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浸提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力学,模型,荷叶,铜绿,数学模型,烟碱,红豆杉。
浸提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韩婷婷,任晓亮,任德飞,王萌[1](2019)在《荷叶中荷叶碱的浸提动力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温度、溶剂量、溶剂种类对荷叶碱浸提动力学过程。[方法]基于Fick第一定律建立浸提动力学模型将不同提取条件对荷叶碱浸提动力学的影响进行拟合与预测。[结果]温度升高,浸提速率及浸提量增大,且随温度升高,其对浸提量影响减小。提取体积增大,荷叶碱平衡提取量增大,但浸提达到平衡的时间延长。不同溶剂提取过程中,存在浓度交叉,试验范围内以70%乙醇提取率最高。不同溶剂下荷叶中荷叶碱浸提动力学符合一级一项浸提动力学模型。[结论]采用数字模型定量描述浸提过程功能成分质量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其对于揭示不同因素对浸提动力学效果的影响及优化浸提工艺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朱广云[2](2018)在《基于可浸提性和土壤性质的土壤Ni植物毒害预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针对基于土壤重金属全量的生态风险评价的不准确问题,以提高不同来源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为目的。选择我国具有代表性的17种外源添加镍(水溶性镍盐)污染的土壤样品,在模拟田间人工降水(非淋洗和淋洗)处理后,研究了EDTA和Mehlich-3单次或者连续叁次浸提态镍对大麦根伸长、小白菜生物量和西红柿生物量的毒性。在非淋洗和淋洗土壤中,一次EDTA浸提率平均为46%,叁次EDTA浸提率平均可以达到70%~74%;一次Mehlich-3浸提率平均为36%~40%,叁次Mehlich-3浸提率平均可以达到64%~75%。结合土壤性质,量化镍的外源添加总量和可浸提态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发现,土壤pH值是影响镍的外源添加总量和EDTA或Mehlich-3可浸提态二者关系最重要的影响因子。结合土壤pH值,镍的外源添加总量和EDTA或Mehlich-3可浸提态之间存在显着的数量关系。基于EDTA或Mehlich-3可浸提态镍的植物毒性阈值受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显着。例如,基于Mehlich-3可浸提态镍对大麦根伸长的毒性阈值(半抑制浓度,EC_(50))相差38倍以上。淋洗处理降低镍毒性多发生在碱性土壤中,在酸性和中性土壤中并不显着。同时,淋洗降低镍毒性与生态毒性终点有关。基于EDTA或Mehlich-3可浸提态浓度,采用不同的生态毒性终点,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建立生物有效性预测模型。在基于EDTA浸提态镍的大麦根伸长毒性预测模型中,铁锰氧化物较土壤pH值对毒性阈值变化的影响大。在基于EDTA浸提态镍的西红柿生物量或小白菜生物量的毒性预测模型中,土壤pH值和OC是影响EDTA浸提态镍对西红柿和小白菜毒性的重要影响因子。在基于Mehlich-3浸提态镍的大麦根伸长毒性预测模型中,土壤性质对Mehlich-3浸提镍的生物毒性的影响与Mehlich-3浸提次数有关,主要影响因子分别是铁、铝和锰氧化物以及粘粒含量(单次浸提)和土壤pH值和有机质(叁次浸提)。在基于Mehlich-3浸提态镍的西红柿生物量或小白菜生物量的毒性预测模型中,土壤pH值是影响Mehlich-3浸提态镍毒性的主要影响因子。这些结果不仅证明了重金属的化学浸提态代替全量作为风险评价标准的可行性,也为提高土壤中镍的生态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提供了支撑。(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8-06-01)
杨俊生,高丽娟,徐庆祥,陈如,李振男[3](2017)在《爬山虎根皮中白藜芦醇浸提动力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中草药提取过程的机制,建立白藜芦醇提取动力学模型;以爬山虎根皮为原料,以95%乙醇为浸提液,以白藜芦醇提取率为指标,考察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和溶剂倍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因素变化的情况下,ln C与T~(-1)、lnt、ln(M-H)均成线性关系,建立的动力学模型与实验吻合良好;该模型适用受动力学0扩散控制的浸提过程。根据动力学模型确定最佳提取条件为浸提剂为95%的乙醇、浸提温度60℃、浸提时间24h,料液比1g/6m L。(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7年05期)
吴攀,夏敏,杨雄,皮科武[4](2014)在《基于Design-Expert构建烟碱浸提率预测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析因实验,用Design-Expert构建涉及浸提时间(A)、浸提温度(B)、液料比(C)、烟末粒径(D)的烟碱浸提率预测模型。当A=10~120 min,B=20~60℃,C=20~60 m L/g,D=0.3~1.25 mm时得到烟碱浸提率预测模型R(%)=0.5020+0.0037C,特征参数液料比(C)对烟碱浸提率的影响最为显着,贡献值达91.75%,此模型的拟合度达99.99%,校正决定系数AdjR2=0.92。烟碱实际浸提率与模型预测浸提率相对误差在5%以内,表明该模型预测烟碱浸提率可信度高,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4年12期)
