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磷灰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磷灰石,纳米,复合材料,稀土,表面,多巴胺,力学性能。
纳米磷灰石论文文献综述
丁豪杰[1](2019)在《新型杂化纳米磷灰石的制备及其与聚乙丙交酯高聚物的复合材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纳米羟基磷灰石(n-HA)与聚乙丙交酯(PLGA)复合过程中的纳米粒子易团聚以及两者界面相容性差的问题,常用的解决方法为n-HA粒子的表面接枝改性,但该法均有一定的缺陷性,近年来,一种新型的n-HA的改性方法是制备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粒子。基于此,本文将一些生物相容性好的生物大分子(环糊精(CDs)、羧甲基-β-环糊精(CM-β-CD)和木质素)以反应物的方式引入,制备新型杂化纳米羟基磷灰石。其目的是将其与PLGA有效复合,获得一种力学性能、降解性能及生物学性能均优异的复合材料,用于骨修复领域。首先,在合成纳米羟基磷灰石过程中将不同类型的环糊精分子和不同含量的Mg~(2+)以反应物的形式引入,制备杂化纳米磷灰石,并与传统的n-HA对比,通过FTIR、XRD、SEM、分散性和PBS浸泡实验证实,环糊精分子和Mg~(2+)已成功地进入到n-HA结构中,且杂化n-HA的结晶度显着降低,在疏水性溶剂中的分散性和在PBS中的溶解度也得以提高。体外细胞实验表明,与传统的n-HA相比,共杂化的n-HA显着增强了细胞的黏附和增殖性,且Mg~(2+)含量越高,材料的生物活性越高。其次,为进一步获得分散性能更好的纳米磷灰石,在合成过程中将两亲性大分子CM-β-CD以反应物的方式引入,通过共沉淀法获得杂化的纳米磷灰石(CM-β-CD-HA(Co))。通过FTIR、XRD、XPS、TGA、TEM及分散性实验与共混法改性的n-HA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法更有利于在n-HA表面接枝更多的有机物和有效改善n-HA在CH_2Cl_2中的分散性。且将杂化的n-HA与PLGA复合,通过XRD、SEM、DSC等表征和体外细胞实验得出:CM-β-CD-HA(Co)在PLGA基体中的分散性和界面结合性更好,其结晶度和拉伸强度明显提高,当添加10 wt%CM-β-CD-HA(Co)后,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比PLGA基体提高了14.84%,体现了良好的力学性能;体外细胞实验表明,该材料无细胞毒性,且具有更好的细胞黏附性和增殖能力。然后,本文选用另一种天然两亲性生物高分子木质素通过相同的方法对n-HA进行杂化改性,考察了添加不同含量及不同反应时间等反应条件的影响,同时与共混法改性的n-HA进行对比研究,FTIR、XRD、TGA、TEM及分散性实验表明,杂化改性的n-HA在疏水性溶剂中有更好的分散性,且添加木质素的量越多以及合适的反应时间越有利于提高其分散性。将以上不同的改性n-HA分别与PLGA复合,通过万能试验机、SEM、DSC等表征和体外细胞实验表明,分散性好的改性n-HA在PLGA基体中的分散性和界面结合性较好,当添加10 wt%L-HA(0 h)后,PLGA的拉伸强度提高了15.09%,且复合材料无明显细胞毒性,表现出更好的细胞黏附性和增殖能力。最后,本文将木质素和CM-β-CD联合引入制备杂化纳米磷灰石,考察反应物不同引入顺序对杂化纳米磷灰石的影响,同时与单一引入木质素或CM-β-CD的杂化n-HA进行对比研究。FTIR、TEM、分散性实验等结果表明,联合改性n-HA(g1-HA)的形貌变为球状,且具有更高的接枝率和更好的分散性。将联合改性的g1-HA与PLGA复合,万能试验机、SEM、DSC、POM的表征以及体外降解和细胞实验表明,g1-HA在PLGA基体中的分散性和界面结合性明显提高,热力学性能优异,且当其添加量为15 wt%时,材料的拉伸强度仍然比PLGA基体提高了14.53%,比单一添加木质素或CM-β-CD的改性n-HA有更好的拉伸强度提高效果;且降解性和细胞活性没有明显差异,证明该联合杂化改性方法对n-HA的改性有较好的协同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林巧霞,黄棣,杜晶晶,魏延,胡银春[2](2018)在《TiO_2纳米管表面纳米磷灰石晶体生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提高医用钛植入体的生物活性,研究人员对钛的表面改性给予了高度关注。通过在钛的表面制备有序规整的羟基磷灰石(HA)涂层可大大改善其生物活性。方法 采用电化学阳极氧化的方法在纯钛的表面制备一层规整、有序的TiO_2纳米管层,一定温度下进行热处理,再通过真空钙盐浸渍和水热磷酸盐沉积的方法成功制备出了纳米HA/TiO_2纳米管阵列复合涂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能谱仪、X射线衍射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傅立叶红外光谱对制备的TiO_2纳米管层及复合涂层进行表面微观形貌、元素组成及成分结构表征。结果 30 V电压下,在含(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四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8-08-17)
