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对前瞻记忆的影响

提示对前瞻记忆的影响

郭婧[1]2015年在《内外源性注意对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前瞻记忆是指对未来计划的事件或未来要执行的行为的记忆,它与人们计划和未来定向的行为密切相关。有调查发现,前瞻记忆在日常生活的记忆失败里占到50%-70%,说明前瞻记忆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前瞻记忆的失败也对我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起着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中有着复杂而多样的情境线索,这些线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前瞻记忆的加工。注意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心理过程,注意资源是维持人们心理状态的重要保证。注意资源作为有限的加工资源,它的分配影响着人们所从事的活动的绩效。内外源性注意是由不同刺激材料引起的注意朝向,他们调节着被试注意资源的分配策略,进而对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产生影响。本研究通过实验手段,结合眼动追踪技术,研究在内外源注意条件下,以无提示水平为基线,比较有效提示和无效提示两种提示水平对前瞻记忆的影响。实验一采用单因素(内源性注意:有效提示、无提示、无效提示)被试内实验设计,实验二采用单因素(外源性注意;有效提示、无提示、无效提示)被试内实验设计,旨在揭示不同来源信息对前瞻记忆线索觉察策略的影响,进而进一步探析前瞻记忆线索觉察的策略特征。通过两个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水平的提示条件下,前瞻记忆成绩存在差异。(2)具体的、关联性高的提示条件下的前瞻记忆成绩要明显好于抽象的关联度低的提示条件下的前瞻记忆成绩。(3)提示对前瞻记忆成绩有促进作用,但促进的效应量受提示条件的影响。(4)前瞻记忆的加工过程中需要消耗注意资源,前瞻记忆线索的提取是策略加工的。

张利增[2]2003年在《提示对前瞻记忆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前瞻记忆是对将来要完成的活动和事件的记忆,成功的前瞻记忆需要记住在恰当的时刻完成所需要完成的活动。虽然早在1901年Freud在其着作中就对这种记忆提供了一种有趣的分析,但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涉及前瞻记忆的研究很少,并且这些研究仅把前瞻记忆作为一种记忆任务,没有把它独立出来使之成为一个与回溯记忆互补的记忆研究领域;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研究者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得出了一些有关前瞻记忆的描述性资料,但他们大多采用现场研究,带有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对无关变量缺乏控制;直到1990年Einstein和McDaniel设计了一种实验室研究范式,避免了上述问题,成为目前前瞻记忆研究的主要方法。其过程如下:首先告诉被试将完成一个任务,使被试认为这个任务是实验的基本任务(实际为掩盖任务),前瞻记忆任务安插在这个掩盖任务中,这符合现实世界的前瞻记忆任务,即人们必须在某个时刻中断一个正在进行的活动而去执行前瞻记忆活动;在给被试掩盖任务的指导语后,给被试前瞻记忆任务的指导语,一般是要求被试在掩盖任务中如果看见某些特别的目标事件(Target Event)(如目标词)就完成某个任务(如按某键);前瞻记忆指导语后,呈现一个或多个干扰任务,以便使被试对前瞻记忆产生足够的遗忘;最后呈现掩盖任务,并且在完成掩盖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前瞻记忆任务。被试对目标词反应(即执行前瞻记忆任务)的正确率为测量的因变量。 近几年,研究者对影响前瞻记忆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理论观点和模型来阐释前瞻记忆的内在加工机制。其中有熟悉——提取模型(familiarity-retrieval model)、自动激活模型(automatic associative activated model)、双加工模型(strategic and automatic processes model)等。一些研究结果支持上述的某个模型而与其它模型相矛盾,也就是说关于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前瞻记忆是人们经常遇到的记忆现象,而且大多数记忆失败都是有关前瞻记忆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改善人们的前瞻记忆,本研究试图探讨提示以及提示到目标词出现之间的时间间隔对前瞻记忆的影响,并且进一步揭示前瞻记忆加工的内在机制。在Einstein和McDaniel(1990)范式下设计叁个实验,其中掩盖任务为短时记忆任务,即记忆词表,前瞻记忆任务为反应任务,即在词表呈现过程中如果看到目标词就按任意键;所用词表和前瞻记忆目标词均摘自Guynn、 提示对前瞻记忆的影响McDaniel和 Einstein(2001)的研究。 本研究试图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门)在不呈现具体目标词的提示条件下,单独目标提示是否对前瞻记忆有显着影I狗(实验一); (2)在不呈现具体目标词和前瞻记忆活动的提示条件下,单独目标提示、目标+活动提示是否对前瞻记忆有显着影.响(实验二); (3)在呈现具体目标词和前瞻记忆活动的提示条件下,单独目标提示、单独活动提示、目标+活动提示是否对前瞻记忆有显着影响(实验叁)。 本研究的结果为:在不呈现具体提示内容的条件下,单独目标提示对前瞻记忆没有显着影响;在呈现具体提示内容的条件下,单独目标提示、单独活动提示都对前瞻记忆没有显着影响;在上述两种条件下,目标十活动提示均有助于前瞻记忆的实现,而时间间隔则无显着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前瞻记忆有促进作用的提示是关于目标事件和前瞻记忆活动二者联系的提示,从而支持了前瞻记忆的自动激活模型。因而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证明了有利于实现前瞻记忆的具体的提示类型,从而可以对改善前瞻记忆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方案。

