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阴道病引起胎膜早破的临床分析

细菌性阴道病引起胎膜早破的临床分析

一、细菌性阴道病致胎膜早破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叶倩,邹莉,崔英[1](2021)在《妊娠期阴道微生态失衡与胎膜早破相关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妊娠期阴道微生态失衡与胎膜早破的关系,以期指导临床。方法从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获得妊娠期阴道微生态失衡与胎膜早破发生风险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截止为2020年3月。根据特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研究,所有研究的设计和质量都用NOS进行评估,计算具有95%置信区间(95%CI)的优势比(OR)。结果共纳入18篇文献,其中观察组2 939例,对照组4 52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胎膜早破发生相关的因素有细菌性阴道病(BV)(OR=2.54,95%CI 2.11~3.05,P<0.05)、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OR=2.03,95%CI 1.65~2.49,P<0.05)、解脲支原体感染(UU)(OR=2.75,95%CI 2.27~3.34,P<0.05)、衣原体感染(CT)(OR=5.16,95%CI 3.38~7.88,P<0.05)、滴虫性阴道炎(TV)(OR=4.68,95%CI 2.42~9.06,P<0.05)。结论妊娠期间阴道微生态失衡与胎膜早破密切相关,其中BV、VVC、UU、CT和TV增加了胎膜早破发生的风险,因此应进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王碧,华馥[2](2021)在《阴道微生态变化对胎膜早破及母儿结局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阴道微生态变化对胎膜早破(PROM)及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淮安妇幼临床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PROM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PROM的不同时期分为足月PROM(tPROM)32例和未足月PROM(PPROM)组48例,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的健康孕妇32名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阴道分泌物、阴道菌群检测情况;比较三组病理性黄疸发生率、产褥感染率,新生儿血气pH值和Apgar 1 min评分。结果 PPROM组乙酰胺基葡萄糖苷酶、过氧化氢酶、β-葡萄糖醛酸酶、白细胞脂酶阳性率和pH>4.5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7)。tPROM组乙酰胺基葡萄糖苷酶、过氧化氢酶、唾液酸苷酶、白细胞脂酶阳性率和pH>4.5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7)。PPROM组细菌性阴道病、沙眼衣原体感染率高于tPROM组及对照组;阴道分泌物异常率、生殖道假丝酵母菌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7)。tPROM组阴道分泌物异常率及支原体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7)。PPROM组剖宫产率、病理性黄疸发生率及新生儿血气pH高于tPROM组、对照组,Apgar 1 min低于t PROM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7或P <0.05)。结论孕期阴道微环境改变及生殖道感染是PROM的致病因素,且阴道微环境的改变对母儿结局均有影响。