李西宇,李伟[3](2017)在《稀土掺杂纳米磷灰石荧光特性及其受组织自发荧光干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合成的磷灰石,如羟基磷灰石(HA)和氟磷灰石(FA),具有与人体骨骼和牙齿相似的无机成分或晶体结构,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能力,因而被广泛应用于骨缺损修复和制作骨组织工程支架。磷灰石具有稳定六方晶系结构,钙离子易于被钠、硅、铝及稀土离子所替代,可用作稀土掺杂下转换和上转换荧光材料基质。近年研究发现,掺杂稀土离子的发光材料有望成为一种有发展前景的新型荧光探针,具有亮度高,发射谱峰狭窄,荧光稳定和无毒等诸多优良性质,可克服其他荧光材料的一些缺点,如有机荧光素的光漂白和不稳定性问题,以及量子点的潜在毒性等。(本文来源于《第十二次全国口腔材料学术会第五届口腔材料专委会换届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10-09)
李西宇,陈海峰[4](2016)在《纳米磷灰石生物材料荧光示踪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临床对尺寸较大骨缺损的修复需要依赖植骨重建来积极推动再生过程,然而,目前适用于大尺寸骨缺损修复的生物材料研究进展依然缓慢,原因之一是缺乏对植入材料及其成骨过程的有效和长期示踪手段,限制了骨修复新材料的发展。比较用于骨修复、骨再生重建、骨组织工程的各类磷灰石基材料可以发现,对羟基磷灰石作为骨键合的成分似乎已无异议,但对磷灰石材料在骨重建过程中与新骨组织的相互关系依然缺乏有效的表征和示踪手段。(本文来源于《第十一次全国口腔材料学术会暨纤维增强材料专题讨论会暨第叁次亚洲牙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09-24)
孙玉华,邓怡,陈柏彤,赵颖,魏世成[5](2014)在《基于聚多巴胺的纳米磷灰石仿生合成及其成骨功能化修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纳米磷灰石结晶度和钙磷比过高,成骨诱导活性不足的问题,合成结晶度、钙磷比可控的形貌更加接近天然骨组织纳米磷灰石的粉体材料,对材料进行多肽修饰,再与海藻酸水凝胶复合形成叁维复合骨替代叁维复合材料。研究纳米磷灰石的结晶度、钙磷比和多肽功能化修饰促进细胞成骨向分化的作用和机制,探索研究钙磷比和结晶度可控的具有高成骨诱导活性的骨再生新材料。方法:本课题针对纳米磷灰石结晶度和钙磷比过高,成骨诱导活性不足的问题,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聚多巴胺作为仿生模板,合成结晶度、钙磷比可控的形貌更加接近天然骨组织纳米磷灰石的粉体材料,合成骨形成蛋白7非成熟区序列来源的具有优异生物活性的多肽(BFP-1),利用合成过程中保留在材料中的聚多巴胺上的活性基团,对材料进行多肽修饰,再与海藻酸水凝胶复合形成叁维复合骨替代叁维复合材料。将材料作用于细胞,对该粉体材料的促成骨分化能力和成骨效果进行体外细胞实验,制备成多孔块状的骨修复植入材料。在兔子颅骨临界缺损模型中植入叁维复合材料,利用Micro CT、组织学等手段,研究纳米磷灰石的结晶度、钙磷比和多肽功能化修饰促进细胞成骨向分化的体内作用和机制。探索研究钙磷比和结晶度可控的具有高成骨诱导活性的骨再生新材料。课题从材料合成、制备及其表征,体外细胞实验及体内植入实验,系统评价了该材料的生物性能。结果:以聚多巴胺为模板合成的纳米磷灰石(polydopamine-templated nano-hydroxyapatite,简称HA-t-pDA)形貌接近骨组织中的针状磷灰石,与海绵样聚多巴胺形成一种复合的二维结构,磷灰石晶体相互团聚,形成宽度为24±4 nm,长度为102±18 nm的片状,其钙磷比值为1.52±0.02,材料中的聚多巴胺含量为13.5±2.2%。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发现,以聚多巴胺为模板合成纳米磷灰石再修饰成骨多肽(peptide-conjugated HA-t-pDA,简称HA-t-pep)材料分别在1531和1639 cm-1处出现了多肽中氨基和羧基较强的特征峰。