王丽娟[3]2006年在《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发展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记忆过程研究的不断完善,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记忆现象,前瞻记忆就是其中一种。前瞻记忆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揭示意向自发提取的过程,本研究主要从发展的角度探索了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问题,并深入探索了在前瞻记忆加工过程中,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问题。 在第一章前言部分,研究先回顾了记忆研究简史,然后引出前瞻记忆研究的来龙去脉,最后详细的阐述了前瞻记忆的概念,加工过程,分类和研究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在第二章问题的提出部分,先对前瞻记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之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中拟关注和解决的叁个问题:前瞻记忆的早期和青少年期的发展机制;相关因素对前瞻记忆的影响机制;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第叁章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实证研究部分,共包括六个实验。 实验一主要通过控制年龄和回溯记忆负载两个变量考察学前儿童前瞻记忆的发展年龄阶段,回溯记忆与前瞻记忆的关系问题。在实验二中,研究主要通过任务中断条件,即前瞻记忆目标事件在进行中任务里出现的位置探索干扰对学前儿童前瞻记忆成绩的影响。在实验叁中,研究首次使用计算机任务来考察学前儿童前瞻记忆的发展,并探索聚焦加工是否有利于学前儿童前瞻记忆任务的完成。实验四,研究主要通过不同的指导语分别强调进行中任务和前瞻记忆任务的重要性来考察青少年前瞻记忆的发展。实验五则通过听力干扰任务的增加和聚焦加工来进一步探索分配注意和聚焦对青少年的前瞻记忆影响。最后,在实验六里,研究考察了线索特征、有无提示和听力干扰任务对大学生前瞻记忆成绩的影响,以探索基于事件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问题。 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学前儿童前瞻记忆的发展阶段可能介于3-5岁之间;2)在简单的任务操作过程中,回溯记忆对学前儿童的前瞻记忆没有显

于洪娜[4]2010年在《隐蔽线索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是对未来一个时间节点或者时间段内的延迟目的的记忆。与基于事件前瞻记忆不同的是,它没有显着的靶线索与目标事件联系起来,其线索更具隐蔽性。可以说基于时间前瞻记忆中延迟目的的执行更多的依靠自我驱动加工。但是环境中的适当线索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表现的影响效应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因为对于前瞻记忆而言线索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并且在以往关于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的研究中也证实存在线索对前瞻记忆的影响效应。那么在实验室条件下隐蔽线索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表现的影响效应如何,是否会因为线索类型、线索位置和线索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不同的影响效应,本文以实验室条件下隐蔽线索能够促进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假设为前提,展开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隐蔽线索效应的研究。实验招募了182名大学生被试,整个研究由叁个实验构成,分别从进行中任务中线索、干扰任务中线索、插入任务范式线索考查了隐蔽线索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其中实验一旨在考察不同进行中任务线索条件下个体基于时间前瞻记忆任务表现的差异;实验二旨在考察不同干扰任务线索条件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实验叁旨在考察不同插入任务范式和进行中任务线索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研究发现:(1)适当的隐蔽线索对个体的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表现有促进作用。其中,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前瞻成分有促进作用的只有基于时间范式线索一种。而在对回溯成分有提示作用的隐蔽线索中,时间线索显着提高了被试的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任务表现。并且不论这种时间线索隐蔽在干扰任务中还是隐蔽在进行中任务中都得到促进任务表现的结论。(2)处于不同任务阶段的隐蔽时间线索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表现影响是有差异的。当进行中任务中有隐蔽线索条件下,个体基于时间前瞻记忆表现好于干扰任务中有隐蔽线索的条件下个体的表现。也就是说线索的位置效应是显着的。进行中任务中插入隐蔽线索更有助于提高被试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成绩。