张翠珍[3](2021)在《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孕期血清25-(OH)D水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检测妊娠早、中、晚期细菌性阴道病孕妇血清25-(OH)D水平,探讨不同孕期细菌性阴道病患者25-(OH)D水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进而为临床妊娠期指导补充维生素D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方法以2020年3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期间在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及平凉市妇幼保健院产检的孕妇中选取90名为BV的研究对象,按照孕周分为妊娠早期(≤13+6w)30例、妊娠中期(14-27+6w)30例、妊娠晚期(≥28w)30例。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文化程度、怀孕次数、分娩次数、民族、职业、居住地、是否妊娠期补充维生素D,同时运用阴道六联检检测阴道分泌物,采用Amsell临床诊断标准诊断孕妇患细菌性阴道病。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BV患者妊娠早、中、晚期三个阶段血清25-(OH)D水平,使用SPSS26.0统计数据,以(?±s)表示,多组间比较时,方差齐采用方差分析。根据BV患者25-(OH)D含量不同(缺乏(<20ng/ml)、不足(20-30ng/ml)及正常(>30ng/ml)在各组统计其人数构成比,用率(%)表示,并在组内及组间进行比较,分析各组25-(OH)D不同占比在细菌性阴道病不同妊娠阶段的变化。在组内以25-(OH)D>20ng/ml、25-(OH)<20ng/ml为临界点,将其分为缺乏组及不缺乏组,使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各纳入因素与25-(OH)D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对不同妊娠期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孕次产次,职业,民族,居住地、是否补充维生素D与25-(OH)D之间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⑴妊娠期BV孕妇的一般状况:孕妇年龄阶段主要集中在24-30岁之间;58.9%孕产妇为1次妊娠史;妊娠中期及晚期BV孕妇补充含维生素D的人数明显增多,尤其是妊娠中期补充最显着。⑵妊娠期BV患病特征:妊娠早期p H平均值为4.56±0.22(最高),妊娠晚期p H平均值为4.51±0.44(最低),妊娠中期p H平均值为4.52±0.38(中间),妊娠早期、妊娠中期、妊娠晚期三组平均值检验方差齐,用方差分析,F=0.192,P>0.05,三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⑶妊娠期BV患者孕早、中、晚期25-(OH)D水平变化:妊娠中期25-(OH)D水平最高(平均为26.04±8.42);妊娠晚期25-(OH)D水平居中(平均为21.08±6.92);妊娠早期25-(OH)D水平最低(平均为18.81±6.84),两两组间进行比较,(F=4.864,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⑷孕早、中、晚BV患者维生素D分类构成比:孕早期缺乏组的占比为60%、不足组占比为26.7%、正常组占比为13.3%;妊娠中期缺乏组的占比为56.7%、不足组占比为26.7%、正常组占比为16.6%;妊娠晚期缺乏组的占比为60%、不足组占比为30%、正常组占比为10%。三组间进行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⑸BV患者不同妊娠期的25-(OH)D水平与孕妇年龄、文化程度、怀孕次数、生产次数、职业、民族、所在地无明显相关性(P>0.05)。补充含VD补充剂对妊娠早、中、晚期维生素D有影响(P<0.05)。⑹多因素logistics分析得到,妊娠期BV孕妇妊娠早、中、晚期补充含VD补充剂的孕妇发生维生素D缺乏的风险显着降低(P<0.05)。结论整个妊娠期,BV患者的维生素D的缺乏较明显;不同妊娠期细菌性阴道病患者的25-(OH)D水平的变化与孕妇年龄、文化程度、怀孕次数、生产次数、职业、民族、所在地无明显相关性,与维生素D的补充有关。