在培养基中材料浓度为100μg/mL时,HA-t-pDA、HA-t-pep和未修饰的传统化学合成纳米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n-HA)与成骨细胞培养5天时,细胞增殖的0D值分别为0.75±0.05、1.50±0.29和0.21±0.07。HA-t-pep与成骨细胞培养5天时,细胞凋亡率为3.5±1.12%,培养7天时,碱性磷酸酶的表达比未经修饰的n-HA组高50%;21天时,成骨细胞钙结节形成能力是未经修饰的n-HA组的2.1倍。将经过成骨多肽修饰的纳米磷灰石与海藻酸钠水凝胶复合,制备成直径12mm,厚度为1.5mm的圆片状叁维多孔复合材料,植入兔颅骨临界缺损动物实验。用Micro CT对缺损区域的新骨生成体积分析,结果表明,HA-t-pep)、未修饰的n-HA和空白组,在手术后4周时,新骨生成的体积分别为147.6±42.82、44.6±13.20和20.2±14.96 mm3。8周时,组织学分析,钙黄绿素(calcein)荧光标记面积所占百分比HLA-t-pep组为14.98±4.62%,未修饰的HA样品为5.45±4.23%;钙黄绿素蓝(calcein blue)荧光标记面积所占百分比HA-t-pep组为24.13±5.16%,未修饰的HLA组为11.21±5.72%。结论:本课题以聚多巴胺为生物模板合成的纳米磷灰石,表征显示,材料的形貌、钙磷比值和结晶度更加接近天然骨中的纳米磷灰石;利用合成过程中保留在材料中的聚多巴胺上的活性基团,接枝具有优异生物活性的成骨多肽,实现对材料的功能化修饰,细胞实验证实所合成的纳米磷灰石粉体材料具有良好的成骨诱导活性;将经过成骨多肽修饰的纳米磷灰石材料与海藻酸钠水凝胶复合,制备成叁维多孔复合骨修复材料,动物实验结果证实,材料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成骨诱导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材料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全国口腔材料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4-10-10)
马先慧[6](2013)在《纳米磷灰石的制备及其溶解性能和吸附氟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氟是人和动物体内所含的一种微量元素。世界卫生组织声明:饮用水中的含氟量不能超过1.5mg·L~(-1)。然而世界上许多地区地下水的含氟量已经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的含氟标准,因此除去污水中所含的氟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广泛应用的除氟技术主要是以离子交换、膜分离和吸附方法为基础。在这些除氟方法中,吸附法凭借其操作简单、效果好等优点,已逐渐成为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除氟技术。为了降低成本,人们一直致力于从自然资源中寻求各种环保材料。而矿物环境材料(如磷灰石)凭借其丰富的储存量和良好的吸附性能,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吸附剂。本论文采用人工合成的、高纯度的纳米羟基磷灰石(n-HAP)和纳米碳羟基磷灰石(n-CHAP)作为吸附剂,以NaF作为吸附质。我们将研究磷灰石本身的溶解反应以及与F~-的表面络合反应。借助于MEDUSA和WinSGW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程序,同时考虑溶液酸碱反应、磷灰石溶解反应,建立合理的F~-在磷灰石表面的吸附络合模型,并据此计算相关的表面络合平衡常数。研究结果表明:我们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n-HAP和n-CHAP,并采用微波法合成了纳米氟磷灰石(n-FAP)。我们对合成的粉体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FI-IR)和比表面测定(BET)等表征。元素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n-HAP和n-FAP均为缺钙型磷灰石。通过MEDUSA软件模拟得到的n-HAP的溶度积常数为10-42.06,n-FAP的溶度积常数为10-58.21。实验结果表明在pH<5.6时,F~-在n-HAP和n-CHAP表面上的吸附主要是通过带负电的F~-与带正电的磷灰石之间的静电吸引作用,在碱性范围内则主要是靠磷灰石中的OH-和F~-之间的离子交换反应;通过对F~-的初始浓度的影响的考察,可知F~-在n-HAP和n-CHAP表面的吸附属于Langmuir型吸附;通过考察反应时间的影响,可知F~-在n-HAP和n-CHAP表面的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时间在180min中即可达到平衡。