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热解毒利湿法治疗肾炎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俞罗晓[1](2021)在《惠民合剂治疗气阴两虚湿热内蕴型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王师经验方惠民合剂治疗气阴两虚湿热蕴结型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问题,以寻求治疗慢性肾炎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按照试验方案的要求,选择60例均来源于黑龙江省中医医院肾一科门诊慢性肾炎患者,这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根据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在一般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对照组予肾炎康复片治疗,治疗组予惠民合剂治疗,观察时间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中医症候积分等疗效指标,以及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血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安全性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就改善临床症状而言,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5.52%、85.19%,两组改善临床症状疗效有显着差异(P<0.05)。在降低蛋白尿方面,治疗前后患者的尿蛋白定性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有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组尿蛋白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62.07%、88.89%,两组治疗蛋白尿疗效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在安全性方面,对照组、治疗组在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7.4%,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惠民合剂治疗气阴两虚湿热型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能有效降低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优于肾炎康复片,还能降低血脂,对患者的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说明临床运用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金文[2](2021)在《郭立中教授从温阳辨治尿路感染的临床经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以郭立中教授从温阳论治尿路感染的病案为研究对象,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结合其个人经验,探讨郭立中教授从温阳论治尿路感染的辨证思路及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郭立中教授2012年7月到2021年2月门诊诊治的尿路感染病案,运用Medcase V3.2仓公诊籍国医脉案数据记录系统,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构建郭立中教授从温阳辨治尿路感染的数据库。运用spss25.0数据分析软件和Microsoft Excel 16数据处理系统,对病案的临床症状、舌象、脉象、病机和用药等进行频数频率分析,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本研究共收集到50例患者162诊次的病案。50例患者中,男性8人,女性42人。年龄最大76岁,最小12岁,40岁以上患者占比最高,达78%。症状分布方面,全部病案中,症状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是尿频(66.67%)、寐差(35.19%)、疲乏(33.95%)、腰酸(32.27%);温通利湿法病案中,症状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是尿频(57.35%)、怕冷(5.29%)、尿痛(30.88%)、寐差(29.41%)、疲乏(25.00%);温中化湿法病案中,症状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是尿频(66.67%)、疲乏(60.00%)、腰酸(53.33%)、胃胀(46.67%)、纳差(36.67%);潜阳封髓法病案中,症状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是尿频(76.56%)、尿急(48.44%)、寐差(45.31%)、尿灼热(45.31%)、腰酸(32.81%)。舌象分布方面,全部病案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舌象依次是苔薄白(44.44%)、舌红(22.22%)、舌暗红(17.90%)、舌淡红(16.67%)、苔白腻(16.67%);温通利湿法病案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舌象依次是苔薄白(44.12%)、苔白腻(23.53%)、舌红(19.12%)、舌淡红(19.12%)、舌暗红(16.18%);温中化湿法病案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舌象依次是苔薄(40.00%)、舌暗(23.33%)、舌暗红(16.67%)、舌红(16.67%)、舌淡(13.33%);潜阳封髓法病案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舌象依次是苔薄白(46.88%)、舌红(28.12%)、舌暗红(20.31%)、舌淡红(17.19%)、苔黄腻(14.06%)。脉象分布方面,全部病案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脉象依次是虚脉(42.59%)、紧脉(36.42%)、细脉(36.42%)、沉脉(27.78%);温通利湿法病案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脉象依次是紧脉(66.18%)、虚脉(30.88%)、沉脉(29.41%);温中化湿法病案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脉象依次是虚脉(53.33%)、紧脉(40.00%)、细脉(30.00%);潜阳封髓法病案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脉象依次是细脉(51.56%)、虚脉(50.00%)、沉脉(26.56%)。病机分布方面,全部病案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病机依次是水失气化(19.75%)、脾肾阳虚(18.52%)、阳虚阴浮(16.05%)、心肾不交(14.20%)、寒湿凝滞(13.58%)、真阳下虚(13.58%);温通利湿法病案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病机依次是水失气化(44.12%)、邪伏太阳(19.12%)、肾阳下虚(14.71%);温中化湿病案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病机依次是脾肾阳虚(96.67%)、寒湿中阻(53.33%)、寒湿凝滞(43.33%);潜阳封髓法病案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病机依次是阳虚阴浮(40.62%)、心肾不交(35.94%)、真阳下虚(34.38%)。用药分布方面,全部病案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药物依次是砂仁(82.10%)、炙甘草(69.14%)、生姜(67.90%)、制附片(62.96%)、朱茯神(59.88%)、桂枝(58.02%)、肉桂(53.70%)。温通利湿法病案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药物依次是桂枝(95.59%)、生姜(80.88%)、朱茯神(70.59%)、砂仁(61.76%)、生白术(51.47%)、苍术(48.53%);温中化湿法病案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药物依次是砂仁(100.00%)、生白术(100.00%)、制附片(100.00%)、桂枝(96.67%)、法半夏(96.67%)、白豆蔻(96.67%)、丁香(93.33%)、炙甘草(90.00%)、生晒参(83.33%);潜阳封髓法病案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药物依次是黄柏(100.00%)、肉桂(100.00%)、砂仁(96.88%)、知母(90.62%)、淫羊藿(89.06%)、炙甘草(82.81%)。结论:通过本组病案研究结合人工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郭立中教授运用温阳法治疗尿路感染的患者以中老年女性居多。2适用于温阳法的尿路感染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尿频、寐差、疲乏、腰酸、尿急,舌淡红或暗,苔薄白或白腻,脉虚细紧。3温阳法适用的病机主要有寒湿内盛,水失气化;脾肾阳虚,寒湿中阻;阳虚阴浮。4郭立中教授从温阳辨治尿路感染以温通利湿、温中化湿、潜阳封髓三法为主。温通利湿法适用于寒湿偏于上焦,兼有表实者,选方以桂枝法加减;温中化湿法适用于寒湿偏于中焦者,选方以丁蔻理中汤加减;潜阳封髓法适用于真阳下虚,阴火外浮者,选方以潜阳封髓丹合滋肾通关丸加减。
