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质岩系论文_杨宗玉,罗平,刘波,周川闽,马洁

导读:本文包含了硅质岩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巴山,地球化学,同位素,成因,雅鲁藏布,稀土元素,热水。

硅质岩系论文文献综述

杨宗玉,罗平,刘波,周川闽,马洁[1](2019)在《早寒武世早期热液沉积特征:以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玉尔吐斯组底部硅质岩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埃迪卡拉纪-寒武纪重要地质历史转折时期全球多陆块广泛沉积硅质岩.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底部所发育的薄层状硅质岩,以富含残余颗粒、磷质结核和重晶石结核而显得非常特殊和罕见,明显有别于国内外报道的常规硅质岩.为了揭示该套硅质岩的成因及沉积模式,通过剖面测量(库勒剖面)、薄片鉴定、SEM观察、能谱探针、主微量元素特征、氧硅同位素分布等岩石学-地球化学分析方法,认为玉尔吐斯组硅质岩垂向上共分5小段,其主要矿物是石英、白云石,自生矿物主要有重晶石、方沸石、黄铁矿等,不同硅质岩段微观结构显示出十分明显的组构变化,包含残余颗粒结构、残余晶粒结构、隐晶质结构和微晶结构.所测剖面硅质岩沉积于靠近大陆/古隆起的高盐度浅海陆架(高Al_2O_3/(Al_2O_3+Fe_2O_3)比值,高MgO/Al_2O_3比值),其陆源碎屑主要来自大陆地壳或基底花岗岩的风化产物,并且受到SiO_2的稀释作用影响(Th/Ti与Al/Ti关系).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如Ba、V、Ni、Cu、Zn、U等)不同程度的富集及氧化还原指标(V/Cr介于0.81~8.34)特征表明硅质岩段沉积早期处于氧化环境,水体能量较强,显微镜下见圆度较好的内碎屑颗粒、微生物席碎片;中晚期经历了水体循环不畅的有氧/缺氧分层环境(Ce/Ce*负异常),显微镜下微生物球粒、粪球粒、浮游藻(粘结)团块发育,有机质含量较高(TOC可达2%以上).稀土元素特征(低∑REE、中等Ce负异常、显着的Y正异常和Eu正异常)以及δ~(30)Si和δ~(18)O值分布范围暗示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主要继承自热液流体和海水,受陆源碎屑影响较弱.自近台内裂陷中心上升的富含多金属的富硅热液以及陆源碎屑提供大量营养,为微生物大繁盛和硅质的富集成矿奠定物质基础.水体中硅的溶解度降低(温度降低、pH降低和水体盐度升高)促使硅质胶体颗粒化学沉淀,而微生物(特别是嗜热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往往加速了这一过程.(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赵长缨,段立志,马中豪[2](2015)在《上扬子地块北缘灯影组硅质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调研,表明大巴山构造带和米仓山构造带震旦系灯影组发育多套硅质岩系,并与海相碳酸盐岩相伴产出。微量、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硅质岩系具有热水成因特征。其中,Ba含量较高,Ba/Sr值大于1;Th/U值小于1,Th-U图解中所有样品均投到热水沉积物区;Zr元素较为富集,Zr-Cr图解中样品全部投到热水沉积物趋势线附近;硅质岩系REE总量低,Ce总体为负异常,Eu正异常明显,硅质岩HREE富集,硅质白云岩HREE富集不明显。Ce/Ce*、LaN/CeN、V/Y值表明灯影组硅质岩形成于大洋盆地到大陆边缘的过渡地带;Th/Sc、Th/U、V/Cr、V/(V+Ni)值表明硅质岩主要形成于还原环境中,部分形成于氧化环境中。综合硅质岩稀土、微量元素特征并结合震旦纪区域地质构造演化,本区硅质岩应形成于复杂大陆边缘富氧的浅海陆棚环境及缺氧的陆内裂陷槽环境中。(本文来源于《西北地质》期刊2015年02期)

