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淋巴细胞,小肠,黏膜,白介素,沙门氏菌,银杏叶,伤寒。
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论文文献综述
李焰,兰天香,邱龙新,林丽萍,戴爱玲[1](2018)在《银杏叶复方对LPS应激断奶仔猪小肠黏膜形态及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银杏叶复方对免疫应激断奶仔猪小肠黏膜形态及其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目的影响,本试验将36头断奶仔猪随机分为对照组(灌服110 mL生理盐水)、大肠杆菌脂多糖(LPS)应激组(灌服110 mL生理盐水)、银杏叶复方组(灌服110 mL银杏叶复方制剂),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预试期7 d,正试期27 d。试验第23天采用腹膜注射LPS刺激断奶仔猪建立免疫应激模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及LPS应激组相比,银杏叶复方显着提高了断奶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段的小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P<0.05);银杏叶复方组小肠各段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均显着高于LPS应激组(P<0.05)。综上,银杏叶复方可维持和修复由免疫应激引起的断奶仔猪肠道损伤并能增强肠道黏膜的免疫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杨艳伟,周晓冰,吕建军,霍桂桃,屈哲[2](2016)在《转cry1Ab/Ac基因大米对食蟹猴小肠黏膜形态及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转cry1Ab/Ac基因大米对食蟹猴小肠黏膜形态及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的影响。方法:以转cry1Ab/Ac基因大米为受试物,选用24只食蟹猴,雌雄各半,随机分成3组,即普通大米对照组、转cry1Ab/Ac基因大米低、高剂量组。对照组、低剂量和高剂量组给予的猴饲料中转cry1Ab/Ac基因大米含量分别为0、17.5%和70%。每天饲喂2次,每次(100±10)g,持续6个月,恢复期4周。分别进行一般毒性指标的检测:临床症状观察、体质量、体温、心电图、血液学、血清生化、尿生化、脏器质量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解剖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进行HE染色和PAS染色,观察小肠黏膜形态、上皮内淋巴细胞及杯状细胞数目。结果:饲喂6个月后,与普通大米对照组相比,转cry1Ab/Ac基因大米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食蟹猴的一般常规检查未见异常。小肠黏膜形态各组均未见病理改变,低、高剂量组的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饲喂转cry1Ab/Ac基因大米6个月对食蟹猴小肠黏膜形态、上皮内淋巴细胞及杯状细胞数量未见不良影响。(本文来源于《癌变·畸变·突变》期刊2016年06期)
冯帼,何柳芳,刘素丽,陈耀勇,崔伟伦[3](2016)在《双歧杆菌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大鼠肠上皮γδT淋巴细胞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大鼠肠道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建立3日龄新生大鼠NEC模型,新生大鼠总共24只,分为正常新生大鼠组(正常组)、正常新生大鼠口服双歧杆菌组(正常口服双歧杆菌组)、NEC组和NEC口服双歧杆菌组,每组6只,在建模72 h后对十二指肠下端至直肠上端肠道组织进行肠道病理评估和肠道γδT淋巴细胞流式细胞学检测。结果肠道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正常组及正常口服双歧杆菌组的肠道组织结构正常,NEC口服双歧杆菌组肠道组织损伤较NEC组有所改善。同时流式细胞学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口服双歧杆菌组γδT淋巴细胞数量较正常组增加,NEC组肠道上皮γδT淋巴细胞数量较正常组明显减少,而NEC口服双歧杆菌组γδT淋巴细胞数量较NEC组增加。结论双歧杆菌可改善NEC新生大鼠肠道上皮损伤,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其能增加肠道上皮γδT淋巴细胞数量有关。(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6年21期)
