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环境下外语自主学习的过程模式

课堂环境下外语自主学习的过程模式

顾世民[1]2013年在《促进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课程因素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针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涉及的课程要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对《课程要求》的相关教学原则进行了反思,并就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有效促进自主学习的发生提出了建议。论文的核心内容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第二章和第叁章):对外语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了回顾(详见第二章),对国内外“外语自主学习”的定义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发现几乎所有关于“外语自主学习”的定义都忽视了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因素,分析了可能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从学习理论、二语习得理论和自主学习理论的视角,论证了“学习与环境”的关系,主张把“主动营造和利用有利于外语学习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能力”作为定义外语自主学习的维度,把“外语自主学习”定义为“学习者具有的与语言学习密切相关的一种意识和能力,包括主动为自己的语言学习承担责任的意愿、能够有效使用语言学习策略、并能主动营造和利用有利于外语学习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以掌握目标语的能力”。“主动为自己的语言学习承担责任的意愿和有效使用语言学习策略的能力”是影响外语自主学习实现程度、与学习者自身有直接关系的因素,我们称之为“外语自主学习的内部指向性条件”(the internal factors of foreign languageautonomous learning),把“对外语自主学习可能产生影响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称为“外语自主学习的外部指向性条件”(the ex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 foreignlanguage autonomous learning,简称“外部指向性条件”/the external environmentalfactors)。外语自主学习的内部指向性条件和外部指向性条件共同决定了外语自主学习的实现程度(详见第叁章)。把利用“外部指向性条件”的能力作为定义自主学习的一个维度,是本研究的第一个创新点,其意义在于:有助于教育政策的制定机构、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执行机构和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重视自主学习的外部指向性条件建设,主动改善有利于自主学习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外部指向性条件”涉及很多因素,如,社会文化因素、教育价值观、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水平、课程设计、师资水平,等等,本研究结合《课程要求》和大学英语的教学实际,讨论在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的框架下优化自主学习“外部指向性条件”的原则和方法。第二部分(第四章):从人本主义学习论的视角出发,指出以往需求分析和课程设计往往只关注语言需求,对学习者的重视不够。我们主张把学习者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及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纳入需求分析和语言课程设计之中,提出“基于个体差异的课程设计原则”(individual-based curriculum principle)。其主要内涵是,在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对学习者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及学习者的个体性差异予以关注,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语言基础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宗旨是,创造和改善外语学习的外部指向性条件,优化课程自身的内部生态和外部生态,以合适的方式向学习者提供合适的学习内容,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为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帮助学习者实现学习目标。“基于个体差异的课程设计原则”是本研究的第二个创新点,也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第叁部分(第五章至第八章):以“基于个体差异的课程设计原则”为参照,对《课程要求》进行了反思,并对大学英语课程的相关要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旨在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这是本研究的核心,也是最主要的创新之处。主要内容和观点简述如下:“第五章,自主学习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通用英语、通识教育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Purposes,简称ESP)是构成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叁个必要组成部分。我们建议利用学习资源平台同时提供通用英语课程、通识教育英语课程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内容,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学校和教师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支持,使大学英语学习兼有“学习方式个性化”和“学习内容个性化”的双重特点,实现个性化学习“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为自主学习提供课程条件。“第六章,自主学习与大学英语教学材料”:全面系统分析学习者的语言基础和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材料研发的影响,阐述了“能够促进自主学习的教学材料”(autonomy-facilitating teaching materials)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把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及个体差异作为教材选择、使用和研发的参考因素,这个视角在教材研究领域并不多见。“第七章,自主学习与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程后,课程构成范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陈坚林,2010:II)。本部分阐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进行整合的必要性和理论依据,提出了全面整合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框架,以及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大学英语集成式教学模式的构想,把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机连接起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打通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的壁垒,扩大学习者在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方面的选择机会,优化大学英语学习环境,为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第八章,自主学习与教学评估”:简要回顾了形成性评估发展演进的历史,提出了“关注过程、关注发展、促进学习”的形成性评估应该具备的七个基本特征,以此为参照,考察了国内与大学英语教学评估相关的研究报告,结合黑龙江省部分高校的实际做法(详见附录二至九),分析了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估实践中存在的五个突出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相应建议。在大学英语教学评估研究中,本研究首次全面细致阐述了形成性评估的内涵和宗旨,以及形成性评估应该具备的七个基本特征。对于师资培训和形成性评估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四部分(第九章):简要回顾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反思研究中的困难和不足。影响外语自主学习的外部指向性条件众多,本研究内容只涉及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层面,无论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拓展和深化的空间和必要。学习者自主和教师自主、学校自主的关系,社会自主学习价值观的凝结等话题还有待于研究,也是笔者近期研究的重点。

