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环境脆弱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态环境,脆弱,评价,矿区,植被,生态,含水层。
生态环境脆弱区论文文献综述
文成海,张玮[1](2019)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带植被恢复的具体措施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也日益严重,有许多的地区由于自身的生态环境本就脆弱,通过人类活动的破坏,很容易导致区域森林资源受到严重影响。为了能够有效恢复植被,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必须要加强对生态环境脆弱地带植被恢复的策略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9年19期)
刘智[2](2019)在《沈阳市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评价及划分》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沈阳市为例,从空间角度识别沈阳市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来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与重点,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范围的科学准确,项目组依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48号)等技术规范要求,运用GIS空间分析与遥感影像解译技术,结合沈阳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结果,对沈阳市不同环境敏感脆弱类型区域进行了评价及等级、区域划分工作。评价结果表明,沈阳市生态环境敏感性中极敏感和高度敏感区域主要分布于康平县的西北部和中部,法库县的西部,新民市的西部和中部,辽河、蒲河、浑河、养息牧河、秀水河、柳河等河流沿岸,以及全市的湿地、水库区。生态环境极敏感区域为2 335 km2,占沈阳市土地总面积的18.16%。(本文来源于《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期刊2019年06期)
戴青苗[3](2019)在《生态脆弱区高速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海省高寒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弱,是我国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高速公路建设发展时不可避免地会对路域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干扰。高海拔生态脆弱区路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但已有的研究中缺少对生态指标筛选方法的系统研究,评价体系出现了指标多样,标准不一,量化模型适用性不足等问题。论文采用RS/GIS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分析技术,在对青海省典型高速公路的路域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实地勘察的基础上,采用综合分析法筛选指标。首先借鉴国内外生态环境评价研究成果和专家实际工作经验,从自然条件引起的生态环境内在脆弱性和人为干扰引起的生态环境外在脆弱性两个角度构建路域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库,基于聚合法和层次聚类分析法筛选出7个对路域生态环境评价极为重要的指标。随后,基于Landsat OLI/TIRS卫星遥感图像和GDEM V2数字高程数据提取了这些指标的数据信息,利用贡献指数循环分析法定量剔除含有重复信息的生态指标。该方法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层面确保评价模型中的生态指标“少且精”。针对传统综合指数评价法中指标无量纲化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以及权重确定时对专家知识的依赖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评价方法,利用最小二乘法确定生态指标权重,建立生态脆弱区路域生态环境评价模型,并从选入模型的生态指标数据的合理性和评价模型的可靠性两个角度分别对所建模型的解释能力进行验证分析。最后将该模型应用于高速公路路域不同生态系统的环境影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高速公路建设运营是生态脆弱区路域生态环境变化的第一驱动力,高速公路对不同生态系统中路域生态环境变化的空间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也由于生态环境背景不同而存在差异,高速公路中线两侧150m应作为生态脆弱区路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区域。论文对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筛选方法以及路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研究成果对于生态脆弱区高速公路路域生态风险预警和环境保护具有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15)
