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矿物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矿物,模型,光谱,动力学,重金属,基材,颜料。
矿物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王培,石振清[1](2019)在《有机质与矿物相互作用对重金属环境行为的影响:模型定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有机质(Natural Organic Matter,NOM)和水铁矿(Ferrihydrite,Fh)都是环境中重要的吸附剂,影响着重金属在环境中的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定量理解重金属与NOM和Fh的动力学行为是预测重金属环境行为的关键。前期,我们基于WHAM平衡模型建立了统一的动力学模型来描述重金属在NOM不同点位上的解吸动力学行为~([1-2]);基于(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渠晨晨[2](2019)在《土壤矿物/有机物复合体固定重金属的表面络合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金属污染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尤为严峻,已成为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受土壤不同固相组分对其吸附的控制。表面络合模型(SCM)不仅可以用来探讨重金属的吸附机理,还可用于预测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对于风险评估和污染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土壤中的矿物、有机质、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组分常以复合形态存在,目前多采用组分相加方法来模拟矿物-有机多组分复合物中重金属的吸附。该方法忽略了矿物-有机质以及矿物-有机质-重金属之间的多元反应,因而模型计算常存在偏差。因此,基于界面作用过程及重金属的吸附机制,构建组分互作下的SCM,有助于准确解析土壤矿物-有机物复合体中重金属的赋存状态,为土壤重金属形态预测提供有效的技术方法。本研究选取蒙脱石、铁(氢)氧化物、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以及腐殖酸(HA)等代表性土壤组分,制备矿物-细菌、矿物-HA以及矿物-HA-细菌复合体;以电位滴定及复合体对Cu(II)、Cd(II)、Pb(II)的宏观吸附数据为基础,结合红外光谱(FTIR)测定的官能团信息、等温滴定量热(ITC)提供的热力学信息、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光谱(EXAFS)获取的配位结构证据,在探讨复合体界面作用过程及重金属结合机制的基础上构建多组分互作体系的SCM。主要成果如下:(1)明确了离子桥键结构是层状硅酸盐矿物-细菌体系Cu(II)吸附的主要构型,并建立了蒙脱石-细菌复合体系吸附Cu(II)的SCM。模型计算发现pH<5.5时矿物-细菌之间的位点掩蔽导致复合体对Cu(II)的吸附量降低;相反,高pH条件下,Cu(II)与羧基和蒙脱石可变电荷位点形成桥键,导致吸附量增大。通过在模型中引入位点掩蔽(>RCOOH…XNa)及桥接反应(>RCOO-CuOH-XNa),准确模拟了Cu(II)在复合体上的吸附。(2)构建了Pb(II)在蒙脱石,P.putida及其复合体上吸附的分子水平SCM,并获得Pb(II)反应的热力学参数。EXAFS和模型计算显示当Pb(II)浓度较低时主要与细菌表面的磷酸基结合,而浓度较高时主要与羧基结合。Pb(II)与蒙脱石边面与基面位点反应的焓变相反,分别为6.93 kJ/mol和-2.91 kJ/mol。EXAFS显示细菌的存在促进了Pb(II)与蒙脱石边面>AlOH络合并形成离子桥键结构,ITC发现该反应(>AlO-Pb-PO_4)是焓熵共驱动的过程,并且在pH>5时随着复合体中细菌质量比例的增加而增大。桥键结构没有增加复合体对Pb(II)的吸附量,但显着促进了Pb(II)在矿物组分上的分配。(3)阐明了针铁矿-细菌表面位点掩蔽导致对高浓度Cd(II)的吸附量降低。其中,Cd(II)在针铁矿和P.putida上的配位结构分别为>(FeO)_2HCd~(0.5+)和>RPO_4Cd~+。组分相加方法能准确预测针铁矿-P.putida 5:1复合体上Cd(II)的吸附;然而,当Cd(II)浓度较高时针铁矿-P.putida1:1复合体上的吸附量比预期减少约8%。