骆蓉[2]2017年在《网络环境下外语自主学习模式研究——基于中美MOOC平台调查》文中指出本研究通过对中美知名MOOC平台6门外语类课程的调查,发现网络环境下外语自主学习存在自主学习意识淡薄、交流互动较少、有效输出不够、自主学习能力不均衡等问题。基于这些结果,研究提出在新型网络环境下构建包含自主学习综合能力素养、交互式在线学习环境、输出驱动型自主学习过程叁大模块的外语自主学习模式,以期为今后外语自主学习实践和研究提供启示。

贾竑[3]2014年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生态化教学模式之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正受到网络化时代的强烈冲击。传统外语教学在迎接计算机网络环境这一全新环境与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无限的冲击与挑战。如何引导二者进行资源高效整合,即充分发挥信息时代的优势,使计算机网络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并真正融合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促进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由传统向现代进行转变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构成了当前国内外语教学改革的研究焦点。本文研究顺应我国大学英语教改的时代背景及发展趋势,将研究范围限定于高等学校,选取佳木斯大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调研,观察评价该校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现状,总结传统外语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发展中的失调表现,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分析失调成因,勇于创新寻找缓解并消除失调的对策。所得研究成果以期能够作用于教学实践,对我国当前的外语教学改革发挥一定的借鉴与补充作用。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进行整体研究。首先,利用定性的方法详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支撑理论;其次,针对实验被试(佳木斯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环境,通过问卷调查、集体座谈与深度访谈、课堂观察等研究手段,从宏观角度了解该校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整合的现状及师生在课程整合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总结该校整合中的失调,利用教育生态学的相关原理综合分析失调成因,并由此提出“生态化外语教学”的研究方向;再次,从微观角度深入挖掘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生态化教学模式成功构建的制约因素,并就网络学习环境下学生焦虑这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整理所得的原始文本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最后,将实验室理论假设与课堂实践检验相结合,科学提出本研究的实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生态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基于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指导,将图式思维、内隐学习及情感干预等教学策略适时引入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外语课堂,使外语教学重新步入兼容、动态、良性的生态化发展轨道。本文能为我国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生态化教学研究提供新的实证支持,对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做出有益补充,并为提高当前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贡献微薄之力。

冯娟[4]2017年在《课堂环境与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课堂环境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对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心理、物理、社会因素的总和。课堂环境在学生达到其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一直是我国新课程目标改革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的教学目标。由此可见,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对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前人的许多研究已经证明良好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Anderson,2004;Patric,2007;李子健,2010;刘永兵,2012;李广凤,2014)。目前,我国针对于大专院校课堂环境与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主要运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研究大专院校学生对英语课堂环境中社会、心理、物理环境的感知与其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旨在探讨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良好课堂环境。笔者选择陕西省西安市某大专院校大二年级200名学生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运用调查法即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并使用SPSS20.0中的相关统计方法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相关性统计分析,以获得大专院校学生目前对英语课堂环境的感知情况、其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情况以及二者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显示:目前大专院校学生对英语课堂环境的感知情况良好;目前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情况为中等;课堂环境与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二者之间具有相关性,其中社会心理环境与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呈显着正相关;课堂环境中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中的教师支持、同伴关系、课堂参与、学生责任等因子与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中的全部维度即明确目标、制定计划、策略使用、自我监督、自我评价间具有相关性。最后,根据研究结果,笔者就创设有利于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环境提出建议。

