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型平板热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矩形槽道平板热管,传热性能,理论模型,剪切摩擦力
小型平板热管论文文献综述
刘一兵,刘慧荧,肖宏志[1](2009)在《微小型矩形槽道平板热管传热性能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充分考虑槽道内汽-液界面剪切摩擦力下,建立了微小型矩形槽道平板热管的数学模型,通过迭代计算得出工质质量流量、流体和蒸汽平均流速、汽一液界面弯月面半径及蒸汽和液体压力沿轴向分布规律,最后对热管外壁面温度值的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两者数值基本一致,证明了所建数学模型与实际相符,对热管的理论分析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低温与超导》期刊2009年03期)
熊建国[2](2007)在《小型重力型微槽道平板热管蒸发器内纳米流体沸腾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子技术迅速发展,电子器件的高频、高速以及集成电路的密集和小型化,散热问题己成为制约电子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电子器件散热技术研究的日益重要,本文首先回顾了目前微槽道平板热管以及纳米流体热管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同时介绍了热管散热器的研究与进展;另一方面,由于纳米粒子具有小尺寸效应、界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使纳米粒子在结构、光电、磁学和化学性质等方面表现出特异性。在热管循环工质中加入纳米颗粒,改变了循环工质的结构,增强了内部能量的传递过程、增大了纳米流体的换热系数,降低了纳米流体的热惰性,使加热器温度场达到均匀的时间缩短,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因此,纳米流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强化传热工质,在传热学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将纳米流体应用于两相流流动与沸腾传热方面,例如作为换热工质在热管中的相变沸腾换热,正在成为换热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本文通过设计合理的模拟电子器件发热元件及工况条件,建立了一(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07-01-07)
岂兴明,苏俊林,矫津毅[3](2006)在《小型平板热管的传热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丙酮、乙醇和水为工质,对小型平板热管在充液率为20%~90%的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测量了热管蒸发段和冷凝段管壁、加热和冷却风道进、出口截面等处的温度分布,计算了传热量和传热系数。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了工质、充液量和热流密度对热管传热系数的影响。得出该平板热管以乙醇为工质的传热性能最好,传热极限qmax为16~17 kW/m2,最佳充液率为50%,并给出平均传热系数综合关联式。实验结果可供工程设计参考。(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06年05期)
孙中原[4](2006)在《微小型槽道平板热管传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小型槽道平板热管因其在微电子设备冷却领域的广泛而又重要的应用前景,已经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国外对该种热管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开创性的成果,但是相关研究在我国还较缺乏,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大量查阅现有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并综合前人有关微槽平板热管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对单面刻有槽道的微槽平板热管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细致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共分两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考察了该型热管的整体工作表现,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开发相应的计算程序,得到了热管内部毛细流动和传热的数据,分析了热管在不同工作倾角、不同加热热流以及不同工作温度等情况下工作特性的变化规律,考察了汽液界面上的剪切作用对热管传热量的影响,并且进一步在理论上预测了该型热管的毛细和沸腾极限。本文第二部分在前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对微细槽道内形成的液体弯月面尤其是蒸发薄液膜部分的蒸发换热进行了研究。通过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建立起相关数学模型,得到了汽液弯月面在薄液膜区域的流动和换热规律,分析了槽道宽度等参量对微区域传热的影响,并计算得到了微区域传热量占整个液体弯月面的份额。最后,本文总结归纳了研究得到的该型微槽平板热管传热特性,为今后的工程设计、应用和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并对该型热管今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06-01-01)
岂兴明[5](2004)在《小型平板热管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管是依靠自身内部工作液体相变来实现传热的传热元件,具有结构紧凑、高导热性、优良的等温性、热流密度可变性、热流方向可逆性、恒温特性、环境的适应性等基本特性,在电子电器工程中取得许多应用成果。随着近年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器件高频、高速及集成电路的密集和小型化,单位容积电子器件的发热量迅速增大。电子技术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散热手段来保证。因此,研究开发小型电子冷却用热管已成为国内外热管界及热管厂家的一个热点领域,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尚未开展起来。另外,对于很多应用场合,如芯片、集成电路板、CPU等是平面形状,如采用管状热管传热,需增加冷、热板,这就增加了传热热阻,并且均温性不好。在这些场合,小型平板热管具有优势。因此,本文开发了电子冷却用小型平板热管,并对其换热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设计制造热管设计基本包括叁部分:管壳材料的选择、吸液芯结构的设计和工质的选择。由于铜的高传导性、抗氧化性和重量轻特点,同时考虑实验热管的应用场合(电子器件冷却),选择铜为壳体材料。热管工作的基础是工质的蒸发和冷凝,因此选择合适的工质是设计和制造的一个重要方面。影响工质选择的因素包括:合适的工作温度范围;适当的饱和蒸汽压;良好的导热性;工质与壳体材料的相容性,以及好的热稳定性。考虑到上述因素,选择丙酮、乙醇和水为工质。根据CPU热管散热器的需要,热管的尺寸为80mm*65mm,厚度为4mm。吸液芯结构形式采用的是五层磷铜丝网。平板型热管的制造方法决定着热管质量。热管的制造包括:管材的清洗、端口的封焊、检漏、抽真空、充液以及封口6个步骤。