我们通过引入针铁矿与P.putida表面羧基(>RCOOFe~(0.5-))和磷酸基(>RPO_4Fe~(0.5-))的络合反应构建了复合体系“组分相加-位点掩蔽”模型。该模型能准确模拟Cd(II)的吸附,模型的可靠性得到反应热量的验证。(4)探讨了针铁矿-HA-细菌多组分界面互作对Cd(II)吸附的影响。Zeta电位和形貌观测表明HA在针铁矿上吸附后构型变化且负电荷量增加,导致复合体整体吸附量比预期增大。针铁矿-HA-细菌叁元复合体中磷酸基位点减少,同时造成针对Cd(II)的吸附量有所降低。重金属浓度是影响组分相加方法适用性的重要因素,当界面作用导致活性位点增加,对高浓度Cd(II)的吸附符合组分相加原则;而当复合体中吸附位点相互掩蔽时,组分相加方法仅能准确预测低浓度Cd(II)的吸附量。(5)揭示了水铁矿-HA共沉淀过程中固相组分作用对Cd(II)固定的影响。与Fe(III)共沉淀过程比相同质量水铁矿表面吸附Cd(II)的量大两倍以上,共沉淀过程中Cd(II)与水铁矿主要形成双齿络合物(>(FeO)_2Cd)。当HA存在时,共沉淀过程中Fe强烈掩蔽HA表面位点;而HA通过抑制水铁矿团聚从而增加活性>FeOH位点数量。在高HA含量时(Fe/C=1:3),叁元桥键结构(>FeO-Cd-COO)是Cd(II)存在的主要形态。组分相加方法不能准确预测铁氧化物、有机质共沉淀过程中Cd(II)的固定,通过增加反应模式及调整位点密度可提高模型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柳筠,关红梅,喻璐,康曦[3](2019)在《多种矿物解释模型在焦石坝地区的优选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页岩的脆性特性对储层压裂改造至关重要,而精确求取矿物组分含量是脆性评价的关键。在重庆涪陵焦石坝地区,基于常规测井曲线、岩心分析化验资料以及斯伦贝谢元素测井资料,运用ECS(地球化学元素)测井法、中子-密度二元交会法、叁元回归法、五元回归法共4种方法建立矿物解释模型,并分区运行优选应用和定量评价。综合分析可知,ECS测井法解释精度高,但应用受限;叁元回归法、五元回归法解释精度高于中子-密度二元交会法,平均相对误差低于行业标准;且叁元回归法在导眼井、水平井中均适用,受地层、环境、仪器等影响小,该方法可在大焦石坝地区推广使用,但需要根据区块实际资料建立或完善模型。(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蒋佳俊,张飞武[4](2019)在《下地幔及D”层矿物含水性和含水量的地球化学理论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学的研究表明在核幔边界(CMB)存在着一个被称为D"层的地震不连续区。D"层具有强烈的地震波各向异性、剪切波和体波速间的反相关性、地震波速的不连续、大范围低剪切波速区(LLSVPs)以及0~300km的剧烈横向厚度变化等特征(Cobden et al.,2015;Lay and Garnero,2011)。近年来,在D"层顶部温压条件下布里奇曼石和后钙钛矿间的相变被认(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陈东灿,窦斌,田红,肖鹏,蓝天杉[5](2019)在《基于花岗闪长岩矿物成分的热导率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石矿物成分的种类及相应体积分数是影响岩石热导率的主要因素,通过室内实验测定花岗闪长岩的热导率及矿物成分的含量,研究矿物成分对岩石热导率的影响规律。将岩样各矿物成分体积分数转化为相同平板面积的壁面厚度,建立了花岗闪长岩矿物成分对其热导率影响规律的预测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误差在0.2~0.6 W/(m·K)之间,通过修正系数调整模型使误差控制在5%范围,同时分析模型得到花岗闪长岩热导率随石英体积分数与长石体积分数比值的增加而变大,为开发利用干热岩地热能和岩石热物性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9年02期)
袁政成,蒋正武,陈庆[6](2019)在《基于碳酸钙沉淀掺矿物外加剂水泥基材料的自愈合渗透性模型(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碳酸钙沉淀愈合裂缝机理,研究了掺矿物外加剂的水泥基材料裂缝自愈合渗透性模型。模拟了自愈合过程中影响碳酸钙沉淀的主要参数,同时结合改性的泊肃叶渗流模型,提出了自愈合渗透性模型,最后使用热重分析测试了愈合产物中碳酸钙所占的比例。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自愈合效果随着裂缝溶液中pH和钙离子浓度的增加而显着提升。中期或后期开裂的砂浆,其自愈合渗透性的计算结果与测试结果一致,这说明在某种程度上自愈合渗透性模型能够预测裂缝的自愈合速率。此外,热重分析结果表明,单掺膨胀剂或晚龄期开裂砂浆的愈合产物中含有更高比例的碳酸钙,有利于模型更准确地预测裂缝的自愈合速率。(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期刊2019年03期)