郭珊珊[4](2021)在《基于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妊娠期孕妇阴道微生态与胎膜早破的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阴道微生态正常情况下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一般不致病。妊娠期由于雌激素增多、免疫降低等导致阴道菌群紊乱,从而引发生殖道感染的出现。孕期生殖道感染将会引起各种炎症,容易引起胎膜早破、早产、新生儿感染等,增加母儿不良妊娠结局。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越来越多的在临床得以应用。本课题拟采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阐明妊娠期阴道菌群变化及其与胎膜早破的关系,从而对孕期阴道微生态异常的进行早期临床识别,减少胎膜早破、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方法]通过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分娩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妊娠16—41周的50例胎膜早破孕妇为实验组,另外随机收集相同孕周的正常孕妇30例为对照。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分别采集孕妇的阴道分泌物,进行阴道分泌物分析(细菌);阴道分泌物培养及阴道分泌物第二代高通量测序,即总DNA提取,用细菌16S通用引物16S rDNA(V3+V4)区PCR扩增、Illumina MiSeq测序仪进行2×300bp的双端测序,得到原始数据,在进行质控后得到有效数据后建立feature特征表,并做Alpha、beta多样性分析,进行物种注释及统计分析,寻找组与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的物种(Biomarker),分析妊娠期阴道菌群状态及其与胎膜早破的相关性。[结果]1、通过传统的阴道分泌物分析(细菌)、阴道分泌物培养对孕期阴道菌群异常的检出率低,胎膜早破组中大部分无临床症状且传统检查无异常。2、胎膜早破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Alpha多样性小,Beta多样性显着。3、在门水平等级上,胎膜早破组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大于 80%)、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等为主;正常妊娠对照组主要以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大于95%)为主。4、在属水平等级上,胎膜早破组以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为优势菌,但较之正常对照组,乳杆菌属相对丰度降低,而加德纳菌属(Gardnerella)、纤毛菌属(Sneathia)、奇异菌属(Atopobium)、脲原体属(Ureaplasma)、普氏菌属(Prevotella)等明显增多;正常对照组以乳酸杆菌属为主要菌群,且相对丰度大于95%。5、在种水平等级发现,整体阴道微生物群落类型(Community State Types,CST)主要以 L.cripatus(CST Ⅰ)为主,其次 L.iners(CST Ⅲ)、各种厌氧菌(CSTⅣ-B),而 L.jensenii(CST Ⅴ)、L.gasseri(CST Ⅱ)所占比例很少;对照组以CST Ⅰ为主,CST Ⅲ次之,另外还有少许詹氏乳杆菌(CST Ⅴ)、加德纳菌(Gardnerella)、格氏乳杆菌(CST Ⅱ)等。胎膜早破组中CSTⅠ较相应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CST Ⅲ、CSTⅣ-B等增多。6、胎膜早破组与正常对照组阴道内菌群组成有明显差异,胎膜早破组菌群丰度高,多样性相对较高。未足月胎膜早破组菌群相对丰富,多样性最大,未足月正常对照组菌群丰富度小,多样性最小。7、通过LEfSe(LDA Effect Size)分析,我们发现与正常妊娠相比,未足月胎膜早破阴道菌群的标志性细菌为加德纳菌(Gardnerella)、奇异菌(Atopobium)、普氏菌(Prevotella)、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足月胎膜早破阴道内菌群的标志性细菌是加德纳菌(Gardnerella)。利用Barplot差异分析,我们发现PPROM组与足月PROM组对比中,PPROM组以詹氏乳杆菌为标志性物种,而PROM组则以假单胞菌为标志性物种,两者间有显着差异。未足月正常妊娠的标志性物种是詹氏乳杆菌,足月正常妊娠无明显标志性物种,两者间有显着差异。[结论]1、传统的阴道分泌物分析及培养无法全面认识孕期阴道微生态。2、孕期阴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小,菌群结构较为稳定,正常妊娠及胎膜早破孕妇阴道菌群Alpha多样性均小,均具有Beta多样性;相对于正常妊娠,胎膜早破孕妇阴道内微生物群落更具多样性,菌群更丰富。3、孕期阴道微生物群落可分为五种类型,分别为CSTⅠ(卷曲乳杆菌)、CST Ⅱ(格氏乳杆菌)、CST Ⅲ(惰性乳杆菌)、CST Ⅳ(各种厌氧菌)、CST Ⅴ(詹氏乳杆菌),我们研究发现孕期主要以CSTⅠ为主,若孕期阴道内CST Ⅳ-B(如加德纳菌、纤毛菌、普氏菌、奇异菌等)增加,易发生BV、PROM。4、阴道内卷曲乳酸杆菌对孕期正常阴道微生态维持有关键作用,阴道内的惰性乳杆菌、加德纳菌、普氏菌、脲原体、纤毛菌、奇异菌等细菌异常增加与胎膜早破的发生有关。5、正常妊娠阴道菌群多样性随孕周逐渐增大,而未足月胎膜早破者阴道菌群多样性也最大,我们推测此时期出现正常足月阴道微生态变化即为异常状态,易引发BV,导致PPROM。6、高通量测序技术能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孕期阴道菌群分布情况。研究孕早期阴道微生态菌群变化以及孕期预防性补充阴道益生菌是否可改善阴道微生态,将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梅莉[5](2020)在《细菌性阴道病与胎膜早破、早产的相关性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细菌性阴道病与胎膜早破、早产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分娩产妇361例,根据妊娠结局不同分为正常妊娠组(n=225)、早产组(n=23)、胎膜早破组(n=99)及早产胎膜早破组(n=14),比较产妇细菌性阴道病发生情况、阴道乳杆菌阳性情况以及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发生情况。结果孕12周时,早产组、胎膜早破组以及早产胎膜早破组乳杆菌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孕妇组(P<0.05),4组间细菌性阴道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32周时,早产组、胎膜早破组以及早产胎膜早破组乳杆菌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孕妇组(P<0.05),早产组、胎膜早破组以及早产胎膜早破组细菌性阴道病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孕妇组(P<0.05),4组间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组、胎膜早破组以及早产胎膜早破组细菌性阴道病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孕妇组(P<0.05),4组间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检出率以及双重感染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早产、胎膜早破以及早产胎膜早破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无明显相关性(P>0.05),早产、胎膜早破以及早产胎膜早破与细菌性阴道病呈明显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342、0.304、0.372,P<0.05)。结论细菌性阴道病与早产、胎膜早破以及早产胎膜早破存在明显相关性,对于孕期存在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应当积极进行有效治疗,建议将细菌性阴道病作为妊娠期常规筛查,从而达到改善妊娠结局的目的。