本热管的制造过程中平板两端的焊接以及热管的封口技术是最关键的,直接决定着热管的传热性能。热管性能测试系统的开发设计CPU热管散热器性能测试系统采用LabVIEW6.1图形化编程平台设计。基于虚拟仪器的CPU热管散热器性能试验系统具有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处理等特点。它可以对试验整个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只需进行适当的参数设<WP=74>置后就可以完成各种散热器的性能试验。本系统主要由:参数设置、控制面板、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系统帮助五部分组成。测量模拟参数时,需要进行模拟输入设置,包括输入模式(单端输入或差分输入)、分辨率、输入范围、采样范围、采样频率、精度和噪声等。为了提高测量精度试验采用了以下措施:热电偶冷端补偿;热电偶非线性补偿;粗大误差剔除;温度信号的数字滤波。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一个热管换热性能的好坏,需要理论上的分析和实验的证实。本文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小型平板热管的传热机理,求解了各种传热极限,用于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随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首先建立了小型平板热管实验装置。利用此装置可进行小型平板热管的加热、冷却,数据采集等工作。试验装置主要由加热部分、冷却部分和温度测量部分组成。加热部分主要包括:电阻加热器、功率表、调压器、绝缘材料和电源。由于电加热功率测量简单、精确,故采用加热器模拟热源放热,并用绝缘材料对蒸发段和绝热段保温,使辐射和对流的热损失减少到最小。本试验分别由调压器和功率表来控制和测量加热功率的大小。本实验装置采用空气冷却方式。数据采集分析系统连接k型镍铬-镍硅热电偶,来测量整个热管表面的温度分布。通过实验测定了热管在不同加热功率、冷却强度、工质种类、充液率下的热管蒸发端和冷凝端表面温度。从而确定了热管的传热量以及热管的传热系数。根据实验结果进一步分析了热管的温度分布性能,冷却强度、加热功率、工质种类、充液率等因素对热管性能的影响。拟合出较准确的实验关联式,用于指导相似结构热管的设计和实验。结 论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以下结论:本试验所制造的平板型热管的热阻大约在0.26 — 0.37 oC/W,达到降低<WP=75>热阻的目的,平板型热管均温性好,基本可以满足CPU散热器的要求。平板型热管传热性能试验台可以完成各种散热器的空气冷却试验。整个试验台的风速V在0~12m/s的范围内可控,还可以根据试验条件的具体要求更换风机来提供更大的风速。主要试验测试段容易拆卸,便于更换各种尺寸规格的散热器,例如:微机电源的散热器、显卡芯片组散热器等。基于虚拟仪器的CPU热管散热器性能试验系统具有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处理等特点。它可以对试验整个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只需进行适当的参数设置后就可以完成各种散热器的性能试验。丙酮、乙醇和水这叁种工质表现出不同的传热特性。通过对工质不同的热管试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可以发现:试验热管的工质乙醇的换热性能最好,丙酮最差。在本文的实验条件下,以丙酮为工质的平板型热管最佳充液率大约为20%;以水为工质的平板型热管最佳充液率大约为50%;以乙醇为工质的平板型热管最佳充液率大约为50%。实验参数风速V和加热功率Qe对热管传热系数的影响较大。随着V的增加,热管传热系数呈上升趋势;随着Qe的增加在达到热管的毛细传热极限之前,热管传热系数呈增加趋势;而当热管达到毛细传热极限之后,热管的传热系数下降、热阻上升(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4-05-01)
张丽春,马同泽,葛新石[6](2003)在《微小型多槽平板热管的流动和传热分析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热管内部的流动和传热传质过程建立模型,分析槽道中液体厚度和弯月面的轴向分布,液体和蒸汽的压力、汽 液界面弯月面半径的轴向变化、汽 液界面流动的相互作用以及管壁的轴向导热,通过计算得到热管的外壁面温度分布和传热性能.同时对一种微小型多槽道平板型铜 水热管进行了性能实验,理论计算和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计算方法得到了实验验证.(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洪宇平,李强,宣益民[7](2001)在《小型平板热管传热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用于电子器件高效冷却的小型平板热管 (简称为热板 )的传热机理 ,提出热板设计方案 ;采用粉末冶金的方法在热板蒸发端烧结毛细多孔层 ,强化了工质的沸腾换热过程 ;对热板进行了传热稳态和瞬态性能测试 ,分析工质充装量、毛细多孔层厚度、热板工作方式等因素对热板传热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01年01期)
小型平板热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电子技术迅速发展,电子器件的高频、高速以及集成电路的密集和小型化,散热问题己成为制约电子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电子器件散热技术研究的日益重要,本文首先回顾了目前微槽道平板热管以及纳米流体热管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同时介绍了热管散热器的研究与进展;另一方面,由于纳米粒子具有小尺寸效应、界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使纳米粒子在结构、光电、磁学和化学性质等方面表现出特异性。在热管循环工质中加入纳米颗粒,改变了循环工质的结构,增强了内部能量的传递过程、增大了纳米流体的换热系数,降低了纳米流体的热惰性,使加热器温度场达到均匀的时间缩短,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因此,纳米流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强化传热工质,在传热学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将纳米流体应用于两相流流动与沸腾传热方面,例如作为换热工质在热管中的相变沸腾换热,正在成为换热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本文通过设计合理的模拟电子器件发热元件及工况条件,建立了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型平板热管论文参考文献
[1].刘一兵,刘慧荧,肖宏志.微小型矩形槽道平板热管传热性能的数值模拟[J].低温与超导.2009
[2].熊建国.小型重力型微槽道平板热管蒸发器内纳米流体沸腾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3].岂兴明,苏俊林,矫津毅.小型平板热管的传热特性[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
[4].孙中原.微小型槽道平板热管传热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
[5].岂兴明.小型平板热管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
[6].张丽春,马同泽,葛新石.微小型多槽平板热管的流动和传热分析及实验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3
[7].洪宇平,李强,宣益民.小型平板热管传热实验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