方雪晴[5]2012年在《大学英语教师课堂动机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旨在探究适用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情境的教师课堂动机策略。其研究动因主要有四个方面:(1)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校教育导向的二语动机研究的兴起;(2)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二语学习中,“去动机”现象普遍存在,而教师成为造成学生学习动机减退的一个重要因素;(3)当前二语动机策略研究仍十分薄弱,实证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尤显不足;(4)《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倡导大学英语教学采用新模式,以“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正面临从“如何教”到“如何激励”的转变。本研究内容主要涵盖叁个方面:(1)心理学领域及二语教学领域的动机理论研究和动机策略方面的理论探讨;(2)大学英语教师课堂动机策略运用的实证研究;(3)大学英语具体教学情境中教师如何有效运用动机策略的应用研究。本研究首先系统梳理了心理学领域及二语学习情境中动机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心理学动机理论历经了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人本主义的需求层次论到认知主义的期望价值理论、目标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历程。这些理论各有侧重,对二语教学不乏现实的指导和启发作用,同时推动了二语学习动机研究的开展。当代二语学习动机研究的代表人物,匈牙利学者Dornyei借鉴和吸收了心理学主流动机理论及已有二语学习动机理论的精华,先后构建了叁层次二语动机理论、二语动机过程模式和二语动机自我体系,形成了独特的二语学习动机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成为本研究最核心的理论依据。随着动机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理学领域及二语教学领域的动机策略研究也逐渐拉开序幕。国内外心理学家们在探讨将心理学主流动机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激发学习动机的原则和策略建议。在二语教学领域,Dornyei依据其建立的二语动机理论模式,建构了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二语动机策略体系,为大学英语教师课堂动机策略运用的实证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工具。以理论研究为指导,本研究针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动机策略的实际运用展开了实证探索。研究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的研究以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贸学院和上海电机学院5所高校的105名大学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法,考察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动机策略使用频率以及教师自我效能感和教师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教师的性别、学历、教龄、职称)与教师课堂动机策略使用频率的相关性。通过对动机策略使用频率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教师较常使用的动机策略及较少使用的策略。教师访谈结果显示出与问卷调查结果较高的一致性,同时揭示了教师较少使用某些策略的主客观原因。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教师自我效能感及其动机策略使用频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教师的性别、学历、教龄和职称则未对其动机策略使用频率产生显着影响。为验证大学英语教师常用课堂动机策略的实施效果及学生的不同英语水平是否对动机策略的实施效果产生影响,在实证研究的第二阶段,笔者综合运用问卷、访谈和课堂观察的方法,针对上海电机学院12名大学英语教师和他们的96名大二学生展开了进一步研究。首先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了学生认为比较有效的动机策略及不太有效的策略。学生访谈的结果基本证实了这一结论,同时反映出学生认为某些策略未能真正发挥激励作用的主要原因。此外,学生在访谈中提及的其它一些能够有效激发其英语学习动机的做法恰恰涉及了教师很少运用的动机策略。而课堂观察记录所揭示的一些教师做法,虽然在问卷量表中没有包含,但却受到多数学生的欢迎。对高/低水平组学生的问卷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绝大部分动机策略对两组学生的激励效果存在显着差异,从而验证了Dornyei关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可能影响动机策略有效性的假设。以上这些研究结果与发现为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切实的指导和启示。最后,立足理论研究发现和实证研究结论,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教研实践和体验,进一步探讨了适用于我国大学英语具体教学情境的教师课堂动机策略。国内很多高校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对大学英语采用分级分层教学。此外,大学英语教学班人数通常较多,即使在同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英语水平仍可能存在较大差异。