区和陕西安康地区野生栗栗疫病发病率较高,局部地区危害严重;湖北大老岭山区栗疫病发病率低,危害轻微。北京地区菌株群体营养体亲和型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s diversity index)极显着低于湖北菌株群体和陕西菌株群体,而陕西与湖北菌株群体营养体亲和型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着。随机选取湖北、陕西野生栗栗疫菌部分菌株,利用特异性引物,通过普通PCR和巢氏PCR,对其交配型进行测定,发现陕西与湖北野生栗菌株群体中均存在MAT-1与MAT-2两种交配型的菌株。通过PCR扩增,在两地的野生菌株群体里均发现同时具有两种交配型基因的菌株,其中,陕西群体此类菌株比例较大,湖北菌株比例较小(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2年05期)
潘琪[7](2012)在《栗疫菌营养体亲和型多样性比较及野生栗栗疫菌交配型的分子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于北京周边县区、湖北大老岭山区以及陕西安康地区分别调查栗疫病发生情况,采集病原栗疫菌菌株(Cryphonectria parasitica)并进行营养体亲和性试验。结果表明北京板栗栽培区和陕西安康地区野生栗栗疫病发病率较高,局部地区危害严重,湖北大老岭山区栗疫病发病率低,危害轻微。从野外调查的情况来看,中国所有的叁种野生栗属植物中,锥栗(Castanea. henry i)发病率最高,板栗(C. mollissima)次之,茅栗(C.seguinii Dode.)发病率最低。北京地区菌株群体营养体亲和型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s diversity index)极显着低于湖北菌株群体和陕西菌株群体,而陕西与湖北菌株群体营养体亲和型多样性指数没有显着差异。此外,随机选取湖北、陕西野生栗栗疫菌部分菌株,利用特异性引物,通过普通PCR和巢氏PCR,对其交配型进行测定,发现陕西与湖北野生栗菌株群体中均存在MAT-1与MAT-2两种交配型的菌株。另外,通过PCR扩增,两地的野生菌株群体里均发现同时具有两种交配型基因的菌株,其中陕西群体此类菌株比例较大,湖北菌株比例较小。选取部分上述菌株中的部分进行板栗枝条离体接种,并与北美强致病性菌株EP155的毒力比较,发现大部分野生菌株为强毒力菌株。(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2-06-18)
高坤,张林巧,熊琴,王奎杰,徐晶[8](2011)在《栗疫菌CpIAP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寻找栗疫菌的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s,IAPs)类蛋白,明确该蛋白与其他物种IAPs的进化关系,并对CpIAP基因功能进行初步研究。以IAPs家族的典型结构域"BIR"为靶标,对栗疫菌基因组数据库进行BLAST搜索。运用生物信息学对预测的CpIAP蛋白结构进行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采用同源重组的策略,构建CpIAP基因缺失突变体,并重新导入该基因全长片段获得互补株。结果从栗疫菌中鉴定了1个IAP基因,Southern blot验证为单拷贝。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pIAP基因全长2 997 bp,编码920个氨基酸,具有2个BIR结构域;进化关系上CpIAP与人Survivin和酵母IAP较近。CpIAP敲除突变体命名为ΔIAP,ΔIAP菌落形态改变,生长速率减慢,致病力下降,丧失产孢能力。上述结果表明:CpIAP参与了栗疫菌的菌落形态建成、分生孢子形成和致病过程。(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张林巧[9](2011)在《低毒力病毒CHV1-CN280对寄主毒性的影响及其p29基因在栗疫菌及稻瘟菌中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粟疫病(Cryphonectria parasitica)是世界最着名的森林病害之一,曾造成美洲粟濒临灭绝。栗疫菌细胞中的低毒力病毒是一类没有衣壳的双链RNA病毒,可以引起寄主粟疫菌的菌落形态变化、分生孢子和色素的产量降低、雌性不育和漆酶产量与活性降低。更重要的是,低毒力病毒的侵染会导致栗疫菌毒力的下降,这一发现为栗疫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CHV1-CN280是来自我国的低毒力病毒,与其它低毒力病毒相比,具有较高的病毒传播能力,低毒力病毒在栗疫菌株之间传播的成功与否,决定了生物防治能否取得成功。