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菌群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肠道,白介素,通量,百日咳,慢性肾炎,耐药性,溶解氧。
菌群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陶雪莹,岑超,何俐莹[1](2019)在《过敏性鼻炎患儿肠道菌群变化及双歧杆菌叁联活菌散对其辅助治疗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过敏性鼻炎患儿肠道菌群变化及双歧杆菌叁联活菌散对其辅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过敏性鼻炎患儿60例,从中随机抽取10例为疾病组,并以10例体检的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采集两组对象粪便标本,用高通量测序法对比过敏性鼻炎患儿与健康对照组肠道菌结构的差异。另一方面,将入选的60例过敏性鼻炎患儿分为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和治疗组(30例,常规治疗联合双歧杆菌叁联活菌治疗)。两组患儿连续治疗8周后,观察其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及血清IL-4、IL-12、IgE水平变化。结果过敏性鼻炎患儿肠道菌群多样性低于健康对照组。患儿肠道菌群以拟杆菌门为主,健康对照组以厚壁菌门为主(P<0.05)。患儿肠道双歧杆菌属数量低于健康对照组,而毛螺菌属,瘤胃菌属,红蝽菌属和普雷沃菌属有所增多(均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患儿临床症状评分明显降低,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儿血清IL-4、IgE水平明显降低,IL-12水平明显升高,且治疗组患儿以上指标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过敏性鼻炎患儿与健康儿童相比肠道菌群存在差异,肠道菌群失衡可能是促进过敏性鼻炎发生发展的一个因素。双歧杆菌叁联活菌散对过敏性鼻炎有辅助治疗的作用,能显着改善患儿临床症状,调节机体的免疫能力,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郑圆圆,葛晓梅,徐凤伟[2](2019)在《妊娠期阴道菌群多样性的动态变化及对早产的预测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妊娠期阴道菌群多样性的动态变化及对早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拟在我院生产的具有早产危险因素的孕妇71例,根据是否发生早产分为早产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测定及对比其不同孕期阴道菌群多样性指标,包括: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及均匀度,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评估不同多样性指标对早产的预测效能。结果本研究共发生18例(25.35%)早产,早产组在合并妊娠期内感染及妊娠期糖尿病的人数显着高于对照组(χ~2=13.169,5.565;均P<0.05),两组阴道菌群丰富度及Shannon-Wiener指数均在不同孕期差异具有显着性,且随孕期增加而增加(P<0.05)。早产组孕晚期丰富度显着高于对照组(t=5.681,P<0.01),孕中期、孕晚期Shannon-Wiener指数显着高于对照组(t=2.683,7.367;均P<0.05)。不同孕期两组阴道菌群在多个微生物层次的表达具有一定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孕晚期丰富度、孕晚期和孕中期Shannon-Wiener指数是早产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7,0.006,0.018),孕晚期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孕中期Shannon-Wiener指数预测早产发生的最佳截点分别为11.28、2.54、2.94,其AUC分别为0.792、0.948、0.645,孕晚期Shannon-Wiener指数显着优于其他两指标(均P<0.05)。孕晚期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孕中期Shannon-Wiener指数具有较好的特异度(均P<0.05)。结论妊娠期阴道菌群多样性对早产的发生具有一定预测效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高婷婷,李海燕,李媛,彭佩瑶[3](2019)在《慢性肾炎大鼠的肠道菌群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慢性肾炎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并对其代谢功能进行预测。方法 20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各10只,模型组参照Border造模方法尾静脉注射C-BSA造模,6周后测定24 h尿蛋白、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取大鼠结肠和肾脏观察病理切片。收集大鼠粪样运用MiSeq平台进行16S rRNA测序。结果正常组与模型组大鼠24 h尿蛋白含量、血清肌酐和尿素氮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1),模型组大鼠肾小球增大,毛细血管变窄,肠上皮损伤,发生炎性浸润。模型组大鼠普氏菌属、毛螺旋菌属相对丰度较高,且氨基酸代谢、维生素代谢和脂质代谢能力减弱。