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宫怨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唐代,意象,昭君,婕妤,仕宦,哀而不伤,人文主义。
宫怨诗论文文献综述
杨勇[1](2019)在《从政治附庸到人文关怀:论明清昭君宫怨诗的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范晔的《后汉书》对昭君出塞有"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的记载。晋人石崇的《王明君辞》奠定了历代昭君诗歌的悲怨主题,其情感内涵非常丰富,包含远嫁之悲、出塞之苦、乡国之思、明珠暗投之怨等等,而独于宫怨无涉,这一选择性缺失对后世昭君诗的影响极为深远。更重要的是,中国古代诗歌的"言志"传统直接导致了昭君宫怨迟迟未能纳入文人诗歌创作的视野,即使偶有涉及,也是批判现实政治、寄托人生慨叹的咏史之作。这一状况到了明代有所改观。由于明代激烈的后宫之争,加上宫怨诗在明代的重视和传播,尤其是明中叶尊"情"反"理"文学思潮的兴起,出现了较多以昭君宫怨为表现内容的诗歌,其余绪一直延续至清。昭君宫怨诗的发生,昭示着昭君诗歌的创作从政治附庸的地位开始进入人文关怀的阶段,带来了叁个方面的转变——言说立场与价值取向的变化、从家国到个体的视点转移、昭君作为女性的身份确认与重构,并因此具有重要的诗歌史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杜巧玉[2](2019)在《唐代宫怨诗意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宫怨诗以其特有的幽思离怨基调、独特的意象表征符号,在诗歌发展史上始终占据一席之地。唐代是宫怨诗繁荣的时代,在唐代宫怨诗中,诗人常常选用一些已经被赋予了特定情感体验的器物意象、建筑意象和时间意象来表达诗歌情感、烘托诗歌氛围。(本文来源于《中华辞赋》期刊2019年05期)
彭宇星[3](2018)在《浅析王昌龄宫怨诗中的“怨情”》一文中研究指出王昌龄的宫怨诗是唐代宫怨诗的杰出代表。其宫怨诗中的"怨情"主要有两种:宫女之怨和仕人之怨。诗人通过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表现了宫女失宠的哀怨,隐喻了仕人抑郁不得志的情感体验。(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24期)
刘小捷[4](2017)在《唐代仕女画和宫怨诗的意象交汇》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的部分仕女画作品,常常被历代文人和学者认为表现出一定的幽怨意味。这些表现出幽怨意味的仕女画作品,包括流传至今的一些绢画和部分考古发掘的唐代墓室壁画等等。这些画作的兴起不是一个孤立的历史现象,而是与唐代兴盛的宫怨诗创作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唐代的宫怨诗的创作风格相比前代更加多样化,其中一些宫怨诗的创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仕女画的启发。这两者在“宫怨”的意象营造上存在着相互借鉴和相互影响的地方。意象是诗画交汇的关键因素。首先,唐代仕女画和宫怨诗之间存在一定关联:二者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相似,诗人和画家存在较多的诗画互动,以及唐代诗论和画论对意境有着共同追求。墓葬艺术中的仕女画与现世艺术的诗画作品既有巨大差别,又有一定的联系。其次,唐代宫怨诗和具有幽怨意味的仕女画中出现的意象可归纳为叁种意象类型:四季意象、活动意象、器物意象。每个类型中又包含一些宫怨诗与仕女画共同的意象。通过选取并深入比较诗画作品中意象营造的典型案例,对诗画意象的关联、意象传统、意象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探寻唐代宫怨诗与具有幽怨意蕴的仕女画在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特定的社会情境中,如何围绕意象的营造进行互通、交流与相互借鉴。(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5-01)
张宁宁[5](2016)在《中国古代宫怨诗传播符号的文化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宫怨诗传播符号大致分为人物符号与非人物符号两大类。宫怨诗作者将其要表达的内容与特定符号进行置换,宫怨诗读者则借助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与约定俗成,正确地将某种关联还原出来。异质文化语境中,中国古代宫怨诗传播符号体现出共享性特征;同质文化语境中,则体现出差异性特征。宫怨诗借助特定的传播符号,向世人传递以男权、皇权为核心的男尊女卑和君尊臣卑观念,以及温柔敦厚的文学批评传统,这些正是中国古代宫怨诗作者与读者共同的文化归宿和价值观选择。(本文来源于《东南学术》期刊2016年05期)
