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结构论文_陈海贝

导读:本文包含了隐喻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结构,认知,之父,圣经,多维,模型,旨趣。

隐喻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陈海贝[1](2019)在《《万有引力之虹》的隐喻结构与人文关怀》一文中研究指出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中包含着"火箭""性""彩虹"叁个主要隐喻,是小说主题要素的重要依托,这叁个隐喻背后的主体是一种相互制约、相互映衬的关系,暗示了作者对后现代社会的深刻分析和冷静思考。对小说进行结构性的分析,可以深刻的理解作者在冰冷描述背后所隐藏的人文关怀,在剖析美国社会现实的同时,也给予了人们一个审视现代社会的全新视角。(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邱琰[2](2019)在《基于认知转、隐喻结构的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成语是汉语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往关于成语的探讨大多在语言本体层面展开,忽视了成语的认知面向。随着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认知转喻和认知隐喻理论能够有效地解释汉语成语现象。然而,关于如何将认知转喻和认知隐喻理论引入成语教学模式的研究却并不多,也很少有人关注这种教学模式是否对对外汉语教学存在着积极影响。尽管认知转喻和认知隐喻的认知基础不同,前者依托于邻近性,而后者则关乎相似性,但是一方面,认知转喻与认知隐喻在认知结构方面具有同构性;另一方面,相似性与邻近性之间存在着经验的连续性。因而不少认知语言学家在解析具体语料时,会将此两种认知思维并置使用,笔者亦采用该种分析模式。本文以认知转喻和认知隐喻理论为基础,借助“源域、目标域以及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关系”加以表征的认知结构分析汉语成语;就成语之中是否存在认知转、隐喻现象,将成语分为“非认知转、隐喻类成语”和“认知转、隐喻类成语”,并将认知转、隐喻类成语再细分为五种类型:源域+喻词+目标域类成语、源域+喻词类成语、源域+目标域类成语、典故型源域类成语和普通型源域类成语,从认知的视角出发将所有汉语成语概括为六类;明确分类之后,笔者采用《发展汉语·综合教程》(尤其是两册中级教程)作为语料对华东师范大学“汉语文化教学中心”留学生的成语掌握情况进行了考察;再此基础上,借助有声思维法,论证了认知转、隐喻与留学生学习汉语成语之间存在相关性;通过访谈了解了现任对外汉语教师的成语教学模式,以此为对照进行了比照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更进一步通过学后测试和学生的教学反馈证明了认知转、隐喻之于外汉语成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积极意义。最后,笔者探讨了本研究给成语教学带来的启示,期望通过认知转、隐喻教学模式在教学时间和教材不变的情况下提升成语教学效果,帮助汉语学习者更好地学习汉语成语。(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周虹[3](2018)在《认知视角下汉语“心”的空间隐喻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拟建了一个代表汉语"心"的空间隐喻多维性基本结构模型,即文中的叁维空间模型,旨在利用Talmy认知语义观中的"视角"系统为分析手段,来识解汉语"心"的多维度空间隐喻结构。视角的转换可以引发叁维空间模型在认知空间上的变化,从而表现出不同维度的空间概念化结构。"视角"系统对识解汉语"心"的多维度空间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包含的四种视角因素可以分别对识解产生影响,也可共同作用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徐李洁,朱雅婷[4](2017)在《“A是B之父”隐喻结构的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A是B之父"隐喻结构在汉语中使用广泛,但该结构中目标域"父亲"的隐喻意义不尽相同。"父"字由本义指石斧转指巧用石斧类工具的男子,后来专指父亲。在运用"A是B之父"隐喻结构时,认知主体会有选择地突显源域"父亲"的某一种特征,如创造者、养育者、领导者和保护者等;跨域投射内容往往受目标域本身的限制,认知主体会把在自然界中雄伟的高山比作父亲。受中国传统文化"父者为尊"的影响,认知主体会将对父亲尊敬和崇拜的感情注入到认知图式之中,表达中常用"被誉为""美誉"等字样。(本文来源于《武陵学刊》期刊2017年02期)

朱雅婷,徐李洁[5](2017)在《“A是B之父”隐喻结构的认知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A是B之父"隐喻在汉语中使用广泛,它蕴含着丰富的隐喻内涵。文章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中收集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A是B之父"隐喻表达的语料,将汉语中"A是B之父"隐喻分成叁种类型,从词源、认知、文化等角度探讨该隐喻结构的认知构建,以及其背后的认知理据。研究表明:该结构的每种类型都有其特有的认知理据。(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期刊2017年03期)

郭瑨,贾春华,赵勇[6](2016)在《基于隐喻结构理论的中医水代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隐喻认知的方法,使用结构映射理论,对中医水的概念进行元理论分析。结果得到了"人体水代谢就是自然界的水循环"这样一个隐喻表达。人体内的水液代谢,如吸收、输布是源于自然界水液循环的一个结构映射,中医学对人体内水液代谢的认识是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为现实依据的。对中医水代谢隐喻的形成过程进行逻辑分析,明确其形成的逻辑过程以及形成之后的进一步推导,明确隐喻在中医理论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从自然界水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水液代谢能为中医脾之散精、肺为水之上源、肺之通调水道的概念提供更好的解释,中医脏象理论中的部分脏腑功能是通过类比推理得到的,中医有关水液循环的理论具有明显的具身认知特性。(本文来源于《世界中医药》期刊2016年11期)