通过阴离子介质的考察,可知在磷灰石和NaF的反应体系中,N03-、SO42-和Cl-的存在对磷灰石去除氟的影响并不显着,而PO_4~(3-)、CO_3~(2-)的存在对磷灰石去除氟的影响较为明显;通过F~-在n-HAP和n-CHAP表面的脱附实验,可进一步证实F~-在磷灰石上的吸附属于化学吸附;通过对其机理的深入探讨可知,F~-在n-HAP和n-CHAP表面发生了化学吸附,借助于WinSGW程序模拟得到的F~-在纳米磷灰石表面的2个络合常数分别如下:≡XOH+F~-+H+≡XF+H_2O,logK=9.42±0.2≡XOH+F~-≡XOHF~-, logK=2.83±0.2(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3-05-01)
邓迟[7](2009)在《纳米磷灰石颗粒表面修饰及其对聚合物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临床上骨缺损增多的现实问题,生物医用复合骨修复材料的研究日益深入和广泛。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期待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效应,提高骨修复材料的综合性能,以满足骨科临床应用的需要。目前广泛研究的一类骨修复材料是磷灰石/聚合物复合材料,尤以纳米磷灰石(n-HA)与聚合物的复合材料为热点,其目的是模拟自然骨n-HA与胶原的纳米复合结构。然而,人们在制备n-HA/聚合物复合材料时,由于纳米颗粒易于团聚为大颗粒,不利于其在聚合物基体中均匀分散,且整体上将减少纳米颗粒与基体的接触面积,降低填充相与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成为提高该类复合材料性能特别是力学性能的难点。因此,对n-HA颗粒采用物理吸附和化学结合等表面修饰手段改性成为防止或降低其在聚合物中团聚,以期有效地改善该类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特别是力学性能,是纳米生物复合材料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本论文着重点就在于系统地研究不同特性的表面修饰改性剂对n-HA表面的修饰效果及其在纳米颗粒/聚合物复合生物材料修饰改性中的作用。整个论文一方面选用生物相容性好的聚乙二醇(PEG)系聚合物如PEG以及在PEG分子中分别引入疏水链段丙交酯的PEG-b-PLA共聚物(PELA)以及疏水链段聚氧乙烯的PPO-PEG-PPO共聚物(F127)对n-HA颗粒表面分别进行物理吸附修饰处理,采用溶液共混-热压成型技术将叁种表面修饰的n-HA颗粒与降解速率适当的外消旋聚乳酸(PDLLA)复合制备成PEG系表面修饰n-HA/PDLLA复合材料,研究了表面修饰对该类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亲水性与生物相容性的影响。论文另一方面选用叁种硅烷偶联剂如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叁甲氧基硅烷(KH560)、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叁甲氧基硅烷((KH570)及N-β-(氨乙基)-γ-氨丙基叁甲氧基硅烷(KH792)对n-HA颗粒表面分别进行化学结合修饰处理,采用溶液/热双共混-热压成型技术将硅烷表面修饰的n-HA颗粒与生物相容性好的聚己内酯(PCL)复合制备成硅烷表面修饰的n-HA/PCL复合材料,研究了硅烷修饰对该类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亲水性、生物活性与生物相容性的作用。论文第二章首先将PEG分别溶于尺度为0.45μm-1.32μm和50nm-200nm范围的HA水溶胶中进行表面修饰,考察PEG对不同尺度HA颗粒的修饰效果。结果表明,50nm-200nm尺度范围的HA比0.45μm-1.32μm的HA表面活性大,与水分子结合更紧密,在水溶胶中形成的网络结构更牢固,使水溶胶中PEG与50nm-200nm尺度范围的HA形成的氢键较弱,PEG对该尺度范围HA表面修饰作用比0.45μm-1.32μm尺度范围的HA差。随后,为考察PEG表面修饰对HA纳米晶粒形成的影响,在化学沉淀法合成HA前后分别加入PEG对n-HA颗粒进行表面修饰。结果表明,两个不同阶段的表面修饰均使PEG吸附在HA表面,低温烧结后晶粒结构趋同。HA合成前加入PEG妨碍了HA晶粒的生长、减小其晶粒。HA合成后加入PEG不影响HA晶粒的生长发育。