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耐病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菌核,大豆,小麦,赤霉病,油菜,抗病性,白粉病。
耐病性论文文献综述
朱永玲,翟勤,任翠龙[1](2017)在《不同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耐病性及不同药剂防治效果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及时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确保小麦生产优质高产稳产,2014—2015年在和县进行了不同小麦品种对小麦赤霉病的抗性及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生选6号、苏麦9号表现出了较好的耐病性,而扬麦15的抗病性较差;戊唑醇和多菌灵混配可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7年07期)
周奋启,袁林泽,耿跃,康晓霞,陈银凤[2](2016)在《江苏8个小麦品种的耐病性及产量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江苏地区常用的8个小麦品种,对小麦白粉病发病程度进行研究,分析小麦白粉病发病程度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宁麦13白粉病发病最重,在12.5%氟环唑悬浮剂防治的情况下病株率高达88.24%,病叶率84.31%,病指29.03;扬麦系列品种白粉病发病程度较轻,扬麦22未见病株,扬麦16病株率为26.67%,病叶率为20.70%,病指为0.96,扬麦20病指为2.96,扬麦23病指为4.28。白粉病对小麦产量影响主要是千粒重明显下降,千粒重损失率宁麦13为3.61%,苏麦188为3.47%,扬麦系列千粒重损失率较低。(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沈田辉,丁世峰,张玉,陈华,卞康亚[3](2015)在《14个主要小麦品种对赤霉病耐病性田间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盐城市沿海、里下河、淮北地区14个主要种植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耐病性,在盐城市小麦"一喷叁防"课题组统一安排下,2014年大面积试验、示范,采取统一播种期、统一施肥、统一播种量、统一播种方式、统一种植密度等"五统一"田间管理措施,结果表明,14个试验小麦品种中有9个品种对赤霉病具有较好的耐病性。(本文来源于《大麦与谷类科学》期刊2015年02期)
钟超,李银萍,孙素丽,刘章雄,邱丽娟[4](2015)在《野生大豆资源对大豆疫病抗病性和耐病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疫病是大豆重要病害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导致严重经济损失。防治大豆疫病最有效方法是利用抗病或耐病品种。筛选抗性资源是发掘抗性基因和抗病育种的基础。本研究鉴定了野生大豆资源对大豆疫病的抗病性和耐病性,以期发掘优异抗源。苗期用子叶贴菌块方法鉴定104份野生大豆资源对两个不同毒力的大豆疫霉分离物PSJS2(毒力型:1a,1b,1c,1d,1k,2,3a,3b,3c,4,5,6,7,8)和PS41-1(毒力型:1a,1d,2,3b,3c,4,5,6,7,8)抗性,结果表明33份资源抗PS41-1,35份资源抗PSJS2,其中18份抗两个分离物。在抗病性鉴定基础性上,用菌层接种方法对选择的82份资源进行耐病性鉴定,发现7份高耐病性资源。这些结果表明,野生大豆中可能含有新的大豆疫病抗病和(或)耐病资源,这些抗病或耐病资源可以用于未来大豆抗病育种,以丰富大豆对大豆疫病的抗性遗传基础。(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赵雪,吕春梅,韩英鹏,滕卫丽,李文滨[5](2014)在《大豆种质对菌核病的耐病性评价及资源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明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菌核病的耐受性(部分抗性)水平,挖掘耐病种质资源是选育抗病品种的前提和基础。[方法]通过茎中可溶性色素法和离体叶柄接种法对130份大豆品种(系)进行抗/耐病性评价。[结果]2种方法的评价结果相关系数达到0.69,通过色素法鉴定得到耐病材料6份,中度耐病材料16份,通过叶柄接种法获得高抗材料13份,囊括了色素法筛选得到的全部耐病材料和部分中耐材料。[结论]说明色素法作为一种间接鉴定方法,筛选标准较叶柄接种法更为严格和精准,适合大量种质资源的耐病性筛选。(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16期)
孙鲜凤,滕卫丽,李冬梅,朱聃,韩英鹏[6](2011)在《大豆新品种(系)的菌核病耐病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茎中可溶性色素水平测定法,对来自不同省份的95份大豆新品种(系)菌核病耐病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参试大豆品种(系)对大豆菌核病耐病性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共有11份大豆品种(系)表现为中等耐病性,占参试材料的11.58%,其中4份耐病强度(TI)﹥60%;11份中等耐性品种(系)中有8份来自东北地区,占所有中耐材料的72.73%,表明在东北地区大豆菌核病耐病性资源较丰富。(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1年05期)
杨代凤,顾俊荣,邓金花,张青,周新伟[7](2009)在《不同龄期秧苗对水稻条纹病毒耐病性差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促进水稻安全生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生物测定法,测定二叶一心期至五叶一心期4个龄期的秧苗对水稻条纹病毒的耐病性。[结果]不同龄期的秧苗对水稻条纹病毒的耐病性不一样。被带毒灰飞虱刺吸取食后,二叶一心期秧苗的发病率达100.0%;叁叶一心期秧苗的发病率为75.0%;四叶一心期秧苗的发病率为31.8%;而五叶一心期秧苗的发病率为0。即各龄期秧苗对水稻条纹病毒耐病性由强至弱为:五叶一心期(四叶一心期(叁叶一心期(二叶一心期。[结论]秧苗处于不同龄期对水稻条纹病毒的耐病性存在一定的差异,秧苗的龄期越小对条纹病毒的耐病性越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2期)
