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个人理解的美学中几种形式的浅析

关于个人理解的美学中几种形式的浅析

(武昌理工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美是巨大的体积、激烈的动作、惊人的速度、辉煌的光彩、磅礴的气势、强烈的对比、刚劲的力量。它的特点是美处于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的矛盾激化中。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其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坚韧的特征。

关键词:崇高;优美;美学;空灵

1.前言优美与崇高

优美和崇高一向被美学家看作一对重要的美学范畴。由于审美客体的特征的不同,审美主体的心理感受和差异,使优美和崇高成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对美学范畴。

优美是一种单纯、静穆、和谐的美。它的特点是和谐、均衡、统一,它的本质属性就是和谐。优美能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和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崇高的美是巨大的体积、激烈的动作、惊人的速度、辉煌的光彩、磅礴的气势、强烈的对比、刚劲的力量。它的特点是美处于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的矛盾激化中。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其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坚韧的特征。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

2.丑与荒诞

丑的事物与优美的事物相反,呈现为混乱、反常、给人以恶性刺激等形式特征。而审美中的丑就是审美主体以丑为审美对象,对丑进行审美“欣赏”——揭露、鞭挞、否定、摒弃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从而实现对有价值的人生意义和生存理想的肯定。

丑的审美意义在于,它揭示了现实生活的非人性的一面,即异化世界是异己的、与人对立的、令人厌恶的,是一种负面的生存意义。它指明了人生不当如此,而这就意味着,它肯定了正面的生存意义,即生存应当是和谐的、美好的、令人喜爱的。这种肯定是通过丑的否定来获取的。

荒诞:作为一个关于人的生存状态的概念,荒诞所具有的内涵就是现代社会高度的异化以及对异化社会的绝望,对自我孤立无助的无奈。理性与科学的逐步强大导致人对理性的普遍怀疑和人的精神支柱逐渐坍塌,由于理性和信仰的双重失落,人的存在失去了意义,因而产生了“荒诞”这种审美形态。“荒诞”就是人的一切行为变得没有意义。

2.1现实社会的丑与荒诞

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被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

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上世纪五十年代“垮掉的一代”出现在了历史舞台上。他们的行为看似荒诞,但实质上却是对社会上这种极度异化导致人文关怀缺失的一种反抗。其代表人物杰克凯鲁亚克在《达摩流浪者》中写道:“想想看,如果整个世界到处都是背着背包的流浪汉,都是拒绝为消费而活的“达摩流浪者”的话,那会是什么样的光景?......他们全都是禅疯子,会写一些突然想到的、莫名其妙的诗,会把永恒自由的意象带给所有的人和所有的生灵”。

萨尔与狄安们之所以选择这样一种行为怪诞、疯狂至极的生活方式,自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他们年轻、热情、充满锐气,却生长在一个闭塞、压抑的社会环境之中,他们对现存体制感到极度的失望和不满,又不甘于自己被束缚、被异化的个人命运,只好选择荒诞作为自己的对抗方式,以身体上的解放,以在路上的刺激去换取精神上的解脱。

丑与荒诞代表了社会人生的负面价值,是对于美好事物的否定因素,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生活样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创伤和扭曲。通过对这种丑与荒诞的揭露与鞭挞,实现对有价值的人生意义和生存理想的探索与追求。

3.沉郁之美

沉郁:沉郁的文化内涵是对人世沧桑深刻的体验和对人生疾苦的深厚的同情。

在儒家哲学看来,只有仕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存在本质,只有仕才是人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仁的本义是爱,首先是爱人,然后从爱亲开始,其次爱物,爱生命之物,进而爱整个自然界。这种人类之爱,这种人类同情,人间关爱之情,凝结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形态,就是沉郁。所以,“沉郁”的内涵就是人类的同情心,人间的关爱之情

沉郁中的哀怨郁愤是由对人和天地万物的同情、关切、爱所引起的,又由于这种哀怨郁愤极出自内心深厚的同情感和人间关爱之情,因而这种情感体验能够升华成为温厚和平的“醇美”的意象。“醇美”是温厚和平,“哀而不伤”的。无限的感慨,无限的惆怅,便是沉郁之美

随着人生经历的丰富和体验的深刻,诗人不仅对当下的遭际有一种深刻的感受,而且由此对整个人世沧桑有一种哲理性的感受。这就是人生的悲凉感和历史的苍茫感。

所以“沉郁”之美是一种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极端深沉厚重,达到醇美的境界,同时弥漫着一种人生、历史的悲凉感和苍茫感。如果不是有至深的仁心,如果不是对人生有至深的爱,如果对于人生和历史没有至深的体验,是不可以达到这种境界的。

4.飘逸之美

飘逸:“飘逸”的文化内涵是道家的“游”,一是说人的精神从一切实用利害和逻辑因果关系的束缚中超脱出来。

是说人与大自然的生命融为一体。

“游”的这两个内容是互相联系的。人要达到“游”的精神境界,首先必须自由超脱,而这种自由超脱,又必须和“道”融浑为一,即和大自然的生命融为一体。

道家的“游”的精神境界,表现为一种特殊的生活形态,就是“逸”。庄子的精神就是超脱浊世的“逸”的精神,这种“逸”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渗透到审美活动中,就出现了“逸”的艺术。

飘逸美是一种雄浑阔大、惊心动魂的美感,这种“阔大”,不是一般视觉空间的大,而是超越时空、无所不包的大,就是庄子所说的天地之大美。也是一种意气风发、放达不羁的美感,庄子的“游”,是不受任何束缚的。所以“飘逸”的美感,又是一种意气风发、放达不羁、逸兴飞扬的美感。同时还是一种清新自然、天真素朴的美感,庄子的“游”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也就是人与大自然融而为一的境界,这种境界,也就是庄子所说的“物化”的境界。所以庄子崇尚自然、素朴,所谓“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其美感,是天真素朴、清新自然的美感。

5.结语

杰克凯鲁亚克在他的代表作《在路上》里他这样说道“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这部小说描写了萨尔与问题青年狄恩等一伙男女朋友为追求个性自由,风尘仆仆地奔走在路上的故事。他们的行为看似毫无意义,甚至连主人公萨尔也常常感到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常常对迪恩质询:“我们要去哪儿?。”但是正如迪恩给出的回答:“我不知道,但是我们必须要在路上。”他们只是将在路上的感受作为自己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德]阿多诺:《美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德]T·W·阿多诺:《克尔恺郭尔:审美对象的建构》,人民出版社,2008.

[3][英]奥斯本:《鉴赏的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4][英]马尔科姆·巴纳德:《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商务印书馆,2005.

作者简介:陈强(1990.08-),男,湖北省武汉市人,武昌理工学院任职,硕士毕业于武汉纺织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标签:;  ;  ;  

关于个人理解的美学中几种形式的浅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