邓佳丽[7](2016)在《试论明代仇英山水画境中隐喻 结构 旨趣》一文中研究指出山水画在隋唐时期成为独立的画科存在,在经历唐、宋、元、明重要时期,从隋唐的青绿山水"无我之境"至宋元"有我之境"的演变。在明清之时"有我之境"[1]成为时代的浪漫洪流,与其明清时的民俗文学相碰撞出雅俗共赏的佳作。本文从"明四家"之一仇英为探入点,其师从古法终得心源。从仇英的院派青绿山水之复兴以及文人山水的画境、隐喻、结构、旨趣来赏析仇英山水画的美学风格。(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6年21期)

晓苏[8](2015)在《论当代小说的隐喻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代小说创作中,隐喻结构被众多作家广泛运用,并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学经验。隐喻结构的小说在创作上主要有叁个运作机制,一是象征机制,二是寓言机制,叁是影射机制。通过这叁种运作机制有效拓宽拓深了隐喻结构的叁个意蕴空间,即诗意审美空间、文化认同空间和现代反思空间。(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彭卓[9](2015)在《凸显视域下英语名词性隐喻结构的不可逆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评述了七种隐喻理论在阐释英语名词性隐喻结构不可逆性方面的利弊,并提出凸显整合模型,认为本体凸显导致隐喻的层创意义具有本体指向性,因而本体的变换会导致层创结构的变更,继而会致使隐喻产生不同的交际意义和功能,因此英语名词性隐喻具有不可逆性。在凸显整合模型中,语境、认知模型和文化模型是影响英语隐喻不可逆性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语言教育》期刊2015年03期)

赵军涛[10](2014)在《《浪子回家》中的圣经隐喻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德烈·纪德由于自身经历及人格的复杂性,文学创作的丰富性,至今在世界文坛中都独树一帜。自其作品问世以来,引来了不少评论家的研究。纵观目前对纪德研究的现状,我们发现研究者都将目光聚焦于纪德某一作品上,如《窄门》《背德者》等,而某些作品如《浪子回家》却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卞之琳在1936年将《浪子回家》译成中文,随后又有不少学者翻译过该小说,虽然学者对该小说翻译具有较厚的兴趣,但通过检索中国期刊网却发现,对(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4年36期)

隐喻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成语是汉语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往关于成语的探讨大多在语言本体层面展开,忽视了成语的认知面向。随着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认知转喻和认知隐喻理论能够有效地解释汉语成语现象。然而,关于如何将认知转喻和认知隐喻理论引入成语教学模式的研究却并不多,也很少有人关注这种教学模式是否对对外汉语教学存在着积极影响。尽管认知转喻和认知隐喻的认知基础不同,前者依托于邻近性,而后者则关乎相似性,但是一方面,认知转喻与认知隐喻在认知结构方面具有同构性;另一方面,相似性与邻近性之间存在着经验的连续性。因而不少认知语言学家在解析具体语料时,会将此两种认知思维并置使用,笔者亦采用该种分析模式。本文以认知转喻和认知隐喻理论为基础,借助“源域、目标域以及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关系”加以表征的认知结构分析汉语成语;就成语之中是否存在认知转、隐喻现象,将成语分为“非认知转、隐喻类成语”和“认知转、隐喻类成语”,并将认知转、隐喻类成语再细分为五种类型:源域+喻词+目标域类成语、源域+喻词类成语、源域+目标域类成语、典故型源域类成语和普通型源域类成语,从认知的视角出发将所有汉语成语概括为六类;明确分类之后,笔者采用《发展汉语·综合教程》(尤其是两册中级教程)作为语料对华东师范大学“汉语文化教学中心”留学生的成语掌握情况进行了考察;再此基础上,借助有声思维法,论证了认知转、隐喻与留学生学习汉语成语之间存在相关性;通过访谈了解了现任对外汉语教师的成语教学模式,以此为对照进行了比照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更进一步通过学后测试和学生的教学反馈证明了认知转、隐喻之于外汉语成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积极意义。最后,笔者探讨了本研究给成语教学带来的启示,期望通过认知转、隐喻教学模式在教学时间和教材不变的情况下提升成语教学效果,帮助汉语学习者更好地学习汉语成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隐喻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陈海贝.《万有引力之虹》的隐喻结构与人文关怀[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

[2].邱琰.基于认知转、隐喻结构的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3].周虹.认知视角下汉语“心”的空间隐喻结构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4].徐李洁,朱雅婷.“A是B之父”隐喻结构的认知研究[J].武陵学刊.2017

[5].朱雅婷,徐李洁.“A是B之父”隐喻结构的认知构建研究[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

[6].郭瑨,贾春华,赵勇.基于隐喻结构理论的中医水代谢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6

[7].邓佳丽.试论明代仇英山水画境中隐喻结构旨趣[J].明日风尚.2016

[8].晓苏.论当代小说的隐喻结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9].彭卓.凸显视域下英语名词性隐喻结构的不可逆性研究[J].语言教育.2015

[10].赵军涛.《浪子回家》中的圣经隐喻结构分析[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

论文知识图

一2概念隐喻模式“heart”的隐喻结构基于时空观和功能观的"心"的隐喻结3-3这种隐喻结构表露出热巴...事件性-er名词的隐喻结构④隐喻结构关系图

标签:;  ;  ;  ;  ;  ;  ;  

隐喻结构论文_陈海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