庞惠支[5]2017年在《呈现时机提前与任务重合对事件前瞻记忆线索觉察的影响》文中认为前瞻记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记忆现象,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前瞻记忆可定义为记得和执行延迟意图的能力。根据前瞻记忆的生活情境特征,研究者们设计了经典的前瞻记忆双任务实验范式,将前瞻任务镶嵌在进行中任务,被试在完成进行中任务过程中,前瞻线索不经意出现,考察被试是否及时成功地中断进行中任务,完成前瞻任务。在前瞻记忆活动中,能否在前瞻线索出现时及时觉察是完成前瞻记忆任务的关键。前人研究发现对前瞻记忆线索觉察的可能是在进行中任务靶目标监测完成之后才开始,然而,也有研究发现前瞻记忆线索也存在被优先觉察的可能性。由此,前瞻记忆线索能否被优先觉察,在何种条件下能被优先觉察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所以,研究还需要对这一个问题进行进一步地探讨。在过去的研究中,前瞻线索主要呈现在进行中任务的搜索序列当中,但这还不足以很好地解释人们在前瞻记忆任务中的行为。本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把前瞻线索呈现时机提前在目标线索位置,从而考察前瞻记忆线索能否被优先觉察。其次,先前研究对前瞻任务与进行中任务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操纵,前瞻任务与进行中任务分离程度较高。这并不能最大程度上地解释前瞻记忆线索是否存在明显的优先觉察效应。为了更深入去探讨前瞻任务与进行中任务共同抢占注意资源的情况,研究把前瞻记忆线索呈现在目标位置,也同时呈现在搜索序列当中,使前瞻任务与进行中任务纠缠在一起,更大程度上让任务发生重合,以考察这种任务重合性是否对前瞻记忆线索的优先觉察产生抑制作用。研究采用前瞻记忆的双任务实验范式并运用眼动技术来考察前瞻记忆线索的觉察效应。实验一主要作为基线水平,前瞻线索正常呈现,即呈现在搜索序列当中,以考察搜索序列下不同前瞻线索类型的觉察效应,前瞻线索能否被优先觉察以及进行中任务对前瞻线索觉察的情况如何。实验二则是通过改变呈现的时机,把前瞻线索呈现时机提前在目标线索位置,以考察呈现时机提前时前瞻线索是否能获得优先觉察的可能,或者进行中任务还能否被优先加工。实验叁则是让前瞻任务与进行中任务纠缠在一起,使前瞻任务与进行中任务更大程度上发生重合,把前瞻线索呈现在目标线索位置并同时呈现在搜索序列当中,以考任务重合对前瞻记忆线索的觉察是否具有抑制或促进作用。研究采用了叁个实验来研究不同实验条件对前瞻记忆线索觉察的影响,得出了如下结论:第一,当前瞻线索正常呈现时,即在搜索序列中呈现,大多数被试很难觉察到前瞻线索,优先加工的可能性被进行中任务抢夺,前瞻记忆的成功完成需要比较多认知资源的消耗;尤其是当搜索序列中前瞻线索与进行中任务目标同时出现时,前瞻线索被觉察到的可能性更低,进行任务几乎占据加工优势。第二,当前瞻线索呈现时机提前在目标位置时,优先觉察前瞻线索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且其加工所需的认知资源也比较少,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前瞻记忆的表现,极大地削弱了进行中任务的优先加工效应。第叁,任务重合在某种程度上会抑制对前瞻记忆线索的优先觉察,尤其是当目标靶与序列中的前瞻靶一致时,进行中任务与前瞻任务资源抢夺竞争激烈,一定程度上会诱发被试优先做进行中任务反应。而当目标靶与序列中的前瞻靶不一致时,这种激烈程度有所缓和。第四,前瞻记忆具备多重加工的特点,受到不同呈现时机和任务特征的影响。

