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前臂陈旧性骨折的非手术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曲格平,孙客,唐盛平,徐江龙,石伟[1](2021)在《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漏诊、误诊的原因分析及临床治疗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漏诊、误诊原因,比较肱桡关节开放复位联合尺骨截骨克氏针内固定与尺骨截骨联合外固定架延长、肱桡关节开放或闭合复位手术的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12—2020-05诊治的70例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40例采用肱桡关节开放复位联合尺骨截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克氏针组),16例采用尺骨截骨联合外固定架延长、肱桡关节开放或闭合复位手术治疗(外固定架组),14例采用非手术治疗。分析出现漏诊、误诊的原因,比较克氏针组与外固定架组末次随访时临床疗效。结果 70例均完成数据的收集。造成误诊、漏诊原因:治疗方式不当32例,影像学拍摄不规范或影像学资料判读错误18例,未进行影像学资料检查6例,家庭原因6例,原因不明8例。克氏针组与外固定架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6个月的随访,末次随访时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儿童尺骨中上段骨折应拍摄准确、规范的影像学资料并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避免漏诊、误诊,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采用克氏针与外固定架技术进行治疗均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程偲倞,周君鹏,张杰,裘晓冬[2](2021)在《闭合手法复位杉树皮外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院的创伤中心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保守治疗方面,积累了较多临床经验,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流程,主要包括手法复位、杉树皮小夹板固定。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创伤中心收治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标准:回顾性纳入2014年5月至2020年7月于我院收治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纳入标准:(1)年龄在2~15岁之间;(2)单侧肱骨髁上骨折,且为GartlandⅡ及Ⅲ型;(3)患侧肘关节既往无外伤史及手术史;(4)患侧肘关节受伤前功能良好。
汪宝磊[3](2021)在《骨创伤治疗仪在儿童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1目的观察骨创伤治疗仪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骨创伤治疗仪用无创方式,来缓解骨折疼痛、促进消肿、改善患肢末梢血循环。为综合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折提供新的方式,也为临床采用骨创伤治疗仪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折提供临床依据。2方法选自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芜湖市中医医院骨伤科的桡骨远端骨折的住院患儿中60例(详见纳入排除标准),年龄6-14周岁,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儿童桡骨远端骨折(Salter-Harris分型:Ⅱ型),所有患儿随诊资料完整。对60例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儿均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然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骨创伤治疗仪治疗。对患儿骨折后1周、2周疼痛评分(根据Wong-Baker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末梢血循环指脉氧指数、患肢肿胀情况,4周后患侧腕关节功能Cartland-Werley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运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差异及有效率。3结果有完整随访资料6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1周后治疗组在疼痛评分、消肿效果上优于对照组(P<0.05),2周后在疼痛评分、消肿效果上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2周后两组患儿的患肢疼痛及肿胀表现相似,已基本缓解,在缓解骨折早期疼痛疗效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改善血液循环方面,比较两组血循环指脉氧指数差值,两组治疗前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比治疗前指脉氧指数差值降低(P<0.05),治疗第3天、5天、1周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指脉氧指数差值低(P<0.05)。治疗后第2周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桡骨远端骨折治疗过程中,两组桡骨远端骨折患儿早期患肢疼痛、患侧腕部肿胀、患肢末梢血循环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患儿患侧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骨创伤治疗仪在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早期治疗中具有缓解疼痛、消肿快,改善局部末梢血运具有一定优势,该治疗方式无创清洁、操作便捷、疗效优越,值得临床推广。