第二阶段实证研究的相关结论表明,绝大部分动机策略对高低水平学生的激励作用差异显着。大学英语教师应充分考虑高低水平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和学习需求,有的放矢地采用相应的动机策略激发、维持和增强其英语学习动机。低水平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英语学习表现出丧失信心或麻木不仁的态度。教师应着重做到:提供机会让他们定期获得成功体验,重建英语学习信心;使英语学习富有意义和趣味,提升其英语学习兴趣;以激励的方式评价学生学习,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体现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的肯定;善用提问和倾听的技巧,表达对学生的重视与关爱;必要时,制定和实施个性化策略方案。高水平学生通常对课堂教学怀有较高期望,如果一直得不到满足,就容易滋生负面情绪,导致学习热情减退。另一方面,他们也可能因为近期学习目标已经达成而产生一种懈怠心理,某种程度上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动力。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维持和强化高水平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融入文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英语文化体验;明示对学生寄予厚望,训练和帮助学生构建理想的英语自我,并实现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的和谐统一;教给学生自我激励的方法,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激励;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大班教学和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是我国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两个显着特征。大班教学容易使师生间产生疏离感,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会制约教师对某些动机策略的运用,如教师很难有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与计划。鉴于此,笔者提出,大学英语教师在大班情境下可运用以下策略,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学习:调整教学风格,增进师生交流;强化目标导向,凸显任务价值;开展小组学习活动,提高交际真实性;强调纪律和班规。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融入为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相关研究结论显示,由于受到软硬件设备状态、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师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似乎并未真正起到优化教学、激励学习的作用。由此笔者指出,要使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真正有效地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应从叁个方面进行尝试: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师生沟通,实现资源共享;开展CALL课堂任务型学习活动,使技术真正融入教学;促进课外网络自主学习。第二阶段实证研究证实为比较有效的动机策略中,既有内在动机策略,也有外在动机策略。笔者指出,教师平衡兼顾地运用内外在动机策略,使其同时发挥作用,可取得最佳激励效果。以下策略可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激发情境兴趣,培养个人兴趣;以自主支持型教学替代控制型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设计和学生能力相符的学习任务,满足学生能力需求;建立和谐互助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满足学生归属需求;强化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价值观,催生融合型动机的形成。要激发学生的外在学习动机,教师则应该:使奖励发挥正向的激励作用;使表扬更有效;以温暖善意的批评引领学生进步;“挑起”课堂知识冲突,开展有益的组际竞争和组内合作;让多元互动成为激励学习的外部源泉;强调英语学习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教师应综合运用内在动机策略及外在动机策略,以在激发和维护学生学习动力方面实现效益最大化。第一阶段实证研究的相关结果表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及其动机策略的使用频率之间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提升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将有助于增强教师运用动机策略的积极性。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提高,具体方法包括:借助合作式发展及同伴观摩,与同事密切合作,实现共同提高;定期撰写教学日志,适时开展行动研究,促进教学反思;恪守职业承诺,加强专业学习,收获自尊,培养自信;建立成就档案,进行自我激励;唤醒健康的情绪和生理状态。本研究在综合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的基础上,对适用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情境的教师课堂动机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从根本上改善大学英语教学效果提供了切实的指导。