张玉仙,王文利,曹静,陈耀星,王子旭[4](2016)在《不同剂量的“乳猪壮”对仔猪小肠黏膜结构和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法研究庆大霉素和不同剂量的"乳猪壮"在防治仔猪大肠杆菌病时对仔猪小肠黏膜结构和小肠内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的数量变化的影响。试验选用60头刚出生的0日龄的杜×大×长叁元杂交健康仔猪,随机分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设10只(雌雄均有),分别饲喂生理盐水、庆大和4种不同剂量的"乳猪壮",试验期为7d。试验结果:4mL乳猪壮显着有促进仔猪生长的作用,对仔猪小肠黏膜结构及仔猪体重增长方面的影响表现最佳,肠绒毛长度最长、隐窝深度最深、V/C比值最大,4mL-乳猪壮对改善和增强仔猪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提高仔猪体重的效果最好。从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变化来看,6个试验组仔猪小肠黏膜的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由十二指肠向空肠、回肠逐渐减少;杯状细胞的数量由十二指肠向空肠、回肠逐渐增加。4mL乳猪壮组对仔猪小肠黏膜的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的数量明显高于其它组且差异极显着(P<0.01),4mL乳猪壮组对改善仔猪小肠黏膜的防御功能,提高肠道的防御能力有一定作用,可以防治仔猪大肠杆菌病。4mL乳猪壮有促进仔猪生长发育和防治仔猪大肠杆菌病等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08-20)
李淑娴,郭明刚,王雯慧[5](2015)在《上皮内淋巴细胞在双峰驼小肠内的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采用HE常规染色方法,光镜下观察小肠各段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的分布位置、密度和形态,并对其进行计数,来探索双峰驼肠黏膜免疫机制.结果表明:上皮内淋巴细胞在小肠各段数量分布有显着差异(P<0.05),从十二指肠到回肠数量逐渐增多,每5 000μm2大小的肠黏膜上皮细胞中,肠上皮内淋巴细胞的平均数量分别为5.40、17.36和33.64个.上皮内淋巴细胞多数位于上皮吸收细胞的基底部,少数分布在上皮细胞核区和核上方,且后者多出现在空肠后段到回肠后段.上皮内淋巴细胞形态单一,多为圆形和椭圆形,与周围上皮吸收细胞的界限非常清晰,有一明显的"空晕".肠上皮内淋巴细胞从十二指肠到回肠数量逐渐增多,说明了上皮内淋巴细胞的归巢可能与小肠各段的抗原因素差异以及上皮吸收细胞基底侧的E-钙粘连蛋白表达密切相关.这一结果与在其他动物上的研究结果是不相同的.(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左增妍,李燕,张鸿儒,韩秋菊,张建[6](2014)在《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在抵抗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目的:肠道粘膜上皮层由上皮内淋巴细胞(IELs)和上皮细胞(IECs)组成,它们共同形成了肠道抵抗外界感染的第一道屏障。肠上皮细胞通过细胞间紧密连接以及细胞因子和抗菌肽的分泌,抵抗病原菌的侵袭,肠上皮内淋巴细胞则是一类独特的杀伤性淋巴细胞群,通过维持上皮细胞的屏障功能,调节获得性和天然免疫,抵抗病原菌感染。但是,目前对肠上皮细胞和上皮内淋巴细胞相互调节在抵抗病原菌感染中的作用研究尚少。本研究通过鼠伤寒沙门氏菌肠道感染模型的建立,观察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在抵抗病原菌感染中发挥的作用及是否存在相互调节作用,为肠道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方法:灌胃感染鼠伤寒沙门氏菌,建立小鼠肠道感染模型;Western Blot和定量PCR检测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后小肠上皮细胞炎症小体(NLRP3,NLRC4)及抗菌肽(β-defensin3,β-defensin4)表达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抗菌物质ROS,IELs活化分子(CD44,CD69)及杀伤相关分子(NKG2D,CD107a,IFN-γ)的表达变化;LDH法检测IL-1β刺激IELs后对其杀伤感染上皮细胞的影响;Transwell法检测感染上皮细胞对IELs趋化能力的影响。结果:小鼠感染鼠伤寒沙门氏菌后小肠上皮细胞炎症小体NLRP3和NLRC4的表达上调,caspase-1的活化增加,成熟IL-1β的分泌增加,抗菌物质ROS、defensin-β3和defensin-β4表达上调;CD8α~+TCRγδ~+IELs亚群的比例增加,同时活化相关分子(CD44,CD69)和杀伤相关分子(NKG2D,CD107a,IFN-γ)的表达上调。IELs对上皮细胞的杀伤能力明显增强,体外加入IL-1β促进IELs对伤寒感染上皮细胞的杀伤能力,伤寒感染的上皮细胞产生的趋化因子促进对IELs的趋化。结论:小肠上皮细胞通过炎症小体的活化和抗菌物质的分泌,在抵抗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感染的上皮细胞IL-1β和趋化因子分泌增强,有利于对IEL的募集并促进其对上皮细胞的杀伤,利于病原菌的清除。(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4-10-18)
韩望,熊莺,马岩,李运曼,方伟蓉[7](2014)在《灵仙新苷体外给药对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灵仙新苷体外给药对大鼠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IEL)功能的调节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体外培养大鼠IEL,测定灵仙新苷对IEL的细胞毒性作用以及ConA、LPS分别诱导的IEL培养上清液中TNF-α及IFN-γ含量。结果:灵仙新苷高浓度组(5.5×10-6mol·L-1)可以显着抑制ConA、LPS分别诱导的IEL培养上清液中TNF-α及IFN-γ的含量。灵仙新苷中(5.5×10-7mol·L-1)、低(5.5×10-8mol·L-1)浓度组对IEL的细胞活性没有显着性影响。结论:灵仙新苷对大鼠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功能具有较明显的调节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和IFN-γ的水平有关。(本文来源于《药学与临床研究》期刊2014年05期)