很显然,应用传播能力更高的低毒力病毒,将会大大提高对栗疫病的生物防治效果。本文通过对具有较高的病毒传播能力的低毒力病毒CHV1-CN280与另两个已经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的低毒力病毒(CHV1-EP713、CHV1-Euro7)对不同菌株生物学性状影响的比较,评估CHV1-CN280的生防潜力和在田间定殖与扩散能力。与来自欧洲的其它两个低毒力病毒相比,CHV1-CN280对寄主的毒性较弱,除了显着降低栗疫菌的致病力外,对菌株的生长速率、分生孢子与色素产量等影响较小,具有良好的生防特性。对CHV1-CN280在田间的定殖能力的评估结果表明,低毒力病毒CHV1-CN280在田间接种后,能够成功定殖并自然扩散至其它营养体亲和群的野生栗疫菌菌株中。研究认为,与其它低毒力病毒相比,CHV1-CN280在中国具有更好的生防潜力。另外,本文通过外源DNA导入法对CHV1-CN280病毒的p29基因在栗疫菌和稻瘟菌中的功能进行了研究。实验克隆了CHV1-CN280病毒的p29基因,将其连接至不同的表达载体并分别导入栗疫菌及稻瘟菌的基因组。结果发现,该基因在栗疫菌中表达并引起寄主色素减少、孢子量下降、生长速率降低以及漆酶活性降低等低毒力特征的表型变化。p29基因在稻瘟菌中表达则引起寄主分生孢子量、漆酶活性、生长速率等生物学性状正向增长的表型改变。该基因在原寄主和非原寄主中表达的结果具有显着差异。该基因在原寄主中表达的结果能引起寄主部分表型发生类似低毒力性状的改变,而另一部分表型却表现出相反的结果,相比Nuss等人的研究结果,研究认为,CHV1-CN280与CHV1-EP713各自p29具有不完全一致的基因功能,其主要原因应归于两种病毒之间的p29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较大差异。另外,p29在栗疫菌之外的寄主中表达,也不能引起该寄主发生类似栗疫菌中低毒力性状的改变。(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1-05-01)
韩珊,朱天辉[10](2009)在《不同抗性板栗品种的防御酶系对栗疫菌Cp-毒素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不同品种板栗对栗疫菌Cp-毒素胁迫响应的差异,应用叶圆片法,研究板栗不同抗性品种叶片经栗疫菌毒素Cp-处理后对其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Cp-毒素浓度低于100μg/mL时处理板栗叶片,能提高上述保护性酶的活性,其中抗病品种北峪2号活性变化幅度最大,CAT、APX、PAL活性分别为对照的4.36、2.19、3.98倍;Cp-毒素处理浓度达到200μg/mL时,破坏了板栗叶片中的抗氧化酶系,酶活性明显下降,并显着低于对照。此外,抗病品种酶活性高于中抗品种和感病品种;防御酶的活性与品种抗病性之间呈正相关,毒素作用后防御酶活性的变化可作为衡量板栗抗病性强弱的指标。(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栗疫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板栗是四大坚果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板栗在我国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泛,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也是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树种。板栗疫病的发生阻碍了板栗的增收增产,严重时造成全株死亡。蛋白激发子能够引发植物的免疫反应,增强植物的抗逆能力,在植物抗病害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关于板栗疫病蛋白激发子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文以板栗疫病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已知蛋白激发子进行同源性比对,进行栗疫菌蛋白激发子PECp1(Protein elicitor of Cryphonectria parasitica 1)片段的克隆,并进行原核表达,优化其表达条件,并将表达出的蛋白作用于植物种子和幼苗,分析了栗疫菌蛋白激发子的结构,同时也为深入研究该蛋白的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本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栗疫菌蛋白激发子PECp1的基因克隆:通过与已知的蛋白激发子进行同源性比对,采用同源克隆,扩增出PECp1的DNA片段,通过RT-PCR扩增出PECp1的cDNA片段,将DNA和cDNA序列进行比对,PECp1的DNA全长824bp,包含两段总长为204bp的内含子,PECp1的cDNA全长618bp,共编码205个氨基酸,含有一个完整的阅读框。