结论 C-BSA肾炎的发生不仅改变肠道菌群结构,而且影响机体代谢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贾梦真,高峰,孙玥,陈雪,张杰[4](2019)在《香连片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大鼠后食管黏膜菌群构成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香连片灌服对反流性食管炎(RE)大鼠食管黏膜菌群构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幽门部分结扎及前胃完全结扎手术"建立大鼠RE模型; 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蒸馏水组(RE对照组)、香连片组(RE观察组),每组8只。术后1周后香连片组每日灌服香连片蒸馏水溶液,假手术组、蒸馏水组每日给予相同容量蒸馏水灌胃,2周后获取2块食管下段黏膜组织,1块用于提取黏膜样本细菌基因组DNA,采用16S r DNA基因扩增和Illumina测序技术将细菌归类; 1块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RE病理分级。比较各组食管黏膜菌群构成差别,比较各组食管黏膜病理学改变。结果每组6只完成研究,假手术组、蒸馏水组和香连片组食管下段黏膜属水平菌群构成:消化链球菌属丰度值分别为(2. 5±0. 5)%、(1. 7±0. 7)%和(2. 5±0. 3)%(P=0. 040),螺杆菌属丰度值分别为(1. 5±0. 1)%、(0. 9±0. 4)%和(1. 6±0. 1)%(P=0. 003);乳球菌属丰度值分别为(0. 8±0. 1)%、(0. 4±0. 2)%和(0. 7±0. 1)%(P=0. 018)。蒸馏水组RE病理分级轻度1例、中度3例、重度2例;香连片组轻度6例,无中度及重度; 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5)。结论 RE大鼠灌服香连片后食管下段黏膜菌群构成发生改变,有益菌比例增加,从而起到治疗作用,这可能为RE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期刊2019年12期)
陈锦萍,林鸿悦,曾杨,黄书荣,吴伟岗[5](2019)在《结直肠癌患者菌群多样性变化与5-FU联合奥沙利铂化疗诱导的炎症反应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结直肠癌患者菌群多样性变化与5-FU联合奥沙利铂化疗诱导的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泉州市第一医院医院拟行5-FU联合奥沙利铂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78例,于化疗前后进行炎症因子及肠道微生物的检测,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化疗后患者hs-CRP、TNF-α、IL-6、IL-8水平均显着上升,IL-10水平均显着降低(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直肠癌患者乳杆菌科相对丰度与hs-CRP呈显着负相关(r=-0.362,P=0.042),瘤胃菌科相对丰度与TNF-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51,P=0.049);结肠癌患者乳杆菌科相对丰度与TNF-α呈显著负相关(r=-0.410,P=0.015),乳杆菌属相对丰度与hs-CRP水平呈显着负相关(r=-0.398,P=0.033),乳杆菌属相对丰度与hs-CRP水平呈显着负相关(r=-0.363,P=0.041)。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5-FU联合奥沙利铂化疗诱导的炎症具有一定相关性,但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谷加丽,李喜亮,郑跃杰,王和平,周潜[6](2019)在《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婴幼儿口咽部的菌群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比较健康婴幼儿与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婴幼儿口咽部的菌群相对丰度,探讨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对婴幼儿口咽部的菌群影响。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53例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婴幼儿和21例健康婴幼儿口咽标本进行16S rDNA测序,对测序序列进行分析,比较两组间的菌群多样性及在门、属水平上菌群结构差异。结果健康婴幼儿与百日咳鲍特菌感染患儿在性别和年龄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婴幼儿比健康婴幼儿口咽部菌群多样性显着增加。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作为主要的门在百日咳鲍特菌感染患儿组中相对丰度显着高于健康婴幼儿组;两组排在相对丰度前15位的属,共有3个主要的属在百日咳鲍特菌感染患儿中显着增加,分别为盐单胞菌属(Halomonas)、嗜血杆菌属(Haemophilus)和鲍特菌属(Bordetella);而罗氏菌属(Rothia)显着减少。结论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婴幼儿口咽部的菌群发生了显着的变化,百日咳鲍特菌感染患儿口咽部的菌群多样性比健康婴幼儿显着增加,在门和属水平百日咳鲍特菌感染患儿与健康婴幼儿主要组成方面均有显着性不同。(本文来源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李结周,陈舒苑[7](2019)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IL-10、IL-17和IL-23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IL-10、IL-17和IL-23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2例NAFLD患者为NAFLD组。