张昔阳[6]2003年在《课堂环境下外语自主学习的过程模式》文中提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自主学习在语言领域的应用与研究就已经逐步开始,并且不断升温,到九十年代,在国外已成为应用语言学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迄今为止,语言自主学习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践应用上,都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语言领域自主学习这一概念的提出与发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思想的体现与延续。它顺应了外语教学研究对象从客体逐渐向主体过渡这一趋势的要求。在外语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可以从很多方面得到论证。关于自主学习在外语教学与学习领域的发展,讨论最多的还是自主学习的定义,理论来源,以及在非西方文化中推行外语自主学习是否适宜,教师的角色转变以及课堂环境下的具体实施方法等问题。而且这些研究和实践大多数是先从各大学的外语教学开始,并逐步向中小学推广。 本文的研究源于近年来语言自主学习在各国的研究热潮,众多的研究者已经开始直接越过语言自主学习文化适应性这一话题,积极探讨合适的方法与策略在外语教学与学习实践中推行自主学习,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任务教学法、建立语言学习自主中心等方法应运而生。这些方法的提出各有其理论支持,但大部分都只是侧重语言自主学习的某一个方面。如果我们能够提供一种理论框架,从这个理论出发,可以全面地分析影响语言自主学习的各个因素,那么就更有利于全面地考虑各种方法与策略。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立足于语言自主学习的心理学本质与交际性特点,建立课堂环境下外语自主学习的过程模式。从过程的角度,而不是像以往一样从语言自主学习的某一个方面去分析语言自主学习。该模式将语言自主学习的过程划分为心理层面,相互交际交流层面和行为实施层面,叁者综合构成了整个外语自主学习过程。本文还进一步强调:相互交际交流层面贯穿于自主学习过程的始终、心理层面的先行性及其对行为过程的潜在影响是整个过程不可分割的部分这一特点。模式的提出对全面认识外语自主学习过程,分析各个阶段的影响因素提供了方便,对进一步寻求具体的应用方法和策略发展语言自主学习也有很大指导作用。并且本文还从实际调查出发,以过程模式为指导,探讨了在课堂环境下发展中国大学生英语自主学脚菊大笋硕士学夕瀚戈叫习能力的合适途径。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对自主学习心理学本质以及语言自主学习交际特点的剖析。自主学习的定义迄今己有很多种,每一种定义各有侧重,其中Hol eC(1 981)关于自主学习即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这一说法为很多人所接受,因此也成为许多后来者定义的基础。但该定义也有不足之处,它没能更好体现自主学习的心理学本质,同时也忽视了语言自主学习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交际性。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自主学习的定义,本文在110 1 eC定义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了这两点。 2.指出了以往研究者对语言自主学习过程描述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外语课堂学习环境下语言自主学习的过程模式,即综合了心理过程,行为过程,和相互交际交流过程叁者的新过程模式。 3.分析了影响语言自主学习过程的一些主要因素,并结合实际调查,探求中国大学生语言自主学习方法中的一些侧重点。