龙天舒[6](2020)在《生殖道感染对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是围生期严重并发症。因未足月胎膜早破导致早产的发生率约为30%~40%,如果不及时处理,会严重影响母婴生命安全和健康,因此一直成为妇产科近年来较为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生殖道感染对未足月胎膜早破妊娠结局的影响,为临床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的预防、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经验,以加强围产保健、改善母婴结局。目的:探讨生殖道感染对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的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妇产科住院的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138例,孕周在28-37周之间的单胎妊娠,年龄在20~35岁,均为初产妇,且入院前未接受抗生素治疗,破膜时间均不超过12小时。根据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下生殖道病原菌的检测结果,将检出病原菌的患者分为合并生殖道感染组,未检出病原菌的患者分为未合并生殖道感染组。随机选取同时期在本院妇产科住院的130例未足月无胎膜早破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下生殖道病原菌感染情况和妊娠结局,观察抗生素治疗前后围产儿死亡率、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产褥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1.138例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中,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滴虫、假丝酵母菌、细菌性阴道病、B族链球菌的感染率分别为6.52%、58.70%、15.94%、42.75%、23.91%、30.43%;130例无胎膜早破患者中,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滴虫、假丝酵母菌、细菌性阴道病、B族链球菌的感染率分别为1.53%、29.23%、3.85%、13.08%、6.92%、4.62%。两组相比差异极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未足月无胎膜早破组比较,合并生殖道感染的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入院孕周早,破膜到分娩时间长,平均分娩孕周小,剖宫产率高,孕妇感染率和产后出血率都显着升高,两组相比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足月胎膜早破组绒毛膜羊膜炎、新生儿肺炎、产褥感染、围产儿死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高于无胎膜早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未足月胎膜早破组的C-反应蛋白含量和白细胞含量均高于无胎膜早破组,两组相比C-反应蛋白含量差异显着(P<0.05),白细胞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3.经积极应用抗生素治疗后,未足月胎膜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患者相比,保胎时间、分娩孕周、患者的剖宫产率、宫内感染率、产后出血率均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足月胎膜感染组绒毛膜羊膜炎、新生儿肺炎、产褥感染、病理性黄疸、围产儿死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未感染组相比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治疗后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的C-反应蛋白含量大幅度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着(P<0.05),治疗前后白细胞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下生殖道感染是导致未足月胎膜早破的主要原因,且解脲支原体和假丝酵母菌是下生殖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2.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合并生殖道感染会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3.对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进行生殖道细菌培养及检测、并积极应用抗生素有针对性的治疗,可有效延长保胎时间,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改善妊娠结局。

秦博[7](2020)在《妊娠期患者使用甲硝唑安全性调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调查妊娠期甲硝唑使用现状及其在妊娠期的安全性,收集甲硝唑妊娠期安全性数据,为妊娠期使用该药的患者提供用药指导,同时为说明书内容提供相关数据支持。方法:(1)问卷调查育龄期女性、药师和医生对于妊娠期安全用药以及甲硝唑在妊娠期的使用情况。(2)检索妊娠期使用甲硝唑安全性相关文献,根据纳排标准选出纳入研究的文献后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提取到的数据进行分析。(3)纳入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有过孕早期甲硝唑暴露的患者,随机匹配未使用任何药物的患者为对照组,随访至妊娠结束,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用药信息、妊娠结局及胎儿结局等,分析两组早产、胎膜早破、产褥感染、低出生体重儿以及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结果:(1)共回收1356份有效问卷,受调查者都很关注妊娠期安全用药,80%以上受调查者对妊娠期药物安全性分级不了解,更不清楚甲硝唑在孕期的安全性。育龄期女性了解药物妊娠期安全性的途径有限。药品说明书会影响59.0%患者的依从性。(2)Meta分析中共纳入21篇文献,总计5624例患者,结果表明妊娠中晚期使用甲硝唑治疗组早产、胎膜早破和产褥感染的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妊娠早期有过甲硝唑暴露史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其早产、胎膜早破、产褥感染等的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但是暴露组选择性终止妊娠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育龄期女性及专业医务工作者都对妊娠期用药安全信息十分关注,但是哪怕是专业医务工作者也很难掌握所有药物的妊娠期安全性知识。(2)人们对药品说明书中的妊娠期用药信息依赖较高,完善药品说明书有很大的临床价值。(3)Meta分析未发现妊娠中晚期使用甲硝唑与不良妊娠结局或胎儿畸形的发生存在相关性。(4)妊娠早期甲硝唑暴露不增加流产、早产、胎膜早破、产褥感染和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5)妊娠期有过甲硝唑暴露史的患者可能由于对其安全性的不了解,导致选择性终止妊娠的发生率增高。