郭小娟[3](2020)在《淋巴细胞亚群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相关研究及中药干预的数据挖掘》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慢性肾小球肾炎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的中医证型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性,及王钢教授在此类患者中目前的辨证论治学术思想及用药经验,从而更好为中医临床精准辨证和指导用药提供依据及经验。方法1.整理经导师王钢教授诊治的南京博大肾科医院肾病科病房2011-2019年住院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441例,根据使用不同的免疫抑制剂及不同证型分组,观察不同免疫抑制剂组及不同证型组与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相关性,对其中各组数据进行统计,检测数据采用SAS 9.4统计分析软件编程计算,各组间数值采用均数±标准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交叉分类描述治疗前后正常、异常的变化情况,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计算P值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系统整理王钢教授在南京博大肾科医院诊治的2011年1月~2019年6月期间病患医案,通过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将入选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症状、舌苔、脉象、病机、治法、处方、用药等信息分别录入 Xminer Operation Tool V1.4、SPSS 20.0 和 SPSS Modeler 18.0数据挖掘系统,建立医案数据库,运用频数分布、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运算模型进行挖掘,对王钢教授辨证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归纳、研究。结果1.在相关分析研究的441份病例中,在慢性肾小球肾炎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1月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各个指标数值中CD4/CD8的数值是有变化的,并且是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免疫抑制剂使用后对人体体液免疫尤其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4/CD8是有影响的。同时在不同证型间,以气阴两虚证型中的T辅助细胞、CD4/CD8数值最低,T抑制细胞数值最高较为突出,服用不同组合的免疫抑制剂对慢性肾小球肾炎证型中以气阴两虚证型影响最为明显。不同免疫抑制剂组合中,以激素加他克莫司及雷公藤组对淋巴细胞亚群影响最为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2.数据挖掘研究共选取2011年1月~2019年6月王钢教授于南京博大肾科医院诊治的患者221人,共纳入医案381诊次。王钢教授在治疗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的医案中,女性患者146诊次,占比38.32%,男性患者234诊次,占比61.42%,以男性居多。3~80岁患者均可发病,最小年龄3岁,最大年龄81岁,尤以30-39岁之间的青中年发病最多,占比达66.36%;临床症状以泡沫尿、浮肿、腰脊酸痛、纳呆、倦怠乏力、口干咽燥、咽痛、咳嗽、手足心热为主,舌淡红,苔薄白或舌红苔少,脉细沉等。临证以气阴两虚、湿热内蕴最为多见,王钢教授擅长益气养阴、清热利湿大法为主,佐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化湿泄浊、滋补肝肾、温补脾肾等,喜用车前子、茯苓皮、制僵蚕、白花蛇舌草、全蝎、山茱萸、金樱子、黄蜀葵花、泽兰、黄芩。通过聚类分析,得出三组核心方:即防己黄芪、六味地黄汤及猪苓汤、犀角地黄汤、泻肺汤及桔梗二陈汤。结论1.通过国内外文献,中医、西医国内及国际的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本次研究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患者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分析的结果,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在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使用前后有差异,结果证实了运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会导致淋巴细胞亚群的紊乱。并且提出可以把淋巴细胞亚群作为预防感染的常规定期监测指标。在同时运用激素加他克莫司及雷公藤治疗时候更需要谨慎。2.通过此次数据挖掘中(频次表3-5、表3-6及表3-7、表3-8中)的分析,得出导师在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其辨证的主证是以泡沫尿、浮肿、腰脊酸痛、纳呆、倦怠乏力、口干咽燥、咽痛、咳嗽、手足心热、舌淡红,苔薄白或舌红少苔,脉细沉等主要临床症状。临证以气阴两虚为主要病机,并且根据数据挖掘病机内关联规则表3-12中得出兼证中与湿热内蕴,血瘀内结相关最为密切。3.依据本次气阴两虚证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分析数据结果,(见表2-6及表2-7)证实气阴两虚证型中的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变化最为突出,以T辅助细胞、CD4/CD8数值最低,T抑制细胞数值最高为表现。增加了导师对气阴两虚证的本质研究范围,进一步提供了气阴两虚证的又一客观指标,即: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后的气阴两虚证与体内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紊乱相关。4.此次数据挖掘结果表明:王钢教授益气养阴、清利湿热为主要治疗大法,同时对于各种兼证变证,导师也有其特色治法及用药规则(表3-18),气阴两虚合并水肿的用第一列基本方;对于合并尿蛋白增多的选用挖掘结果中的第四列基本方、第七列基本方及第八列基本方;合并肾功能异常的多用第五列基本方;合并上下焦感染的多用挖掘出的第二列基本方和第三列基本方;合并中焦脾胃的选用第六列基本方;这些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中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提供了各种辨证用药依据及用药规律。5.本研究不仅通过大样本的数据,挖掘了老师在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患者中的理法方药,同时通过了典型的个体治验医案进一步论证了益气养阴清利湿热的治疗大法,并且随证,兼证加减等在治疗该病中的特色用药规律、经验以及临床疗效。6.本研究归纳总结出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经验多从脾论治、从肝论治、从肺从咽论治、从疏滞泄浊法论治。
朱俊[4](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对王钢教授多年来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的整理,建立医案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王钢教授临床辨治慢性肾衰竭医案数据整体研读,系统性回顾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整体辨证及遣方用药的思路,总结其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使其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继承,同时为中药延缓慢性肾衰竭病程进展提供经验。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建国以来慢性肾衰竭中医药相关文献和王钢教授本人及其相关临床经验文献进行分析;(2)运用综述的方法,论述目前中医诊治慢性肾衰竭的研究现状及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3)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王钢教授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诊疗的住院慢性肾衰竭患者医案中符合标准的1000诊次病案进行数据挖掘,重点挖掘医案中的性别、年龄、症状、舌苔、脉象、原发病、病机、方药等内容,结合王钢教授的临证经验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4)运用分层数据挖掘分析和典型病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王钢教授在治疗5种不同原发病的辨治思路;(5)运用访谈实录的方法,进一步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经验和思路。结果:(1)数据挖掘结果:1000诊次中男性254例,就诊604次;女性患者156例,就诊396次,平均年龄54.2岁。