陈玉华[6]2016年在《分散注意、工作记忆负荷和提示对学业不良儿童时间性前瞻记忆的影响》文中认为时间性前瞻记忆(time-based prospective memory, tbPM)指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或经过一段时间后个体记得执行先前意向的行为,前瞻记忆对维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与正常儿童,对学业不良儿童的研究很少。但已有研究表明,与正常儿童相比,学业不良儿童(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的中央执行功能存在缺陷,前瞻记忆水平差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对学业不良儿童不同类型的时间性前瞻记忆意向(时间点前瞻记忆、时间段前瞻记忆)特点进行研究,同时考察不同因素对学业不良儿童时间性意向的影响。实验一设置分散注意条件,考查在分散注意的条件下,学业不良儿童的时间性意向的表现;实验二操纵进行中任务的工作记忆负荷,考查在不同工作记忆负荷条件下,学业不良儿童在不同时间性意向的表现:实验叁提供前瞻记忆任务线索提示,重点探讨提示对学业不良儿童的时间性意向的作用。通过实验,得到以下的结论:(1)无论在什么条件下,学业优秀儿童时间性前瞻记忆任务表现总体都优于学业不良儿童;(2)分散注意下时间性前瞻记忆水平比无分散情况下表现差,因为个体在分心状态下无法持续保持监控前瞻意向,认知资源也会更多分配于进行中任务以保证完成当下任务;(3)在不同条件下,时间点意向任务和时间段意向任务都没有显着差异;(4)高工作记忆负荷下时间性前瞻记忆表现比低工作记忆负荷差;(5)提示有利于不同能力组儿童完成时间性前瞻记忆任务;(6)分散注意、高工作记忆负荷和提示会增加进行中任务反应时。

李敏[7]2011年在《中断范式下的前瞻记忆研究》文中指出钱瞻记忆是指记得延迟的意图或未完成的任务,例如记得给某人过生日或记得归还图书馆的藏书。前瞻记忆反映了人们对未来事物的记忆。本论文在对有关前瞻记忆研究文献基础上系统整理,采用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对前瞻记忆进行了重新的阐释。在文献综述部分,对前瞻记忆的概念和分类;前瞻记忆的研究范式;前瞻记忆的研究方法;前瞻记忆的有关理论;前瞻记忆的影响因素;前瞻记忆的研究现状;前瞻记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等七个方面进行了详略又当的介绍。在实验设计部分,以大学生被试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了验证中断范式;不同水平下前瞻记忆成绩比较;动机在前瞻记忆中的作用这叁项实验。以期采用更接近日常生活的中断范式探讨前瞻记忆的本质。结果显示,中断能产生前瞻记忆任务;检索暂停条件下被试的前瞻记忆任务完成最好,即是中断结束后给被试留有充分的时间能提高前瞻记忆成绩;动机在前瞻记忆中的作用,实验室研究符合叶克斯-多德森定律,而在情景模拟法中任务的意义和价值产生的强烈动机,则推动了前瞻记忆的完成。实验一验证中断能否产生前瞻记忆,设计了基线条件、编码提示条件、编码暂停条件和检索暂停条件。结果发现,中断进行中任务能够自发地产生前瞻记忆任务,被试能否重新开始被中断的任务则是检验前瞻记忆能否完成的标准。实验二是不同水平条件下前瞻记忆的比较,探讨如何促进日常生活中前瞻记忆的完成。结果显示,检索暂停水平下,前瞻记忆成绩最好。实验叁是在实验二的基础上探讨动机在前瞻记忆中的作用。情景模拟法结果表明,任务对被试来说非常重要或有意义,能提高前瞻记忆成绩;但在实验室研究中,动机过强则符合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反而阻碍了前瞻记忆的完成。