李子南[8](2014)在《微小RNA-146a对小鼠γδT细胞、CD8~+T细胞胸腺发育的调控及对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构成与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mi RNA的调控作用对维持免疫系统的稳态十分重要。随着mi RNA分子的作用机制被揭示,免疫调控的研究热点逐步从转录水平过渡到转录后水平,并发现了一系列与免疫细胞、免疫疾病密切相关的mi RNA。在这些mi RNA中,mi R-146a是研究较为透彻的一个。通过对KO小鼠的研究揭示了mi R-146a在许多免疫细胞中的生理功能;而在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炎症损伤部位中,mi R-146a呈显着的上调表达。因此与KO小鼠相比,研究mi R-146a在炎症性疾病中的病理学功能更适宜选用mi R-146a转基因(Transgenetic,Tg)小鼠。因此,我们特别对mi R-146a Tg小鼠进行了系统的表型鉴定,并根据相关线索进一步探讨mi R-146a对机体免疫应答的调控作用,为免疫应答调控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线索。首先,我们发现Tg小鼠淋巴结和脾脏呈明显的肿大。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Tg小鼠淋巴结中,T细胞、B细胞以及T细胞的主要亚群(αβT、γδT细胞亚群,CD4+、CD8+T细胞亚群)的绝对数量均显着升高。此外,Tg小鼠淋巴结和脾脏中T细胞亚群相对比例也有所改变,表现为γδT、CD8+T细胞亚群比例上升,αβT、CD4+T细胞亚群比例下降。我们进一步检测了Tg小鼠胸腺中上述细胞的比例。结果显示,Tg小鼠胸腺中的γδT细胞和CD8+单阳性T细胞比例下降,这与在淋巴结或脾脏中的变化趋势恰恰相反。接下来我们利用RNA-Seq技术比较了Tg小鼠和WT小鼠中胸腺细胞的基因表达谱,结果发现有101个基因的表达水平有显着变化,并重点对54个下调表达的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7个与T细胞发育相关的基因,包括il7rα(cd127)和gimap4。我们进一步用Western blot或流式细胞术证明了这两个分子在Tg小鼠中的下调表达,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mi R-146a与gimap4 m RNA 3’UTR的直接相互作用。在日常饲养Tg小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10%到15%的小鼠其结肠肠壁有充血的现象并伴有腹泻,这些症状与肠炎症状类似。在DSS诱导肠炎后,我们发现与WT小鼠相比,Tg小鼠表现出更加严重的肠炎症状,这表明过表达mi R-146a会加重DSS诱导肠炎的症状及组织损伤程度。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IEL)在肠道炎症及肠道微环境的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接下来我们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了小肠IEL的细胞组成,并发现Tg小鼠的小肠IEL中γδT细胞比例明显升高,且大部分为Vγ1亚群;用抗CD3抗体联合抗CD28抗体活化Tg及WT小鼠的小肠IEL,Tg小鼠的小肠IEL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和IL-17A分泌水平升高,而IFN-γ的分泌量则无显著改变。至此,本研究有叁个重要发现:第一,系统性过表达mi R-146a可下调IL-17α和Gimap4在小鼠胸腺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并影响γδT细胞和CD8+T细胞的发育。第二,初步证实了gimap4为mi R-146a调控的靶基因,并为IL-7Rα与mi R-146a功能联系提供了重要线索。第叁,系统性过表达mi R-146a会改变小鼠IEL的细胞构成,使其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升高,提高了小鼠对DSS诱导肠炎的易感性。(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免疫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期刊2014-07-23)