谢小敏,腾格尔,秦建中,张庆珍,边立曾[3](2015)在《贵州凯里寒武系底部硅质岩系生物组成、沉积环境与烃源岩发育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凯里麻江地区羊跳剖面寒武系牛蹄塘组底部发育了一套3.2m厚的硅质岩系。通过对其进行高频逐层采样68件,根据沉积环境-生物组成-烃源岩形成的思路,精细分析了生物组成及有机碳TOC含量,进而讨论了沉积环境与烃源岩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剖面生物组成多样,包括有浮游藻、底栖宏观藻、疑源类、海绵骨针、须腕动物蠕虫等,并可归纳为叁大类生物微相:浮游藻类、底栖藻类、其它生物类型。不同藻类体和不同疑源类所反映的水体深度特征显示,该套烃源岩沉积经历了先水进后水退的过程,水体深度最深时期,底栖红藻和Heliosphaeridium longum-Asteridium tornatum疑源类组合发育,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也较高(TOC平均值为4.73%,最高可达13.97%),说明利于烃源岩发育。总体而言,不同生物微相烃源岩TOC含量不同,底栖藻类(平均值3.50%)>浮游藻类(平均值1.46%)>其它生物类(平均值<1.0%)。而须腕动物蠕虫和海绵动物的发现反映了热液环境,受热水事件影响强烈的样品TOC最低(TOC含量为0.90%和0.94%),说明热液活动强烈对烃源岩发育可能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谢小敏,腾格尔,秦建中,张庆珍,边立曾[4](2014)在《贵州凯里寒武系底部硅质岩系生物组成与烃源岩发育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凯里麻江地区羊跳剖面寒武系牛蹄塘组底部发育了一套3.2米厚的硅质岩系。通过对其进行高频逐层采样68件,根据沉积环境-生物组成-烃源岩形成的思路,精细分析了生物组成及有机碳TOC含量,进而讨论了沉积环境与烃源岩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剖面生物组成多样,包括浮游藻类、底栖宏观藻类、疑源类、海绵骨针、须腕动物等,并可归纳为叁大类生物微相:(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07-15)

张艳妮,李荣西,段立志,张少妮,朱瑞静[5](2014)在《上扬子地块北缘灯影组硅质岩系硅、氧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上扬子地块北缘大巴山构造带与碑坝穹窿构造带中震旦系灯影组硅质岩的硅、氧同位素进行研究以探究其成因。结果显示,研究区硅质岩及石英脉中δ30Si值为0.6‰~1.6‰,全为正高值,与沉积成因硅质岩的δ30Si值十分接近,并且该地区当时处于浅海陆棚环境,沉积物受陆源碎屑影响较大,也说明其为沉积成因;另外,硅质岩及石英脉中δ18 O值为20.3‰~21.6‰,与沉积成岩石英的δ18 O一致,通过硅质岩氧同位素地质温度计计算得出,该地区硅质岩形成温度明显的高于古海水温度,表明研究区有海底热水的参与。最后推断研究区硅质岩系是沉积成因的,且在沉积过程中有海底热水的参与。(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14年04期)

李强[6](2009)在《凤-太盆地硅质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及热水成矿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陕西凤(县)-太(白县)泥盆纪沉积盆地内硅质岩系分布广泛,硅质岩系的岩石组合主要为硅质铁白云岩、铁白云石硅质岩和硅质岩。其产状稳定,延伸较远,与区域矿产关系密切。通过野外观测、显微镜研究、等离子质谱及电子探针等分析,对盆地内八卦庙金矿和八方山铅锌矿成岩-成矿硅质岩系的硅质岩系常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硅质岩系富含Fe、Mn,而贫K、Na和Ti,Fe2O3/FeO值小于1,为还原环境沉积形成;Fe、Ti、Mn和Al元素含量比值反映了其沉积位置为大陆边缘;硅质岩系中Pb、Zn和Cu富集明显,稀土元素具有总量低(12.10×10-6~40.46×10-6),轻重稀土元素分异较明显(2.34~8.68),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呈右倾趋势,铈和铕均为中等负-弱正异常。硅质岩、铁白云石硅质岩和硅质铁白云岩中的铈异常变化规律反映了沉积环境由还原向氧化条件的系统变化特征。(本文来源于《岩石矿物学杂志》期刊2009年03期)