周义鸿,干磊,李毓峰[7](2019)在《硅酸盐矿物标准熵简易计算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标准熵作为热力学的基础数据,在科学研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仍缺乏很多硅酸盐矿物的标准熵。目前,Latimer标准熵计算模型及其后续修正模型虽然得到了广泛使用,但在这类模型中阴离子标准熵受阳离子价态影响,使用过程较为繁琐,并且模型只优化了SiO_3~(2-)和SiO_4~(4-)的标准熵。本研究建立了一种不考虑阳离子价态,同一硅酸盐阴离子对应单一的标准熵值的离子加和简易计算模型,并且模型优化范围扩展至SiO_3~(2-),SiO_4~(4-),Si_2O_5~(2-),Si_3O_8~(4-),SiO_5~(6-)和Si_2O_7~(6-)等常见的硅酸盐阴离子。对覆盖23种阳离子的94种硅酸盐矿物的标准熵计算结果表明,本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整体平均相对误差仅为6. 00 J/mol·K,显着优于Latimer模型和Mills模型。(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19年03期)
秦靖柯[8](2019)在《基于多源数据的矿物浮选过程预测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采,矿产资源品位逐步降低。在未来,合理使用较低品位的矿产资源将变得更加重要。因此,我国许多有色金属冶炼工厂在一定工作前提下向矿浆中添加了浮选剂,并通过附着有矿物的矿化泡沫增加矿物品位。最后,建立了浮选生产线以满足冶炼矿物品位要求。泡沫浮选是一种基于矿石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差异的矿质分离选矿方式,通过不同矿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产生的矿物可浮性不同这种性质将不同矿物分离,泡沫浮选广泛用于选矿行业。评价浮选生产情况的指标有很多,其中最重要质量指标为精矿品位,在工业现场,通常根据当前的精矿品位调整工艺参数,例如给料量和通风量,以便及时知道当前的精矿品位实现最佳控制。精矿品位的测定的测定在大多数浮选设备中采用离线测试来获得当前的精矿品位。浮选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相、多态、多输入输出、耦合关联的系统。影响最终产品质量各个参数的因素很多,包括:原矿品位、磨矿方法、磨矿细度、矿浆浓度、矿浆粒度、给矿速率、浮选液位、温度、PH值、药剂类型、药剂量、反应时间、风量、风压等。矿物浮选由多个工序组成,一般分别为粗选、扫选、精选等,有的浮选厂会在这几道工序后添加浮选机以提高精矿品位。传统浮选作业中,现场人员根据浮选泡沫的形态、颜色、动态特征依靠经验判断浮选生产状况,并根据经验进行适当的调整。这种操作方式对现场人员经验依赖性比较大,易产生较大的产品质量波动,且由于系统本身的长时滞性,当发生质量问题时调整系统需通过相当长时间才能调整正常。目前采用人工判断调整方式的根本原因是对浮选过程认识不够。由于系统本身的复杂性,目前还无法对浮选过程进行有效的建模,精确控制也就无从谈起。近年来人们逐渐倾向于采用人工智能的方式模拟现场人员的判断和操作,通过数据积累后利用专家系统对判断进行优化,这是一个目前比较有效的处理方式。本研究项目涉及选矿学,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等交叉研究内容。本项目将从浮选过程中工艺流程和各特征参数的关系分析入手,深入研究各特征参数与输出品位之间的关系,并对其进行基于数据的集成建模,因此,项目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点体现在以下方面:1、针对以往基于数据建模只局限于泡沫图像特征,本项目将通过现场工况与泡沫图像特征相结合的形式,依次对工业现场生产数据和泡沫图像特征数据建模,提高预测模型的精度以及准确性。2、针对浮选长流程带来的模型误差,建立的预测模型很难精确说明长流程的浮选过程,因此对预测模型进行优化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算法与聚类分析算法实现模型精度提高。3、建立基于SQLServer与Matlab的预测模型软件系统,采用SQLServer存储数据并与Matlab图形交互界面通过ODBC进行数据交互,完成数据的分析与预测,并输出预测结果。(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3-15)