刘永立,程富礼,张春花[4](2020)在《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手术时机》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手术治疗时机对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9年6月在本院实施手术治疗的陈旧性孟氏骨折患儿63例,根据损伤至手术时间分两组,≤6个月组30例,>6个月组33例。对比两组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儿均顺利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6个月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引流量和住院天数均显着优于>6个月(P<0.05)。≤6个月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着早于>6个月组(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肘屈伸ROM均显着增加(P<0.05),两组旋前ROM均显着减少(P<0.05),而两组旋后ROM无显着改变(P>0.05)。末次随访时,≤6个月组的屈伸ROM显着大于>6个月组(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Kim评分均显着增加(P<0.05)。术前两组间Kim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6个月组的Kim评分显着高于>6个月组(P<0.05)。[结论]对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应尽早实施手术治疗,不但可节省手术时间,减少失血量,还有利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
高天仪[5](2020)在《超声辅助诊断儿童非旋转型肱骨外髁骨折及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疗效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背景:19世纪末,X光机运用到临床,为骨折提供了良好的诊断及评估手段。但由于X射线在软骨内穿透度高,在诊断儿童骨折时,X线片常不能显示骨折全貌。21世纪,随着肌骨超声、关节造影、三维CT重建、磁共振等诊断技术的发展,儿童骨折的诊断变得更加精准化;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复位要求较高,切开解剖复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实际工作中,闭合复位也能获得满意的预后。如今,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已经成为很多医生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首选方法。目的:初步探讨超声检查对儿童非旋转型肱骨外髁骨折的诊断及评估的意义,并分析在超声分型及造影指导下进行的闭合撬拨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术的疗效和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行肘关节超声诊断的肱骨外髁骨折病例共62例,计算超声诊断肱骨外髁骨折软骨铰链断裂、移位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比较了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治疗Song Ⅳ型病例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提携角丢失度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1.超声诊断肱骨外髁骨折软骨铰链断裂的敏感度为89.4%,特异度为93.3%,超声诊断肱骨外髁骨折软骨断端移位的敏感度为82.4%,特异度为100%。2.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治疗Song Ⅳ型病例的骨折愈合时间、拆除内外固定时的肘关节功能、拆除内外固定后5月时提携角丢失度无明显差异,但闭合组的手术时间更短,拆除固定后1月及2月的肘关节功能评分更高,外侧髁骨刺形成及针道反应更少。结论:1.超声检查是诊断儿童肱骨外髁骨折软骨铰链断裂、移位的有效方法。2.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Song Ⅳ型肱骨外髁骨折,相比切开复位,手术时间更短,肘关节功能恢复更快,并发症更少。
钟荣林[6](2020)在《动静结合理论结合中医熏洗疗法对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康复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比较在不同康复方法指导下的肱骨外髁骨折患者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探讨动静结合理论指导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术后功能锻炼的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0至2019年11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小儿骨科病区治疗的肱骨外髁骨折患儿,均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患儿共计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0例。