何宗祥,刘璐,李诚,张庭廷[5](2014)在《普生轮藻浸提液对两种淡水藻类的化感抑制作用及其数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大型水生植物的化感作用抑制水华藻类是水域生态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探讨了不同浓度普生轮藻浸提液对产毒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单纯以及混合藻类)的抑制作用,并根据实验过程中得到的数据和数据特征,在传统的Logistic模型和Lotka-Volterra模型基础上,通过微元法建立了普生轮藻浸提液对单纯产毒铜绿微囊藻、单纯斜生栅藻抑制的数学模型以及两藻混合时抑制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1)普生轮藻浸提液无论对单独的毒性铜绿微囊藻或斜生栅藻还是共生状态的毒性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均有很强抑制作用,且对毒性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要显着高于对斜生栅藻;(2)所建立的抑藻模型可有效表征和预测在一定范围内的产毒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及其混合藻在普生轮藻浸提液胁迫下藻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通过这些模型可方便地计算出实验期间任何时间节点上普生轮藻浸提液的半抑制浓度(EC50)、最小有效浓度(MIC)等指标的预测值、混合藻在小生境中相对稳定时的预测值等等。该研究可为实际抑藻的方案制定和实施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支撑和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应用意义。(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王唯涌,韩鲁佳[6](2009)在《黄芩黄酮浸提过程动力学模型适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考察一级一项和一级两项动力学模型对黄芩黄酮浸提过程的模拟效果,通过不同浸提温度下的黄芩黄酮浸提过程试验,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分别计算两动力学模型的参数。结果表明:两模型对黄芩黄酮浸提过程的拟合效果都较为理想(R2>0.980 0,RSD小于1.00%);但一级两项模型的快速、慢速浸提速率常数等参数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未能反映相应的物理意义。因此,一级一项动力学模型更适用于黄芩黄酮浸提过程的模拟。(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李宏燕,续京[7](2008)在《中药有效成分浸提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传统中药浸提过程中主要影响因素和浸提机理的分析,以传递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中药浸提过程的动力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从理论上研究了这些因素与浸出有效成分浓度之间内在的关系。推导所得模型表明:提高温度,降低固体颗粒的粒度可提高溶液中有效成分的浓度,进而提高浸提效率。(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25期)
王宇平,郑力,杨林,李友广[8](2008)在《沙蒿籽胶浸提数学模型的确立及验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浸提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了沙蒿籽胶浸提数学模型,并通过研究不同液固比、浸提温度和浸提时间对产胶率的影响,求出浸提数学模型中的各个参数。同时,模型的验证实验表明,不同液固比、浸提温度和浸提时间下,产胶率的实验数据与模型计算值之间吻合得较好,绝对误差不超过0.5%,该项研究为沙蒿籽胶的工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08年05期)
王宇平[9](2008)在《沙蒿籽胶浸提数学模型建立及物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白沙蒿籽为原料,旨在确立沙蒿籽胶浸提数学模型,并对沙蒿籽胶的物性进行研究分析,以期更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工业中。本论文研究内容如下:1.在浸提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了沙蒿籽胶浸提数学模型,研究了不同液固比、浸提温度和浸提时间对产胶率的影响,计算出浸提数学模型中各个参数。最终,计算出沙蒿籽胶浸提数学模型的表达式为: lny=4.4790+0.215lnq-925.1(1/T) +0.7664ln(1-e!(0.2291t))同时,模型的验证实验表明,不同液固比、浸提温度和浸提时间下产胶率的实验数据与模型计算值之间较吻合,绝对误差不超过0.5%,为沙蒿籽胶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2.参考亚麻籽胶国际标准测定方法,对提取的沙蒿籽胶进行理化指标的测定,检测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符合国际标准。模拟条件下,与瓜尔豆胶、黄原胶、亚麻籽胶进行比较,得到pH值、温度、剪切力、盐种类及浓度、乙醇和蔗糖诸因素对沙蒿籽胶性能的影响程度。3.从粘度、浊度和悬浮物稳定性叁个方面,与瓜尔豆胶、黄原胶、亚麻籽胶比较,研究沙蒿籽胶对番茄饮料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选择瓜尔豆胶、黄原胶、沙蒿籽胶叁种胶体进行复配试验。通过正交试验,运用统计学原理对数据进行正交分析及方差分析,得到复合稳定剂的最优配比为:0.05%瓜尔豆胶,0.15%黄原胶和0.05%沙蒿籽胶。(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08-05-01)