王俊,王娟娟,张景悦,赵欢欢,王宇豪[4](2019)在《生态脆弱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互动关系实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国内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和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甘肃省为例,建立符合生态脆弱区科学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互动关系模型以及回归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脆弱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度整体呈上升趋势;(2)生态脆弱区经济发展水平始终小于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因此,为使生态脆弱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提出建设科学价值体系,建立科学激励机制,重新设计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推进产业生态转型,推进生产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生产力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吴春宝,尼玛次仁[5](2018)在《生态环境脆弱制约下西藏农牧区精准脱贫问题研究——基于65个行政村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生态保护与扶贫攻坚有机结合,是西藏农牧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必然选择。西藏作为生态功能区与集中连片贫困区双重迭加的关键性区域,生态问题与贫困问题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文章通过2017年对西藏农牧区65个行政村的调查,重点分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对西藏农牧区贫困问题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环境脆弱性是西藏农牧区致贫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村庄的产业培育发展、公共服务提供、扶贫资源效果等都有着消极影响,因此应从加大易地搬迁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结构、加强农牧区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进行优化。(本文来源于《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仵拨云,卞惠瑛,彭捷,向茂西,李文莉[6](2019)在《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评价榆神矿区和神府矿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与演化规律,在研究区采集了53组地下水样品并进行检测,通过计算阴阳离子贡献率、不同离子的相关系数、Na~+与Cl~-毫克当量比值,绘制不同含水层地下水Piper叁线图、Gibbs分布图,分析了地下水离子特征和水化学特征。分析发现,研究区地下水均为弱碱性水;受蒸发作用影响,溶解度较小的Ca~(2+)相继析出,是地下水离子贡献率最高的阳离子;马兰黄土地下水的TDS含量最低,冲洪积含水层地下水TDS含量最高;总硬度从风沙滩地向黄土区逐渐增高;Ca~(2+)、SO_4~(2-)与TDS呈极高相关性;地下水化学特征主要受水-岩作用控制,风沙滩地区地下水以HCO_3类水为主,黄土梁峁区为HCO_3·SO_4类水。(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9年01期)
何通[7](2018)在《矿尘迁移关联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度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矿产资源开发大规模开发利用成为了必然选择,由此导致矿区及矿尘迁移关联区域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下降、脆弱度增加的现象不容忽视,在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严峻形势面前,采取科学的保护和治理措施刻不容缓。本文以实现矿区及其关联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度评价和关联生态系统之间脆弱级联传播规律揭示为目标,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为了获取矿尘迁移关联区域内的浓度分布规律,提出了单点源矿尘污染关联区域浓度分布估算模型(MDCDEM-SPS),克服了已有扩散模型气象因素考虑不足、无法计算稳态浓度的缺陷。该模型以矿尘迁移路径为基础数据,耦合使用高斯扩散模型、改进的反距离权重数据展布方法、克里金插值方法,分析多个时空维度上的矿尘数值浓度分布规律。以神府煤田为例,模拟连续排放过程中矿尘迁移扩散情形,对每个季节叁个高度层上矿尘浓度数值及其分布规律进行计算和分析,确定了各时段矿尘浓度富集区域,为矿尘迁移关联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提供理论支持。采用矿尘迁移前向路径和后向路径构建由排放源到目标生态系统的矿尘迁移网络,明确潜在的危害来源路径,给出了生态系统损害级联传播Petri网评价模型(PN-EDCP)的定义,阐述了将迁移路径网络抽象为Petri网模型的一般流程。通过向Petri网模型中引入库所对象属性与方法的概念,模型现实含义清晰,具备对生态系统对象间逻辑关系及损害级联传播路径的描述和分析能力。在以榆神矿区为研究区域的实例研究中,使用PN-EDCP模型完成了仿真分析,并对得到的损害度变化趋势及与之相关的级联路径进行了深入讨论。该模型能够将矿尘迁移现象损害生态系统的过程直观展现出来,为预测矿区生态系统损害度变化趋势并制定相应防护和治理措施提供参考。提出基于随机Petri网的生态系统脆弱度级联传播(SPN-EVCP)模型的定义,并给出该模型的一般构造方法,构建以多个排放源为起点的前向迁移路径构成的矿尘迁移网络,明确生态子系统之间的逻辑关系,将其抽象为SPN-EVCP模型,添加用于满足传统SPN特性、预留修复入口的辅助结构,求解矿尘稳态浓度,并根据给定的修复策略模拟子系统间脆弱度级联演化过程。