术后采取不同的锻炼方法,二者都配合熏洗疗法,观察组:采用的锻炼方法是动静结合理论指导下的康复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功能锻炼方法,记录患儿的制动时间,肘关节活动度的恢复时间,功能锻炼时疼痛的强度,术后第11周的Mayo肘关节评分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结果:通过对患者的统计学分析,在关节活动度的恢复时间上(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较对照组恢复时间更短。在1-8周的VAS疼痛评分方面(p<0.05),具有统计意义,观察组与时间成反比,对照组在4-6周拆除石膏固定后开始功能锻炼,VAS剧烈上升最后缓慢下降。在术后第11周的肘关节康复优良率方面(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92.5%优于对照组的75%。在制动时间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动静结合理论指导下的功能锻炼方法对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明显的优势,可缩短患儿的康复时间,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康复方法。
揭强[7](2020)在《熏洗2号方促进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熏洗2号方促进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方法:本课题收集2019年5月至2019年11月间就诊于泉州市正骨医院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选取符合临床诊断标准、临床分型标准、纳入标准而无排除标准的患儿60名,其中男性47例、女性13例,年龄分布于514岁之间,平均年龄7.9±2.5岁。按随机分组原则分成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0例。入选病例均由同一组医生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出院后并由同组医生复查,术后第28天(4周)复查X线片证实临床愈合予拔除克氏针,术后第31天针眼闭合后开始熏洗。对照组为术后常规肘关节功能锻炼+术后第31天同等水温的温水熏洗,每次30分钟,每日2次,7天为一个疗程,共两个疗程。试验组为术后同样肘关节功能锻炼+术后第31天同等水温的熏洗2号方熏洗,同样也是每次30分钟,每日2次,7天为一个疗程。均观察2个疗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的观察指标:采用面部表情评分法记录术后第31、38、45天肘关节被动锻炼时的疼痛强度;记录术后第31、38及45天的肘关节的活动度;术后第31、38、45天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进行阶段性评定;是否出现接触性皮炎。全部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分析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性。结果:(1)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及受伤侧别)经统计学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说明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2)肘关节被动锻炼时的疼痛强度观察指标:两组术后第38天、45天分别比较得出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数据组内两两比较,均得出P<0.05,有统计学意义。(3)患侧肘关节活动度观察指标:两组术后第38天及第45天分别比较以及两组数据组内两两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4)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进行阶段性评定:两组术后第38天及第45天分别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数据组内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指标:两组患儿在整个治疗期间均未出现皮肤烫伤及皮肤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结论:1、熏洗2号方能有效缓解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锻炼时的疼痛。2、熏洗2号方经过药力与热效的共同作用,具有舒筋、通络、止痛的功效,对提升术后肘关节屈伸功能活动度及肘关节功能评分有显着的作用。3、熏洗2号方不会引起接触性皮炎的不良反应,安全可靠,操作简单。
李亚亚[8](2020)在《中药腾疗在非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中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中药腾疗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非手术治疗病例的早期肿胀消退及肘关节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7例Gartland分型为Ⅰ、Ⅱ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制动处理,治疗组给予常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复位后第2天配合中药腾疗,疗程为2周。观察复位后1周、2周的消肿趋势,并以复位后3周为观察终点,比较两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早期肘关节功能的差异。