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者10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对象肠道菌群变化、IL-10、IL-17和IL-23水平,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NAFLD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及B/E值显着低于对照组(均P<0.05),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均P<0.05)。NAFLD组患者血清IL-10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IL-17、IL-23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NAFLD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及B/E值与IL-10水平呈正相关,与IL-17、IL-23水平呈负相关(均P<0.05);肠杆菌、肠球菌数量与IL-10水平呈负相关,与IL-17、IL-23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10、IL-17、IL-23是NAFLD患者B/E值的影响因素。结论 NAFLD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可能通过促进机体IL-10、IL-17和IL-23的表达参与NAFLD的发生和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王朋,徐钢春,徐跑[8](2019)在《大口黑鲈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溶解氧时空变化及菌群响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基于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从不同角度(密度、区域、溶氧、季节)分析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溶解氧和水温对细菌群落结构和丰富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菌群丰富度在9月份最高,在10月份最低。在昼夜变化中,溶解氧最低时的菌群丰富度整体上高于溶解氧最高时。在不同区域中,粪便收集区的菌群丰富度高于养殖区。在7—11月份的季节变化中,变形菌、放线菌、拟杆菌和蓝细菌的相对丰度占据前四位;在属水平上,假单胞菌、黄杆菌和聚球菌为优势物种;几乎每种细菌都具有显着或极显着的月份差异。假单胞菌的相对丰度与溶解氧和水温皆具有极显着的相关性。聚球菌、蓝细菌、CL-500_marine_group和Alpinimonas皆与水温具有极显着相关性。分枝杆菌、MNG7与溶解氧极显着相关。此外,不同菌群之间也具有显着或极显着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放养密度、养殖区域、溶氧浓度和季节变化都会影响水体菌群丰富度。(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Rania,Abdelmonem,Khattab,Maha,Abdelfattah,Iman,Fahmy[9](2019)在《反复使用抗生素患者结膜菌群的变化及耐药模式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和分析反复使用抗生素患者结膜菌群的变化。此外,确定这种反复暴露对结膜菌群抵抗模式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40例眼科研究所视网膜科患者。所有受试者至少进行了连续4次、每月一次的玻璃体腔注射(IVI),其中一些患者根据需要延长至6mo或1y。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给予氧氟沙星、莫西沙星或头孢他啶任意一种抗生素。使用Kirby-Bauer扩散法对所有细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研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51.2%)为主,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4%),微球菌(12.8%)和其他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占13%。结果显示,在4次随访中,与随机接受头孢他啶治疗的患者的基线培养相比,接受头孢他啶治疗的患者眼部表皮葡萄球菌的百分比有所增加。相比之下,与基线相比,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百分比没有明显增加。在氟喹诺酮治疗眼中观察到表皮葡萄球菌的百分比从基线增加。与头孢他啶治疗组相比,氟喹诺酮治疗组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百分比较基线升高。然而,随着新一代和老一代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暴露,眼部菌群组成模式发生了变化。我们注意到,从基线开始,莫西沙星治疗组比氧氟沙星治疗组的表皮葡萄球菌增多。暴露于老一代和新一代氟喹诺酮类药物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模式没有差异。结论:反复使用眼用抗生素不仅会改变正常眼部菌群的组成,还会选择耐药菌株。(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牛海月,韩雪,张兰威[10](2019)在《辅食引起的腹泻婴儿肠道菌群特异性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添加辅食可使部分婴儿出现腹泻,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辅食导致的婴儿肠道菌群变化,进而探究该变化与辅食引发的婴儿腹泻的关系。