陈坚林[7]2010年在《计算机网络与外语教学整合研究》文中指出从上世纪90年代起,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了起来,并迅速地进入了社会各领域。应该说,任何技术一旦被引入某个实践领域,便会引起该领域的极大改观,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进入外语教学领域,当然也会改变传统外语教学的信息传递通道、教学内容与活动的整合形式乃至教学过程,也使教学结构形式及其构成要素发生巨大的变化,促进教学理念的更迭,导致教学的价值判断及评价标准的变化。鉴于这些变化,我们势必要研究如何使计算机网络与外语教学很好地整合起来,探索整合的有效手段、方法和模式。尤其是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形式下,这些研究显得异常地重要和紧迫。本论文主要就是针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计算机网络与外语教学的整合进行探索性研究,重点是要攻克整合后外语教学所面临的难题与困惑,运用外语教学的适用理论对整合的各个方面进行阐述和论证。为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本论文重点针对“基于计算机与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所涉及的5个方面的问题,展开实证研究。这5个方面的问题是:1.计算机与外语教学在模式中究竟应该是何种关系如何实施信息化教学模式2.各院校(试点的和非试点院校)是如何实施新模式的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3.教师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及新教学模式有何看法,包括他们的教学信念(观念)以及对新模式的认知和适应程度等如何进行培训4.目前大学英语教材是否与新模式的实施相匹配教材应如何改进5.根据目前教学上的变化,应怎样完善我们的外语教学系统上述5个研究问题有着相互关联的内在涵义和逻辑顺序,由此引申并确定相关的变量作为数据收集和研究的基础。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本论文对上述5个方面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地阐述和探讨,产生了一些颇具学术创新与参考价值的观点,具体描述如下:1.计算机网络与外语教学整合后,课程的构成范式发生了变化,其构成范式从传统的“2+1”模式(理论、方法+课程或教材)转变为“3+1”模式(理论、方法、技术+课程或教材),即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育技术)体现于课程或教材之中。课程构成范式的改变是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外语课程定位的首要特征之一。2.计算机网络与外语教学整合后,计算机开始从辅助的地位走向了教学的前台,也就是说计算机在课程中的地位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已成为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整个教学中的一个要素。3.计算机网络与外语教学整合后,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被打破了。外语教学不仅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且更加强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信息化教学模式。4.计算机网络与外语教学整合后,教材的结构发生了变化,都变成了立体式、多媒化的教材。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教材的立体式都体现在教材构成的物理概念上,尤其是网络教学内容成了纸质教材的翻版,而教材的有效构成应该是网络内容是纸质课本的延伸而不是翻版。有鉴于此,本论文提出了大学英语第五代教材的研发构想。5.计算机网络与外语教学整合后,教学要素发生了变化,不少传统要素(如教材、内容、方法等)被新的要素(如多种媒体、网络内容、技术方法等)所替代。要素的变化自然地打破了传统外语教学系统环境的平衡。失衡的教学环境又导致了许多失调现象的发生。外语教学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了,教学系统不能自然、和谐、高效地运转。可见,要使计算机网络与我们的外语教学自然地整合起来,使教学系统保持动态和谐,就应以生态学视角来重新审视它。外语教学生态系统的运转必须注重这样两条原则:一是能稳定教学结构,兼容教学要素;二是能制约教学运转,促进个体发展。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兼容、动态、良性是和谐教学生态系统的本质。子系统的变化和发展要有利于大系统的整体变化和发展,达到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整个论文由七个章节组成:第一章重点综述外语教学有关教学模式方面的相关理论。论文将从基本的理论模式入手,逐渐过渡到外语教学的实践模式,并以此将引申至当前这一新模式的理论内涵,深入阐述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需要理论支撑的趋势。第二章为研究的总体设计框架,包括方法、途径、对象、工具等。数据的收集将集中在5个研究问题上,既有定量研究数据又有定性研究数据。第叁章为数据的分析和探讨。整个探讨将在理论和实践的两个层面上进行。主要探讨计算机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就目前教学情况而言,提出计算机与外语教学关系的本质所在。第四章将在前几章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整个研究以部分学校的抽样调查为基础,重点阐述了“基于计算机与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和现状,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发挥各模式的优势,根据教学的具体目标、过程、条件及学生情况选择恰当、合适的教学模式或模式组合,灵活运用。第五章主要就外语师资队伍建设展开探讨和研究。本章首先就教师队伍现状进行了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的分析结果提出了教师培训的一些建议,包括教师素质、信息素养、信息‐教学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第六章为教材的开发和研究。本章将从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出发,借鉴大学英语教材发展的经验,对现有教材进行探索性分析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五代大学英语教材的研发构想。第七章为结论部分。计算机网络进入了我们的外语教学模式后,传统的外语教学环境被打破了,出现了许多变化和失调现象。如何使失衡的教学环境重新走向平衡,使新模式能和现有的教学系统协调发展本章将从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对此进行重点探讨,使外语教学重新进入兼容、动态、良性的发展轨道。本论文是由引言和七个章节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各章节既可以独立成篇,又与其他章节构成逻辑上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对计算机网络与外语教学整合进行了全面而透彻的研究与探讨。论文所探究的内容无疑将对我国的外语教学,尤其是对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积极地推动意义,论文所表达的观点也颇具学术创新的参考价值。

