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血压监测论文_本报记者,董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态血压监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高血压,血压,动态,心电图,收缩压,效果,阵发性。

动态血压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本报记者,董超[1](2019)在《亚洲人高血压尤其易致中风》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居民深受高血压危害,《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的数据显示,2012~2015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7.9%,即大约每4个成年人就有一个高血压患者,但我国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仅为51.6%,而高血压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本文来源于《保健时报》期刊2019-12-26)

李新[2](2019)在《动态血压心电图同步监测评价高血压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对高血压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现象选择动态血压心电图同步监测评价方法完成干预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8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左室肥厚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实验A1组;同时间段选择60例单纯性高血压患者作为实验A2组;临床对于两组患者均展开动态血压心电图同步监测评价,就患者动态心电图数据以及动态血压值进行准确记录,就组间差异进行对比。结果经过对比发现,在舒张压水平、收缩压水平、TG水平、LVMI水平、TC水平、HDL水平、LDL水平几方面,A1组同A2组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但是A1组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65.00%)高于A2组(26.67%)明显(P <0.05);A1组白昼心率水平以及夜间心率水平高于A2组明显(P <0.05);两组伴有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白昼心率水平以及夜间心率水平高于未伴有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明显(P <0.05)。结论对于高血压患者在合并表现出左室肥厚的情况后,使得无症状心肌缺血疾病发生率呈现出明显增加,并且同单纯性高血压患者比较,其白天心率水平以及夜间心率水平均呈现出显着增加。(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9年23期)

王继光[3](2019)在《亚洲动态血压监测专家共识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无创的动态血压监测进入临床应用已经超过30年[1]。2011年英国高血压指南[2]与2015年加拿大高血压指南[3]也已明确推荐,根据诊室外血压尤其是动态血压诊断高血压、观察降压治疗的效果。2013年国际血压测量领域的一组专家学者在复习文献的基础上,发表了动态血压监测现状的文章[4];2014年这组学者又共同发布了第一部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指南[5]。2017年美国高血压指南[6]与2018年欧洲高血压指南[7]等主要高血压诊治文件都明确建议更广泛开展动态血压监测。2018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8]以及2019年日本高血压指南[9]同样非(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9年S1期)

李刚,钟雷,严婷,宣骏梅[4](2019)在《动态心电图与动态血压同步监测老年高血压合并房颤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动态心电图与动态血压同步监测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82例,依据患者是否合并阵发性房颤分为A组(39例,未合并阵发性房颤且心功能正常)和B组(43例,合并阵发性房颤),同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动态血压测定仪、动态心电记录仪同步监测。观察各组昼夜血压、反杓型高血压发生情况及HRV参数[正常相邻RR间期标准差(SDNN)、正常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结果 B组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为(76. 65±9. 21) mm Hg、白昼平均舒张压(dm DBP)为(77. 21±9. 84) mm Hg,均低于A组的(81. 29±11. 34) mm Hg、(82. 95±11. 56) mm Hg;夜间平均收缩压(nmSBP)为(128. 93±15. 92) mm Hg,高于A组的(121. 36±17. 84) mm Hg;对照组24hSBP、24hDBP、dm SBP、dm DBP、nm SBP、nm DBP为(110. 72±6. 31) mm Hg、(73. 13±4. 86) mm Hg、(112. 06±6. 52) mm Hg、(74. 64±5. 40) mm Hg、(106. 21±5. 08) mm Hg、(68. 24±3. 95) mm Hg,低于A组(126. 87±15. 28) mm Hg、(81. 29±11. 34) mm Hg、(128. 69±15. 97) mm Hg、(82. 95±11. 56) mm Hg、(121. 36±17. 84) mm Hg、(76. 27±11. 84) mm Hg;对照组24hSBP(110. 72±6. 31) mm Hg、24hDBP、dmSBP、nmSBP、nmDBP,低于B组(124. 26±12. 94) mm Hg、(76. 65±9. 21) mm Hg、(123. 46±15. 12) mm Hg、(128. 93±15. 92) mm Hg、(76. 50±9. 63) mm Hg; B组舒张压、收缩压反杓型比例(32. 56%、39. 53%)高于A组(12. 82%、17. 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B组SDNN(84. 13±25. 90) ms、RMSSD(41. 23±16. 59) ms,低于A组(116. 58±30. 76) ms、(50. 79±21. 07) ms和对照组(136. 94±34. 01) ms、(62. 45±23. 17)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迷走神经功能降低,且易出现反杓型血压。(本文来源于《实用心电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于晓斌,张豪英,邢冬杰[5](2019)在《24h动态血压监测指导下高血压病治疗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24 h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指导下的高血压病治疗效果。方法以2016年6月—2018年11月期间符合条件的高血压病患者168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和试验组均常规监测诊室血压和ABPM监测。对照组所用药物在早晨口服。试验组根据患者ABPM的特点决定给药时间。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均行ABPM检查,记录血压昼夜节律情况、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24 h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24 h 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24 h MSBP/24 h MDBP)、白天平均收缩压/舒张压(day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day 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MSBP/dMDBP)、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night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night 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nMSBP/nMDBP)。结果经8周治疗后,试验组的24 h MSBP/24 h MDBP、dMSBP/dMDBP、nMSBP/nMDBP均显着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有69例(82.1%)患者为杓型血压,对照组有55例(65.5%)患者为杓型血压,两组之间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χ~2=6.035,P=0.014)。结论在ABPM指导下能够更好地控制血压和恢复正常的血压节律,这对于提高血压控制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标准管理》期刊2019年19期)