2.栗疫菌蛋白激发子PECp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DNA MAN、protaram、 SOPMA等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分析PECp1的理化性质和二级结构,结果表明,PECp1蛋白理论分子量为22291.51,等电点pI为4.621,该蛋白为亲水性蛋白,并且不稳定;同源性分析表明该蛋白N端具有NAC蛋白家族的保守区,C端具有NAC中UBA的保守区,同时与细极链格孢菌激活蛋白PeaTl具有高达70%的同源性,二级结构分析表明该蛋白无跨膜区,并且没有信号肽位点。3.栗疫菌蛋白激发子PECp1表达载体的构建和优化表达:在引物两端添加EcoR1和Nde1酶切位点,将栗疫菌蛋白激发子PECp1连入到表达载体pET-28a中进行原核表达,可溶性分析表明栗疫菌蛋白激发子属于可溶蛋白,采用自动诱导和IPTG诱导两种方法进行蛋白的诱导表达,结果表明,自动诱导培养基和IPTG两种方法都够能得到分子量大小约为40KD的融合蛋白;利用IPTG诱导蛋白表达时,IPTG浓度为0.5mM、温度为30℃、诱导时间4h时,可以获得表达量较高的蛋白,说明采用自动诱导培养基可以代替IPTG进行大规模诱导培养。4.栗疫菌蛋白激发子PEcp1的功能分析:采用不同浓度的重组蛋白对玉米、黄瓜、四季豆浸种后,分别测定重组蛋白对植物发芽、根系生长和相关防御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重组蛋白对植物种子的发芽有不同的促进作用,其中对四季豆的影响最明显,以稀释300倍的效果最好,比对照提高了约70.5%;在根长方面,该蛋白能够促进黄瓜和玉米根的生长;在幼苗的生长方面,栗疫菌激发子能够促进植物幼苗的生长,但是其作用时间有一定的限制,6d后黄瓜和四季豆与对照相比无显着差异;在根系活力和防御酶上,栗疫菌激发子重组蛋白能够显着提高玉米的根系活力、POD和CAT活性,与对照相比差异显着,根系活力提高约2倍,POD活性相比对照增加了56.49%,CAT活性是对照的2.7倍,表明栗疫菌蛋白激发子PEcp1具有激活蛋白PenT1和NAC蛋白的部分功能,能够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植物的生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栗疫菌论文参考文献
[1].林媛,周旋,杜亚楠,方守国,章松柏.栗疫菌弱毒病毒CHV1的基因组序列多样性与重组分析[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龙旭梅.栗疫菌蛋白激发子PECp1基因克隆表达与功能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6
[3].汤兴宇,宋晓斌,张丹.栗疫菌Cfcc82606菌株非蛋白毒素基本性质的研究[J].中国南方果树.2016
[4].韩珊,朱天辉,谯天敏,李姝江,汪菊.板栗愈伤组织对栗疫菌Cp-毒素的抗性响应[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5].麻文建,郑磊,张静,刘洋,朱天辉.基于序列特异扩增区域标记的栗疫菌巢式PCR检测技术[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5
[6].潘琪,张国珍,贺伟,费松林,陈余朝.栗疫菌营养体亲和型多样性比较及野生栗栗疫菌交配型的分子检测[J].林业科学研究.2012
[7].潘琪.栗疫菌营养体亲和型多样性比较及野生栗栗疫菌交配型的分子检测[D].北京林业大学.2012
[8].高坤,张林巧,熊琴,王奎杰,徐晶.栗疫菌CpIAP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功能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1
[9].张林巧.低毒力病毒CHV1-CN280对寄主毒性的影响及其p29基因在栗疫菌及稻瘟菌中的功能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1
[10].韩珊,朱天辉.不同抗性板栗品种的防御酶系对栗疫菌Cp-毒素的响应[J].植物保护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