我们追踪采集了27个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在辅食期的68个粪便样本,其中12个婴儿在补充辅食后发生腹泻,15个婴儿健康。采用Hiseq平台16S rDNAV4区测序检测婴儿的粪便菌群多样性。结果表明,添加辅食后,婴儿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差异减小,但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拟杆菌、双歧杆菌、埃希氏菌、肠球菌、普雷沃菌、罗氏菌和韦荣球菌变化显着(P<0.05)。腹泻婴儿与健康婴儿肠道菌群在丰度及变化趋势上存在明显差异。当腹泻发生时,与健康婴儿相比,腹泻婴儿肠道双歧杆菌、肠球菌丰度低,而拟杆菌、罗氏菌属和普雷沃菌属丰度较高。随着腹泻症状的消失,婴儿肠道拟杆菌显着减少,罗氏菌属和普雷沃菌属有所降低,双歧杆菌丰度显着增加至健康婴儿水平(P <0.05)。这项研究证实了辅食引发的菌群改变与辅食期腹泻相关的差异菌具有高度一致性,拟杆菌、罗氏菌属和普雷沃菌属为导致辅食后婴儿腹泻的潜在致病菌,而双歧杆菌和肠球菌为抗辅食期婴儿腹泻的潜在益生菌。(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菌群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妊娠期阴道菌群多样性的动态变化及对早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拟在我院生产的具有早产危险因素的孕妇71例,根据是否发生早产分为早产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测定及对比其不同孕期阴道菌群多样性指标,包括: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及均匀度,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评估不同多样性指标对早产的预测效能。结果本研究共发生18例(25.35%)早产,早产组在合并妊娠期内感染及妊娠期糖尿病的人数显着高于对照组(χ~2=13.169,5.565;均P<0.05),两组阴道菌群丰富度及Shannon-Wiener指数均在不同孕期差异具有显着性,且随孕期增加而增加(P<0.05)。早产组孕晚期丰富度显着高于对照组(t=5.681,P<0.01),孕中期、孕晚期Shannon-Wiener指数显着高于对照组(t=2.683,7.367;均P<0.05)。不同孕期两组阴道菌群在多个微生物层次的表达具有一定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孕晚期丰富度、孕晚期和孕中期Shannon-Wiener指数是早产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7,0.006,0.018),孕晚期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孕中期Shannon-Wiener指数预测早产发生的最佳截点分别为11.28、2.54、2.94,其AUC分别为0.792、0.948、0.645,孕晚期Shannon-Wiener指数显着优于其他两指标(均P<0.05)。孕晚期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孕中期Shannon-Wiener指数具有较好的特异度(均P<0.05)。结论妊娠期阴道菌群多样性对早产的发生具有一定预测效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菌群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陶雪莹,岑超,何俐莹.过敏性鼻炎患儿肠道菌群变化及双歧杆菌叁联活菌散对其辅助治疗效果[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9
[2].郑圆圆,葛晓梅,徐凤伟.妊娠期阴道菌群多样性的动态变化及对早产的预测价值[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9
[3].高婷婷,李海燕,李媛,彭佩瑶.慢性肾炎大鼠的肠道菌群变化[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9
[4].贾梦真,高峰,孙玥,陈雪,张杰.香连片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大鼠后食管黏膜菌群构成变化研究[J].中国医药.2019
[5].陈锦萍,林鸿悦,曾杨,黄书荣,吴伟岗.结直肠癌患者菌群多样性变化与5-FU联合奥沙利铂化疗诱导的炎症反应的关系[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9
[6].谷加丽,李喜亮,郑跃杰,王和平,周潜.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婴幼儿口咽部的菌群变化[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9
[7].李结周,陈舒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IL-10、IL-17和IL-23的相关性[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9
[8].王朋,徐钢春,徐跑.大口黑鲈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溶解氧时空变化及菌群响应特征[J].水生生物学报.2019
[9].Rania,Abdelmonem,Khattab,Maha,Abdelfattah,Iman,Fahmy.反复使用抗生素患者结膜菌群的变化及耐药模式研究(英文)[J].国际眼科杂志.2019
[10].牛海月,韩雪,张兰威.辅食引起的腹泻婴儿肠道菌群特异性变化[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