核心临床症状为乏力、腰酸、泡沫尿、下肢肿、夜尿频;核心舌质为舌淡、舌红、舌暗;核心舌苔为苔薄黄、苔白腻、苔薄白;核心脉象为细脉、滑脉、沉脉、弦脉;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高频药物有32味,分别是土茯苓、茵陈、蒲黄、五灵脂、车前子、大腹皮、猫爪草、槐花、六月雪、甘草、紫菀、泽兰、黄连、茯苓皮、金银花、大黄、苍术、枳实、槟榔、蒲公英、何首乌、大枣、牛膝、黄芪、郁金、菟丝子、萹蓄、川芎、太子参、白术、杜仲、玉米须。(2)核心方:①太子参、黄芪、甘草、大枣、杜仲、牛膝、苍术、茯苓皮、泽兰、大腹皮、玉米须、车前子、槐花、土茯苓、大黄、枳实、槟榔、茵陈、五灵脂、蒲黄;②何首乌、菟丝子、川芎、郁金、金银花、黄连、紫菀、蒲公英、萹蓄、六月雪、凤尾草、猫爪草;③白术、山茱萸、当归、紫河车、积雪草。(3)兼证用药:①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湿热证之大量蛋白尿:僵蚕、全蝎、龙葵、山慈菇、芡实、石韦、牛蒡子、黄芩、肾炎草、黄蜀葵花;②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糖尿病之大量蛋白尿:枸杞、菊花、谷精草、海螵蛸、瓦楞子、金樱子、穿山龙、虎杖、鬼箭羽、白花蛇舌草;③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水肿:丹参、桃仁、红花、水蛭、益母草、猪苓、葫芦、防己、黄精、肉桂、虎耳草;④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咽痛、咳嗽、痰湿中阻:玄参、桔梗、冬凌草、射干、薄荷、木香、砂仁、半夏、陈皮;⑤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胃气上逆:藿香、佩兰、竹茹、吴茱萸、赭石、炮姜、冬瓜皮、桑白皮、连翘;⑥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症、皮肤瘙痒:秦皮、秦艽、鸡血藤、丝瓜络、地肤子、白鲜皮;⑦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寐差、水肿、脾胃不和、血尿、蛋白尿:合欢皮、酸枣仁、首乌藤、龙齿、柏子仁、椒目、葶苈子、紫苏梗、白及、石莲子、刘寄奴。(4)分层数据分析结果:①原发病为膜性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补气通阳、淡渗利水药;②原发病为IgA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利咽、养阴利咽、健脾补肾药;③原发病为高尿酸血症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活血通络、清热利水、降尿酸药;④原发病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解毒、化湿利水药;⑤原发病为2型糖尿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养阴清热、祛风通络、通阳活血药。结论:通过研究发现,王钢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病位在肾,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肾元亏虚是发病基本之因,湿浊和瘀血贯穿整个病程始终,湿热导致病情反复加重的重要病理因素。结合数据挖掘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思路为:围绕“肾劳”病名,强调病因多变,虚实辨证;维护肾元,阴平阳秘;和缓治本,多脏同调;清利活血,诊治关键;疏滞泄浊,贯穿始终。结合访谈实录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经验为:强调整体辨证,随症就因,善用复方;精于配伍,巧用药对。重视处理合并症,多途径、多靶点治疗。强调治疗与调摄相结合:重视原发病,饮食疗法,预防感染,稳定情况,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刘春柳[5](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的张宗礼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挖掘张宗礼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的用药规律及学术经验,并进一步探究不同证型核心药物组合治疗慢性肾炎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1收集张宗礼教授门诊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治疗慢性肾炎的有效病历,建立Excel数据库,统计患者一般信息,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统计药物使用频次、药性功效,分析处方关联规则,得出核心药物组合,挖掘新方。2利用TCMSP数据库筛选慢性肾炎不同证型核心药物组合的化学成分及潜在作用靶点,通过Cytoscape3.2.1将其作用关系进行网络展示。在OMIM、Drugbank数据库及Di GSe E在线文本筛选慢性肾炎疾病靶点。筛选药物组合化学成分对应靶点与慢性肾炎相关靶点交集基因,导入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通过Cyto NCA筛选其核心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基因进行GO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并通过Omic Share Tools可视化呈现。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病例148例,共计517诊次,处方517首。纳入研究患者年龄分布于21-75岁,男性67人,女性81人。纳入病例中,本虚标实证442诊次。其中,脾肾气虚兼湿热证最多,肝肾阴虚兼湿热证次之。脾肾气虚兼湿热型慢性肾炎处方176首,用药116味,性寒味甘、归脾经药物应用频次最多,根据药物功效分类,涉及15大类,利水渗湿药应用频次最多,其次为补虚药、清热药等;药频统计结果显示,应用频次50次以上的药物共16味,关联规则结果显示,获得高频药物组合28个,关联规则药物组合29个;在“支持度个数为100,置信度为0.9”的条件下,得出核心药物组合“黄芪-茯苓-当归-车前草”;新方分析结果显示,衍化核心药物组合16个,挖掘新方8首。肝肾阴虚兼湿热型慢性肾炎处方130首,用药134味,性寒味甘、归肝经药物应用频次最多,根据药物功效分类,涉及17大类,补虚药应用最多,其次为利水渗湿药、清热药等;药频统计结果显示,应用频次20次以上的药物共24味;关联规则结果显示,获得高频药物组合65个,关联规则药物组合33个,在“支持度个数为52,置信度为0.9”的条件下,得出核心药物组合“女贞子-旱莲草-车前草、金银花-淡竹叶”;新方分析结果显示,衍化核心药物组合18个,挖掘新方9首。2筛选出脾肾气虚兼湿热型核心药物组合化学成分30种,获取潜在靶点230个,检索得到慢性肾炎疾病靶点441个,两者交集基因58个,其中AKT1、VEGFA、IL6等为核心靶点。通过基因作用机制分析,获得GO基因注释条目115个(p<0.05),包括生物过程条目87个,细胞组成条目10个,分子功能条目18个;KEGG通路富集条目98个(p<0.05)。肝肾阴虚兼湿热型核心药物组合化学成分38种,获取潜在靶点239个,与慢性肾炎交集基因57个,其中AKT1、VEGFA、EGFR等为核心靶点。分析得出GO基因注释条目115个(p<0.05),包括生物过程条目84个,细胞组成条目9个,分子功能条目22个;KEGG通路富集条目90个(p<0.05)。结论:1采用高层次数据挖掘方法可优化张宗礼教授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的学术经验整理与总结。同时,也为张宗礼教授中医肾病经验传承与临证辨治该病提供了可靠思路与参考依据。2核心药物组合治疗慢性肾炎机制探究体现了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本研究结果为阐释其作用机制与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不同证型核心药物之间存在化学成分与潜在靶点的交集,通过其作用机制分析,从微观视角阐释了中医“同病异治”的学术内涵。
周宇[6](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巴元明教授运用“肾康7号”方治疗湿热证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巴元明教授使用“肾康7号”方的临床经验进行回顾性研究,挖掘巴元明教授使用“肾康7号”方有效的病例的主要疾病及临床表现,为中医临床治疗湿热证提供一定的治疗思路和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湖北省中医院肾病科巴元明主任医师专家门诊就诊的服用汤药(包含中草药及精装中药自煎、代煎及散装颗粒)进行治疗患者的病例进行拍照收集;收集汇总门诊病例后,于名老中医传承研究平台建立数据库,研究生排班分批录入病例;录入完成后提取病例数据,筛选出服用“肾康7号”方且有效的病例数据,对数据进行规范化预处理后,于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建立“巴元明教授使用肾康7号方”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的方法,对疾病名称频数、药物频数、四诊、患者基本信息等进行排序,得出“肾康7号”方有效的主要疾病种类、患者常见舌脉及临床症状等;运用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的方法分析临床表现,找出有效病例的常见临床表现。研究结果:本研究共计纳入328人,其中男性患者229人,占比例71.8%;女性患者99人,占比例28.2%,共计1245诊次。最小年龄患者为17岁,最大年龄患者为92岁,男女比为2.31:1,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根据四季时间划分就诊频数统计,春季115次,夏季510次,秋季440次,冬季180次,以夏季和秋季使用偏多,春冬季使用相对较少。巴师使用“肾康7号”方加减中所涉及的中药共179味中药,中药按频数排序,除去原方14味中药,出现频数最高的前20味中药依次为:猪苓、金钱草、海金沙、川芎、泽泻、萆薢、益母草、莱菔子、远志、荷叶、丝瓜络、煅龙骨、煅牡蛎、熟大黄、酸枣仁、乌药、荔枝核、益智、徐长卿、玫瑰花。通过对临床症状频数进行分析,出现频数最高的前20症状依次为:夜尿增多、腰痛、乏力、不寐、无特殊不适、尿频、双下肢水肿、口干、关节疼痛、泄泻、头晕、尿急、皮肤瘙痒、腰酸、尿不尽、耳鸣、小便泡沫多、大便质干、腰胀、口苦。通过对西医病名频数分析,主治西医疾病频数超过20次有14种,具体疾病为:慢性肾衰竭571次(占比45.86%),高尿酸血症481次(占比38.63%),慢性肾炎259次(占比20.80%),肾结石212次(占比17.03%),肾病综合征160次(占比12.80%),痛风98次(占比7.87%),膜性肾病89次(占比7.15%),IgA肾病71次(占比5.70%),亚健康状态55次(占比4.42%),泌尿道感染33次(占比2.65%),慢性前列腺炎28次(占比2.25%),痤疮24次(占比1.92%),糖尿病肾病21次(占比1.69%),过敏性紫癜性肾炎20次(占比1.60%)。通过对患者舌苔脉象频数进行分析,舌质以绛为主,舌苔多见苔薄白、苔白与苔厚,脉象以脉细为主。研究结论:本研究的数据挖掘结果体现了巴元明教授“异病同治”的学术思想理论。