吴浩若[7](2007)在《白垩纪放射虫“Turbocapsula costata”带和藏南雅鲁藏布缝合带硅质岩系的时代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地中海地区早白垩世阿普特期"costata亚带"(O’Dogherty,1994)的带化石"Turbocapsula costata( Wu)",源自藏南赛诺曼期冲堆组的Tricapsula costata Wu。2002年,Matsuoka等把藏南下鲁硅岩层位最高的放射虫带与"costata亚带"对比,称为"Turbocapsulacostata"带,并认为冲堆组时代也应为阿普特期。但西地中海区的"Turbocapsula costata( Wu)"和冲堆组的Tricapsula costata Wu,虽然壳体外形相似,但壳体结构却有重要差别,不是相同属种。前者种名和相应的化石带名都需重新命名。下鲁硅岩的"Turbocapsula costata(Wu)",据图版所示特征,应为Tricapsula costata。下鲁硅岩顶部的时代为晚白垩世赛诺曼期。(本文来源于《微体古生物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吴浩若[8](2007)在《白垩纪放射虫“Turbocapsula costata”带和藏南雅鲁藏布缝合带硅质岩系的时代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垩纪中期的放射虫种类丰富,而研究滞后,迄今尚无可供全球对比的放射虫生物地层分带。西藏南部雅鲁藏布缝合带的白垩纪放射虫硅质岩分布广泛。蛇绿岩带北侧冲堆组下部的硅质岩系是蛇绿岩枕状熔岩的盖层,其中的放射虫化石是确定蛇绿岩时代最重要的依据。蛇绿岩南侧的下鲁硅岩,露头宽度达1km,是新特提斯洋盆的重要沉积记录。(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09-01)

孙冬英,张辉,夏文臣[9](2005)在《前乐平世海洋动物灾变事件在硅质岩系中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广西钦州地区小董镇大虫岭层状硅质岩剖面中,发现在乐平统底界附近,稀土元素地球化学Ce/ Ce*值的高异常带、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中Ce正异常层段(背景为负异常)以及岩性特征的明显变化段,与放射虫动物群的突然变化层位相吻合。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前乐平世海洋动物灾变事件在本剖面中有很好的响应。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是由于瓜德鲁普世末期全球性海退引起的,事件持续的时间较长,相当于卡匹敦期的晚期。(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05年05期)