杨红玲[8]2007年在《儿童前瞻记忆任务重要性效应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前瞻记忆是对未来某一时刻完成某项或某些活动的记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大多数记忆失败都与前瞻记忆有关,这也是前瞻记忆越来越成为记忆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关于儿童前瞻记忆的发展研究仍然很少还处于萌芽阶段,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在成人尤其是老年人身上。本实验采用Einstein&McDaniel(1990)实验法的研究范式,重点考察了儿童不同类型的前瞻记忆任务重要性效应,并探测了进行中任务的吸引力对任务重要性效应的影响。实验研究结果发现重要的前瞻记忆任务指导语能提高前瞻记忆的表现,并得出以下结论:(1)儿童前瞻记忆任务同成人一样存在重要性效应,重要的前瞻记忆任务比不重要的前瞻记忆任务完成要好;(2)儿童前瞻记忆任务类型重要性效应存在显着差异,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任务重要性效应要好于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3)年龄对儿童前瞻记忆任务重要效应差异不显着;(4)进行中任务的吸引力对儿童前瞻记忆任务重要性效应影响不大。

丁志刚[9]2007年在《情绪状态对前瞻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情绪与记忆的关系一直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各种情绪状态下不同回溯记忆内容的保持、提取的状况,并发展出相应的情绪依存性理论、迁移适当加工理论等。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前瞻记忆逐渐引起人们的兴趣,有关不同情绪状态对前瞻记忆影响的问题也开始有所涉及,但此类研究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处于起步阶段。我们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发现,目前已有的关于情绪对前瞻记忆影响的研究结果很不一致,而且还未见关于正性情绪对前瞻记忆影响问题的研究。本研究以实验研究的方法,探讨了在学生学习生活中最常见的焦虑和愉快情绪对前瞻记忆的影响,并作为对照比较考察了这两种情绪对回溯记忆影响的问题。通过研究我们发现:1)特质焦虑对前瞻记忆或回溯记忆都没有显着影响; 2)状态焦虑对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都有显着影响:高状态焦虑者前瞻记忆绩效较高,但回溯记忆绩效较低;3)愉快情绪对前瞻记忆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对回溯记忆没有显着影响。

王丽娟, 刘伟, 杨治良[10]2011年在《线索特征和提示对基于事件前瞻记忆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前瞻记忆是一种记住在将来执行某个意向活动的记忆。研究采取2线索类型×2提示被试间设计探究了线索特征和有无提示对基于事件前瞻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1)提示使前瞻记忆的反应速度明显变慢,说明基于事件前瞻记忆的加工过程可能是自动完成的;(2)在具体线索条件下,被试完成进行中任务的速度显着快于概念线索条件下的速度。说明线索类型虽然没有影响到前瞻记忆加工,但是影响到了进行中任务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内外源性注意对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影响[D]. 郭婧. 广西师范大学. 2015

[2]. 提示对前瞻记忆的影响[D]. 张利增. 山东师范大学. 2003

[3]. 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发展的视角[D]. 王丽娟.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4]. 隐蔽线索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研究[D]. 于洪娜. 吉林大学. 2010

[5]. 呈现时机提前与任务重合对事件前瞻记忆线索觉察的影响[D]. 庞惠支. 广西师范大学. 2017

[6]. 分散注意、工作记忆负荷和提示对学业不良儿童时间性前瞻记忆的影响[D]. 陈玉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16

[7]. 中断范式下的前瞻记忆研究[D]. 李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8]. 儿童前瞻记忆任务重要性效应的实验研究[D]. 杨红玲. 华南师范大学. 2007

[9]. 情绪状态对前瞻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D]. 丁志刚. 上海师范大学. 2007

[10]. 线索特征和提示对基于事件前瞻记忆的影响[J]. 王丽娟, 刘伟, 杨治良. 心理科学. 2011

标签:;  ;  ;  ;  ;  

提示对前瞻记忆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