秦秀华[7](2020)在《戴恩来教授治疗尿路感染的临床经验总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戴恩来教授诊治尿路感染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以便更好的传承导师学术思想,为尿路感染的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1.跟师学习:通过门诊跟师抄方、课堂听课、组会讨论、专题讲座等多种渠道归纳整理戴恩来教授诊治尿路感染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2.文献研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学习历代医家对尿路感染的理论认识;认真研读戴恩来教授诊治尿路感染方面的文献着作,归纳总结戴恩来教授对于本病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谴方用药等方面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3.数据挖掘:借助现代数据挖掘技术,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对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处方资料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归纳总结戴恩来教授诊治尿路感染的组方用药规律,系统阐述戴恩来教授诊治尿路感染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结果:1.戴恩来教授认为尿路感染的基本病机为“肾虚湿热、气化不利”。2.戴恩来教授治疗尿路感染的基本治则为“实则清利、虚则补益”。3.整理分析戴恩来教授治疗尿路感染的处方。分析结果显示,戴恩来教授治疗尿路感染的常用药物为:萹蓄、瞿麦、车前子、杜仲、牛膝、甘草、石韦、山药、栀子、枳壳。基于关联规则的药物组合规律分析,得出出现频度较高的60个药对;基于熵聚类算法,得出关联度较大的65个药对,20个核心组合及10个新处方。结论:1.戴恩来教授诊治尿路感染的学术观点鲜明,经验丰富,临床疗效显着。2.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挖掘分析戴恩来教授治疗尿路感染的用药规律,进一步验证了理论认识与临床用药的一致性。
吕阳[8](2020)在《中药联合ARB治疗IgA肾病Ⅱ-Ⅲ级临床观察及用药规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将对经本中心治疗的Ig A肾病II-III级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数据挖掘及经验总结等方式进行用药规律分析,以进一步研究中医药在治疗Ig A肾病II-III级中的作用。方法:第一部分:应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观察中药联合ARB治疗Ig A肾病II-III级的疗效及安全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住院行肾穿刺活检,诊断为Ig A肾病II-III级后接受中药联合ARB治疗的患者。收集并记录患者一般资料以及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的尿常规红细胞计数(URBC)、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 UP)、血肌酐(Scr)、血尿素(Urea)、血尿酸(UA)、血清Ig A(Ig A)、血清补体C3(C3)、中医证候积分等,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所得数据使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价中药联合ARB治疗Ig A肾病II-III级的疗效及安全性。第二部分:应用统计学及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本中心治疗Ig A肾病II-III级中药处方的用药规律。将第一部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中药处方录入Excel表格中,分别使用SPSS 26.0软件、SPSS Modeler 18.0软件和Gephi 0.9.2软件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以及K-核心子网络分析,得出常用药物、基础方剂、常用药对及随证加减情况,从而归纳出我中心临证遣方用药规律。结果:第一部分:共纳入73例经中药联合ARB治疗的Ig A肾病II-III级患者,结果如下:与治疗前相比,治疗6个月时24小时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时URBC水平显着降低(P?0.01);Scr水平在治疗3个月时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治疗3个月时血清Ig A水平显着降低(P?0.01),补体C3水平降低(P?0.05);治疗6个月时血清Ig A水平、补体C3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根据西医疗效评定标准,治疗3个月时1例得到临床控制,19例显效,34例有效,19例无效,总有效率73.97%;治疗6个月时8例得到临床控制,29例显效,21例有效,15例无效,总有效率79.45%。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依据中医疗效判定标准,治疗3个月时,有效56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76.71%;治疗6个月时,显效5例,有效5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7.67%。纳入的73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一般情况良好,未出现明显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第二部分:本研究共纳入73例患者,687首处方,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得出结果如下:(1)常用药物:共使用中药278味,平均每首处方用药15.78味。使用频率处于前5位的药物是生黄芪、茯苓、黄芩、萆薢、柴胡。(2)基础方剂:模块1(生黄芪、当归、太子参、黄芩、僵蚕、蝉蜕、麦冬、生白术、地锦草、荠菜花、熟地黄、党参、杜仲、薏苡仁)、模块2(柴胡、茯苓、苎麻根、砂仁、炙甘草、合欢皮、荆芥)、模块3(金银花、生甘草、石韦、白茅根、北沙参)、模块4(萆薢、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黄柏、鹿衔草、土茯苓)、模块5(生地黄、小蓟、茜草、藕节炭)。(3)常用配伍及随证加减:常用药对有蝉蜕,僵蚕;金樱子,芡实;地锦草,荠菜花;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生黄芪,太子参;金银花,连翘;知母,黄柏;防风,生白术。常用随证加减药物组合有五心烦热/盗汗/头晕耳鸣-生地黄、白芍、牡丹皮、当归、茯苓;发热/咳嗽-金银花、连翘、白茅根;咽喉肿痛-金银花、连翘、蝉蜕;肢体麻木-生黄芪、熟地黄、当归、白术、蝉蜕;便溏-白扁豆;浮肿-防己。结论:本研究以Ig A肾病II-III级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本中心73例中药联合ARB治疗的Ig A肾病II-III级患者的临床资料,得到以下结论:(1)中药联合ARB治疗Ig A肾病II~III级,能降低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计数水平,并对肾功能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该治疗方案调节了患者的免疫功能有关,体现在患者血清Ig A、C3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2)本病多见虚实夹杂证,本虚证多见气阴两虚证;标实证以湿热证为主,水湿证、血瘀证亦不少见。(3)我中心治疗本病以补虚、清热利湿解毒、治血、治风为主要原则,组方用药体现了攻补兼施、标本兼治的思想理念,所用药物多为平补平泻之药物,药性平和,少有偏颇。临证组方思路大体可分为以下6类:(1)外感急性期:予模块3,药用金银花、生甘草、石韦、白茅根、北沙参,咽喉肿痛者加连翘、蝉蜕;(2)外感风邪未解、湿热内蕴:予模块2,药用柴胡、茯苓、苎麻根、砂仁、炙甘草、合欢皮、荆芥;(3)脾肾气阴两虚、湿热内蕴:予模块1方,药用生黄芪、当归、太子参、黄芩、麦冬、生白术、熟地黄、党参、杜仲、薏苡仁,便溏者加白扁豆,浮肿者加防己,易感冒者合用玉屏风散;(4)湿热浊毒内蕴:予模块4,药用萆薢、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黄柏、鹿衔草、土茯苓;(5)血分热甚、发为血尿:予模块5,药用生地黄、小蓟、茜草、藕节炭,合用药对地锦草、荠菜花清热凉血止血;(6)其他:肝肾阴虚者,予滋水清肝饮滋补肝肾;风扰肾络者予蝉蜕、僵蚕搜风剔络;尿浊者予金樱子、芡实;肾阳虚者予右归丸等。