张毅,柳志红[6](2019)在《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中的应用现状与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血压的诊断、心血管风险评估及疗效评价都是围绕着血压值来进行的。然而,传统的诊室血压测量由于受患者情绪、测量人员技术水平等影响较大,且不能反映夜间和全天的血压状态,越来越不能满足临床实践的需要。动态血压监测可在24 h内按预先设定的时间间隔多次测量血压。因此,它在弥补前者不足的同时,还能提供诸如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短期的血压变异性等更丰富的血压信息。现旨在介绍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管理中的应用现状与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心血管病学进展》期刊2019年06期)

孔繁琥[7](2019)在《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诊治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诊治中的作用,为高血压患者的疾病诊断和身体各项指标监测提供一个合理的方式,积极促进其身体健康。方法选取2019年1月~4月在广州市越秀区某医院进行高血压疾病治疗和护理的患者200例足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0例,采取对照试验的方式进行护理效果的比较。结果采取常规血压监测的对照组显着高于采取动态血压监测的实验组。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在现阶段高血压疾病患者的诊治过程中能够给予病人和医生最直观的数据,为治疗疾病打下的基础相当稳固。(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80期)

赵丹丹,赵正焱,赵施竹[8](2019)在《24h动态血压监测中不同血压监测间隔对诊室高血压和隐匿性高血压的检出情况》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24h动态血压监测中不同血压监测间隔对诊室高血压和隐匿性高血压的检出情况。方法选取我院4 118例未用药人群进行血压监测,测量并比较不同受检者常规、24h、白天和夜间血压情况。结果本研究中,诊室高血压440例,隐匿性高血压400例,持续性高血压784例。隐匿性高血压组各时期SBP及DBP显着高于正常血压组(P<0.05)。结论 24h动态血压监测对于诊室高血压和隐匿性高血压的诊断尤为重要,需使用相对严格的血压值加以界定,任何时间点血压超过正常值即视为隐匿性高血压。(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9年28期)