论文第叁章研究了PEG系物理吸附和硅烷系化学结合表面修饰对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首先用叁种表面活性剂PEG.PELA及F127分别对n-HA颗粒进行表面修饰处理,然后采用溶液共混-热压成型技术与PDLLA复合成n-HA/PDLLA新材料。研究发现,PEG表面修饰的n-HA/PDLLA复合材料具有1293%的高延伸性。表面能高n-HA颗粒与线形PDLLA分子链段形成了新的吸附点而使二者更加牢固连接,使得PDLLA结构交联化,在外力的拉伸作用下,交联化的PDLLA与n-HA吸附交叉点依次解吸而使复合材料具有高的延伸率。随后,采用溶液/热双共混-热压成型法制备了KH560.KH570及KH792化学结合表面修饰的n-HA/PCL复合材料,研究了该类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结晶温度。结果表明,硅烷化学结合表面修饰有效提高了该类复合材料力学强度、杨氏模量和结晶化温度。论文第四章研究了PEG系表面修饰对n-HA/PDLLA复合材料的亲水性的作用。结果表明,PEG系表面修饰改善了聚合物纳米材料的亲水性。同时,也研究了硅烷化学结合表面修饰对n-HA/PCL复合材料的亲水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含量为2%KH560硅烷偶联剂表面修饰改善了n-HA/PCL复合材料的亲水性。含量为5%KH792硅烷偶联剂表面修饰减低了n-HA/PCL复合材料的亲水性。其它含量的硅烷偶联剂表面修饰对n-HA/PCL复合材料的亲水性没有显着影响。论文第五章研究了PEG系表面修饰对n-HA/PDLLA复合材料的细胞相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EG系表面修饰的复合材料与骨髓瘤细胞相互作用的alamar blue和ALP活性值均大于相应地对照组复合材料与骨髓瘤细胞相互作用值,PEG表面修饰提高了n-HA/PCL复合材料的细胞相容性。同时,也研究了硅烷化学结合表面修饰对n-HA/PCL复合材料的生物活性和细胞相容性的作用。结果发现,含量为2%的叁种硅烷偶联剂表面修饰的HA/PCL复合材料在2倍的模拟体液中能够沉积出类骨磷灰石,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但沉积出类骨磷灰石时间相对较长。硅烷表面修饰一定程度地降低了n-HA/PCL复合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09-12-01)
郭海峰[8](2009)在《介孔纳米磷灰石的模板法调控合成及形成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模板法制备了具有介孔结构的磷灰石(HAP)纳米颗粒。通过改变模板剂种类、浓度、反应温度、添加剂等来调控纳米介孔HAP的孔形、孔径及颗粒形貌等,提高纳米HAP的孔体积和比表面积。同时对介孔HAP进行磁性、荧光等功能性掺杂,赋予HAP药物载体磁性靶向和生物标识功能。采用X-射线衍射(XRD/SA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氮气吸附等分析手段研究了各种介孔HAP的显微组织结构。在活性剂自组装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模板剂引导合成介孔磷灰石的调控机理。并探讨了掺杂纳米介孔HAP的功能性及纳米介孔HAP对模型药物的吸附与体外释放性能。以乙烷基、正戊基、正辛基及十二烷基磷酸酯作原位模板剂,合成了高度有序结构的前躯体。400℃煅烧后,仅乙烷基磷酸酯得到的六方排列纳米结构和非高度有序的介观结构仍然保持,形成磷灰石的六方纳米孔道结构和蠕虫状介孔结构,合成的磷灰石比表面积为42m2/g、孔体积为0.0644cm3/g。加入Tween-60作共模板剂时,得到的片层状磷灰石具有大量孔径约为4nm的蠕虫状介孔,且该介孔结构650℃热处理后仍然存在,具有高的热稳定性。P123和Tween-60混合模板剂引导合成HAP时,通过P123的量、反应温度和添加剂可很好地调控磷灰石的形貌、表面性质及微观结构。这种混合模板对介孔磷灰石的调控机理为:P123的量、反应温度和添加剂等参数影响混和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这些参数发生变化时活性剂自组装体组装方式和形状发生改变,钙和磷沉积在自组装体后得到不同的介孔磷灰石,达到调控合成介孔磷灰石的目的。P123和Tween-60浓度分别为0.04和0.1mol/L及60℃下合成片层状自组装体,热力学上来讲自组装体活性剂分子亲水链排列有利于羟基磷灰石沿着其长度方向生长,最终导致沿c轴定向生长的竹筏状磷灰石的形成。利用P123高温云点完全不溶和低温完全可溶的特性,结合Tween-60高云点性质,将形成的核-壳胶束作为模板合成磷灰石,能够得到球形的磷灰石空心纳米颗粒。