吴雪伶[6](2016)在《论唐代宫怨诗兴盛的文化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宫怨诗是唐代诗坛宫怨文学发展、兴起的一支独秀,其主要内容是展现唐代后宫女性的生活遭际和情感境遇,要追溯其兴盛的文化背景,主要有叁个方面,一、唐代的文化政策及文人的妇女观;二、唐代的后宫体制;叁、唐人的仕宦心理及传统题材的惯性。(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6年14期)
孙红[7](2016)在《从宫怨诗的寄托问题管窥唐人的仕宦心态》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唐一代,宫怨诗特盛,原因之一是唐人借宫怨之名抒发内心的别一种情感。宫怨多寄寓士怨,源于用男女来喻君臣的中国文学创作及评赏的传统观念,以及士人举业艰难,仕进坎坷,借宫怨以抒怀。唐代宫怨诗中常含寄托,这种寄托或隐或显,透过宫怨表面能够窥探出唐人的仕宦心态。(本文来源于《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孙红[8](2016)在《试析唐代宫怨诗中的君王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宫怨诗是以宫廷女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但其实,每首宫怨诗都有一个潜在的人物形象——君王,总的来说,唐代宫怨诗中的君王形象是高高在上的,占有绝对的主动,而且君王乘车驾辇来去自由,不像宫女只能被动地等在空寂的院落,活动范围限制在玉阶以内。这种多数崇仰少数的妃嫔制度是古代社会一夫多妻制度畸形的放大和发展,它更典型更深刻地反映了女性的苦难,同时宫怨诗也可以看作是广大士子渴望得到君王认可的现实反映。(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6年08期)
薛业婷[9](2015)在《试论王昌龄宫怨诗中的孤独意识——以《长信秋词》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七绝圣手"王昌龄的宫怨诗在他的绝句作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试从《长信秋词》组诗入手,具体探讨王昌龄宫怨诗中蕴含的多重孤独意识。(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5年23期)
何伟[10](2015)在《唐代宫怨诗中“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创作风格》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唐代宫怨诗的综述,指出了"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内在含义,并针对这种诗歌创作风格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旨在进一步弘扬我国的传统诗词文化,为广大诗词研究学者提供更多的参考素材和帮助。(本文来源于《长春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宫怨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宫怨诗以其特有的幽思离怨基调、独特的意象表征符号,在诗歌发展史上始终占据一席之地。唐代是宫怨诗繁荣的时代,在唐代宫怨诗中,诗人常常选用一些已经被赋予了特定情感体验的器物意象、建筑意象和时间意象来表达诗歌情感、烘托诗歌氛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宫怨诗论文参考文献
[1].杨勇.从政治附庸到人文关怀:论明清昭君宫怨诗的兴起[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杜巧玉.唐代宫怨诗意象研究[J].中华辞赋.2019
[3].彭宇星.浅析王昌龄宫怨诗中的“怨情”[J].青年文学家.2018
[4].刘小捷.唐代仕女画和宫怨诗的意象交汇[D].东南大学.2017
[5].张宁宁.中国古代宫怨诗传播符号的文化认同[J].东南学术.2016
[6].吴雪伶.论唐代宫怨诗兴盛的文化背景[J].北方文学.2016
[7].孙红.从宫怨诗的寄托问题管窥唐人的仕宦心态[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8].孙红.试析唐代宫怨诗中的君王形象[J].名作欣赏.2016
[9].薛业婷.试论王昌龄宫怨诗中的孤独意识——以《长信秋词》为例[J].名作欣赏.2015
[10].何伟.唐代宫怨诗中“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创作风格[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