李大朋,赵恒谦,张立福,赵学胜[9](2018)在《中国古画矿物颜料光谱混合模型初探——以石青和石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光谱遥感技术对文物完全无损,适于对中国古画等文物进行颜料的鉴别与分析,但是中国古画中混合颜料不同成分的定量分析仍然是文物颜料分析领域中的难点。针对中国古画中经常出现的混合颜料现象,以石青、石绿两种典型的矿物颜料为例,选用粒度大小相同的两种矿物颜料粉末,按照不同的体积比例精确配比获取颜料样本,然后精确控制实验条件获取其光谱。对混合光谱分别用全约束最小二乘法进行全波段光谱解混,用比值导数解混算法进行单波段光谱解混,然后评定解混精度并对解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这两种矿物颜料的光谱混合模型。实验结果表明,石青、石绿两种矿物颜料的光谱混合从总体上来说非线性混合特征较强,但是在局部某些波段又基本符合线性混合模型,利用这些波段采用比值导数法解混,可以得到远高于全波段解混精度的定量分析结果。(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8年08期)
赵恒谦,赵学胜,刘晓敏[10](2018)在《中国画矿物颜料朱砂和石黄的光谱混合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光谱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无损观测手段,已开始被用于中国古画颜料的鉴别与分析,但古画中混合颜料的定量分析仍然是一个难题。针对中国古画中较常见的矿物颜料混合现象,以朱砂、石黄两种典型的矿物颜料为例,精确配比并严格控制实验条件获取混合矿物颜料样本及其光谱,对实验数据分别进行全波段光谱解混和单波段光谱解混,探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对于朱砂和石黄矿物颜料混合样本光谱的适用性。实验结果表明,朱砂、石黄两种矿物颜料的光谱混合从总体上来说并不符合线性混合,但是在局部波段具有较强线性特征,利用这些波段采用比值导数光谱解混算法可以取得较高的定量分析精度。(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20期)
矿物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重金属污染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尤为严峻,已成为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受土壤不同固相组分对其吸附的控制。表面络合模型(SCM)不仅可以用来探讨重金属的吸附机理,还可用于预测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对于风险评估和污染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土壤中的矿物、有机质、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组分常以复合形态存在,目前多采用组分相加方法来模拟矿物-有机多组分复合物中重金属的吸附。该方法忽略了矿物-有机质以及矿物-有机质-重金属之间的多元反应,因而模型计算常存在偏差。因此,基于界面作用过程及重金属的吸附机制,构建组分互作下的SCM,有助于准确解析土壤矿物-有机物复合体中重金属的赋存状态,为土壤重金属形态预测提供有效的技术方法。本研究选取蒙脱石、铁(氢)氧化物、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以及腐殖酸(HA)等代表性土壤组分,制备矿物-细菌、矿物-HA以及矿物-HA-细菌复合体;以电位滴定及复合体对Cu(II)、Cd(II)、Pb(II)的宏观吸附数据为基础,结合红外光谱(FTIR)测定的官能团信息、等温滴定量热(ITC)提供的热力学信息、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光谱(EXAFS)获取的配位结构证据,在探讨复合体界面作用过程及重金属结合机制的基础上构建多组分互作体系的SCM。主要成果如下:(1)明确了离子桥键结构是层状硅酸盐矿物-细菌体系Cu(II)吸附的主要构型,并建立了蒙脱石-细菌复合体系吸附Cu(II)的SCM。