结果:除7例病人脱落外,最终随访60例,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术后1周治疗组的肿胀消退差值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两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中早期应用中药腾疗可有效消除肿胀,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固定后早期的肘关节功能,同时中药腾疗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安全有效、无创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刘增兵[9](2019)在《改良经骨隧道掌长肌腱腱片移植治疗锤状指畸形的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在手部损伤中肌腱的损伤占据较大比重,单纯肌腱损伤或合并肌腱损伤的病例约占全部手部损伤病例的30%,损伤肌腱的修复及愈合质量直接影响患手术后外观及功能恢复效果。人们对肌腱修复一直处于探索、尝试、创新阶段,Sterling Bunnell等作为手部肌腱损伤及修复创始人之一认为在手外伤处理中,肌腱损伤后恢复手指的功能临床最困难的问题之一,着重强调了肌腱损伤后修复的困难性及重要性。众多学者多年来一直在肌腱的显微外科解剖,肌腱营养,愈合方式,肌腱损伤修复缝合材料,修复术式,术后预防粘连,术后康复锻炼等方面不懈努力,在肌腱损伤修复水平上有了不断提高,但是肌腱修复的效果一直欠佳,主要原因是术后肌腱与周围组织粘连导致肌腱修复后滑动受限,以及肌腱修复后愈合差导致的再断裂,严重影响手部损伤术后患手功能恢复,给患手造成不同程度的外观及功能障碍,给患者的学习,工作及生活等方面带来较多不便。尤其是从事钢琴、古筝等乐器弹奏者、运动员、书法绘画等对手部功能恢复要求较高的职业者影响尤为显着,肌腱损伤修复任重道远。肌腱损伤机制的多样性导致了多种多样的肌腱损伤形式。肌腱损伤后诊断常常存在一定难度,特别是不完全的闭合性肌腱断裂,以及婴幼儿、儿童以及意识障碍患者肌腱损伤检查不能配合者,陈旧性肌腱损伤但肌腱断端或与周围组织已发生粘连,以及肌腱损伤同时并神经损伤如桡神经或腓总神经损伤等导致的功能障碍,肌腱损伤引起的功能障碍容易被忽视或掩盖从而导致延误诊治甚至漏诊,给患者造成不利影响的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诊及漏诊等医疗纠纷隐患。部分患者外伤后肌腱条件较差存在缺损或清创后形成肌腱缺损无法直接修复,有时需要二次手术延期修复甚至行肌腱移植或延长等手术,治疗难度较大,术后效果反而较差。伸指肌腱损伤合并指骨骨折者尤其是合并近中节指骨骨折的患者效果尤为欠佳,修复后的肌腱由于受骨折术后制动的影响无法及时规律康复功能锻炼,肌腱粘连导致患指不同程度屈伸活动受限及关节僵硬,尤其是骨折愈合过程中形成骨痂较多者,肌腱与骨痂之间粘连进一步加重了肌腱术后功能障碍,这种情况下由于粘连导致的屈伸活动受限通过主被动功能锻炼很难获得良好的术后功能恢复,需要二次肌腱手术松解来改善患手功能及外观。伸指肌腱外观宽扁且菲薄,营养供应较差,弹性差,断裂损伤导致断端呈撕裂状不整或者从伸指肌腱止点撕脱离断甚至合并肌腱止点部位骨质撕脱骨折移位。伸指肌腱在中节中部以远至止于末节指骨基底部分由两侧腱束汇聚成终腱,称为伸指肌腱Ⅰ区。伸指肌腱Ⅰ区断裂导致伸指力量传导中断导致末节指骨不能主动伸直,患指外观呈现屈曲畸形,临床称为锤状指畸形。锤状指畸形分为骨性锤状指肌并伸指肌腱止点骨折撕脱移位以及腱性锤状指即单纯伸指肌腱撕脱离断。目前治疗锤状指畸形的方法很多,但治疗效果差异较大。以往治疗方法以及国外针对于锤状指的治疗方案倾向于保守治疗,经过长期临床资料分析及疗效评价,手术比保守治疗更容易达到锤状指治疗的目的和要求,人们越来越接受手术方法修复锤状指畸形,以至于手术作为锤状指畸形修复的首选方案。由于伸指肌腱自止点撕脱或伴合并止点撕脱骨折导致锤状指畸形,传统上采用钢丝抽出法修复重建伸指肌腱止点,常因为固定不牢固导致愈合时间较长,畸形有时不能完全矫正甚至遇到外力容易再次发生断裂导致畸形复发。另外二次手术取出钢丝过程中有可能因为钢丝断端划伤肌腱导致肌腱损伤修复后再次断裂。另外,经临床观察该术式常合并患指神经血管损伤以及指腹瘢痕化,甚至感染、指腹压疮、指端缺血坏死等并发症。有人利用克氏针内固定结合伸指肌腱直接缝合用于治疗锤状指,该术式前题条件为肌腱断端至肌腱远端止点有至少2毫米以上可以缝合的质地优良的残余肌腱,不适用于止点撕脱者。肌腱自止点撕脱或者肌腱断裂部位远端距离止点不足2毫米者无法直接缝合修复,需行止点重建术。伴随临床材料科学的发展,Mitek微型骨锚钉被研发并用于治疗锤状指,进一步扩展了锤状指治疗的手术适应症并提高术后修复效果,有些学者认为锚钉相对纤细的末节指骨仍较大,较重的异物反应可引起炎症甚至锚钉脱出,且手术治疗费用较高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容易发生内置锚钉松脱及脱出等后果,使用时应慎重。近年来,国内有报道采用掌长肌腱片移植治疗锤状指取得了较好疗效,包括改良伸肌腱止点重建修复锤状指畸形,双套圈经隧道交叉加压缝合法治疗伴撕脱骨折锤状指畸形,和掌长肌腱移植重建终腱治疗陈旧性锤状指畸形,钻孔缝合止点重建法修复锤状指畸形等术式。我们在借鉴上述术式经验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优化改良,设计了改良经骨隧道掌长肌腱腱片移植治疗锤状指畸形术式。改良经骨隧道掌长肌腱腱片移植治疗锤状指畸形术式从解剖及生物力学等方面将远指间关节尽可能的恢复到原始状态,克服了以往类似术式中三角形肌腱片褥式缝合造成的腱片纵向力量分散的弊端,改良经骨隧道掌长肌腱腱片移植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接近对伸指肌腱止点的解剖重建效果。肌腱供体来源为掌长肌腱腱片,并非完全切断掌长肌,减小了手术损伤及对肌腱供区的功能影响。改良术式效果确切,肌腱愈合时间短,由于不考虑肌腱与止点愈合,因此可以在保证止点重建不失效的前提下实现早期功能锻炼,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可降低患指指间关节僵硬及肌腱粘连的发生几率,患指远侧指间关节(DIP)术后功能获得明显改善。改良术式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工具,且费用低,损伤小,锤状指复发机率小,尤其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本文研究从生物力学角度客观、精确、真实的印证了该术式的可行性,通过与传统术式的生物力学对比证明了改良术式的优越性,通过实验研究也发现了术式需要注意的细节以及可能影响手术效果的不利因素,同时为术式进一步改良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为锤状指畸形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方法及思路。