张朝晖,吴叶明,江蕾[10](2008)在《红豆杉多糖浸提过程动力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红豆杉多糖热水浸提的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并建立了动力学模型.该模型适用于原料是细颗粒的外扩散控制过程,并且原料中溶质含量较大,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相对较小.模型的主要特点是:将浸水后的原料看成由固相和渗透水相两相组成,并考虑多糖从固相到渗透水相的持续溶出效应,即在浸提起始阶段,少部分溶质溶出到渗透水相使其达到溶解饱和,然后剩余溶质不断溶出并维持渗透水相处于该饱和状态,这个阶段称为"饱和扩散"阶段,是多糖浸提的主要阶段.模型能较好地反映红豆杉多糖的浸提过程.根据"持续溶出效应",本文对内扩散控制模型和溶出速率控制模型进行了讨论,最后还讨论了溶质浓度-扩散系数间的关系及对本模型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浸提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针对基于土壤重金属全量的生态风险评价的不准确问题,以提高不同来源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为目的。选择我国具有代表性的17种外源添加镍(水溶性镍盐)污染的土壤样品,在模拟田间人工降水(非淋洗和淋洗)处理后,研究了EDTA和Mehlich-3单次或者连续叁次浸提态镍对大麦根伸长、小白菜生物量和西红柿生物量的毒性。在非淋洗和淋洗土壤中,一次EDTA浸提率平均为46%,叁次EDTA浸提率平均可以达到70%~74%;一次Mehlich-3浸提率平均为36%~40%,叁次Mehlich-3浸提率平均可以达到64%~75%。结合土壤性质,量化镍的外源添加总量和可浸提态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发现,土壤pH值是影响镍的外源添加总量和EDTA或Mehlich-3可浸提态二者关系最重要的影响因子。结合土壤pH值,镍的外源添加总量和EDTA或Mehlich-3可浸提态之间存在显着的数量关系。基于EDTA或Mehlich-3可浸提态镍的植物毒性阈值受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显着。例如,基于Mehlich-3可浸提态镍对大麦根伸长的毒性阈值(半抑制浓度,EC_(50))相差38倍以上。淋洗处理降低镍毒性多发生在碱性土壤中,在酸性和中性土壤中并不显着。同时,淋洗降低镍毒性与生态毒性终点有关。基于EDTA或Mehlich-3可浸提态浓度,采用不同的生态毒性终点,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建立生物有效性预测模型。在基于EDTA浸提态镍的大麦根伸长毒性预测模型中,铁锰氧化物较土壤pH值对毒性阈值变化的影响大。在基于EDTA浸提态镍的西红柿生物量或小白菜生物量的毒性预测模型中,土壤pH值和OC是影响EDTA浸提态镍对西红柿和小白菜毒性的重要影响因子。在基于Mehlich-3浸提态镍的大麦根伸长毒性预测模型中,土壤性质对Mehlich-3浸提镍的生物毒性的影响与Mehlich-3浸提次数有关,主要影响因子分别是铁、铝和锰氧化物以及粘粒含量(单次浸提)和土壤pH值和有机质(叁次浸提)。在基于Mehlich-3浸提态镍的西红柿生物量或小白菜生物量的毒性预测模型中,土壤pH值是影响Mehlich-3浸提态镍毒性的主要影响因子。这些结果不仅证明了重金属的化学浸提态代替全量作为风险评价标准的可行性,也为提高土壤中镍的生态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提供了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浸提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韩婷婷,任晓亮,任德飞,王萌.荷叶中荷叶碱的浸提动力学模型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2].朱广云.基于可浸提性和土壤性质的土壤Ni植物毒害预测模型研究[D].济南大学.2018
[3].杨俊生,高丽娟,徐庆祥,陈如,李振男.爬山虎根皮中白藜芦醇浸提动力学模型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7
[4].吴攀,夏敏,杨雄,皮科武.基于Design-Expert构建烟碱浸提率预测模型的研究[J].山东化工.2014
[5].何宗祥,刘璐,李诚,张庭廷.普生轮藻浸提液对两种淡水藻类的化感抑制作用及其数学模型[J].生态学报.2014
[6].王唯涌,韩鲁佳.黄芩黄酮浸提过程动力学模型适用性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09
[7].李宏燕,续京.中药有效成分浸提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
[8].王宇平,郑力,杨林,李友广.沙蒿籽胶浸提数学模型的确立及验证性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8
[9].王宇平.沙蒿籽胶浸提数学模型建立及物性研究[D].新疆大学.2008
[10].张朝晖,吴叶明,江蕾.红豆杉多糖浸提过程动力学模型[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