文丹凤[9](2020)在《桑银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皮肤型)肺经郁热证汤粒剂型对照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初步观察桑银汤的中药配方颗粒剂与水煎汤剂两种不同剂型在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皮肤型)肺经郁热证的疗效差异及安全性,为临床使用中药配方颗粒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9.1-2020.1在成都中医药大学的附属医院的儿科门诊部就诊的3-14岁患儿,并且符合纳入标准。最终纳入病例80例,运用随机数字法按1:1比例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采用基础治疗联合桑银汤中药配方颗粒治疗,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联合桑银汤水煎汤剂治疗,疗程为2周。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并于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紫癜再发情况。结果:(1)本试验纳入80例,脱失1例,实际完成79例并纳入统计。(1)患儿的平均年龄是7.66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和年龄的分布上无显着统计学差异,两组间具有可比性(P>0.05)。(1)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各项症状积分及总积分的分布上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组间具有可比性。(1)对照组与试验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在改善患儿各主、次症上均有明显疗效(P<0.01)。(1)两组组间治疗后对比:两组在改善主、次症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疗效评价比较:对照组患儿痊愈率72.5.6%,数值上高于试验组的71.8%,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效率均为100%。(7)皮疹复发率比较:停药4周后,对照组皮疹复发率为7.5%,试验组皮疹复发率为5.4%,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不同剂型在预防紫癜皮疹复发方面无明显差异。(8)安全性评价: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两组均有较好疗效,两种剂型的疗效无显着差异,安全性好,中药配方颗粒与水煎汤剂的治疗效果相当,提示中药配方颗粒剂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孙蓓蓓[10](2019)在《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肾脏病1-3期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慢性肾脏病(CKD)1-3期患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观察患者在不同时间节点的疗效指标、安全性指标、免疫炎症及肾纤维化指标的变化情况。最终评价中医药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中医辨证论治对CKD1-3期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整理近几年现代医学对CKD1-3期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现状的有关研究,整理祖国医学对慢性肾脏病早中期的病名、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的有关研究,整理导师何立群教授关于慢性肾脏病1-3期的诊治体悟,总结并探寻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肾脏病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选择符合CKD1-3期西医诊断标准、分级标准及中医辨证为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肾气阴两虚证/风湿证/血瘀证/湿热证的患者共213例,按照GFR水平不同分为CKD1-2期组114例和CKD3期组99例,各组再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治疗组予中医辨证论治,对照组予科素亚,疗程共24周。观察各组治疗8周、16周、24周后的疗效指标(24hUpro、尿MA/Cr、Scr、BUN、GFR、血Alb)、中医证候积分和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血常规、粪常规+隐血、肝功能、血钾、心电图)的变化情况。第三部分: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观察各组治疗0周、24周免疫炎症、肾纤维化指标(尿 TGF-β1、尿 IL-6、尿 IL-10、血 FN、血 LN、血 Col Ⅲ、血 CD4+、血 TRF)的变化情况。结果:第一部分:本虚标实是慢性肾脏病的重要病机,虚实共存是慢性肾脏病的常见状态,扶正祛邪、标本兼顾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主要治则。第二部分:1.CKD1-2期组:治疗组随治疗时间延长,24hUpro、尿MA/Cr呈下降趋势(P<0.01),肾功能稳定(P>0.05);治疗组在降低24hUpro、尿MA/Cr方面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在肾功能保护方面疗效与对照组相近(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2.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7.9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CKD3期组:治疗组随治疗时间延长,24hUpro、尿MA/Cr、Scr呈下降趋势(P<0.05),GFR 呈上升趋势(P<0.05):治疗组在降低 24hUpro、尿 MA/Cr、Scr、升高GFR方面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7.7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0.0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第三部分:CKD1-2期组和CKD3期组在治疗24周后,治疗组尿TGF-β1、尿IL-6均明显下降(P<0.05),尿IL-10均明显上升(P<0.05);治疗组在降低尿TGF-β1、尿IL-6、升高尿IL-10方面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1.中医辨证论治可有效降低CKD1-3期患者24hUpro、尿MA/Cr水平。对CKD1-2期患者,中医辨证论治与科素亚在稳定患者肾功能方面疗效相近;对CKD3期患者,中医辨证论治可显着降低Scr水平、升高GFR水平,改善肾功能,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2.中医辨证论治能够有效改善CKD1-3期患者临床症状。3.中医辨证论治,随治疗时间延长,可有效降低CKD1-3期患者尿IL-6、尿TGF-β1水平,升高尿IL-10水平,改善肾脏免疫炎症状态,延缓疾病进展,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患者尿IL-6、尿TGF-β1,升高尿IL-10密切相关。
二、清热解毒利湿法治疗肾炎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热解毒利湿法治疗肾炎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惠民合剂治疗气阴两虚湿热内蕴型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慢性肾炎的中医学认识 |
1.1 病名考究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论治 |
1.4 中医治疗 |
2 慢性肾炎的西医学认识 |
2.1 慢性肾炎的发病机制 |
2.2 西医治疗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脱落标准 |
3 试验方法 |
3.1 治疗方案 |
3.2 观察指标 |
3.3 观察疗程 |
3.4 疗效判定标准 |
4 统计学处理 |
5 结果 |
5.1 一般情况分析 |
5.2 两组临床症候疗效评价 |
5.3 实验室指标评价 |
5.4 两组不良反应的观察 |
讨论 |
1 气阴两虚兼湿热证与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的关系 |
2 惠民合剂的药物组成及配伍分析 |