目的(1)通过对新鲜冷冻人体手指标本伸指肌腱生物力学实验模型的制作详细了解手指伸指装置及终腱的解剖结构并掌握锤状指生物力学模型的制作技巧。(2)通过生物力学实验熟练掌握生物力学试验机及肌腱标本夹具,操作计算控制软件Test Expert Version3.6的操作技巧,掌握实验结果的判读及意义。(3)通过测量随机分组的不同年龄不同前臂不同手指的生物力学最大力及抗拉强度,测量随机分组的不同年龄不同前臂不同手指的锤状指模型钢丝抽出法修复术后生物力学最大力及抗拉强度原始数据和改良经骨隧道掌长肌腱腱片移植法修复术后的生物力学最大力及抗拉强度,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改良术式治疗锤状指的可行性及优越性。通过生物力学实验结果分析,客观总结改良术式的优缺点,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并为提高术式效果提供指导性客观指标,为临床改良经骨隧道掌长肌腱腱片移植法修复术锤状指畸形开展提供客观理论依据。(4)通过对实施改良术式与传统钢丝抽出法和微型骨锚钉止点重建术式后的临床资料汇总,参考Patel制定的锤状指疗效评价体系对比,在伤口愈合、疼痛,外观、关节活动度,畸形复发,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比较从临床层面证明改良术式的可行性及优点。方法(1)实验标本的选择及分组:选择外观无畸形、残损,经X线检查证实指骨骨质无骨折、畸形、肿瘤等骨质破坏的新鲜成年人9具手及前臂标本为实验标本,将各手指标本从掌指关节水平解脱离断,然后用双层塑料袋密封在一 20℃环境冷冻备用。将45指随机分为3组(ABC)。A组为正常组;B,C组标本制成锤状指模型方法是用手术刀将手指终腱自止点处切断。B组为对照组,锤状指模型使用钢丝抽出法进行手术修复;C组为实验组,锤状指模型使用改良经骨隧道掌长肌腱腱片移植法进行手术修复。(2)手指伸指装置解剖和锤状指畸形模型构建:测试前2 h将计划试验用标本取出,为避免反复冻存影响肌腱生物力学性能,室温下自然解冻后将甲板拔除,沿手指两侧侧中线为切口,完全切除指背皮肤,注意保护伸指肌腱及腱周膜并保证其完整。观察伸指装置各部形态及结构。将伸指装置小心游离仅剩终腱与伸指肌腱止点相连,为了便于模型与生物力学试验机肌腱标本夹具连接且防止夹持部位肌腱薄弱撕脱断裂影响实验开展,设计模型时将中央腱的止点小心切断,保持整个伸指装置的完整,将键帽的厚而致密部位与肌腱夹具衔接,为了产生与伸指肌腱拉力的对抗力量,用直径1.0毫米克氏针贯穿末节指骨中部并折曲呈U形固定于下方的肌腱标本夹具。锤状指模型的构建:将解剖游离完整的伸指肌腱自伸指肌腱止点处用手术刀切断。注意保持伸直肌腱的完整及湿润,以免影响生物力学实验结果。钢丝抽出法修复锤状指模型的构建:将构建好的锤状指模型用直径1.0毫米克氏针固定远侧指间关节(DIP)于伸直位,用直径0.5毫米的外科用钢丝在5ml注射器的针头引导下将伸指肌腱断端做bunnell缝合,然后用20ml注射器针头引导钢丝贴紧末节指骨基底两侧自背侧斜45°角穿至指腹掌侧,钢丝穿出指腹及指腹部盆形黑色塑料纽扣后拉紧并拧紧。改良经骨隧道掌长肌腱腱片移植法修复锤状指模型的构建:在末节指骨基底偏背侧用直径2.0mm克氏针或钻头横行贯穿钻孔,末节指骨基底背侧正中用直径2.5mm钻头或磨钻正对横行骨孔矢状位方向钻孔,使得纵行骨隧道与与横行骨隧道相通(不钻透掌侧半骨质)。微创切口暴露并切取约7cm长掌长肌腱浅层半腱片,将所取掌长肌腱腱片一端矢状位“Y”形切开,切开的两部分腱片通过末节指骨基底背侧纵行骨隧道后分别于两侧横行骨隧道导出,对称向近端肌腱翻折用4-0肌腱缝合线与主肌腱缝合。(3)对3种模型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综合分析:将制作完毕的各锤状指模型固定于生物力学试验机肌腱夹具上进行生物力学拉伸实验,对各指伸指肌腱进行牵拉止点重建失效后,记录锤状指修复失败时伸指肌腱的最大抗拉强度和最大力。将所获取实验原始数据汇总后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不同组别间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显着性水平设定为0.05,当P值小于0.05,各实验组间实验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临床疗效分析:选取2011年9月一 2015年9月入住我院手外科并进行手术治疗的锤状指畸形患者进行随访。共随访到85例患者,钢丝抽出法患者27例,微型骨锚钉修复法患者28例;改良经骨隧道掌长肌腱腱片移植法患者30例。从患者的术后患指外观、伤口愈合、关节疼痛及活动度,畸形复发,并发症等方面进行随访,结合Patel制定的锤状指疗效评价体系进行术后疗效评定。结果1.生物力学实验:锤状指修复失败时伸指肌腱的最大抗拉强度及最大力:正常组为:86.12 士57.14N;对照组,钢丝抽出法为18.59 士 5.73N;实验组,改良术式组为47.66士17.87N。止点重建失效的原因:对照组,钢丝抽出法失效的原因是钢丝捆扎部分肌腱在拉力下松脱或者撕裂;实验组,改良经骨隧道掌长肌腱腱片移植法修复锤状畸形组止点重建失效的原因是末节指骨骨隧道在拉力作用下毁损,移植腱片组织自骨隧道内脱出失效。组间实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F=13.74,P<0.05,认为钢丝抽出法与改良术式组总体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而认为改良术式修复锤状指畸形生物力学性能优于钢丝抽出法。由于实验标本的选择,生物力学模型的制作方法以及生物力学测量仪器的精准度与灵敏度等原因,实验所得生物力学结果与实际结果可能存在一定误差。2、临床疗效分析结果:钢丝抽出法修复锤状指畸形组,优16例,良5例,可3例,差3例。微型骨锚钉修复组28例,术后综合疗效评价优17例,良7例,可4例;改良经骨隧道掌长肌腱腱片移植法修复锤状指畸形组,优22例,良7例,可1例。临床各手术方法组的随访结果通过对比分析,认为三种手术方法修复锤状指畸形疗效存在差别,改良经骨隧道掌长肌腱腱片移植优于微型骨锚钉法,两种方法术后疗效优于钢丝抽出法。临床各病例组术后并发症类型表现不同,钢丝抽出法的并发症表现为指腹压疮,指腹疼痛,部分患者患指末节感觉麻木,甚至二次手术抽出钢丝过程中划伤肌腱造成畸形复发。带线微型骨锚钉修复法的术后常见并发症有自带缝线线结反应以及缝线排异反应等,部分开放损伤患者或者术前皮肤软组织有损伤的患者出现伤口红肿甚至线结外露的情况,以及部分患者出现骨锚钉置入深度过深情况,部分患者骨质疏松较重,置入的骨锚钉有轻度松脱表现,影响手术效果。改良经骨隧道掌长肌腱腱片移植法组的术后并发症最常见为患指线结反应及缝线排异反应。3、影响钢丝抽出法手术效果的因素为钢丝松紧度难以掌控以及伸指肌腱质地和损伤情况,伸指肌腱断端撕裂不整者钢丝抽出术式效果欠佳。