实例研究表明,该模型能够直观展现多源污染下生态系统脆弱度级联传播过程,并能够为污染治理和生产调度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本文基于高斯烟羽模型、对象Petri网、模糊Petri网、随机Petri网的基本理论,融合HYSPLIT、反距离权重插值等模型和方法,分别构建了矿区及矿尘迁移关联区域生态系统脆弱级联传播评价模型,为矿尘迁移关联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度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黄光球,刘权宸,陆秋琴[8](2018)在《矿区生态环境脆弱度动态评价的随机Petri网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建立矿区生态环境脆弱化过程的仿真模型,动态评价矿区生态环境脆弱度,采用了随机Petri网(SPN)。将库所集划分为了破坏状态集、修复状态集和虚库所集,并给出了它们的表示及计算方法。利用状态值记录各库所实际量的改变情况,将脆弱度的计算融入到网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给出了基于SPN的脆弱度算法。案例研究构建了一个简化的脆弱度计算SPN模型,绘制了与其同构的马尔科夫链,计算了多条样本曲线的脆弱度值及各可达标识的稳态概率,进行了进一步的性能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可为预测矿区生态环境脆弱度分析提供科学参考。(本文来源于《系统仿真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张立峰[9](2017)在《西北生态环境脆弱区典型内陆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西北地区是全球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干旱、植被稀疏、风沙频繁,长期制约着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极端事件频发等原因,西北地区植被变化明显。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区域植被变化的时空异质性,对于加强区域生态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已有学者借助遥感技术,针对不同时空尺度的植被覆盖动态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相关研究多是基于行政区划或者大的空间尺度进行的,极少有基于多流域系统分析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植被变化的研究成果。针对区域植被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还远远不够,对于不同时空尺度特别是一些典型区域依然缺乏有效的系统论证。本文以中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石羊河、黑河以及疏勒河叁个完整的内陆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5年MODIS NDVI数据和典型区域1982-2006年GIMMS NDVI数据,结合气候、水文、DEM和植被类型等基础资料,系统分析了叁大内陆河流域的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气候因子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初步探索了典型区域植被覆盖与河流径流量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耦合线性回归、M-K突变性检验、Morlet小波分析以及变异系数等多种方法,深入地研究了叁大内陆河流域植被覆盖以及气候因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域植被覆盖总体偏低,植被NDVImax经度分布呈西低东高的分布格局,纬度分布则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海拔高度和坡度对植被空间分布影响明显。2000-2015年,叁大内陆河流域植被覆盖改善趋势明显,年均NDVImax增速依次为疏勒河流域>黑河流域>石羊河流域,各流域季节性差异较大。叁大内陆河流域气候变化的总趋势为暖湿化,但近16年的平均气温和降水量上升趋势有所减缓。研究区植被NDVImax变异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表明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域植被整体稳定性较弱,揭示出西北内陆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未来仍具有潜在退化风险。(2)利用简单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复相关分析以及残差计算等方法研究了气温、降水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对内陆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叁大内陆河流域植被覆盖与气温、降水条件密切相关,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域植被覆盖与气温、降水普遍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降水量是主导西北内陆河流域植被生长的主要气候因素,其在石羊河流域和疏勒河流域表现的尤为突出,而黑河流域植被生长则更多表现为受降水和气温的共同影响。通过残差分析发现,叁大内陆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3)运用Hurst指数模拟分析了研究区域未来植被覆盖的演化趋势。结果显示,叁大内陆河流域植被持续退化区面积略大于持续改善区面积,其中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域退化区面积比例自东向西逐渐递增,表明未来西北生态环境脆弱区内陆河流域植被仍存在进一步退化的可能。