程珂[8](2020)在《妊娠晚期维生素D水平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在全世界范围内,维生素D缺乏及不足现状普遍存在,但维生素D却是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所必须的脂溶性维生素,它维持人体正常的免疫状态。现在很多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对妊娠结局造成不良影响,但结论有所差异。本研究通过对妊娠晚期维生素D水平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从而为临床上孕产妇维生素D的补充提供更可靠的临床依据。目的通过检测晚期孕产妇体内血清25-(OH)D的水平,分析其与妊娠合并症和结局的关系。从而为临床上制定孕产妇的维生素D缺乏干预措施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通过采集2019年03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期间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规律产检且分娩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孕妇303人。检测其血清中25-(OH)D的水平。根据检测结果分为3组(维生素D充足组、维生素D不足组、维生素D缺乏组),观察孕产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及妊娠期贫血的发生率,统计孕产妇早产、剖宫产、低体重儿、胎儿窘迫、脐带绕颈及羊水污染等情况发生率。采用SPSS19.0对三组孕产妇的妊娠并发症及妊娠结局进行对比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303例孕产妇中,64.36%的孕妇为25-(OH)D缺乏,20.46%的孕妇为25-(OH)D不足,仅有15.18%的孕妇25-(OH)D充足。2.三组相比较,血清25-(OH)D缺乏组的孕妇的妊娠期高血压发病率为20.50%,其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为23.59%,均高于其他2组,且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胎膜早破及贫血发病率无明显差异(P>0.05)。3.三组相比较,血清25-(OH)D缺乏组的孕妇的早产发生率为13.89%,剖宫产率为32.82%、胎儿窘迫的发生率为14.36%、羊水污染的发生率为15.38%,均高于其他2组,且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低体重儿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部分孕妇血清中25-(OH)D处于缺乏或不足状态。2.妊娠期妇女血清25-(OH)D缺乏或不足,可以增加妊娠期高血压及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但与胎膜早破及贫血无明显相关性。3.妊娠期妇女血清25-(OH)D缺乏或不足,增加了早产、剖宫产、胎儿窘迫、羊水污染等不良结局的发生。

汪淑女,鲍冬梅,余有妹,方满娟[9](2019)在《早产合并胎膜早破患者的生殖道感染状况及其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早产合并胎膜早破患者的生殖道感染状况及其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1月-2018年10月淳安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13例早产合并胎膜早破患者为观察组,同期该院收治的无胎膜早破早产患者213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生殖道感染状况及母婴结局。结果观察组细菌性阴道病、解脲支原体及混合感染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两组念珠菌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剖宫产率、产褥感染、产后出血及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观察组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细菌性阴道病感染增加产褥感染、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解脲支原体感染增加产褥感染、绒毛膜羊膜炎及新生儿肺炎发生率,念珠菌感染增加产褥感染、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混合感染增加产褥感染、绒毛膜羊膜炎及新生儿肺炎发生率(均P<0. 05)。结论早产合并胎膜早破患者的细菌性阴道病、解脲支原体及混合感染发生率较高,生殖道感染会给母婴结局带来不良影响,临床应针对孕期生殖道感染加强预防工作。