影响改良术式的术后效果的因素为:末节指骨骨质疏松导致骨隧道的质量差,抗拉能力欠佳,以及腱片缝合质量。结论1、腱性锤状指的主要治疗目的为恢复伸指肌腱Ⅰ区的连续性,对于止点撕脱者需行止点重建手术。传统钢丝抽出法和改良经骨隧道掌长肌腱腱片移植法修复锤状指畸形止点重建强度均可满足治疗需要,改良经骨隧道掌长肌腱腱片移植法能够达到更为稳定的生物力学性能,与传统术式相比具有效果确切,损伤小,并发症少,恢复时间短,畸形复发率低,费用低,手术适应症广泛等优点,是治疗锤状指畸形值得推荐的新方法。2、传统钢丝抽出法修复锤状指畸形术中钢丝贯穿指腹软组织时易损伤血管神经束,导致患指末节血运及感觉障碍,另外难以掌握钢丝固定的松紧度,钢丝固定松则容易导致肌腱止点愈合困难,甚至遇外力易再次断裂而使得锤状指畸形复发,从而无法达到治疗目的。钢丝固定过紧则末节指腹易发生软组织瘫痕化,甚至容易发生压疮、感染、指端血运障碍缺血坏死等严重术后并发症。术后较长时间固定患指远侧指间关节,可导致关节僵硬屈伸活动受限,从而延长患者术后康复时间增大痛苦的同时却降低了手术效果。甚至二次手术抽出钢丝过程中划伤肌腱造成畸形复发。3、微型骨锚钉只能修复腱性锤状指畸形以及合并止点小片撕脱骨折的锤状指畸形,对止点撕脱骨折块较大影响骨锚钉置入的以及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症的锤状指畸形患者不适合应用骨锚钉修复,此外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期末节指骨骨骺尚未闭合的儿童锤状指畸形患者慎用带线微型骨锚钉修复,术后发生线结排异反应的几率较大,另外也容易出现甲根受损继发指甲不平整等情况,由于缝线反应及肌腱粘连等因素导致的远侧指间关节(DIP)僵硬患指间关节屈伸活动受限。为了减少带线微型骨锚钉的线结排异并发症,建议在保证止点重建质量的同时尽量减少缝线打结的数量,我们设计了缝线改良锁边缝合方法,加强了缝合效果的同时减少了线结数目,减少了伤口线结排异反应等术后并发症。4、改良术式的手术效果决定于末节指骨骨质质量,骨隧道的质量,以及腱片缝合质量。合并末节指骨伸指肌腱止点撕脱骨折者或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患者慎用此术式,另外骨隧道的制作力求精准,防止反复操作以致骨量过多损失影响手术效果,此外在不影响肌腱缝合力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缝线数量,防止肌腱粘连及线结反应。在修复陈旧性锤状指畸形及合并伸指肌腱缺损的锤状指畸形方面改良术式较为优越。
林昱东[10](2017)在《MRI对儿童Jakob Ⅰ型肱骨外髁骨折治疗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肱骨外髁骨折是5~12岁儿童肘部最常见的损伤,在儿童骨折中发病率仅次于肱骨髁上骨折,占肱骨远端骨折的16.9%。在Jakob Ⅰ型肱骨外髁骨折治疗方案中,存在很大的争议。而且该类骨折在保守治疗中非常容易发生再移位,一旦骨折发生移位,不及时予以手术治疗,极易形成骨折不愈合,进而成为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易促使骨不连、肘内翻、肘外翻、鱼尾状畸形、尺神经炎等并发症的发生,且在后期治疗上成为比较棘手的难题。而该文研究儿童Jakob Ⅰ型肱骨外髁骨折通过影像学磁共振技术(MRI)检查肱骨远端软骨铰链是否完整,从而判定此类骨折的稳定性,并且根据MRI检查结果对肱骨外髁骨折的治疗方案选择进行指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9月于本院就诊及有完整资料的Jakob Ⅰ型肱骨外髁骨折病例39例。在临床治疗中,39例患儿,初诊时结合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患儿病史体检,均明确诊断肱骨外髁骨折,且通过X线片测量骨折线<2 mm。所有患儿均接受肘关节MRI影像学检查。MRI检查结果回归后依据MRI结果分为A、B两组,记录根据MRI影像学结果将其分为两型:Jakob Ⅰ A型骨折:骨折线从干骺端至生长板,未穿过生长板,软骨铰链存在;Jakob ⅠB型骨折(B组):骨折线穿过生长板,延伸至关节面,软骨铰链不存在。治疗初期,两组患儿均予前臂全长石膏托固定非手术治疗。定期复诊,X线平片检查(第一次3~5d,以后每7d检查)。根据复诊时X线平片结果,提示无再移位(骨折线<2 mm)的肱骨外髁骨折继续石膏固定,并在复查时加固石膏托;而提示移位明显加重(骨折线> 2 mm)的患儿给予手术治疗。后期依据Dhillon评分,比较所有患儿骨折愈合及肘关节功能。结果:A组有33例无再移位,1例再移位明显加重并行手术治疗;B组有2例无再移位,3例再移位明显加重并行手术治疗。Jakob Ⅰ A型骨折再移位率为2.9%,Jakob ⅠB型骨折再移位率为60%,与Jakob Ⅰ A型骨折相比较,Jakob ⅠB型骨折经非手术治疗,再移位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两型骨折预后优良率100%,但Jakob Ⅰ A型病例预后评分为优者有28例,占优率82.36%,Jakob Ⅰ B型病例预后评分为优者有2例,占优率40.00%,B型骨折预后评分占有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针对Jakob Ⅰ型肱骨外髁骨折的稳定性和治疗方案,仅依靠X线平片的结果是远远不够的,MRI更易显示出儿童Jakob Ⅰ型肱骨外髁骨折的稳定性,MRI中显示肱骨远端软骨铰链不存在的Jakob Ⅰ B型骨折更容易发生再移位风险,且Jakob Ⅰ B型骨折预后较Jakob Ⅰ A型差,临床上应该积极予以手术治疗,以此来减少后期肘关节功能障碍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这也为临床治疗儿童Jakob Ⅰ型肱骨外髁骨折提供理论依据。
二、儿童前臂陈旧性骨折的非手术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童前臂陈旧性骨折的非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漏诊、误诊的原因分析及临床治疗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2)闭合手法复位杉树皮外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择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2 治疗方法 |
2.1 非手术治疗组: |
2.2 手术治疗组: |
3 临床观察 |
