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法"字自古以来就被看作是"灋"的简体,学者们认为二者在用法上完全等同。文章经过大量调查目前所见秦简牍和张家山M247汉简资料发现,"灋""法"二字在用法上的分流比较明显。"灋"主要用来表示法律、法令、法度、法式、法则、依法之{法}和废弃之{废},"法"则主要用来表示数学专业术语"除数"之{法}。文章认为在秦至汉初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可能约定俗成地用这对繁简异体字来记录不同的词。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翁明鹏
关键词: 用字习惯,书同文字
来源: 励耘语言学刊 2019年02期
年度: 2019
分类: 哲学与人文科学
专业: 中国语言文字,考古
单位: 中山大学中文系、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战国文字诂林及数据库建设”(项目编号:17ZDA30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秦至西汉简帛文献中字形与音义关系研究”(批准号:13BYY104),国家“2011计划”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博士创新资助项目“秦简牍字词关系研究”(项目编号:CTWX2017BS029)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 K877.5;H121
DOI: 10.13554/b.cnki.liyunyuyan.2019.02.003
页码: 20-31
总页数: 12
文件大小: 768K
下载量: 123
相关论文文献
- [1].张家山汉简法律思想研究的新收获——读《张家山汉简法律思想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 [2].张家山汉简《奏谳书》“杜泸女子甲和奸”案年代探析[J]. 中国历史文物 2009(05)
- [3].张家山汉简“奴婢代户”律制定时间及其作用探析[J]. 兰台世界 2012(24)
- [4].张家山汉简《算数书》研究综述[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 [5].汉初乡里共同体的构筑与内部秩序的形成——以张家山汉简为中心的考察[J]. 秦汉研究 2020(00)
- [6].法学与社会学的珠联璧合——《张家山汉简法律文献与汉初社会控制》评介[J]. 知识窗(教师版) 2016(01)
- [7].张家山汉简《脉书》“气勭则憂”之“憂”试考[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7(05)
- [8].张家山汉简《关市律》的经济学分析[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4(06)
- [9].王彦辉著《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与汉代社会研究》读后[J].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11(06)
- [10].从张家山汉简看西汉初年的继承制度[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 [11].张家山汉简古医书研究综述[J]. 中医文献杂志 2015(04)
- [12].张家山汉简《具律》中所见影响“减刑”的几个因素[J]. 社会科学 2008(03)
- [13].张家山汉简所见汉初规范毒物管理的法律[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8(03)
- [14].小议秦汉简中训为“取”的“投”[J]. 中国文字学报 2016(00)
- [15].张家山汉简《盗律》中官吏盗罪研究[J]. 法制博览(中旬刊) 2012(11)
- [16].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推论汉初女性社会地位[J]. 浙江学刊 2010(01)
- [17].秦汉数学类书籍与“以吏为师”——以张家山汉简《算数书》为中心[J]. 古典文献研究 2012(00)
- [18].汉初预防职务犯罪法律述论[J].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 [19].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的女性政策[J]. 沧桑 2008(04)
- [20].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释文补正[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3)
- [21].张家山汉简“蛮夷律”辨正[J]. 史学集刊 2015(06)
- [22].张家山汉简语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3(03)
- [23].秦汉令制定考论[J]. 文史博览(理论) 2016(01)
- [24].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札记一则[J]. 中国农史 2014(05)
- [25].中国秦代汉初货币制度发微——张家山汉简与睡虎地秦简对比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2(06)
- [26].张家山汉代医简古《脉书》中的异体字考[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06)
- [27].张家山汉简《脉书》病症名考释二则[J]. 中医学报 2019(07)
- [28].张家山汉简《算数书》研究二题[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 [29].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地名札记二则[J]. 丝绸之路 2012(20)
- [30].张家山汉简释文校补拾零[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