3 惠民合剂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的意义 |
4 结果分析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中医证候积分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2)郭立中教授从温阳辨治尿路感染的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与文献研究 |
1. 西医学对尿路感染的认识 |
1.1 定义及流行病学特点 |
1.2 病因与发病机制 |
1.3 诊断与治疗 |
2. 中医学对尿路感染的认识 |
2.1 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治法 |
3. 温阳理论溯源 |
第二部分 病案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医案资料来源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2.3 医案信息采集方法 |
2.4 医案的预处理 |
2.5 医案信息处理方法 |
2.6 医案数据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情况统计结果 |
3.2 病案共性数据结果 |
3.3 温通利湿法 |
3.4 温中化湿法 |
3.5 潜阳封髓法 |
4. 讨论 |
4.1 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
4.2 郭立中教授运用温阳法论治尿路感染的立法依据 |
4.3 温阳法运用注意事项 |
第三部分 典型验案选 |
1. 温通利湿法案 |
2. 温中化湿法案 |
3. 潜阳封髓法案 |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淋巴细胞亚群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相关研究及中药干预的数据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祖国医学对免疫功能方面的认识 |
1.1 祖国医学对免疫功能研究的理论基础 |
1.2 祖国医学对免疫概念的历史渊源 |
1.3 祖国医学中的医药在增强免疫功能的研究及应用 |
2.西医在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方面的研究 |
2.1 慢性肾小球肾炎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免疫功能紊乱的研究概况 |
2.2 现代医学中的免疫功能监测研究 |
2.3 目前淋巴细胞亚群研究进展 |
2.4 现代医学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研究 |
第二部分 淋巴细胞亚群与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
1.临床实验设计方案 |
1.1 病例选择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3.统计指标 |
4.统计方法 |
5.研究结果 |
5.1 一般资料分析比较 |
5.2 淋巴细胞亚群治疗前后所有患者比较(均数±标准差) |
5.3 服用不同免疫抑制剂与未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均数±标准差) |
5.4 不同证型间的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均数±标准差) |
6.讨论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的肾炎免疫力低下患者用药经验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2.1 医案资料来源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2.3 医案的预处理 |
2.4 医案信息纳入方法 |
2.5 医案信息采集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
3.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3.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
4.讨论 |
4.1 王钢教授辨证思想挖掘讨论 |
4.2 王钢教授的治疗大法特色数据挖掘讨论 |
4.3 王钢教授治疗选方的数据挖掘讨论 |
4.4 王钢教授治疗用药配伍特征数据挖掘分析 |
5.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5.1 创新点 |
5.2 不足之处 |
5.3 研究展望 |
第四部分 典型医案 |
医案一: 慢性肾炎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案 |
医案二: 慢性肾炎合并侵袭性肺真菌病肺炎案 |
医案三: 慢性肾炎合并间质性肺炎案 |
医案四: 慢性肾炎合并病毒性肺炎案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中英文对照表 |
附录二 图表范式对照表 |
附录三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
附录四 病机频次频率分布 |
附录五 治法频次频率分布 |
附录六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
附录七 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慢性肾衰竭文献研究 |
1 现代中医药诊治慢性肾衰竭的文献研究 |
1.1 资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结论 |
2 王钢教授学术观点的相关文献研究 |
2.1 病因病机 |
2.2 中医辨证分型 |
2.3 分子生物学机制 |
2.4 治疗经验 |
2.5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6 中西医结合防治 |
2.7 邹师经验总结及展望 |
2.8 结论 |
第二部分 慢性肾衰竭及数据挖掘技术理论研究 |
1 慢性肾衰竭中医诊治现状的理论研究 |
1.1 慢性肾衰竭的病名 |
1.2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 |
1.3 慢性肾衰竭的现代治疗进展 |
1.4 问题与展望 |
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现状的研究 |
2.1 中医文献 |
2.2 中医证候 |
2.3 中医方剂 |
2.4 名老中医传承 |
2.5 中药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数据采集 |
2.1 医案资料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3 数据清洗 |
4 数据分析 |
5 数据表达 |
5.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
5.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5.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
6 讨论 |
6.1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的四诊要点分析 |
6.2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病机证型分析 |
6.3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基本方药构思 |
6.4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用药的加减思路 |
第四部分 分层数据及典型病案 |
1 膜性肾病 |
1.1 膜性肾病分层数据 |
1.2 膜性肾病典型病案 |
2 IgA肾病 |
2.1 IgA肾病分层数据 |
2.2 IgA肾病典型病案 |
3 尿酸性肾病 |
3.1 尿酸性肾病分层数据 |
3.2 尿酸性肾病典型病案 |
4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
4.1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分层数据 |
4.2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典型病案 |
4.3 讨论 |
5 2型糖尿病性肾病 |
5.1 2型糖尿病性肾病分层数据 |
5.2 2型糖尿病性肾病典型病案 |
5.3 讨论 |
第五部分 导师经验 |
1 “肾劳”病名古今论证 |
1.1 古医籍考证 |
1.2 邹氏论“肾劳” |
1.3 数据论证 |
2 病因多变,虚实辨证 |
2.1 导师论述 |
2.2 数据论证 |
3 维护肾元,阴平阳秘 |
3.1 肾寓阴涵阳 |
3.2 肾气化封藏 |
3.3 保肾元大法 |
3.4 数据论证 |
4 和缓治本,多脏同调 |
4.1 补益肾元,平补平泻 |
4.2 顾护脾胃,以养先天 |
4.3 养肺滋肾,金水相生 |
4.4 滋肾养肝,乙癸同源 |
4.5 养心益肾,水火既济 |
5 清利活血,诊治关键 |
5.1 清热利湿 |
5.2 活血化瘀 |
6 疏滞泄浊,贯穿始终 |
6.1 利水泄浊 |
6.2 化湿泄浊 |
6.3 降逆泄浊 |
6.4 通腑泄浊 |
6.5 通络泄浊 |
6.6 疏风泄浊 |
第六部分 基于慢性肾衰竭诊治的导师访谈研究 |
1 访谈研究背景 |
2 访谈研究设计 |
3 资料转录与分析 |
4 撰写访谈报告 |
4.1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中医病名的认识 |
4.2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