3.1 评价指标: |
3.2 统计学分析: |
3.3 治疗结果: |
3.4 并发症: |
4 讨论 |
(3)骨创伤治疗仪在儿童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及材料 |
2.1 分组 |
2.2 研究设备及材料 |
2.3 常规治疗 |
2.4 治疗方法 |
2.5 注意事项 |
3 临床观察指标 |
3.1 疼痛Wong-Baker评分 |
3.2 肿胀程度(腕关节周径差) |
3.3 末梢血循环评分 |
3.4 患侧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 |
3.5 并发症 |
4 统计学方法 |
5 结果 |
5.1 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5.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Wong-Baker疼痛评分比较 |
5.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肿胀程度评分比较 |
5.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末梢血循环分值比较 |
5.5 患侧腕关节功能Cartland-Werley评分优良率比较 |
6 安全性评价分析 |
讨论与分析 |
1 儿童桡骨远端骨折概述 |
1.1 儿童桡骨骨折特点 |
1.2 儿童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现状 |
2 中医学对桡骨远端骨折的认识 |
3 骨创伤治疗仪的研究现状 |
4 骨创伤治疗仪机理 |
4.1 电疗机制原理 |
4.2 磁疗机制原理 |
5 骨创伤治疗仪在儿童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分析 |
6 骨创伤治疗仪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
6.1 疼痛Wong-Baker评分比较 |
6.2 肿胀程度评分 |
6.3 指脉氧指数差值比较 |
6.4 两组患儿腕关节功能比较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非手术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4)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手术时机(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1.3 手术方法 |
1.4 评价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围手术期情况 |
2.2 随访结果 |
2.3 影像评估 |
3 讨论 |
(5)超声辅助诊断儿童非旋转型肱骨外髁骨折及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疗效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肌骨超声在小儿骨科中的应用及不同内固定材料治疗肱骨外髁骨折的优缺点分析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写词表 |
原始数据 |
致谢 |
(6)动静结合理论结合中医熏洗疗法对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康复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病例选取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病例分组 |
(二)手术治疗方法 |
(三)两组患者功能锻炼方法 |
(四)中药熏洗方法 |
(五)观察指标 |
(六)统计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二)两组患儿的VAS评分对比 |
(三)两组患儿的肘关节活动度恢复时间比较(恢复至ROM-90 需要的时间) |
(四)两组患儿制动时间比较 |
(五)两组患儿的Mayo评分及肘关节治疗效果比较 |
(六)结果 |
讨论 |
一、肱骨外髁骨折的诊断 |
二、肱骨外髁骨折的治疗 |
三、肱骨外髁骨折术后功能障碍原因分析 |
四、动静结合理论的应用 |
五、动静结合功能锻炼的优势 |
六、中药熏洗的作用 |
七、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肱骨外髁骨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7)熏洗2号方促进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
1 一般资料 |
2 病例诊断依据 |
3 病例分型标准 |
4 研究病例标准 |
4.1 纳入标准 |
4.2 排除标准 |
4.3 剔除及脱落标准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主要器械及药品 |
2 试验方法与步骤 |
3 注意事项 |
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
4.1 功能锻炼时的疼痛强度 |
4.2 肘关节屈伸活动度(ROM) |
4.3 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 |
4.4 安全性观察指标 |
5 统计学分析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1.1 两组患儿的性别差异性分析 |
1.2 两组患儿的年龄差异性分析 |
1.3 两组患儿的侧别差异性分析 |
2 功能锻炼时的疼痛强度分析 |
3 肘关节屈伸活动度(ROM)分析 |
4 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析(Mayo评定标准) |
5 安全性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
1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及治疗进展 |
1.1 儿童肱骨髁上的解剖特点 |
1.2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进展 |
2 肘关节功能障碍概述 |
2.1 肘关节的解剖结构及功能 |
2.2 肘关节功能障碍发病机制及分类 |