Rajender,Singh,Dhiraj,Singh,Martin,Barbetti,Harbinder,Singh,Somveer,Nimbal[8](2007)在《芸薹属油菜对菌核病的耐病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引起的芸薹属物种的菌核病是一种破坏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各油菜生产国都形成了对芸薹属物种栽培的威胁。本研究在位于29°10’N和75°46’E的印度CCS Haryana农业大学进行,其目的是鉴定耐菌核病的资源/品系。选择来自澳大利亚、中国和印度的91个种质资源(43个芥菜型油菜、48个甘蓝型油菜),在温室条件下,通过苗期土壤接种和80%植株开花期(90天植株,处于角果发育期)茎秆接种鉴定苗期和角果发育期抗/耐菌核病资源。因为在这两个时期,病原菌通过子囊孢子和子实体萌发菌核,都具有系统的空气传染能力。接种后5-6天出现病症,15天内幼苗倒伏。没有任何一个芸薹属油料作物种质品系/资源对菌核病表现出完全抗性。在幼苗期,来自澳大利亚的芥菜型油菜JO009、JN031和JN033观察到具有耐病性,而来自印度和中国的品系没有。甘蓝型油菜中,来自澳大利亚的AG Outback、Rainbow、RQ011、RQ011-02M2和来自印度的Neelam和GSL1以及来自中国的YU178在幼苗期观察到耐病性。本研究中病害程度的变异可能是选择的病原体类型和植株年龄造成的。在幼苗期观察到耐病性的基因型在角果形成期不一定具有耐病性,反之亦然。但是,基因型RQ011在幼苗期和角果形成期都观察到具有耐病性。耐病性水平在基因型间也有变化。基于耐病性的有效水平,建议利用已鉴定的基因型进一步提高对菌核病的抗/耐性水平,而非作为聚合菌核病抗性的供体亲本。(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国际油菜大会论文集》期刊2007-03-01)
张志元,官春云[9](2005)在《用无菌苗法鉴定油菜对菌核病的抗(耐)病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快速、准确、有效的抗病性鉴定方法是抗病育种的基础和保障。目前,国内外鉴定油菜菌核病的抗(耐)病性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草酸鉴定法、人工气候室盆栽苗接种鉴定、大田成株期人工辅助接种鉴定和大田病圃或非病圃自然侵染鉴定法等。草酸(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余雪涛,刘美描,方伟强[10](2005)在《重症监护病房分离菌菌谱及其耐病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院内分离菌菌谱及细菌耐药情况,为临床防治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汕头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2000年1月~2003年12月所分离的细菌菌株、真菌及细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4年共分离获得菌株460株,分离菌仍以G-菌为主,占57.4%,其次G+菌占27.2%,真菌占15.4%。G+分离率逐年增多,由2000年的20.7%上升到2003年的28.3%。G-以肠杆菌属为主。G+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为主,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占G+的90.9%。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前6位分别为金葡菌(13.7%)、肺炎克雷伯杆菌(12.6%)、埃希肠杆菌(11.5%)、白色念珠菌(10.4%)、产气肠杆菌(9.3%)和嗜麦芽窄食黄单胞菌(5.4%)。体外药敏试验显示主要分离菌均呈多重耐病特性。只有万古霉素对G+具有很强抗菌活性,敏感率达100%。结论该ICU院内分离菌仍以G-菌为主,G+菌分离率逐年增多,金葡菌已上升到第1位。细菌呈多重耐药特性,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在G+菌中比例很高,应高度重视。掌握该地区、该科室常见分离菌菌谱及其耐药特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期刊2005年03期)
耐病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选用江苏地区常用的8个小麦品种,对小麦白粉病发病程度进行研究,分析小麦白粉病发病程度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宁麦13白粉病发病最重,在12.5%氟环唑悬浮剂防治的情况下病株率高达88.24%,病叶率84.31%,病指29.03;扬麦系列品种白粉病发病程度较轻,扬麦22未见病株,扬麦16病株率为26.67%,病叶率为20.70%,病指为0.96,扬麦20病指为2.96,扬麦23病指为4.28。白粉病对小麦产量影响主要是千粒重明显下降,千粒重损失率宁麦13为3.61%,苏麦188为3.47%,扬麦系列千粒重损失率较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耐病性论文参考文献
[1].朱永玲,翟勤,任翠龙.不同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耐病性及不同药剂防治效果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7
[2].周奋启,袁林泽,耿跃,康晓霞,陈银凤.江苏8个小麦品种的耐病性及产量表现[J].浙江农业科学.2016
[3].沈田辉,丁世峰,张玉,陈华,卞康亚.14个主要小麦品种对赤霉病耐病性田间试验[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5
[4].钟超,李银萍,孙素丽,刘章雄,邱丽娟.野生大豆资源对大豆疫病抗病性和耐病性鉴定[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5
[5].赵雪,吕春梅,韩英鹏,滕卫丽,李文滨.大豆种质对菌核病的耐病性评价及资源筛选[J].安徽农业科学.2014
[6].孙鲜凤,滕卫丽,李冬梅,朱聃,韩英鹏.大豆新品种(系)的菌核病耐病性鉴定[J].大豆科学.2011
[7].杨代凤,顾俊荣,邓金花,张青,周新伟.不同龄期秧苗对水稻条纹病毒耐病性差异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
[8].Rajender,Singh,Dhiraj,Singh,Martin,Barbetti,Harbinder,Singh,Somveer,Nimbal.芸薹属油菜对菌核病的耐病性(英文)[C].第十二届国际油菜大会论文集.2007
[9].张志元,官春云.用无菌苗法鉴定油菜对菌核病的抗(耐)病性[J].植物保护学报.2005
[10].余雪涛,刘美描,方伟强.重症监护病房分离菌菌谱及其耐病性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