左增妍[9](2014)在《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在抵抗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肠道是接触大量食物抗原和微生物定居的主要场所。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是机体抵御肠道病原体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同时也在宿主与外环境间建立和维持稳态平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鼠伤寒沙门氏菌是主要的肠道致病菌,是导致食物来源的疾病和腹泻的常见病因,其致病因子主要包括毒力岛SPI、pSLT毒力质粒、粘附素、鞭毛等。肠道免疫细胞在抵抗病原菌感染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肠道粘膜上皮层由上皮内淋巴细胞(IELs)和上皮细胞(IECs)组成,大约每6-10个上皮细胞中就有一个上皮内淋巴细胞,上皮细胞和上皮内淋巴细胞共同形成了肠道抵抗外界感染的第一道屏障。肠上皮在肠道黏膜的免疫反应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是阻止过量病原菌和其他抗原由肠腔进入循环系统的一道关键的物理屏障。已有研究表明肠上皮细胞通过细胞间紧密连接以及细胞因子和抗菌肽的分泌,抵抗病原菌的侵袭。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是一类独特的杀伤性淋巴细胞群,通过维持上皮细胞的屏障功能,调节获得性和天然免疫,抵抗病原菌感染。因此,肠上皮细胞和上皮内淋巴细胞在抵抗病原菌感染中均能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上皮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如IL-15对CD8aαα+IEL细胞的比例及功能有重要影响,并能促进肠上皮内淋巴细胞细胞凋亡相关分子Bcl-2和Bcl-xl的表达,影响上皮内淋巴细胞的功能。肠上皮内淋巴细胞高表达IFN-γ和TNF-α影响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分子的表达。但是,目前对肠上皮细胞和上皮内淋巴细胞相互调节在抵抗病原菌感染中的作用的研究尚少。本研究通过肠道感染模型的建立,观察小鼠经口感染鼠伤寒沙门氏菌后肠上皮内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在抵抗病原菌感染中发挥的作用,并探讨其清除感染病原菌过程中是否存在相互调节作用,为肠道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方法:1.灌胃感染鼠伤寒沙门氏菌,建立小鼠肠道感染模型。通过小鼠体重、肠外观、HE染色和载菌量检测感染模型是否成功建立。2. Western Blot和定量PCR检测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后上皮细胞炎症小体(NLRP3、NLRC4)表达的变化。3. Western Blot和定量PCR检测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后上皮细胞抗菌肽(β-defensin3、β-defensin4)的表达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抗菌物质ROS的表达变化。4.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感染鼠伤寒沙门氏菌后,IELs活化分子(CD44、CD69)及杀伤相关分子(NKG2D、CD107a、IFN-γ)的表达变化。5.流式细胞术检测IL-1β刺激IELs后对其表达活化及杀伤相关分子的影响。6.LDH法检测IL-1p刺激IELs后对其杀伤感染上皮细胞的影响。7.LDH法检测加入anti-IL-1β阻断抗体后,IELs对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上皮细胞杀伤效率的变化。8.Tranwell法检测感染上皮细胞对IELs趋化能力的影响。结果:1.成功建立鼠伤寒沙门氏菌肠道感染模型。2.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后小肠上皮细胞后炎症小体NLRP3和NLRC4的表达上调,caspase-1的活化增加,成熟IL-1p的分泌增加。3.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后抗菌物质ROS、defensin-β3和defensin-β4表达上调。4.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时CD8α+TCRγδ+IELs亚群的比例增加,同时活化相关分子(CD44、CD69)和杀伤相关分子(NKG2D、CD107a、IFN-γ)的表达上调。5.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肠道后CD8αα+IELs、CD8αβ+IELs活化相关分子(CD44、CD69)和杀伤相关分子(NKG2D、CD107a、IFN-γ)表达上调。6.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后IELs对上皮细胞的杀伤能力明显增强。7.体外加入IL-1β促进IELs对伤寒感染上皮细胞的杀伤能力。8.伤寒感染的上皮细胞产生的趋化因子促进对IELs的趋化。结论:1.小肠上皮细胞通过炎症小体的活化和抗菌物质的分泌,在抵抗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2.IELs,尤其是CD8α+TCRγδ+IELs亚群,在抵抗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3.IL-1β能促进IELs对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上皮细胞的杀伤。4.趋化因子能促进上皮细胞对IELs的募集,有利于IELs细胞对伤寒感染上皮细胞的杀伤。(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4-05-18)