吕莉娟,周欣,何薇,尹爱华[9](2019)在《分娩小于胎龄儿子痫前期孕妇24h动态血压监测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于预测子痫前期(PE)孕妇分娩小于胎龄(SGA)儿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产科分娩的733例PE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PE孕妇分娩SGA儿与适于胎龄(AGA)儿,将其分为A组(n=399,分娩SGA儿PE孕妇组)和B组(n=334,分娩AGA儿PE孕妇组)。采用成组t检验,对2组孕妇的年龄、孕前人体质量指数(BMI)、分娩孕龄、新生儿出生体重、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叁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舒张压、收缩压、白天收缩压(dSBP)、夜间收缩压(nSBP)、24 h平均收缩压(24-h SBP)、白天舒张压(dDBP)、夜间舒张压(nDBP)和24 h平均舒张压(24-h DBP)等指标进行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2组孕妇的收缩压夜间压下降率(SBP-DR)和舒张压夜间压下降率(DBP-DR)等指标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分娩SGA儿PE孕妇血压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tata 15.0统计学软件中的"roccomp"命令,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各项参数构成预测模型,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ROC-AUC),并进行多重ROC曲线比较。本研究遵循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PE孕妇的年龄、孕前BMI、分娩孕龄、新生儿出生体重、HbA1c、TG、TC、LDL、舒张压,以及24-h ABPM监测参数中的nSBP、24-h SBP、dDBP、nDBP、24-h DBP、SBP-DR、DBP-D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12、2.564、13.901、27.073、3.436、-2.165、-3.690、-3.021、-3.825、-2.557、-4.836、-7.423、-6.024,Z=4.221、5.703;P<0.05)。②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E孕妇的舒张压、nSBP、SBP、dDBP、nDBP、和24-h DBP,均是其分娩SGA儿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18,95%CI:1.039~1.203,P=0.003;OR=1.216,95%CI:1.098~1.347,P<0.001;OR=1.172, 95%CI:1.036~1.326,P=0.011;OR=1.221, 95%CI:1.123~1.327,P<0.001;OR=1.287, 95%CI:1.198~1.383,P<0.001;OR=1.282,95%CI:1.178~1.296,P<0.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nSBP、24-h SBP、dDBP、nDBP和24-h DBP,均是PE孕妇分娩SGA儿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65,95%CI:1.135~1.410,P<0.001;OR=1.238,95%CI:1.085~1.412,P=0.002;OR=1.221,95%CI:1.120~1.331,P<0.001;OR=1.289,95%CI:1.197~1.388,P<0.001;OR=1.289,95%CI:1.197~1.388,P<0.001)。③多重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24-h ABPM参数中,基础模型合并nDBP的ROC-AUC为0.694,显着大于基础模型合并CBP舒张压的0.646,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82,P=0.003)。结论 24-h ABPM参数中的nDBP与PE孕妇是否分娩SGA儿密切相关,这为PE孕妇的血压管理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5期)

张国恺[10](2019)在《动态血压监测和动态心电图联合评价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动态血压监测和动态心电图联合评价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差异。方法对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夜间/白天血压比值分为超杓型14例、杓型33例、非杓型20例、反杓型13例和20例健康志愿者同时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均进行肝肾功能、血脂检测并统计分析。结果 (1)各组动态血压比较中,非杓型与杓型比较中各个结果无显着性差异,反杓型和超杓型在dSBP和dDBP值与杓型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nSBP和dDBP值与杓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各组动态心电图结果比较中,SDNN、SDANN各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反杓型和超杓型组中血肌酐和血尿素氮各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反杓型的肝脂肪变比例最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和动态心电图联合评价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差异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动态血压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对高血压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现象选择动态血压心电图同步监测评价方法完成干预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8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左室肥厚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实验A1组;同时间段选择60例单纯性高血压患者作为实验A2组;临床对于两组患者均展开动态血压心电图同步监测评价,就患者动态心电图数据以及动态血压值进行准确记录,就组间差异进行对比。结果经过对比发现,在舒张压水平、收缩压水平、TG水平、LVMI水平、TC水平、HDL水平、LDL水平几方面,A1组同A2组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但是A1组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65.00%)高于A2组(26.67%)明显(P <0.05);A1组白昼心率水平以及夜间心率水平高于A2组明显(P <0.05);两组伴有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白昼心率水平以及夜间心率水平高于未伴有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明显(P <0.05)。结论对于高血压患者在合并表现出左室肥厚的情况后,使得无症状心肌缺血疾病发生率呈现出明显增加,并且同单纯性高血压患者比较,其白天心率水平以及夜间心率水平均呈现出显着增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态血压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1].本报记者,董超.亚洲人高血压尤其易致中风[N].保健时报.2019

[2].李新.动态血压心电图同步监测评价高血压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意义[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3].王继光.亚洲动态血压监测专家共识解读[J].中国循环杂志.2019

[4].李刚,钟雷,严婷,宣骏梅.动态心电图与动态血压同步监测老年高血压合并房颤的临床价值[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9

[5].于晓斌,张豪英,邢冬杰.24h动态血压监测指导下高血压病治疗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

[6].张毅,柳志红.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中的应用现状与问题[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9

[7].孔繁琥.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诊治中的作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8].赵丹丹,赵正焱,赵施竹.24h动态血压监测中不同血压监测间隔对诊室高血压和隐匿性高血压的检出情况[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

[9].吕莉娟,周欣,何薇,尹爱华.分娩小于胎龄儿子痫前期孕妇24h动态血压监测的价值[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9

[10].张国恺.动态血压监测和动态心电图联合评价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差异[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9

论文知识图

动态血压监测系统的结构框图1 两组动态血压监测指标的比较两组动态血压监测结果(mmHg)1OSAHS临床诊断流程注:OSAHS...动态血压监测图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图即血压随...

标签:;  ;  ;  ;  ;  ;  ;  

动态血压监测论文_本报记者,董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