4.3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大法的经验 |
4.4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组方用药特色 |
4.5 王钢教授重视慢性肾衰竭合并症的处理 |
4.6 王钢教授强调慢性肾衰竭治疗与调摄相结合 |
创新点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的张宗礼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张宗礼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的用药规律 |
1 研究对象 |
1.1 处方收集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1.4 临床疗效评价 |
1.5 病例入选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资料整理 |
2.2 分析软件应用 |
2.3 处方录入核对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统计 |
3.2 证候分布 |
3.3 脾肾气虚兼湿热证用药规律 |
3.4 肝肾阴虚兼湿热证用药规律 |
研究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核心药物组合作用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核心药物成分及靶点收集 |
1.2 化学成分-靶点网络构建 |
1.3 疾病靶点筛选 |
1.4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 |
1.5 核心靶点GO注释分析及KEGG信号通路分析 |
2 结果 |
2.1 脾肾气虚兼湿热证核心药物组合作用机制分析 |
2.2 肝肾阴虚兼湿热证核心药物组合作用机制分析 |
讨论 |
1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张宗礼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的用药规律 |
1.1 一般情况统计结果讨论 |
1.2 辨证分型统计结果讨论 |
1.3 脾肾气虚兼湿热证用药规律分析结果讨论 |
1.4 肝肾阴虚兼湿热证用药规律分析结果讨论 |
2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核心药物组合作用机制 |
2.1 脾肾气虚兼湿热证核心药物组合作用机制分析结果讨论 |
2.2 肝肾阴虚兼湿热证核心药物组合作用机制分析结果讨论 |
3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阐释 |
2 治则治法 |
3 辨证论治 |
4 中成药 |
5 针灸治疗 |
6 其他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在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中的应用现状 |
1 中药用药规律总结 |
2 名老中医经验归纳 |
3 经典论着学术探究 |
4 现代文献医案整理 |
5 穴位配伍经验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现状 |
1 网络药理学常用数据库 |
2 网络药理学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巴元明教授运用“肾康7号”方治疗湿热证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 |
3.研究方法 |
4.研究结果 |
讨论 |
1.“肾康7号”方原方特点 |
2.“肾康7号”临床应用指征 |
3.古代医家对湿热证的认识 |
4.现代医家对湿热的认识 |
典型医案 |
1.慢性肾衰竭 |
2.慢性肾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戴恩来教授治疗尿路感染的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药治疗尿路感染的因机证治探讨 |
1 病名 |
2 病因 |
3 病机 |
4 辨证论治 |
5 转归 |
第二部分 戴恩来教授治疗尿路感染的临床经验 |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分型 |
3 辨治特点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戴恩来教授治疗尿路感染的临床经验 |
1 资料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四部分 验案举隅 |
验案一 |
验案二 |
验案三 |
第五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六部分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成果 |
(8)中药联合ARB治疗IgA肾病Ⅱ-Ⅲ级临床观察及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药联合ARB治疗IgA肾病II-III级临床观察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4 临床及病例资料收集 |
2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诊断情况 |
3.3 治疗方案 |
3.4 临床疗效 |
3.5 安全性观察指标结果 |
3.6 安全性评价情况 |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治疗IgA肾病II-III级中药用药规律 |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症状频数统计 |
2.2 中药频数统计 |
2.3 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
2.4 复杂网络划分情况 |
2.5 药症关系情况 |
讨论 |
1 西医对IgA肾病的认识 |
2 从中医角度探讨IgA肾病 |
2.1 对病名的认识 |
2.2 病因的认识 |
2.3 病机的认识 |
2.4 辨证的认识 |
2.5 对治法方药的认识 |
3 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
3.1 对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影响 |
3.2 对尿红细胞计数的影响 |
3.3 对肾功能的影响 |
3.4 对血清IgA、补体C3的影响 |
3.5 西医疗效分析 |
3.6 中医治疗疗效分析 |
3.7 安全性分析 |
3.8 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小结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Ig A肾病Lee分级标准 |
附录2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 |
附录3 病理资料 |
综述 |
综述1 数据挖掘中关联规则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进展 |
1 概述与算法 |
1.1 概述 |
1.2 算法 |
2 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
2.1 对单集合中各子项目的相关性分析 |
2.2 对多个集合相互关系的相关性分析 |
3 总结与展望 |
综述2 中医药治疗IgA肾病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学对IgA肾病病因病机认识 |
2 辨证论治 |
3 专方专药 |
4 实验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桑银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皮肤型)肺经郁热证汤粒剂型对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引言 |
第一章 临床研究 |
1 理论依据 |
1.1 中医理论依据-肺经郁热证的辨证及选方依据 |
1.1.1 肺经郁热证辨证依据 |
1.1.2 桑银汤立方依据 |
1.1.3 桑银汤方义分析 |
1.2 西医理论依据 |
1.2.1 定义及临床表现 |
1.2.2 流行病学特点 |
1.2.3 发病机制及治疗 |
1.3 传统汤剂的优劣势分析 |
1.4 中药配方颗粒剂治疗可行性分析 |
1.4.1 中药配方颗粒(免煎剂)的开发运用 |
1.4.2 制作工艺、质控标准及服药方式 |
1.4.3 中药配方颗粒(免煎剂)较传统煎剂的优势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筛选 |
2.2.1 诊断标准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2.4 脱落标准 |
2.2.5 剔除标准 |
3 研究方案 |
3.1 随机分组 |
3.2 治疗方案 |
3.2.1 基础治疗 |
3.2.2 中医治疗 |
3.3 观察指标 |
3.4 CRF表设计 |
3.5 技术路线 |
4 临床观察及评估 |
4.1 不良反应观察 |
4.2 疗效评分标准 |
4.3 疗效评定标准 |
4.4 复发率观察 |
5 统计方法 |
6 结果 |
6.1 基线比较 |
6.2 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6.2.1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6.2.2 治疗前后组内比较 |
6.2.3 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6.2.4 两组各访次总积分比较 |
6.3 两组疗效情况比较 |
6.4 症候疗效总有效率比较 |
6.5 随访情况及复发率 |