李焰,王华,尹会方,黄其春,邱木兰[10](2013)在《银杏叶复方对肉兔小肠黏膜形态及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银杏叶复方对肉兔小肠黏膜形态及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的影响,试验选择40只30日龄统一断奶的雌性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基础日粮为玉米-豆粕-草粉型,其中对照组Ⅰ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Ⅱ、Ⅲ、IV组饲喂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0%、1.00%和1.50%的银杏叶复方,试验期30 d。结果表明,1.00%和1.50%银杏叶复方组的空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0.50%和1.00%组回肠V/C比值也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1.00%和1.50%银杏叶复方组的空肠淋巴细胞数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0.50%银杏叶复方组的十二指肠杯状细胞数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基于试验结果推断:饲粮中添加1.00%的银杏叶复方制剂,可维持和养护断奶肉兔的小肠黏膜组织。(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转cry1Ab/Ac基因大米对食蟹猴小肠黏膜形态及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的影响。方法:以转cry1Ab/Ac基因大米为受试物,选用24只食蟹猴,雌雄各半,随机分成3组,即普通大米对照组、转cry1Ab/Ac基因大米低、高剂量组。对照组、低剂量和高剂量组给予的猴饲料中转cry1Ab/Ac基因大米含量分别为0、17.5%和70%。每天饲喂2次,每次(100±10)g,持续6个月,恢复期4周。分别进行一般毒性指标的检测:临床症状观察、体质量、体温、心电图、血液学、血清生化、尿生化、脏器质量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解剖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进行HE染色和PAS染色,观察小肠黏膜形态、上皮内淋巴细胞及杯状细胞数目。结果:饲喂6个月后,与普通大米对照组相比,转cry1Ab/Ac基因大米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食蟹猴的一般常规检查未见异常。小肠黏膜形态各组均未见病理改变,低、高剂量组的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饲喂转cry1Ab/Ac基因大米6个月对食蟹猴小肠黏膜形态、上皮内淋巴细胞及杯状细胞数量未见不良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论文参考文献
[1].李焰,兰天香,邱龙新,林丽萍,戴爱玲.银杏叶复方对LPS应激断奶仔猪小肠黏膜形态及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18
[2].杨艳伟,周晓冰,吕建军,霍桂桃,屈哲.转cry1Ab/Ac基因大米对食蟹猴小肠黏膜形态及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的影响[J].癌变·畸变·突变.2016
[3].冯帼,何柳芳,刘素丽,陈耀勇,崔伟伦.双歧杆菌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大鼠肠上皮γδT淋巴细胞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6
[4].张玉仙,王文利,曹静,陈耀星,王子旭.不同剂量的“乳猪壮”对仔猪小肠黏膜结构和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变化的研究[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
[5].李淑娴,郭明刚,王雯慧.上皮内淋巴细胞在双峰驼小肠内的分布特征[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5
[6].左增妍,李燕,张鸿儒,韩秋菊,张建.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在抵抗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中的作用[C].第九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2014
[7].韩望,熊莺,马岩,李运曼,方伟蓉.灵仙新苷体外给药对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4
[8].李子南.微小RNA-146a对小鼠γδT细胞、CD8~+T细胞胸腺发育的调控及对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构成与功能的影响[C].第叁届免疫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2014
[9].左增妍.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在抵抗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中的作用[D].山东大学.2014
[10].李焰,王华,尹会方,黄其春,邱木兰.银杏叶复方对肉兔小肠黏膜形态及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