加入柠檬酸作为添加时,可调节胶束的形状,得到棒状状的磷灰石空心纳米颗粒。该空心纳米棒内表面被修饰了厚为1.15nm、具有pH感应性的柠檬酸分子层,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是一种优良的药物载体。利用MDP作模板剂时,能够合成具有层状介孔结构的叁斜钙磷石/磷灰石纳米颗粒。MDP加入量、反应温度、乙醇加入量及Ca/P摩尔比调控着合成产物的形状、尺寸、层状介孔结构的层间距。MDP模板合成层状介孔结构的叁斜钙磷石/磷灰石调控机理为:温度、乙醇加入量和Ca/P摩尔比使由MDP、钙和磷组合而成的无机-有机复合体的化学位能发生改变,复合体只有通过改变尺寸和层状片晶之间的距离等来改变自身的化学位能,从而与反应体系化学位能的保持平衡。在MDP引导下:Sm3+离子掺杂的HAP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且发光性随掺入量的增加而增强;掺入的Fe2+形成磁性的Fe3O4或γ-Fe2O3颗粒镶嵌在HAP颗粒中,得到的HAP磁性随Fe2+掺入量的增加而增强;Sm3+和Fe2+复合掺杂合成的介孔磁性-荧光多功能HAP纳米颗粒,同时具有很强的磁性和极好的荧光性,且具有高比表面积(153.52m2/g)、大孔体积(0.3286cm3/g)及双孔径的分布(3.64 and 9.014nm)。Sm3+和Fe3+以固溶和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于这种介孔磁性-荧光多功能纳米HAP颗粒中。在药物吸附装载中,空心结构使空心纳米磷灰石载药量大大提高。表面修饰柠檬酸的空心HAP纳米棒万古霉素装载效率达24.14%,加入PDAD后载药效率增加至35.83%;这种空心HAP纳米棒载药后,在缓冲液中释放时具有明显的pH值感应性,中性环境下药物释放速率快,酸性条件下释放速率慢;而加入PDAD后,在中性环境下药物释放缓慢,20小时后累积药物释放率不到28%,但在弱酸环境下前5个小时药物释放率达到89.28%、20个小时后释放率超过98%。此外,得到的磁性-荧光介孔纳米HAP对万古霉素的吸附效率亦可达33.68%。药物吸附和体外释放结果,表明我们制备的中空直径为介观尺寸的空心纳米磷灰石和磁性-荧光介孔纳米HAP,是一种智能型多功能一体化的药物载体,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9-09-01)
邓迟,陈清宇,鲁雄,周绍兵,屈树新[9](2008)在《纳米磷灰石/聚D,L-乳酸生物复合材料制备与力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溶液共混热压制备法能否提高纳米磷灰石(HA)/聚D,L-乳酸(PolyD,L杔actide,PDLLA)复合生物材料的力学性能。方法将HA/PDLLA分散至N,N-二甲基甲酰胺(DMF)有机溶剂中,在45℃下不断搅拌缓慢去除有机分散剂,干燥后打碎,放入模具中经100℃热压,获得纳米HA/PDLLA复合材料薄膜。结果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不同含量的HA复合材料观察发现,纳米HA能被分散在PDLLA基材中。随着HA含量在复合材料中增加,HA出现了明显团聚现象,但总体上呈均匀的分布状态,说明热压前溶液共混处理有利于HA在复合材料中的分散。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上述溶液共混热压制备法能够增加HA与PDLLA的界面结合力,在合适的HA含量下,提高了材料的弹性模量、断裂应力及拉伸应力。结论溶液共混热压制备法能改善HA/PDLLA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本文来源于《医用生物力学》期刊2008年05期)
袁琳,杨高洁,陈芳,金华芳,李世普[10](2007)在《纳米磷灰石粒子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多种正常细胞(L-02,人肝细胞;MRC-5,人胚肺细胞;HaCaT,人永生化表皮细胞)以及肿瘤细胞(Bel-7402,人肝癌细胞;Os-732,人骨肉瘤细胞;MGc80-3,人胃癌细胞)在体外细胞培养条件下,检测不同浓度纳米磷灰石对这些细胞增殖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纳米粒子处理3d内,随处理时间的增加,细胞增殖的抑制率提高;在1.4×10~(-5)~1.4×10~(-3)mol/L的浓度范围内,随处理浓度的升高,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增加。其中,纳米磷灰石粒子对3种肿瘤细胞的抑制率可达到60%~90%,而对L-02、MRC-5和HaCaT的抑制率不超过30%。