6.6 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观察 |
第二章 讨论 |
1 理论认识 |
1.1 西医理论认识 |
1.1.1 分型及并发症 |
1.1.2 发病机制 |
1.1.3 易感因素 |
1.1.4 复发相关因素 |
1.1.5 相关实验室指标 |
1.1.6 治疗 |
1.1.7 HSP治疗常用药物 |
1.2 中医理论认识 |
1.2.1 病名 |
1.2.2 病因病机 |
1.2.3 证型分类 |
1.2.4 治法 |
1.2.5 单味药/中药提取物 |
2 桑银汤探讨 |
3 中药配方颗粒研究现状 |
3.1.1 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沿革 |
3.1.2 剂型革新-调剂方式改变与制剂的主要技术工艺 |
3.1.3 中药配方颗粒剂在中药房管理中的优势 |
3.1.4 中药配方颗粒的应用现状 |
3.1.4.1 中药配方颗粒剂在儿科临床的应用 |
3.1.4.2 中药配方颗粒剂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
3.1.5 中药配方颗粒剂与中药饮片在成分及临床效果的对比分析 |
4 研究结果分析及讨论 |
4.1 临床疗效分析 |
4.2 中医症状改善情况 |
4.3 安全性分析 |
4.4 针对本试验的相关因素探讨 |
结语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清法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医症候评分表 |
附录二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三 CRF表 |
附录四 不良反应类型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10)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肾脏病1-3期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脏病1-3期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现状 |
1.2 病因及危险因素 |
1.3 发病机制 |
1.4 治疗现状 |
2 祖国医学对慢性肾脏早中期的认识 |
2.1 本病病名的认识 |
2.2 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本病治则治法的认识 |
2.3.1 辨证论治治疗 |
2.3.2 分阶段治疗 |
2.3.3 经方专方治疗 |
2.3.4 名老中医治疗经验 |
2.3.5 单味药治疗 |
2.3.6 中成药治疗 |
2.3.7 减少西药不良反应 |
2.3.8 其他治法 |
3 导师何立群教授关于慢性肾脏病1-3期诊治体悟 |
3.1 从脾论治 |
3.2 从肝论治 |
3.3 从肺论治 |
3.4 从瘀论治 |
3.5 擅用大方 |
3.6 擅用药对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肾脏病1-3期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疗效观察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剔除、脱落标准 |
1.3.4 终止标准 |
1.3.5 病例的脱落及处理 |
2 治疗方法 |
2.1 伦理及知情同意 |
2.2 样本量估算及试验分组 |
2.2.1 样本量估算 |
2.2.2 试验分组 |
2.3 治疗方案 |
2.3.1 基础治疗 |
2.3.2 治疗组治疗方案 |
2.3.3 对照组治疗方案 |
2.4 药物来源 |
2.5 疗程 |
2.6 观察指标 |
2.6.1 中医证候积分 |
2.6.2 疗效指标及GFR计算公式 |
2.6.3 安全性指标 |
2.6.4 主要实验仪器名称 |
2.7 疗效标准 |
2.7.1 西医疗效评价标准 |
2.7.2 中医疗效评价标准 |
2.7.3 安全性评价 |
2.7.4 不良事件判断标准 |
2.8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基线资料比较 |
3.1.1 一般情况比较 |
3.1.2 蛋白尿轻重分布情况 |
3.1.3 中药组方应用分布情况 |
3.1.4 中医辨证分型分布情况 |
3.1.5 中医兼证与蛋白尿之间的分布情况 |
3.2 疗效评价 |
3.2.1 西医临床疗效比较 |
3.2.1.1 24小时尿蛋白定量疗效比较 |
3.2.1.2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疗效比较 |
3.2.1.3 血肌酐疗效比较 |
3.2.1.4 肾小球滤过率疗效比较 |
3.2.1.5 血尿素氮疗效比较 |
3.2.1.6 血白蛋白疗效比较 |
3.2.1.7 治疗前后西医临床疗效比较 |
3.2.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2.2.1 中医主证组内积分比较 |
3.2.2.2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2.3 不良反应 |
4 结论 |
5 讨论 |
5.1 本研究立项依据 |
5.2 组方用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5.2.1 组方用药分析 |
5.2.2 现代药理研究 |
5.3 疗效分析 |
5.3.1 中医证型疗效分析 |
5.3.2 24小时尿蛋白定量疗效分析 |
5.3.3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疗效分析 |
5.3.4 血肌酐疗效分析 |
5.3.5 肾小球滤过率疗效分析 |
5.3.6 血尿素氮疗效分析 |
5.3.7 血白蛋白疗效分析 |
5.3.9 安全性分析 |
第三部分 中医辨证治疗对慢性肾脏病1-3期患者免疫炎症、肾纤维化指标的影响及意义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试验分组及治疗方案 |
2 观察指标 |
2.1 尿白介素6、尿白介素10测定 |
2.1.1 标本收集 |
2.1.2 试剂制备 |
2.1.3 标本测定 |
2.2 尿TGF-β_1测定 |
2.2.1 标本收集 |
2.2.2 试剂制备 |
2.2.3 标本测定 |
2.3 血纤维连接蛋白、血转铁蛋白、血层黏连蛋白、血CD4~+、血胶原Ⅲ测定 |
2.3.1 标本收集和标本测定 |
2.4 使用仪器及设备名称 |
3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4.1 尿白介素6疗效比较 |
4.2 尿白介素10疗效比较 |
4.3 尿TGF-β_1疗效比较 |
4.4 血纤维连接蛋白疗效比较 |
4.5 血转铁蛋白疗效比较 |
4.6 血层粘连蛋白疗效比较 |
4.7 血CD4~+疗效比较 |
4.8 血胶原Ⅲ疗效比较 |
5 结论 |
6 讨论 |
6.1 尿白介素6水平变化的意义及疗效分析 |
6.2 尿白介素10水平变化的意义及疗效分析 |
6.3 尿TGF-β_1水平变化的意义及疗效分析 |
6.4 血纤维连接蛋白水平变化的意义及疗效分析 |
6.5 血转铁蛋白水平变化的意义及疗效分析 |
6.6 血层粘连蛋白水平变化的意义及疗效分析 |
6.7 血CD4~+水平变化的意义及疗效分析 |
6.8 血胶原Ⅲ水平变化的意义及疗效分析 |
6.9 慢性肾脏病与尿IL-6、IL-10、TGF-β_1之间的关系 |
7 问题与展望 |
创新点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文献综述 慢性肾脏病的中西医认识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附录3 伦理批件 |
四、清热解毒利湿法治疗肾炎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惠民合剂治疗气阴两虚湿热内蕴型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的临床观察[D]. 俞罗晓.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21(02)
- [2]郭立中教授从温阳辨治尿路感染的临床经验研究[D]. 金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淋巴细胞亚群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相关研究及中药干预的数据挖掘[D]. 郭小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D]. 朱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的张宗礼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D]. 刘春柳.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巴元明教授运用“肾康7号”方治疗湿热证经验[D]. 周宇.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7]戴恩来教授治疗尿路感染的临床经验总结[D]. 秦秀华.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0)
- [8]中药联合ARB治疗IgA肾病Ⅱ-Ⅲ级临床观察及用药规律分析[D]. 吕阳.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桑银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皮肤型)肺经郁热证汤粒剂型对照临床研究[D]. 文丹凤.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肾脏病1-3期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D]. 孙蓓蓓.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