张宁[10](2004)在《广西板城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硅质岩系放射虫演化及其对全球事件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连续沉积厚度大、时限长的广西钦州地区板城泥盆-二迭纪硅质岩系中,精确划分生物地层单位、建立全球可对比的化石带和地层界限剖面是一项有重要科学意义的研究课题。近10年来,我国的生物地层学家做了大量的放射虫地层研究,先后建立了弗拉斯阶的Helenifore laticlavium动物群和法门阶的Holoecisicus foremanae动物群(王玉净等,2000;Wang et al, 2003, )同时还报道了下石炭统的放射虫化石带(吴浩若等,1994;冯庆来等,1997)。但是,与碳酸盐岩系的牙形石地层研究成果相比(Klarpper et al., 1987, 1993; Paproth, 1991; Zieglar and Sandberg, 1990),放射虫分带性的研究程度相对较低,诸多重要科学问题尚未解决,如:泥盆—石炭纪放射虫动物群的演化谱系和谱系带尚未建立、在层型界限点附近未定义出相应的放射虫标志带等。这些科学问题未能解决的主要原因在于:在牙形石带与放射虫带之间没有建立起一个能有效对比的桥梁。 新世纪开始时,笔者在研究广西钦州地区板城晚泥盆-早石炭世放射虫动物群演化与硅质岩沉积环境的关系时(Zhang and Xia, 2002)在多个层位发现了与放射虫共生的牙形石,这一发现让笔者很自然的联想到:若在该剖面深入研究,重迭建立放射虫和牙形石化石带或许能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个有效对比的桥梁!受此启发,笔者再次精测了所研究过的剖面。野外工作中根据硅质岩的颜色、混入物的含量和单层厚变化划分出了228个岩性层,在每个分层标定了层号和顶、底界标记,共采样567件。利用设备完善的微体生物实验室系统处理和鉴定了放射虫和牙形石,对中—晚泥盆统和下石炭统的放射虫进行了谱系带的划分,同时发现了更多的牙形石。在此基础上,又特意在吉维特阶—弗拉斯阶、弗拉斯阶—法门阶以及泥盆系—石炭系界面附近以5-10 cm间距加密采样,依据国际地层指南关于建立层型剖面的要求(Hedberg, 1976, 1994),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放射虫和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实验室内再次进行两种微体化石的处理和鉴定工作,同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和追踪相关参考文献160余篇,最新中外文献截止到2003年底。幅系统描述了19个属55个重的放射虫化石、5个属15个种的牙形石化石,通过编图和与国内外层型剖面对比研究,完成了本博士学位论文。 其主要成果是:在中泥盆统上部至下石炭统,建立了17个放射虫谱系带,分别在G-F、F-F和D-C叁个重要地层界面附近建立了可与全球层型剖面对比的牙形石带,按国际地层指南的要求在硅质岩剖面中鉴别了叁个生物地层界限点,厘定了鉴别每个界面的首现放射虫分子和放射虫带;同时,结合硅质岩REE地球化学的分析结果,讨论了导致晚泥盆世放射虫动物群衰减的Hangenberg事件的多幕性。 1)在法国南部黑山东南的St. Nazaire-de-Ladarez de Col du Puech de Ia Suque全球层型(GSSP)剖面上,中—上泥盆统界面(弗拉斯阶底界面)定义在牙形石Ancyrodella rotundiloba(Bryant)的首现层位(相当于牙形石带Polygnathus asymmetricus之底)(Klarpper et al.,1987:099,2003)。在中国广西六景剖面则以Ancy厂odella仰t胡d1’1oba early form的首现将中一上泥盆统界限定义在谷闭组底界之上1.80米处(于干等,2000;江大勇等,2000)。此界限位于牙形石下加sodaxz’sfa了sJ口阳1z’s带之底。笔者在板城硅质岩剖面的SE23一19层中获得了牙形石加so内x了sfa了sz’ova1z’‘Sandberg,Ziegler&Bultynek和藏。阳ljs(Ziegler&Klarpper),在其上14 em处的SE24一35层还获得了肋叹人℃delja rot二d1’Joba(Bryant)和袱a双于沥叨etrlca(Bisehoff&Ziegler)、袱。阳1z’s(Ziegler&KlarPPer)。在SE23一19层之下,笔者曾多次采样和逐层处理微体化石,仅仅只在SE23一34层获得少量放射虫St丁g功口胡人earost少lush了Strjc“osa(Aitchoson)和Tr.二tusta Hinde,因此首次出现从fajsjo二115的SE23一19层之底为falsiovalis带的底界面。而将中一上泥盆统界限定在肋以了口dellarotundz’1oba首现的SE24一35层之底。此界限确定之后,其附近的放射虫谱系带就有了明确的时代归属。 2)上泥盆统法门阶的底界位于生物大灭绝层(上KellwaSSer horizon层)之上,上Kellwasser事件导致了牙形石AncyrodeJla属、必a厂介口成刀刁属、菊石Gephuro。eratidae科的面刀la tj tes属与Beloceratidae科的灭绝。层型剖面(GSSP)位于法国南部黑山 (Mon七agne Noir)塞申农(Cessnon)Coumia。采石场(099,2003,Klarpper et al.,1993),以牙形石Pal功ot口了ePjs tr ja刀圳larl Sannemann的首现定义卜F界面。层型剖面被通过后,全球不少地区又在上K。11wasser层位也发现与Pal功otolePjs tr ja裂卿larjs十分相似的牙形石分子(Sehulke,1999:over and Repetski,2000),由此看来,人为性通过的层型剖面界限点仍存面临着客观的挑战。本论文以硅质岩相F一F剖面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牙形石、放射虫谱系演化与硅质岩REE地球化学参数变化的祸合关系,在相当于上Kellwasser的层位鉴定出了下triangularis带。此带内无论是牙形石还是放射虫动物群都表现出弗拉斯末期分子多幕式衰减一灭绝同时与法门早期的先?(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04-04-01)