这些结果表明,纳米磷灰石对人体来源的细胞具有广谱的抑制作用,且该作用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加强,随纳米磷灰石粒子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但该抑制作用也存在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敏感性的差异,肿瘤细胞在低浓度纳米磷灰石处理条件下表现出强烈的抑制状态,而正常细胞只在高浓度处理条件下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效果。虽然纳米磷灰石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均可以产生抑制增殖的作用,但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在不同处理时间和处理浓度条件下的反应,可为今后筛选适当的浓度体系及处理方法,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作用,同时保证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肿瘤治疗途径。(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信息》期刊2007年05期)
纳米磷灰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为提高医用钛植入体的生物活性,研究人员对钛的表面改性给予了高度关注。通过在钛的表面制备有序规整的羟基磷灰石(HA)涂层可大大改善其生物活性。方法 采用电化学阳极氧化的方法在纯钛的表面制备一层规整、有序的TiO_2纳米管层,一定温度下进行热处理,再通过真空钙盐浸渍和水热磷酸盐沉积的方法成功制备出了纳米HA/TiO_2纳米管阵列复合涂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能谱仪、X射线衍射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傅立叶红外光谱对制备的TiO_2纳米管层及复合涂层进行表面微观形貌、元素组成及成分结构表征。结果 30 V电压下,在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磷灰石论文参考文献
[1].丁豪杰.新型杂化纳米磷灰石的制备及其与聚乙丙交酯高聚物的复合材料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2].林巧霞,黄棣,杜晶晶,魏延,胡银春.TiO_2纳米管表面纳米磷灰石晶体生长研究[C].第十二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四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18
[3].李西宇,李伟.稀土掺杂纳米磷灰石荧光特性及其受组织自发荧光干扰的影响[C].第十二次全国口腔材料学术会第五届口腔材料专委会换届会议论文集.2017
[4].李西宇,陈海峰.纳米磷灰石生物材料荧光示踪研究[C].第十一次全国口腔材料学术会暨纤维增强材料专题讨论会暨第叁次亚洲牙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
[5].孙玉华,邓怡,陈柏彤,赵颖,魏世成.基于聚多巴胺的纳米磷灰石仿生合成及其成骨功能化修饰[C].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材料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全国口腔材料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4
[6].马先慧.纳米磷灰石的制备及其溶解性能和吸附氟行为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3
[7].邓迟.纳米磷灰石颗粒表面修饰及其对聚合物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09
[8].郭海峰.介孔纳米磷灰石的模板法调控合成及形成机理[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9].邓迟,陈清宇,鲁雄,周绍兵,屈树新.纳米磷灰石/聚D,L-乳酸生物复合材料制备与力学性能[J].医用生物力学.2008
[10].袁琳,杨高洁,陈芳,金华芳,李世普.纳米磷灰石粒子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J].功能材料信息.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