模型计算发现pH<5.5时矿物-细菌之间的位点掩蔽导致复合体对Cu(II)的吸附量降低;相反,高pH条件下,Cu(II)与羧基和蒙脱石可变电荷位点形成桥键,导致吸附量增大。通过在模型中引入位点掩蔽(>RCOOH…XNa)及桥接反应(>RCOO-CuOH-XNa),准确模拟了Cu(II)在复合体上的吸附。(2)构建了Pb(II)在蒙脱石,P.putida及其复合体上吸附的分子水平SCM,并获得Pb(II)反应的热力学参数。EXAFS和模型计算显示当Pb(II)浓度较低时主要与细菌表面的磷酸基结合,而浓度较高时主要与羧基结合。Pb(II)与蒙脱石边面与基面位点反应的焓变相反,分别为6.93 kJ/mol和-2.91 kJ/mol。EXAFS显示细菌的存在促进了Pb(II)与蒙脱石边面>AlOH络合并形成离子桥键结构,ITC发现该反应(>AlO-Pb-PO_4)是焓熵共驱动的过程,并且在pH>5时随着复合体中细菌质量比例的增加而增大。桥键结构没有增加复合体对Pb(II)的吸附量,但显着促进了Pb(II)在矿物组分上的分配。(3)阐明了针铁矿-细菌表面位点掩蔽导致对高浓度Cd(II)的吸附量降低。其中,Cd(II)在针铁矿和P.putida上的配位结构分别为>(FeO)_2HCd~(0.5+)和>RPO_4Cd~+。组分相加方法能准确预测针铁矿-P.putida 5:1复合体上Cd(II)的吸附;然而,当Cd(II)浓度较高时针铁矿-P.putida1:1复合体上的吸附量比预期减少约8%。我们通过引入针铁矿与P.putida表面羧基(>RCOOFe~(0.5-))和磷酸基(>RPO_4Fe~(0.5-))的络合反应构建了复合体系“组分相加-位点掩蔽”模型。该模型能准确模拟Cd(II)的吸附,模型的可靠性得到反应热量的验证。(4)探讨了针铁矿-HA-细菌多组分界面互作对Cd(II)吸附的影响。Zeta电位和形貌观测表明HA在针铁矿上吸附后构型变化且负电荷量增加,导致复合体整体吸附量比预期增大。针铁矿-HA-细菌叁元复合体中磷酸基位点减少,同时造成针对Cd(II)的吸附量有所降低。重金属浓度是影响组分相加方法适用性的重要因素,当界面作用导致活性位点增加,对高浓度Cd(II)的吸附符合组分相加原则;而当复合体中吸附位点相互掩蔽时,组分相加方法仅能准确预测低浓度Cd(II)的吸附量。(5)揭示了水铁矿-HA共沉淀过程中固相组分作用对Cd(II)固定的影响。与Fe(III)共沉淀过程比相同质量水铁矿表面吸附Cd(II)的量大两倍以上,共沉淀过程中Cd(II)与水铁矿主要形成双齿络合物(>(FeO)_2Cd)。当HA存在时,共沉淀过程中Fe强烈掩蔽HA表面位点;而HA通过抑制水铁矿团聚从而增加活性>FeOH位点数量。在高HA含量时(Fe/C=1:3),叁元桥键结构(>FeO-Cd-COO)是Cd(II)存在的主要形态。组分相加方法不能准确预测铁氧化物、有机质共沉淀过程中Cd(II)的固定,通过增加反应模式及调整位点密度可提高模型的准确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矿物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王培,石振清.有机质与矿物相互作用对重金属环境行为的影响:模型定量分析[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2].渠晨晨.土壤矿物/有机物复合体固定重金属的表面络合模型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
[3].柳筠,关红梅,喻璐,康曦.多种矿物解释模型在焦石坝地区的优选及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蒋佳俊,张飞武.下地幔及D”层矿物含水性和含水量的地球化学理论模型的研究[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5].陈东灿,窦斌,田红,肖鹏,蓝天杉.基于花岗闪长岩矿物成分的热导率预测模型[J].地质科技情报.2019
[6].袁政成,蒋正武,陈庆.基于碳酸钙沉淀掺矿物外加剂水泥基材料的自愈合渗透性模型(英文)[J].Journa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2019
[7].周义鸿,干磊,李毓峰.硅酸盐矿物标准熵简易计算模型[J].硅酸盐通报.2019
[8].秦靖柯.基于多源数据的矿物浮选过程预测模型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
[9].李大朋,赵恒谦,张立福,赵学胜.中国古画矿物颜料光谱混合模型初探——以石青和石绿为例[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8
[10].赵恒谦,赵学胜,刘晓敏.中国画矿物颜料朱砂和石黄的光谱混合模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