硅质岩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野外调研,表明大巴山构造带和米仓山构造带震旦系灯影组发育多套硅质岩系,并与海相碳酸盐岩相伴产出。微量、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硅质岩系具有热水成因特征。其中,Ba含量较高,Ba/Sr值大于1;Th/U值小于1,Th-U图解中所有样品均投到热水沉积物区;Zr元素较为富集,Zr-Cr图解中样品全部投到热水沉积物趋势线附近;硅质岩系REE总量低,Ce总体为负异常,Eu正异常明显,硅质岩HREE富集,硅质白云岩HREE富集不明显。Ce/Ce*、LaN/CeN、V/Y值表明灯影组硅质岩形成于大洋盆地到大陆边缘的过渡地带;Th/Sc、Th/U、V/Cr、V/(V+Ni)值表明硅质岩主要形成于还原环境中,部分形成于氧化环境中。综合硅质岩稀土、微量元素特征并结合震旦纪区域地质构造演化,本区硅质岩应形成于复杂大陆边缘富氧的浅海陆棚环境及缺氧的陆内裂陷槽环境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硅质岩系论文参考文献

[1].杨宗玉,罗平,刘波,周川闽,马洁.早寒武世早期热液沉积特征:以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玉尔吐斯组底部硅质岩系为例[J].地球科学.2019

[2].赵长缨,段立志,马中豪.上扬子地块北缘灯影组硅质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J].西北地质.2015

[3].谢小敏,腾格尔,秦建中,张庆珍,边立曾.贵州凯里寒武系底部硅质岩系生物组成、沉积环境与烃源岩发育关系研究[J].地质学报.2015

[4].谢小敏,腾格尔,秦建中,张庆珍,边立曾.贵州凯里寒武系底部硅质岩系生物组成与烃源岩发育关系研究[C].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4

[5].张艳妮,李荣西,段立志,张少妮,朱瑞静.上扬子地块北缘灯影组硅质岩系硅、氧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4

[6].李强.凤-太盆地硅质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及热水成矿效应[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9

[7].吴浩若.白垩纪放射虫“Turbocapsulacostata”带和藏南雅鲁藏布缝合带硅质岩系的时代问题[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7

[8].吴浩若.白垩纪放射虫“Turbocapsulacostata”带和藏南雅鲁藏布缝合带硅质岩系的时代问题[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7

[9].孙冬英,张辉,夏文臣.前乐平世海洋动物灾变事件在硅质岩系中的响应[J].地质学报.2005

[10].张宁.广西板城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硅质岩系放射虫演化及其对全球事件的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2004

论文知识图

东沟坝矿床地质图(据谢元清)南秦岭寒武系硅质岩等厚图(据杨家骐...土法冶炼硫磺的废弃窑炉Fig2.2Abando...一1广西板城中一晚泥盆世硅质岩系一2广西板城早石炭世硅质岩系的岩...一8晚泥盆世末至早石炭世硅质岩系

标签:;  ;  ;  ;  ;  ;  ;  

硅质岩系论文_杨宗玉,罗平,刘波,周川闽,马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