2.3 肘关节功能障碍治疗 |
3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 |
3.1 骨折损伤的严重程度 |
3.2 肱骨髁上骨折的早期治疗及固定方法 |
3.3 早期功能锻炼因素 |
4 中医学对肘关节功能障碍认识 |
4.1 中医学对功能障碍的理论认识 |
4.2 中药熏洗在关节功能障碍治疗中的运用 |
4.3 熏洗2号方组方特点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5 研究结果分析 |
5.1 熏洗2号方对术后功能锻炼时疼痛强度的影响 |
5.2 熏洗2号方对术后肘关节屈伸活动度的影响 |
5.3 熏洗2号方对术后肘关节功能评分的影响 |
5.4 安全性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中药腾疗在非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中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临床资料 |
2.1 研究时间及分组方法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 |
2.6 不良事件及其处理 |
2.7 分组情况 |
3 方法 |
3.1 整复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3.3 疗程 |
3.4 观察指标及评价指标 |
3.5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分析比较 |
4.2 两组患儿患肢肿胀程度比较 |
4.3 两组患儿早期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
4.4 两组患儿早期并发症例数比较 |
4.5 安全性分析 |
5 分析与讨论 |
5.1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流行病学研究 |
5.2 关于腾疗的历史 |
5.3 中药腾疗方的方药组成及功效 |
5.4 局限与展望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非手术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9)改良经骨隧道掌长肌腱腱片移植治疗锤状指畸形的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伸指装置解剖及锤状指模型的建立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材料准备及分组 |
1.3. 标本制作方法 |
1.4. 检测条件及方法 |
结果 |
附图 |
第二部分 钢丝抽出法与改良经骨隧道掌长肌腱腱片移植法修复锤状指的生物力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材料准备及分组 |
1.3. 标本制作方法 |
1.4. 检测条件及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1. 锤状指概况 |
2. 生物力学各实验组分析 |
2.1 钢丝抽出法 |
2.2 改良经骨隧道掌长肌腱腱片移植法 |
3. 组间比较 |
4. 本生物力学实验缺点分析 |
小结 |
第三部分三种术式修复锤状指的临床疗效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10)MRI对儿童Jakob Ⅰ型肱骨外髁骨折治疗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2.临床资料 |
3.治疗方法 |
4.统计方法 |
5.结果 |
6.讨论 |
7.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儿童前臂陈旧性骨折的非手术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漏诊、误诊的原因分析及临床治疗后的疗效观察[J]. 曲格平,孙客,唐盛平,徐江龙,石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1(09)
- [2]闭合手法复位杉树皮外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研究[J]. 程偲倞,周君鹏,张杰,裘晓冬. 浙江中医杂志, 2021(08)
- [3]骨创伤治疗仪在儿童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疗效观察[D]. 汪宝磊.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手术时机[J]. 刘永立,程富礼,张春花.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0(18)
- [5]超声辅助诊断儿童非旋转型肱骨外髁骨折及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疗效的初步研究[D]. 高天仪. 苏州大学, 2020(02)
- [6]动静结合理论结合中医熏洗疗法对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康复的疗效观察[D]. 钟荣林.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熏洗2号方促进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D]. 揭强.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中药腾疗在非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中的临床观察[D]. 李亚亚.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9]改良经骨隧道掌长肌腱腱片移植治疗锤状指畸形的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D]. 刘增兵.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2)
- [10]MRI对儿童Jakob Ⅰ型肱骨外髁骨折治疗的应用研究[D]. 林昱东. 安徽医科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