张晶[8]2018年在《慕课环境下翻转课堂与大学生外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慕课的普及,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育界流行开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把课堂进行倒置,这种教学模式的显着特点是:学生在上课前要先看教师录制的教学视频或者是互联网上下载的相关教学视频,然后再来教室集中上课。课堂上,不再以教师讲解为主,更多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辅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的信息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首要目标,而这也一直是我国新课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的一个教学目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必将促进大学外语课程改革。因此,通过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来提高大学生外语自主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翻转课堂在我国兴起的时间不长,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选取了齐齐哈尔大学某学院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相关手段,从自主学习的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学习动机分析、学习时间分析、学习方法分析、学习过程分析、学习结果分析和学习环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在慕课环境下利用翻转课堂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但是同时也应注意到此种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全体学生,对一小部分学生来说,翻转课堂的运用没有显着效果。所以,在积极研究、应用新兴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同时更要尊重客观事实,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隋晓冰[9]2013年在《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本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也从传统课堂走向了现代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2007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了“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历程中,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为课堂教学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各方面的冲击,在学生、教师和环境层面都出现了一些与教改模式不协调的现象,传统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影响了教改模式的顺利实施。分析并解决这些失调问题,寻找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途径变得意义重大。基于这个目标,本文要梳理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给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哪些变化?(2)这些变化中的不协调因素是什么?(3)这些不协调因素的表现以及产生的根源是什么?(4)解决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失调现象的理论和原则是什么?(5)怎样建设一个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化框架?笔者以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首先通过研读文献,利用定性的方法详细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以及计算机网络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发展历程。其次,针对黑龙江省地方高校佳木斯大学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际,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研读校本课改文件、深度访谈及课堂观察等实际研究方法和手段,从宏观角度了解该校计算机网络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现状及师生在课程整合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总结教学改革过程中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失调表现,按照本文界定的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概念:网络自主学习课堂、PPT面授课堂、网络课程选修课堂为研究调查范围,重点从学生、教师和课堂环境叁个角度归纳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失调问题,分析失调的原因,挖掘影响网络教学模式成功建构的制约因素。(2012黑龙江省大学英语课程评估作为重要佐证材料)通过实证研究,失调现象可从学生、教师、环境等叁个层面总结如下:1)学生层面的失调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观念和能力不强;缺乏良好的信息素养;自主学习效果不佳(表现为:自主学习动机偏差;元认知策略缺失;出现情感焦虑现象;自主学习外部监控缺失)。2)教师层面的失调表现为:教师的教学信念与实际教学不符;教师信息意识与信息知识不匹配;教师课堂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失调。3)教学环境层面的失调表现为:网络教学硬件环境与改革模式不匹配;网络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个性化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平台智能化程度不高;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与网络环境不协调;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协调,网络选修课堂生态系统出现失衡现象等。最后,在教育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教学优化五项基本原则,笔者在借鉴了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实证探索,试图构建一个“以教师发展、学生自主为核心,生态化课堂教学环境为支撑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框架”。以此框架,笔者试图为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失调现象找到优化的途径。此框架涉及教师发展、学生自主和课堂教学环境生态化叁个方面:(1)教师发展是指构建以优化教师教学观、教师信息素养、建立教学方法多元化理念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师发展框架,以此框架进一步强化教师自我发展和终生学习的理念,并提出教师自主、智能化教师发展平台建设、完善机构培训以及师培内容信息化等四项重要支撑内容。(2)学生自主是指建立以优化学生自主学习观、信息素养、学习动机、自主学习策略为内涵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框架。笔者建议从“显性”“隐性”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外语学习理论指导、学习策略培训;重视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情绪调节;提出了教师、班主任、教学管理员以及平台技术等全员参与的多元监控体系;创新地组成了一个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策略群,其中主要有5种大的策略范畴和12种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策略分支。(3)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环境构建是指优化硬件环境建设与服务、建设多元化、个性化、生态化软件环境的理念,提出了生态融合型多元课程设置、生态多元评价体系建设以及个性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等见解。本文以教改模式中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失调现象为切入点,在实证与思辨的基础上力求构建一个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框架。本文研究成果对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改模式的完善具有实际的参考和借鉴价值,针对学生终身学习、教师发展的理念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吕良环[10]2005年在《论外语自主学习能力之培养》文中认为我国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如何使语言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这是我国基础英语课程改革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当今外语教学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试图从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角度,论述如何使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成为他们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探讨外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全文分为叁部分:“绪论”、“外语协商教学与外语自主学习能力之培养”和“自便式语言学习与外语自主学习能力之培养”。 “绪论”中的“相关概念辨析”一章主要对“自主”、“学习者的自主性”和“外语自主学习者”的概念进行分析和探讨,为下文的论述铺路。本文认为,“自主”意为“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即这种管理与调节来自于个体的内部力量。“自主”的对立面为“他主”,意为“由他人管理,受控于他人”,即这种管理与控制来自于个体的外部力量。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时,常常受控于外部力量,但是,这种外部力量既有可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也有可能培养学生的依赖性和他主性。教学应该多为学生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学习经验。许多研究人员对“学习者的自主性”进行了界定,如它被界定为能力、学习过程、教学实践或政治概念。我们在本文中主要是从后天习得的“能力”这个角度对其进行探讨。我们认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通过学习者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加以锻炼和培养,如通过参与自便式语言学习活动加以培养。“外语自主学习者”应该具备以下七种基本能力要素,即他们能够独立、主动地分析自己的外语学习需要、设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资源、设定学习速度、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和评价整个学习过程。这些能力应该在外语协商教学和自便式语言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加以培养。

参考文献:

[1]. 促进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课程因素研究[D]. 顾世民.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

[2]. 网络环境下外语自主学习模式研究——基于中美MOOC平台调查[J]. 骆蓉. 外语界. 2017

[3].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生态化教学模式之构建研究[D]. 贾竑. 齐齐哈尔大学. 2014

[4]. 课堂环境与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 冯娟.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7

[5].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动机策略研究[D]. 方雪晴.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6]. 课堂环境下外语自主学习的过程模式[D]. 张昔阳. 湖南大学. 2003

[7]. 计算机网络与外语教学整合研究[D]. 陈坚林.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8]. 慕课环境下翻转课堂与大学生外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D]. 张晶. 黑龙江大学. 2018

[9].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研究[D]. 隋晓冰.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

[10]. 论外语自主学习能力之培养[D]. 吕良环.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  

课堂环境下外语自主学习的过程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