任晓玉[10](2019)在《妊娠期阴道微生态环境与早产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掌握早产孕妇、足月孕妇阴道微生态的状况,探讨孕期阴道微生态变化,支原体、衣原体、淋球菌感染与早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顺娩,且分娩前3天内行阴道微生态评价,支原体、衣原体、淋球菌检测的孕产妇200例,将孕20周至37周之间分娩者纳入早产组(100例),孕37周及以上者纳入足月组(100例)。采集两组孕妇阴道、宫颈分泌物标本,分别进行阴道微生态形态学和功能评价,并检测有无支原体,衣原体和淋球菌感染。总结两组孕妇阴道微生态特征,比较两组优势生理菌群、病原菌、H2O2、LE(leukocyte esterase,白细胞酯酶)、SNA(sialidase,唾液酸苷酶)、支原体、衣原体、淋球菌变化情况。结果:(1)早产组和足月组一般情况比较:早产组和足月组的年龄、妊娠次数、生产次数、流产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早产组和足月组阴道微生态的描述:早产组和足月组中各有95例孕妇阴道微生态失调;早产组阴道微生态失调的孕妇中确诊BV(bacterial vaginosis,细菌性阴道病)、VVC(vulvovaginal candidiasis,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TV(trichomonal vaginitis,滴虫性阴道炎)者39例,其中TV仅1例,未确诊病原菌者56例,其中菌群抑制者20例;足月组阴道微生态失调的孕妇中确诊BV、VVC者16例,未见TV,未确诊病原菌者79例,其中菌群抑制者11例。(3)早产组和足月组优势菌群、支原体、衣原体及淋球菌检测结果的比较:早产组中60%的孕妇以G+b(L)(gram-positive bacillus,革兰阳性大杆菌)为优势菌,22%的孕妇以G-b(s)(gram-positive bacillus,革兰阴性短杆菌)为优势菌;足月组中78%的孕妇以G+b(L)为优势菌,13%的孕妇以G-b(s)为优势菌;两组G+b(L)、G-b(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组支原体阳性率43%;足月组支原体阳性率3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衣原体、淋球菌仅在早产组有阳性孕妇,足月组无阳性患者,但两组衣原体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球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早产组和足月组BV、VVC、BV合并VVC发生率的比较:早产组BV、VVC、BV合并VVC发生率分别为17%、12%、9%,明显高于足月组9%、4%、3%,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早产组和足月组H2O2、LE、SNA、H2O2+LE阳性率比较:LE仅在早产组有阳性孕妇,在足月组无阳性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NA阳性率在早产组为23%,足月组为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2O2、H2O2+LE的阳性率在两组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早产孕妇阴道内的优势菌群易发生改变,革兰阴性杆菌分离率增加;(2)妊娠妇女阴道感染BV和(或)VVC可促进早产的发生;(3)早产与阴道感染衣原体可能有关系;(4)阴道SNA阳性孕妇的早产发生机率增加。

二、细菌性阴道病致胎膜早破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细菌性阴道病致胎膜早破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妊娠期阴道微生态失衡与胎膜早破相关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文献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
    1.3 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文献纳入及排除情况
    2.2 纳入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2.3 荟萃分析
        2.3.1 BV与胎膜早破
        2.3.2 VVC与胎膜早破
        2.3.3 UU与胎膜早破
        2.3.4 CT与胎膜早破
        2.3.5 TV与胎膜早破
    2.4 GRADEpro证据分级
3 讨 论

(2)阴道微生态变化对胎膜早破及母儿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疾病诊断标准
    1.3 研究方法
        1.3.1 阴道分泌物检测
        1.3.2 病原菌检测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三组阴道分泌物六联检结果比较
    2.2 三组阴道分泌物异常及生殖道病原菌检测结果比较
    2.3 三组母婴结局比较
3 讨论