(4)利用相关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探讨了典型区域植被覆盖变化与径流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黑河流域典型区域植被NDVImax与径流年内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植被NDVImax和径流同时具有4年左右准周期以及相似的年际变化规律,在2000-2010年时段内相似程度愈加明显;径流对植被NDVI变化具有正向影响,研究区上一年生长季结束后的各月至7、8月份的径流累积对植被NDVImax变化影响显着;由于受到气温、降水以及非气候因素的综合影响,径流并非区域植被生长的主导因素。本文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针对区域植被覆盖变化问题研究中普遍存在空间尺度单一的情况,选取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叁个相邻内陆河流域共同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其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及演化趋势,对比分析了各流域的异同性,进一步揭示了中国西北生态环境脆弱区植被在流域尺度上的动态变化规律。(2)综合利用线性回归、M-K突变性检验、Morlet小波分析以及相关分析等理论和方法,基于遥感技术,在不同时空尺度下分析了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覆盖的影响,更深入地揭示了西北内陆河流域植被变化对气候的响应机理。(3)在考虑气候因素的同时,探讨了地形及人类活动等非气候因素对研究区域植被覆盖的影响,并定量分析了典型区域植被与地表径流的关系,使对区域植被变化影响因素的分析更为全面。(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7-10-01)
黄光球,刘权宸,陆秋琴[10](2017)在《基于状态Petri网的矿区生态环境脆弱度动态评价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状态Petri网模型对矿区生态环境脆弱度进行动态评价,给出了状态Petri网中累积值、加权值、不变值和虚拟值4种不同状态值的计算及表示方法,提出了基于状态Petri网的矿区生态环境脆弱度计算方法。库所的累积值用于计算采矿过程中环境指标的总变化量。加权值主要用于脆弱度的计算。具有不变值的库所在相应的变迁被激发前后状态值均保持不变。没有实际意义的虚拟值在状态Petri网中仅起到逻辑或过渡作用。网结构描述了矿区生态环境脆弱度的组成结构,网系统的运行反映了生态环境脆弱化的状态变化过程,并且将脆弱度的计算融入了状态Petri网的运行中。在案例研究中,绘制了4种修复方案下脆弱度的变化情况曲线,表明该评价方法可以对矿区生态环境脆弱度进行动态评价。状态Petri网模型能将矿区生态环境脆弱化过程,以及人工修复和自然修复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为预测矿区生态环境脆弱度的变化情况及制定相应的修复方案提供参考。该模型适用于矿山长期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过程的建模及计算,而且对矿山的开采过程也不需要作特别的假设限制。(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生态环境脆弱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沈阳市为例,从空间角度识别沈阳市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来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与重点,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范围的科学准确,项目组依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48号)等技术规范要求,运用GIS空间分析与遥感影像解译技术,结合沈阳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结果,对沈阳市不同环境敏感脆弱类型区域进行了评价及等级、区域划分工作。评价结果表明,沈阳市生态环境敏感性中极敏感和高度敏感区域主要分布于康平县的西北部和中部,法库县的西部,新民市的西部和中部,辽河、蒲河、浑河、养息牧河、秀水河、柳河等河流沿岸,以及全市的湿地、水库区。生态环境极敏感区域为2 335 km2,占沈阳市土地总面积的18.16%。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环境脆弱区论文参考文献
[1].文成海,张玮.生态环境脆弱地带植被恢复的具体措施探究[J].农家参谋.2019
[2].刘智.沈阳市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评价及划分[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9
[3].戴青苗.生态脆弱区高速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9
[4].王俊,王娟娟,张景悦,赵欢欢,王宇豪.生态脆弱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互动关系实证[J].生产力研究.2019
[5].吴春宝,尼玛次仁.生态环境脆弱制约下西藏农牧区精准脱贫问题研究——基于65个行政村的分析[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6].仵拨云,卞惠瑛,彭捷,向茂西,李文莉.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分析[J].人民黄河.2019
[7].何通.矿尘迁移关联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度评价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8].黄光球,刘权宸,陆秋琴.矿区生态环境脆弱度动态评价的随机Petri网方法[J].系统仿真学报.2018
[9].张立峰.西北生态环境脆弱区典型内陆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7
[10].黄光球,刘权宸,陆秋琴.基于状态Petri网的矿区生态环境脆弱度动态评价方法[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