(3)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孕期血清25-(OH)D水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维生素D的概述
    1.2 .妊娠期维生素D缺乏的研究现状
    1.3 妊娠期细菌性阴道病的研究现况
    1.4 妊娠期维生素D缺乏与细菌性阴道病的相关联研究现况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方法
实验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结果
    2.1 妊娠期BV孕妇基本信息概况
    2.2 妊娠期BV患病特征
    2.3 妊娠期BV患者孕早、中、晚期25-(OH)D水平变化
    2.4 孕早、中、晚BV患者维生素D分类构成比
    2.5 妊娠期BV孕妇一般情况与维生素D缺乏的关系
    2.6 妊娠期BV孕妇影响因素多因素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
第3章 讨论
    3.1 不同妊娠期BV患者维生素D水平的变化情况
    3.2 BV患者影响因素分析
    3.3 维生素D与BV的相关性
    3.4 维生素D与BV发生的可能机制
    3.5 不足与展望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妊娠期血清 25-(OH)D 水平对妊娠期相关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基于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妊娠期孕妇阴道微生态与胎膜早破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各细菌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孕晚期阴道菌群研究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5)细菌性阴道病与胎膜早破、早产的相关性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方法
        1.3.1 样本采集:
        1.3.2 样本检测: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孕妇孕12周时微生态环境比较
    2.2 孕妇孕32周时微生态环境比较
    2.3 孕妇细菌性阴道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检出情况比较
    2.4 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6)生殖道感染对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1 病例诊断标准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2.方法
        2.1 标本采集
        2.2 病原菌检测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3.统计学方法
结果
    1.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2.各生殖道病原菌与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关系
    3.合并生殖道感染未足月胎膜早破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4.抗生素治疗对未足月胎膜早破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妊娠结局的影响
讨论
    1.生殖道感染与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关系
    2 未足月胎膜早破抗菌药物的应用
    3.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分娩方式的选择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妊娠期患者使用甲硝唑安全性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1.3 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的贡献与创新点
    1.5 本研究的章节结构安排
第二章 妊娠期甲硝唑安全性相关的问卷调查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研究内容
        2.1.4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调查对象情况
        2.2.2 育龄期女性
        2.2.3 药师
        2.2.4 医生
    2.3 讨论
    2.4 结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妊娠期暴露于甲硝唑对母婴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1.3 检索策略
        3.1.4 文献筛选
        3.1.5 数据提取
        3.1.6 文献质量评价
        3.1.7 统计方法
        3.1.8 Meta分析方法流程图
    3.2 结果
        3.2.1 检索结果
        3.2.2 纳入研究文献的质量评价
        3.2.3 统计量合并结果
        3.2.4 早产
        3.2.5 胎膜早破
        3.2.6 产褥感染
        3.2.7 低出生体重儿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妊娠早期使用甲硝唑的安全性
    4.1 研究方法
        4.1.1 暴露组人群
        4.1.2 对照组人群
        4.1.3 随访方式
        4.1.4 结局指标
        4.1.5 统计方法
    4.2 研究结果
        4.2.1 暴露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及用药信息
        4.2.2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4.2.3 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
        4.2.4 两组患者的不良妊娠结局
        4.2.5 胎儿结局
    4.3 讨论
        4.3.1 妊娠期甲硝唑的使用
        4.3.2 甲硝唑在妊娠期的安全性问题
        4.3.3 本研究的创新与局限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的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妊娠晚期维生素D水平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维生素D与妊娠期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9)早产合并胎膜早破患者的生殖道感染状况及其对母婴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3 观察项目及评定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殖道感染情况比较
    2.2 两组母婴结局比较
    2.3 早产合并胎膜早破患者生殖道感染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3 讨论

(10)妊娠期阴道微生态环境与早产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般资料
研究方法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四、细菌性阴道病致胎膜早破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妊娠期阴道微生态失衡与胎膜早破相关性的Meta分析[J]. 叶倩,邹莉,崔英.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21(11)
  • [2]阴道微生态变化对胎膜早破及母儿结局的影响[J]. 王碧,华馥. 中国医药导报, 2021(18)
  • [3]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孕期血清25-(OH)D水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张翠珍.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4]基于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妊娠期孕妇阴道微生态与胎膜早破的相关性[D]. 郭珊珊.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5]细菌性阴道病与胎膜早破、早产的相关性及意义[J]. 梅莉. 河北医药, 2020(21)
  • [6]生殖道感染对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D]. 龙天舒. 青岛大学, 2020(01)
  • [7]妊娠期患者使用甲硝唑安全性调查研究[D]. 秦博.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8]妊娠晚期维生素D水平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分析[D]. 程珂.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9]早产合并胎膜早破患者的生殖道感染状况及其对母婴结局的影响[J]. 汪淑女,鲍冬梅,余有妹,方满娟. 中国妇幼保健, 2019(14)
  • [10]妊娠期阴道微生态环境与早产相关性的研究[D]. 任晓玉.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细菌性阴道病引起胎膜早破的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